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9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015)

SSAPID:101-9980-6665-72
ISBN:978-7-5097-871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系统阐述了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客观反映了2014年度北京、天津和河北金融运行情况,并对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天津自贸区建设等京津冀金融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津冀金融蓝皮书
作 者: 王爱俭 李向前
编 辑:陈凤玲;孔庆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皮书数据库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5)》学术指导委员会

 摘要

 序 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Abstract

 BⅠ 总报告

  B.1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与展望

   一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二)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基石

    (三)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

    (五)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初始阶段——经济协同的崭露头角为金融协同提供了战略储备

    (二)深化阶段——经济协同的发展成果为金融协同提供了战略机遇

    (三)创新阶段——经济协同的步伐加快为金融协同提供了腾飞动力

     1.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作用

     2.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是三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4.《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开创三地金融创新新局面

   三 京津冀金融运行态势分析

    (一)2014年京津冀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1.2014年北京金融运行情况

     2.2014年天津金融运行情况

     3.2014年河北金融运行情况

    (二)京津冀金融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1.金融业规模比较分析

     2.金融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3.资金价格水平比较分析

    (三)京津冀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1.行政区划壁垒阻碍区域金融合作

     2.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加剧了金融竞争

     3.金融管理体制不合理制约区域金融一体化

   四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定位

     1.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位

     2.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角色定位

    (二)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条件

     1.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的经济基础条件

      (1)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

      (2)三次产业结构各有特色

      (3)区位要素互补性较强、优势突出

     2.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金融条件

    (三)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

     1.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2.以政银企合作为突破口促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3.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为支点撬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五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展望

    (一)完善顶层设计,实现金融政策与金融发展无缝对接

     1.强化京津冀金融政策协同,出台统一的金融政策支持京津冀发展规划

     2.强化京津冀金融监管协同,形成支持京津冀发展的金融监管合力

     3.强化京津冀金融功能协同,加快设立京津冀金融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明确职责定位,实现京津冀金融发展合作共赢

     1.打造北京“金融管理中心”

     2.打造天津“金融创新运营中心”

     3.打造河北“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三)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落地

     1.推动京津冀交通物流一体化

     2.推动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

     3.推动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

    (四)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完整的京津冀金融产业链

     1.创新金融产品开发机制,不断提高京津冀金融市场服务水平

     2.创新金融机构设立机制,为京津冀发展提供多渠道融资服务

     3.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创新型金融专业人力资源储备

     4.创新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金融安全网

    (五)实施战略联动,发挥自贸区优势服务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1.扩大自贸区聚集效应,丰富京津冀金融机构种类

     2.借助自贸区开放政策,加快京津冀金融创新步伐

     3.总结自贸区试点经验,完善京津冀金融监管合作

     4.践行自贸区普惠理念,提升京津冀金融服务水平

 BⅡ 北京金融发展篇

  B.2 2014年北京金融机构发展

   一 北京银行业机构发展

    (一)存款增速回升,贷款增长平稳

     1.人民币存款波动趋缓,外币存款前升后降

     2.本外币贷款增长平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有效支持

     3.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平稳运行,外币存贷款利率波幅加大

    (二)资产质量下滑,但风险抵御能力依然较强

    (三)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

   二 北京证券业机构发展

    1.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要素市场交易活跃

   三 北京保险业机构发展

    1.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风险保障作用持续增强

    2.保险产品创新持续推进,服务经济民生

    3.保险产业园建设加速

   四 北京新兴金融机构发展

    1.融资租赁

    2.小额贷款公司

    3.互联网金融

  B.3 2014年北京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五 信托市场

   六 租赁市场

   七 金融要素市场

   八 股权交易市场

   九 外汇市场

  B.4 2014年北京金融改革创新

   一 改革创新带动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

   二 2014年北京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1.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迅猛

     3.VC/PE及天使投资日趋活跃

     4.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做大做强

    (二)地方性金融组织快速发展

     1.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显著提升、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运营

     2.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表现活跃

    (三)科技和文化金融创新

     1.科技金融创新

     2.文化金融创新

    (四)小微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五)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

     1.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继续优化

     2.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和机制进一步创新

    (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1.丰富民生金融内涵,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融资

     2.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建设

    (七)金融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1.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完善了北京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3.搭建了金融服务平台与论坛

   三 北京金融改革创新评价与建议

 BⅢ 天津金融发展篇

  B.5 2014年天津金融机构发展

   一 天津银行业机构发展

    1.资产负债增长明显放缓,不良贷款双控压力增大

    2.存款、贷款均适度增长

     (1)多种存款同比少增

     (2)贷款适度增长

    3.贷款利率先升后降

    4.大型银行加快创新步伐

    5.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成效显著

   二 天津证券业机构发展

    1.法人证券公司发展态势良好

    2.基金管理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3.法人期货公司资产规模平稳增长

    4.上市公司市值增长

    5.“新三板”挂牌全面扩容

   三 天津保险业机构发展

    1.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增速大幅下降

    2.保险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3.保险的经济职能与社会保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4.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5.车险理赔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四 天津其他金融业机构发展

    1.信托机构推进业务创新

    2.保理业务发展速度全国领先

    3.多项政策保障小额贷款业务平稳运行

    4.互联网产业优势明显

  B.6 2014年天津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五 期货市场

   六 租赁市场

   七 理财市场

   八 银行卡市场

   九 外汇市场

    1.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2.渤海通汇货币兑换有限公司获批为全国首家“线上预订、线下提取”业务试点

    3.特许机构开展跨境调运外币现钞工作取得新进展

    4.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积极开展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汇专项检查

  B.7 2014年天津金融改革创新

   一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金融机构改革成果突出

     1.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改革不断深入

      (1)三家村镇银行实现对滨海新区的全面覆盖

      (2)多家银行设立滨海分行

      (3)国内首批民营银行——金城银行开业

     2.证券业创新步伐加快

      (1)“小城镇债”试点启动

      (2)滨海新区首只科技金融基金成立

     3.保理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4.融资租赁迎来大发展时代

     5.我国首家民营资本汽车金融公司在津成立

    (二)金融市场创新显著

     1.滨海新区改革创新融资模式

      (1)建立“金融淘宝网”

      (2)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2.创新型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1)天津股权交易所

      (2)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

    (三)产业金融不断发展

     1.科技金融:金融与科技型企业实现深度融合

      (1)滨海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

      (2)滨海新区科技金融创新联盟正式启动

     2.航运金融:东疆保税港区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打造航空金融聚集地

     3.互联网金融:开发区建立互联网金融核心区

     4.绿色金融:生态宜居的典范——中新天津生态城

    (四)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1.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不断深化

     2.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

     3.外汇管理创新举措日益丰富

     4.天津生态城试点人民币跨境创新业务

    (五)金融生态环境继续优化

     1.滨海新区金融法律服务中心落户中心商务区

     2.中心商务区建设金融产业诚信之区

   二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景

    (一)健全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打造多样化融资格局

    (二)围绕自贸区建设,推进金融国际化改革

    (三)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推动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BⅣ 河北金融发展篇

  B.8 2014年河北金融机构发展

   一 河北银行业机构

    1.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幅收窄

    2.银行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布局进一步合理优化

    3.存款增长放缓,稳定性增强

    4.银行贷款稳中有升,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

    5.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增速有所减缓

    6.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一升一降”,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

    7.利率市场化有序推进

    8.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1)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2)完善法人治理,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

     (3)积极推进城商行改革

    9.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迅猛发展

   二 河北证券业机构

    1.证券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效益增长

    2.期货市场交易额下降,发展面临挑战

   三 河北保险业机构

    1.首家法人保险公司开业,分支机构数量增加

    2.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增速放缓

    3.承担风险总额保持增长,赔付支出持续增加

   四 其他金融机构

    1.小额贷款公司继续保持规范健康发展势头

    2.融资担保业发展稳健,对中小企业支持作用不断增强

    3.典当行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资金融通补充作用

  B.9 2014年河北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五 股权交易市场

   六 信托市场

   七 租赁市场

   八 理财市场

   九 银行卡市场

    1.银行卡业务呈持续增长态势

    2.金融IC卡推广取得重要进展

    3.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向纵深发展

   十 外汇市场

    1.跨境收付情况

    2.结售汇情况

    3.河北省外汇收支展望

  B.10 2014年河北金融改革创新

   一 2014年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行政金融环境不断优化

    (二)各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三)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四)多举措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 2015年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展望

 BⅤ 专题报告篇

  B.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合作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规划纲要的出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

   二 文献综述

    (一)金融的功能观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三)金融协同理论

    (四)金融支持结构调整

    (五)区域金融合作理论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一)融资支持

     1.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2.为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3.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4.为交通一体化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5.为北京非首都功能外迁提供金融支持

    (二)风险管控

    (三)金融服务

   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合作

    1.加强区域征信体系建设合作

    2.合作建立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

    3.自贸区建设深化京津冀金融合作力度

    4.合力建设京津冀金融示范区

    5.合作共建京津冀开发银行

    6.深化区域金融市场合作

    7.加强京津冀金融机构合作

    8.加强互联网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合作

    9.加强三地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合作

  B.12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一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现实背景

     1.国内外背景

     2.天津战略

    (二)理论基础

     1.相关理论

      (1)金融中心形成理论

      (2)金融创新相关理论

      (3)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4)金融中心竞争理论

     2.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二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内涵界定和功能解析

    (一)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必要性

     1.加快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2.落实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3.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内涵界定

    (三)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功能解析

     1.交互

     2.开放

     3.法治

     4.升级

    (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定位的开创性

   三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叠加

     1.中央政府战略部署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

      (2)自由贸易区试验的崭新机遇

      (3)综合改革创新区的重大机遇

     2.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2)完善天津市功能定位

    (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叠加

     1.中央政府政策*

     2.各部委政策*

    (三)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差距与瓶颈

     1.总体差距瓶颈

     2.当前主要问题

   四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和建成条件

    (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建设标准

     1.依法治理

     2.适度超前

     3.系统规划

     4.内生发展

    (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建成条件

     1.竞争性条件

     2.协同性条件

     3.超前性条件

     4.成长性条件

   五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总体思路

    (二)目标定位

     1.目标定位

     2.目标定位内涵解析

      (1)开放交融

      (2)金融创新

      (3)运营服务

      (4)示范引领

     3.空间布局

      (1)于家堡金融区

      (2)京津冀金融合作示范区

      (3)友谊路金融聚集带与解放北路金融聚集带

     4.实施关键

    (三)核心要求

     1.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地位

     2.探索金融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3.培育新生优势业态,提升金融运营实力

     4.深化金融科技融合,实现金融赶超发展

     5.实施综合管理服务,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四)重点领域

     1.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2.促进金融对外开放

     3.创建金融管理中心

     4.引领金融协同发展

     5.强化租赁特色优势

   六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路径

    (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重点

     1.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

     2.加快各类金融业态集聚发展

     3.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

     4.促进金融服务业包容性发展

     5.推动产业金融率先特色发展

     6.促进新兴金融业态有序发展

     7.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发展

     8.加强金融顶层设计和环境建设

    (三)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政策建议和联动举措

     1.推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1)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2)先行先试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2.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首都金融管理功能和金融资源

      (1)争创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2)促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3)创建国家金融监管副中心

     3.提升金融市场开放水平,完善跨境资本流动机制

      (1)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2)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

      (3)加快离岸金融市场创新

     4.推动金融要素市场创新,构筑集群化国际化平台

      (1)支持直接融资创新发展

      (2)促进场外交易市场发展

      (3)加快现货交易市场发展

     5.拓宽金融支持产业路径,实现实业金融共生发展

      (1)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2)推进金融支持经济升级

      (3)加强服务小微经济和促进消费的力度

     6.推动金融产品模式创新,不断丰富金融服务功能

      (1)积极拓展创新性金融产品

      (2)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

      (3)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创新试点

     7.加快互联网金融集聚,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

      (1)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2)加快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载体建设

      (3)延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

     8.强化产业金融体系优势,支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1)加快产业金融发展

      (2)建设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3)建设商贸物流资金结算中心

      (4)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

     9.加快融资租赁集聚发展,建设租赁业创新示范区

      (1)鼓励租赁运营创新

      (2)支持融资租赁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3)不断完善租赁配套政策

     10.加快民生金融体系发展,促进区域普惠包容发展

      (1)建设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2)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3)完善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11.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国际水准运营环境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完善动产金融登记制度

      (3)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两区一带”核心区建设

     12.健全监管创新协同机制,保障实现金融发展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2)完善政策保障

      (3)打造金融知识高端平台

  B.13 天津自贸区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自贸区的关联性分析

    1.天津自贸区的发展目标

     (1)政策的法制化

     (2)投资的市场化

     (3)贸易的便捷化

     (4)金融的国际化

    2.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条件下自贸区的功能分析

     (1)承接首都功能疏解

     (2)探索京津冀深层改革

     (3)统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3.天津自贸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二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天津自贸区的需求分析

    1.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发展比较

     (1)金融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2)金融生态主体排名对比

    2.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发展现状

    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1)结构的差异化导致区域间互动难度加剧

     (2)内部发展的巨大缺口导致经济资源的单向流动

     (3)协同治理机制的匮乏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 京津冀框架下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发展路径

    1.发达国家或地区有影响的自贸区发展情况分析

     (1)新加坡的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2)香港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3)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的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2.天津自贸区发展环境分析

    3.天津自贸区的发展空间与有利条件分析

    4.天津自贸区的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5.天津自贸区的功能定位

     (1)天津自贸区的航运功能

     (2)天津自贸区的进口商品基地功能

     (3)天津自贸区的融资租赁功能

     (4)天津自贸区的金融功能

    6.京津冀框架下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1)发挥外部区域的海陆联运枢纽作用

     (2)发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的引领作用

     (3)发挥以航运事业为基础的产业集聚效应

     (4)发挥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

     (5)探索简明的行政权力运作制度及高效的运营方式

   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自贸区战略目标的实现

    1.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自贸区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1)立足天津自贸区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通过天津自贸区发展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3)利用天津自贸区的独立性提供更多的制度创新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实现天津自贸区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

     (1)航运领域

     (2)贸易领域

     (3)融资租赁领域

     (4)跨境电子商务领域

     (5)体制改革与战略实施领域

  B.14 附录 京津冀金融发展大事记

  B.15 参考文献

  B.16 后记

 主编简介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5)》编委会

[1]艾洪德、武志:《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选址: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8年第4期。

[2]安虎森、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3]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陈彪如:《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亚太经济》1985年第2期。

[5]陈红霞、陈敏灵:《我国西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研究——基于西部三省市条件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2期。

[6]陈建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金融合作对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启示》,《华北金融》2015年第7期。

[7]陈时兴:《民间融资的风险成因与制度规范——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8]陈跃进:《厦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程婧瑶、樊杰、陈东:《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经济地理》2013年第3期。

[10]程书华、王宁:《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对策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7期。

[11]褚伟:《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金融》2007年第1期。

[12]邓淇中、李鑫、陈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3]樊晓乐:《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14]范从来、林涛:《构建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5]高岚华:《关于组建京津冀金融联合体的对策建议》,《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年第7期。

[16]高山:《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新金融》2009年第3期。

[17]高瞻:《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需提升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时代金融》2015年第3期。

[18]高钟庭:《加快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5期。

[19]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1年第5期。

[20]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理性建构研究》,《上海金融》2010年第5期。

[21]郭梦莹:《天津自贸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5期。

[22]何德旭、董捷:《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与运作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3]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24]贺瑛、华蓉晖:《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为——以纽约、伦敦为例》,《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25]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6]黄韬:《自贸区试验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制变革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7]黄希睿:《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8]蒋瑞波、蒋岳祥:《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浙江学刊》2012年第5期。

[29]蒋岳祥、蒋瑞波:《区域金融创新:效率评价、环境影响与差异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0]李兰兰:《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比较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河北经贸大学,2015。

[31]李敏强、刘子利:《天津滨海新区航运金融市场建设政策研究——基于航运金融市场特征的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2]李文增:《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港口经济》2014年第5期。

[33]李文增:《完善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产权导刊》2014年第12期。

[34]李文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5]李亚敏、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演进——兼论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启示》,《经济管理》2007年第19期。

[36]李扬:《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经济管理》2003年第9期。

[37]连建辉:《控制和管理汇率风险至关重要》,《金融时报》2005年8月23日第B07版。

[38]梁小珍、杨丰梅、部慧、车欣薇、王拴红:《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39]林铁钢、吴超、李西江、秦亚丽:《后危机时期加快推进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考》,《华北金融》2010年第1期。

[40]林铁钢、吴超、刘伯酉:《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华北金融》2010年第11期。

[41]林铁钢:《建立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平台》,《中国金融》2013年第6期。

[42]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

[43]刘超、刘丽:《系统金融理论:未来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化方向——兼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系统金融理论比较》,《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

[44]刘若虹、王学龙、李素梅:《天津自贸区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的探析》,《商》2015年第2期。

[45]陆红军:《多重时代的金融中心群落——上海金融中心的转型与抉择》,《上海金融》2013年第9期。

[46]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47]马德功、杨陈晨、刘林昕:《成渝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

[48]孟祥林:《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以设立京津冀银行为切入点的思路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9]苗润雨:《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以天津理财市场为例》,《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36期。

[50]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51]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2]裴长洪、付彩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自贸区金融改革》,《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第11期。

[53]裴长洪:《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展与前瞻》,《金融论坛》2015年第8期。

[54]苏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和展望》,《中国金融》2008年第18期。

[55]孙国茂、范跃进:《金融中心的本质、功能与路径选择》,《管理世界》2013年第11期。

[56]孙建红:《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上海“两个中心”背景下的宁波为例》,《财贸经济》2011年第8期。

[57]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

[58]孙可娜:《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兼论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城市》2015年第3期。

[59]孙南申、彭岳:《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环境建设的政策与法律措施——以中国金融安全保障为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0]汪川、刘佳骏:《借鉴国际银行设施(IBF)模式建设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上海金融》2014年第6期。

[61]汪云沾、张善伟、林喜鹏:《前海金融战略定位及深港证券业合作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第2期。

[62]王爱俭、刘喜和、王学龙:《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兼议天津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63]王爱俭:《加快天津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方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64]王爱俭等:《建设天津金融创新运营中心以运营服务塑造金融新优势》,《华北金融》2014年第8期。

[65]王凤荣、耿艳辉:《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的金融功能观分析与启示》,《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5期。

[66]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国际金融中心互动研究——兼论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吸引力营造》,《上海金融》2005年第7期。

[67]王洪、杨伟:《金融危机下企业的造价思考》,《消费导刊》2009年第16期。

[68]王景武:《金融改革与产融对接并举》,《中国金融》2015年第14期。

[69]王力、盛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0]王立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自贸区战略定位的思考》,《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8期。

[71]王曼怡、刘同山:《我国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问题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72]王仁祥、石丹:《区域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判》,《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7期。

[73]王睿:《金融支持天津自贸区的发展研究》,《北方经贸》2015年第7期。

[74]王叙果、王宇伟:《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讨论》,《学术界》2011年第6期。

[75]王琰、张鑫:《深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中国金融》2014年第20期。

[76]王琰:《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构想与建议》,《华北金融》2014年第7期。

[77]王云:《基于金融功能观构建湖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模式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8]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79]吴晓求:《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80]武箫、李国栋:《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挑战及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0期。

[81]肖本华:《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成效与启示》,《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

[82]许多、刘弘毅:《京津冀金融合作与监管》,《中国金融》2014年第12期。

[83]宣宇:《协同发展京津冀资本市场》,《中国金融》2015年第7期。

[84]薛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和“理论衰落”》,《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85]闫冰竹:《以金融服务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层次》,《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4期。

[86]闫彦明、何丽、田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模式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2期。

[87]杨咸月、何光辉:《城市群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整合》,《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88]杨小凯:《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机制》,《政治经济学期刊》1990年第33卷。

[89]杨长江、谢玲玲:《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0]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5期。

[91]俞肇熊、云丽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兼论上海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92]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A-D)(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93]岳岐峰、宋保庆:《先行先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角色探讨》,《河北金融》2015年第2期。

[94]战明华:《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统计研究》2004年第4期。

[95]张晨光:《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创新与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2期。

[96]张永鹏:《建设西部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

[97]张湧泉:《强力打造滨海新区配额制碳金融中心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98]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99]赵晓斌、王坦:《跨国公司总部与中国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地理学的视角与应用》,《城市规划》2006年第S1期。

[100]郑青:《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101]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5。

[102]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天津市金融运行报告》,2015。

[10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2015。

[104]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05]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06]周天芸、岳科研、张幸:《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1期。

[107]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理论导报》2013年第12期。

[108]周振海:《把握天津自贸区战略定位》,《中国金融》2015年第9期。

[109]北京市统计局:《2014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

[110]天津市统计局:《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

[111]河北省统计局:《2014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

[11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13]Andreas Kull,“A Unifying Approach to Pricing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Risk.” Economics Letters,2002(09).

[114]Bannier C. E.,“Grote M H and Michael H. Equity gap?-Which equity gap?On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of Germany’s Mittelstand.” Working paper series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2008.

[115]Buchen,Peter W. and Kelly,Michael,“The Maximum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an Asset Inferred from Option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31(1).

[116]Cetorelli,Nicola,and Stavros Peristiani,“Prestigious stock exchanges:A network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3,37(5).

[117]Curi,Guarda,Lozano-Vivas,Zelenyuk,“Is foreign-bank efficiency in financial centers driven by home or host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3,40(3).

[118]Davis,E.P.,“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An Industrial Analysis.” London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1990,No.51.

[119]Donaghy M.,Clarke M.,“Are 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s the product of global markets?A sociological response.” Economy and society,2003,32(3).

[120]Engelen E.,“The case for financialization.” Competition & Change,2008,12(2).

[121]Gras N. S.,“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economy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22,27(4).

[122]Greenwood,J. and B.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123]Grote M.H.,Lo V.,Harrschar-Ehrnborg S.,“A value chain approach to financial centres-the case of Frankfurt.” Magazine for economical and social geography,2002,93(4).

[124]Gurley,John G.,Shaw,Edward S.,“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 Proces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1995.

[125]Lane P.R.,“Financial globalisation and the crisis.” Open Economies Review,2013,24(3).

[126]Larudee M.,Sources of polarization of income and wealth: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9,41(3).

[127]Masciandaro D.,“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8,26(3).

[128]McKinnon 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129]Miller M.H.,“Financial innovation:The last twenty years and the nex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6,21(04).

[130]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3).

[131]Powell E.T.,The Evolution of the Money Market 1385-1915:An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s a Centralised,Co-ordinated Force. Frank Cass,1915.

[132]Reed H.C.,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Praeger Publishers,1981.

[133]Rose A.K,Spiegel M. M.,“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s:Parasites or Symbionts?”. The Economic Journal,2007,117(523).

[134]Ross S.A.,“Institutional markets,financial marketing,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9,44(3).

[135]Sassen S. “Global cities and global city-regions:a comparison.” 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2001.

[136]Schamp E.W.,“The financial centre-a cluster?A multiscalar approach and evidence from a case study of Frankfurt/Main.” Journal for Economic Geography,2009,53(1-2).

[137]Schiller,Daniel,Martijn J. Burger,and Bas Karreman.,“The functional and sectoral division of labour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from complementarities in production to competition in producer servic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5,47(1).

[138]Shaw 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39]Silber W.L.,“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

[140]Silber W.L.,“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new contract design in futures markets.”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1981,1(2).

[141]Silber,W.L.,Financial innovation,Lexington books,1975.

[142]Smith V. L.,“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9.

[143]Spufford P. “From Antwerp and Amsterdam to London:the decline of financial centres in Europe.” De Economist,2006,154(2).

[144]Stiglitz Joseph E.,Weiss Andrew,“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71(3).

[145]Van Horne J. C.,“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xcess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3).

[146]Wang D.T.,Zhao S.X,Wang D. “‘InformationHinterland’-A Base For Financial Centre Development:The Case of Beijing Versus Shanghai in China.” Magazine for economical and social geography,2007,98(1).

[147]Wojcik D.,“Financial centre bias in primary equity market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09,2(2).

[148]Yeandle M.,Danev N.,Mainelli M.,“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5.” London:Z/Yen Group,2014.

[149]Zhao,Simon X.B.,Jianming Cai,and Li Zha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s a key determinant for locational choice of MNC headquar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enters:A case for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