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十三)图书
Contemporary Social Policy Studies Vol.1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十三届中国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参会优秀论文集,以“共享发展与社会政策创新”为主题,分为社会政策理论探讨;农村社会政策与实务;城镇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政策三个专题,共19篇论文,论文以实地调查材料和直接数据为基础,针对扶贫、养老、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镇化、慈善等领域的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执行效果及其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或对策建议。
社会政策理论探讨
正在酝酿中的社会政策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一 基本收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 实施基本收入政策的根本原因
三 实施基本收入政策的根本理据
农村社会政策与实务
贫困治理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一 贫困治理的缘起
二 贫困治理的内涵
三 贫困治理的主要内容
四 贫困治理的意义
专业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介入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三大视角
(一)贫困救助社会工作
(二)发展性社会工作
(三)金融社会工作
三 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实践空间
(一)贫困人群的经济救助
(二)贫困人群的关爱服务
(三)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
(四)生计项目扶持
(五)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小额信贷扶贫
(六)贫困户移民搬迁社会工作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体制化运作模式及其反思*
一 江西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起因:化解农村治理难题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势推动
二 江西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运作:“社工+从工+义工”联动
(一)高校师生的专业引领
(二)社工、从工和义工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 江西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成效:“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
(一)开辟了农村社会工作新领域
(二)助推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增强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
(五)激发了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活力
(六)完善了农村“三院”的服务与管理
四 江西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困境:“华丽展示”之后如何延续
(一)过分倚重上级部门行政指令
(二)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三)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四)农村社工本土化人才匮乏
(五)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不完善
1.社会工作服务过于宽泛
2.社会工作服务效度不高
五 结语
农民为什么愿意离开村庄*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二 搅动村庄的事件和急于“逃离”的人们
(一)村庄概况与故事的缘起
(二)农民的意愿与村庄内部的对立
(三)普遍的离土倾向与搬迁的利益机制
三 村庄搬迁面临的挑战
四 结语和讨论:村庄变迁向何处去
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及其启示*
一 台湾农会信用部的发展简史
二 台湾农会信用部危机与农业金融体系改革
三 台湾农业金融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启示
(一)制定农业金融法,明确农业金融机构的权限与职能
(二)建立信用保证制度,强化风险控制
(三)建立人员培训和业务督导机制
四 结语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情绪适应问题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三)问卷施测过程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学习成绩、孤独感和幸福感基本状况
1.性别差异的比较
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比较
3.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学习成绩与情绪体验的关系
四 结果讨论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性别差异
(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三)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四)社会支持、自尊、学业成绩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五 改善寄宿制初中生情绪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女性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的体系构建
一 问题的缘起:社会支持的视角
二 社会支持理论及其对促进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的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二)社会支持理论对促进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的意义
三 从社会支持理论看我国女性刑释人员的社会融入
四 从社会支持理论看境外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及其启示
(一)境外出狱人社会支持概况
1.英国出狱人社会支持概况
2.美国出狱人社会支持概况
3.日本出狱人社会支持概况
4.中国台湾地区出狱人保护概况
(二)境外出狱人社会支持政策和实践带来的启示
五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的体系构建
(一)家庭支持
(二)职业支持
(三)社交支持
(四)心理和情感支持
(五)社区支持
(六)政策支持
农村社区在空巢老人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1.社区卫生服务普及性研究
2.社区卫生事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3.卫生服务质量和体系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1.有关农村社区定义的研究
2.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研究
3.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
4.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三 农村空巢老人医疗现状
(一)受访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二)受访空巢老人的家庭情况
(三)受访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
(四)受访空巢老人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1.受访空巢老人基本医疗情况
2.受访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和急救意识
3.受访空巢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四 问题发现
(一)老老照护困境
(二)就医陪护人员缺乏
(三)急救机制不完善
(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简陋
(五)医保制度利用不充分
(六)医疗保健知识匮乏
五 社区在空巢老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一)农村社区调配老人照护人手
(二)建立空巢老人社区急救机制
(三)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机构投入
(四)加大社区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力度
城镇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建构*
一 问题提出
二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与教育培训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他们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明显不足,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发展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责任主体的责任分担不合理,难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个人负担太多、收费不合理等,影响农民工培训积极性
(五)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不规范,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农民工教育培训需要
三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立法来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落实
(二)各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权的实现
(三)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影响到农村居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加剧了他们的人力资本缺失状况
四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构
(一)制定统一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二)健全社会建设预算法,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资金保障
(三)健全专项购买机制与补贴机制,激活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各类主体的活力
(四)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
(五)转变教育培训政策理念,扩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与困境
四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经济新常态下青年员工社交情感类社会服务需求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常态下珠三角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项目编号:16CSH035)、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项目(项目编号:201708360035)、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私营经济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02712018)的成果。">*
一 调查背景介绍与统计结果呈现
(一)青年员工的社交情感问题
(二)问题解决现状:以员工内在调节为主,较少寻求社会支持
(三)青年员工社交情感类服务需求现状
(四)当前相关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没有开展员工活动,无法满足青年员工的参与需求
2.开展活动存在着各项困难
二 新常态下开展青年员工社交情感类服务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群体心理健康,促进整个群体的心理素质提升
(二)畅通青年员工情绪疏导渠道,有效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三)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加强和谐企业建设,提升员工组织归属感
(四)多渠道增加社会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形式
三 结语
家庭因素对进城创业选择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三 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二)研究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自变量
(三)分析策略
四 描述分析
五 分析结果
六 结论与讨论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评析
一 前言
二 中央历年出台的工伤保险政策评析
三 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捐赠者网络慈善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建构研究*
引言
一 信任与初始信任相关概念
二 网络慈善发展现状
三 网络慈善中捐赠者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
(一)捐赠者——信任倾向、网络经验、对慈善熟悉度
(二)慈善组织——网络能力、声誉、组织的大小、透明度
(三)慈善网络平台——易用性、安全性、设计性
四 捐助者网络慈善初始信任生成机制模型的建构
价值累加理论视角下的网络集体行动研究
一 网络集体行动与价值累加理论
二 罗尔事件回顾*
(一)导火线:女儿不幸得重病
(二)高潮:罗尔“卖文救女”刷屏,打赏超百万元
(三)质疑:罗尔的各类信息被公开
(四)解释:当事人回应质疑及处理善款办法
(五)平息:民政局介入事件
三 价值累加理论下的罗尔事件分析
(一)社会转型与互联网发展培育有利结构
(二)结构性紧张产生结构性不满
(三)认同感产生普遍信念
(四)焦点事件是触发因素
(五)互联网的有效动员
(六)社会控制能力较弱
四 结语
生不生二孩?
一 职业女性生育选择的新情境
二 职业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机制
三 职业女性生育选择的模式和路径
四 职业女性生育支持政策的建构
五 讨论与总结
社区食品环境和中国儿童的膳食摄入
一 引言
二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1.研究数据
2.研究变量
①因变量
②自变量
③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和审核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2004~2011年中国儿童膳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二)社区食品环境和儿童膳食的关系:横向研究
(三)社区食品环境和儿童膳食的关系:纵向研究
四 讨论
(一)总热量和宏量营养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二)总热量和宏量营养素和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关系
(三)食品环境对儿童膳食的影响
(四)对政策、干预和今后研究的建议
(五)研究优缺点
五 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的三方主体建设探讨
一 文献回顾
二 分级诊疗中医院、患者和政府的角色定位
(一)医院层面
(二)患者层面
(三)政府层面
三 我国分级诊疗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层面
(二)患者层面
(三)政府层面
四 规范各方主体行为,有效推进分级诊疗
(一)有效促进上级医院“舍得放”、下级医院“接得住”
(二)强化患者有序就医意识,深化公众对分级诊疗政策的理解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分级诊疗机制
序言
Hermione Parker. 1989.
Jens-Eberhard Jahn. 2012.
Erik Christensen,Karsten Lieberkind. 2012.
Gwang-Eun Choi. 2012.
Mikko Jakonen,Jukka Peltokoski,Tero Toivanen. 2012.
John Tomlinson. 2014.
Baptiste Mylondo. 2012.
Vivan Storlund. 2012.
Jens-Eberhard Jahn. 2012.
Nam Hoon Kang,Erik Christensen. 2014.
Vivan Storlund. 2012.
Richard Parncutt. 2012.
Hamid Tabatabai. 2012.
Michael W.Howard. 2012.
范和生、唐惠敏,2017,《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1期。
宫留记,2016,《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中国软科学》第5期。
郭珉媛,2007,《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的建设问题与发展对策》,《湖北社会科学》第8期。
洪大用,2017,《完善贫困治理体系 推进贫困治理现代化》,《光明日报》10月9日。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2014,《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4)——社会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承伟、王猛,2017,《“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视阈下多维贫困治理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静,2017,《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江淮论坛》第1期。
李雪萍、陈艾,2016,《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贫困治理》,《贵州社会科学》第4期。
李云龙,2016,《7000万贫困人口4年全部脱贫》,《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2日,第1版。
吕方、梅琳,2017,《“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新视野》第2期。
罗西瑙,1995,《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
马忠才、郝苏民,2012,《外源式扶贫的局限:对民族地区扶贫实践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
苏海、向德平,2015,《社会扶贫的行动特点与路径创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王春婷,2016,《社会治理的共治范式与实现路径——以温州社会治理实践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
武汉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2016,《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6)——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武汉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华中师范大学,2015,《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5)——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向德平、华汛子,2017,《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中国社会工作》第25期。
肖唐镖,2014,《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徐琳、樊友凯,2017,《乡村善治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治效应与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第6期。
杨帅、温铁军,2014,《乡村治理劣化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探索》第5期。
俞可平,2000,《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俞可平,2001,《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郑之杰,2017,《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五字诀”》,《经济日报》6月16日。
庄天慧、杨帆、曾维忠,2016,《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
左停、金菁、赵梦媛,2017,《扶贫措施供给的多样化与精准性——基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精准扶贫措施创新的比较与分析》,《贵州社会科学》第9期。
Amy Conley,2016,《从国际视野看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发展性社会工作策略》,载黄琢嵩、郑丽珍主编《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激荡》,台北:松慧出版社,第27~37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阿马蒂亚·森,2009,《贫困与饥荒》,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2006,《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成文、吴军民,2017,《从内卷化困境看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政策调整》,《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陈涛等,2011,《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实践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的经验及反思》,《社会工作》第2期。
高鉴国、展敏,2005,《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葛志军、邢成举,2015,《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郭登聪,2015,《金融社会工作运用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可行性探讨》,发展社会工作在台湾:理论与实务推动的省思与展望研讨会,台湾辅仁大学。
杰里米·里夫金,2014,《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
李迎生、徐向文,2016,《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学海》第4期。
迈克尔·谢若登,2005,《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
王思斌,2016,《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第6期。
王文龙,2015,《中国包村运动的异化与扶贫体制机制转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王晓毅,2016,《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向德平、姚霞,2009,《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第6期。
徐永祥,2001,《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许汉泽、李小云,2017,《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
袁君刚,2017,《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与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会学研究》第6期。
张和清、杨锡聪,2016,《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inda Cherrey Reeser,Irwin Epstein. 1987. Social Workers’Attitudes toward Poverty and Social Action:1968-1984.
Gary R.Lowe,P.Nelson Reid. 1999.
E.Martinez-Brawley. 1980.
Wolfsohn,R. 2012.
Turner,R & Krout,J. 2006.
Steven G.Anderson. 2014.
戴利朝,2011,《社会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评估》,载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主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黄明霞,2008,《江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社会工作》第10期(上)。
龙元勇,2012,《政府主导下万载县农村社会工作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田先红,2012,《农村社会工作的万载试验》,《决策》第Z1期。
王思斌,2013,《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困境》,“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许娓,2008,《江西万载:社会工作回应农村需求——万载县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经验报道(上)》,《中国社会报》12月11日,第1版。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10,《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http://www.wangxiao.cn/shg/sgsw/570156713438.html。
张翔,2013,《中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共万载县委、县政府,2008,《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意见》,载万载县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万载县社会工作资料汇编》。
祝平燕、吴雨佳,2014,《农村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黔西北Y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社会工作》第6期。
陈旭峰,2012,《“农民上楼”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5期。
陈义媛,2016,《资本下乡:农业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开放时代》第5期。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桂华,2014,《更愿意在乡镇买房的农民》,《中国老区建设》第4期。
桂华,2015,《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贺雪峰,2008,《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
贺雪峰,2013,《地权的逻辑Ⅱ 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北京:东方出版社,第187-194页。
黄梅,2016,《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与耦合发展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江涛,2007,《乡村共同体的衰落——从赣南山区自然村庄的消亡看农村社区的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S1期。
焦长权、周飞舟,2016,《“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卡尔·马克思,1956,《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李昌平,2011,《对“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的系统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3期。
李昌平,2012,《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村委主任》第14期。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
荣敬本、崔之元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孙正林、王立民,2015,《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分析》,《学习与探索》1期。
田先红,2010,《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第6期。
王德福,2014,《农民的接力式进城》,《中国经济时报》7月7日,第11版。
王海娟、贺雪峰,2015,《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第2期。
王景新,2015,《中国农村发展新阶段:村域城镇化》,《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许光平,2011,《“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东岳论丛》第8期。
杨华,2016,《农民的行动策略与政府的制度理性——对我国征地拆迁中“闹大”现象的分析》,《社会科学》第2期。
叶敬忠、孟英华,2012,《土地增减挂钩及其发展主义逻辑》,《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叶敬忠、吴惠芳等,2016,《土地流转的迷思与现实》,《开放时代》第5期。
叶敏,2014,《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比较》,《重庆社会科学》第6期。
曾红萍,2014,《乡亲们何以不回村建房》,《中国老区建设》第4期。
张鸿雁,2013,《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第3期。
张良,2016,《“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张孝德,2012,《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以终结乡村文明为代价》,《行政管理改革》第9期。
周飞舟,2009,《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飞舟、王绍琛,2015,《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单玉丽,2008,《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福建金融》第12期。
黄庆堂,2015,《从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政策任务看担保机制的构建》,《清华金融评论》第7期。
杨团,2009,《借鉴台湾农会经验,建设大陆综合农协》,《社会科学》第1期。
朱乾宇、罗兴、马九杰,2015,《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信用保证的制度安排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蔡素妙,2002,《复原力在受创家庭咨商复健工作中的应用》,《辅导季刊》第5期。
范方、桑标,2005,《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第4期。
韩晓明、李雪平,201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郝振、崔丽娟,2007,《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科学》第5期。
刘霞、胡心怡、申继亮,2008,《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申继亮,2008,《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环境资源比较》,《教育探究》第2期。
孙晓军、周宗奎、汪颖,2010,《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心理科学》第2期。
叶悦妹、戴晓阳,2008,《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5期。
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盖笑松,2009,《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特殊教育》第5期。
赵金霞、朱彩琴,2011,《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5期。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200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Bastian C. 2003. “Raising Real People:Creating a Resilient Family”,Australian Social Work 56:280-282.
陈成文,2000,《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
程雷、吕晓刚、陈建军,2015,《我国女性在押人员处遇状况研究报告——以曼谷规则为出发点的分析》,http://www.law.ruc.edu.cn/article/?48916.html。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2001,《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古宁,1992,《出狱人保护制度溯源》,《现代法学》第5期。
李强,1998,《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欧渊华、陈晓斌、陈名俊,2007,《福建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山东省女子监狱课题组、丰帆,2016,《女性犯罪发展态势与管理型矫正模式构建》,《中国司法》第6期。
申柳华,2003,《论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前科消灭与出狱人的社会保护》,《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沈敏,2016,《美国:帮刑释人员就业有个好模式》,《新民晚报》,http://xmwb.xinmin.cn/lab/html/2016-08/29/content_29_3.htm。
夏兴清,2003,《女性刑释人员心理特征初探》,全国首届女性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研讨会会刊,陕西省回归研究会。
夏宗素主编,1995,《出狱人保护》,四川大学出版社。
杨慧茹,2015,《回归之路:归正人员如何重返社会》,《深圳晚报》1月29日。
张甘妹,1979,《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
张文宏、阮丹青,1999,《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第3期。
Caplan,G. 1976. “The Family as Support System.” In G.Caplan and M.Killilea(eds.),
Sheldon Cohen,G.M.Kay. 1984. “Social Support,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
Mark Granovetter.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oits,P. 1982. “Conceptual,Methodological and the 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Sheldon Cohen,Wills,T.A. 1985.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Fisher,James K. 2005.
Maruna,S. 2001.
Christy A.Visher,Jeremy Travis. 2003. “Transitions from Prison to Community: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Pathways.”
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2世界卫生报告》,http://www.whoint/publieations/list/whr2002_overview/zh/.
闫昕、雷行云、李娟、高星,2015,《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第1期。
蔡禾,2005,《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君,2007,《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
王晓燕,2001,《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主义公益观的具体体现》,《中国医学伦理学》第1期。
梁万年,2003,《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实用全科医学》第1期。
张伟燕、李士雪,2005,《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问题和对策》,《中国全科医学》第8期。
杜娟、郭爱民,2007,《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开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全科医学》第10期。
罗乐宣,2010,《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学术交流大会内容摘登——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模式与发展》,《中国全科医学》第13期。
于兰华,2010,《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现状与对策》,《社会工作》第4期。
刘珏曦,2012,《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初级卫生保健试点服务效果评价——以崇义县为试点》,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
唐喻莹、徐杉、李娜、孙鸿燕,2017,《护士多点执业的利弊分析与建议》,《中华护理杂志》第1期。
Ferdinand T?nnies. 2011.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 1945.
R.L.Parker,et al. 1972. Relating Health Services to Community Health Needs,
M.I.Roemer. 1972.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entr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2014. http://www.ncqa.org/HEDISQualityMeasurement/PerformanceMeasurement.aspx.
M.N.Shah,et al. 2010. A Nove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Based Program to Identify and Assist Older Adults in a Rural Community,
陈鹏,2010,《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福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第9期。
景天魁等,2010,《福利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尚晓援,2001,《“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王志华、董存田,2012,《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人口与经济》第5期。
银平均,2008,《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
郑功成,2004,《从福利教育走向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5期。
周小刚、李丽清、钱芳,2014,《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9期。
Michael B.Katz. 2010. “Public Education as Welfare.”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2005,《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第20期。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2006,《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第5期。
韩长赋,2007,《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树茁,2008,《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叶映华,2011,《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
赵都敏、李剑力,2011,《创业政策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期。
薛志谦,2012,《我国青年创业扶持政策的现状、价值及优化》,《中国青年研究》第2期。
李培林、田丰,2011,《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社会》第3期。
刘美玉,2013,《创业动机、创业资源与创业模式: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5期。
罗琼,2013,《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经济》第8期。
孙富安,2012,《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农村经济》第2期。
袁云,2014,《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特点及金融支持研究》,《理论与现代化》第6期。
张克荣,2015,《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与困境分析》,《区域经济》第12期。
Fan,Y,Chen,N,Kirby,DA,1996,“Chinese Peasant Entrepreneurs:An examination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reprises in Rural China”,
Nerys Fuller-Love,Peter Midmore,Dennis Thomas,2006,“Entrepreneurship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Scenario Analysis Approach”,
Kader,R.A,2009,“Success Factors for Small Rural Entrepreneurs under the One-District-One-Industry Program in Malaysia”,
白瑷峥,2011,《基于员工需求满足的人性化工作设计》,《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
程虹、宋菲菲,2016,《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解释——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9期。
何源、许红,2011,《基于激励的IT企业员工需求特征分析》,《特区经济》第5期。
李小平、王建玉、蒋春燕,2015,《外企青年员工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第35期。
林新奇、苏伟琳,2017,《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创新研究》,《中国劳动》第7期。
孙新波、范美丽、刘博等,2012,《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知识员工需求结构的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9期。
徐明,2016,《职场中的社会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雇佣关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18期。
Filip Lievens. 2007. “Employer Branding in the Belgian Army:The Importance of Instrumental and Symbolic Beliefs for Potential Applicants,Actual Applicants,and Military Employees.”
Granovetter,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Scarbrough,H. 1999. “Knowledge as Work:Confli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Workers.”
边燕杰,2006,《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陈文超,2016,《劳动-生活均衡:返乡创业者的选择机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14,《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恰亚若夫,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石智雷、杨云彦,2012,《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社会学研究》第3期。
魏万青,2015,《从职业发展到家庭稳定性:基于稳定城市化分析视角的农民工入户意愿研究》,《社会》第5期。
Boden R J. 1991. Flexible working hours,family responsibilities,and female self-employment.
Budig M J. 2006. Intersections on the road to self-employment:Gender,family and occupational class.
Carr D. 1996. Two paths to self-employment?Women’s and men’s self-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1980.
Hakim C. 1988. Self-employment in Britain:recent trends and current issues,
Hundley G. 2006.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ropensity for Self-Employment.
Laferrere A. 2001. Self-employ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Linda Y. 2009. Self-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Networking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McManus P. A. 2001.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elf-employment in western industrialized nations.
Parasuraman S,Simmers C A. 2001. Type of employment,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ell-being:a comparative study.
Sanders J M,Nee V. 1996. Immigrant self-employment:The family a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Taniguchi H. 2002. Determinants of women’s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
Zelizer,Viviana A. 2010,
朱信凯,2005,《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中国软科学》第1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9,《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90519_402559984.htm,2009-05-1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工伤保险条例》,2003,《中国社会保障》第6期。
《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中国社会保障》第7期。
《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006,《中国劳动保障》第8期。
《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007,《中国劳动保障》第1期。
尼克拉斯·卢曼,2005,《信任》,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翟学伟、薛天山,2014,《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弗朗西斯·福山,1998,《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李宛容译,远方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2000,《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
甘诺、许明柱,2007,《网络信任的社会学解读》,《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
姚篮、李建玲,2014,《国外网络信任研究述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韦慧民、龙立荣,2008,《组织中人际初始信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第2期。
曲丽涛,2016,《当代中国网络公益的发展与规范研究》,《求实》第1期。
娄奕娟,2016,《“互联网公益”开创中国公益新模式》,《中国社会组织》第5期。
宋道雷、郝宇青,2014,《从传统公益研究到网络公益研究的变迁》,《社会科学》第2期。
汪国华、张晓光,2014,《中国网络慈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徐京平、霍炳男、王润珩,2016,《网络众筹的发展逻辑、商业效率与风险机理》,《学习与实践》第9期。
石国亮,2012,《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9期。
童星、罗军,2001,《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刘少杰,2016,《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Burt,C.D.,& Dunham,A.H.,2009,“Trust Generated by Aid Agency Web Page Design,”
Mayer,R.C.,Davis,J.H.,& Schoorman,F.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Salam,A.F.,Iyer,L.,Palvia,P.,& Singh,R. 2005,“Trust in E-commerce,”
Boyd,J.,2003,“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Trust Online,”
Beldad,A.,De Jong,M.,& Steehouder,M.,2010,“How shall I Trust the Faceless and the Intangible?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Antecedents of Online Trust,”
Aiken,K.D.,& Bousch,D.M.,2006,“Trust Marks,Objective-source Ratings,and Implied Investments in Advertising:Investigating Online Trust and the Context Specific Nature of Internet Signals,”
Torres-Moraga,E.,VáSQUEZ-PARRAGA,A.,& Barra,C.,2010,“Antecedents of Donor Trust in an Emerging Charity Sector:The Role of Reputation,Familliarity,Opportunism and Communication,”
Goatman,A.K.,& Lewis,B.R.,2007,“Charity E-volution?An Evaluation of the Attitudes of UK Charities towards Website Adoption and Use,”
Briones,R.L.,Kuch,B.,Liu,B.F.,& Jin,Y.,2011,“Keeping up with the Digital Age:How the American Red Cross Uses Social Media to Build Relationships,”
Saxton,G.D.,& Wang,L.,2014,“The social network effect:The determinants of giving through social media”.
Hooper,P.,& Stobart,S.,2003,“Using Third-party Services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Cos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rity Websites,”
Flandez,R.,2010,“March of Dimes Evolution in Online Fundraising,”
Chen,C.,2006,“Identifying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 Trust in an Online Travel Site,”
Toms,E.G.,& Taves,A.R.,2004,“Measuring User Perceptions of Web Site Reputation,”
Bennett,R.,& Gabriel,H.,2003,“Image and Reput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K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Jarvenpaa,S.L.,Tractinsky,N.,& Vitale,M.,1998,“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Hackler,D.,& Saxton,G.D.,2007,“The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creasing Capacity and Untapped Potential,”
Furneaux,C.,& Wymer,W.,2015,“Public Trust in Australian Charities:Accounting for Cause and Effect,”
Davis,F.D.,1989,“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rt,C.D.,& Gibbons,S.,2011,“The Effects of Donation Button Design on Aid Agency Transactional Trust,”
Wang,Y.D.,& Emurian,H.H.,2005,“An Overview of Online Trust:Concepts,Elements,and Implications,”
Hu,X.,Lin,Z.,& Zhang,H.,2003,“Myth or Reality:Effect of Trust-promoting Seals in Electronic Markets,”
Pan,Y.,& Zinkhan,G.M.,2006,“Determinants of Retail Patronage:A Meta-analytical Perspective,”
Fogg,B.J. 2002,“Stanford Guidelines for Web Credibility,”
Egger,F.N.,2001,“Affective Design of E-commerce User Interface:How to Maximize 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In
Riegelsberger,J.,& Sasse,M.A.,2002,“Face It:Photos don’t Make a Web Site Trustworthy”,In
Giffin,K.,1967,“The Contribution of Studies of Source Credibility to a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Gefen,D.,2000,“E-commerc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
蔡前,2009,《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求是》第2期。
邓希泉,2010,《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杜骏飞、魏娟,2010,《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2013,《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6期。
黄荣贵,2010,《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社会》第2期。
乐国安、薛婷,2011,《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探索》,《南开学报》(哲学社会学版)第5期。
李汉林、魏钦恭、张彦,2010,《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杨江华,2015,《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其演化机制》,《青年研究》第6期。
赵宬斐,2013,《“网络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第8期。
郑杭生,201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ecety,J. and Lamm,C. 2006. “Human Empathy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Neuroscience.”
Garrett,R.Kelly. 2006. “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
Lazarsfield,P. 1948.
崔宝琛,2017,《当代青年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兼论中国家庭政策转向》,《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第3期。
方英,2017,《个体调适与社会政策支持:高龄青年女性再生育与工作和家庭平衡研究》,《青年探索》第2期。
风笑天,2014,《“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前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风笑天、李芬,2016,《生不生二孩——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生育抉择及影响因素》,《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耿兴敏,2015,《陈秀榕代表和甄砚委员建议: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中国妇女报》3月5日,第A1版。
顾宝昌,1992,《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人口研究》第6期。
黄桂霞,2014,《生育支持对女性职业中断的缓冲作用——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为基础》,《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蒋莱,2012,《领导力发展视角下的职业女性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李宝芳,2017,《“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未来与发展》第3期。
李建民,1994,《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个人生育决策的经济机制》,《人口研究》第1期。
李建民,2004,《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人口研究》,第6期。
陆万军、张彬斌,2016,《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人口研究》第4期。
陆旸、蔡昉,2014,《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世界经济》第1期。
马春华,2016,《瑞典和法国家庭政策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穆光宗,2014,《论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穆光宗、茆长宝、周建涛,2016,《全面落实二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聂长建,2016,《人口问题能“以日为鉴”》,《江汉学术》第2期。
彭希哲,2016,《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目标需要整体性的配套》,《探索》第1期。
宋健,2016,《中国普遍二孩生育的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人口与经济》第4期。
佟新,2012,《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策略》,《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佟新、刘爱玉,2015,《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王玥、王丹、张文晓,2016,《亚洲女性收入对生育率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就业方式的视角》,《西北人口》第2期。
吴小英,2014,《主妇化的兴衰——来自个体化视角的阐释》,《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
吴莹、杨宜音、卫小将、陈恩,2016,《谁来决定“生儿子”?——社会转型中制度与文化对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谢棋楠,2012,《加拿大妇女劳工生育与育儿两性共同责任政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1期。
杨慧,2016,《“全面两孩”政策下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路径探讨》,《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杨慧,《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 促进男女平等就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15日,第6版。
杨慧、白黎,2017,《城镇女性二孩生育与就业典型相关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3期。
杨慧、吕云婷、任兰兰,2016,《二孩对城镇青年平衡工作家庭的影响——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第2期。
杨菊华,2014,《传续与策略:1990—2010年中国家务分工的性别差异》,《学术研究》第2期。
杨菊华,2016,《健全托幼服务 推动女性工作与家庭平衡》,《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叶文振,2015,《二孩新政:促性别平等、为生育回暖加温》,《中国妇女报》11月3日,第B1版。
於嘉、谢宇,2014,《生育对我国职业女性工资率的影响》,《人口研究》第1期。
张慧霞,2015,《论女性社会保障的需求及实现——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背景下对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5期。
张伟,2016,《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角度的二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分析》,《理论观察》第3期。
张霞、茹雪,2016,《中国职业女性生育困境原因探究——以“全面二孩”政策为背景》,《贵州社会科学》第9期。
张银,2017,《城镇女性的生育型职业中断问题探析》,《理论与现代化》第2期。
张永英,2016,《从性别与发展视角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顶层设计》,《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张永英、李线玲,2015,《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讨》,《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张韵,2016,《“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因应之策》,《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郑真真,2004,《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郑真真,2016,《从妇女和家庭的视角重新审视与生育相关的公共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第4期。
周云、郑真真,2015,《妇女、时间与生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Bongaarts J. 2001.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
Ann Buchanan. 2014. “The Impact of Declining Fertility on Children,Parents and Policy.”
Esther Geisler,Michaela Kreyenfeld. 2012. “How Policy Matters:Germany’s Parental Leave Benefit Reform and Father’s Behavior(1999—2009).”
Fursman L. 2002. “Ideologies of Motherhood and Experiences of Work:Pregnant Women in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Careers.”
Henning Lohmann,Fauke H.Peter,Tine Rostgaard,C.Katharina Spiess.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8,《内生产总值》,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C01&zb=A0501
Cui,Z.,& Dibley,M.J. 2012. Trends in dietary energy,fat,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intake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1991 to 2009.
Ji,C.Y.,Chen,T.J.,& Sun,X. 2013. Secular chang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1985-2010.
Jia,P.,Xue,H.,Zhang,J.,& Wang,Y. 2017. Time Trend and Demographic and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Childhood Obesity Prevalence in China—Evidence from Twenty Years of Longitudinal Data.
Li,M.,Xue,H.,Jia,P.,Zhao,Y.,Wang,Z.,Xu,F.,& Wang,Y. 2017. Pocket money,eating behaviors,and weight status among Chinese children:The Childhood Obesity Study in China mega-cities.
Liu,J.,Shively,G.E.,& Binkley,J.K. 2014. Access to variety contributes to dietary diversity in China.
Moore,L.V,Diez Roux,A.V,Nettleton,J.A.,& Jacobs,D.R. 2008. Associations of the local food environment with diet quality—a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s based on survey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Ng,S.W.,Zhai,F.,& Popkin,B.M. 2008. Impacts of China’s edible oil pricing policy on nutrition.
Popkin,B.M. 2014. Synthesis and implications:China’s nutrition transi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anges across othe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Wang,Y.,Wang,L.,Xue,H.,& Qu,W. 2016. A Review of the Growth of the Fast Food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Obesity.
Wang,Z.,Zhai,F.,Zhang,B.,& Popkin,B.M. 2012. Trends in Chinese snacking behaviors and patterns and the social-demographic role between 1991and 2009.
Wu,Y.,Xue,H.,Wang,H.,Su,C.,Du,S.,& Wang,Y. 2016.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mmunity food environment in China.
Xue,H.,Wu,Y.,Wang,X.,& Wang,Y. 2016. Time Trends in Fast Food Consump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Zhai,F.,Du,S.,Wang,Z.,Zhang,J.,Du,W.,& Popkin,B. 2014. Dynamics of the Chinese diet and the role of urbanicity,1991-2011.
Zhang,X.,van der Lans,I.,& Dagevos,H. 2012. Impacts of fast food and the food retail environment 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a multilevel latent class cluster approach.
张皓,2017,《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级诊疗体系及政策仿真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陈睿莹,2016,《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路径探析》,《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杨坚、卢珊、金晶、张亮,2016,《基于系统思想的分级诊疗分析》,《中国医院管理》第1期。
肖月、赵琨、史黎炜,丁干,2015,《浅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第9期。
孙晓凡、陈旻洁、闻大翔、鲍勇,2016,《英、美、荷、澳、日分级诊疗实践的启示》,《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5期。
彭增丽,2016,《分级诊疗在县(市)级医院的探索》,《生物技术世界》第1期。
朱小凤、李道丕、刘中华、张莉、张永恒、赵玮琳,2017,《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就医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医院》第1期。
王清波、胡佳、代涛,2016,《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动力与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4期。
赵要军,2016,《构建区域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理论探讨》,《医学与社会》第10期。
李祎、白继庚、程景民、胡先明、王思洁,2016,《推进分级诊疗有效落实的策略研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第4期。
张雪、杨柠溪,2015,《英美分级诊疗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医学与哲学》第7A期。
顾掌生、翁艳艳,2016,《分级诊疗的瓶颈与路径》,《医院管理论坛》第12期。
方少华,2014,《全民医保背景下实现分级诊疗的路径研究》,《卫生经济研究》第1期。
赵红艳、隋霞、梁铭会、张竞由、朱微微,2016,《关于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医院》第1期。
李祎、白继庚、程景民、胡先明、王思洁,2016,《推进分级诊疗有效落实的策略研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第4期。
周瑞、赵琨、齐雪然,2016,《我国目前分级诊疗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探讨》,《中国全科医学》第10期。
张文理,侯芳霖,2016,《探索三级医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思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期。
匡莉,2000,《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介绍》,《中国医院管理》第2期。
张雪、杨柠溪,2015,《英美分级诊疗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医学与哲学》第7A期。
司明舒、李士雪,2016,《基于文献研究的我国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现状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第10期。
黄海红、郑宁,2016,《英国家庭医生制度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启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第3期。
朱晓强、周绿林,2016,《国外分级诊疗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第18期。
曹莎莉、李跃平、吴小南,2015,《瑞典慢性病患者就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赵允伍、王珩、李念念、卞城,2016,《医疗服务连续性对分级诊疗的影响机制研究》,《卫生经济研究》第5期。
杜创,2016,《平台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与“分级诊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1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09,《新医改投入机制走向》,《瞭望》第15期。
房莉杰,2016,《理解“新医改”的困境:“十二五”医改回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Tim Bur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