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6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的宏观布局和战略路径图书

The New Urbanization Macro Layout of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Strategic Path

SSAPID:101-9970-1188-17
ISBN:978-7-5097-7326-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模式选择、空间布局、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力求对推进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博士文库项目
作 者: 陈清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出版说明

 绪论

 第一章 城镇化发展的回顾与质量评价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发展及一般规律

   一 国外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二 国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几种模式及特点

    1.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2.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

    3.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

   三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基本历程

   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化发展时期(1949~1978)

     (1)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

     (2)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7~1965)

     (3)城镇化发展的停滞阶段(1965~1978)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化发展时期(1978~)

     (1)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阶段(1978~1984)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阶段(1984~1992)

     (3)市场化推动城镇化发展阶段(1992~2002)

     (4)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阶段(2002~)

   二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1.恢复期(1949~1957)

    2.波动停滞期(1958~1977)

    3.复苏准备期(1978~2003)

    4.高速发展期(2004~)

  第三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

   一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3)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4)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5)城镇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

    2.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人口迅速扩大

     (2)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3)对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5)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6)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二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1.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较低

    2.城镇空间布局欠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水平较低

    3.城镇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4.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评价

    1.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2.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3.结果分析

 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特征及未来趋势

  第一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第一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规模化生产初现成效

    (2)第二产业重型化开始起步,并仍然是福建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3)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二 城镇化模式多元化

    (1)自上而下型(外资驱动型、中心城市带动型)

    (2)自下而上型(乡镇企业带动型、就地城镇化型)

    (3)内聚外迁型

   三 省内城镇化水平差异特征显著

    (1)城镇化水平稳健提升,但与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省内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四 人口流动趋海趋核,城镇化人口流向强聚弱散

    (1)人口流动趋海趋核

    (2)城镇化人口流向强聚弱散

   五 城镇空间差异化发展,沿海网络化特征初显

    (1)空间结构由相对独立封闭向开放互动转变

    (2)山海二元差异结构明显,要素向沿海集中趋势显著

    (3)西部山区城镇化发展处于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判断

   一 城镇化仍将处于持续较快发展阶段

   二 城镇总人口规模预测

   三 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预测

     (1)福建省城镇化水平预测

     (2)各地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城镇化人口来源

     (1)外来人口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

     (3)城镇人口自然增长

     (4)城镇扩张过程纳入的周边农村人口

     (5)至2030年新增城镇化人口计算

    3.城镇人口的高素质发展趋势

    4.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要下降

     (1)受城镇化水平极限的约束

     (2)农村人口老龄化降低了人口转移性

     (3)城镇化成本高提高了城镇化门槛

     (4)农村生活环境吸引力增强

    5.大中小城市将实现协调发展,发展模式将更加趋于多元化

    6.制度上将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1)城乡居民自由迁移的人口管理制度将逐步建立

     (2)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3)将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7.人口城镇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8.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1)用水供需矛盾

     (2)土地供需矛盾

     (3)自然灾害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

  第三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任务

   一 未来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的目标

   二 未来福建省城镇发展布局的构建

   三 未来福建省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四 未来福建省生态环境的提升

    1.城镇景观风貌

    2.城镇人居环境

    3.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 未来福建省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规划和优化布局

  第一节 福建省城镇化总体空间战略布局

   一 福建省域空间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特点

   二 福建省城镇化整体空间战略布局

    1.实施差异化城镇化发展战略

    2.福建省城镇空间总体结构及发展战略

  第二节 福建省城镇化空间分类发展指引

   一 加快推进都市区建设

   二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

   三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四 择优发展小城镇

  第三节 福建省城镇化空间优化策略

   一 城镇化空间发展规划布局

    1.强化中心

    2.突出重点

    3.集中布局

    4.协调区域

    5.提升特色

   二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优化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

   三 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1.环三都澳

    2.闽江口

    3.平潭综合实验区

    4.湄洲湾

    5.泉州湾

    6.厦门湾

    7.古雷-南太武新区

    8.武夷新区

    9.三明生态工贸区

    10.龙岩产业集中区

   四 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1.推进沿海内陆的互动联动发展

    2.促进苏区老区加快发展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四章 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一节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 城镇化的概念

   二 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三 城镇化发展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

   四 我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1.城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

     (1)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将推动农业的发展

    2.城镇化建设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1)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2)城镇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1)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崛起

     (2)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后续动力

   五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六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制约问题

   七 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1.以产业转型带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1)发展高关联度产业,提升循环累积效应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

     (3)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二节 优化福建省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一 福建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2.产业布局在地区间不够协调

    3.临港工业发展面临瓶颈

     (1)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港口发展面临着内部竞争与协调的问题

     (3)临港工业腹地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4.沿海和山区产业缺乏有效联动

    5.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关联度较低

    6.高科技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7.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二 福建省优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产业发展目标

    2.产业发展定位

    3.产业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

     (1)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产业服务功能

     (2)保障战略引导型产业用地,合理空间资源配置

     (3)强化比较优势

     (4)强化产业导向

     (5)强化科技创新

     (6)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7)强化差异化发展原则

    4.产业空间发展总体策略

     (1)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强化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强力打造具有区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

     (4)积极培育若干产业集群基地

     (5)着力形成具有福建资源特色的产业空间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7)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

     (8)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9)加快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产业发展

     (10)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三 福建省优化产业总体布局的具体方案

  第三节 推进福建省产城融合发展

   一 加强产业与城镇空间的协调布局

    1.产业集聚带——“两带”

    2.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3.开发区

   二 构建福建省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

    1.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城融合”

    2.以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为支撑实现“产城融合”

    3.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4.加强组织协调,构建产城融合体系

    5.统筹联动,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目标的统一

   三 构建福建省产城融合发展体系的保障措施

    1.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1)成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2)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专家咨询委员会

    2.实现城市相关规划的完善和衔接

    3.高标准建设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积极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经营

    4.理顺管理体制、营造健康发展软环境

     (1)创新城市管理理念

     (2)创新管理体制

     (3)实施新城倾斜政策

     (4)放松管制,提高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5)做好人才、土地、资金、税费各方面的政策保障

 第五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一 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二 有序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

   三 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

   四 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制度

   五 逐步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第二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一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二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三 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

   四 改善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五 拓宽农民工住房保障渠道

   六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节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一 建立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分担机制

   二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三 完善农民工社会参与机制

   四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收入服务机制

 第六章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一 强化都市区内部交通联系

   二 城市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三 小城镇和农村加快改善对外交通条件

  第二节 强化城镇服务功能

   一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

   二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三 提升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水平

  第三节 构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 规划建设教育设施

   二 规划建设医疗设施

   三 规划建设文化设施

   四 规划建设体育设施

  第四节 加快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一 构建完善的城镇供水工程

   二 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

   三 加强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 加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规划建设

   五 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

  第五节 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一 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二 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三 加强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监管

  第六节 加快绿色低碳城镇发展

   一 加快绿色城镇建设

   二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第七节 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一 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二 推进智能城市建设

   三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第七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内涵

    1.明确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2.正确认识城乡规划一体化

   二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意义

    1.城乡规划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2.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引导城乡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理论依据

    3.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4.城乡规划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 国内外关于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1.发达国家对于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实践的典型案例

    2.国内省市对于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实践的典型案例

   四 推进福建省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思路

    1.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应实现科学性、前瞻性、务实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2.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应健全相互配套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

     (1)要做好城乡整体的空间布局规划

     (2)要打破诸多规划相互分割的现状,对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合理衔接

     (3)要建立覆盖全城乡的规划体系

    3.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应体现地域差异,突出城乡特色

     (1)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地域差异

     (2)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突出城乡特色

    4.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政府应致力于改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2)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

    5.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应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 国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

   二 福建省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分析

   三 推进福建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思路

  第三节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

   二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意义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理论意义

    2.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三 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其目标

    1.发展现状

    2.发展目标

   四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加大公共财政支持

    3.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供给模式

    4.创新管理监管机制,强化绩效考核

  第四节 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 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

    1.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组织制度建设

    2.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3.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4.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三 国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实践

    1.浙江省湖州市*

    2.江西省樟坪畲族乡*

    3.浙江省金华市*

   四 加快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第五节 强化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

   一 坚持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五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八章 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土地开发管理制度创新

   一 创新土地政策,优化土地结构

   二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 探索土地在城乡和区域的配置新模式

   四 深入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第二节 建立可持续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机制

   一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二 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等税收征收办法

   三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广辟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第三节 探索人口管理新模式

   一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二 健全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

   三 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管理服务创新

   一 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二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节 完善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一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二 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三 科学构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动力机制

   四 探索建立有利于分工协作的利益分享机制

   五 创新生态环保协调机制

   六 建立健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协调协商机制。

 附录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前言

  第一章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态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第三节 发展态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二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第四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五章 强化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

   第一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推进港城产城互动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四节 提升城镇创新能力

   第五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第六章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

   第三节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快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第五节 提升城镇发展品质

   第六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第七章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三节 加快建设新型村庄

  第八章 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三节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第四节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第五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政策措施统筹

   第三节 推进工作方式创新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2014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博士文库项目编辑委员会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模式选择、空间布局、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力求对推进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李强:《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新玉言:《新兴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法〕保尔·芒图:《结合产业革命看城镇化》,陈希秦译,商务印书馆,1997。

[4]李珀榕:《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证》,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6]王世元:《新型城镇化之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汪晖、陶然:《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破与政策组合》,商务印书馆,2013。

[8]李伟、陈民、彭松:《政企合作——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本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4。

[11]张占斌:《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3]顾朝林、赵民、张京祥:《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铁、乔润令:《城镇化改革的地方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15]魏后凯:《走中国特色的新兴城镇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6]肖金成、党国英:《城镇化战略》,学习出版社,2014。

[17]陈文魁:《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18]王凯、陈明:《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9]张可时:《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城镇化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0]潘培坤、凌岩:《城镇化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1]孙伟:《反思成展会背景下的城乡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22]巴曙松、杨现领:《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24]段进军:《江苏城镇化转型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5]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6]宋亚平、项继权:《湖北新型城镇化转型与治理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7]刘险峰:《山东特色城镇化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8]贾利军:《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与城镇化发展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14。

[29]曾福生、吴雄周、刘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0]张雷:《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科学出版社,2009。

[31]朱红根:《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32]肖万春、肖泽群:《国外城镇化的风险防范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武陵学刊》2011年第2期。

[33]何赛萌:《浅谈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6期。

[34]周述杰:《借鉴国外城镇化经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5]王秀玲:《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6]陈峰:《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借鉴》,《武汉建设》2009年第4期。

[37]杨特、包佳丽:《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4期。

[38]丁宇:《国外城镇化建设道路及启示》,《学习月刊》2011年第3期。

[39]汪立波:《国外城镇化模式纵观》,《农村工作通信》2010年第1期。

[40]吴凤明、王秀莲:《国外城镇化经验及其借鉴》,《农业经济》2003年第4期。

[41]金花:《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经济纵横》2011年第11期。

[42]杨风、陶斯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43]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44]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63期。

[45]陈映:《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6]沈和:《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2期。

[47]赵峥、倪鹏飞:《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战略研究》2012年第2期。

[48]赵玉红:《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

[49]吴志澄:《福建省城镇化与政府行为研究》,《福建论坛》2002年第11期。

[50]林茜、王珂、陈玲:《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分析与对策思考》,《科学咨询》2009年第2期。

[51]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名城》2013年第2期。

[52]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3期。

[53]杨梅:《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研究》,《长江论坛》2012年第1期。

[54]何平:《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第6期。

[55]郝华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域城镇化质量差异研究》,《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56]李川:《福建省域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及其实现》,《规划师》2012年第4期。

[57]林筱文:《福建省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58]乔力、胡兵:《城镇化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魅力中国》2009年第12期。

[59]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4期。

[60]朱潋:《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以乐清为例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61]徐国喜:《“海西”背景下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科技和产业》2011年第1期。

[62]陈燕予:《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 11期。

[63]方敏:《福建产业结构变迁及优化路径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64]关秀华:《论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1期。

[65]王丽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策略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31期。

[66]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经济师》2012年第10期。

[67]张燕友:《促进北京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68]魏祖民:《加快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宁波经济》2013年第3期。

[69]蓝菲:《四川产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9期。

[70]李三虎:《新型城市化下广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城市观察》2013年第3期。

[71]贺传皎:《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5期。

[72]蒋华东:《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6期。

[73]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长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4]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7期。

[75]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

[76]夏骥:《对上海郊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城市》2011年第12期。

[77]李守波:《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

[78]陈瑞泉:《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第3期。

[79]王飞:《非政府组织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探究》,《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年第2期。

[80]苏莉:《福建省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思路》,《福建建设科技》2012年第1期。

[81]《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82]林永健:《福建省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先行一步的建议》,《就业与保障》2009年第8期。

[83]林宇:《福建省农民工子女成就动机内驱力调查报告》,《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8期。

[84]周锦标:《广州市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的实践与启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

[85]蔡素恒:《简论做好农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伦理意义》,《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第3期。

[86]高拓:《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87]杨莉芸:《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障碍——一个制度分析框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88]周建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3期。

[89]丁文恩:《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研究——基于河南数据的分析》,《农业经济》2013年第3期。

[90]于晓媛:《农民工医疗卫生问题探析》,《理论建设》2007年第1期。

[91]张丽:《通识教育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经济论坛》2011年第6期。

[92]李永强:《我国建制镇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12期。

[93]赵元强:《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2期。

[94]李莉、吴雁彬:《粤东地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研究——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3期。

[95]阎驰骋:《中原经济区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及对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96]彭江:《重庆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对策》,《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7]刘佳林:《基于STEP法和IDEF0模型的小城镇交通规划研究》,《交通企业管理》2009年第12期。

[98]郭海东:《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与管理模式探析》,《交通标准化》2010年第1期。

[99]王晓琳:《小城镇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

[100]蔡慧敏:《〈城乡规划法〉背景下的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新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01]曲丽丽:《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02]徐光平:《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8期。

[103]卢中华:《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4]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城乡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

[105]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9期。

[106]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城市规划》2005年第1期。

[107]陈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科技》2012年第3期。

[108]王爱科:《浅谈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20期。

[109]何兵:《苏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城乡建设》2012年第6期。

[110]郑晔:《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

[111]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2期。

[112]林卿:《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113]任平:《我国“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理论矛盾与现实困境》,《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

[114]刘伯恩:《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11期。

[115]冷静:《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1期。

[116]周亮华:《试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问题分析及改革策略》,《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8期。

[117]杨帆:《上海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的回顾和若干建议》,《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第4期。

[118]谢志岿:《如何制度化解决当前中国土地问题——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119]杨顺湘:《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有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基于成渝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2期。

[120]贾彩彦:《近代中国城市化中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变革的路径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21]严金明:《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平息与政策选择——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7期。

[122]刘焱:《刍议打破行政区经济运行限制与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现代财经》2009年第10期。

[123]王振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观察与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124]杨刚强:《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0期。

[125]马海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26]陈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第12期。

[127]徐荔:《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128]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129]史明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130]高培勇:《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

[131]吴绍东:《对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探讨》,《黑龙江科学信息》2011年第6期。

[132]赵慧:《论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2期。

[133]孙汉泉:《浅谈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民营科技》2010年第3期。

[134]刘成试:《论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铜业工程》2010年第2期。

[135]王新萍:《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术纵横》2008年第2期。

[136]廖富洲:《征地乱象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137]程武:《我国税收征收管理的改革与完善》,《科技咨询》2010年第29期。

[138]郝昭成:《完善税收制度的思考》,《涉外税务》2013年第4期。

[139]张德勇:《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的几个问题》,《税务研究》2011年第4期。

[140]胡海:《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的基本设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1]王慧:《改革发展成果分享与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系的完善》,《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7期。

[142]曾万涛:《长株潭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第1期。

[143]李金龙:《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3期。

[144]王开泳:《对我国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以广州市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为例》,《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145]杨宇:《多元视角下的新疆行政区划调整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10期。

[146]佘丽敏、许学强、袁媛:《佛山行政区划调整与整合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5年第3期。

[147]王开泳:《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

[148]覃照素、韦善豪:《广西沿海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49]范红艳:《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法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第2期。

[150]蔡成缓:《江苏省徐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探索与思考》,《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第1期。

[151]罗怀良:《四川省建国以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第2期。

[152]陈小华:《试论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制度的重构》,《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

[153]李开宇:《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规划师》2007年第7期。

[154]龚敏:《厦门与漳州两地经济增长分析——兼论行政区划调整与中心城市建设》,《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155]伍世代:《沿海城市经济吸引范围及相应行政区划调整分析——以福建省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6]寇凤超:《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策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57]刘杰、赫郑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158]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新视野》2008年第6期。

[159]马义:《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60]王东东:《完善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思索》,《兰州学刊》2012年第8期。

[161]林琳:《平潭综合实验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研究》,《科技与产业》2011年第12期。

[162]王东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求是》2008年第7期。

[163]唐铁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64]刘剑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行政与法》2013年第2期。

[165]杨涌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66]段尔煜:《对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