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9

环境与社会互动问题研究·沈殿忠文集图书

SHENDIANZONG WENJI

SSAPID:101-9925-7505-52
ISBN:978-7-5097-3658-6
DOI:
ISSN:
关键词:

沈殿忠 文集

[内容简介] 该书以环境社会学为主题,以环境与社会的互动为基本线索,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四个部分:一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环境”;二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三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四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理性互动”。其中的一些成果体现了多年来作者从事环境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前沿性思考,阐述了环境社会学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乡土性特点的鲜明问题。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主要线索、基本思路、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同时,本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目前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环境演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环境意识培养等问题做了深刻揭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都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沈殿忠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编委会

 总序

 作者简介

 第一篇 环境与社会视角下的自然探索

  “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统一场论和世界物质统一性*

   一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补充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三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

   四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统一性的认识

   五 结语——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统一场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思想的命运*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今天的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为创立统一场论奋斗不息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为什么没有成功?

  一个神秘的幽灵在徘徊*

   何谓夸克和夸克禁闭?

   在夸克禁闭问题上发生了哪些争论?

   夸克禁闭之争有哪些启示?

   夸克禁闭之争对于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统一场论和物质微观结构的统一性*

   1.统一场论的发展表明,物质微观结构统一性的实质,在于微观客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统一

   2.统一场论的发展表明,在物质微观结构中,“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物质的统一性是“经过中介”而形成的

   3.统一场论的发展表明,物质微观结构统一性的突出特征,是各种相互作用或各种中介物的直接同一性

   4.统一场论的发展表明,物质微观结构的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的同一

  统一场论的建立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一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需要吸收统一场论的最新成果

   二 统一场论的发展,需要取得唯物辩证法的有力指导

  统一场论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表明,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三 统一场论的发展进一步表明,主客体关系在物质观中有重要地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何为时间箭头问题?

   时间箭头之争的历程

   时间箭头之争的焦点

   时间箭头之争的启示

  论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

   一 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是对宇宙第一秒的认识

   二 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要回溯“开端”

   三 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要注重“生成”

   四 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要推测“终结”

   五 结语:对极早期宇宙的认识正处于认识的极早期

  极早期宇宙粒子生成的几个哲学问题浅析*

   一 粒子生成是极早期宇宙中的主要物理过程

   二 热平衡和非热平衡的矛盾是粒子生成的前提

   三 重子数守恒和不守恒的矛盾是粒子生成的关键

   四 对称和不对称的矛盾是粒子生成的方向

  康德星云说为什么四十一年后才得到重视*

   康德的星云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康德的星云说提出后数十年里的遭遇

   康德的星云说提出后为什么命运不佳?

 第二篇 环境与社会视角下的发展思路

  “蒸汽大王”在十八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

   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了时代需要的巨人

   “珍妮纺纱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

  “蒸汽大王”在十八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

   瓦特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

   斯蒂芬逊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

   “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产业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一 产业革命和中国的关系

   二 产业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

   三 为什么中国近代历史上没有实现产业革命

  关于第三产业史的几点断想*

   1.历史是一面镜子

   2.第三产业史不同于第三产业思想史

   3.第三产业史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历史

   4.第三产业史是三个产业相互作用的历史

   5.第三产业史是三个产业时代相互交替的历史

   6.第三产业史是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

   7.第三产业史是其内部各门行业相互促进的历史

   8.第三产业史是传统部门与新兴部门相互转化的历史

   9.第三产业史是各国的第三产业相比较而存在的历史

   10.第三产业史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史,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史

  原子弹为什么没能在“第三帝国”首先制造出来*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素质

    (一)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多种要求

    (三)我省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令人又喜又忧

    (四)提高我省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二 合理开发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

    (一)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省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有得有失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开发资源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效利用资源

     1.对资源的利用要充分

     2.对资源的利用要多样

     3.对资源的利用要创新

   三 注重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

    (一)生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

    (二)生态建设是我省民族地区面临的严峻任务

    (三)生态建设是治标与治本相统一的过程

    (四)生态建设是保持与再造相结合的过程

   四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讲究经济效益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追求社会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关注环境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要达到“三种效益”的统一

  新视角 新思路 新效应*

   一 六个视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民族要求——发展民营经济是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民族工作——发展民营经济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工作主题和完成民族工作主要任务的重要方式

    (三)民族问题——发展民营经济是现阶段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杠杆

    (四)民族自治——发展民营经济是现阶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举措

    (五)民族关系——发展民营经济是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六)民族发展——发展民营经济是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 六个思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一个起点”——发展民营经济要坚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两个规律”——发展民营经济要按民族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效配置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

    (三)“两个方针”——发展民营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方针,只有坚持这两个方针才能在民族地区更好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两个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求在民族地区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两个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即通过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而进一步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三个目标”——发展民营经济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 六个效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扶持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开发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有利于开发式扶贫,从而有利于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结合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把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这些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

    (四)共享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五)协调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六)自我发展效应——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带动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

  在两种高速增长模式前的选择*

  辽宁在全国到底排第几*

   一 偏高的评价

   二 重大的反差

   三 再评的必要

   四 “意外”的结果

   五 名次的“预警”

   六 结构的分析

   七 重振的出路

  当代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新视野*

   一 新的阶段:当代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10个特征

    1.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规模日益扩大

    2.中介组织的功能不断扩充

    3.中介组织正在农业领域蓬勃发展

    4.新兴的中介组织正在加速涌现

    5.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正在进一步理顺

    6.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机制正在规范

    7.中介组织的内部管理章程正在进一步健全

    8.中介组织的经营效益越来越显著

    9.中介组织的对外交流不断扩展

    10.中介组织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 新的问题:当代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8种弊端

   三 新的走向:当代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6大趋势

  关键是规则要接轨*

 第三篇 环境与社会视角下的问题剖析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1.现代化,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一批又一批先进人士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

    2.现代化,是中国人在历史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不断调整的目标

    3.现代化,是一个由若干阶段构成的历史性运动过程,也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的大目标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1.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2.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整体特征

    3.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国内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水平比较的本质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构新的指标体系

    1.新的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吸收各种指标体系的长处与合理因素

    2.新的指标体系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理论指导,并同理论创新紧紧地结合起来

    3.新的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吸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经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关注经济发展问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发展问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问题

   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从国情、省情、市情的实际出发

    1.认清形势,找准位置

    2.知己知彼,知优知劣

    3.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面临的十个新问题*

   一 文化领域转轨的障碍

   二 文化活动发展的“错位”

   三 文化事业格局的“误区”

   四 文化建设“怪圈”的困扰

   五 文化产业结构的失调

   六 文化市场功能的扭曲

   七 文化供求关系的失衡

   八 文化运作效益的损耗

   九 “文化力量”地位的冲击

   十 文化经济增长的波动

  丹青难写是精神*

  我省文化产业的问题与创新*

   一 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估计:一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创新”。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怎样寻找城市*

   一 寻找绿地

   二 凝视雕塑

   三 沉思华灯

   四 光顾公厕

   五 需求座椅

   六 流连广场

  民心网的成功点在于“民”、“心”、“网”*

   一 民心网成功的根本在于立足于民

   二 民心网成功的实质在于扎根于心

   三 民心网成功的关键在于努力于网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 改革分配体制和机制,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一)改革分配体制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2.事关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一般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

     2.承认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并使其参与收入分配

     3.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

    (三)维护宪法尊严,让社会财富和私人财产权都得到保障

     1.维宪,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保障

     2.维宪,使私人财产权得到保障

     3.维宪,使全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保障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原则,在制度安排上体现人力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战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战略

     1.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的重要原则

     3.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东北振兴,人人有责

     1.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振兴责任与振兴义务结合起来

     2.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振兴责任与振兴权力结合起来

     3.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振兴责任与振兴利益结合起来

    (三)在制度安排上体现人力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1.制度导向:确保实现振兴目标的同时实现广大群众的价值

     2.制度关注: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贯彻振兴战略与振兴技术的统一

     3.制度选择:从外因驱动型的制度建设转向内因驱动型的制度建设

   三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一)人才强省战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人才强省战略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战略

     2.人才强省战略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战略

     3.人才强省战略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战略

    (二)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合适的平台,激活和壮大人才队伍

     1.使优秀的党政人才(社会管理人才)有用武之地

     2.使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

     3.使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三)加快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1.加强体制创新,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2.加强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开发的多元化

     3.加强能力创新,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四 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和创造力

    (一)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

     1.在当今时代,“知识折旧率”高于“机器折旧率”

     2.在当今世界,“学历教育”必须与“终身教育”接轨

     3.在当今世界,“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

     1.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建设好学习型企业

     2.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建设好学习型社区

     3.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建设好学习型组织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1.加强学习,大力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创造性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3.加强学习,着力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导向性

  中国,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在很重要时刻才说话

   政治局会议要求全党防“左”

   “人大”闭幕日的一个敏感问题

   “左”的束缚依然存在

   “左”的要害是背离了“一个中心”

   “左”的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困扰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防“左”写进了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

  新时期机关工会民主监督问题*

   一 机关工会民主监督的性质和依据

    (一)民主监督是机关工会的重要职能

    (二)民主监督是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

    (四)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规范

   二 机关工会民主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一)机关工会民主监督的主体是人(会员)

    (二)机关工会民主监督的主体也是组织

    (三)机关工会民主监督对象是指对于“事”的监督

    (四)机关工会民主监督对象也包括对于“人”的监督

   三 机关工会民主监督的程序和规范

    (一)民主监督的程序要求规范目标

    (二)民主监督的程序要求规范方案

    (三)民主监督程序要求规范操作

    (四)民主监督程序要求规范评估

  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关系的几个问题*

   一 “政企分开”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政企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政企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的深化

   二 “政社分开”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政社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政社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政社分开”的深化

   三 “政事分开”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政事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政事分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政事分开”的深化

  在美国观察“美国的选举”*

   一 从“后现代”进入“现代”

   二 竞选集会上有众多国家的观察者

   三 充满自信、不屈不挠的候选人

   四 竞选组织中的“自荐者”

   五 执政党的“州(省)委会机关”有多少人

   六 “你是党员吗”

   七 “政治行动委员会”

   八 “金钱也不是万能的”

   九 “党报在哪里”

   十 亲临俄亥俄

   十一 到美国人家里去作客

   十二 到法院去看庭审

   十三 到学校去听“选举课”

   十四 到“草根组织”去体验“你请客我掏钱”

   十五 选票上共有150多项问题

   十六 收集了不少地方选举法规

   十七 终于弄明白了如何建立一个市政府

   十八 令人眼花缭乱的民意测验

   十九 赶回宾馆聚看首场电视辩论

   二十 11月2日也模拟投票一把

  论社会稳定在中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社会稳定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稳定对直接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要作用

    第二,社会稳定对显著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权结构有重要作用

    第三,社会稳定对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品结构有重要作用

   二 社会稳定在中国区域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稳定对于地方权力体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二,社会稳定对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三,社会稳定对于地方司法体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四,社会稳定对于地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 社会稳定在中国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稳定对于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社会稳定对于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之间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社会稳定对于地方的整体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 社会稳定在中国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稳定在地方的社会流动中有重要作用

    第二,社会稳定在地方的社会转型中有重要作用

    第三,社会稳定在地方的社会改革中有重要作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一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寓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

   三 层次与结构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既是工会和工运的职责,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职责

 第四篇 环境与社会视角下的理性互动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一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探索统一场论

   二 爱因斯坦是怎样探索统一场论的

   三 怎样认识爱因斯坦探索统一场论的意义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统一性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重要方面*

  黑格尔论无限可分性*

   一 黑格尔揭示了在无限可分性问题上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 黑格尔阐述了物质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辩证法

   三 黑格尔说明了具体事物有限的本性是对自身的超越

   四 黑格尔论证了无限真实地存在于有限的自身之中

  评康德的“二律背反”*

   一 “二律背反”的提出

    (一)“二律背反”是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的结果

    (二)“二律背反”是康德概括吸收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结果

    (三)“二律背反”是康德对于思维的能力作自我考察的结果

   二 “二律背反”的证明

    (一)“二律背反”证明的出发点是对于感觉的材料和感觉的普遍联系二者的区别

    (二)“二律背反”证明的要害是指出人类本身的局部经验不能可靠地解决问题

    (三)“二律背反”证明的结论指出划分物自体与现象界是“正确的”

   三 “二律背反”的解决

    (一)“二律背反”的真正解决,只能在于两种规定的各自的片面性都不能有效

    (二)“二律背反”的真正解决有赖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

    (三)“二律背反”的真正解决,只能在于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对立统一

  “场”能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中吗?*

   一

   二

   三

  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看主客体关系问题*

   一

   二

  评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认识的主体

   二 关于认识的客体

   三 关于主客体的差异

   四 关于主客体的同一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的逻辑起点*

   一

   二

   三

  思维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哲学问题*

  国外邓小平思想文化理论研究的启示*

   一 研究格局的启示

    1.起点

    2.分期

    3.力量

    4.分布

    5.学派

   二 研究内容的启示

    1.突出的特征

    2.“两手都要硬”

    3.民族化问题

    4.新的开放观

    5.完整的体系

   三 研究方法的启示

    1.比较分析

    2.行为分析

    3.结构分析

    4.实证分析

    5.历史分析

  人类挽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一 通往里约的道路充满曲折

   二 一个新时代的艰难的开端

   三 保证人类生存的重要一步

   四 不能为了树木而丢掉森林

  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审视国情*

  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

   三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论低碳社会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

   一 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之源

    1.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的逻辑起点

    2.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的历史起点

    3.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起点

   二 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之本

    1.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的主体之本

    2.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的客体(对象)之本

    3.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主体与客体统一之本

   三 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之重

    1.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整体的重点

    2.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要素(部分、局部)的重点

    3.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整体与局部(要素)统一的重心

   四 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之路

    1.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理论探讨的基本线索

    2.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实践运作的基本线索

    3.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本路径

   五 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之归宿

    1.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2.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手段

    3.改善民生是低碳社会建设目的与手段统一的根本模式

  环境社会学的缘起、现状和未来*

   一 缘起: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

    1.前史:在社会学研究中心转移(从欧洲到美国)的前提下酝酿出的学科

    2.起点:在学术取向(思想资源)与学术运动(社会资源)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

    3.分期:在现代(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信息)社会冲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二 现状:环境社会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1.理论体系的“三足鼎立”:实证化的体系、人本化的体系、技术化的体系

    2.理论体系的三大特征: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理性的与实践的统一、结构的与功能的统一

    3.理论体系的三个比较:描述的比较、解释的比较、范式的比较

  论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一 环境社会学逻辑起点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

   二 “相变”反映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转变

   三 从热力学到社会学,相变的定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 相变既是环境社会学的历史起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

   五 相变包含着环境社会学全部发展的萌芽

  关于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几点探讨*

   一 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 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结构

   三 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特色

   四 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模式

   五 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前景

 代自序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三个价值评价”的思考

本书以环境社会学为主题,以环境与社会的互动为线索,分为四部分:一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环境”;二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三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四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理性互动”。本书具重要学术价值,在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主要线索、基本思路、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其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环境演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环境意识培养等问题做了深刻揭示。

何传启:《分配革命——按贡献分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蔡继明等:《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李路路等:《透视不平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

〔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曾昭宁:《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国家体改委分配司:《差距与公平——关于中国社会分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英〕F.C.S.席勒:《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邱少全:《人及其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徐颂陶、徐理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李培林:《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学林出版社,2006。

王煜:《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杜旭宇:《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分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

白书祥:《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探析》,《理论前沿》2008年第19期。

李世杰:《需求与稳定: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稳定理论体系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冯宏良:《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稳定的价值逻辑》,《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蒋俊明:《阶层分化中社会稳定的挑战及政府应对——基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叶皓:《切实加强和改进维护社会稳定舆论引导工作》,《党建》2008年第9期。

陈明:《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与农村社会稳定——现状、作用、内容与方法》,《农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吴德星:《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新远见》2008年第8期。

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肖飞:《试论农村非政府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荣燕:《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效应分析》,《价格月刊》2008年第8期。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200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田庆立:《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赵行姝:《农村社会转型与低碳排放路径》,《环境经济》2005年第2期。

杨忠培:《关于我国构建低碳社会的几点思考》,2010年1月11日《中国电力报》。

丛萍、王玉玺:《迈向低碳社会的脚步》,《绿色中国》2008年第4期。

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6期。

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

姜克隽:《低碳社会引导我们的未来》,2008年12月15日《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