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2013)

SSAPID:101-9919-0598-82
ISBN:978-7-5097-508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报告总结了2012年中国人才事业的进展,指出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更要认真研究人才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着力解决阻碍人才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创新型人才、顶尖人才不足,人才队伍中存在的学术不端、官本位、金钱至上等突出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报告还对我国的人才特区建设问题、人才财政问题、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的培养成效问题、国家荣誉制度问题、中外人才引进问题、中国因腐败造成的人才损失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是中国人才问题研究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才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人才学

 法律声明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2013人才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BⅠ 总报告

  B.1 夯实人才发展基础 实现人才强国梦想

   一 2012年中国人才工作要点回顾

   二 近期研究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三 实现人才强国梦想的思考

 BⅡ 专题一

  B.2 我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一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概念

   二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化发展

   三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各地“人才特区”建设的规范提升

   四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先行先试改革精神在新时期人才工作领域的深化发展

   五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六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B.3 世界典型高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网络分析及其启示*

   一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渊源和概念分析

    (一)社会资本: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来源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和类型

   二 世界典型高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网络分析

    (一)硅谷发展经验的创新网络分析:兼与128公路比较

    (二)“剑桥现象”的创新网络特点:政产学研紧密合作

    (三)亚洲国家典型高科技园区:引进型创新网络分析

   三 世界典型高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科技园区亟须加大力度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二)政府与市场是构建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两翼

    (三)各类社会组织是构建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基础

  B.4 中关村人才特区创业扶持政策梳理及其经验启示*

   一 创业活动与创业政策概述

    (一)创业活动及对经济的影响

    (二)创业政策及对创业活动的影响

   二 中关村人才特区创业扶持政策的要点

    (一)推动创业平台建设和资金支持

     1.加强科技孵化器、留学创业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

     2.给予创业启动一次性资金支持

     3.给予创业企业一定比例的办公场所租金补贴

    (二)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融资机构参与创业活动

     1.对海归企业给予担保贷款贴息支持

     2.对企业改制、挂牌、上市等给予资金支持

     3.对企业自主融资给予补贴性奖励

     4.对创业投资机构设立投资补贴机制

     5.对创业投资机构设立风险补贴机制

    (三)扶持引导企业打造提升科技竞争力

     1.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2.以产业化为目标,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给予发展资金支持

     3.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以及海归创业给予评审、担保等费率补贴

     4.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扶持企业创制行业技术标准和专利

     5.以市场化为基本导向,对企业购买中介服务给予资助

   三 中关村人才特区创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启示

    (一)创业扶持政策应坚持四个导向

     1.推进创业融资的社会化

     2.推进中介服务的市场化

     3.推进创新资源的网络化

     4.推进企业发展的国际化

    (二)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三大支撑

     1.信用支撑

     2.金融支撑

     3.人才支撑

 BⅢ 专题二

  B.5 中国人才财政投入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一 人才发展与经济增长、财政之间的关系

    (一)人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1.人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经济增长是人才发展的基础

    (二)人才发展与财政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1.财政政策是促进人才发展的有效手段

     2.人才发展对财政的反向作用

   二 十年回顾:中国人才财政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人才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1.财政投入支持人才体系建设

     2.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为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

     3.地方收入分配政策多元化,有利于人才的多样性发展

     4.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5.制定促进创新的人才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二)现阶段我国人才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入教育的资金仍然不足

     2.涉及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政策取向缺乏系统性

     3.部分政策的设计不科学,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4.人才财政支出缺乏绩效评价体系

     5.个人教育经费负担重,阻碍了人才自主发展的意愿

   三 前瞻与展望:完善我国人才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

    1.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人才投入机制

    2.实行人才预算单列,规范人才财政支出

    3.构建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B.6 反思外语教育:提高培养外语人才的成效

   一 全民“外语热”收效不高

    (一)外语教育功利化,外语由“应用工具”变为“职业门槛”

    (二)外语培训严重商业化,成效不佳

    (三)幼儿外语“知识早熟”,影响母语和逻辑思维,得不偿失

    (四)青年人中文能力弱化,母语文化遭受危机

    (五)各级学校外语教学成效低

   二 国家外语能力弱 高端外语人才短缺

    (一)国家与社会外语能力不足

    (二)国家外语战略缺陷

    (三)缺乏国际化、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三 改革外语教育,提高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改革传统外语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高端人才

    (二)外语(翻译)人才走专业化、定向化之路

    (三)提高外语教师素质、积极引进优秀外语教师和国际先进教学方法

    (四)实施国家语言能力战略规划,建立多语种人才库

    (五)着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B.7 党外人才资源培训现状及其体系构建研究

   一 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现状及质量分析

    (一)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现状

     1.培训目标

     2.培训内容

     3.培训形式

     4.培训方式方法

     5.培训时间

     6.培训分级分类

     7.培训载体

    (二)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效果分析

     1.有效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对培训的认同度

     2.大力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水平

     3.有力推进了党外代表人士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

     4.积极促进了党外代表人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 现行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现行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

     2.培训内容创新不足

     3.培训形式较为单一

     4.培训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

     5.培训累计时间不足

     6.培训分级分类不明显

     7.培训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二)现行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1.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

     2.培训实施机制不健全

     3.培训制度体系不完善

     4.培训组织领导不力

   三 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战略体系

     1.战略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二)强化对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思想认识

    (三)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战略体系的实施机制

     1.创新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内容

     2.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组织“211”模式的发展

     3.设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对象的选择机制

     4.创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方式方法体系

     5.强化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结果使用机制

     6.规范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实施程序

    (四)优化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制度体系

     1.建立笔记调阅制度

     2.建立考核和培训档案制度

     3.建立培训成果评审和管理制度

     4.推进实践锻炼制度的有效运行

     5.建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服务保障制度

    (五)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保证,建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责任制

     2.优化组织建设,加强对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文化氛围建设

     3.开通多种筹资渠道,建立培训资金管理制度

  B.8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评价研究

   一 人才发展环境研究的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测量工具

   三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分析

    (二)不同性别对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分析

    (三)六类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评价分析

     1.六类人才对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评价分析

     2.六类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四)不同专业技术职级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评价分析

     1.不同专业技术职级人才对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评价分析

     2.不同专业技术职级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五)不同参工时间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评价分析

     1.不同参工时间人才对发展环境重要性评价的分析

     2.不同参工时间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分析

   四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

    (二)逐步改善以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重点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关注女性人才的性别倾向和薄弱环节

    (四)因地制宜改善不同类别人才的发展环境

    (五)加大力度拓宽副高级职称人群的成长空间

    (六)科学把握因工作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环境需求变化规律

 BⅣ 专题三

  B.9 从基层与实践中选拔人才

   一 从基层与实践中选拔人才相关政策梳理

    (一)我国古代基于基层与实践的人才选拔观

     1.隋唐时期的基层人才选择原则

     2.宋代将基层人才选任制度进一步深化

     3.明清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近代基于基层与实践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建党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基于基层与实践的人才选拔思想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于基层与实践的人才选拔制度

    (五)改革开放以后从基层与实践中人才选拔政策

   三 近年来我国从基层与实践中选拔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不断改进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地方换届人选的重要标准

    (三)干部选拔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公务员培训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五)行政机关公开遴选试点启动——更加侧重基层

   四 近年来我国党政人才选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门”干部有增多趋势

    (二)干部选任的民主、公开程度还不够高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管理体系,存在“选不准、用不好”的现象

    (四)部分干部选任的民主评测流于形式

   五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一)从生产一线选拔公务员,重视基层和实践经验——湖南省经验借鉴

    (二)建立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甘肃省经验借鉴

     1.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夯实领导干部培养链的人才资源基础

     2.基层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主阵地,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3.让领导干部从基层来,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

     4.树立干部扎根基层的信心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与机制——山西省经验借鉴

     1.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效能进一步凸显

     2.干部选拔任用的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3.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四)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天津市经验借鉴

     1.把基层一线建设成为锻炼年轻干部的宽广舞台

     2.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健康成长

     3.把年轻干部放在基层一线“赛场选马”

    (五)注重从“三类”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拔“乡官”——陕西省经验借鉴

     1.注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官”

     2.注重从高学历年轻干部中选拔“乡官”

     3.注重从基层一线优秀干部中选拔“乡官”

    (六)博士服务团的基层人才实践

     1.从理论到实践的锻炼

     2.“服务基层”是特色

     3.基层成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重要平台

    (七)高层领导的基层锻炼经历

   六 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

    (二)注重培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选拔任用的准确性,确保任用领导干部的质量

    (四)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切实保证领导干部健康成长

    (五)提高考核激励的科学性,激发党政人才队伍的活力

    (六)提高党政人才的学习能力

  B.10 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人才短缺

   一 产业转型升级事实

   二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

   三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未协同提升促使农民工早退

   四 农民工过早退出是我国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四 问题思考及政策启示

  B.11 人力资本提升、适配性与农民市民化

   一 理论回顾

   二 人力资本提升与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路径

   三 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自身缺乏足够的资源用于人力资本积累

    (二)社会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正规人力资本积累渠道对于农民来说并不畅通

    (三)农民自主投资于适配性人力资本存在着自身方面的困难

    (四)企业根据需求承担农民的适配性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也面临着理性困境

   四 小结与政策建议

  B.12 中国因腐败造成的人才损失现状与治理

   一 中国因腐败导致人才损失基本状况

    (一)直接造成的人才损失

    (二)间接性人才损耗

   二 中国防治腐败防治人才损失的实践努力

   三 防止腐败所致的人才损失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防止腐败所致的人才损失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防止腐败所致的人才损失的思路与对策

     1.把预防为主作为非专门反腐败机构的首要策略

     2.严格管理标准的同时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

     3.扎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上减少腐败

     4.畅通社会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5.大力提升权力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BⅤ 专题四

  B.13 中国在多国留学人才现状调查

   导言

   一 中国在西班牙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二 中国在意大利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三 中国在土耳其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四 中国在东盟地区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五 中国在泰国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六 中国在马来西亚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七 中国在新加坡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八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九 中国在以色列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 中国在印度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一 中国在日本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二 中国在朝鲜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三 中国在韩国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四 中国在俄罗斯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五 中国在白俄罗斯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六 中国在乌克兰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十七 中国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留学人员基本情况和主要数据

   十八 中国在英国留学人员基本状况

  B.14 “二战”后美国外来科技人力资源研究

   一 总体概况

    (一)职业科技人员统计

    (二)“二战”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统计

   二 外来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一)“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三)20世纪90年代

   三 原因分析

    (一)经济实力

    (二)高等教育

    (三)移民政策

    (四)科技投入

   三 人才流动的相互性

    (一)滞留国外的美国科技人员

     1.美国学生在外国学习

     2.离开美国工作的美裔科学家

    (二)外来人才的回流

    (三)人力资源流动趋向多样化

 BⅥ 专题五

  B.15 关于国家荣誉制度问题研究的综述

   一 当前研究进展概述

   二 中国古代荣誉制度概述

   三 近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荣誉制度概述

   四 我国建立国家荣誉制度的意义

    1.国家荣誉制度的作用

    2.建立功勋荣誉制度的必要性

   五 国家荣誉制度应具有的特征

   六 建立国家荣誉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B.16 德俄法国家荣誉制度的法律规定*

   一 国家荣誉制度法律体系架构

   二 国家荣誉的申报、评审和颁布程序

   三 国家荣誉制度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一)国家荣誉授予对象、方式与时间

    (二)证明证书

    (三)勋奖章的保存、转让与出售

    (四)国家荣誉的收回

    (五)对违法行为的规定

    (六)佩戴方式

   四 结论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3年来,通过一系列人才工程的实施,我国的人才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引才、育才取得较大进步,人才成长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人才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不过,一直困扰我国人才工作的一些制度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仍进展缓慢。鉴于我国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推进具有一定难度,《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当前,我国以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特殊政策,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报告有三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对世界典型人才聚集区的重点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创业扶持政策进行了探讨,对我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报告有多篇文章分别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对人才财政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培养成效的反思,对中国因腐败造成的人才损失状况与治理的分析,对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人才短缺之间矛盾的解析,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提升与适配性问题的探讨,对我国从基层和实践中选拔人才遇到问题的思索等。揭示了我国教育制度、人才使用制度等方面阻碍人才成长、人才正确使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此外,本报告的研究还涉及了党外人才资源培训、对人才成长环境的评价、中国和美国的人才引进、国家荣誉制度等问题。创新,一直是人才工作的主题,创新能力不足,也一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难题。我们的研究,致力于对我国的人才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致力于探索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手段和路径。创新型人才的充分涌流是实现国家昌盛、民族富强,铸就伟大事业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梦想的基石。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将继续努力。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2011。

4.《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2008。

5.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6.苗月霞:《人才特区建设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7.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情况评估报告》,2011。

8.陈振明、李德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9.许经勇:《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10.潘晨光、陈学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及建议》,《第一资源》第15辑。

11.王阳:《“人才特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院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3期。

1.Jacobs,Jane.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Vintage Books.1961.

2.Bourdieu,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 In:John 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3.李惠彬、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尹蔚民:《努力营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第一资源》第19辑。

5.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王核成、宁熙:《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经济学家》2001年第5期。

7.罗良忠、史占中:《硅谷与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6期。

8.辜胜阻:《发展我国科技园区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7期。

9.李小芬、王胜光、冯海红:《第三代科技园区及意外发现管理研究——基于硅谷和玮壹科技园的比较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9期。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8期。

1.夏清华、易朝辉:《不确定环境下中国创业支持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2.吴江:《关于“海归”创业政策的几点思考》,《第一资源》第5辑。

3.方世建、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8期。

4.岑杰、刘绍涛、胡国庆:《创业政策系统化转型理论模型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何云景、刘瑛、李哲:《创业政策与创业支持:基于系统优化的视角》,《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6.孙虹、任凤慧:《面向行为引导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构建——突破我国高层次人才创业瓶颈期的政策设计》,《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2期。

1.Becker G S,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supplement),1992.

2.Lucas R 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ast and Future,Mimeo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3.〔美〕西奥多·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美〕理查德·R. 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汤光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热点与对策:2006~2007年度财政研究报告(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郭庆旺、赵志耘、夏杰长等:《科教兴国的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马蔡琛:《公共财政人才投入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10.马蔡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4期。

11.王晓雪:《支持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何其莘等:《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8年第11期。

2.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商务印书馆,2012。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

4.隋晓冰、周天豪:《外语教材的研发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基于我国高校主要外语教材的分析与探讨》,《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第11期。

5.张润、史立英:《国外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欧洲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年第5期。

1.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求是》2010年第15期。

2.马振生:《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概念和工作的探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崔巍:《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游洛屏:《充分发挥“三个基地”作用,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王树臣:《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政治素质构成要素的分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李好臣:《多党合作视野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7.肖鸣政、刘追:《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耿立卿、吴夺:《对人才发展环境的哲学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李福利:《基于人才个体需求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7期。

3.包惠、符钢战、祝影:《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北方经济》2007年第7期。

4.王道渝:《优化重庆人才环境 建设西部人才乐园》,《探索》2000年第1期。

5.刘亦晴、于晶:《中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企业活力》2011年第2期。

6.程国军:《对人才成长环境的多方位思考》,《学术交流》1999年第5期。

7.罗洪铁、周琪:《人才宏观环境的功能初探》,《中国人才》2003年第4期。

8.梁裕楷、袁兆亿:《人才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范培顺:《畅通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问题研究》,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5418074.html,2011.8.15。

2.李微:《我国公务员培训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中国人事报》2010年5月17日。

3.任雪、赵晨熙:《2010干部任用路线图:官员任免制度化》,http://china.zjol.com.cn/05china/system/2011/01/24/017258572.shtml,2011.1.24。

4.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从生产一线选拔公务员 重视基层和实践》,http://bbs.mnrc.com.cn/detailcn-15928.html,2012.11.8。

5.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对建立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实践与思考》,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12-02/10/content_24681323.htm,2012.2.10。

6.梁丽萍:《近年来山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成绩及经验》,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2012/1128/c117092-19726310.html,2012.11.28。

7.中共西青区委员会:《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http://news.163.com/09/0716/07/5EB0S9LM000120GR.html,2009.7.16。

8.中共郑州市惠济区委组织部:《陕西宁陕:注重从“三类”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拔“乡官”》,http://www.zzhjdj.gov.cn/NewsView/?1455.html,2011.8.3。

9.楚国良:《地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http://www.jcnc.org.cn/dcyyj/6264.html,2011.12.6。

1.Humphrey,J.,Schmitz,H. Governa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Research[R],IDS working paper,No.12,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2000.

2.Humphrey J. and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J],Regional Studies,2002,9(36).

3.John Humphrey.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R],Working paper No.28,Policy Integration Department World Commission o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2004.

4.Ernst,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East-Wester Center Working Paper:Economic Series,2001.

5.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6.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Angel de La Fuente,Rafael Domenech,“Human Capital in Growth Regressions:How Much Difference Does Data Quality Mak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1-36.

2.Schultz,T.W.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3.杜洪梅:《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5.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黄江泉、邓德胜、曾月征:《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综述及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第4期。

7.黄玖立、冼国明:《人力资本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

8.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

9.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求是》2012年第4期。

10.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0年第3期。

11.宋艳萍:《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障碍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12.王春光:《人力资本的获得与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文锦:《农民融入市民社会与社区教育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4.肖日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以X市农民工为个案研究》,《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

15.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16.杨明健:《以人力资本拥有量为标准的农民市民化制度》,《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第2期。

17.张林秀、霍艾米、罗斯高、黄季焜:《经济波动中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5期。

18.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9.周琴:《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贾春旺:《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08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中国监察年鉴》(1992~1997年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3.《扎紧廉洁自律篱笆——十六大以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综述》,人民网,http://legal.people.com.cn/n/2012/1023/c188502-19356820.html。

4.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1年3月1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5.《“勾肩搭背”是官员堕落的开始》,国家风尚网,http://www.mos.gov.cn/mos/cms/html/3/27/201303/28951.html。

6.《中国监察年鉴》(1987~1991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7.《党的十七大以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综述》,http://jjjcbgs.swufe.edu.cn/2012-10/22/201210221107073531.html。

1.习近平:《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25日。

2.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光明日报》2012年9月21日。

3.郝平:《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3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1年4月15日。

4.张秀琴:《留学工作要发挥更大功效》,《神州学人》2010年第3期。

5.岑建君:《世界各国重视“人才回收”工作》,《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8期。

6.于继海:《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之首》,中新网,2012年10月30日。

7.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8.《教育部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外留学人员工作的意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sdlgzy.com/site/gjjl/view.aspx?id=1565。

9.李春:《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1。

10.张颖:《公共外交:为大国形象“增香添彩”》,《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0日。

11.杨晓京、苗丹国:《中国在亚洲非通用语国家留学生现状调查》,《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1期。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cientific Manpower,1960:Papers of the Ninth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anpower:Symposium on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Scientists,Washington,D.C.:For sale by the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0.

2.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S.),Investing in Scientific Progress,1961-1970:Concepts,Goals,and Projections,Washington,1961.

3.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3,Washington:U.S.Bureau of the Census,1963.

4.Judith A. Fortney,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Professionals,Population Studies,Vol.24,No.2,Jul.,1970.

5.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grees:1966-2008,Detailed Statistical Tables NSF 11-316.

6.Thomas J. Mills,Scientific Personnel and the Profession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67,The New Immigration,Sep.,1966.

7.H.G. Grubel and A.D. Soctt,The Immig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1949-1961,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4,No.4,Aug.,1966.

8.Mary M. Kritz,Charles B. Keely & Silvano M. Tomasi ed.,Global Trends in Migration:Theory and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Staten Island,N.Y.: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1983.

9.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Part I,New York:Krau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1989.

10.William K. Cummings and Wing-Cheung So,The Preference of Asian Overseas Students for the United States: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text,Higher Education,Vol.14,No.4,Aug.,1985.

11.Committee on Science,Engineering,and Public Policy,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he Outlook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5,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Richard B. Freeman,Does Globa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Engineering Workforce Threaten U.S.Economic Leadership?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1457,June 2005.

13.Vivek Wadhwa etc.,Losing the World’s Best and Brightest,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March 2009.

14.Thomas Straubhaar,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Brain Gain,Brain Drain or Brain Exchange,Hamburgisches Welt-Wirtschafts-Archiv,2000.

1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周寄中:《科学技术与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7.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编《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徐远超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张树华、潘晨光等:《中外功勋荣誉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张树华、王秀玲:《国内外功勋奖励制度研究路径简述》,载《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张树华、潘晨光、祝伟伟:《关于中国建立国家荣誉制度的思考》,载《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胡芬:《行政奖励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刘波:《行政奖励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李伟伟:《行政奖励制度刍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张学慧:《行政奖励制度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董意城:《我国古代行政奖励制度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吴艳艳:《中国古代旌表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刘昌武:《国家荣誉制度构建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苏玉堂:《建国以来我国功勋荣誉体系演变》,《北京党史》2004年第2期。

华晓晨:《国家行政奖励体系研究》,《中国人才》2004年第7期。

左高山:《论国家功勋奖励制度的内涵与结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7期。

戴鑫韬、陆宁:《国家荣誉制度比较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张树华、贺慧玲:《国外功勋荣誉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佟德志、张翠云:《国家荣誉制度及其建设》,《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张耐冬:《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国家荣誉制度”》,《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袁峰:《围绕五位一体布局 构建国家荣誉制度》,《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潘晨光、祝伟伟:《国家荣誉制度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革新》,《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杨建顺:《论国家荣誉制度的建立》,《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沈开举:《维护国家荣誉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