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6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SSAPID:101-9911-6681-32
ISBN:978-7-5097-044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全国十个省市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868份回收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 、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营企业蓝皮书
作 者: 刘迎秋 徐志祥
编 辑:范迎;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文摘要

 序言

 后记

 学术委员会

 Abstract

 主编简介

 第一篇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研究报告

  总报告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企业国际化与竞争力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与现状

    一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过程

    二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三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四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地域、行业特征

   第四节 现阶段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因素分析

    一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金瓶颈

    二“走出去”中的产业配套缺陷

    三“本土化”问题的困扰

    四 政府服务的“缺位”与审批制度的缺陷

    五 “走出去”发展的专业人才短缺

   第五节 基本结论和主要政策建议

    一 基本结论

    二 政策建议

     (一)成功实现“走出去”,企业应该做什么

     (二)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政府应该做什么

      1.转变观念,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2.强化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信贷支持

      3.“走出去”的财政、税收和保险支持

      4.鼓励集群化投资,完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分报告一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从国内到国际

   第一节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历程、特点及作用

    一 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特点

     (一)进出口贸易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以合资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偏低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四)获得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虽然大量增加,但企业出口的规模普遍偏小

     (五)我国部分民营企业过分追求短期效益,有可能冲击正常的贸易秩序,造成恶性竞争

    三 “走出去”战略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走出去”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

     (二)“走出去”有利于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三)“走出去”有利于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走出去”有利于民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调整自身产品结构

   第二节 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特点

    一 调研数据描述

    二 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状况

     (一)民营企业的类型

     (二)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

     (三)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状况

    三 民营企业对外出口业务状况

     (一)民营企业的出口历史

     (二)2007年有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的比例

     (三)企业产品品牌是否在国际上注册

     (四)本企业在东道国销售的产品是否做过适应当地市场的重新设计

     (五)企业自主品牌占本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

     (六)民营企业对外出口的主要地区

    四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状况

     (一)有海外投资经历的民营企业的比例

     (二)自本企业成立以来进行海外投资的原因

     (三)在东道国投资的企业中是否有中方高层管理人员

     (四)本企业在东道国是否进行过直接或间接融资

    五 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评价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民营企业回避“走出去”风险的主要途径

     (三)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对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评价

     (四)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是否提供过相关服务

     (五)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对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 民营企业出口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 模型设定

    二 估计结果

   第四节 结论

  分报告二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

   第一节“走出去”的融资信贷支持

   第二节“走出去”的保险支持

    (一)出口信用保险

    (二)海外投资保险

    (三)中小企业综合保险

   第三节“走出去”的财政支持

    (一)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二)中央外贸发展基金

   第四节“走出去”的税收支持

    (一)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

    (二)免退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

   第五节“走出去”的外汇支持

   第六节 结论及建议

  分报告三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第一节 政府在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的作用

     (一)政府战略性计划及宏观调控职能

     (二)政府灵活发挥宏观管理职能

     (三)政府对企业的人才和信息服务作用

     (四)政府对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作用

    二 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的具体作用

     (一)政府扶持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

      1.“走出去”的高风险、高成本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2.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在信息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方面加以扶持

     (二)政府扶持可以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1.民营企业需要政府扶持以消除阻碍其发展的“瓶颈”

      2.民营企业需要政策扶持以获得公平竞争环境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在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

    一 在民营企业国际化信息流的输入、输出以及创新、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 在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资金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对民营企业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微观调节作用

   第三节“走出去”过程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企业海外投资保护力度弱

    二 民营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需求较大,政府的相关服务存在缺陷

    三 多头审批管理及审批手续繁琐,增加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

    四 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发展水平与民营企业实际需求不符

   第四节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服务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服务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对外投资管理协调机构

     (二)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三)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良好的对外投资环境

      1.加强与投资所在国和地区之间的官方关系

      2.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外交手段和各种国际组织维护我国在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的利益

     (四)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二 非政府组织服务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二)必须淡化行政色彩,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三)加快以法制建设为主的基础建设工作,建立规范的组织体系

     (四)积极发展为境外投资服务的各类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分报告四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国际经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企业国际化基本理论

   第三节 美国的企业国际化经验

    一 工业化战略奠定了美国的企业国际化经济基础

    二 制定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

    三 建立促进海外投资的基本制度

     (一)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二)签订多边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三)创新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四)建立相应的财政金融制度

     (五)建立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支持制度

   第四节 日本的企业国际化基本经验

    一 日本企业国际化的基本阶段

    二 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制度支持

     (一)建立海外直接投资的新保险体制

     (二)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海外拓展的海外投资信用保证制度

     (三)建立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投资机构

    三 日本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经验

     (一)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二)产业“集群化”对企业国际化起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经营战略是日本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战略

     (四)产业结构的再升级促进了日本企业投资回流

   第五节 欧盟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验

   第六节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现实分析

   第七节 结论

  分报告五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地域和行业选择

   第一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提升竞争力的国际背景

    (一)发展阶段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

    (三)追逐比较生产优势的表现

    (四)规避贸易摩擦的途径

   第二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地域和行业选择与提升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1.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地域选择特征

     3.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行业特征

    (二)“走出去”有利于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发展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2.市场份额的扩大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3.生产要素动员和配置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4.国际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三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提升竞争力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配套能力低

    (二)本土化问题的困扰

    (三)政府服务“缺位”或“不到位”

    (四)满足“走出去”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极度短缺

   第四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品牌竞争力战略

    (二)产业集群战略

    (三)区域组团战略

   第五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提升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信念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运行要求的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

    (三)利用政策鼓励产业集群式的海外投资模式

    (四)建立支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机制

    (五)建立培养国际投资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机制

  分报告六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模式选择

   第一节 民营企业与“走出去”模式选择

    一 文献回顾

    二 我国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基本状况

     (一)产品出口模式

     (二)境外投资设厂模式

     (三)跨国并购模式

     (四)对外经济合作模式

     (五)境外上市模式

    三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原则

   第二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实证分析

    一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基本状况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总体状况

     (二)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模式选择的基本状况

     (三)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基本状况

    二 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一)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

     (二)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模式选择

    三 战略目标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一)战略目标与民营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投资

     (二)战略目标与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三)民营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战略目标比较

     (四)行业分布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1.行业分布与民营业企业出口

      2.行业分布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

   第三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问题和建议

    一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层次较低

     (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偏小

     (三)民营企业对外经济合作有待加强

     (四)民营企业海外融资较少

    二 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建议

     (一)灵活选择多样的“走出去”模式

     (二)根据国际产业链条合理选择“走出去”模式

     (三)实行国际化品牌战略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分报告七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本土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做法

    一 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基本内容

     1.企业文化和品牌本土化

     2.资源供应和市场销售本土化

     3.产品研发、制造、服务本土化

     4.资金、人力资源及经营管理本土化

     5.身份本土化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做法

     1.做好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2.做好政府公关

     3.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5.遵守法律争做好公民

   第三节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本土化发展的经济理性

    一 “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的经济意义

     (一)“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经济优势

     (二)“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可以与当地社会经济共同成长

     (三)“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降低风险

    二 “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的经济动因

     (一)提高产品或服务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和实现反向知识转移

     (二)提高企业及其品牌亲和力

     (三)节约成本或提高效率

     (四)创造市场和销售扩张优势

     (五)规避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障碍

   第四节 影响“走出去”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化因素

    一 理论基础

    二 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

    三 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

    四 分析与结论

   第五节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本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本土化发展战略

    二 缺乏跨文化管理理念和能力

    三 缺乏富有经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 缺乏符合东道国文化背景的国际知名品牌

    五 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第六节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一 要进行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本土化

    二 培育适应当地文化的国际品牌

    三 做好与政府、同行、公众关系的公关工作

    四 努力扮成本土企业规避国际风险

    五 制定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本土化发展战略

  分报告八 治理结构、出口选择与民营企业生产效率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一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二 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三 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第二节 出口企业与未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效率差异

    一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二 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企业出口是否存在自选择效应

    一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二 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第四节 民营企业出口是否存在学习效应

    一 分析方法和变量选择

    二 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第五节 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含义

  分报告九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提升:机遇与风险

   第一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机遇

    一 开拓国际市场的可能

    二 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可能

    三 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的可能

    四 转移优势产业的可能

    五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可能

   第二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一 民营企业对于“走出去”风险的看法

    二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1.征收和国有化

      2.汇兑限制

      3.战争和政治性暴力事件

      4.政府违约

     (二)政策风险

     (三)社会风险

     (四)治安风险

     (五)法律风险

     (六)金融风险

     (七)经营风险

     (八)贸易壁垒与反倾销

   第三节 提升民营企业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能力

    一 规避“走出去”风险,主要依赖于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 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第四节 小结

  分报告十 2008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指数及50强企业分析

   第一节 50强企业遴选基本情况

   第二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指数模型设计

   第三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50强基本特征分析

    一 “走出去”竞争力50强的地域分布

    二 “走出去”竞争力50强的时间分析

    三 “走出去”竞争力50强的行业分布

    四 “走出去”竞争力50强对外出口的地域分布

    五 “走出去”竞争力50强的组织形态

    六 “走出去”竞争力50强的品牌战略

   第四节 民营企业“走出去”50强竞争力指数及其分项指数的分析

    一 “走出去”竞争力指数的分布情况

    二 “走出去”竞争力指数的分项分布情况

    三 “走出去”50强竞争力指数和分项指数结构分析

    四 “走出去”50强竞争力指数与综合竞争力指数

   第五节 改进和提升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二篇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50强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步步为营 多元发展

   一 公司简介

   二 “走出去”与未来发展战略

   三 集团董事长岳姚祥先生简介

  案例二 内增实力 外拓市场

   一 公司发展

   二 公司分支机构情况

    境内公司

    境外公司

    境外生产公司

   三 公司2007年荣誉榜

    集团荣誉

    董事长荣誉

    集团领导荣誉

  案例三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一 开放与合作:做全球MEMS医疗技术领导者

   二 “三只眼”: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

    (一)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体系

    (二)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

    (三)国际合作:向国际顶尖机构学习

   三 利用国际化金融工具,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利用海外上市,达到全球宣传的目的

    (二)利用海外上市,提高公司的国际化管理水平

    (三)利用海外上市,吸引全球尖端人才

   四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际化经验的欠缺

    (二)国际化人才缺乏

    (三)产品和技术的持续创新

   五 未来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案例四 争创世界知名品牌、打造国际一流企业

   一 公司介绍

   二 企业文化

   三 康奈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历程

   四 康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秀康寄语

  案例五 一业为主 多元拓展

   一 集团简介

   二 企业文化

   三 集团荣誉

   四 总裁胡济荣寄语

  案例六 品质成就卓越

   一 公司简介

   二 公司荣誉

   三 集团战略

    (一)中捷集团战略规划

    (二)中捷集团战略思想

    (三)中捷集团战略目标

   四 董事局主席蔡开坚感言

  案例七 精益求精 创造完美

   一 公司简介

   二 公司文化

   三 集团总裁徐步云寄语

  案例八 战略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 集团简介

   二 公司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二)第二阶段——企业的初具规模阶段

    (三)第三阶段——企业的持续发展阶段

    (四)第四阶段——企业的规模和品牌迈上新台阶阶段

   三 公司文化

   四 集团董事长张晓平寄语

  案例九 中非合作 着眼双赢

   一 “走出去”战略目标

   二 “走出去”经验

    1.开展中非合作

    2.“走出去”着眼“双赢”

   三 未来发展战略

  案例十 以品牌取胜

   一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二 树立品牌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 建立全球营销网络

   四 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案例十一 深度开展全球技术合作

   一 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技术创新

   二 建立完善的终端销售体系

   三 加入国际认证体系

   四 公司未来“走出去”战略构想

  案例十二 不断超越迈向国际化大集团

   一 不断超越,迈向国际化大集团

   二 拓展海外营销渠道

   三 实施品牌化战略,确保品质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四 实施深加工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五 实施高产出战略

  案例十三 三箭齐发

   一 “三箭齐发”的“走出去”战略

   二 瞄准国际高端市场、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三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四 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案例十四 “走出去”获得发展新机遇

   一 “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二 “走出去”,发展获得新机遇

   三 “跳出来”,从“加法”到“乘方”

   四 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

 第三篇 附录

  附录Ⅰ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指数及指标体系说明

  附录Ⅱ 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的说明

 法律声明

虽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仍在继续,但“经济新全球化”过程也已经悄然而至。这种情况表明,越来越频繁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及其更大范围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个大潮流中,中国选择了“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我国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现象的一种中国式的通俗说法,意在将其与“引进来”相对应。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起源于引进外国的产业资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既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更需要极度短缺的资本。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初期外国产业资本被允许进入我国投资设厂。在长达20多年的时期,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吸引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重组我国的生产要素,使我国加入国际市场的产业布局,并借助外资企业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方式使我国的产业、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引进来”。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我国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仅靠贸易已难使一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势,仅靠引进外资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战略布局。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标志着传统产业普遍过剩的到来,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推动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化,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实现本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鼓励和推动我国富余生产要素和富余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并从世界范围内引进稀缺的战略资源、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党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构想,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30年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经济活动总量已占到GDP的60%以上),民营企业的规模也从最初的平均每家企业仅仅数千元资产发展到上千万元、上亿元、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显然,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这个战略是难以最终取得成功的。通过对全国10个省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调查回收的868份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据此,在宏观层面上,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企业治理结构对其国际化的影响也是本书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系列性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之第五部,本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由1个总报告和10个分报告组成,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11份研究报告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明,目前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为其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为民营企业“松绑”,促使了民营经济“起飞”的话,那么这次中国政府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将历史地成为民营企业获得新的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我国民营企业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调查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的“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途径还主要是借道外贸出口,即便是那些着手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涉足的还是贸易型、资源型投资领域,且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总之,在“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我国民营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制定相应政策,以积极引导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并由此带动我国经济发展。这就是今年我们开展问卷调查和企业考察并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1.Cavusgil,S.T.,1980:“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European Research,8.

2.Fletcher,R.,2001:“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0(1).

3.Forsgren,M.,2002:“The Concept of Learning i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 Critical Review”,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1.

4.Janhanson,J.,and J.E.Vahlnc,1975:“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A Network Approach”. in Neil Hood and J.E. Vanune(eds),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Beckenham,Kent:Croom Helm f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5.John H. Dunning & Rajneesh Narula 1996:“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Some Emerging Issues”. in John,H.Dunning & Rajneesh Narula(e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apter I,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6.Kojima,K.,1978: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London,Croon Helm;

7.Kojima,K.,1982:“Macroeconomic versu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Hitosubashi Joural of Economics 23:630-640.

8.Peter J.Buckley,1995: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acmillan Press Ltd.

9.Rajneesh Narula(e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apter I,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0.Vernon,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0,pp. 190-207.

11.〔美〕理查德·罗宾逊:《企业国际化导论》,马春光等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12.林俐:《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4期。

13.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裴长洪、彭玉榴:《实现“走出去”是提升开放经济水平的转折点》(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第4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07。

15.史晋川、汪炜:《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6.谈萧:《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吴国蔚:《场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8.赵伟:《区域开放:中国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1. Lind,Douglas,A.,Marchal,William G. and Mason,Robert D.,2002,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MaGraw-Hill.

2. White,H.,1980,“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Econometrica,48(4),pp.817-838.

1.吴国蔚:《场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单忠东:《关于民营经济问题的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新春等:《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艾亚:《中国信保: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预警》,《国际金融》2006年第1期。

5.赵慧萍、王国军:《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趋势、形势判断与发展对策》,《财贸研究》2006年第5期。

6.何倩:《关于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税收问题的思考》,《税收研究》2007年第10期。

1. Michael 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 Y. Free Press.

2. Masahiko Aoki,2001: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3. Masahiko Aoki,Hyung-Ki Kim,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 Aoki,Masahiko,1997: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larendon Press.

4.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顾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亟待拓宽》,2004年7月27日《经济日报》。

6.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人力资本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World Invest Report》,1995。

8.刘英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辽海出版社,2005。

9.刘铮、齐中熙:《唤醒民间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2年12月22日。

10.宓红:《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服务:基于宁波的调研与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日本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支援手册》,2002,http://www.chusho.meti.go.jp/.

12.王玉梁:《中国“走出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3.尤安山:《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4.赵仁康:《论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走出去”的开发战略课题组:《中国如何“走出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 尼尔·胡德、斯蒂芬·杨主编《跨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与经济发展》,沈进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美〕爱德华·M.格莱汉姆:《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胡江云、赵书博译,北京出版社,2000。

3.〔法〕米歇尔·盖尔特曼:《跨国公司》,商务印书馆,1998。

4.赵月华、李志英:《模式Ⅰ——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杨宇光:《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6.黄梅波:《世界经济国别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忠杰:《中日韩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吴国蔚:《场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9.李远:《政策导向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李玉潭:《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11.韩太祥:《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肖勤福:《中国走出去战略研究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3.魏礼群、利广安:《国外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与借鉴》,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14.韩毅、张兵:《美国赶超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5.仲继银、胡春:《东南亚成功的外向型经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美国对外投资政策》,2007。

17.苏贵光、路迹:《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7期。

18.黄兆银:《欧盟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法国研究》2005年第1期。

19.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2007。

20.王承云、杜德斌:《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的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经济论坛》2007年第12期。

21.何曼青:《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http//www.paperlw.com。

1. John H. Dunning & Rajneesh Narula 1996:“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Some Emerging Issues” in John. H. Dunning & Rajneesh Narula(E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apter I,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2. Kojima,K.,(1978):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London,Croon Helm.

3. Kojima,K.,(1982):“Macroeconomic versu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subashi Joural of Economics 23:630-640.

4.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藤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世界投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1。

7.裴长洪、彭玉榴:《实现“走出去”是提升开放经济水平的转折点》(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第4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07。

8.周洲:《民企:到发达国家投资去》,2008年4月25日《人民政协报》。

1.陈菲琼、冯显敏:《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胡振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讨》,《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林俐:《国际化经营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特征剖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8期。

4.刘守敏:《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道路:现状及发展战略思考》,《上海轻工业》2005年第3期。

5.陆兴发、杨英、吴翔:《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年3月(中旬刊)。

6.吴家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浙江经济》2005年第11期。

7.张延国:《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商业时代》2007年第17期。

8.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浙江经济》2006年第22期。

9.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评价与路径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8期。

1.Alden,Dana. L.,Jan-Benedict E.M. Steenkamp,and Rajeev Batra,1999,“Brand Positioning Through Advertising in Asia,North America,and Europe:The Role of Global Consumer Culture,” Journal of Marketing, 63(1),pp.27-33.

2. Douglas,Susan P.,C. Samuel Craig,and Edwin J. Nijssen,2001,“Integrating Branding Strategy across Markets:Building International Brand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9(2),pp.97-114.

3. Fukao,Kyoji;Keiko Ito;Shigesaburo Kabe;Deqiang Liu;Fumihide Takeuchi,2006,“Do Japanese Firms Fail to Catch up in Localiz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ffiliate-level Data of Japanese Firms and a Case Study of AutomobileIndustry in China”,JCER Discussion Paper,No.99.

4. Ghemawat,Pankaj,2003,“The Forgotten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 81,No. 11,pp.76-83.

Ghemawat,Pankaj,2007,“Managing Differences:The Central Challenge in Global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Hines,Colin,2003,“Time to Replace Globalization with Localization”,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3,Issue 3,p. 1-7.

6.Huang,Shengsheng,2005,“Management Loc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NCs in China:A Contingent Resource -based View”,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Ling Nan University. http://www.library.ln.edu.hk/ethesis/huang_051114a.pdf.

7.Husted,Bryan W.,and David B Allen,2006,“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37,Issue 6,pp.838–849.

8.Hauser,Jacqui,2003,“A Business Case for Localization”,International HR Journal,pp.18-23.

9. Ito,Keiko and Kyoji Fukao,2006,“Does the Degree of Localization Determine the Profitabi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Jap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part of a project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business undertaken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RIETI).

10. Jeong,Insik,2005,“Determinants of Brand Localization in Overseas Markets”,Kore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1. Johri,Lalit M.,and Phallapa Petison,2008,“Value-based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of Automobile Subsidiaries in Thailan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Vol.3,Issue 2,pp.140-162.

12. Johri,Lalit M. and Petison,P.,2008,“Adaptation and Localization:How Subsidiaries Make it Happen”,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UK.

13. Johri,L. M. and Petison,P.,2005,“Adaptation and Localization:How Subsidiaries Make It Happe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POMS,Winds of Change,Chicago,IL(USA).

14. Keller,Kevin Lane,and Sanjay Sood,2001,“The Ten Commandments of Global Branding”,Asi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8,No.2.,2000/ 2001.

15. Luo,Yadong,2007,“From Foreign Investors to Strategic Insiders:Shifting Parameters,Prescriptions and Paradigms for MNCs in Chin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42,Issue 1,pp.14-34.

16. Luo,Yadong,2001,“Determinants of Local Responsiveness:Perspectives from Foreign Subsidiaries in an Emerging Market”,Journal of Management,Vol. 27,No. 4,pp.451-477.

17. Luo,Yadong,2001,“Toward a Cooperative View of MNC-Host Government Relations:Building Block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 32.

18. Petison,Phallapa,and Lalit M. Johri,2008,“Dynamics of the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Emerging Markets:A Case of Thailand”,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Vol.20,Issue1,pp.76 – 96.

19. Petison,P. and Johri,Lalit M.,2008,“Enhancing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of a Subsidiary:Do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 & Production Management, UK.

20. Rabbiosi,Larissa,2006,“The Evolution of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working paper ID:A108.

Rabbiosi,Larissa,2005,“How does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Foreign Subsidiaries Affect Parent Companies’ Innovative Capacity?” DRUID Working Paper No. 06-22.

21. Roth,Martin S.,1995,“Effects of Global Market Conditions on Brand Image Customization and Br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24(4),pp.55-75.

22. Rugman,A. M.,2005,The Regional Multinationals,MNEs and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 Rugman,Alan,2001,The End of Globalization:Why Global Strategy Is a Myth & How to Profit from the Realities of Regional Markets,AMACOM;1st edition.

24. Sofka,Wolfgang and Zimmermann,2005,“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A Strategic Framework to Overcom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n the German Car Market”,Discussion Paper No. 05-84,ZEW-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25. Van Londen,Selma;and Arie de Ruijter,2003,“Managing Diversity in a Glocalizing World”,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Working Paper Series.

26. 张全锋:《跨国企业营销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综述》,《管理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

27. 郑惠芳:《跨国企业大陆子公司本土化影响因素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3。

1. Angelmar,R.,1985,“Market Structure and Research Intensity in High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Industrie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4(1),pp.69-79.

2. Braga,H.,and Willmore,L.,1991, “Technological Imports and Technological Effort:An Analysis of Their Determinants in Brazilian Firm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9(4),pp.421-432.

3. Cheung Kuiyin,and Lin Ping,2004,“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15,pp.25-44.

4. Cohen,W.M. and Klepper,S.,1992,“The Tradeoff between Firm Size and Diversity in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4(1),pp.1-14.

5. Cohen,W.M.,Levin,R.C. and Mowery,D.C.,1987,“Firm Size and R&D Intensity:A Re-Examin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5(4),pp.543-565.

6. Comanor,W.S.,1967,“Market Structure,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Industrial Resear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1(4),pp.639-657.

7. Hu,Albert,G.Z.,2001,“Ownership,Government R&D,Private R&D,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9(1),pp.136-157.

8. Jefferson,G.H.,Bai Huamao,Guan Xiaojing,Yu Xiaoyun,2004,“R and 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3(1/2).

9. Kamien,M.I. and Schwartz,N.L.,1982,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Loeb,P.D.,and Lin,V.,1977,“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 Specification Error Approach”,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6(1),pp.45-51.

11. Phlips,L.,1971,“Research”,Effects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A Cross Section Analysis for the Common Market,Chapter 5,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pp.119-142.

12. Scherer,F.M.,1965,“Size of Firm,Oligopoly,and Research:A Comment”,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31(2),pp.256-266.

13. Scherer,F.M., 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econd Edi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14. Scherer,F.M.,1988,“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Monopolies and Commercial Law”,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February,24.

15. Scott,J.T.,1984,“Firm Versus Industry Variability in R&D Intensity”,in Griliches,Z.(ed.),R&D,Patents and Productiv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 Shrieves,R.,1978,“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 New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6(4),pp.329-347.

17. Vossen,R.W.,1998,“R&D,Firm Size and Branch of Industry:Policy Implications”,University of Groningen,SOM Research Report,98B43.

18. White,H.,1980,“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Econometrica,48(4),pp.817-838.

19. Wooldridge,J.M.,2000,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文版),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99。

21.安同良、施浩、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2.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23.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24.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5.吴延兵:《R&D,创新与生产率——中国工业产业的经验证据》,博士学位论文,2006。

26.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2005年第10期。

27.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8.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

29.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0.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1.陈奇:《福建民营企业“走出去”及政策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5期。

2.陈蓉:《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

3.邓建勇、邓仕燕:《关于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6年第1期。

4.谷广朝:《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5.胡一敏:《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企业出口心病》,2008年9月12日《经济参考报》第15版。

6.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谢国民:《“走出去”——中国民营企业成功之路》,《华商》2007第Z1期。

11.郑良芳:《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必须严防风险》,《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7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11月。

2.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人力资本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品牌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魏广君、黄明华:《“走出去”战略中的政府和企业》,《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0期。

7.邹欣:《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根本》,《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