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6

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Mining

SSAPID:101-9900-8682-00
ISBN:978-7-5097-8004-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阐述煤炭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煤炭产业发展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模式调整的必要性,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煤炭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煤碳产业发展状况,得出了适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若干启示,在绿色矿业理念的指引下提出了煤炭产业发展框架,并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构建了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马岩
编 辑:陈凤玲;陈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摘要

 文前辅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紧张的能源需求形势

   二 我国的煤炭资源情况

    1.煤炭的形成

    2.煤的分类

    3.我国煤炭的储量及分布特征

   三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

   四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 国家对煤炭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1.加快煤炭基地建设,深入煤层气开发

    2.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3.推进煤炭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培养

   六 发展绿色矿业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产业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

   二 煤炭产业发展研究

   三 绿色矿业问题研究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 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选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选题的研究内容

   二 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煤炭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发展理论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区域分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2)新贸易理论

    (3)产业集群理论

   3.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产业政策理论

   一 产业政策的定义

   二 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l)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3)产业布局政策

    (4)产业技术政策

   三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1)“市场失灵”理论

    (2)结构转换理论

    (3)规模经济理论

    (4)技术开发理论

   四 煤炭产业与产业政策

  第三节 绿色经济理论

   一 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

   二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内涵

   三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构成

    (1)煤炭资源利用的绿色化

    (2)生态环境的绿色化发展

    (3)绿色化经济

    (4)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系统理论

  第五节 政府行为理论

   一 政府行为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

    (三)现代经济发展理论

    (四)市场失败与外部性理论

   二 政府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绿色经济技术支持体系

    (二)建立有利于煤炭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产权制度

    (三)更新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

    (四)进一步加深对煤炭期货市场的研究

    (五)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不断深化社会公众对绿色经济的认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煤炭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煤炭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一 产业概念解析[52]

   二 煤炭产业的界定

   三 煤炭产业的特征

    1.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

    2.煤炭产业竞争激烈,供求关系不平衡

    3.煤炭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迷

  第二节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煤炭产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煤炭勘探开采成果喜人

     1.一批大型、超大型煤田和煤层气田被发现和勘探,后备资源基地逐步形成

     2.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乱采乱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3.煤矿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得到高度重视,产能稳步提高

     4.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稳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煤炭产业发展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1.煤炭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

     2.煤炭产业布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煤炭的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

     4.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

     5.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6.煤炭绿色经济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7.矿区和谐发展初见成效

     8.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9.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

   二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煤炭开发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1.开发过程中的污染

     2.煤炭的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3.煤炭储运过程中的污染

     4.煤炭转化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三 煤炭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数量少,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不高

    (二)高层次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

    (四)煤炭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人才供求严重失衡

   四 煤炭产业资本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人力资本利用率极低,运用效果差

    (三)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四)发展观念陈旧,改革形式大于内容

   五 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源耗费严重、回收率低、综合利用能力不高

     2.管理不规范,法制意识不强

    (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矛盾

     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

     2.城市经济结构层次不高,行业横向关联度较差,接续产业发展缓慢

    (三)煤炭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低下,城区规划不合理

    (四)社会矛盾凸显

    (五)体制方面存在的障碍

  第三节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 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是解决煤炭产业单一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 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 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四 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达国家煤炭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煤炭产业发展

   (一)美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二)美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特点

    1.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高,基本形成“三超多强”的寡占型结构[73]

    2.市场行为:市场调节的价格行为与并购行为

   (三)美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模式

  第二节 德国煤炭产业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第三节 日本煤炭产业发展

  第四节 俄罗斯煤炭产业发展

  第五节 澳大利亚煤炭产业发展

   (一)澳大利亚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炭生产、出口情况

   (二)澳大利亚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些措施[86]

  第六节 发达国家煤炭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第一节 绿色矿业相关概念辨析

   一 绿色矿业的概念

   二 绿色矿业的内涵

    (一)将“开发与环保并重”的理念放在首位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三 绿色矿业的特征

   四 推行绿色矿业发展理念的基础

  第二节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一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

    (一)总体目标

    (二)实施路径

   二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一)煤炭生产及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技术梳理

    (二)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技术扩散机制

     1.煤炭产业新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2.煤炭产业新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

     3.完善煤炭产业新技术扩散机制的建议

   三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资本运行体系

    (一)资金体系

     1.国外层面——国际资金的支持

     2.国内层面

    (二)绿色矿业理念下煤炭产业发展的资本运行体系

    (三)完善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对矿业权的管理,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

     1.加强对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2.不断完善对矿业权二级市场的标准化建设

   四 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 引导和建立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市场促进新机制

    (一)建立合同能源管理(EMC)试点

    (二)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完善绿色经济试点

   六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一)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三)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产生有利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一节 现有相关政策保障基础

   一 当前我国的煤炭资源管理体系

    1.矿产资源的管理体系

     (1)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

     (2)管理机构的设置[108]

    2.煤炭产业的管理体系

   二 现有的政策保障基础

    1.在中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正在建立完善的煤矿产业监管机制成为政策保障基础

    2.在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绿色矿业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得到政策支持

    3.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下,煤炭产业绿色发展迎来机遇

    4.相关法律为绿色矿业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5.在全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下,绿色矿业具有发展前景

  第二节 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总体架构

   1.技术与安全保障

   2.制度与政策保障

   3.法律与文化保障

   4.人才建设保障

  第三节 技术与安全保障

   一 技术保障

    (1)煤基资源加工领域

    (2)其他非煤科技产业领域

    (1)科技协作机制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2)资金投入机制是技术创新发展的保障

    (3)创新激励机制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

   二 安全保障

    (1)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2)煤矿重大灾害治理

    (3)煤矿安全技术改造

    (4)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5)煤矿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6)应急救援基地及队伍建设工程

  第四节 制度与政策保障

   (1)建立和完善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匹配的政策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的技术指标

   (2)加大政策与制度的执行力度

   (3)建立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设立环境恢复治理专项基金,确保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顺利进行

   (4)严格监管以发展循环型经济体系

  第五节 法律与文化保障

   一 法律保障

   二 文化保障

  第六节 人才建设保障

   (1)增强对开展煤炭人才建设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2)加大煤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3)用足用好国家制定的地矿类专业“对口单招”政策

   (4)重点培养技术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ABSTRACT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均大约为70%。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或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不仅具有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且是可以清洁利用的矿产能源。在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以及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无形中给我国的能源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煤炭资源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实现煤炭产业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不仅成为支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煤炭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在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构建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煤炭产业内实现绿色化发展不仅符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煤炭产业单一化发展以及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作为矿业实现绿色化发展重要内容的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正处于理论指导、局部试验、全面推行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推进阶段,地方政府层面和煤炭企业层面对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清、实践不够,在发展过程中“循环不经济”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炭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进程。本书旨在系统、全面地研究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为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书在阐述煤炭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煤炭产业发展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模式调整的必要性;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煤炭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的运行模式,总结了对本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最后,在绿色矿业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对我国煤炭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并构建了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书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1)通过对产业绿色经济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煤炭绿色经济文献的综述,归纳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提出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的创新点。(2)煤炭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能源、矿产资源、废煤资源和水资源等消耗量很大的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包括煤炭的开采、加工、储运、燃烧使用、废弃物的二次利用、资源型城市建设以及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环节、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近年来,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仅煤矿的探测开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而且煤炭产业在发展理念、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煤炭市场的供给能力、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煤炭绿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水平、煤炭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也得到了整体的提升,和谐矿区的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环境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然而,整个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下游产业的兴建和发展过程,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①煤炭的开发利用方面。在开采过程中,受矿井的地下环境、采掘方式、深度等因素的影响,矿井的地质环境、地下水和空气环境以及地下噪声环境等都很糟糕,矿区土地被占用,大量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煤炭加工过程中的洗煤水对矿区环境、下游农田灌溉水源和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煤炭储运过程中的粉尘等对运煤公路、铁路的沿途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作物和植被均造成严重污染。煤炭转化过程中煤气洗涤产生的废水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②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数量少,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不高;高层次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煤炭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人才供求严重失衡。③煤炭产业资本运营方面。由于国家对煤炭企业的资金长期投入不足,煤炭行业人力资本利用率极低、运用效果差,再加上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发展观念陈旧,改革往往浮于表面。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还是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均有以下问题:资源耗费严重、回收率低、综合利用能力不高;城市经济结构层次不高,行业横向关联度较差,接续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煤炭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基于绿色矿业理念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全球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而且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3)煤炭产业的发展涉及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更与发展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为解决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已展开积极的探索。本书选取美、德、日、俄、澳五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分别从其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其如何扬长避短,成功地走出了具有本国特色,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并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煤炭产业发展之路。这些对于探索研究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取向、实施路径等都具有十分宝贵的经验启示和借鉴意义。(4)绿色矿业即环保型矿业,该模式充分体现了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发展理念,它将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并对三者进行了综合的考量。其基本出发点是:从开采环节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煤炭开采造成的周围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最优化。根据国家发展绿色矿业的相关要求,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途径主要有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资本运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市场促进新机制。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构建以市场运行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条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资本运作为平台的新型煤炭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协调发展的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新型煤炭产业运行体系。具体实施路径包括:①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扩散机制;②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资本运行体系;③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④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市场促进新机制。通过在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中引入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社会驱动力,在为产业发展营造政策驱动、市场驱动和中介环境驱动等有利发展环境的同时,以各种激励手段保证煤炭资源开发的新技术及时得以推广和应用。为了适应绿色化发展的需要,本书从设立专项基金、企业的资本运行以及矿业权管理三个维度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绿色化发展的资本体系,对产业绿色化人才的培养提出“国家—学校—企业”和“产—学—研”的融合模式,学校在国家财税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倾斜下,基于国际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煤炭产业多元化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通过规范的人才引进机制进入企业,在企业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及科研环境的前提下发挥能力,这些都为绿色矿业理念在煤炭产业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证。新模式的实施将会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洁净煤、煤转油、煤替油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5)在绿色矿业理念指导下,构建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围绕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的内涵,从行政管理体制出发,形成一套包括技术与安全保障、制度与政策保障、法律与文化保障、人才建设保障的政策体系。首先,根据煤炭产业绿色发展及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政府为煤炭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对矿业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次,给政府部门管理者,尤其是法律、法规、制度起草人和法律制定者提供指导。最后,对绿色矿业理念进行舆论宣传,给予文化保障,在引导绿色矿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获得全社会对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的支持。本书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历史分析和理论解释,并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提出了我国煤炭产业高效率、清洁化、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向。第二,结合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绿色矿业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界定。通过对绿色产品、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等“绿色”事物概念的分析,结合绿色矿业理念的提出背景,基于煤炭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概念、内涵、特征进行了全新的界定。第三,建立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在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中,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特定情况,从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扩散机制、资本运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市场促进新机制四个维度构建了煤炭产业发展的“绿色”模式。第四,建立基于绿色矿业理念的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本书分别从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技术与安全、制度与政策、法律与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层面,建立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并对四个层次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只有四者同步发展才能推动绿色矿业的顺利实现。

[1]郭云涛. 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P.E.杜利尔. 世界煤炭远景仍然看好[J]. 中国煤炭,1996(8):60-61.

[3]魏振宽,荆全忠,朱超.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我国的煤炭资源政策[J]. 煤炭经济研究,2003(7):19-22.

[4]赵鹏大. 地球科学的新使命——认知和发现非传统矿产资源[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4):127-132.

[5]张翼,任一鑫.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结构模式研究[J]. 煤炭工程,2008(5):97-98.

[6]左铁镛. 对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 煤炭企业管理,2006(11):13-14.

[7]田山冈. 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增长[J].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1-6.

[8]孙凤武. 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模式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1):24-26.

[9]周仁,任一鑫.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04(1):9-10.

[1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2010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1]王安. 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从战略上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对加快晋陕蒙宁煤炭战略基地建设的思考[J]. 宏观经济研究,2009(3):3-8.

[12]Mangena S.J.,Brent A.C.Application of a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Framework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Environmental Perfprmence with Economic Value of Supplied Coal Produc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1071-1084.

[13]石云龙,雷涯邻. 矿城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J]. 中国矿业,2009(3).

[14]Dharmappa H.B.,Wingrove K.,Sivakumar M.,et al. Wastewater and Stormwater Minimization in a Coal Min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23-34.

[15]Pearce D.W.,Turner R.K. Economics of Natur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16]Mukherjee A.B.,Zevenhoven R. Mercury in Coal Ash and its Fate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A Synoptic Review[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68):384-392.

[17]关凤峻. 矿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2).

[18]李长颖,龚孔成. 珍惜矿产资源 推动绿色矿业发展[J]. 中国有色金属,2010:324-326.

[19]刘金平,张幼蒂,杨会俊. 绿色开采的矿产资源价值[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 (2):233-236.

[20]赵国浩,阎世春,等.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1]张翼,任一鑫.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结构模式研究[J]. 煤炭工程,2008(5):97-98.

[22]王雪峰.增强“绿色矿业”理念 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6):58-61.

[23]冯倩.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5(6):53-56.

[24]朱训. 关于发展绿色矿业的几个问题[J]. 中国矿业,2013(10).

[25]孙丽芝. 基于产业集群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 机械管理开发,2008(24):118-120.

[26]蒋衔武,孙磊,张冬梅. 基于循环经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煤炭工程,2007(5):93-95.

[27]刘凯.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山西能源与节能,2001(3):10-14.

[28]王岩,赵海东,等. 矿产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9]Kang J.“The Knowledge Advantage:Tracing and Testing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Ties on Project Perfor-mance” [D]. UMI AAT 3081178 Ph.D.desertation,2003.

[30]Blanco F.,Garcia P.,Mateos P.,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Lighyweight Concrete Manufactured with Cenospheres[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0(30):1715-1722.

[31]Oman J.,Dejanovi B.,Tuma M. Solutions to Problem of Waste Deposition at a Coal-fired Power Plant[J]. Waste Management,2002(2):617-623.

[32]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 中国环境产业,2001(7).

[33]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 经济环境,2000.

[34]齐建国.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 新视野,2004(4):43-45.

[35]诸大建,臧漫丹,朱远. 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8-12.

[36]崔铁宁. 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7]冯之浚. 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 光明日报,2003-09-22.

[38]毛如柏. 论循环经济[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8-30.

[39]吴绍中.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 社会科学,1998(10):18-20.

[40]Smink D.,Heynen J.J.M. Reuse of Abandoned Coal Mining Waste Deposi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strction Materials:A Case of Innovative Tendering[J]. Waste Management Series,2000(1):814-824.

[41]Williams R.H. Advanced Energy Supply Technologies[M]. New York:Bureau for Development Policy,2000.

[42]吴玉萍. 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J]. 中国发展观察,2005(6):30-32.

[43]张瑞,郝传波. 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4]赵淑英,王鑫. 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矿业,2009 (3):52-55.

[45]鲁明中,张象枢. 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6]Chinh L.D.,Gheewala S.H.,Bonnet 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Vietanm:The Case of Anthracite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768-1777.

[47]Kikuchi R. Application of Coal Ash to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Transformation Into Zeolite,Potassium Fertilizer,and FGD Absorbent[J]. Resources,Construction and Recycling,1999(27):333-346.

[48]马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 人民日报,2004-10-19.

[49]欧阳新年.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7.

[50]Whyatt J.D.,Metcalfe S.E. Optimising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Emission Reductions from UK Coal-and Oil-fired Power Stations:A Critical Loads Approach[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4(7):451-463.

[51]耿殿明,宋华岭,等.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实现途径[J]. 中国煤炭,2005 (1):25-26.

[52]邹平座. 经济可持续发展原理研究[J]. 金融纵横,2005(2):17-19.

[53]徐波.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

[54]方甲. 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5.

[55]杨公朴,夏大慰. 产业经济学教程[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3.

[56]刘志彪等.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l-2.

[57]裴长洪. 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4-25.

[58]杨治. 产业经济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5-16.

[59]包菊芳,诸圣国.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10.

[60]黄琦,戴建强. 处以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煤炭产业发展模式[J]. 能源基地建设,1996(6):45-46.

[61]Jacobsen N.B.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Kalundborg,Denmark-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spect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6(10):239-255.

[62]Mukherjee A.B.,Zevenhoven R.,Bhattacharya P.,et al. Mercury Flow via Coal and Coal Utilization By-products:A Global Perspective[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8(52):571-591.

[63]钱易.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念、方法和案例[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64]张宝明. 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65]钟霞,张殷杰,王岩. 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范例——来自包头铝业集团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1):29-31.

[66]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经验交流[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6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公报[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68]中国网新闻中心[DB/OL]. 2006年中国循环经济报告,http://cn. chinagate. com. cn/chinese/ch-hb/hb_02. htm.

[69]诸大建. 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 科技导报,1998(9):39-42.

[70]P.E.杜利尔. 世界煤炭远景仍然看好[J]. 中国煤炭,1996(8):60-61.

[71]解振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 求是,2003(l3):43-45.

[72]周宏春,刘燕华. 循环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73]Minchener A.J. Coal Gasification for Advanced Power Generation[J]. Fuel,2005(84):2222-2235.

[74]罗淦,钟帅,车勤健. 中美两国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J]. 世界煤炭,2010(11):124-126.

[75]Hilson G. Defining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he Mining Content[J]. Journal of Mineral Engineering,2003(16):305-321.

[76]Asokan P.,Saxena M.,Asolekar S.R. Coal Combustion Residue-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 and Recycling Potential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and Recycling,2005,43(3):239-262.

[77]Solveing S.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Applicability and Current Issues[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2001.

[78]Bachu S.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Applicability and Current Issues [J]. Tuls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2001.

[79]Oman J.,Dejanovi B.,Thma M.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Waste Deposition at a Coal-fired Power Plant[J]. Waste Management,2002,22(6):617-623.

[80]Adachi Y.,Komoto M.,Watanabe I.,et al.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mote Coal Through Dimethyl Ether Synthesis[J]. Fuel,2000,79(3-4):229-234.

[81]Patrick J.W. Energy for the Future-Coal Liquefaction for the Euiepean Environment a History of UK Coal Liquefaction [J]. Fuel,1998,77(7):793.

[82]Bibler C.J.,Marshall J.S.,Pilcher R.C. Status of World Wide Coal Mine Methane Emissions and Use[J].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98,35(14):283-310.

[83]Petra E. Campbell,Sharon McCahey,Brian C. Williams,Mark L.Beekes. Coal and Plastic Waste in a PF Boiler[J]. Energy Policy,2000(28):223-293.

[84]赵兴武,罗文元.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日本经济合作初探[J]. 日本研究,2005,(4):26 – 32.

[85]陶小马,吴也白. 从《白皮书》看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思路及对策[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5-65.

[86]Hilson G. Defining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he Mining Context[J]. Journal of Minerals Engineering,2003,16(4):305-321.

[87]Williams R.H. Advanced Energy Supply Technologies[M]. New York:Bureau for development Policy,2000.

[88]Minchener A.J. Coal Gasification for Advanced Power Generation[J]. Fuel,2005,84(17):2222-2235.

[89]孔令丞,谢家平. 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90]李向前,曾莺. 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发展新模式[J].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91]张久铭,梁亚红. 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 生态经济,2007 (7):76-78.

[92]刘法宪,贾朝蓉. 生态文明期盼绿色矿业[J]. 中国矿业,2008(7):32-35.

[93]寿嘉华. 走绿色矿业之路——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战略思考[J]. 中国矿业,2000(12):2-6.

[94]乔繁盛. 建设绿色矿山 发展绿色矿业[J]. 中国矿业,2009(18):4-6.

[95]闰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96]刘富贵. 循环经济的循环模式及结构模型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8(8):9-12.

[97]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8]蔡荣. 创建现代绿色矿山的方法探索与实践[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99]赵鹏大. 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00]赵鹏大,陈建平. 非传统矿产资源体系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251-255.

[101]曹凤中.生态全息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6):321-323.

[102]曲格平. 时代呼唤循环经济[J].环境,2001(1):8-9.

[103]朱镕基.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1(3):21-25.

[104]王军,刘金华,王俊英. 青岛市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探讨[J]. 上海科学环境,2003(22):635-639.

[105]尚艳红,刘妍,李庆华.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0):41-43.

[106]赵鹏,刑振钢,张宏伟.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19-21.

[107]冯之浚.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8]杜晓荣.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动经济,2007(10):41-43.

[109]任勇. 日本环境管理及产业污染防治[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10]袁学良.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111]幕庆国. 对于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3(3):5-9.

[112]〔美〕戴维·奥斯本等.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政府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13]黄贤金. 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4]魏娟. 发挥科技力量,以人为本,建设绿色矿区[J].煤矿机械,2006,27(7):191-192.

[115]杨昌明,江荣华,查道林,李丹阳等.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116]姜福兴,耿殿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矿区模式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1,15(4):357-360.

[117]吴斌,张义平,刘萍. 贵州煤炭绿色开采的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1,30(4):6-8.

[118]宋梅. 煤炭产业组织政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119]汪涛,张天柱. 煤炭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87-90.

[120]Mette Wier.An Environmental Macro—Economic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J]. Environmental & Resouree Eeonomies,2000,15(4):323-341.

[121]武震. 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37-40.

[122]贺传皎,李江.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26-29.

[123]孔令国. 生态矿区模式构建研究[J].煤矿开采,2009(6):118-120.

[124]Christian vonHirschhausen,Vol Khart Vincentz. Energy Policy and Structural Reform [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2001,38(1):51-70.

[125]彭俊英,郝俊武,祝国柱. 实现绿色矿业的途径探讨[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2):69-72.

[126]Asokan P.,Saxena M.,Asolekar S.R.Coal Combustion Residues-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nd Recycling Potentials[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5(43):23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