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8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图书

The Studies on Credibil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SSAPID:101-9886-0177-01
ISBN:978-7-5097-485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近年来,突发事件数量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和强调传媒公信力的建设。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主要成果,历经五年的调查和研究,是国内目前第一本对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可作为相关学科和媒体的参考书。在对中外传媒公信力理论和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与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课题组通过对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管理层、工作人员、受众和专家学者等的大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了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受众使用、认知、评价等现状的一手资料,以此对损害公信力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增强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雷跃捷
编 辑:蔡继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传媒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一 传媒公信力的概念

    (一)公信力的构成:“信用”与“信任”

     1.信用是基础

     2.信任是核心

    (二)可信度与公信力

   二 欧美传媒公信力概念梳理

   三 中国对传媒公信力概念的探讨

  第二节 传媒公信力的功能

   一 公信力是传媒的品牌核心

   二 公信力是传媒影响力的基础

   三 公信力是传媒生命力的保证

  第三节 传媒公信力的维度、评价指标

   一 欧美学者对传媒公信力维度、指标的研究

   二 中国学者对传媒公信力维度、指标的研究

   三 传媒公信力的维度与评价指标

    1.媒体性质

    2.信息来源可信度

    3.新闻从业者可信度

    4.传媒因素

    5.新闻信息可信度

    6.广告、经营、社会活动、社会关怀及其他

  第四节 传媒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一 对传媒公信力影响因素的既往研究

    (一)信息来源与传播者可信度

    (二)信息特征

     1.信息质量

     2.信息表达方式、意识形态以及采访手段也会影响受众态度

     3.信息类型和重要程度对信息可信度也有影响

    (三)用户变量

     1.用户的人口变量

     2.用户的个体相关性

     3.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也会影响其传媒公信力评价

    (四)传媒因素

   二 传媒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一)新闻体制、新闻自由、编辑自主与新闻管制

    (二)新闻媒体的不同角色功能与新闻范式

     1.政治工具与宣传模式

     2.文化商品与市场模式

     3.信息传播与专业模式

     4.社会公器与公共模式

    (三)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四)用户个体差异

     1.人口变量

     2.政党倾向

     3.媒介使用与媒介依赖

     4.涉入程度与个体相关性

     5.媒介素养对传媒公信力评价的影响

    (五)传媒表现

  第五节 影响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特殊因素

   一 增进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因素

    (一)独特的传媒优势

    (二)广播电视现场直播

    (三)广电传媒品牌的“辐射效应”

   二 削弱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因素

    (一)同质化竞争

    (二)泛娱乐化与节目格调、品位低下

    (三)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四)广告乱象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信息来源

   一 信源的客观性

    (一)媒体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独立

    (二)新闻报道公正、平衡

    (三)信息公开、透明

   二 信源的真实性

    (一)信息来源可证实

    (二)报道真实

    (三)报道完整

    (四)背景资料清晰翔实

   三 信源的专业化程度

    (一)新闻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化训练,经验丰富

    (二)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

    (三)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遵守法律及新闻政策

    (四)新闻从业者具有敬业精神

    (五)媒体资源丰富、设备充足

   四 信源的权威性

   五 信源的传播动机/目的

   六 其他

    (一)主持人效应

    (二)媒体活力

    (三)媒体机构和节目的稳定性

  第二节 信息内容

   一 真实性

   二 客观性

    (一)公平、公正、客观

    (二)以事实为依据

    (三)关注公共利益

    (四)事实与意见分开

    (五)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三 贴近性

    (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报道富有人情味

    (三)报道问题尖锐犀利

    (四)信息实用

   四 可证实性

    (一)信息全面

    (二)一手资料

    (三)消息来源可查证

   五 权威性

    (一)官方信息

    (二)专家信息

   六 清晰性

    (一)信息易读、易理解

    (二)要素交代清楚

   七 专业性

    (一)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

    (二)追求独家新闻

    (三)开展深度报道

   八 其他

    (一)信息的重要程度

    (二)信息的类型

    (三)信息特征的构成

  第三节 传播渠道

   一 地域不同的媒体

   二 经营体制不同的媒体

   三 介质不同的媒体

  第四节 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

   一 传播内容

    (一)真实性

    (二)及时性

    (三)准确性

    (四)客观性

    (五)信息来源

    (六)节目风格

    (七)媒体立场

   二 媒体经营方式

    (一)广告数量

    (二)收视(听)率

   三 传播对象

    (一)受众的个体相关性

    (二)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三)受众的初始态度

   四 传播主体

    (一)广播电视媒体

    (二)媒体从业人员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现状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接触使用情况

   一 被访者平时听广播(看电视)的频率

    (一)被访者平时听广播的频率

    (二)被访者平时看电视的频率

   二 被访者平均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的时间

   三 主要听(看)哪种类型广播(电视)频道

   四 被访者在家里是否能听(看)到港澳台或者境外的广播(电视)频道

   五 被访者收看电视(听广播)的主要目的

   六 收看电视(听广播)时被访者最关注的新闻节目类型

   七 如果必须选择唯一的信息和新闻来源渠道时被访者的选择

   八 被访者认为最具可信度的信息和新闻来源渠道

   小结

  第二节 对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认知调查

   一 被访者认为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可信度情况

   二 多信息渠道有关同一新闻的报道不一致时被访者最相信的信息渠道

   三 被访者最希望验证该信息和新闻可信度的渠道

   四 被访者对各种媒体发布新闻可信度的总体认知

   五 被访者对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可信度认知

   六 被访者对目前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各方面表现的评价

    (1)对中央级广播电视媒体有良好的高认同度

    (2)对中央级广播电视媒体有良好的普遍认同度

   七 被访者对当前国内广播电视媒体上各种新闻和信息的可信度的认知

   八 被访者对几个典型广播电视媒体可信度的评价

   九 被访者对几个典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可信度评价

   小结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评价调查

   一 被访者认为最能反映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可信度的表述

   二 被访者认为下列表述如果发生就表示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可信度

   三 被访者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表现的评价

   四 被访者对中国广播电视信息可信度在30个方面表现的评价

   五 被访者对中国广播电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评价

   六 被访者对有关广播电视可信度若干说法的态度

   小结

  第四节 重大事件的传媒公信力影响调查

   小结

   总结

 第四章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和原因

  第一节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

   一 缺乏真实性

   二 缺乏客观性

   三 缺乏贴近性

    (一)新闻报道内容不能反映群众利益需求

    (二)新闻报道形式单调

    (三)新闻报道多采用官方话语,脱离群众

   四 缺乏新闻价值

    (一)新闻报道内容题材琐碎,内容空洞

    (二)新闻报道宣传味道过浓

   五 缺乏透明度

   六 缺乏新闻道德

    (一)追求眼球经济和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二)新闻报道侵犯隐私,缺乏人文关怀

   七 新闻娱乐化

   八 虚假广告

  第二节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原因

   一 媒介体制

   二 媒介渠道

    (一)媒介物理属性的缺陷

    (二)传播模式的局限性

   三 媒介信息

    (一)报道失实

     1.客观失实

     2.主观失实

    (二)报道不客观

     1.报道立场的不客观

     2.操作手法的不客观

    (三)报道不透明

   四 媒介组织

    (一)媒体级别(地域)

    (二)媒介立场

     1.新闻寻租现象

     2.媒体责任感缺失

     3.媒体缺乏人文关怀

     4.缺乏良好的监督功能

    (三)媒体管理

     1.媒体人员管理存在缺陷,稿件编审管理制度不严谨

     2.重大事件媒体报道缺位,丧失媒介话语权

     3.不能第一时间报道受众所需的信息,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应有的信任

    (四)媒体形象

   五 新闻从业人员

    (一)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新闻价值观偏误

    (二)职业道德弱化,社会责任感不足

     1.有偿新闻

     2.有偿不闻

     3.工作作风飘浮,敬业精神缺乏

   六 法律与制度

    (一)媒体规制缺少对媒体权利的有效保障

    (二)保证媒体品质的约束机制和规范体系失衡

     1.制约机制失衡

     2.规范体系失衡

    (三)法律保障与保护的缺位

     1.严格审查的保障机制缺位

     2.媒体自身的制度保障缺位

     3.媒体从业人员权益保护缺失

 第五章 增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媒体的领导和管理

   一 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二 改善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管理

    (一)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二)以政代法,政法不分

  第二节 建立健全传媒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规范

   一 建立健全传媒法律法规

   二 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一)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二)强化行业和媒体道德自律,完善监督机制

    (三)改善公共道德环境,实现社会诚信与传媒职业道德良性互动

  第三节 建立健全行业和社会组织对媒体的监督机制

   一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对媒体的监督机制

   二 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对媒体的监督机制

  第四节 发挥公众在增强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中的作用

   一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二 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一)提高主流意见领袖引领的力度

    (二)规范“草根”意见领袖引领方式

  第五节 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 意识层面建设

   二 专业素养建设

   三 外部环境建设

 后记

近年来,传媒公信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主要成果,研究内容包括中外传媒公信力理论和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认知及评价、损害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及其原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本书是国内目前第一本对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2.胡耀邦:《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红旗杂志》1985年第1期。

3.张洪忠:《大众传媒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4.张洪忠:《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靳一:《大众传媒公信力测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6.靳一:《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7.喻国明等:《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

9.喻国明:《大众传媒公信力理论初探》(上),《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10.喻国明,《大众传媒公信力理论初探》(下),《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2期。

11.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系列》,《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12.喻国明、张洪忠、靳一:《传媒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

13.刘琼:《媒介可信度与传媒公信力概念辨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7期。

14.郑保卫:《公信力的客观评估标准》,《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0期。

15.雷跃捷、刘年辉:《提升电视传媒公信力的三部曲》,《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0期。

16.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张昆、杨林:《BBC公信力的培育》,《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18.喻国明:《媒介的声誉管理:构建维度与舆论尺度》,《媒介经济》2009年第4期。

19.林良旗:《传媒公信力是怎样提升的》,《对外传播》2008年第6期。

20.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21.张洪忠:《公信力对不同类型媒体受众市场的影响》,《新闻记者》2005年第12期。

22.魏伟:《传媒公信力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3.李微:《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新闻界》,《新闻界》2009年第3期。

24.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5.沈荟、金璐:《西方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视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6.陈通:《论危机时代传媒公信力的构建——以NHK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6期。

27.赵冬梅:《广播媒体如何打造公信力》,《新闻传播》2009年第1期。

28.陈心安:《传媒公信力的要素构成》,《新闻前哨》2004年第5期。

29.王彦霞:《电视传媒公信力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30.王筱孛:《如何构建传媒公信力》,《青年记者》2008年第35期。

31.刘向东:《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辅导读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32.Hovland,Carl I.,Janis,Irving L.,Harold H.Kelley,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33.Gunther,Albert C.,“Biased Press or Biased Public?Attitudes toward Media Coverage of Andrew J Flanagin,Miriam J Metzger,Perceptions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Credibility”,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Autumn 2000(77,3).

34.Fogg,B.J.,The Elements of Computer Credibility,http://captology.stanford.edu/pdf/p80-fogg.pdf.

35.Wathen,C.Nadine,“Jacquelyn Burkell,Believe it or not:Factors Influencing Credibility on the Web,”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n 15,2002.

36.Bucy,Erik P.,“Exploring Credibility and Bias-Media Credibility Reconsidered:Synergy Effects between On-Air and Online New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Summer 2003,vol.80,no.2.

37.Yang,Kenneth C.C.,“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et Users’ Perceived Credibility of News-related Blogs in Taiwa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Volume 24,Issue 2,May 2007.

38.Meyer,Philip,“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s:Developing an Index,” Journalism Quarterly,Fal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