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45

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图书

A Survey Repor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Rural Migrant Workers

SSAPID:101-9871-3753-70
ISBN:978-7-5097-562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12年西安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代际、区域以及性别等视角出发,关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西部中心城市农民工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主要主要资本禀赋,分析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婚姻、社会融合、失范与安全、政治参与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现状,揭示西部中心城市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张景增;王莉莉;王楠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总体设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总体设计

  第二节 调查介绍

   一 调查地的选择与概况

    (一)调查地的选择

     1.西安是西部最主要的外来人口流入地

     2.流动人口流动方向多元化

     3.西安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性位置

    (二)西安市概况

   二 调查构成

    (一)个人问卷调查

    (二)质性访谈

    (三)调查内容

   三 抽样过程

    (一)个人问卷调查的抽样

    (二)质性访谈的抽样

   四 调查执行

    (一)调查时间安排

     1.4月25日至5月3日:问卷调查培训

     2.5月4日:访谈培训

     3.4月30日至5月30日:正式调查阶段

    (二)参加人员

     1.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流动人口课题组

     2.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五 调查样本规模

    (一)抽样调查实际数量

    (二)各区个访数量

   六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

    (一)调查前培训

    (二)现场抽样

    (三)跟访

    (四)问卷审核与复访

    (五)数据录入控制

    (六)逻辑检验

  第三节 样本信息

   一 个人基本信息

    (一)农民工人口特征

    (二)农民工社会特征

   二 家庭基本信息

    (一)农民工留守或随迁经历

    (二)农民工父母特征

 第二章 调查的总体情况

  第一节 农民工生存、发展的现状

   一 生计资本的现状

    (一)人力资本

    (二)社会资本

   二 生存与发展的现状

    (一)就业状况

    (二)婚姻与家庭

    (三)融合与信任

    (四)失范与安全

    (五)政治参与

  第二节 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工生计资本禀赋偏低,人力资本存量仍然不足,社会资本质量普遍较差

   二 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多数农民工通过扩大流动距离追求更好就业效果的行为与“有序流动”政策目标矛盾

   三 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更加明显

   四 社会歧视与制度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群际冲突,阻碍社会融合,给城市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五 观念现代化明显,但农民工政治参与意愿与行为落差大,城市信任感低

   六 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内部分化明显

   七 未成年期的留守、随迁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八 女性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 大力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禀赋,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质量

   二 加速农民工就业正规化,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农民工理性有序流动

   三 为农民工自由迁徙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

   四 消除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性障碍,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五 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信任感,改善农民工对城市政府的信任

   六 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工在城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七 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继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

   八 制定有针对性的女性农民工生存发展保护措施,提升女性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改善其社会地位

 第三章 人力资本

  第一节 教育

   一 总体状况

   二 结构特征

    (一)代次差异

    (二)性别差异

    (三)地区差异

   三 代际传递

    (一)代际传递的总体水平

    (二)父亲打工经历与教育代际传递

    (三)父亲的党员身份与教育代际传递

  第二节 培训与技能

   一 培训参与与技能

    (一)培训参与率

    (二)参与培训对技能的作用

     1.总体情况

     2.参加培训对职业技能提高的效果在两代农民工之间存在差异

    (三)培训参与渠道

   二 培训参与与职业技能认证

   三 留守、随迁经历与培训的关系

  第三节 健康自评

   一 总体状况

   二 结构特征

    (一)性别差异

    (二)地区差异

   三 未成年时期的留守、随迁经历与健康状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现状

   一 就业效果

    (一)收入

    (二)工作满意度

   二 职位特征

    (一)职业类型

    (二)职业地位

   三 就业特征

    (一)单位性质

    (二)劳动合同

    (三)就业隔离

  第二节 就业过程特征

   一 流动动机与方式

    (一)流动的动机

    (二)流动的方式

   二 来西安前的流动经历

    (一)农村工作经历

    (二)其他城市工作经历

    (三)流动工作经历类型

   三 在西安的职业流动

    (一)西安就业时间

    (二)换工作次数

  第三节 就业经历与就业效果

   一 流动经历与就业效果

    (一)流动经历与收入

    (二)流动经历与职位特征

   二 西安职业流动与职业地位变化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随迁经历与就业效果

    (一)留守、随迁与就业收入

    (二)留守、随迁经历与职位特征

     1.留守、随迁经历与职位

     2.留守、随迁经历与管理职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婚姻行为

   一 初婚年龄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三)外出打工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二 通婚圈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三)外出打工对通婚圈的影响

   三 夫妻年龄差*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三)外出打工对夫妻年龄差的影响

   四 夫妻教育匹配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三)外出打工对夫妻教育匹配的影响

  第二节 夫妻流动模式和夫妻经济结构

   一 夫妻流动模式

   二 夫妻经济结构

  第三节 家庭权利分配格局

   一 家庭事务决策权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三)夫妻相对经济收入对决策权的影响

    (四)个人收入对决策权的影响

    (五)个人受教育程度对总体决策权的影响

   二 个人事务决策权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差异

  第四节 性别角色意识

   一 总体水平

   二 结构差异

  第五节 家庭经济状况评价

   一 总体水平

   二 结构差异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资本

  第一节 总体社会网络

   一 网络规模与关系构成

   二 代次差异

   三 性别差异

   四 地域差异

  第二节 社会交往网络

   一 网络规模与关系构成

   二 代次差异

   三 性别差异

   四 地域差异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职业构成

   一 结构特征

   二 代次差异

   三 性别差异

   四 地域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融合与信任

  第一节 社会融合

   一 社会融合现状

    (一)文化融合

    (二)心理融合

   二 社会融合与社会经济地位

    (一)文化融合

    (二)心理融合

   三 社会融合与社会歧视

    (一)文化融合

    (二)心理融合

   四 社会融合与市民网络

    (一)文化融合

    (二)心理融合

   五 社会融合与留守随迁经历

    (一)文化融合

    (二)心理融合

  第二节 社会信任

   一 社会信任现状

    (一)总体状况

    (二)结构特征

     1.代次差异

     2.性别差异

     3.地域差异

   二 社会信任与社区互助

   三 社会信任与组织参与

   四 社会信任与留守随迁经历

  第三节 政府信任

   一 政府信任现状

    (一)总体状况

    (二)结构差异

     1.代次差异

     2.性别差异

     3.地域差异

   二 政府信任与社会信任

   三 政府信任与政治观念

   四 政府信任与社会保险

   五 政府信任与政策满意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社会失范与安全

  第一节 社会失范

   一 解决权益侵害的行为方式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特征

     1.代次差异

     2.性别差异

   二 解决冲突的行为方式

    (一)总体水平

     1.与市民冲突的解决方式

     2.与外来务工者冲突的解决方式

    (二)结构特征

   三 歧视与失范

    (一)歧视与解决权益侵害的行为方式

    (二)歧视与解决冲突的行为方式

  第二节 社会安全

   一 个体安全

    (一)个人被侵害经历

     1.总体水平

     2.结构特征

    (二)个体安全感

     1.总体水平

     2.结构特征

    (三)其他因素与个体安全感

     1.受害经历与安全感

     2.融合与安全感

   二 社区安全

    (一)总体水平

    (二)结构特征

     1.代次差异

     2.性别差异

    (三)其他因素与社区安全

     1.居住环境与社区安全

     2.个体安全感与社区安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现状

   一 总体状况

   二 代次特征

   三 性别特征

   四 政治淡漠

  第二节 社会经济地位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 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总体情况

    (二)代次比较

   二 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总体情况

    (二)代次比较

  第三节 社会化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 未成年时期的经历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

   二 组织参与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第四节 农民工政治心理与政治参与

   一 效能感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总体情况

    (二)代次比较

   二 公民权利意识与农民工政治参与

    (一)总体情况

    (二)代次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 农村流动人口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本书以2012年西安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代际、区域以及性别等视角出发,关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西部中心城市农民工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主要资本禀赋情况,分析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婚姻、社会融合、失范与安全、政治参与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现状,以期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西部中心城市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Abramson,P.R.,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San Francisco:WH Freeman,1983).

Alesina,A. and E.L.Ferrara,“Who Trusts Other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5(2002).

Beeghley,L.,“Social Clas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 Review and an Explanation”,Sociological Forum 1(1986).

Berry,J.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46(1997).

Bogardus,E.,“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9(1925).

Brady,H.E.et al.,“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1995).

Campbell,A.,Gurin,G. & Miller,W.E.,“The voter decides”,1954.

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Easton,David,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Ferraro,K.F. and LaGrange,R.L.,“The Measurement of Fear of Crime”,Sociological Inquiry 57(1987).

Gamson,William,A.,Power and discontent(Homewood:Dorsey Press,1968).

Glaser,J.M. and Gilens,M.,“Interregional Migration and Political Resocialization:A Study of Racial Attitudes Under Pressure”,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1(1997).

Hwang,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1987).

Lane,Robert,E.,“Political Life: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1959.

McAllister,I. and Makkai,T.,“ Resource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i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Ethnic Patterns in Australia”,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1992).

Miller,Arthur,H.,“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1964-1970”,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1974).

Putnam,Rober,D.,“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The American Prospect 13(1993).

Redfield,R.et al,“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1936).

Seo,M.,“Beyond Coethnic Boundaries:Coethnic Residential Context,Communication,and Asian America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3(2011).

Shi,T.J.,“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Comparative Politics 33(2001).

Tyler,Tom R. and Peter Degoey,“Collective Restraint in Social Dilemmas:Procedural Justice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Effects on Support for Authorit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1995).

Warr,M.,“Fear of victimization:Why are Women and the Elderly More Afraid?”,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1984).

边燕杰、Ronald,Breiger等:《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3: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何汇江:《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分裂和融合》,《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靳小怡、李成华、李艳:《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口的婚姻策略与婚姻质量——对×市和全国百村调查的分析》,《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靳小怡、彭希哲、李树茁、郭有德、杨绪松:《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对农村流动妇女初婚的影响——来自上海浦东的调查发现》,《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5期。

刘米娜、杜俊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2期。

卢海元:《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

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

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

申群喜、王仕民:《略论政治观念文明与人的发展》,《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第7期。

唐有财、符平:《转型期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市场化、个人资本与社会交往因素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王金玲:《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不平等还是多维度网状分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第10期。

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

《人社部:2.5亿农民工仅4600多万入医保》,《新京报》2012年6月5日。

徐安琪:《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徐安琪:《夫妻权力模式与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研究》,《浙江学刊》2004年第2期。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社会》2011年第6期。

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鹤龙:《远离父母,他们失去了什么?——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10期。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简 介:本书从宽广的传播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与人际网络、组织系统、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互动,从而建构、更新并维系他们的“意义之网”——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就业资本等等,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消费形态和闲暇活动。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社会实践,在长三角八个城市做了5...

作者: 郑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