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 (No.17)

SSAPID:101-9863-8399-51
ISBN:978-7-5201-040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为重建和提升中国社会信任水平建言献策;聚焦新媒体时代反恐战略传播,选编的三篇文章分别以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为研究对象;精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第七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讲稿,探究当前传播生态的变迁;关注媒介景观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重点关注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作用及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媒体与社会
作 者: 谢耘耕 陈虹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卷首语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编委会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研究报告

  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

   一 受访者信息概述

   二 研究发现

    (一)不同职业群体的被信任度:农民工、教师的被信任度最高,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被信任度最低

    (二)熟人社会的被信任度:熟人社会圈群体被信任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单位领导和邻居。

    (三)不同信息来源的被信任度:居民对媒体报道、官方声明的信息信任程度较高。

    (四)新闻媒体被信任度

     1.对不同媒介新闻报道的信任度:超过半数受访者最信任电视的新闻报道,新闻网站和报纸的新闻被信任度也较高

     2.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居民对腾讯网的信任度评价最高,央视网次之

     3.对中央或地方新闻媒体信任度:超半数的受访居民更信任中央新闻媒体

     4.政府被信任度: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整体较高,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对地方政府和司法机构的信任度

   三 结论

 专题策划

  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初探

   一 恐怖组织利用媒介传播的新特点

    (一)作为内容的媒介:恐怖主义信息的发布平台

    (二)作为渠道的媒介:多元交互的参与平台

    (三)作为工具的媒介:社会动员的集合平台

    (四)作为组织的媒介:恐怖网络的管理平台

   二 传播在反恐工作中的价值与挑战

    (一)价值

     1.在舆论上,消除恐怖主义生存的基础

     2.在思想上,掌握去极端化的主导权

     3.在国际上,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挑战

     1.媒体的专业性与反恐斗争的特殊性

     2.网络信息监管的复杂性与暴恐谣言的多元性

     3.暴恐问题的国际性与反恐传播的跨文化性

   三 战略传播:反恐工作的新视角

   四 建立和完善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

    (一)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国家反恐战略传播组织机构

    (二)主动应对,建立反恐传播信息预警机制

    (三)各展所长,不同媒体实行“分层传播”

    (四)借用外力,加大公共外交力度

  国际暴恐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及其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

   一 引言

   二 研究现状

   三 个案探究:“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一)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

     1.传播主体特征

     2.信息呈现形式特征

     3.微博意义生产

    (二)微博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

     1.政府主导微博话语,事实与情感并驱

     2.微博主动设置反恐议题,多元主体参与舆论建构

     3.公众图像信息呈现刷屏状态,全民参与反恐动员

   四 结语

  视觉修辞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应用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视觉修辞概念界定

    (二)视觉修辞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样本来源

    (二)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

     2.内容分析法

   四 研究结果

    (一)新闻现场的修辞分析

     1.新闻图片

     2.新闻视频

    (二)新闻人物的修辞分析

     1.新闻图片

     2.新闻视频

    (三)新闻事件的修辞分析

     1.新闻图片

     2.新闻视频

   五 研究结论

 圆桌论坛

  中国传播格局的转型与新宣传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新环境下中国电视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全球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功能及命运

  电影产业的全社会沟通

  全民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重塑与展望

   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

   流行文化与消费社会

   媒介运营与品牌管理

   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

 学术沙龙

  政治传播中的政府道歉行为分析

   一 道歉行为的定义

   二 负责任:政府道歉行为的核心特征

   三 政府道歉行为的悖论

    (一)道义悖论

    (二)声望悖论

    (三)身段悖论

    (四)情感悖论

    (五)时间悖论

    (六)频率悖论

    (七)身份悖论

    (八)责任承担悖论

    (九)责任归属悖论

   四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 演讲内容直面问题

   二 演讲内容以对象国受众为中心

   三 演讲内容重视青年人

   四 改善部分周边国家民众的中国观

   五 中国需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新时期的中国国际舆论生态:前沿议题与动态走向

   一 中国国际舆论研究的现存问题与局限

   二 大数据技术与国际舆论研究应用

   三 涉华舆论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

   四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五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效果分析

   六 重大事件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

   七 社交媒体与国际舆论传播

   八 国际舆论形势与公共外交

   九 中国国际舆论研究联盟成立

  2001-2015年《纽约时报》涉藏国际舆情研究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样本选取的原因

    (二)样本抽取

    (三)类目构建

     1.材料选择

      (1)报道主题

      (2)新闻来源

      (3)消息来源

     2.材料构建

      (1)报道体裁

      (2)国际舆情态度

      (3)利益相关方

    (四)信度检验

   三 研究发现

    (一)《纽约时报》涉藏报道规模

    (二)《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材料选择情况

     1.《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2.新闻来源

     3.消息来源

    (三)《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材料建构情况

     1.报道体裁

     2.国际舆情态度

     3.利益相关方

   四 结论与讨论

  论网络时代的民族主义建构

   一 安德森与麦克卢汉的印刷资本主义

   二 互联网传播和民族主义

   三 延伸的“想象”:网络时代的民族主义建构

   四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品牌形象管理

   一 我国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现存问题

    (一)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不当

    (二)对城市利益相关者关注不够

    (三)对城市人文形象重视度不高

    (四)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实效不佳

   二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特性

    (一)凸显核心特质加深精细化影响

    (二)依托多种媒介渠道实施多样化传播

    (三)利用“长尾”媒体满足差异化需求

   三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理论框架

    (一)城市品牌形象利益相关者感知评估

    (二)城市品牌形象核心定位

    (三)城市品牌形象结构层次设计

    (四)城市品牌形象整合传播

    (五)城市品牌形象维护与革新

  “互联网+”与“被遗忘权”: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争议

   一 “被遗忘权”初探

    (一)“被遗忘权”溯源

     1.“被遗忘权”在欧洲

     2.“被遗忘权”在以美国为主的非欧盟实体

     3.“谷歌西班牙诉西班牙数据保护局(AEPD)案”

    (二)“被遗忘权”的适用范围

     1.美国对欧盟“被遗忘权”的异议

     2.美国的应对策略

   二 “互联网+”时代的“被遗忘权”

    (一)欧洲对个人数据的担忧

     1.互联网记忆的特性

     2.互联网与个人数据安全

    (二)遗忘与个人信息保护

   三 “被遗忘权”与新闻界

    (一)谷歌的“删除”行动

    (二)“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

   四 我国个人数据保护领域现状

    (一)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二)新闻媒体对个人信息的获取

    (三)公民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意识

   五 研究结论

  话语与权力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小鲜肉”研究

   一 引言

   二 网络流行词“小鲜肉”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三 非理性的话语狂欢:基于“小鲜肉”的微博文本分析

   四 权力逻辑:消费时代的身体规训与社会性别新秩序

    (一)消费文化对青年男性的身体规训

    (二)社会性别新秩序:女性话语权的崛起

   五 结语

 个案研究

  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态度理性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描述”到“用态度框架研究网民理性情况”

    (二)从“网络舆论议题漫射现象”到“划分舆论关键和延伸主题”

   二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搜集与测量

   三 研究发现

    (一)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态度理性总体呈微弱理性状态

    (二)网民分层态度理性不均衡:认知理性程度最低

    (三)不同微博主题的网民态度理性具有显著差异:侧重当事人评价的理性程度最低

   四 结论与讨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多元舆论场互动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场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1.场的概念与场论发展:从物理学到心理学

     2.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与媒介场

    (二)中国多元舆论场的形成与发展

     1.“两个舆论场”的提出:主流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

     2.“两个舆论场”的演变: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3.从“两个舆论场”到“多个舆论场”

    (三)中国多元舆论场的关系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一)舆论时效性

    (二)舆论传播力

    (三)舆论倾向性

    (四)信源分布及互引

    (五)舆论回应与反馈机制

   四 研究结论

  青年群体网络公共空间参与模式探析

   一 研究背景

    (一)网络与脱口秀

    (二)王尼玛与《暴走大事件》

   二 文献探讨

    (一)科技赋权

     1.赋权理论

     2.科技赋权

    (二)网络与公共领域

     1.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

     2.Web2.0与公共参与

    (三)研究问题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发现

    (一)《暴走大事件》对观众的赋权作用

     1.意义赋权

     2.能力赋权

     3.自决赋权

     4.影响力赋权

    (二)参与者的参与模式

     1.单向评论与多向互动

     2.线上讨论——歧见或共识?

    (三)潜水者的潜水原因

     1.开放的网络,受限的参与

     2.政治效能感与冷漠

    (四)网络公共领域角色的反思

   五 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景观社会的再现

   一 引言

   二 研究综述

    (一)“景观社会”理论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 “疫苗事件”中景观社会的再现

    (一)传播学视角下“疫苗事件”的传播机制

     1.传播场域:“大V”发声为主的微博和靠熟人接力的微信

     2.媒体:炒冷饭和煽情化的表达

     3.公众:非理性的参与

     4.政府:缺位的对话机制

    (二)从景观社会视角看“疫苗事件”

     1.网络成为媒介景观的重要阵地,舆论领袖在景观制造中起着主导作用

     2.社会热点事件是景观产生的源头,媒介景观是社会舆论的载体

     3.媒介景观成为社会消费的商品,情绪化的舆论构成其主体

     4.综合景观已经渗透到社会现实中,景观在和舆论的互动中获得力量

   四 结语

  生存的隐忧:“拟态环境”视角下的社会信任

   一 “符号现实”里的社会信任:“魏泽西事件”的过程回顾

    (一)“拟态环境”对三种“现实”的碰撞

    (二)抽象体系中的可信任性:弱者对于媒介信息的依赖

   二 被搁置的生命:魏则西早逝的背后是“竞价”的传媒生态

    (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侵袭与网络营销的同流合污

    (二)时间与空间的脱离:全球化时代社会大讨论的必然性

    (三)缺乏思考的芦苇:人类的生活形式逐渐臣服于技术

    (四)“他”与“我们”的关联:网民在讨伐百度时集体边界的形成

   三 平行的角色担当:媒体报道之于社会信任的悖论

    (一)环境监测和提供最新信息

    (二)追求眼球效应,大面积报道,增加社会恐慌

   四 基于现实的反思:魏则西的悲剧带给社会的质疑不断加剧

    (一)传媒社会:专家系统的日渐崩塌

    (二)信息的不对称性:欺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滑膜肉瘤

   五 结语

  国家形象框架中的中国地域文化海外传播

   一 引言:广府文化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二 广府民间及商业文化在澳洲的传播

   三 广府传媒文化在澳洲的传播

   四 广府文化从澳洲到全球的传播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二 文献综述

    (一)文化重构

    (二)新媒体时代的民族艺术

    (三)新媒体时代的壮族山歌

   三 新媒体的介入:山歌艺术传承方式的重构

    (一)传统壮族山歌的传承:以口口相传及歌本传承为主

    (二)新媒体时代的山歌传承:数字媒体的应用

   四 新时代的展望:山歌艺术的发展

    (一)加强数字化建设与开发

    (二)面向东盟,推进壮歌外译

    (三)加强歌圩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宣传

   五 反思:新媒体时代的民族艺术传承

 他山之石

  美国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网络建设与启示

   一 背景介绍

   二 FirstNet组成要素

   三 FirstNet应急响应机制

    (一)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多维联动,协同治理

    (二)优先级使用,建立专用移动宽带网络

    (三)创新移动网络应用,提高情境意识

    (四)利用社会化媒体,加强互联互通

   四 经验启示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征稿启事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研究报告”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为重建和提升中国社会信任水平建言献策。“专题策划”聚焦新媒体时代反恐战略传播,选编的三篇文章分别以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为研究对象。“圆桌论坛”精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第七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讲稿,探究当前传播生态的变迁。“个案研究”关注媒介景观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学术沙龙”和“他山之石”重点关注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作用及影响。《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力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