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和积累理论图书
The Theory of Value and Accumulatio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以及后来学者对他们观点的诠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转化需要解决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拓性研究,以创新为基点和主题,对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竞争理论、地租理论、劳动和资本的正和关系等进行了全面而新颖的考察,提出了制度多样性和人的行为模式多样性、市场价值理论的重建、跨越历史的正义原则、占有剩余价值的主体等富有意义的理论命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关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图表目录
题记
第1章 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再阐释
1 问题的提出: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诘难
2 围绕两种市场价值概念的争论
2.1 两种市场价值概念与再生产均衡
2.2 鲁宾对市场价值第二种理论的批判
2.3 市场价值是隶属于均衡的概念吗
2.4 日本宇野学派对市场价值理论的研究
3 市场价值的决定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
3.1 一个基于再生产图式的分析框架
3.2 非均衡与市场价值的决定:理论及数理分析
3.3 价值决定中的主观因素
4 作为一种演化理论的劳动价值论
第2章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理论和数理分析
1 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
1.1 抽象劳动、简单平均劳动和复杂劳动
1.2 马克思的设想及其疑难
1.3 希法亭的观点
1.4 对希法亭和鲁宾观点的综合
2 教育培训劳动与剩余价值率*
3 部门间复杂劳动的还原
3.1 相关数理分析
3.2 MELT与部门间复杂劳动还原的经验研究
4 部门内复杂劳动的还原
5 尾论
第3章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1 超额利润的来源:马克思的第一种理论
2 由第一种理论派生的问题
3 关于所谓“成正比”
4 两种不同理论的无意识邂逅
5 马克思对第二种理论的正式表达
6 由第二种理论派生的问题:超额利润的来源与两种市场价值理论
7 尾论
第4章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
1 成正比理论的源起:个别企业层面的成正比
2 成正比与成反比
3 成正比规律向其他层面的推广
4 作为成正比理论之“硬核”的五个命题
第5章 复杂劳动还原与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问题
3 复杂劳动还原和净产出价值量的增长:三个思想试验
4 复杂劳动、人力资本和利润率下降
5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
6 尾论
附录 证明*
第6章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 暗默知识论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3 干中学与复杂劳动还原
4 成正比理论与正和关系的形成条件
5 正和关系与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
6 尾论
第7章 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一个演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 组织知识的专有性与部门内竞争
2 从部门内竞争的平面结构到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
3 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与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4 代谢竞争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5 尾论
附录1 价值实现公式的变形(一)
附录2 价值实现公式的变形(二)
第8章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
1 劳动力商品化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
1.1 劳动力商品化与无产阶级化
1.2 家庭劳动与剩余价值率
2 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再定义
2.1 最低工资论与绝对贫困化理论
2.2 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定义及其循环论证
2.3 “新解释”与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
2.4 莱博维奇的两个“必须”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
3 不变的剩余价值率和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3.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不变的剩余价值率
3.2 两种剩余价值率概念
3.3 投资、不确定性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4 尾论
第9章 从“新解释”到价值转形的一般理论
1 以“新解释”为中心的当代转形理论:一个批判的概述
1.1 “新解释”的基本思想:一个再评价
1.2 弗里的转形方案Understanding Capital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95-104。">*
1.3 伊藤诚论转形
1.4 “新解释”和“单一体系”学派
2 非均衡与第二种市场价值概念
3 价值转形的一般理论
4 尾论
附录 总产品与重复计算
第10章 非均衡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个一般分析框架
1 一般利润率下降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
2 对置盐定理的重新表述
3 再生产失衡、产品实现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3.1 置盐定理与非均衡
3.2 产品实现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4 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和产品实现率对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
4.1 平均利润率
4.2 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4.3 等利润率方程
4.4 等利润率曲线
1.?和ω可变,其他不变
2.ω和τ1可变,其他不变
3.τ1和?可变,其他不变
4.5 等利润率曲面
5 尾论
前言
[1]阿姆斯特朗、克林、哈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奥苏丽文:《创新企业与公司治理》,载拉让尼克、奥苏丽文《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黄一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白暴力:《论价格直接基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5]鲍尔斯、爱德华兹、罗斯福:《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变革》,孟捷、赵准、徐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86。
[7]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王靖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
[11]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郭连成译,商务印书馆,2002。
[12]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朱基俊等译,张伯健校,商务印书馆,1978。
[13]布若威:《制造同意》,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2008。
[14]陈平:《代谢增长:市场份额竞争、学习不确定性和技术小波》,刘刚译,陈平校,《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2卷,2014。
[15]陈永志、杨继国:《价值总量之谜试解》,《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16]陈征:《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后载于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后载于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恩格斯:《恩格斯致考尔·考茨基的信(1882年9月12日)》,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
[20]恩格斯:《恩格斯致麦克斯·奥本海姆的信(1891年3月24日)》,载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21]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22]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2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4]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
[25]法因、哈里斯:《重读资本论》,魏埙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26]费雪:《利息理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13。
[27]冯金华:《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一个新的解释》,《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5期。
[28]冯金华:《价值决定、价值转形和联合生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9]冯金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价值量的决定》,《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30]弗里:《劳动价值论的最新发展》,高伟、张苏译,《政治经济学评论》总第1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1]弗里曼、卢桑:《光阴似箭》,沈宏亮、沈由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2]弗里曼、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等译,柳卸林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34]高峰:《资本积累与现代资本主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5]高峰:《资本积累与现代资本主义》(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6]谷书堂、杨玉川:《对价值决定和价值规律的再探讨》,《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
[37]谷书堂:《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两条思路的比较》,《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38]谷书堂:《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0月11日。
[39]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
[40]何干强:《论有用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前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
[41]何祚庥:《必须将“科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思想引入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1期。
[42]霍奇森(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于树生、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43]霍奇逊:《演化与制度》,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基莱:《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王耀德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5]加亚特:《马克思著作中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李其庆译,载赵洪主编《国外〈资本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46]卡尔多:《一个经济成长模式》,载卡尔多《论经济的稳定和成长》,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6。
[4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88。
[4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9]魁奈:《关于手工业劳动》,载《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1991。
[50]拉让尼克、奥苏丽文:《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由来与影响》,载拉让尼克、奥苏丽文《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黄一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1]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徐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2]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3]李翀:《复杂劳动化简之管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3期。
[54]李翀:《价值和价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55]李翀:《论价值下降与价格上升的世纪之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6期。
[56]李慧中:《也谈价值的测量——与叶航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1年第23期。
[5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
[58]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阐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选登》,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9]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60]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白锡堃校,重庆出版社,1993。
[61]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2]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彭尘舜译,三联书店,1962。
[63]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
[64]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魏埙、张彤玉、沈玉玲等译,魏埙审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65]马加什:《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下卷,张晓光、李新华译,商务印书馆,1992。
[66]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6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6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69]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上册,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70]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下册,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
[71]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7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73]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74]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5。
[7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
[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
[77]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7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
[7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8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
[8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8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8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冯文光、李其庆等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
[85]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后载于程恩富、樊建新、周肇光《劳动·价值·分配》,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86]马艳:《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创新与实证分析》,《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87]梅林:《马克思传》上册,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73。
[88]梅特卡夫:《个体群思维的演化方法与增长和发展问题》,载多普菲主编《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9]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冯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0]孟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仇启华、杜章智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1]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10期。
[92]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载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3]孟捷:《从再生产图式看剩余价值实现危机——兼论解释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几种范式》,《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94]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95]孟扬、孟捷:《默会知识与企业理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96]孟氧:《经济学社会场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7]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研究》,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
[98]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杨德明、厉以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99]诺布尔:《生产力》,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0]佩蕾丝:《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田方萌等译,孟捷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1]彭必源、李冬梅:《对使用价值参与决定价值量的微观研究》,《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02]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3]青木昌彦:《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郑江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4]荣兆梓:《相对剩余价值长期趋势与劳动力价值决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
[105]史正富:《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6]斯蒂德曼:《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吴剑敏、史晋川译,商务印书馆,1991。
[107]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
[108]孙连成:《略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63年第11期。
[109]瓦尔加:《现代资本主义和经济危机》,三联书店,1964。
[110]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111]卫兴华:《再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后载于《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12]魏埙、谷书堂:《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南开大学学报》(经济科学版)1955年第1期。
[113]魏埙、谷书堂:《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14]吴宣恭:《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64年第9期。
[115]吴宣恭:《吴宣恭文集:产权、价值、分配》,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16]武建奇:《生产率、经济增长和价值总量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
[117]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118]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
[11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120]杨国昌:《马克思与最低工资论》,载高崧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2。
[121]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李萌、高飞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22]叶航:《试论价值的测量和精神生产对价值量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0年第33期。
[123]伊藤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梁小民译,张友仁、胡代光校,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3辑,商务印书馆,1982。
[124]泽勒尼:《马克思的逻辑》,荣新海、肖振远译,张峰校,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125]张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7期。
[126]张忠任:《百年难题的破解: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问题的历史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127]张忠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微观法则和宏观特征》,《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2期。
[128]置盐信雄:《技术变革与利润率》,骆桢、李怡乐译,孟捷校,《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129]朱仲棣:《劳动价值论中一个并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问题》,《财经研究》1989年第4期。
[130]佐藤金三郎等编《〈资本论〉百题论争(一)》,刘焱、赵洪、陈家英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Adler,P.S.,“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it and Codified Knowledge:Comment on Nonaka,” in Allouche,J.,and G.Pogorel,eds.,
[2]Adler,P.S.,“The Future of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A Paleo-Marxist Critique of Labour Process Theory,”
[3]Aglietta,M.,
[4]Ancori,B.,A.Bureth and P.Cohendet,“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The Debate about Codification and Tacit Knowledge,”
[5]Aoki,M.,“A New Paradigm of Work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Lessons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 in Marglin,S.A. and J.B.Schor,eds.,
[6]Blair,M.M.,“Institutionalists,Neoclassicals,and Team Production,”
[7]Blair,M.M.,“Firm-specific Human Capital and Theories of the Firm,” in Blair,M.M. and M.J.Roe,eds.,
[8]Blair,M.M. and L.A.Stott,“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9]Bowles,S.,D.M.Gordon and T.E. Weisskopf,
[10]Brenner,R. and M.Glick,“The Regulation Approach:Theory and History,”
[11]Brown,J.S. and P.Duguid,“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 Social-Practice Perspective,”
[12]Buroway,M.,“Toward a Marxist Theory of the Labor Process Theory:Braverman and Beyond,”
[13]Campbell,A.,“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A Simpl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Solution’,”
[14]Chen,Ping,“Metabolic Growth Theory:Market-share Competition,Learning Uncertainty,and Technology Wavelets,”
[15]Devine,J.,“What is ‘Simple Labour’?—A Re-examination of the Value-creating Capacity of Skilled Labour,”
[16]Dumenil,G.,“Beyond the Transformation Riddle:A Labor Theory of Value,”
[17]Erdo?s,P.,“The Law of Value and the Real Wage in Capitalism,”
[18]Erdo?s,P.,
[19]Fajourn,E. and M.Machover,
[20]Fine,B.,“Debating Lebowitz:Is Class Conflict the Moral and Historical Element in the Value of Labour-Power?”
[21]Fine,B.,“Banking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22]Fine,B.,C.Lapavitsas,A.Saad-Filho,“Transform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Why the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Wrong Turning,”
[23]Foley,D.A.,“Marx’s Theory of Money i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Moseley,F.,ed.,
[24]Foley,D.A.,“Realiz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a Marxian Model of the Circuit of Capital,”
[25]Foley,D.A.,“The Value of Money,the Value of Labor Power,and the Marxian Transformation Problem,”
[26]Foley,D.A.,
[27]Foley,D.A.,“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28]Freeman,A. and G.Carchedi,eds.,
[29]Freeman,A.,A.Kliman and J.Wells,eds.,
[30]Freeman,C.,J.Clark and L.Soete,
[31]Freeman,C. and F.Louca,
[32]Freeman,C. and L.Soete,
[33]Gardiner,J.,“Domestic Labour Revisited:A Feminist Critique of Marxist Economics,” in Himmelwelt,S.,ed.,
[34]Gardiner,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omestic Labour in Capitalist Society,” in Barker,D.L. and S.Allen,eds.,
[35]Gardiner,J.,S.Himmelweit and M.Mackintosh,“Woman’s Domestic Labour,” in Himmelweit,S.,ed.,
[36]Georgescu-Roegen,N.,“Chamberlin’s New Economics and the Production Unit,” in Kuenne,R.,ed.,
[37]Gillman,J.M.,
[38]Glyn,A.,A.Hughes,A.Lipietz and A.Singh,“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olden Age,” in Marglin,S. and J.B.Schor,eds.,
[39]Glyn,A.,“Marxist Economics,” in Eatwell,J.,M.Milgate and P.Newman,eds.,
[40]Gordon,D.M.,
[41]Gordon,D.M.,R.Edwards and M.Reich,
[42]Harrison,B.,
[43]Harrison,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usework,”
[44]Harvey,D.,
[45]Harvey,P,“The Value-creating Capacity of Skilled Labor in Marxian Economics,”
[46]Heller,A.,
[47]Hiferding,R.,“Bohm-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in Sweezy,P.,ed.,
[48]Hodeson,G.M.,
[49]Hodgson,G.M.,
[50]Hossein-zadeh,Ismael and Anthony Gabb,“Making Sense of the Current Expansion of the U.S.Economy:A Long Wave Approach and a Critique,”
[51]Howard,M C. and J.E.King,
[52]Itoh,M.,“The New Interpretation and the Value of Money,” in Moseley,F.,ed.,
[53]Itoh,M.,
[54]Itoh,M.,
[55]Itoh,M.,
[56]Kalecki,M.,“Determinants of Profit,” in
[57]Kalecki,M.,“Political Affects of Full Employment,” in
[58]Kalecki,M.,“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Demand with Tugan-Baranovsky and Rosa Luxemburg,” in
[59]Karldor,N.,“The Irrelevance of Equilibrium Economics,”
[60] Kliman,A. and T.McGlone,“A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Theory,”
[61]Lazonick,W.,
[62]Lazonick,W.,
[63]Lebowitz,M.,“Marx’s Falling Rate of Profit:A Dialectical View,”
[64]Lebowitz,M.A.,“The Politics of Assumption,the Assumption of Politics,”
[65]Lebowitz,M.A.,
[66]Luxemburg,R.,
[67]Mandel,E.,
[68]Mann,M.,“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
[69]Manwaring,T. and S.Wood,“The Ghost in the Labour Process,” in Knights,D.,H.Willmott,D.Collinson,eds.,
[70]Marglin,S. and J.B.Schoreds,
[71]Marshall,T.H.,
[72]Meng,Jie,“Product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An attempt to Introduce Neo-Schumpeterian Insights into Marxian Economics,”
[73]Meng,Jie,“Two Kinds of MELT and Their Determinations:Critical Notes on Moseley an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74]Mensch,G.,W.Weidlich and G.Haag,“Outline of a Formal Theory of Long-Term Economic Cycles,” in Vasko,T.,ed.,
[75]Mensch,G.,
[76]Minsky,H.,
[77]Mohun,S.,“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as Foundation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78]Morishima,M.,
[79]Moseley,F.,“The ‘New Solu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A Sympathetic Critique,”
[80]Moseley,F.,ed.,
[81]Moseley,F.,
[82]Moseley,F.,“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netary Expression of Labor Time’(‘MELT’)in the Case of Non-Commodity Money,”
[83]Okishio,N.,“A Mathematical Note on Marxian Theorems,” in Kruger,M. and P.Flascheleds,
[84]Okish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on Prices,”
[85]Okishio,N.,“On Marx’s Reproduction Scheme,”
[86]Okishio,N.,“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Rate of Profit,”
[87]Paitaridis,D. and L.Tsoulfidis,“The Growth of Unproductive Activities,the Rate of Profit,and the Phase-Change of the U.S.Economy,”
[88]Perelman,M.,“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mmodity Form,”
[89]Perez,C.,
[90]Pianka,E.R.,
[91]Porter,M.E.,
[92]Przeworski,A. and M.Wallerstein,“The Structure of Class Conflict in Democratic Capitalist Societies,”
[93]Quesnay,F.,“The ‘Dialogue on the Work of Artisans’,” in Meek,R.L.,ed.,
[94]Rajan,R.G. and L.Zingales,“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95]Rieu,D.M.,“Estimating Sectoral Rates of Surplus Value:Methodological issues,”
[96]Rieu,D.M.,“Has the Okishio Theorem Been Refuted,”
[97]Rosdolsky,R.,
[98]Rowthorn,B.,
[99]Rubin,I.I.,
[100]Saad-Filho,A.,“The Value of Money,the Value of Labour Power and the Net Product:An Appraisal of the ‘New Approach’ to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in Freeman,A. and G.Carchedi,eds.,
[101]Samuelson,P.A.,“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otion of Exploitation:A Summary of 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Between Marxian Values and Competitive Prices,”
[102]Senker,J.,“Tacit Knowledge and Models of Innovation,”
[103]Shaikh,A.,“Marx’s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in Schwartz,J. and Santa Monica,
[104]Shaikh,A.,“Neo-Ricardian Economics—A Wealth of Algebra,A Poverty of Theory,”
[105]Shaikh,A. and E.A.Tonak,
[106]Silver,Beverly J.,
[107]Sinha,A.,“Transformation Problem:A Critique of the ‘New Solution’,”
[108]Smith,T.,
[109]Spencer,D.,“Braverma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Labour Process Analysis to a Critiqu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25 Years On,”
[110]Sweezy,P.M.,ed.,
[111]Thompson,P.,“The Capitalist Labour Process:Concepts and Connections,”
[112]Tomizuka,R.,
[113]Tompson,P.,“Adler’s Theory of the Capitalist Labour Process:A Pale(o)Imitation,”
[114]Wolff,R.D.,B.Roberts and A.Callari,“Marx’s(not Ricardo’s)‘Transformation Problem’,”
[115]Wolff,R.D.,A.Callari and B.Roberts,“A Marxian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formation Problem’,”
[116]Wright,E.O. and M.Burawoy,“Coercion and Consent in Contested Exchange,” in Wright,E.O.,
[117]Zingales,L.,“Corporate Governance,” in Newman,P.,ed.,
[118]Zingales,L.,“In Search of New Fou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