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2

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SAPID:101-9852-8225-29
ISBN:978-7-5097-069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北京城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北京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预测了北京城乡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作 者: 黄序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Abstract

 《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8~2009)》编委会

 2008年北京城乡发展报告

  2008年北京城乡发展报告

   一 北京城乡发展现状

    (一)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1.奥运会成功提升北京国际形象

     2.奥运提速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宜居程度显著提升

     3.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4.奥运志愿服务促进公民社会建设

     5.市民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奥运“三大理念”,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1.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2.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学发展态势明显

     3.社会建设加强,民生改善效果明显

     4.改革开放继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三)奥运年北京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北京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2.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完善,设施农业和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3.农村地区对奥运保障工作贡献突出

     4.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5.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

     6.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创新提高了农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7.农业科技广泛应用,提升了区县农业发展水平

     8.农民就业和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劳动力就业渠道拓宽

   二 北京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或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二)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常住人口突破1600万,城市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依然严峻

    (四)城市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

    (五)农业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农资价格上涨压缩农业利润空间

    (六)城乡收入继续扩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

    (七)新农村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八)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困境

    (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核算制度亟须创新

    (十)郊县小城镇发育程度低,农村城市化道路依然艰巨

   三 首都北京城乡发展未来趋势展望

    (一)经济增长放缓,总体态势平稳

    (二)社会建设继续加强,民生较大改善,经济调整中社会稳定进步

    (三)城市发展建设重心的战略调整和转移将促进北京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

    (四)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为北京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五)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生产力的再度释放值得期待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区域发展转型动力与城乡统筹建设品位

   一 从对奥运会的专心致志中淡出,突出北京城乡结合的区域综合协调发展

    1.北京发展阶段

    2.北京现阶段面临都市工业不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

   二 北京区域发展的动力

    1.阶段转型动力

    2.产业结构变化动力

    3.经济发展质量动力

    4.民生改善动力

   三 北京新城建设与城乡统筹的辩证关系

    1.北京重点新城建设与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是北京阶段性发展的一种城市化现象

    2.建设新城是世界城市化趋势的挑战

    3.建议淡出北京新城建设是“投资战略转移”之说

    4.中国建设新城的现象

   四 北京建设国际化特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的辩证关系

   五 北京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建设品位

  突破二元体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一)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体制及其形成

    (二)计划经济时期二元体制的历史作用

   二 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下的城乡关系演变

    (一)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对郊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工业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

     1.农村工业化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动力

     2.城市工业扩散突破了城乡二元体制

    (三)农村城镇化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三 改革重心向城市转移后城乡二元结构被反向强化

    (一)城乡二元结构被反向强化的原因及表现

     1.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2.国家政策向城市倾斜

     3.农村内部城镇化集聚缺少体制支撑

     4.自发的农民城市化转移缺少物质经济条件

    (二)二元体制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

     1.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流失

     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四 城乡统筹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北京城乡统筹的基本条件具备,并正在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1.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城乡一体化

     2.城市总体功能和规划的城乡一体化

     3.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一体化

     4.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5.劳动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6.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

    (三)城乡统筹的实现形式

     1.城乡统筹应分三个层次展开

     2.城乡统筹应区分两类财政支付方式

     3.政府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 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起步探索阶段

    (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阶段

    (三)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阶段

   二 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从对土地管理方面看,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

    (二)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看,起到了六个加快和促进作用

   三 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坚持调查研究,政策法规先行

    (二)坚持城乡土地统一管理

    (三)坚持统筹分配土地收益

    (四)坚持以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为目标

   四 北京市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的展望

    (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将继续扩大,有偿使用土地将成为土地供应的主渠道

    (二)“熟地”供应的数量将逐步扩大,政府组织土地一级开发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土地交易市场将更加“成熟”、“规范”,土地出让合同将更加精细化管理,双方履约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更加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将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后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的八大变化

   一 改革开放后北京房地产快速发展

    1.落实私房政策

    2.全面改革

    3.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

   二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在房地产方面发生的八大变化

    1.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三无”变为“三有”

    2.房屋建设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统建,变成了房地产综合开发

    3.房屋产权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4.居民住房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纯追求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共求

    5.购房人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公家集团统购转为个人购房

    6.房地产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死气沉沉变成了十分活跃

    7.房地产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8.建房、买房的融资渠道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主要靠自筹资金向多种渠道融资转变

  北京中心城房地产开发调控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北京中心城房地产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的总量变化

    (二)北京房地产开发的结构分析

     1.商品房开发情况分析

     2.经济适用房发展情况分析

    (三)中心城与其他功能城区房地产开发的比较

    (四)北京中心城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1.房价居高不下,远超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承受能力

     2.房地产开发布局不均衡

     3.房地产结构失衡

     4.房地产行业标准制定比较滞后,政府后期监管不力

     5.房地产发展一、二、三级市场分割,没有形成联动效应

     6.房地产市场拉大了贫富差距

     7.部分地区大拆大建的危房改造模式对古都风貌的破坏

   二 北京中心城房地产开发的特征与趋势

    (一)中心城区“十一五”房地产开发的特征

     1.潜在需求旺盛

     2.投资不断增加

     3.开发规模受控

     4.实际销售下降

     5.类型多种多样

     6.分布特征明显

     7.存量市场规范

    (二)中心城“十二五”房地产开发的趋势

   三 北京中心城房地产开发调控方向与对策

    (一)中心城房地产开发的调控方向

     1.房地产开发重心向外围逐渐转移

     2.房地产开发热点区域的转换

     3.区域之间房地产开发方向的分化

    (二)中心城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对策

     1.政府的宏观调控

     2.整体布局,综合开发

     3.合理规划,加强引导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一)流动人口现状

    (二)流动人口数量空间分布

     1.数量分布状况

     2.数量分布特征

    (三)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1.密度分布状况

     2.密度分布特征

    (四)流动人口居住区的省份聚居性

   二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流动人口数量增长的因素

    (二)影响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

    (三)按省份聚居现象的成因

   三 合理调控流动人口规模与分布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加强管理和政策引导调控流动人口规模

     1.争取国家和外省市的支持

     2.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属地管理

     3.改造、提升区域产业结构

     4.适当提高流动人口在京生活成本

     5.加大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

    (二)通过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流动人口分布

     1.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引导流动人口向远郊地区转移

     2.加大边缘集团的建设力度,引导流动人口的发展

     3.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由市区向远郊地区扩散

  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研究

   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现状

   二 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与北京城市发展

    (一)住房问题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

    (二)流动人口住房问题阻碍消费需求增长和人力资本积累,制约首都经济持续发展

    (三)流动人口住房建设有助于熨平周期稳定经济

    (四)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改善流动人口住房条件可提高北京城市综合承载力,无碍城市规模调控

   三 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规划建设流动人口公共住宅是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辅助行动

  奥运推进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

   一 奥运在推动北京城市国际化方面的成果

    (一)通过办奥运,北京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日益展现出国际社会熟识的现代国际城市轮廓

    (二)奥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生活品质

    (三)奥运吸引了各种要素聚集北京,使北京成为国内外投资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大大提升了北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综合实力

    (四)北京奥运在建立健全为国际社会服务功能,解决制约城市国际化发展问题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挖掘奥运主办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释放文化价值潜能,北京正在以其独有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征服世界

   二 奥运会后北京应制定怎样的国际化战略

    (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城市国际战略设计

     1.目标设计

     2.条件分析

     3.决策指导

    (二)对涉及北京城市国际化战略的重点问题的思考

     1.北京应塑造怎样的国际品质

     2.如何实现首都发展各目标间的动态平衡和社会和谐

     3.如何突破影响首都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瓶颈

     4.如何发动市民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事业

     5.如何抢占国际城市发展制高点

     6.如何在区域联合中形成都市圈优势

 宜居城市建设

  践行绿色奥运 促进北京节能减排

   一 认清现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十一五”节能目标进度过半

    3.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

    4.全市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5.节能减排机制初见成效

   二 提高认识,北京节能减排面临新挑战

    1.能源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不断加剧

    2.节能工作迫切需要新的突破口

    3.奥运会后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对北京的环境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三 借鉴奥运经验,深化节能减排工作

    1.扩大奥运能源新技术成果推广试点

    2.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机制

    3.打造产业内涵式发展模式

    4.完善节能减排促进政策

  兑现申奥环保承诺 升华绿色奥运理念

   一 空气质量承诺圆满兑现

    (一)全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空气质量监测水平不断提高

    (三)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为十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四)国际社会充分肯定本市空气质量

   二 尽最大努力改善空气质量

    (一)连续七年攻坚克难治理大气污染

    (二)全面实施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1.加强环境监管,认真落实保障措施

     2.加强区域联动,及时启动空气污染控制应急监管预案

   三 奥运场馆节能环保

   四 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友好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与交通组织分析

   一 奥运期间交通需求状况分析

    (一)北京市日常交通运行基本情况分析

    (二)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1.道路

     2.公共交通

     3.综合交通枢纽

    (三)奥运期间交通需求状况分析

     1.直接为奥运会服务的交通(赛事交通)

     2.市民日常出行交通(社会交通)

   二 奥运交通保障与交通组织的主要做法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二)组织领导与指挥

    (三)交通保障与交通组织措施

     1.赛事交通保障措施

     2.社会交通保障措施

     3.配套措施

     4.外围保障措施

   三 奥运交通运行效果与评价

    (一)道路交通安全顺畅

    (二)赛事交通保障兑现承诺

    (三)社会交通保障圆满完成

    (四)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四 奥运交通保障启示

 城市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保障北京奥运城市运行

   一 北京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一)创建阶段: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二)推广阶段: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

    (三)创新阶段: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四)拓展运用阶段:奥运数字化城市运行管理

   二 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奥运城市运行监测

    (一)城市运行概念的提出和奥运城市运行监测体系的建立

    (二)奥运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

    (三)奥运城市运行监测数据示例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分析

   三 奥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一)理念转变

    (二)主体转变

    (三)客体转变

    (四)范围转变

    (五)流程转变

    (六)方式转变

  北京城市运行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一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意义

    (一)北京正进入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期

    (二)管理体制改革将为后奥运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三)体制和政策创新是城市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

   二 北京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历史回顾

    (一)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建立为目标,进行了纵向的体制改革

    (二)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专业化改革

    (三)08环境办的城市运行综合协调机制探索

    (四)独立的城市监管体系:监督指挥中心

   三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分析

    (一)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二)不同阶段城市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1.城市管理三权一体化反映了计划时期城市管理的要求

     2.城市管理专业化改革没有避免管理分散化问题

     3.08环境办统筹协调机制没有突破部门化管理体制

     4.独立的监督权需要进一步增加权威性、统一性和综合性

     5.管理重心下移缺乏预算体制的配套

   三 新时期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思路建议

    (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原则和目标模式

    (二)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1.建立高级别的统筹指挥协调机制——城市管理委员会

     2.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局

     3.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作业系统——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

     4.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5.强化街道社区的属地管理作用

  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研究

   一 东城区近年来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的基本情况

    (一)旧城风貌保护基本情况

    (二)平房区危旧房基本情况

    (三)旧城人口疏散基本情况

    (四)近年来工作基本经验

   二 当前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各界认识存在分歧

    (二)文保区内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三)现行法规政策尚待细化完善

    (四)现行安置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居民外迁

    (五)资金问题成为旧城改造的“瓶颈”

    (六)旧城改造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七)旧城居民心态需要正确引导

   三 努力构建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是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需要正确把握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三)“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工作理念和基本机理

   四 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实施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一)思路之一:坚持积极保护与促进发展并重

     1.树立整体保护理念,逐步构建起“点、片、面”相结合的旧城风貌保护体系

     2.树立合理利用理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实施

    (二)思路之二:坚持旧房更新与疏散人口并重

     1.着力改善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

     2.鼓励居民成为旧房更新的主体

     3.多措并举疏散旧城人口

    (三)思路之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并重

     1.政府要切实发挥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作用

     2.建立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旧城改造的协作模式

    (四)思路之四: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并重

     1.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有效地利用区内各类资源

     2.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滚动改造

    (五)思路之五:坚持依法办事与人文关怀并重

     1.加强法规宣传,严格依法办事

     2.加强心理疏导,注重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五 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实施需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在旧城风貌保护方面

    (二)在危旧房改造方面

    (三)在人口疏散方面

 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发展途径研究

   一 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一)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

     2.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为北京山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3.统筹城乡发展为北京山区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条件

     1.北京市经济实力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2.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提出发展方向

     3.山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山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具有良好的条件

    (三)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

     2.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意义

     3.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意义

   二 北京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1.经济稳步增长

     2.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3.财政收入增加,相对地位下降

     4.农民人均收入及支出状况有较大改善

    (二)生态涵养区建设成效显著

    (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1.交通发展

     2.改水改厕

     3.农村能源

     4.信息化建设

    (四)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很快

     1.教育发展

     2.科技发展

     3.文化事业发展

    (五)社会保障日臻完善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

   三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设想

    1.制定符合山区特点的村庄产业发展方向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村庄的现代服务业

    3.培养新型农民,创建文明社区

    4.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对山区的投入

    5.完善北京山区的社会保障体系

    6.促进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强化村民自治

  2008年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一 农村经济运行特点与分析

    (一)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1.奥运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3.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4.农产品价格高位回落

     5.奶业生产逐步恢复

     6.乡村旅游明显下降

    (二)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1.第二产业拉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农产品加工企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3.出口企业交货值增幅有所回落

    (三)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1.工资性收入贡献率明显提高

     2.家庭经营收入增幅小幅回落

     3.财产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4.转移性收入增速明显提高

   二 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1.关注CPI上升对全年农民纯收入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2.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对农业生产空间的挤压影响,着力培育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

  京郊农村改革30年主要成就、经验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 郊区农村改革30年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增长36.43倍

    (二)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三)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力度加大

    (六)农村民主政治渐趋成熟,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 郊区农村改革30年的成功经验

    (一)解放思想是冲破旧观念与旧体制羁绊的先导

    (二)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与时俱进地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确保改革成功的法宝

   三 郊区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

     2.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加快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的规划

     3.加快村庄布局规划研究,逐步明确保留与非保留村庄

    (二)加快农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移

     1.加快城乡接合部地区和城镇化核心区的旧村改造,在此类地区农民应成建制地转为城镇居民

     2.加快农民自主选择的城市化、城镇化转移,以区县为单位赎买已经进城并能稳定就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解决他们的城镇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乡镇一级统筹力度,探索城镇化集聚机制

     4.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郊区的延伸覆盖

     1.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

     2.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城乡一体化管理

    (四)完善城乡对接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1.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2.完善城乡对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六)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七)理顺农民教育培训体制

     1.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体系

     2.现代农民的教育培训

     3.有关精神文明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

    (八)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1.探索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化流转机制

     2.探索农民房屋宅基地流转机制

     3.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

    (九)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北京郊区应该先行

   一

   二

   三

   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 新时期农民增收的特点

    1.收入来源多元化

    2.工资收入公益化

    3.经营收入融合化

   二 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增收困难群体的比重大

    2.非农转移就业形势严峻

    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潜力有待释放

    4.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需要不断完善

   三 农民增收的趋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区县发展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路径研究

   一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历史回顾

    1.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00年)

    3.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二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2.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4.体制机制需要创新

    5.“绿隔”政策亟待调整

   三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和特征总结

    (一)农村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

     2.比较利益驱动的城市化

    (二)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与特征

     1.产业发展带动型

     2.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型

     3.功能区建设带动型

   四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1.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原则

    2.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目标

   五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1.土地要素股份化模式

    2.集体经济产权再造模式

    3.区域特殊产业集群模式

   六 推进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扭转土地收益分配不平衡状况,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城乡社会保障并轨

     1.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

    (二)加速产业发展

     1.以规划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

     2.培育优势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业带动地区发展和拉动就业的功能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村经济总量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

    (五)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

   七 几点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绿隔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2.修订完善相关规划

    3.加快梳理明确有关绿隔政策

    4.逐步统筹城乡社区管理体制

  海淀区城乡接合部发展研究

   一 海淀区城乡接合部发展现状及三方主体利益需求

    (一)城乡接合部发展现状

     1.空间分布及人员构成

     2.土地权属及使用

     3.户籍人口收入与就业

     4.户籍人口社会保障

     5.外来人口情况

     6.基础设施状况

     7.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8.集体资产处置情况

    (二)三方主体的利益需求

     1.三方主体利益需求情况

     2.不同主体利益需求分析

     3.三方主体利益关系

   二 海淀区城乡接合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城乡接合部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农民利益保障仍较困难

     2.集体资产处置有待完善,集体经济管理仍需加强

     3.劳动力就业困难,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4.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交叉地区建设实施困难

     5.外来人口管理困难,引发问题较多

     6.行政管理体制交叉,政府管理难度加大

    (二)问题成因分析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根源

     2.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关键

     3.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不健全是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影响

   三 海淀区城乡接合部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原则

    (三)发展思路

   四 海淀区推进城乡接合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规范土地管理,充分实现土地收益

    (三)加快集体资产处置,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四)调整利益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完善就业服务,多种渠道鼓励就业

    (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规范城乡接合部管理

  大兴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

   一 大兴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现代田园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二)服务都市功能不断增强

    (三)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四)生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农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六)农业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自然资源潜力挖掘不足

    (二)观光农业功能开发不足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较弱

    (四)农产品安全生产任务较重

    (五)农民运用科技的能力相对偏低

   三 大兴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设想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二)进一步提升观光休闲农业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进一步实施“科技助农”工程

    (五)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朝阳区人口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

   一 朝阳区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及其指标的确定

    (一)朝阳区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确定

    (二)朝阳区人口承载力预警指标及其标准确定

     1.人口密度指标及其标准确定

     2.警力指标及其确定

     3.公共行政经费指标及其确定

   二 朝阳区人口承载力状况的分析与判断

    (一)朝阳区及其各街乡人口现状

     1.人口基本情况

     2.朝阳区各街乡人口情况

    (二)对各街乡人口承载力的判断

     1.人口密度指标承载情况

     2.警力指标承载情况

     3.公共行政经费指标及分析测算

    (三)对朝阳区各街乡人口承载力综合判断

   三 朝阳区人口承载力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

    1.预警组织机构

    2.预警信息化平台

    3.人口承载力预警值

    4.预警措施

   四 加强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措施选择

    (一)建立组织,完善机制,将人口工作纳入政府战略管理体系

    (二)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科学编制人口发展规划

    (三)统筹城乡发展,依托城市化实现人口战略整合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合理调整人口结构与规模

    (五)提高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水平,确保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六)强化出租房屋管理,切实规范出租行为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 房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1.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

    2.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本思路

    1.发展思路

    2.基本原则

    3.主要目标

   三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2.要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的产业方向

    3.要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4.要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5.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6.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关于延庆县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

   一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条件分析

    1.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及指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

    2.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3.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二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思路与任务

    1.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3.建设生态城镇

    4.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布局

   三 建设延庆生态文明社会的对策

    1.注重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

    2.明确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3.运用综合性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4.完善投资政策,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入机制

    5.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促进生态文化建设

    6.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7.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设都市山城 宜居家园

   一 门城新城特色分析

    (一)门城新城是中心城区中的新城

    (二)门城新城发展必须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发展

    (三)山水城市特色突出

    (四)文化底蕴深厚

   二 门城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门城新城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城市特色不鲜明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有效土地资源不足,城市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四)城市产业基础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五)城市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六)城市人口结构有待优化,发展动力不足

   三 加快门城新城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新城特色定位,统一思想

    (二)突出山水特色,建设宜居家园

     1.做好山水文章,建设园林式城市

     2.加强城市建筑风格控制,提高城市品位

     3.弘扬永定河文化,树立新城文化品牌

     4.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

     5.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城市吸引力

    (三)加强重点区域建设

     1.以三家店地区为中心的北城区

     2.以河滩地区为中心的老城区

     3.以永定地区为中心的南城区

     4.以潭柘寺镇、军庄镇和妙峰山镇为代表的新城拓展区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五)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新城发展动力

    (七)创新工作机制,加快门城新城建设步伐

 中文摘要

 法律声明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其无与伦比的震撼和完美显现了中国和北京的面貌。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的促进下,北京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全面进步,北京进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时期。本报告阐述了北京城乡发展的现状。报告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形象,北京的基础设施与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宜居程度得到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奥运志愿服务促进了公民社会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奥运“三大理念”得到实现,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民生改善效果明显,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北京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完善,设施农业和产业化项目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地区对奥运保障工作贡献突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农民就业和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劳动力就业渠道拓宽。报告分析了北京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北京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的风险增加。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突破1600万人,城市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城市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农业和农村方面:农业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农资价格上涨压缩了农业利润空间,城乡收入继续扩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新农村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困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核算制度亟须创新,郊县小城镇发育程度低,农村城市化道路依然艰巨。报告预测了北京城乡发展的未来趋势:2009年,北京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更为严峻,北京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但总体态势平稳。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和创新继续大力推进,有望在经济调整阶段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城市发展建设重心的战略调整和转移将促进北京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为北京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生产力的再度释放值得期待。总之,中央和北京市的一系列政策将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将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期待2009年北京农村将会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

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2008年1~3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北京发改委网站。

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北京发改委网站。

崔岩:《2008年北京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09年展望》,北京经济信息网,2008年11月6日。

聂玉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本书稿。

程连元:《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路径研究》,本书稿。

孟为:《本市年内追加60亿拉动内需》,《北京日报》;新华网,“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专栏,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08szqh/。

《千亿中央投资细化方案落定,农村为最大投资领域》,http://www.sina.com.cn,2008年11月28日。

《北京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2008年7月28日。

席俊克:《朝阳区农村地区奥运筹备和赛时保障工作呈现四个特点》,北京现代农业网,http://www.221.gov.cn/wcm/qxlb/cyq/200810/t20081012_186434.htm。

党晓晖:《北京蓝天提前31天达标》,2008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

《北京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傅崇兰主编《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张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

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陈剑:《2007年北京奥运会经济报告》,北京出版社,2007。

冯之浚、赵洪州、蒋国华:《计划未来——科学学与科技政策专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纪晓岚:《城市本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当代北京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迈向21世纪的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刘江:《中国地区发展回顾与展望(北京市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张召堂:《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黄祖辉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制度透视:理论述评与应用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温铁军:《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的形成与城镇化发展战略探讨》,《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

管蠡:《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前线》2006年第2期。

蔡军:《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城市规划》2006年第1期。

谷荣:《中国城市化的政府主导因素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8。

张元端主编《中国房地产业指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北京房地产志》,北京出版社,2000。

《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2002)》,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北京房地产和住宅管理35年大事记资料(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编写,1985年12月印制,内部资料)。

《建国35年来北京市房产行政管理史料汇编》(北京房管局房政处编印,1985年5月内部资料)。

《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文件选编(一)》(北京市人民政府房改办公室编,内部资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设的通知》(国发〈1989〉23号)。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1月30日发布。

杨培军:《奥运经济对北京地区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重庆大学,2003。

《2007年年底北京房地产市场呈现四大特点》,《北京房地产》2008年第1期。

陈振强:《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房地产开发的互动效应》,《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第7期。

李雪妍:《从城市规划的调整看北京房地产开发布局的变化趋势》,《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1期。

王晓川:《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文中数据均来自《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

Richard A.Wright,The Linkage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Economic Geography,1997,73(2):232-252.

陈楠、林宗坚、王钦敏:《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

崔成印:《外来人口对北京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规划研究》2002年第5期。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侯亚非、马小红:《北京市迁移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于甡甡、张晔:《北京外来人口结构与分布问题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流动人口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韩长赋:《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与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魏城:《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

严行方:《流动人口阶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流动人口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8》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交通保障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08]26号)。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2007年北京市交通行业统计资料》。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奥运期间实施错峰上下班政策研究报告》。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奥运赛时交通综合管理政策研究报告》。

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www.cin.gov.cn/zcfg/jswj/csjs/200611。

李立明、宋刚、曹杰峰、李宏江:《GBCP理论在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第3期。

叶裕民:《Citi-PODAS模式:中国城市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革命》,《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0期。

武利亚:《奥运城市运行监测中心:“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发展新方向》,《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4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第13期,总第205期。

姚永玲:《奥运与北京城市管理》,《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方振邦、孙一平:《公共部门平衡计分卡研究》,《中国人才》2008年第5期。

〔荷兰〕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姚永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念与实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菲利普·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顾平安:《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丁璜:《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皇城保护规划》。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等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张枚英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徐明前:《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

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

陈昭玖:《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孙久文、叶振宇:《我国城乡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城乡统筹的方向》,《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7期。

禹拥军、田淑敏:《京郊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标准初探》,《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高帆:《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调研世界》2007年第4期。

李立清、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7年第1期。

李岳云等:《城乡差距及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

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吴洪鹏、刘璐:《挤出还是挤入: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

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

王为农:《我国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动型新农村建设道路——以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调查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2期。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编委会:《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京郊农业合作化大事简介(1949~1966)》,1995。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农村经济综合志》,北京出版社,2008。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乡镇企业志》,北京出版社,2004。

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历年《北京市农村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京郊五十年》,北京出版社,1999。

张文茂、苏慧:《北京郊区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全国人大法工委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

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分区县汇总资料》。

《北京市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政策研究报告》(1998年7月28日)。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中经网城市专版,2008年11月25日。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7年汇总资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

《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政府124号令,2003年8月1日施行)。

石祥:《关于农村民房非法交易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兴区委研究室。

张强:《郊区化与非农化进程中村庄演变趋势及对策》,《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吴敬琏、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32期。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促进农民增收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王军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快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甘肃农业》2005年第7期。

姜林静:《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74期。

杨灿明、胡洪曙:《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年第8期。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方绍明:《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结构及其分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2期。

林洪涛、付兆刚:《国外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农民增收的启示》,《北方经贸》2006年第3期。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冯晓英、魏书华、陈孟平:《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报告》。

奥利弗·吉勒姆:《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叶齐茂、倪晓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2008年海淀区统计年鉴》。

牛有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2007年7月16日《北京日报》。

程贤禄:《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郭焕成:《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模式与趋势》,《中国供销商情》2004年第10期。

史亚军、王秀德:《关于北京地区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1~124页。

吴俊丽:《海外都市农业对京郊都市农业的启示》,《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20~23页。

调研中统计数字引自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编《北京市大兴区2007年统计年鉴》,2008。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设部(90)建标字第322号,实施时间1991年3月1日(GBJ137-90)。

《人口与发展——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文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喻国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中国集体经济网,2006。

郑文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31期。

黄丽萍:《成本收益视角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林玉妹:《农民增收:制度创新和产业突破》,《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侯君舒:《在中国共产党延庆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延庆县委办公室编,2006。

《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旅游业及会展业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北京市十届二次全会报告》。

《北京市十届三次全会报告》。

《门头沟新城规划(2005~2020年)》。

《门头沟新城南部地区发展建设研究》。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

《门头沟区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石景山区委研究室:《打造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建设现代绿色文明石景山》(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研究成果),2005年6月。

石景山区委研究室:《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展定位研究调研报告》,2004年11月。

石景山区委研究室:《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展定位影响因素分析报告》,2005年1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