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透视区域经济动态。宏观方面的统计数据反映了2008年各区域经济走势;而在微观经济体中,处处可见以自主创新为主轴,迅速启动转型抗“冬寒”的耀眼亮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编委会
中文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中国皮书网
总报告
2008~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势的评析与展望
一 回顾2007*
(一)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继续减缓,绝对差距出现缩窄
1.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趋缓,福建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2.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继续居于四大板块之首,整体实力增强
3.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速,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4.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加速,经济实力增强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水平总体有所提升
1.东部地区财力快速增长,综合效益水平好于其他地区
2.中部地区综合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但地方财力增长居于四大板块末位
3.西部地区地方财力增长较快,增速居四大板块首位
4.东北地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较快增长,综合效益水平总体提升
(三)三大需求增长提速高点继续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态势
1.东部地区消费拉动作用加大,投资、出口增速减缓
2.中部地区三大需求增长全面提速,投资、消费增长居四大板块首位
3.西部地区三大需求大幅增长,出口增长居四大板块之首
4.东北地区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利用外资增长居四大板块首位
二 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危”与“机”中的辩证策略与实践评析
(一)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九字方针点题转舵
(二)由东到西,从南向北,不同区域对全球经济寒潮的感受度明显不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也大不一样
(三)东部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力度转型
1.珠三角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考验
(1)珠三角是我国承受世界金融风暴冲击的前沿
(2)启示
(3)珠三角抵御“寒冬”的战略与举措
2.长三角减速明显,是这次世界经济动荡的重要受影响区
(1)在全球经济剧烈动荡影响下,长三角16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2)抗“海啸”的方向标——长三角区域的进一步战略定位
(3)长三角奋力应对“最为严峻的挑战”
3.环渤海湾
(1)京津冀三地反应不同
(2)抗“寒冬”,山东半岛经济损失无大碍
(四)东北区域——辽东沿海经济带与“新东北现象”
(五)中西部发展转型之路
1.中西部地区受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影响较东部缓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东部
2.受外需、内需的双向影响,中西部资源性行业大幅回落
3.东部沿海农民工回乡潮对中西部经济形成较大压力
4.中西部区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转型中的“绿色思维”
5.西部新亮点
三 展望2009年
综合篇
中国区域经济30年的发展与回顾
一 “两个大局”先富帮带后富
二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走向协调发展之路
三 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1.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
2.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
3.中部地区奋力崛起
4.东部率先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
(1)着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
(2)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
(3)着力统筹协调与竞合推动发展
促进未来区域科学发展的建议
一 “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评析
1.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型
2.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指向与成效
二 “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思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 对未来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建议
1.“因地制宜”制订区域发展政策
2.将制订全国性空间规划和区域性空间规划提上议事日程
3.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
4.改革户籍等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逐步解决人口与经济空间结构失衡问题
5.建立覆盖全国的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按照不同类型区分别制订不同的扶持政策
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
8.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金融危机阴影下三大经济区域房地产形势分析
一 金融环境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直接方式
2.我国独特金融环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金融环境和政策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
二 三大区域七大核心城市房地产形势及价格趋势
1.北京市的房地产形势
2.天津市的房地产形势
3.上海市的房地产形势
4.南京市的房地产形势
5.杭州市的房地产形势
6.广州市的房地产形势
7.深圳市的房地产形势
三 三大经济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特征
1.三大经济区域房地产业调整预示着宏观经济方向
2.土地流拍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出现危机
3.保障性住房增长,但限价房处境尴尬
我国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探索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
1.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3.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4.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二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目标
1.总体目标
2.社会福利均等化——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
3.经济持续发展——协调经济内部三大产业关系
4.生态环境整治——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
三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
2.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模式
3.科技创新模式——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
4.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5.机制体制创新模式
四 对策建议
奠定区域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
引言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1.1978~1993年:财政分权化时期
2.1994年后的分税制时期:探索规范化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二 分税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所引起的区域问题
1.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明显不足
2.地方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动力不足
3.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的动力不足
(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引起的区域问题
三 奠定区域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基础
1.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关系
2.建立比较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科学发展
3.进行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
回顾:2007年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概况
一 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二 各地区存款平稳增长,企业存款增长加快,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
三 各地区贷款增长势头不同程度减缓,对重点行业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四 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利率总体走高,金融机构贷款自主定价能力逐步提高
五 各地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继续下降,支付能力总体正常
六 银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环渤海湾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
一 京津冀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二 2008年京津冀主要经济形势分析
(一)北京市
1.奥运带动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奥运使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3.奥运会的举办使北京经济开放程度更高
4.奥运后,北京发展的新热点转向空间结构调整
5.奥运促使了北京经济增长方式和理念的变化
(二)天津市
(三)河北省
三 对未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评析
1.奥运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影响
2.滨海新区带来的合作契机
3.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京津冀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异常复杂和困难
1.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且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3.全球经济收缩引发初级产品价格暴跌
4.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进入衰退,世界经济进入非常关键时期
5.我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总体运行良好,但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二 国际金融危机对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影响的分析
1.2008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京津冀区域经济呈现了高位回落的走势
2.京津冀地区景气指数的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世界经济减速呈现密切相关性
3.受外部需求减少和企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困难,企业利润增长持续放缓,出口下滑
4.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5.京津冀区域房地产市场呈现低迷走势,成为资本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通道
三 2009年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对策建议
1.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有进一步下滑的压力
2.中央推出的扩大内需政策,有利于缓解京津冀地区投资增长面临的压力
3.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防止消费增长下滑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房地产市场过度下滑的风险
5.防止企业内生性增长动力减弱,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将成为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取向
京津冀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展生态经济
一 实现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必须统筹规划
1.京津冀同属海河流域生态区,必须实施生态一体化建设
2.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城乡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是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的转移与合作
4.必须建立健全对张家口、承德各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 京津率先优化开发,大力发展绿色高科技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1.京津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要先行一步,在全国树立标杆
2.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双龙会”——一直处于明显竞争状态
3.北京市将陆续启动五个绿色生态功能区建设
4.北京市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承办奥运给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5.天津市的生态功能区建设
6.天津在滨海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北方物流中心
三 河北省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1.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2.利用现代信息和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
3.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4.一批高科技产品在全国取得了市场优势
四 河北省钢铁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1.国内钢铁行业面临冷酷的形势
2.河北省面临淘汰“双高”企业,提升钢铁业产品层次的大好时机
3.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很大,钢材需求明显回升
4.应对危机,河北钢铁集团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五 河北省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环保行动计划
1.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2.投资500多亿搬迁重污染排放企业
3.建成区内实现低碳化
4.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的绿色城市
泛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
一 泛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加强区域合作中扩大内需、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
(二)适度较快的投资增长是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的必需
(三)用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和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动外贸发展
三 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本土成长的跨国公司的集聚地之一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在众多高端产业培育上走进全国城市群的第一方阵
(三)要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培育成世界级优势产业品牌集群地
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 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总量的变化
(一)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总额的变化
(二)山东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比重的变化
(三)日本占山东外来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的变化
二 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
(一)日本对山东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日本对山东省投资的地区分布——投资仍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
(三)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
三 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对山东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山东省经济增长和日本直接投资的因果分析
1.研究方法
(1)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
2.数据
(1)山东生产总值(山东省GDP)
(2)日本直接投资(FDI)
(3)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结果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结果分析
(二)日本对山东直接投资对山东产业结构的影响
长三角与东部沿海
长三角:2008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一 背景:受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重困难
二 现状:2008年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1.2008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总体趋于明显回落
2.消费需求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成为困境中的一大亮点
3.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深度推进
4.物价指数明显回落,呈现前高后低趋向
三 焦点: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问题
1.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力急剧减弱
2.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加剧
3.要素供给从紧制约经济发展
四 2008年长三角区域各地区发展特点
1.上海经济发展遭遇最严重挑战
2.江苏经济在困难中顽强发展
3.浙江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压力
五 2009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1.全球经济将持续低迷,严重制约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
2.国内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至2009年底才有望探明底部
3.2009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趋势
六 保持长三角地区经济平稳增长的对策和思考
1.从短期效应来说,主要在于加大投入,刺激内需,振兴出口
2.从中期角度分析,长三角需要扎扎实实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需要应对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严峻挑战
2008年经济形势考验温州经济发展
一 2008年温州经济运行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过快,房地产投资平稳,外资引进难度加大
(二)出口压力增大,增幅明显回落。中小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面临生存压力
(三)消费增长持续上升,汽车消费逆市增长,引人注目
(四)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第四季度开始出现减缓
(五)企业成本上升较快,赢利水平普遍降低,企业亏损面加大
二 当前温州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家信心遭遇挫折,私营部门投资更趋谨慎
(二)原材料价格振幅过大,从三季度开始,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企业生产风险加剧
(三)企业“低、小、散”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竞争优势弱化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严峻,经营风险加大
三 2009年温州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一)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
(二)消费继续增长
(三)出口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大,预计温州外贸形势将处于稳定状态
(四)行业分化加剧
四 政策建议
长江三角洲港口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 长三角港口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作用
二 长三角港口与腹地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港口生产量的增长高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2.港口生产量的增长极不平衡
3.行政区经济的不和谐音
4.区域运输及信息网络的建设有待完善
三 长三角主要港口的综合实力比较
四 长三角港口群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分析
五 长三角港口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
1.加强长三角港口合作,加快一体化进程
2.大力推进长三角腹地铁路、公路、内河等运输方式,提升集疏运水平
3.积极建立长三角港口与腹地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
4.采取“点—轴—面”开发,实现长三角地区的港城互动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一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
(一)正向效应
1.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
3.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二)负面效应
1.对出口的影响
2.汇率、利率变动下的价格影响
3.其他经济影响
(三)下一步深化影响的判断
二 广东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策选择
(一)近期策略性对策:积极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社会的风险性影响
1.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态势,加强跟踪性研究并及时采取对策
2.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企业自救与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
3.高度防范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4.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二)中期策略性对策:化危为机,加快调整、升级步伐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
2.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跳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
3.走向高端,打破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位次日趋固化的格局
4.赋予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合理的全球市场布局
5.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广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6.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
7.“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
(三)长远战略性对策:把握次贷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争取发展新超越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转型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前的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
1.珠三角地区承接港澳产业转移的背景
2.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为特色的经济结构和较高的经济开放度
(1)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的“前店后厂”分工模式和加工贸易
(2)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分析
3.加工贸易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 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1.2008年宏观调控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
2.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
三 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之路
1.政府层面: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2.产业层面:稳步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3.企业层面:从制造走向软性制造
珠三角企业倒闭外迁潮成因分析
一 珠三角企业倒闭、外迁、“逃逸”现状
1.从隐性倒闭到规模性关停“逃逸”
2.港台企业是此轮倒闭、外迁、“逃逸”风潮的主角
3.中小型劳动、资本密集型传统制造业首当其冲
4.珠三角企业应对生存危机的主要方式
二 珠三角企业倒闭、外迁、“逃逸”原因分析
(一)国内经济环境调整变革对传统制造业微薄利润空间的挤压
1.外资外贸政策的调整收窄了传统加工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宏观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使境外投资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困境
3.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
4.人民币大幅升值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汇率风险和成本
5.“旧体制的‘复归’”*恶化了经营环境
(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
1.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萎缩加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2.供应商拖欠货款使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三)企业自身的产业特征及经营问题的影响
1.企业产业特征制约其适应、抵抗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提升
2.制造业资本盲目流向股市、楼市,引发资金链断裂
(四)关闭清算手续烦琐,耗时长
结语
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的发展构想
一 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互动合作的基础
二 构建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的基本思路及发展重点
(一)战略定位
1.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的总体定位
(1)中国南方创意中心
(2)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产业升级的国家级示范区
(3)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意集聚区
2.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
(二)发展思路与策略
1.总体思路
2.主要策略
(三)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的产业合作重点
1.数字内容产业
2.文化传媒业
3.设计创意产业
4.创意产品制作、分销和版权贸易业
5.咨询策划业
三 推动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建设的政策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2.建立政策激励和税收分享机制,构建制度创新平台
3.加强与港澳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佛港文化创意产业带”
4.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联手打造特色集聚区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造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6.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牌,扶持龙头创意企业做大做强
7.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打造广深佛文化创意产业圈人才高地
8.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联手创建广深佛版权交易平台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特征与演变趋势
一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层级结构演变历程
二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1.极化效应显著,形成三大都市区层级发展格局
2.具有明显的轴线性与经济空间指向性
3.处于扩散集聚阶段,城市体系逐渐完善
三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1.都市区内部一体化发展趋势
2.都市区外向扩展趋势
福建海峡西岸: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研究
一 福建海峡西岸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进程
1.试探阶段(1983~1987年)
2.发展阶段(1988~1996年)
3.调整阶段(1996~2004年)
4.突破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二 福建海峡西岸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效应
1.产业分工效应
2.产业集聚效应
3.政策集聚效应
4.基地集聚效应
5.区域延伸效应
三 福建海峡西岸强化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转移
1.推动涉台经贸合作平台建设
2.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四 福建海峡西岸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
1.国内各地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竞争加剧
2.人民币升值与两税合并加大招商引资难度
3.区位与政策优势对台商吸引力逐步减弱
五 构建海峡经济区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的构想与建议
(一)构想
1.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先行试点建设
2.推进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先行试点建设
3.推进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先行试点建设
(二)建议
1.落实优惠政策
2.放宽外汇管制
3.改善投资环境
4.开展互访交流
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 2008年中西部区域经济运行特点
(一)中西部新兴经济体保持高速增长,优于东部地区
(二)金融危机影响向中西部蔓延,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波动较大
(三)中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特色明显,经济协调发展
二 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宏观政策总体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
(二)国家扩大增加投资向中西部倾斜
(三)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三 2009年中西部区域经济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中西部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
(二)抓住机遇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
(三)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四)转变中西部经济发展模式
成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试验实践
引言
一 成都市经济发展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成都市经济社会总体状况
1.整体城市布局状态
2.成都市总体经济社会状况
(二)成都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现状
1.耕地数量降低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国家基建用地成为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
3.城市有扩展空间,功能分区合理
二 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成都市总体城乡统筹举措
1.以“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为核心的战略导向
2.重点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和“地该怎么用”的问题
3.出台政策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二)成都市各地方的城乡统筹办法
1.以淮口镇、蛟龙工业区为代表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城乡园区统筹
2.以龙泉驿区龙华村为代表的土地参股模式的城乡产业统筹(见图7)
3.以“三圣花乡”为代表的城乡生活统筹
4.以邛崃市汤营村为代表的远郊土地规模经营模式(见图8)
5.以邛崃市仁寿村为代表的“土地换社保”城乡劳动力转移统筹(见图9)
三 对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模式成功的分析和解释
(一)对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模式成功的分析
1.相对清晰地界定了土地权利边界
2.有效地进行了土地权利的资本化运作
3.将产业与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1.农村股份公司运营可能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2.土地股份的退出障碍
3.集体经济经营的市场风险分摊
2008年成渝试验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一 2008年成渝试验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1.中国经济在困难和挑战中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逐渐增大
2.“5·12汶川大地震”对成渝试验区经济的破坏
二 2008年成渝试验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一)试验区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
2.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3.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4.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回落
5.对外经济贸易形势良好
6.财政金融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二)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城乡资源双向互动卓有成效
3.城乡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快速推进
(三)成渝试验区联系更加紧密
1.成渝两地交通更加快捷
2.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三 当前成渝试验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局
(一)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城市带大农村
(二)“5·12汶川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四 破解成渝试验区经济发展困局
(一)制度创新
(二)抓住危机下的机遇
挑战、机遇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突破和创新方向研究
一 世界经济衰退给湖北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1.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2.能源等生产要素需求减少
3.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返乡
4.不少行业、企业处境艰难
二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
1.前三季度经济快速增长
2.十月份之后经济出现拐点,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3.小事件造成大影响
三 扩大内需与湖北如何化“危”为“机”
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创新机制建设
(一)加快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创新
1.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
2.建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
(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建立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
3.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4.率先改革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
1.着力推进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
2.建立产业优化升级的市场引导机制
3.建立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四)建立促进两型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体制
1.加大政府投入
2.设立城市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金
3.设立城市圈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4.发行水环境专项治理债券
5.开展环境税费改革试点
6.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五)创新推动“两型”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城市圈政府间的高效协调机制
2.建立城市圈九市互动机制
3.改革城市圈环保行政管理体制
武汉城市圈的“中部崛起”路径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演变
二 武汉城市圈可望引领形成中部增长极
三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建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探索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路径
4.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5.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快速启动初显实效
一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建设时段
4.目标定位
二 重点启动,初显实效
(一)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体制机制创新
(二)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体制机制创新
(三)以湘江治理提升为重点的资源环境工程体制机制创新
(四)以创新为核心的试点示范区工程体制机制创新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进展与走向
一 重要进程
(一)成功举办三届泛北合作论坛,合作区域空间扩大
1.第一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
2.第二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
3.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
(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专家组成立,合作机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1.泛北合作中方专家组成立
2.泛北合作联合专家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3.泛北合作联合专家组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
(三)广西北部湾开放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四)理论研究深入推动
(五)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二 面临形势
(一)泛北部湾次区域各国政治社会总体稳定,但局部动荡
(二)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但速度放缓
(三)泛北部湾次区域所涉及的东盟组织面临诸多挑战
(四)美国金融危机对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加强泛北合作却是一个契机
三 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选择突破口:交通与旅游合作先行
(二)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1.充分发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的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推动作用
3.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平台作用
4.积极推动各种合作机制的建设
(三)以桂越合作推动泛北合作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
一 东北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地方经济仍在高位运行,但增速有所回落
(二)社会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2.全社会消费需求比较强劲
3.外贸进出口继续增长,但出口增幅下降
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三)社会供给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的支撑不断加强
1.农业经济形势稳定
2.工业经济走势继续看好
(四)财政收入显著增加,金融运行比较平稳
1.财政收入显著增长
2.金融运行较为平稳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2.就业形势继续趋好
3.民生问题受到关注
二 东北区域合作的进展
(一)产业合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物流体系构建
(四)信用体系建设
三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尚存在不确定因素
2.地区经济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3.交通运输矛盾越来越突出
4.地方金融环境问题依然堪忧
5.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
(二)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1.产业分工与合作定位不明确
2.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
4.政策的力度不够大
四 2009年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判断
(一)国际经济剧变对东北经济发展提出新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二)国内宏观调控变化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
(三)区域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五 促进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方略探讨
一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消极影响评估
1.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装备制造行业的消极影响
2.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石油化工行业的消极影响
3.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船舶制造行业的消极影响
4.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农产品进出口的消极影响
5.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招商引资工作的消极影响
6.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消极影响
二 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综合优势支持
1.不可多得的资源禀赋优势
2.无可比拟的交通网络优势
3.潜力巨大的人才技术优势
4.基础雄厚的产业集群优势
5.千载难逢的政策投放优势
三 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走出危机阴影的战略对策
1.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2.跟进时代,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3.看准时机,努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4.扩大开放,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5.开拓市场,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6.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区域经济市场
2008年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京津冀经济圈
长三角区域
珠三角及泛珠三角
泛山东半岛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
东北地区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前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编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
马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杜平主编《西部开发史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杜平、肖金成、王青云等著《西部开发论》,重庆出版社,2000。
肖金成等著《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贾康、赵全厚编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贾康主持:《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朱秋霞:《中国财政制度——以国际比较为角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安秀梅主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蔡红英:《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沙安文、乔宝云主编《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述评》,人民出版社,2006。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0~115页。
李青等:《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贾康、阎坤:《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及其配套改革》,《上海财税》2005年第7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完善”,《经济要参》2005年第28期。
马海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邹东涛主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第七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转自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7878018.html,2008年9月9日。
周天勇:《目前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严峻困境》,原载《中国经济时报》,转自www.people.com.cn,2007年7月24日。
吕炜:《政府间财政关系中支出问题》,2005年3月8日《中国财经报》。
张永生:《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卢中原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第157~169页。
《中国:省级支出考察报告》,世界银行中国网站,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PER_exesum-chn.pdf。
尚铁力:《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效率损失分析》,http://www.cenet.org.cn/download/10818-1.doc。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2005年10月。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祝尔娟:《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李远、石亚碧:《河北省科技自主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刘岚芳、位志宇: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2008~2010年北京市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北京市经济信息网,2008年8月4日。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环保行动计划》,2008年12月。
《河北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马传栋:《论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东岳论丛》2003年第2期。
山东经济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自主创新区域高地的现状与对策》,《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马传栋:《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马传栋、郭东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与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马传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马传栋:《环黄海经济圈发展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崛起》,《2007~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马传栋:《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到泛山东半岛城市群》,《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马传栋:《建设引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泛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年第10期。
山东经济学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唐城市群的比较研究》,《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张乃丽:《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41页。
杨宏恩:《日本对中国投资长期趋势的三种衡量方式》,《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张乃丽:《日本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53~54页。
王爱华:《山东与日本投资贸易合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07页。
张宏:《入世后山东省利用外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5期。
薛军:《日本对华投资的新趋向》,《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IBM:《软性制造》,东方出版社,2008。
陈鸿宇、周立彩:《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经济地理》2003年第5期。
李红卫、王建军、彭涛、苏燕羚:《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4期。
李立勋、温锋华、许学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热带地理》2007年第3期。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
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地理科学》2000年第4期。
薛东前、孙建平:《城市群体结构及其演进》,《人文地理》2003年第4期。
魏达志:《“共同市场”与港澳珠三角前景规划——对“深港一体化”与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发展格局的诠释》,《特区经济》2004年第5期。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3期。
胥和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新现状及建议》,国研网,2008年11月12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8月。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综合报告课题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综合报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