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5

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图书

Film Narrative and Social Memory

SSAPID:101-9835-6966-18
ISBN:978-7-5097-847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富有范例意义的影像叙事作品,探究影像与话语、图像与故事的讲述、记录与影像中的音面关系、历史的再现与虚构、艺术表现和证词记忆之间的张力,以及影像的美学效果与影像再现的伦理限度,揭示作为社会自我表述的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自我重塑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之间的多重关联。

相关信息

丛书名:明伦新闻传播学研究书系
作 者: 王艺涵
编 辑:贾宏宾;韩晓婵;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绪论

  第一节 一个沉默的问题

  第二节 一种记忆或一种虚构

   一 社会记忆研究方面

   二 影像论述方面

   三 影像和社会记忆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 一种提问的方式

  第四节 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记忆:荒漠与废墟

  第一节 纪录片中的话语与空场

  第二节 作为社会记忆索引的空场和废墟

  第三节 “紧缩”的空间:创伤记忆的表达

  第四节 记忆话语的可视性转化

 第二章 可见的与可说的

  第一节 静止的摄影图像:拒绝艺术表现的见证

  第二节 影像叙述的情节化再现

  第三节 情节剧叙述与历史叙事之间的断裂

  第四节 图像与声音的多重关联与相互转换

 第三章 声音的见证

  第一节 音画关系:图像的音乐生成

  第二节 “听到别处”:声音和不可见物的关联

  第三节 声音和历史场景的关联

  第四节 差异和对比:歌声的见证

  第五节 “幸存”的歌声:记忆的另一种维度

  第六节 声音与影像的对位关系

  第七节 音乐:影像意义的生成

 第四章 影像与语言

  第一节 奥斯维辛难题:影像再现的禁忌

  第二节 社会记忆的伦理维度与影像再现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再现的禁令”:伦理和美学的争议

  第四节 面对知情者的沉默:语言表达的限度

  第五节 消除记忆的沉默:对创伤经验的言说

 第五章 作为证词记忆的《浩劫》

  第一节 《浩劫》:见证的影像

  第二节 “可见性”之不同:记忆、身份与视角的差异

  第三节 “化身”与“复活”般的影像视觉

  第四节 探究细微之处的可见性:电影导演的见证

  第五节 叙事、偏见和回忆:纠结的冲突与悖谬

  第六节 记忆的碎片:拒绝总体化和概念化的见证

  第七节 重复与归来:影像的自我发现或艺术的力量

 第六章 社会记忆的喜剧化

  第一节 历史悲剧的“喜剧再现”

  第二节 模仿、相像到变形的艺术再现机制

  第三节 “被审查的”记忆:喜剧化再现的禁令

  第四节 真实与虚幻:大屠杀喜剧化叙述方式的复杂化

  第五节 喜剧影像的风格原型:自我讽刺意味的意第绪喜剧

  第六节 历史事件的原型在影像叙述中的重复与象征

 第七章 “历史天使”的视觉焦虑

  第一节 “倒霉的天使”:历史作为灾难性图景的想象

  第二节 “视觉的焦虑”:“观看”的“翻转”

  第三节 视觉冲突后的身份认同焦虑

  第四节 “被毁灭的博物馆学”:灾难性历史图景的可见性

  第五节 记忆的转折:言说被压抑的记忆

  第六节 记忆的扩展:二战后德国式英雄的叙事

  第七节 “讲述禁忌”:《蟹行》中的德国受害者记忆

  第八节 社会记忆的不同面孔:自我认同的重塑

 结语

对于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什么是它的见证物和社会记忆的可靠载体?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是档案馆里密封的文献;对于公众而言,是博物馆内的陈列物。历史留下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始场所和事件的亲历者及幸存者的记忆,但所有的历史场所都面临荒漠化与废墟化,所有的亲历者及幸存者都将会离去。本书旨在通过富有范例意义的影像叙事作品,探究影像与话语、图像与故事的讲述、记录与影像中的音画关系、历史的再现与虚构、艺术表现和证词记忆之间的张力,以及影像的美学效果与影像再现的伦理限度,揭示作为社会自我表述的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自我重塑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之间的多重关联。

[1]〔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荷兰〕 F.R.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周建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德〕沃尔夫·勒佩尼斯:《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刘春芳、高新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德〕维克多·克莱普勒:《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印芝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美〕米尔顿·迈耶:《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王岽兴、张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上),林骧华、唐敏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2]〔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下),林骧华、唐敏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3]〔德〕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佘江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4]〔德〕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美〕汉娜·阿伦特:《责任与判断》,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6]〔南非〕J.M.库切:《耻》,张冲、郭整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7]〔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美〕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李小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9]〔意〕普利莫·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杨晨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0]〔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瑜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1]邢同义:《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2]和凤鸣:《经历——我的1957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23]高尔泰:《寻找家园》,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4]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5]〔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6]〔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7]〔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学》,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8]〔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9]〔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0]〔法〕保罗·维利里奥:《无边的艺术》,张新木、李露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1]〔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徐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2]〔波兰〕塔杜施·博罗夫斯基:《在我们奥斯维辛》,王晓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3]〔法〕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4]〔法〕弗朗西斯·瓦努瓦:《书面叙事·电影叙事》,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5]〔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3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6]〔法〕保罗·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7]〔美〕朱迪斯·巴特勒:《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与暴力的力量》,何磊、赵英男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38]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39]〔英〕布衣:《罪孽的报应——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记忆与反思(1945—1993)》,戴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0]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1]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2]〔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3]〔美〕乔治·斯坦纳:《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李根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4]〔英〕戈林·麦凯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林宝元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45]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7]孙德忠:《社会记忆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8]〔德〕温弗里德·格奥尔格·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刁承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9]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50]〔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看听读》,顾嘉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51]〔德〕君特·格拉斯:《蟹行》,蔡鸿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2]〔美〕让·波德里亚:《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3]〔美〕让·波德里亚:《论诱惑》,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匈牙利〕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5]〔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6]〔德〕鲁道夫·爱因海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7]〔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述评》,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8]〔法〕吉尔·德勒兹:《电影II:时间—影像》,黄建宏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

[9]〔法〕吉尔·德勒兹:《电影I:运动—影像》,黄建宏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

[10]〔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1]〔苏〕谢尔盖·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3]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4]〔意〕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5]〔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6]〔苏〕叶·魏茨曼:《电影语言》,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7]〔法〕让·科克托:《电影语言》,周小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利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19]〔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0]〔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法〕让·科克托:《关于电影》,周小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4]任远编《影像中的历史:世界纪录片精品档案》,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25]任远:《世界纪录片史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单万里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7]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8]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9]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0]王炎:《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7。

[31]周涌:《影像记忆: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33]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5]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Allen Meek. Trauma and Media:Theories,Histories,and Images. New York:Routledge,2010.

[2]Annette Insdorf. Indelible Shadows:Film and the Holocaus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Apel Dora. Memory Effects:The Holocaust and Art of Second Witnessing. New Brunswick,NJ:Rutgers UP,2002.

[4]Cathy Caruth. Trauma:Explorations in Memory.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5]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 History.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6]Eva Fleischner. Auschwitz:Beginning of a New Era?Reflections on the Holocaust. New York:KTAV Press,1974.

[7]Felman Shoshana & Dori Laub. Testimony: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Psychoanalysis,and History. New York:Routledge,1992.

[8]Felman Shoshana. The Juridical Unconscious:Trials and Traum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Geoffrey Hartman. Holocaust Remembrance:The Shapes of Memory. Oxford:Blackwell,1994.

[10]Geoffrey Hartman. The Longest Shadow: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olocaust. New York:Palgrave,2002.

[11]Giorgio Agamben. Remnants of Auschiwitz: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trans. by Daniel Heller-Roazen,New York:Zone Books,1999.

[12]Heiner Müller. Germania,trans. by Bernard Schütze & Caroline Schütze,ed. by Sylvère Lotringer. New York:Semiotext(e),1990.

[13]Idelbar Avelar. The Letters of Violence:Essays on Narrative,Ethics,and Politics. NY:Palgrave Macmillan,2004.

[14]Jean-Luc Nancy. The Ground of the Image,trans. by Jeff Fort. 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5.

[15]Jean-Luc Nancy. Listening,trans. by Charlotte Mandell. 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7.

[16]Lawrence Baron. Projecting the Holocaust into the Present:The Changing Focus of Contemporary Holocaust Cinema. La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05.

[17]Luckhurst Roger. The Trauma Ques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18]Margalit Avishai. The Ethics of Memory. 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9]Matthew Biro. Anselm Kiefer and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0]Patrick H. Hutton. History as an Art of Memory. 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3.

[21]Paul B.Armstrong. Conflicting Readings:Variety and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0.

[22]Paul Celan. Collected Prose,trans. by Rosemarie Waldrop. Manchester,U. K.:Carcanet,1986.

[23]Peter Schneider. Und Wenn Wir Nur Eine Stunde Gesinnen,Wie Ein Jüdischer Musiker Die Nazi-Jahre überlebte. Hamburg:Rowohlt,2001.

[24]Peter Sprengel. Scheunenviertel-Theater.Jüdische Schauspieltruppen und jiddische Dramatik in Berlin(1900-1918). Berlin:Fannei & Walz,1995.

[25]Raul Hilber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 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26]Raymond Bellour. Between the Images. Zurich:JRP/Ringier,2013.

[27]Richard Kearney. On Stori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28]Scott Eyman. Ernst Lubitsch:Laughter in Paradise. Baltimore:JHU Press,2000.

[29]Stephen Bann & John E.Bowlt. Russian Formalism: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d Texts in Translation. Edinburgh:Scottish Academic Press,1973.

[30]Terrence Des Pres. The Survivor:An Anatomy of Life in the Death Camps. New York:Pocket Books,1976.

[31]Terrence Des Pres. Writing into the World. New York:Viking,1991.

[32]Theodor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trans. by E.B.Asht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33]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trans. by Harry Zohn.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

[34]W.G.Sebald.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estruction,trans. by Anthea Bell. 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2004.

[1]〔美〕马克·乔纳森·哈里森:《发掘20世纪大屠杀的坟墓》,唐培林译,《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2]〔美〕桑迪·弗利特曼-刘易斯:《纪录无法表达的内容——阿伦·雷乃〈夜与雾〉中的恐怖与记忆》,侯维雅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4期。

[3]〔法〕西蒙·德·波伏瓦:《恐怖的记忆》,张献民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4]〔美〕莫里奇奥·维安诺:《生活是美好的——接纳、寓言与大屠杀中的笑声》,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2年第3期。

[5]〔加〕凯伦·道尔:《战后对于纳粹暴行的透视:女性在电影、寓言以及艺术中的表现》,唐培林译,《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6]陈林侠:《标题主义:从灾难类型、故事呈现到城市宣传》,《艺术广角》2010年第6期。

[7]金丹元、马楠楠:《对近年来中国灾难片的再思考》,《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

[8]许迪声、王翔宇:《基于数字化影响特效的灾难片的暴力美学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

[9]延婧:《论战争与灾难图像正面效应的实现》,《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0]黄海碧:《一九四二 难以治愈的记忆伤口》,《东方艺术》2012年第24期。

[11]王敏:《不是生活 而是死亡——访法国著名导演、哲学家克罗德·朗兹曼》,《社会观察》2004年第11期。

[1]Albrecht Dümling.Eisler’s Music for Resnais’ “Night and Fog”(1955):A Musical Counterpoint to the Cinematic Portrayal of Terror. 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Radio & Television,18(1998).

[2]Dominick LaCapra.Lanzmann’s “Shoah”:“Here There Is No Why”. Critical Inquiry,23.2(1997).

[3]Joel Rosenberg.Shylock’s Revenge:The Doubly Vanished Jew in Ernst Lubitsch’s To Be or Not to be. Prooftexts,16.3(1996).

[4]Shoshana Felman.In an Era of Tesimony:Claude Lanzmann’ Shoah. Yale French Studies,79(1991).

[5]Henryk M.Broder.Spirale des Absurden. Der Spiegel,24(1999).

[6]Hilene Flanzbaum.But Wasn’t It Terrific.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14.1(2001).

[7]Imre Kertész.Who Owns Auschwitz. Yale Journal of Critcism,14.1(2001).

[8]Peter Howell.Similar Holocaust Films Raising Some Eyebrows. Toronto Stars,1999-03-17.

[1]和光诗社:《Engführung各节翻译》,http://site.douban.com/212372/widget/notes/13691173/note/353321806/。

[2]《旧约·诗篇》,http://cclw.net/Bible/shipianzhushi/htm/chapter 021. html。

[3]《约伯记》,http://edzx.net/xtcj/zihui/Job/200602/7344.html。

[4]秦婉:《〈一九四二〉专访 编剧刘震云》,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1942liuzhenyun。

[5]〔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在美国一家旅馆看关于纳粹浩劫的电视》,李以亮译,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042988/。

[6]〔法〕让-吕克·南希:《倾听》,Lightwhite译,http://www.douban. com/note/316248106。

[7]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http://www.qcenglish.com/ebook/539.html.

[8]Primo Levi,The Black Stars,https://telescoper.wordpress.com/2011/02/01/the-black-stars/.

[9]Ed Vulliamy,Claude Lanzmann:The Man Who Stood Witness for the World,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2/mar/04/claude-lanzmann-memoir-shoah-interview.

[10]〔法〕雅克·朗西埃:《电影的晕眩》,李洋译,http://www.douban.com/note/344113203/。

[11]Brian Barker & Todd Samuelson,Between Athens & Jerusalem:A Conversation with Adam Zagajewski,Agnimagazine online,https://www.bu.edu/agni/interviews/online/2004/zagajewski.html.

[12]Stefan Steinberg,An Interview with Radu Mihaileanu,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0/mar2000/radu-m31.shtml.

[13]Von Hage & Volker,Unter Generalverdacht,Der Spiegel,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22019397.html.

[14]Skandal im S?chsischen Landtag:NPD-Mann Spricht von Dresdner “Bomben-Holocaust”,Spiegel online,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skandal-im-saechsischen-landtag-npd-mann-spricht-von-dresdner-bomben-holocaust-a-33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