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9

佤族祭词研究图书

The Study of Wa People’s Sacrificial Speech

SSAPID:101-9832-5828-88
ISBN:978-7-5201-1905-4
DOI:
ISSN:
关键词:

佤族 祭词 佤语

[内容简介] 祭词是佤族祭师“巴猜”们代代口传的祭祀文本,是一种“活形态”押韵口头传统,是佤族口头传统的典型代表。内容涉及佤族生产劳作、贺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语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点,在韵律、语义与结构、语用与修辞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过祭词,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历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语的特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库·民间信仰与民族宗教系列
作 者: 叶黑龙
编 辑:佟英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序 拓展语言田野调查和描写研究的成功个案

 后记

 禀承优良传统 创建一流学科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库”编委会

 附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佤族及其语言文字概况

    1.人口与分布

    2.语言文字

   (二)佤族万物有灵观及祭祀活动

    1.万物有灵观

    2.祭祀和祭词

    3.祭师巴猜

   (三)选题缘由

    1.选点方面

    2.祭词方面

   (四)研究意义

    1.抢救、保护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丰富佤语乃至语言学科的研究成果

    3.为佤族民俗研究提供可靠的话语文本

    4.为祭祀语言研究积累典型个案

  二 研究现状评述*

   (一)佤族祭词研究基本空白

   (二)佤族口传文学语言研究较薄弱

   (三)其他民族祭祀语言研究成果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三 主要调查研究方法

   1.录音法

   2.实地观察法

   3.问卷法

   4.访谈法

 第一章 代格拉话概况

  第一节 音系

   一 音位*

    (一)辅音

    (二)元音

    (三)松紧

   二 声韵母

    (一)声母

     1.单辅音声母

     2.复辅音声母

     3.声母说明

    (二)韵母

     1.单元音韵母

     2.复合元音韵母

     3.带辅音韵尾韵母

     4.韵母说明

   三 语流音变

    (一)辅音韵尾脱落

     1.人称代词的喉塞音韵尾-?脱落

     2.虚词的鼻音韵尾-m脱落

    (二)音节缩减

     1.省略次要音节

     2.首音节ra并音或脱落

   四 音节结构

    (一)主要音节

    (二)次要音节

  第二节 构词特点

   一 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二)多音节单纯词

     1.双声词

     2.由次要音节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

     3.其他形式

   二 合成词

    (一)附加式合成词

    (二)复合式合成词

     1.偏正式

     2.并列式

     3.主谓式

     4.支配式

     5.由词头+词根组成的合成词

   三 借词特点

  第三节 语法特点

   一 内部屈折法

    (一)声母辅音交替

     1.清浊交替

     2.单辅音和复辅音交替

     3.以声母交替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二)元音交替

     1.以元音交替区分人称代词的双数和多数

     2.以元音交替区分单数第一、第二人称的主格与宾格

     3.以元音交替区分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

   二 实词的组合(语序)

    1.主谓词组

    2.并列词组

    3.偏正词组

    4.述补词组

    5.述宾词组

    6.连谓词组

   三 虚词

    1.la

    2.pi?

    3.ki?

    4.

    5.re(m)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祭词的叙事内容

  第一节 相关说明

   一 文本

    (一)体例说明

    (二)编号

    (三)翻译和标注

    (四)舅方来人

    (五)向神灵引介祭祀相关人员

   二 鬼神

   三 祭祀仪式过程

  第二节 祭词的叙述脉络及其语词程式

   一 召唤鬼神的语词

    1.ka mia?死人鬼

    2.muik

    3.?iu? ta??

    4.bre?

   二 说明祭祀原因、目的的语词

   三 说明祭品、牺牲的语词

   四 介绍相关人物的语词

   五 祈愿语词

   六 献祭、驱逐神灵的语词

   七 描述神灵居所的语词

   小结

  第三节 祭词与民俗

   一 祭词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

    (一)鬼神主宰万物的观念

    (二)对鬼神既敬又畏的心理

    (三)献祭即“赎回”的祭祀目的

    (四)以现世类比鬼神世界

   二 祭词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

    (一)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

    (二)舅权至上的观念

    (三)长幼有序的观念

    (四)“先进即美好”的审美心理

   三 反映对男女分工的不同期望

   四 祭词中的民俗“遗物”

   小结

 第三章 祭词的叙事特点

  第一节 韵律特点

   一 节奏

    (一)断句

     1.借助句子成分

     2.参考轻重音的分布

     3.参考音节间的停顿

    (二)双声词的使用

   二 押韵

    (一)押韵范围

    (二)押韵形式

     1.主要押韵形式——首尾韵

     2.颈尾韵

   小结

  第二节 语义和结构特点

   一 构词特点

    (一)变音重叠法——谐音词的使用*

    (二)“拆嵌”组词法

   二 语义特点

    (一)同义或近义词的对置

    (二)反义或对义词的对置

   三 结构特点

    (一)句子结构

    (二)语篇结构

     1.重复

     2.平行结构

   小结

  第三节 修辞和语用特点

   一 修辞

    (一)比喻?k祭词。例句中的粗体字为喻词。">*

    (二)排比

    (三)夸张

   二 语用特点

   小结

 第四章 祭词中部分熟语的掌握、使用及其社会差异

  第一节 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

   一 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二 抽样及样本构成

   三 调查对象的语言能力

  第二节 熟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 调查项说明

    (一)解字面义熟语

     1.介绍、说明长辈(2个)

     2.埋怨鬼神致使人生病(3个)

     3.说明祭祀目的(2个)

     4.祈愿(3个)

     5.kai(请神灵预防各种灾祸)家畜(2个)、庄稼(2个)、房屋(2个)

     6.请神灵享用祭品(2个)

     7.请神灵治病(2个)

    (二)含引申义熟语

     1.介绍、说明主人(4个)

     2.祈愿(9个)

     3.感念先人(4个)

     4.感念舅恩(3个)

   二 理解和掌握情况

    (一)接句

    (二)语义掌握

     1.解字面义熟语

     2.含引申义熟语

   (三)使用

  第三节 熟语理解和掌握的社会差异

   一 性别差异

    (一)接句

    (二)语义掌握

     1.解字面义熟语

     2.含引申义熟语

    (三)使用

   二 年龄差异

    (一)接句

    (二)语义掌握

     1.解字面义熟语

     2.含引申义熟语

    (三)使用

   小结

  第四节 熟语态度

   一 对熟语的看法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二 对掌握熟语的态度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三 掌握熟语的用处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四 对后代对熟语的希望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小结

 结语

  一 代格拉寨祭祀现状

  二 祭祀对佤族社会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1.有助于维护群体凝聚力

    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3.有助于生态保护

   (二)消极影响

    1.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频繁的祭祀和繁杂的仪式导致严重浪费

   (三)反思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不足

   (一)主要研究结论

    1.祭词的叙述脉络清晰,语词程式化特点突出

    2.祭词对佤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祭词研究更加凸显了代格拉话的研究价值

    4.祭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突出

    5.人们对祭词的理解和掌握、态度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

   (二)研究不足

    1.祭词的收集不够全面

    2.研究有待深入

祭词是佤族祭师『巴猜』们代代口传的祭祀文本,是一种『活形态』押韵口头传统,是佤族口头传统的典型代表。内容涉及佤族生产劳作、贺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语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点,在韵律、语义与结构、语用与修辞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过祭词,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历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语的特点。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06,《〈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2004,《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

艾兵有,2013,《佤族伦理道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昂自明,2001,《彝族撒尼人祭“密枝”的原始功利目的探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毕登程、隋嘎,2008,《司岗里文化新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朝戈金,2000,《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朝戈金、巴莫曲布嫫,2004,《口头程式理论》,《民间文化论坛》第6期。

陈国庆,2012,《中国佤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段贶乐,1991,《哈尼族文学语言特征》,《民族语文》第1期。

高雅宁,2002,《广西靖西县壮人农村社会中me214mo?t31(魔婆)的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台北:唐山出版社。

〔匈〕格雷戈里·纳吉,2008,《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崇林,1999,《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萨满祭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第1期。

郭思九、尚仲豪,1999,《佤族文学简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侯绍庄,1989,《布依族丧葬祭祀歌社会历史价值刍议》,《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黄中祥,2009,《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姜迎春,2011,《口头程式理论部分中译本理论和现实意义评述》,《民族翻译》第1期。

李炳泽,1992,《苗语诗歌格律发展初探》,《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

李炳泽,1995,《苗族认为“故事”是“鬼神告诉的”》,《民族文学研究》第4期。

李炳泽,2004,《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的语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莲,2008,《全球化背景下佤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魔巴”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0期。

李娅玲,2007,《魔巴与佤族传统祭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李仰松,1982,《云南省西盟佤族的鸡骨卜——兼谈原始社会晚期巫师的产生》,《民族学研究》第1期。

李泽然,2001,《哈尼语文学语言的双音节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梁庭望、张公瑾主编,199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刘军、梁荔,2008,《阿佤人 阿佤理:西盟佤族传统文化调查行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罗常培,2004,《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罗斯玛丽·列维·朱姆沃尔特,2000,《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民族文学研究》增刊。

罗钊,2004,《石林彝族撒尼人“祭祀词”语词程式分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罗钊,2005,《〈阿斯玛〉语词程式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罗之基,1995,《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1992,《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下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马学良、邰昌厚、今旦,1956,《关于苗族古歌》,《民间文学》第8期。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2009,《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四),北京:民族出版社。

尼嘎,1994,《佤族木鼓祭辞》,《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

尼嘎,1995,《树神的献祭》,《民族文学研究》第4期。

普忠良、李崑,2005,《彝族毕摩祭祀用词研究》,《民族语文》第5期。

邱锷锋、聂锡珍,1986,《佤族民歌的格律》,载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文学研究室编《少数民族诗歌格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曲彦斌,2004,《民俗语言学》(增订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曲彦斌,2012,《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曲彦斌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石德富,2005,《黔东苗语的语音特点和诗歌格律》,《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

斯钦巴图,2006,《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

田继周、罗之基,1980,《西盟佤族社会形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田继周、罗之基,1985,《佤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田开放,2011,《“昭毕昭寀”是佤族文化的传承者》,载云南省佤族研究会编《佤族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王敬骝,1992,《佤语熟语汇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王敬骝,1994,《佤族民歌的格律》,载王敬骝主编《佤语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王敬骝、肖玉芬、陈相木,2003,《佤傣骈俪语比较研究》,载王敬骝主编《佤族研究50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王希杰,2004,《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育弘,2003,《谈佤族民歌的翻译》,载王敬骝主编《佤族研究50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王远新,2009,《语言学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魏德明,2001,《佤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文清风,2011,《“剽牛”还是“镖牛”》,载云南省佤族研究会编《佤族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鲜益,2004,《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写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肖家成,1993,《“语言遗物”的理论方法与“勒包斋娃”的发掘研究》,载戴庆厦、罗美珍、杨应新编《民族语文论文集——庆祝马学良先生八十寿辰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肖玉芬、王敬骝,1992,《佤族口头文学作品中杂用外来语的情况研究》,《云南民族语文》第4期。

肖玉芬、王敬骝,1994,《佤语骈俪语探析》,载王敬骝主编《佤语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杨海涛,1998,《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民族文学研究》第4期。

杨通银,2009,《通道侗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叶黑龙,2014a,《西盟县新厂镇代格拉寨佤族“炯道”祭词分析》,载王远新主编,叶黑龙、姜昕玫副主编《语言田野调查实录(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叶黑龙,2014b,《佤语谐音词的构成及其使用特点》,《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叶黑龙,2014c,《佤族祭词研究综述》,载王远新主编,叶黑龙、姜昕玫副主编《语言田野调查实录(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袁娥,2009,《佤族魔巴的社会功能变迁——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为例》,《云南社会科学》第1期。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1997,《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第1期。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2000,《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1999,《佤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编,2012,《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张公瑾主编,2002,《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赵富荣,1994,《佤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赵富荣,2005,《中国佤族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

赵岩社、赵福和,1998,《佤语语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1963,《佤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内部资料。

钟敬文主编,1981,《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周学文,2011,《中国少数民族特殊语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周植志、颜其香、陈国庆,2004,《佤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周植志、颜其香编著(修订),2008,《佤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朱国佳,2009,《壮侗语族民族叙事长诗的生命意识及其文化价值》,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朱晓农、龙从军,2009,《弛化:佤语松音节中的元音》,《民族语文》第2期。

左永平,2008,《“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左永平,2009,《论佤族活形态神话的终结》,《普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