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结束语
List and Affiliations of the Authors of the Chapters,Discussants and Commentators
附录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论坛议程
附录三 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
附录二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代表名单
引言
第一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与人口
发展战略、人口与人口政策
中国人类发展趋势与长远目标*
一 GHDI:发展总福利的测度方法
二 中印人口与GHDI比较
(一)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比较
(二)HDI的比较
(三)GHDI比较
三 中国长远人类发展目标与政策
(一)人口政策
(二)配套政策
1.劳动政策
2.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3.卫生健康政策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一 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增长方式转折点
二 为什么中国能保持高速增长
三 中国的增长因素还能持续吗?
四 保持增长源泉的政策优先序
1.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增长源泉
2.通过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充分发掘人口红利
3.调整人口政策,防止未富先老,延长人口红利
4.发展教育和培训,以质量代替数量
5.按照人口转变和体制转轨的规律设计未来的养老模式
第一部分评论与自由讨论
评论
自由讨论
第二部分 中国人口老化,当前生育水平与政策分析
制定应对人口老化的政策措施刻不容缓
从充分就业与缩小收入差距的角度思考人口政策
1.我们盼望早一点发生“劳动力短缺”
2.失去“人口红利”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3.老龄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就业不充分而导致的两极分化
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
一 对当前实际生育水平的迷茫状况
二 现行生育政策要求的生育水平到底有多高
三 从近年来调查结果看总和生育率的水平
四 如何理解极低总和生育率的调查结果
五 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低生育水平
六 未来人口发展预测模拟与分析
(一)本预测在技术方法上的特点
(二)预测基础数据
1.人口基数
2.妇女分孩次的年龄别递进模式
3.子女一代的独生子女属性
4.期望寿命及存活模式
(三)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1.不同政策调整方案的简介
(四)主要预测方案的结果
(五)预测模拟研究的总结
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21世纪人口战略*
一 “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与“现行政策不变方案”的对比分析
(一)“二孩晚育软着陆”与“现行政策不变”方案的参数估计
(二)两种政策方案的人口总数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
(三)老年人与独居老人占总人口比例
(四)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退休金缺口比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严重得多
(五)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及未来大量中青年男子找不到妻子问题十分严重;而二孩晚育软着陆后出生性别比将较快恢复正常
(六)继续实施现行生育政策的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十分昂贵
(七)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与印度的比较
二 关于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政策建议及其可行性讨论
(一)7~8年左右平稳过渡
(二)2012~2015年前后城乡普遍允许生育二孩,并继续大力推行鼓励自愿晚育一孩、间隔二孩的政策
三 关于目前不宜取消生育间隔政策,而应平稳向二孩加间隔(即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过渡的建议
(一)人口数量与生育年龄此消彼长的人口规律
(二)目前取消生育间隔政策而允许生二孩条件不变的弊远大于利
1.将在宏观上导致时期出生数的显著增加,而在微观上群众生育二孩愿望得不到实现
2.目前取消生育间隔政策,实际上是为生育政策调整设置障碍
3.少数已被允许生育二孩夫妇因间隔取消得到的“利”远小于大多数受政策限制最严的一孩夫妇权益丧失的“弊”
4.目前取消生育间隔政策将引发早育,于婴儿发育、母亲健康与家庭幸福不利
(三)晚育是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调整与平稳过渡的有力“杠杆”
四 关于长期只允许城乡“双独或单独”夫妇生二孩及农村独女户为生育政策调整主体方案并不可取的思考与讨论
(一)二孩配额指标“紧俏质好商品”的心理导向作用
(二)双独或单独夫妇的老少抚养比大大高于非双单独夫妇
(三)长期只允许“双独或单独”夫妇生二孩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四)可能人为强化城镇新老住户社会分层,很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五 关于将老龄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委职能,以“大人口”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人口安全问题的建议
(一)中国急需解决的两大互相关联的严重的人口安全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与农村人口老化趋势严重而缺乏养老保障
(二)两大人口安全问题彼此密切相关,而由人口计生委与老龄协会分而治之完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三)将老龄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委的职能,并将老龄协会系统并入人口计生委系统可大大促进中国两大互相关联的人口安全问题的解决
结语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平稳过渡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部分评论与自由讨论
评论
自由讨论
第三部分 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转变的长期经济影响*
一 引言
二 中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一)对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就业的影响
(二)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四)对人口城乡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五)对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六)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
一 25年来的人口变化
1.人口变化的制度环境
2.人口变化的主要指标
三 中国生育率下降是否产生了人口红利?
1.第一个人口红利
2.人口老龄化和第二个人口红利
四 人口变化的社会后果
1.出生性别比和女童存活率
2.婚姻的社会分层
3.区域差异
五 结论
附录 计算人口红利
(一)第一个人口红利
(二)第二个人口红利
人口转变与东亚奇迹:经验与启示
一 东亚的经济发展
二 什么创造了“东亚奇迹”?
三 “东亚奇迹”中的人口因素
四 “东亚奇迹”中的政府角色
五 东亚人口转变前景及其影响
六 结论
第三部分评论与自由讨论
评论
1.人口红利
2.人口老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政策选择
自由讨论
第四部分 医疗与养老保障、储蓄率以及人口发展
人口变化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
三 人口变化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总量变动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二)年龄结构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结构的影响
四 老龄化对中国医疗服务的影响——一个简单估算
(一)老年人口增加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估计
(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估算
五 结论和建议
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思路
中国未来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变化对储蓄率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养老保障改革
二 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对储蓄率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一 人口变动趋势有着强烈的客观规律性
二 中国的人口变动趋势
三 中印人口变动态势比较
四 韩国的人口态势和人口政策演变
五 讨论
第四部分评论与自由讨论
评论
自由讨论
前言*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2期。
[1]Barro,Robert J. and Jong-Wha Lee,
[2]Crafts,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1870~1999:Some Revised Estimates,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5]ILO,
[6]Maddison,Angus,
[7]《“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
[8]UN,
[9]UNDP,
[10]王树新、杨彦:《老年人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11]World Bank,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
[1]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陈清泰:《中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17日。
[2]德怀特·帕金斯:《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4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
[4]海韦尔·琼斯著,郭家麟、许强、李吟枫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商务印书馆,1994。
[5]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美国劳工部官方网站:http://www.bls.gov/fls/flshcind.htm,2005。
[7]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世界银行:《全国产品和要素市场分割:经济成本和政策建议》,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备忘录,2004。
[9]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1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1]杨坚白:《速度·结构·效率》,《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12]Banister,Judith,Manufacturing Earnings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
[13]Bloom,David and Jeffrey 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14]Hu,Baiding and Michael McAleer(2002),
[15]Hulten,Charles R.(2000),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 Short Biography,
[16]Jiang,Xiaojuan(2002),Entry into WTO,Changes in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s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17]Kaneko,Shinji and Shunsuke Managi(2004),Environment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18]Lewis,W.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S.P.Singh(eds),
[20]Williamson,Jeffrey(1997),Growth,Distribution and Demography: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
[21]World Bank(2003),
[22]Wu,Yanrui(2003),Has Productivity Contributed to China’s Growth?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陈胜利:《1982~1992年中国人口状况的变化》,载蒋正华主编《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4]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5]格里菲斯·费尼、袁建华:《中国的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吗》,载蒋正华主编《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6]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7]郭志刚:《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1期。
[8]郭志刚:《中国近期生育水平的研究》,《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
[9]郭志刚:《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1期。
[10]郭志刚:《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及其改进》,《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11]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2]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13]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14]郭志刚:《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模拟方法探讨》,《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15]黄荣清、刘琰:《中国人口死亡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16]季咏华:《论八十年代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17]马瀛通、王彦祖、杨叔章:《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1986年第1、2期。
[18]徐绍雨:《八十年代中国妇女生育状况分析》,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19]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20]于景元、袁建华:《近年来中国妇女生育状况分析》,载蒋正华主编《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21]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22]曾毅:《中国1991~1992年生育率是否大大低于替代水平》,载蒋正华主编《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23]张为民、崔红艳:《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24]Bongaarts,John and Griffith Feeney.1998,On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Fertility,
[25]Demeny,Paul,2000,
[26]Jiang,Zhenghua,
[1]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2]陈立、郭振威:《2005年全国人口形势分析报告》,《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专题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4]曾毅:《邦戈茨-菲尼新方法的评述、检验与灵敏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5]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年重点研究课题最终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2005。
[6]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7]凤笑天、张青松:《20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8]李宏规、张纯元主编《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9]李嘉岩:《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10]林宝:《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潘贵玉主编《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1]史清华:《浙江省农户家庭婚姻、生育及期望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
[12]解振明主编《计划生育与妇女地位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
[13]周长洪、张宗盛、淘勃:《农村独女户生育意愿与动机的变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4]郑真真:《中国已婚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15]王素银:《在中国人口学会调研酒泉地区人口生育政策座谈会上的发言》,《西北人口》增刊,2000。
[16]曾毅:《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7]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3期。
[18]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9]曾毅、涂平、郭柳、谢英:《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近年出生率回升成因的人口学分析》,《人口研究》1991年第1期。
[1]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2月23日,http://www.laoling.com/yanjiu/lunwen/llh/2006-04-25/569.html。
[2]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3月1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
[3]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十五”时期中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3月20日。
[4]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5]左学金:《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6]左学金、杨昕、张鹤年:《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管理研究》,研究报告,2003。
[7]左学金、周海旺:《养老保险引入个人账户后的社会负债问题:上海实例》,《中国社会保险》1996年第3~5期连载。
[8]Coale,Ansley J. and Edgar M.Hoover,
[9]Ehrlich,P.,
[10]Lardy,Nicholas R.,
[11]Lucas,R.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2]Meadows,Donella H.,Dennis l.Meadows,Jorgen Randers and William W.Behrens III.,
[13]Richard R.Nelson,A Theory of the 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in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14]Simon,Julian L.,
[15]Simon,Julian L.,
[16]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17]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03,
[1]Banister,Judith and Samuel H.Preston,1981,Mortality in China,
[2]Bloom,D.E.,D.Canning,et al. 2003,Longevity and Life-cycle Savings,
[3]Bloom,D.E.,D.Canning,et al. 2002,
[4]Bloom,D.E. and J.G. Williamson,1998.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5]Cai,Yong and William Lavely,2003,China’s Missing Girls:Numerical Estimates and Effects on Population Growth,
[6]Chan,Kam Wing,2001,Recent Migration in China:Patterns,Trends,and Policies,
[7]Chan,Kam Wing and Ying Hu,2003,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1990s:New definition,different series,and revised trends,
[8]Choe,Minja K.,Hao Hongsheng and Wang Feng,1995,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on child survival in China,
[9]Coale,Ansley J.,1984,
[10]Coale,Ansley J. and Judith Banister,1994,Five decades of missing females in China,
[11]Coale,Ansley J. and Chen Shengli,1987,
[12]Cutler,D.M.,J.M. Poterba,et al.,1990,An Aging Society:Opportunity or Challenge?
[13]Davis,Deborah S.,2000,A revolution in consumption,
[14]Deaton,A. and C.H.Paxson,2000,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and National Saving in Taiwan,in
[15]Greenhalgh,Susan,Zhu Chuzhu and Li Nan,1994,Restraining population growth in three Chinese villages,1988~1993.
[16]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生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17]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8]Higgins,M. and J.G. Williamson,1997,Age Structure Dynamics in Asia and Dependence on Foreign Capital,
[19]Kaufman,Joan,2003,Myths and realities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gram,
[20]Kelley,Allen C. and R.M.Schmidt,1996,Saving,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21]Kinugasa,T. 2004.
[22]Lavely,William,James Lee and Wang Feng,1990,Chinese demo-graphy:the state of the field,
[23]Lee,Ronald,Andrew Mason,et al.,2003,From Transfers to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Implications for Saving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24]Lee,Ronald D.,1994,The Formal Demography of Population Aging,Transfers,and the Economic Life Cycle,
[25]Lee,Ronald D,2000,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the Economic Life Cycle: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in
[26]Li,Shuzhuo and Sun Fubin,2003,Mortality analysis of China’s 2000 population census data: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27]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2000。
[28]Liang,Zai,2003,
[29]Mason,Andrew,1987,National Saving Rates and Population Growth:A New Model and New Evidence,in
[30]Mason,Andrew,1988,Saving,Economic Growth,and Demographic Change,
[31]Mason,Andrew,2001,
[32]Mason,Andrew and R onald Lee,2004,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33]Merli,Giovanna M.,1998,Underreporting of births and deaths in rural China:Evidence from field research in one county of northern China,
[34]Merli,Giovanna M. and Adrian E.Raftery,2000,Are births underreported in rural China?Manipulation of statistical records in response to China’s policies,
[35]Merli,Giovanna M. and Herbert L.Smith,2002,Has the Chines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been successful in changing fertility preferences?
[36]Merli,Giovanna M.,Zhenchao Qian and Herbert L.Smith,2004,Adaptation of a political bureaucracy to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under socialism:the Chinese state family planning system,
[37]Retherford,Robert,Minja K.Choe,Jiajian Chen and Li Xiru,2004,Fertility in China:How much has it really declined?
[38]Scharping,Thomas,2003a,
[39]Scharping,Thomas,2003b,The 2000 census and the decay of Chinese birth statistics:A review of figures,procedures,and polic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Recent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Canberra,Australia.
[40]Smith,Herbert L.,1994,Nonreporting of births or nonreporting of pregnancies?Some evidence from four rural counties in north,China,
[41]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42]Tobin,J.,1967,Life Cycle Saving and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in
[43]United Nations,P.D.,2003,
[44]Wang,Feng,2005,Can China Afford to Continue its One-Child Policy?
[45]Wang,Feng and Nancy Tuma,1993,Changes in Chinese marriage pattern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46]Willis,R obert J.,1988,Life cycles,institutions and population growth:A theory of the equilibrium interest rate in an 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in
[47]Winkler,Edwin A.,2002,Chinese reproductive policy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Dynamic stability,
[48]World Bank,2004,
[49]阎瑞、陈胜利:《四十年来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与寿命的研究》,《中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北京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50]Zeng,Yi,1996,Is fertility in China in 1991~1992 far below replacement level?
[51]Zeng,Yi and Wang Zhenglian,2003,Dynamics of family and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s in China:New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2000 census,
[52]Zhang,Guangyu,2003,Estimates of China’s fertility in the 1990s:Data sources,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underreported births,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Recent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Canberra,Australia.
[53]张广宇、原新:《对1990年代出生漏报和生育水平估计问题的思考》,《人口研究》2004年第3期。
[54]Zhao,Zhongwei,2003,Mortality change in China:Pattern and caus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Recent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Canberra,Australia.
[55]朱楚珠、李树茁:《关爱女孩,保护女孩》,《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黑田俊夫:《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学刊》1993年第4期。
[3]台湾行政院:《国民所得统计》(历年);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人力规划处:《台湾民国93年至140年人口推计》(2004);台湾内政部:《台闽地区人口统计》(历年)。
[4]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5]张喻婷、陈信木:《台湾地区人口视窗分析》,2005年台湾人口学会学术研讨会《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人口发展:趋势与挑战》会议论文,台北。
[6]Andrew Mason,
[7]Angus Maddison,
[8]Bloom,David and Jeffrey 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9]Jagdish Bhagwati,
[10]Krugman,Paul,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11]Leff,Nathaniel H.,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
[12]Lucio Pench,
[13]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es and Communications of Japan,
[14]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15]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Republic of Korea,
[16]Padam Desai,
[17]Paul S.Hewitt,The Gray Roots of Japan’s Crisis,
[18]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2005),
[19]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20]Tetsuji Yamada and T.Yamada,The Effects of Japanese Social Security Retirement Benefits on Personal Savings and Elderly Labor Force Behavior,
[21]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2]World Bank,
[23]World Bank,
[24]World Bank,
[25]Young,Alwyn,The Tyranny of Numbers: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1]Byongho Tchoe,2005,Impact of ageing on health care cost:the case of Korea.
[2]李剑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4]饶克勤、尹力、刘远立:《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高层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
[5]Thai Than Dang & Pablo Antolin & Howard Oxley,2001,Fiscal Implications of Ageing:Projections of Age-Related Spending,
[6]王晓燕、宋学锋:《老龄化过程中的医疗保险基金:对使用现状及平衡能力的分析》,《预测》2004年第6期。
[7]U.E.Reinhardt,2003,Doe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really drive 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
[9]朱尧耿、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网,2004。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2]李若愚:《超储蓄现象亟需引起重视》,《上海证券报》2003年2月18日。
[3]Kuijs,Louis,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4]United Nations,
[5]World Bank,
[1]Alam,Moneer,Clash of Generations:Should Youth or Elderly be the Priority Research area for Public Policy?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Pakistan,November 30,2005,Islamabad,Pakistan.
[2]鲍思顿、顾宝昌、罗华:《生育与死亡转变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3]Cho,Nam-Hoon,2005,Challenges of the 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Presented at Forum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May 16~17.Beijing.
[4]顾宝昌:《从上海看人口负增长》,摘自《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顾宝昌:《人口安全和社会发展》,《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6]顾宝昌:《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Kim,Doo-Sub,and Cheong-Seok Kim,2004,
[8]Lutz,Wolfgang,Brian C.O’Neill,Sergei Scherbov,2003,Europe’s Population at a Turning Point,
[9]穆光宗:《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超低生育率”现象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10]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4,
[11]Retherford,Robert D.,2005,
[12]United Nations,2004,
简 介:在长期经历二元经济发展之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始出现重要转折。按照发展规律,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于处在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双重转换中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这个转折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崭新发展时期的到来,另一方面,这个转折期间充满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开创性地把发...
作者:
蔡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
简 介:本书主要梳理了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学者们关于我国当前生育政策的评估和讨论,反映并记录了我国学者在这项重大人口政策问题上的思考和观点,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有关我国近几年来有关人口生育政策方面研究的学术成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
简 介:人口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本书立足于云南和广西,将人口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区域人口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在比较研究中获得对一般人口理论的印证,通过研究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的变化以及西南边疆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政策,同时,也试图从影响区...
作者:
丁世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
简 介:本书围绕当前社会形势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问题,着重对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整体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以中央社会综治委确立的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示范地区、38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样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
简 介: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男孩偏好和对女性的歧视至今仍然存在,这种性别间的不平等也导致了人口结构中的男性过剩,并可能对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产生一系列影响。当前,性别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引起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国际组织、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
简 介:本书主要梳理了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学者们关于我国当前生育政策的评估和讨论,反映并记录了我国学者在这项重大人口政策问题上的思考和观点,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有关我国近几年来有关人口生育政策方面研究的学术成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