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0

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图书

Searching for a New Model for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Relief

SSAPID:101-9812-2063-83
ISBN:978-7-5097-614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的实地调查,总结当地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教训,从理论上深入分析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内在关系,并基于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所处的新阶段、武陵山区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扶贫开发先行先试对创新的要求,提出“一个新基金、四个新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王玮;谢蕊芬;刘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

 在扶贫开发中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研读的一个研究报告*

 第一篇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 分享共赢,和谐共生——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部分 社会建设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性

   一 趋近社会建设的扶贫开发历程

   二 新机遇、新挑战与新思路

    (一)新机遇

     1.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大发展的机遇

     2.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给武陵山区(贵州)带来的机遇

     3.国家发展进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阶段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新挑战

     1.当东部产业转移到中西部时,贫困地区的本土社会已经丧失了当初东部发展经济的社会基础

     2.经济发展相当于东部沿海80年代后期水平,而民众对社会建设的要求与全国同步,从而造成供需严重失衡

     3.扶贫开发项目落地机制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传统错位的挑战

     4.扶贫项目规划及资源配置方式难以回应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及可及性,从而对扶贫目标形成挑战

     5.东部产业转移与武陵山区区域生态战略地位的明晰,也会对当地民生改善造成一定的遮蔽

    (三)新思路

     1.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要求

     2.历史和国际经验一再证明,突出社会建设是经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历史经验的启示

      (2)国际经验的启示

     3.新阶段扶贫开发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思考

  第二部分 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资源开发普惠性差

    (一)矿产资源

    (二)农业资源

    (三)旅游资源

   二 补偿缺位导致生态保护难

    (一)国家生态补偿战略有待具体落实

    (二)武陵山区(贵州)未能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三)因补偿难以到位,生态保护陷入了困境

   三 公共服务可及性低

    (一)教育严重不公,贫困群众难以分享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医疗卫生起点低、基础薄,服务不可及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

     2.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3.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健全

     4.医疗服务监管有待进一步改进

     5.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也严重不平衡

    (三)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能力弱,民生“安全阀”依然脆弱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域不断扩展延伸,公共服务跟不上

     2.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尤其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高

     3.劳动维权负担日益增重

   四 社会管理自主性弱

    (一)社会治理根本性好转,但维稳任务仍很艰巨

    (二)社会参与不足降低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 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1.政府购买服务和职能转移的力度不够

    2.对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很有限

    3.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管理难以到位

  第三部分 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的新对策

   一 建立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

    (一)必须寻求对贫困民族地区资源输入的新形式

    (二)我国需要一个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的援助机构

    (三)建立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的设想

     1.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的筹集可以作如下考虑

     2.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的使用方式可作如下考虑

     3.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的机构设置原则

   二 建立多样化的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

    (一)利益分享机制经验类型

     1.外部导向型

     2.内部导向型

    (二)运用财政、公益基金、税收和土地政策构筑分享机制

     1.加强资源所在地村庄/社区主体及其参与能力的建设

     2.加大资源开发所在地群众和集体的收益补偿

     3.在资源开发中扩大普通群众和集体的参与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分享机制建设工作

   三 建构政府为主、多元补缺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适用性

    (二)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水利和交通条件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培养扶贫开发人才

    (四)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注重城乡平衡

    (五)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平台建设

    (六)通过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使用透明度

   四 推进村庄共同体培育和社会公益组织建设

    (一)建立各级社会建设委员会

    (二)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加强村庄共同体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1.农村产业协会

     2.农业合作社

     3.小微企业及农民合伙企业

   五 培育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专业人才

    (一)培训现职基层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人才

    (二)培训基层组织的干部和社区工作者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

    (四)设立在地化的基层社会建设学院

 第一篇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二)· 构筑发展的社会基础——贵州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第一部分 调研主题确定及调研过程实施

   一 调研背景

    (一)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二)武陵山区(贵州)社会转型期特点与连片扶贫开发

   二 调研问题意识的确定及社会建设的理论维度

    (一)调研问题意识的确定

     1.产业扶贫的体制、机制支持系统状况

     2.“经济目标”压力下产业扶贫内在张力的平衡问题

     3.产业扶贫与三化同步的关系及战略影响问题

    (二)社会建设与产业扶贫关系的理论维度

   三 调研选点及分析框架

    (一)调研选点

    (二)分析框架

   四 调研过程

  第二部分 调研内容概要及主要观点

   一 总体基本思路

   二 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一)项目实施缺乏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社会合作的制度安排

    (二)产业扶贫的“圈地运动”加深社会分化和削弱了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产业扶贫中支持劳动力公平在地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加速消解

    (四)基层政府对扶贫开发国家战略缺乏全局意识和专业手段

   三 地方经验及其价值呈现

    1.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2.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地就业

    3.发挥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四 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五 总体性对策建议及“先行先试”的对策建议(见本报告第六部分)

  第三部分 社会建设与产业扶贫开发

   一 调查县域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二 产业扶贫项目的实践困境及其原因

    (一)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导向所引发公平效率问题

    (二)产业化组织结构性障碍及其带来的可持续问题

    (三)公共服务欠缺而导致风险问题

   三 产业扶贫中的社会机理探讨

    1.生产性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扶贫项目实施效率与收效较低

    2.产业扶贫要在产业发展的规则中实施,即要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内在矛盾

    3.纵向产业化格局下,其生产环节是产业化的低端和基础

   四 产业扶贫开发经验总结

    (一)生产性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二)技术民间传递和能力提升

    (三)适度规模的生态农业

    (四)生产性合作组织内部分工与产业升级

    (五)建立风险共担和合作共赢关系

   五 社会建设视域下产业扶贫开发创新研究

    (一)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农业

    (二)社会合作生产组织方式

    (三)生产性服务体系构建

     1.社会性公共服务体系

     2.社区性公共服务

   六 产业扶贫开发的具体建议

    (一)设立生态农产品品牌基金

    (二)推行合作社股份制并提供信贷服务

    (三)支持社会企业发展

    (四)组建生产性社会综合服务中心或协会

  第四部分 土地经营、劳动力与产业扶贫

   一 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一)土地流转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二)小农土地权益受损与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缺失

    (三)规模化管理与分散性经营的矛盾

    (四)规模化农业与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矛盾

    (五)土地流转集中与劳动力结构的矛盾

   二 劳动力资源存在问题

    (一)产业扶贫中“半劳力”在地就业的权益被“剥夺”问题

    (二)产业扶贫中返乡劳动力“返贫”陷阱问题

    (三)外出打工者返乡“就业”的生产资料缺失问题

    (四)农民劳动力素质的“弱质”传递问题

   三 社会建设视角下土地、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创新性分析

    (一)小农家庭经营与合作化市场运作

    (二)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三)劳动力能力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经验

    (四)农村劳动力与现代化农业

    (五)在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问题上产业扶贫存在的误区与解决途径

     1.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困惑

     2.土地经营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

     3.劳动力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途径

  第五部分 政府行动与产业扶贫

   一 产业扶贫中政府行动的体制、机制存在不协调问题

    (一)党政机构常规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的错位与缺位问题

    (二)撤小村并大村,使基层政府在村庄发展与村庄治理上实际处于“外在化”状况,对村庄社会公共性的坍塌,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扶贫开发中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

   二 贫困地区基层党政机构在产业扶贫中形成不合理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

    (一)观念及认识上形成“发展”对“扶贫开发”的遮蔽

    (二)基层党政机构主导、实施产业扶贫的特有机制和行为,在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上,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和形成政治风险

     1.产业扶贫项目快速落地的实施方法及影响

     2.县相关职能和业务部门、乡镇、行政村三个层次的干部以“示范户”“领头雁”“先行先试”的名义成为产业扶贫项目的承担主体

    (三)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落地方式,已经形成对“大户”“能人”“公司”的路径依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利益格局,迅速形成“在地殖民”的社会不公,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1.路径依赖状况

     2.路径依赖的影响

   三 以社会建设为平台,政府主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

    (一)必要的讨论和分析

     1.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形成一靠自己,二靠“大户”的路径依赖的原因及局限性分析

     2.突破瓶颈的深层次思考

    (二)实践中的观念创新

     1.来自民间的智慧

      (1)广东茶老板:茶产业发展中政府最应先做什么?

      (2)M县HTB村茶厂任总经理:M县几十万茶农绑架了政府

      (3)Y县YX镇茶叶合作社呼吁:政府应扶持什么样的合作社

     2.来自组织部的认知

    (三)以村庄合作平台建设为杠杆推动产业扶贫深度拓展的实践探索

  第六部分 社会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一 当下中国扶贫开发的问题综述和回应策略

    (一)问题综述

    (二)中国产业扶贫开发项目需要进行策略调整

     1.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及实施,要将目标真正锁定在贫困群体身上

     2.通过社会建设建立产业扶贫、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同时亦要重视社会目标和农村整体福利目标的实现

     3.要重视贫困农民能力的系统性成长,培育农民的发展主体性

     4.必须加大生产性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

     5.必须重新审视产业链条中农村、政府、企业的不同角色分工

    (三)贵州产业扶贫战略的制定需要重点考虑的五个维度

     1.市场维度

     2.社会维度

     3.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维度

     4.生态与环境维度

     5.福利维度

   二 将生态产业发展作为贵州产业扶贫的战略基础

    (一)贵州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能性与基础

     1.中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中国农产品安全存在的普遍问题

     3.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三个主要风险

     4.贫困地区如贵州的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走高品质农产品路线

     5.贵州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二)以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社区就业

    (三)以生态产业发展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四)以生态产业发展促旅游开发,形成互补共生关系

   三 创新贵州产业扶贫机制,先行先试探索产业扶贫贵州模式

    (一)创新生产组织与统一市场出口机制

     1.以自律、互律机制建设实现产品的质量控制

     2.制定品牌战略打造统一的市场出口,支持社会企业发展

     3.支持通过小农经营农户参与量的扩大实现规模化

    (二)构建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及机制

    (三)构建专业化生态产业扶贫工作机制

     1.组织建设专业化

     2.工作手法专业化

     3.项目开发专业化

    (四)构建产业扶贫支持体系

     1.建立专门化产业扶贫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

     2.建立培训机制和扶贫专业人才成长支持机制

     3.建立生态产业扶贫开发试验区,引入和孵化专业性反贫困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扶贫开发

   四 以社会建设促贵州产业扶贫的具体措施

    (一)统一规划,建设贵州生态农产品品牌的统一市场出口

    (二)支持成立专业的扶贫公司,化解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并规范生产性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产业扶贫要以农户参与量的扩大实现规模化,化解技术和组织风险,亦解决留守半劳力的农业就业问题

    (四)建立农村精英可服务于扶贫开发项目的机制

    (五)新的扶贫开发项目设计重点支持考虑贫困人群的能力成长

    (六)扶贫部门和基层政府重在支持农民的能力成长,市场由社会企业类公司负责

    (七)建立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开发产业扶贫工作手册,建立智力支持系统

    (八)引入和孵化反贫困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建立生态产业扶贫开发试验区

     1.建立“环梵净山发展生态旅游产品的产业扶贫试验区”

     2.建立“D县生态农业发展试验区”

     3.在武陵山区每个县建立一个乡镇示范区

 第二篇 专题论文*

  分享共赢视角下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

   一 分享机制的构建与分享的内涵

    (一)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构建分享机制

    (二)分享共赢的基本内涵

   二 分享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和载体

    (一)高度分享案例:白山羊养殖

    (二)中度分享案例:某茶叶合作社

    (三)低度分享案例:公司+农户的苗绣项目

    (四)零分享案例:某乡镇旅游扶贫项目

    (五)负分享案例:锰矿开采

   三 以社会建设构建扶贫开发的分享机制

  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同构

   一 特殊困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区域经济发展与反贫困目标的内在张力

   三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实践中的社会建设缺位

   四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地方经验及其价值呈现

    (一)政府确立合理、有效的组织角色是产业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地就业是产业扶贫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是产业扶贫得以持续的社会基础

   五 寻找特殊连片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

  武陵山区减贫公共财政政策的视角转换与制度创新*

   一 扶贫开发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实施效果分析

    (一)扶贫资金瞄准机制错位导致扶贫目标发生偏离

    (二)扶贫资金投向的局限性加大扶贫资金的目标偏离

    (三)扶贫资金配置方式不合理带来权力寻租的空间

   二 中国扶贫开发战略新转向探析

   三 减贫公共财政政策制度设计的转向

    (一)扶贫资金瞄准机制转向:从大户到合作组织

    (二)扶贫资金投入转向:从“硬”设施到“软”服务

    (三)扶贫资金配置方式转向: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

  农村低保政策的基层实践逻辑*

   一 农村低保研究的不同视角

    (一)关于农村低保政策研究

    (二)低保政策传递的相关研究

   二 案例分析:农村低保的变通及其背后逻辑

    (一)村庄低保标准的变通:从“经济困难”到“治理”“特殊福利”和“鼓励发展”

    (二)变通的后果及原因:不公平感带来的村庄矛盾及村干部的苦衷

    (三)乡镇的角色:从合谋到指派

    (四)变通背后:行政的强势逻辑

   三 讨论

    (一)农村低保政策的传递

    (二)关于行政力量

    (三)关于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对发展主义的反思

 第三篇 政策建议

  分享共赢,和谐共生

   一 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开发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

    2.扶贫开发完全忽略社会目标,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缺乏保障

    3.扶贫开发策略与路径偏差导致政治和文化风险

    4.扶贫开发行动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 扶贫开发必须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三 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

    2.建构政府为主、多元补缺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及机制

    3.运用财政、公益基金、税收和土地政策构筑分享机制

    4.建立村庄共同体培育和组织建设机制

    5.建立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

  构筑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 武陵山区(贵州)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和原因

   二 武陵山区(贵州)产业扶贫地方经验及其价值呈现

    1.政府确立合理、有效的组织角色是产业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

    2.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地就业是产业扶贫成功的重要标志

    3.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是产业扶贫得以持续的社会基础

   三 武陵山区(贵州)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一)重塑政府的扶贫开发角色,集中解决产业扶贫开发中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解决不了的问题

     1.构建生产性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及机制

     2.构建专业化生态产业扶贫工作机制

     3.构建产业扶贫支持体系

    (二)用政策和制度促进和激励产业扶贫开发所需要的社会合作机制的生成和发展

     1.建设贵州生态农产品品牌的统一市场出口

     2.建立农村精英可服务于扶贫开发的项目机制

    (三)合理有效配置社会福利资源,提升全区域的社会自我成长和发展能力

     1.重点支持和考虑贫困群体的能力成长

     2.支持产业化过程中农户参与量的扩大,实现规模化

  关于在扶贫开发政策体系中增加社会建设急需项目的建议报告

   一 建立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建设基金

   二 建立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

   三 建立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

  社会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创新对策建议报告(摘要版)

   一 贵州产业扶贫战略的制定需要重点考虑的五个维度

    1.市场维度

    2.社会维度

    3.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维度

    4.生态与环境维度

    5.福利维度

   二 确立生态产业作为贵州扶贫开发的战略产业

    1.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经营的现实问题为贵州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2.贵州的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走高品质农产品路线

    3.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区就业、提升社会公平

    4.以生态产业发展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5.以生态产业发展促旅游开发,形成互补共生关系

   三 创新贵州产业扶贫机制,先行先试探索产业扶贫贵州模式

    1.以社会建设解决农产品生产品质控制问题,以发展社会企业解决农产品市场出口问题

    2.构建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及机制

    3.构建专业化生态产业扶贫工作机制

    4.构建产业扶贫支持体系

   四 以社会建设促贵州产业扶贫的具体措施

    1.统一规划,建设贵州生态农产品品牌的统一市场出口

    2.建立农村精英可服务于扶贫开发的项目机制

    3.新的扶贫开发项目设计重点支持考虑贫困人群的能力成长

    4.创建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建立智力支持系统

    5.引入反贫困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建立生态产业扶贫开发试验区

  扶贫开发:贵州惩防腐败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新领域与重大新问题*

   一 新定位:贵州在国家扶贫战略及反腐败领域中的位置

   二 新形势和新挑战:贵州扶贫开发面临的重大问题与腐败风险

    1.在当下中国,扶贫问题已成为重大政治问题

    2.贵州农村扶贫开发面临重大的乡村社会问题

    3.扶贫系统工作能力严重欠缺导致路径依赖

    4.贫困问题作为严重社会问题没有被认识到,政府主导的单一“收入增长目标”的扶贫工作反而加剧了社会风险

   三 新问题:扶贫开发实操过程显示出的腐败风险和现象

    1.基层党委政府在观念及认识上普遍对目前扶贫开发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存在认识盲区

    2.路径依赖背景下的腐败风险

    3.现有项目落地机制直接支持政府工作人员成为扶贫开发中的利益主体

    4.干部挂包的形式主义风险

   四 新对策:以社会建设为根本的拒腐防变体系建设

    1.强化扶贫部门能力建设,建构专业化扶贫开发人才队伍,是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效能、预防腐败的关键

    2.引入竞争机制,彻底打破政府部门对扶贫开发项目的垄断,支持专业化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参与竞标扶贫项目,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

    3.调整扶贫目标,培育农民主体性,增强贫困农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能力,是扶贫开发领域惩防腐败的基础性工程

    4.自上而下推动社会主体性建设,是扶贫开发领域率先创新反腐败体系建设的根本举措

  警惕农村教育衰退给社会带来的伤害*

 后记 陆学艺老师与我所经历的贵州研究

 编者小语

以往相关的扶贫开发研究大多采用的是经济学视角,讨论的是资金问题、项目和产业问题、招商引资问题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很少从社会基础去考虑扶贫开发问题。实际上,贫困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这对推进我国扶贫开发模式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报告是建立在深入的调查基础上的,提出的建议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扶贫开发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值得正在开展扶贫开发实践的地区的领导干部好好地研读和借鉴。

简 介:庆阳农场地处张广才岭西麓、交通末梢死角,在黑龙江省农垦系统中属于既小又弱的农场。垦区扶贫主要是系统扶贫、产业扶贫,通过扶持贫困农场,实现产业发展和民生条件改善,促进和带动农场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本书以庆阳农场为调研对象,基于农垦地区农场特殊的体制机制背景和产业扶贫政策要求,客观分析庆阳农场贫困问题现状、产业扶贫实践和成...

作者: 孙壮志 王爱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2016年7月9~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邀集联合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国内公益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领导、专家,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乡村治理如何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细致研讨如何构建社会参与基础上的大扶贫治理格局、乡村善治基础上的反贫困行动,并就精准脱贫工作的社会合作策略、能力建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来,中国政府和民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反贫困而努力奋斗。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反贫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机遇。本书以反贫困的超前视角,对当今的反贫困予以高度概括,正面回答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的最新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简 介:本书以贵州省一省级机关帮扶X县20年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县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不同扶贫战略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这一概念。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