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6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Youth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2012-2013)

SSAPID:101-9795-3038-61
ISBN:978-7-5097-500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研究报告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组织完成的。课题组成员从2012年5月开始进行广州青年发展指标的设计,于2012年7-12月进行数据的收集,2013年1月起进行各专题报告的写作。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利用最新的调查数据和大量文献资料,认真、细致地探索广州青年的最新动态,并取得了最终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任文武;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2~2013)》由一个总报告、十一个专题报告组成,从青年人口、教育、价值观、身心健康、就业、社会参与、婚恋与家庭、消费、特殊关爱、偏差行为和青年发展环境等方面客观地反映了2012~2013年广州青年整体发展状况。2012~2013年广州紧紧围绕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稳增长,促转型,在经济领域稳步增长,在社会领域加快发展;和2010~2011年相比,在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支持、政策支持等广州青年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的条件下,广州青年的成长发展呈持续向好态势。广州青年人口持续增长,更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市辖区及新开发的市辖区,并伴随着青年人口城镇化现象;青年逐渐形成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人口死亡率降至较低水平。在教育方面,广州市加大经费投入,青年受教育面逐步扩大,学历逐渐提高,学历结构渐趋合理,青年教育期望及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增长,应用技能不断增强,教育满意度也逐渐提高。广州青年普遍具有高度的健康意识,但压力较大,压力源主要来自学习、工作、收入、健康等问题。在社会支持方面,广州青年更多向家人和朋辈寻求支持,专业机构依然遇冷。青年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广州青年总体是积极向上的,部分青年存在享乐主义的倾向,在道德价值观上,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广州青年的就业意愿积极,就业观念日趋合理,就业质量较高,权益保障状况良好,工作稳定性较高。广州青年的消费状况出现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消费增长速度、消费水平提升快的特点,但消费结构并未优化,多元中有主流。广州青年在择偶中重视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等内在因素,同时亦追求能力素质和感官满足;家庭观念受到物质生产方式影响,职业、经济收入、居家环境等制约生育意愿,家庭培育责任意识亟待提高;多数青年对婚前性行为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广州青年政治参与意愿强烈,网络政治参与空前活跃,呈现独立性、自治性特征;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日趋成熟、理性,志愿服务的社区化发展趋势明显;青年自组织参与意愿高,参与行为凸显。广州青年偏差行为发生率低,日常行为规范良好。在特殊关爱方面,对异地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残疾青年、社区矫正青年、贫困青年等群体的关爱工作已经形成广州市相关职能部门跨部门合作机制。2012~2013年广州持续为青年发展提供积极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预计未来广州将为青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系统,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朱小丹:《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汪洋:《努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1年1月6日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陈建华:《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19日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万庆良:《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高歌青春豪迈绽放青春光芒——万庆良同志致全市青年的公开信》,2012年5月4日。

万庆良:《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2011年12月24日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

涂敏霞、邱服兵主编《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9~2010)》,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安国启、邓希泉主编《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杨东平、柴纯青主编《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黄家驹、颜泽贤、冯增俊主编《改革大潮中的珠江三角洲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钟明华、冯增俊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广东教育发展三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何齐宗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何辛编:《广东教育50年:1949~199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杨春南:《南中国的昭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郝如玉、吴素芳等编著《财政视角下的教育多元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王宁等:《社会巨变——广东社会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卢秋歌:《高校德育新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黄伟才、向德平主编《多元发展——惠州青年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王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需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冯玲:《城市流动少年距离九年义务教育有多远?——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4期。

韦禾:《珠江三角洲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郭为:《广东教育投入的指标分析》,《广东经济》2004年第3期。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建立教育多元化投入体制的探索——广州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的实证方案》,《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4期。

李琳:《当代青年教育成本及其承担机制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

赖成德:《关于实现广州教育现代化的探讨》,《教育导刊》1995年第7期。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http://www.gzedu.gov.cn/.

http://www.gz.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zstatsjg/jbxx/.

http://www.gz.gov.cn/business/htmlfiles/GZ00/5/201103/777308.html.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8~2009年。

《广州统计年鉴》,1983~2009年。

《广州统计年鉴2012》。

《广州年鉴》,1983~2008年。

《广东年鉴》,1987~2009年。

《广东教育年鉴》,2007~2008年。

《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2008年。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0~2008年。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5~2009年。

广州市教育局等编《广州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广东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1。

网易财经频道:《白领人士网络调查》,http:∥money.163.com。

涂敏霞、钟向阳、杨秋苑等:《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9~2010)》,广州人民出版社,2010,第82~102页。

王育学:《亚健康问题纵横谈》,载《解放军健康》2005年第1期。

陶映荃:《5万样本揭示中国城市劳动人口亚健康状况》,中工网,http:∥job.Worker.cn,2010年1月6日。

麦锦城、丁元庆:《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期。

涂敏霞、杨秋苑等:《青少年压力现状与心理调适——穗、港、澳三地比较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第163~169页。

魏雁滨等:《家庭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港、穗在校青少年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应湘:《广州地区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教育导刊》2000年第7期。

戴健林、姜渝萍:《广州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

陈昱文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调查》,《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2期。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年度运动有益健康行动概念文件》,Whqibdoc.who.int/hq/2003/WHO_NMH_NPH_PAH_03.1_chi.pdf。

李秋洪:《职业满意度与期望值——广西城镇居民职业心理的演变与群体比较》,《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

秦琴:《武汉市青年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杨会峰:《枣庄市青年就业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晓丹:《株洲市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期。

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

杨圣明、李学曾:《有关消费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邓演平、蒋继强、李衡、张文雯、廉广伟、何文飞:《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Simmel,G.Fash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2,1957,pp.541-558.

向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陈欣欣:《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科技出版社,2004。

安国启、邓希泉:《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美〕戴维·波普尔:《社会学(第10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

赵勇、杨岳:《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李芹:《失助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

孙昌军、周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