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 (2018)No.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2018) No.7

SSAPID:101-9791-1587-68
ISBN:978-7-5201-303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以及中国新经济的竞争力与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总体思路;第二部分研究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格局,对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以及低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聚焦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竞争力;第四部分对我国地区间的新经济竞争力在省(市)及区域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产业蓝皮书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皮书数据库

 Contents

 法律声明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8)No.7》学术委员会

 前言

 基本子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皮书网

 Ⅰ 总报告

  B.1 提升新经济的竞争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一 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整体状况

   二 中国的新经济竞争力

   三 新经济竞争力的地区比较

   四 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Ⅱ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B.2 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一 高收入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二 典型高收入国家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三 典型高收入国家与中美的贸易关系

    (一)典型高收入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1.美国

     2.日本

     3.韩国

     4.德国

     5.澳大利亚

    (二)典型高收入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关系

     1.日本

     2.韩国

     3.德国

     4.澳大利亚

   四 协调中国与高收入国家经贸关系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贸易不平衡

    (二)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三)对外直接投资是减少贸易摩擦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四)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B.3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一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三)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二 典型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1.巴西国际市场占有率

     2.中国国际市场占有率

     3.马来西亚国际市场占有率

     4.墨西哥国际市场占有率

     5.俄罗斯国际市场占有率

     6.泰国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1.巴西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2.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3.马来西亚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4.墨西哥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5.俄罗斯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6.泰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三)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1.巴西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3.马来西亚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4.墨西哥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5.俄罗斯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6.泰国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三 典型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一)巴西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1.巴西与中、美总贸易额的比较

     2.巴西与中、美两国贸易金额前20种商品的比较

    (二)马来西亚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三)墨西哥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四)俄罗斯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五)泰国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四 协调中国与典型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建议

    (一)协调中国与巴西贸易的建议

     1.巴西与中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与巴西贸易现状及拓展空间

    (二)协调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建议

     1.马来西亚与中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现状及拓展空间

    (三)协调中国与墨西哥贸易的建议

     1.墨西哥与中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与墨西哥贸易现状及拓展空间

    (四)协调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建议

     1.俄罗斯与中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现状及拓展空间

    (五)协调中国与泰国贸易的建议

     1.泰国与中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2.中国与泰国贸易现状及拓展空间

  B.4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一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I)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二 典型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I)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 典型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与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及其存在问题

    (一)印度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二)印度尼西亚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三)巴基斯坦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四)菲律宾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五)越南与中、美贸易关系的比较

   四 协调中国与典型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贸易关系的建议

    (一)协调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的建议

    (二)协调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贸易关系的建议

    (三)协调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关系的建议

    (四)协调中国与菲律宾贸易关系的建议

    (五)协调中国与越南贸易关系的建议

  B.5 低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一 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二)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三)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二 典型低收入国家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比较

    (一)坦桑尼亚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比较

    (二)津巴布韦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比较

    (三)塞内加尔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比较

   三 典型低收入国家与中、美贸易关系及其存在问题

    (一)塞内加尔与中美贸易关系

    (二)坦桑尼亚与中美贸易关系

    (三)津巴布韦与中美贸易关系

    (四)低收入国家与中、美的贸易存在问题

 Ⅲ 新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B.6 新经济发展的评估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处理与指标测算方法

    (一)数据处理

    (二)指标测算

   三 新经济测算结果分析

   四 结论

  B.7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一 “三新”的含义、特征和范围

    (一)“三新”的含义

    (二)“三新”的基本特点

    (三)“三新”的具体范围

   二 我国“三新”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

    (一)信息网络行业快速发展,新兴业务大幅上升

     1.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通信行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2.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高速率宽带用户占比大幅提升

     3.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等新兴业务大幅攀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迅速

     1.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奠定了信息设施基础

     2.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较快,各项指标在工业各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

     1.软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2.信息技术服务保持领先,软件产品平稳增长

     3.软件技术加快向各领域渗透,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四)新兴产业业态模式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动能增长强劲

     1.生产要素向“三新”企业聚集,企业数量平稳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科技成果快速增加、转化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

     3.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服务业转型增长迅猛

   三 促进“三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修改资本市场上市规则支持“三新”企业直接融资

    (二)修改《公司法》完善双重股权结构制度供给

    (三)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B.8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

     1.新能源汽车、插电式电动车与低排放汽车

     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1.基本分析思路

     2.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竞争能力

     4.纯电动汽车相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的竞争力

     5.各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比较

   二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二)全球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三)纯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强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

   三 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从保有量规模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最大

    (二)从年销售规模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居世界首位

    (三)从替代能力看,挪威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竞争力最强

    (四)从配套能力看,日本、韩国和中国具有竞争优势

    (五)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规模看,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六)从创新能力看,美国新能源汽车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四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欧洲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

    (二)美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1.消费环节的优惠政策

      (1)联邦政府补贴

      (2)州政府奖励

     2.研发、制造环节的优惠政策

     3.车队采购目标

     4.保险折扣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

   五 展望与建议

    (一)展望

     1.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巨大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驱动力正在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3.电动汽车继续占主导地位

    (二)政策建议

  B.9 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新能源行业的新经济范围

   二 新能源行业新经济发展现状

    (一)风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生物质能

   三 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行业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新能源政策

    (二)欧盟地区国家新能源政策

    (三)日本新能源政策

    (四)启示

   四 结论

  B.10 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全球高铁装备产业发展新趋

    (一)中国正引领全球新一轮高铁装备发展浪潮

    (二)德国、美国、中国铁路机车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位

    (三)高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

   二 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竞争力雄踞全球前列

    (一)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国中车居全球第二位

    (二)从营业收入来看,中车位居全球前列

    (三)从创新投入规模来看,中国中车仅次于西门子

     1.从研发成果应用来看,中国中车处于领先地位

     2.从盈利能力来看,中国中车位居第四

   三 发达国家推进高铁装备制造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注重国际市场开拓

    (二)注重核心技术优势培育

    (三)注重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四 中国高铁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国际化水平低

    (二)盈利能力较弱

    (三)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五 提升中国高铁装备行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国际化水平,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

    (二)完善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氛围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B.11 大数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全球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一)全球数据资源总量和流量规模持续扩大

    (二)全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量降体增趋势

    (三)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和业务领域持续扩张

    (四)发达国家是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 中国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居全球第二方阵

    (一)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潜力和活力加速释放

    (二)中国大数据产业竞争优势相对较强

   三 发达国家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战略规划:制定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

    (二)规则建设: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

    (三)发展重点:基础研发与服务应用并重

    (四)组织保障:统筹和强化部门间协作

   四 中国大数据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仍存在短板

    (一)对大数据的价值认知相对滞后,数据孤岛问题依旧突出

    (二)大数据基础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待加强

    (三)大数据融合型专业型人才短缺,限制了大数据外溢效应

    (四)大数据治理规则还很不完善,监管治理机制亟待建立

   五 多措并举提升中国大数据产业竞争力

    (一)提高对大数据战略的认识,促进数据开放共享

    (二)加强大数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三)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人力资本外溢效应

    (四)完善大数据治理规则,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

  B.12 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力

   一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二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

   三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B.13 云计算的国际竞争力

   一 云计算的定义与影响

    (一)云计算的定义及分类

    (二)云计算的影响

   二 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二)国际云计算发展新特征

     1.“云+AI”成为新趋势

     2.私有云市场蓬勃发展

     3.云安全出现潜在威胁

   三 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云计算发展新特征

     1.云计算厂商正在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2.云计算应用开始向传统行业渗透

     3.云保险引入为服务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四 案例:阿里云与AWS对比分析

    (一)总体实力分析

    (二)营业收入与利润水平

    (三)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四)商业模式与政策环境

   五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云计算的做法

    (一)美国

    (二)欧盟

    (三)日本

   六 中国云计算发展的政策思考

    (一)环境与安全

     1.积极营造支持云计算发展的宏观环境

     2.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制度

     3.加大财税扶持和投资融资力度

    (二)技术与应用

     1.提升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2.推进云计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加快发展工业云与政务云服务

    (三)产业与生态

     1.支持传统产业向云计算结合与转型

     2.统筹布局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B.14 “互联网+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互联网+工业”的丰富内涵

   二 世界“互联网+工业”发展情况

    (一)德国工业4.0模式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

    (二)世界“互联网+工业”发展态势

   三 中国“互联网+工业”发展情况

    (一)政策层面:“互联网+工业”政策促进体系不断完善

    (二)企业实践: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发达国家发展“互联网+工业”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

  B.15 “互联网+”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世界“互联网+”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二)全球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三)“互联网+”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 中国“互联网+”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现状

     1.快递业快速发展

     2.交通运输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3.个人消费服务业繁荣发展

     4.公共服务业稳步发展

    (二)中国“互联网+”服务业竞争力

     1.互联网普及率

     2.每百人手机拥有量

     3.网络安全服务器

     4.服务业增加值

     5.互联网企业竞争力

   三 “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保障,促进“互联网+”服务业发展

    (二)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保障互联网用户隐私安全

    (三)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服务业协同创新

    (四)培养新技术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B.16 平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 平台经济的范围

   二 平台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综合平台

     1.美国苹果公司

     2.中国阿里巴巴公司

     3.美国脸谱公司

     4.中国腾讯公司

     5.美国谷歌公司

     6.中国百度公司

    (二)垂直型平台

     1.海尔集团COSMOPlat平台

     2.华为OceanConnect IoT平台

     3.GE公司Predix平台

     4.施耐德公司EcoStruxure平台

    (三)平台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1.平台经济的发展趋势

     2.平台经济发展问题

      (1)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2)税收问题

      (3)垄断问题

   三 结论

  B.17 共享经济

   一 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共享经济的积极意义

   三 共享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突破

 Ⅳ 新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

  B.18 东部地区的新经济竞争力

   一 东部地区推进新经济的政策措施

   二 东部新经济指数总体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

    (一)东部新经济指数总体情况

    (二)东部新经济指数区域差异

   三 构成东部新经济指数的六大指数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

    (一)创新能力

    (二)全球化

    (三)绿色化

    (四)数字化

    (五)网络化

    (六)智能化

   四 结论

  B.19 东北地区的新经济竞争力

   一 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二)黑龙江新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吉林新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辽宁新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 推进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国家层面推进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东北三省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 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东北地区新经济发展的总体判断

    (二)东北地区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B.20 中部地区的新经济竞争力

   一 中部地区推进新经济的政策措施

   二 中部各省新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中部地区新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二)中部地区新经济各分项指标发展情况

   三 中部地区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部地区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新经济相关政策制度供给不足

     2.技术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率偏低

     3.新经济配套设施和人才缺乏

     4.新兴产业链延伸不足

     5.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较低

    (二)中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对策

     1.转变新经济发展的思维理念

     2.补足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3.构建新经济发展的创新支撑

     4.打造新经济发展的配套环境

     5.创新新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

  B.21 西部地区的新经济竞争力

   一 西部新经济指数总体情况

   二 西部地区二级指数分析

   三 西部地区推进新经济政策措施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8)N0.7》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撰写的第7本产业蓝皮书,重点研究中国的新经济发展情况。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以及中国新经济的竞争力及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总体思路;第二部分研究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格局,对高收入国家、中上等收入国家、中下等收入国家以及低收入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聚焦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状况;第四部分对我国地区间的新经济竞争力在省(市)及区域层面进行了比较。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表现,就是经济中新经济成分越来越大,新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引领力越来越强。为了科学把握我国新经济的竞争力,本报告专门构建出国家层面的新经济指数和地区层面的新经济指数,以新经济指数为基础对22个国家和中国各地区进行了评估,可为全面把握中国新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推动中国发展新经济及各地的新旧动能转换起到支撑作用。

George Reese,Cloud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s,O’Reilly Media,2009.

刘鹏:《云计算(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陈滢:《虚拟化与云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顾炯炯:《云计算基础构架及关键应用(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12年)》,2012年4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14年)》,2014年5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16年)》,2016年9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关键行业应用报告》,2017年7月。

刘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统计与咨询》2017年4月。

张立平:《云计算行业发展背景理解与思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5年第1期。

高奇琦:《云计算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以美国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马欢:《“最强国家云”与日本的野心日本云计算走在前列》,《时代周报》2016年5月3日。

孔建会:《日本的云计算政策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4月16日。

张志勤、吴鹏:《欧委会正式启动欧盟云计算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网站,2016年4月21日。

许正:《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转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杨帅:《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当代财经》2015年第8期。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2017年11月。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态势研究白皮书(2016年)》,2017年7月。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报告(2016)》,2017年2月。

吕铁、韩娜:《智能制造:全球趋势与中国战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1期。

李培楠、万劲波:《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2期。

姜红德:《工业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殊路同归》,《中国信息化》2014年第19期。

徐赟:《“互联网+”:新融合、新机遇、新引擎》,《电信技术》2015年第4期。

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2期。

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德国研究》2014年第4期。

李震彪、黎宇科:《发达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研究》,《汽车与配件》2017年第32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

许宪春:《新经济的作用及其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经济纵横》2016年第9期。

魏后凯:《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1期。

何小钢、张宁:《中国经济増长转型动力之谜:技术、效率还是要素成本》,《世界经济》2015年第1期。

刘正桥、王良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路径》,《地理研究》2013年第4期。

李柏洲、徐涵蕾:《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的政策选择——以老工业基地为例》,《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