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小说与士人文化心态图书
The Novels and the Cultural Mentalities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时事小说的个案分析,点面结合来探究清初小说创作以及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
相关信息
索引
后记
内容提要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清初小说创作概况与文化生态
第一节 清初小说的文化生态
一 纠结于心的死生之辨
二 蔓延全国的故国情结
1.经世致用的反思学风
2.修史之风盛行
3.文学与现实相连,反映时代风气
三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四 发达的江南文化
五 繁荣的江南出版业
六 活跃的清初文人结社
七 易代造成清初小说创作者与读者群体扩大
第二节 清初小说的文献考察*
一 作于清初的小说
二 不可确定的疑似清初小说
三 佚失或残本清初小说
四 遗民小说
第三节 清初小说的地域分布
一 清初小说的主要地域分布
1.浙江
2.江苏
3.山东
4.湖南
5.上海
6.江西
7.河北
8.河南
9.安徽
二 江南啸花轩与步月主人
1.啸花轩出版的图书
2.与步月主人相关的书
第二章 清初代表小说家类型与士人文化心态
第一节 北方地主文人代表丁耀亢与《续金瓶梅》
一 尚命治生
二 劝世述事之书
三 至人顺天命
第二节 南方遗民代表陈忱与《水浒后传》
一 秉志忠贞
二 忠君爱国之作
第三节 南方逸民作家代表李渔与烟水散人
一 李渔的故国情结
1.终身不仕
2.矢志隐居到卖文为生
3.原心不原迹
4.存史以存故国
5.究竟奈何天不得
二 烟水散人生平、著作考述
2.烟水散人的故国情结
3.烟水散人生活经历及创作过程勾勒
第三章 清初主要小说流派中蕴含的士人心态
第一节 意念中的江南梦:才子佳人小说的崛起
一 江南模式
二 亡国的批判与现实的思考
三 忠贞观念
四 隐逸结局
五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可考者编年
1.顺治元年(1644)
2.顺治十年癸巳年(1653)
3.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
4.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
5.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
6.康熙元年壬寅(1662)
7.康熙二年癸卯(1663)
8.康熙四年乙巳(1665)
9.康熙六年丁未(1667)
10.康熙九年庚戌(1670)
11.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12.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
13.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
第二节 乱世中的故国情:清初时事小说创作
一 概念厘定与研究概况
二 存史以存故国
三 反思明亡之因
1.皇帝昏聩失察
2.排斥异己、因私害公的内部斗争
3.士风沦丧,官僚无德无能
4.军备废弛,军纪涣散
5.天灾人祸频仍
四 鞭挞卖国变节,歌颂忠贞节义
1.痛恨农民起义
2.歌颂英勇抗清
3.鞭挞权奸变节、卖国,褒奖忠烈
五 故国情思
1.虚构情节表达情绪
2.对崇祯殉国的哀伤
六 天命观
七 清初时事小说可考者编年
1.顺治二年 乙酉(1645)
2.顺治五年 戊子(1648)
3.顺治八年 辛卯(1651)
4.顺治十年 癸巳(1653)
5.顺治十四年 丁酉(1657)
6.康熙三年 甲辰(1664)
7.康熙七年 戊申(1668)
结语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东池诗集》,清手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
《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91。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994。
《海角遗篇》,清初钞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2014。
《明代野史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1990。
《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1985。
《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三朝野记》,上海书店,1982。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四”,扫叶山房,1923年石印本。
《史记》,中华书局,1959。
《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
《晚清文学丛钞》,中华书局,1960。
《文献丛编》第七辑,故宫博物院,1937。
《吴梅村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玄览堂丛书续集》,中央图书馆,1947。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1。
《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神州国光社,1952
《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神州国光社,1946。
汪曰桢编《乌程县志》,光绪七十年版。
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清乾隆年间礼部刻本。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中华书局,2016。
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
戴名世:《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丁耀亢:《金瓶梅续书三种》,齐鲁书社,1988。
冯梦龙:《冯梦龙全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
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归庄:《归庄集》,中华书局,1961。
韩锡铎、王清原:《小说书坊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15。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点校《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
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江潘:《汉学国朝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
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所合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樵史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中华书局,2005。
陆人龙编辑,陆云龙点评《型世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吕留良著,俞国林笺释《吕留良诗笺释》,中华书局,2015。
南园啸客:《平吴事略》,上海书店,1982。
祁彪佳:《祁彪佳集》,中华书局,1960。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屈大均:《翁山文钞》,商务印书馆,1946。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文海出版社,1988。
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华书局,1959。
松排(滋)山人:《铁冠图忠烈全传》,宝文堂书店,1990。
苏州博物馆等编《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唐甄:《潜书》,中华书局,1963。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
魏耕:《魏耕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魏禧:《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
吴嘉纪:《吴嘉纪诗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吴骞:《东江遗事》,商务印书馆,1935。
吴伟业:《绥寇纪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徐珂编《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
叶德辉:《书林清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西吴懒道人:《李闯王》,说文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初版。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张岱:《石匮书后集》,明文书局,1991。
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周亮工:《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舜水:《朱舜水集》,汉京文化公司,1984。
朱彝尊著,王镇远选注《朱彝尊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卓尔堪:《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
阿英:《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
陈芳:《清初杂剧研究》,学海出版社,1991。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
陈益源:《古代小说述论》,线装书局,1999。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成敏:《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东京,汲古书院,1987。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73。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韩南:《中国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何冠彪:《生与死——明清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社,1997。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
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建军:《康熙与清初文坛》,中华书局,2011。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
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学林出版社,1991。
姜光斗:《李渔》,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9。
李增波:《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李忠明:《十七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
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林辰:《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刘敬:《清初士林逃禅现象及其文学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
刘丽:《清初两大诗人群体研究》,海南出版社,2011。
刘石吉《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鲁迅:《小说旧闻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栾星:《明清之际的三部讲史小说〈剿闯通俗小说〉、〈定鼎奇闻〉与〈樵史通俗演义〉》,《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栾星:《〈樵史通俗演义〉赘笔》,《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孟梨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孟森:《〈心史丛刊〉外一种》,岳麓书社,1986。
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欧阳健:《清初三大小说家论》,《传遍与交融——第三届中国小说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嘉义大学中文系,2006。
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
潘建国:《古代小说书目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钱静方:《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
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1999。
任眀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沈新林:《李渔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
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谭正璧:《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谭正璧:《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知行编译社,1945
万晴川:《风流道学——李渔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王彬:《禁书·文字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王恩俊:《复社与明末清初政治学术流变》,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
向仍旦:《中国古代文化史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肖东发:《历代刻书概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
萧相恺:《稗海访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27。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谢国桢《江浙访书记》,三联书店,1985。
谢美娥:《明臣仕清及其对清初建国的影响》,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谢正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徐保卫:《李渔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徐志平:《清初前期话本小说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8。
许振东:《十七世纪小说编年叙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许振东:《十七世纪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杨绳综:《中国版刻综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商务印书馆,195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英时:《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臧励龢:《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
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1980。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张穆:《清顾亭林先生炎武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张清吉:《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张永刚:《明末清初党争视阈下的钱谦益文学》,凤凰出版社,2012。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赵园:《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郑公盾:《〈水浒传〉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
郑振铎编《清人杂剧》,香港,龙门书店,1969。
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周钧韬、王长友:《中国通俗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
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李恒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美〕高彦颐:《闺塾师》,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牟复礼、〔英〕崔德瑞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陈苏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陈小林:《〈续金瓶梅〉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姬忠勋:《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小说出版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
吴琼:《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状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
杨志平:《陈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
安双成编译《顺康年间〈续金瓶梅〉作者受审案》,《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
曹虹:《清初遗民散文的文体创造》,《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曹秀兰:《论清初“贰臣”词人心态及对深化词境的意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曹秀兰:《清初“贰臣”词人心态探微》,《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陈大康:《论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陈洪:《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3期。
陈洪:《论清初文学思想的异趋与同归(上)》,《南开学报》2004年第5期。
陈洪:《折射士林心态的一面偏光镜——清初小说的文化心理分析》,《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陈会明:《陈忱生平事迹及有关问题的辨正》,《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陈砚平:《〈剿闯小说〉文化意蕴探微》,《学术交流》1998年第2期。
成敏:《〈铁冠图全传〉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党月异:《清初戏剧与道教思想》,《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
杜桂萍:《清初遗民杂剧的主题建构与叙事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杜桂萍:《遗民心态与遗民杂剧创作》,《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范建华:《清初山东的遗民诗人》,《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范秀君:《离合之情相近,兴亡之感不同——清初文人传奇主题的嬗变》,《戏剧文学》2010年第3期。
葛恒刚:《纳兰词论与清初词坛》,《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
葛恒刚:《清初词学演变综论》,《名作欣赏》2009年第29期。
郭浩帆:《〈樵史通俗演义〉作者非陆应旸说》,《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1期。
郭浩帆《烟水散人析议》,《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韩春平《论清初通俗小说“四大奇书”评点本刊刻的意义》,《海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郝诗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黄霖:《丁耀亢及其〈续金瓶梅〉》,《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黄文:《明末清初小说家署名特色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中心》,《文艺评论》2016年第3期
蒋寅:《遗民与贰臣: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或文化抉择——以明清之际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居鲲:《清初遗民情结小说初探》,《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李彩霞:《诗歌视野下的清初文人心态转变》,《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
李克:《“故国”意象·寓言·女性关照——论清初遗民戏曲的书写策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李克:《论“清初江南遗民曲家群”》,《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李泉:《玉璞含英——〈七蜂遗编〉初探》,《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
刘丽:《重新评价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刘三金:《〈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连体儿——浅谈〈金瓶梅续书三种〉的成因及其它》,《聊城师范学院报》1995年第2期。
刘书成:《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的基本特征及繁荣原因》,《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罗德荣:《〈续金瓶梅〉主旨索解》,《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欧阳健:《〈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欧阳健:《超前于史籍编纂的小说创作——明清时事小说新论》《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欧阳健:《陈忱丁耀亢合论》,《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
潘建国:《新见章回小说〈莽男儿〉考论》,《文学遗产》2017年第1期。
齐裕焜:《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乔敏:《试论清初诗人颜光敏的遗民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第4期。
莎日娜:《乱世悲歌与政治童话——试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创作心态》,《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莎日娜:《论时事小说与历史演义小说的分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石昌渝:《从朴刀杆棒到子母炮》,《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石昌渝:《林冲与高俅》,《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与源流》,《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时宝吉:《〈金瓶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华》,《殷都学刊》1991年第2期。
孙言诚:《论〈续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及其认识价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6期。
王春瑜:《李岩·〈西江月〉〈商雒杂忆〉——与姚雪垠同志商榷》《光明日报·史学》1981年11月9日。
王金花、黄强:《董含〈三冈识略〉“李笠翁”条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王青平:《关于徐震及其〈女才子书〉的史料》,《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王言锋:《清初避祸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主旨的曲折表达》,《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王言锋:《谈清初拟话本对明亡的反思》,《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王言锋:《遗民心理对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题材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文革红:《天花藏主人非嘉兴徐震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向芃、蒋玉斌:《清初小说评点中评改合一现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杨昕:《烟水散人考辨》,《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杨志平:《陈忱生平交游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兵:《丁耀亢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张俊、郭浩帆:《〈七峰遗编〉、〈海角遗篇〉抄本漫谈》,《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
张维华:《跋丁耀亢的〈出劫纪略〉和〈问天亭放言〉》,《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张宇:《清初遗民戏曲文学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
张玉龙:《怀古与经典——清初怀古词与清词复兴》,《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张振国《〈金瓶梅〉续书研究世纪回眸》,《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赵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论〈丁耀亢全集〉出版发行》,《文教资料》1999年第3期。
郑骞:《善本传奇十种提要》,《燕京学报》1938年第24期。
周钧韬、丁润琦:《丁耀亢与〈续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
周维培:《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综论》,《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朱冠军:《明末纪实体小说〈七峰遗编〉简论》,《吴中学刊》1993年第3期。
朱萍:《丁耀亢研究小史述略》,《江淮论坛》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