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52

商代青铜兵器研究图书

Shang Dynasty Bronze Weaponry: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SSAPID:101-9768-0876-25
ISBN:978-7-5097-4894-7
DOI:
ISSN:
关键词:

商代 青铜 兵器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台历史学、古文字学、军事学等万面的研究成果,首次对商代青铜兵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内容包括:商代青铜兵器的时空框架、纹饰、铭文、组合、源流、分布格局。本书不但构建了商代青铜兵器的谱系,而且结合青铜礼容器和其他考古学文化特征探讨了青铜兵器的区域性特点及各区域间青铜兵器交流的模式,指出了青铜兵器在青铜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青铜兵器是青铜文化的重要标识物之的观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郭妍利
编 辑:关志国;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文物考古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一

 Abstract

 图表一 商代青铜兵器分期图表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研究简史和现状

   一 起始阶段(1949年以前)

    1.青铜兵器的著录和考释

    2.商代青铜兵器的考古学分析

    3.青铜兵器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的考察

   二 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

    1.考古资料较科学的获取与较及时的整理、公布

    2.对商代青铜兵器组合的研究

    3.综合性研究的初步探索

    4.商代兵器的合金成分分析和铸造工艺的探讨

   三 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1.考古资料的科学化

    2.通论性的著作不断出版

    3.商代兵器的分期探索

    4.商代兵器的区域性研究

    5.对各类兵器的专题讨论十分热烈

    6.组合研究

    7.青铜兵器的成分分析与铸铜工艺的探讨

    8.从青铜兵器角度窥视青铜文明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范围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一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近搏兵器

   一 戈

   二 戣

   三 戟

   四 钺

   五 銎斧

   六 刀

   七 矛

    附

   八 短剑

   九 铍

  第二节 远射兵器

   镞

  第三节 防护兵器

   胄

 第二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商代青铜兵器分期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二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分期

   一 三期七段兵器之特征

    一段

    二段

    三段

    四段

    五段

    六段

    七段

   二 商代青铜兵器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 年代推定

   一 早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二 中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1.中期一段兵器的年代

    2.中期二段兵器的年代

   三 晚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1.晚期一段兵器的年代

    2.晚期二段的年代

    3.晚期三段的年代

    4.晚期四段的年代

 第三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组合研究

  第一节 青铜兵器组合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商代各期段青铜兵器组合考察

   一 早商青铜兵器之组合

   二 中商青铜兵器之组合

    中商一段之组合

   三 晚商青铜兵器之组合

    晚商一段之组合

    晚商二段之组合

    晚商三段之组合

    晚商四段之组合

  第三节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的特征

   一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三 商代主要兵器种类在组合中的变化

   四 商代兵器为重戈镞组合

  第四节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与铜礼容器组合之综合研究

   一 有钺的组合

   二 戈、矛、刀、镞组合

   三 戈、矛、镞,戈、戣、矛、镞,戣、矛、镞组合

   四 戈、戟、刀、镞,戈、刀、镞,戈、刀与戈、胄组合

   五 戈、矛,戈、戣、矛,戣、矛组合

   六 矛、镞组合

   七 戈、镞组合

   八 单出矛,单出镞的组合

   九 单出戈的组合

   十 单出戣,单出刀,戈、戣与戣、镞组合

  第五节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反映的一些问题

   一 商代兵器组合具有等级区分,但同一等级的墓葬随葬兵器存在不少差别

   二 商代的职官职司制度不大固定,其他官员亦可兼任武职

   三 商代贵族妇女在战争中比较活跃

   四 随葬明器化兵器现象解析

    晚商一段

    晚商二段

    晚商三段

    晚商四段

 第四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纹饰和铭文研究

  第一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纹饰研究

   一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的类型分析和时代特征

    1.类型分析

     (1)动物纹

     (2)几何形纹

    2.时代特征

   二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的组合

    1.钺的花纹组合

    2.戈的花纹组合

    3.的花纹组合

    4.矛的花纹组合

    5. 的花纹组合

    6.銎斧的花纹组合

    7.刀的花纹组合

    8.短剑的花纹组合

    9.胄的花纹组合

   三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组合所反映的等级问题

    1.纹饰饰于部分兵器种类上,且装饰位置较为固定

    2.花纹覆盖面积大小、精致程度都反映出兵器的等级差别

    3.某些纹饰和组合只见于高规格墓葬中

  第二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铭文研究

   一 商代青铜兵器铭文的内容

    1.作器者

    2.族氏名,即单独的族徽

    3.日名

    4.族徽+日名

    5.职官性名号

    6.职官名号+族徽

   二 商代青铜兵器铭文的时代特征

    1.内容集中

    2.字体时代特征明显

    3.镶嵌绿松石的做法盛行

  第三节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与铭文的组合研究

   一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与铭文的组合

   二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铭文的布局及其所反映的问题

 第五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源流

  第一节 商代青铜兵器溯源

   一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兵器

   二 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兵器与商代早期铜兵器的比较

  第二节 商代青铜兵器之流向

   一 西周早中期的青铜兵器

    1.器类

    2.器型

    3.组合

     西周早期兵器组合

     西周中期兵器组合

    4.纹饰和铭文

     (1)纹饰

     (2)铭文

   二 西周时期青铜兵器的特点

    1.西周兵器以实用至上

    2.西周早中期兵器仍有等级之分,但礼仪化程度远远低于商代

    3.西周兵器可以反映当时的一些埋葬习俗

    4.西周兵器对商代兵器的继承

    5.西周时期女子亦从军

 第六章 商代兵种和作战方式探讨

  第一节 商代的兵种

  第二节 商代的作战方式

   一 商代的作战方式

   二 关于商代车战

  第三节 从牧野之战看商周作战方式的转变

   一 牧野之战的作战方式

   二 西周的作战方式

 第七章 商代青铜兵器的分区考察

  第一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分区

   一 豫中、豫北地区

   二 豫南和淮河地区

   三 冀中南地区

    1.台西、赵窑兵器与郑洛一带的兵器比较

    2.北庄子兵器与殷墟兵器比较

    1.冀中南地区兵器及其文化属于商文化系统

    2.中商时期冀中南地区的兵器较发达

    3.冀中南地区兵器具有一定的北方文化因素和地方特点

   四 山东地区

    1.济南大辛庄

    2.滕州前掌大

    3.苏埠屯墓地

     (1)墓葬形制与葬俗与殷墟十分相似

     (2)苏埠屯墓葬所出的青铜礼器种类、形制、组合、纹饰与殷墟晚期铜器相似

     (3)苏埠屯墓地的陶器也与殷墟的陶器雷同

     (4)苏埠屯墓地中墓葬的等级差别与殷墟地区的相近

     (5)苏埠屯墓地中的兵器使用规则与殷墟地区完全相同

   五 晋中南地区

   六 关中地区

   七 两湖地区

   八 江西地区

   九 江浙地区

   十 汉中和成都平原地区

    1.三星堆祭祀坑和金沙遗址的兵器

    2.城固洋县兵器群

   十一 冀东辽宁地区

   十二 内蒙古中南部和陕晋黄河沿岸区

  第二节 商代青铜兵器的分布格局

   一 三大区

   二 “多元一体”格局

  第三节 商代青铜兵器所反映的青铜文明

   一 商文化的统领地位

   二 各青铜文化之间的影响模式

   三 青铜兵器是商文明的标识之一

 结语

 附表

  附表一 青铜兵器型式流行区间表

  附表二 商代各期段青铜兵器型式统计表

  附表三 商代青铜兵器组合及百分比表

  附表四 含钺和刀的青铜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五 商代部分青铜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六 商代青铜戈、矛、镞等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七 商代青铜戈、矛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八 商代青铜矛、镞组合和矛组合统计表

  附表九 商代青铜兵器戈、镞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 商代青铜镞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一 商代青铜戈组合和铅戈统计表

  附表十二 商代青铜戣组合和戣、镞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三 商代青铜戈、戣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四 商代明器兵器统计表

  附表十五 商代青铜兵器纹饰流行区间表

  附表十六 西周早期青铜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七 西周中期青铜兵器组合统计表

  附表十八 国外所藏商代青铜兵器图表辑要

 后记

 摘要

 序二

本书运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历史学、古文字学、军事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首次对商代青铜兵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内容包括:商代青铜兵器的时空框架、纹饰、铭文、组合、源流、分布格局。本书不但构建了商代青铜兵器的谱系,而且结合青铜礼容器和其他考古学文化特征探讨了青铜兵器的区域性特点及各区域间青铜兵器交流的模式,指出了青铜兵器在青铜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青铜兵器是青铜文化的重要标识物之一的观点。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巴蜀书社,2009。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2004。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下),中华书局,2004。

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

杜金鹏、王学荣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

杜迺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紫禁城出版社,1995。

《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组:《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方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李伯谦:《商文化论集》(上、下),文物出版社,2003。

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李济:《安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

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

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

罗琨、张永山:《夏商西周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罗琨:《商代战争与军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南京博物院:《台湾龚钦龙藏越王剑暨商周青铜兵器》,南京出版社,2003。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

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

万家保:《殷商青铜盔的金相学研究》,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0。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王振华:《商周青铜兵器》,台北古越阁藏,1993。

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

杨泓:《古代兵器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

杨泓:《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

杨毅、杨泓:《兵器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杨胜勇:《中国远古暨三代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张光直著,张良仁、岳红彬、丁晓雷译,陈星灿校《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科学出版社,2006。

周纬:《亚洲古兵器与文化艺术之关系》,中华书局,1940。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前四卷,文物出版社,1996~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

〔美〕杨晓能著,唐际根、孙亚冰译《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俄〕E.H.切尔内赫、C.B. 库兹明内赫:《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冶金: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王博、李明华译,中华书局,2010。

〔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常耀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日〕樋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香港东方书店,1990。

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第12期。

陈芳妹:《院藏兵器概观:商周青铜兵器特展介绍之一》,《故宫文物月刊》(1990年)第8卷第6期。

陈芳妹:《商周青铜兵器的发展:商周青铜兵器特展介绍之二》,《故宫文物月刊》(1990年)第8卷第8、9期。

陈芳妹:《故宫所藏殷至周初的异形兵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关系问题》,《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二),国立故宫博物院,1992。

陈芳妹:《商后期青铜斧钺制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臧振华编《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四,1997。

陈芳妹:《艺术与宗教——以商代青铜艺术的发展与随葬礼制的变迁为例》,《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第18卷第3期。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陈旭、杨新平:《商周青铜钺》,《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陈志达:《殷墟武器概述》,《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成东:《先秦时期的盾》,《考古》1989年第1期。

杜迺松:《青铜钺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

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本(上册),1967。

高去寻:《西北岗出土的殷代弓形铜器》,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2期,1973。

高仁俊:《院藏异形钺》,《故宫文物月刊》(1985年)第3卷第9期。

高西省:《古殳研究》,《文博》1991年第2期。

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高西省:《论周原地区出土的几种异形青铜兵器——兼论新干大墓的年代》,《文博》1994年第1期。

郭宝钧:《戈戟余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3分,1935。

郭宝钧:《殷周的青铜武器》,《考古》1961年第2期。

郭德维:《戈戟之再辨》,《考古》1984年第12期。

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与考古》1993年第1、2期。

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再认识》,《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郭鹏:《殷墟青铜兵器研究》,《中国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

寒峰:《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制数则》,胡厚宣等《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胡秉华、梁中合:《兽面纹胄》,《保利藏金》,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胡肇樁:《戟辨》,《考古学杂志》创刊号,黄花考古学院,1932。

黄盛璋:《古越阁所藏商周青铜兵器颉英》,《文物研究》第9期,黄山书社,1994。

黄盛璋:《古越阁藏商周青铜兵器》,《商周青铜兵器暨夫差剑特展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黄圣松:《殷商军事组织研究》,台北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

季连琪:《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研究》,《考古》1997年第2期。

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研究》,《考古》1996年第9期。

江章华:《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文物》2010年第2期。

金正耀、W.T.Chase、平尾良光、彭适凡、马渊久夫、三轮嘉六、詹开逊:《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考古》1994年第8期。

金正耀、〔美〕齐思、〔日〕平尾良光、〔日〕马渊久夫、杨锡璋、〔日〕三轮嘉六:《中国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以出土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李济:《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京华印书局,1931。

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3。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

李济:《豫北出土青铜勾兵分类图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2本,1950。

李健民、吴加安:《中国古代青铜戈》,《考古学集刊》第7集,科学出版社,1991。

李健民:《论四川出土的青铜矛》,《考古》1996年第2期。

李健民:《西周时期的青铜矛》,《考古》1997年第3期。

李健民:《商代青铜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李健民:《论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戈、矛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1年第5期。

李敏生、黄素英、季连琪:《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二)——殷墟西区铜器和铅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李维明:《简论商代青铜刀》,《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李学勤:《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文博》1991年第6期。

李曰训:《试论商周时期的铜戟》,《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李众:《关于藁城商代铜钺铁刃的分析》,《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林寿晋:《论周代铜剑的渊源》,《文物》1963年第11期。

吕智荣:《试论陕晋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有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

梁树权、张赣南:《中国古铜的化学成分》,《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7卷第1期,1950。

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

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

刘一曼:《殷墟车子遗迹及甲骨金文中的车字》,《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刘一曼:《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考古》2002年第3期。

刘屿霞:《殷代冶铜术之研究》,《安阳发掘报告》第四册,1933。

陆懋德:《中国上古铜兵考》,《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1929。

马衡:《戈戟之研究》,《燕京学报》第五期,1929。

彭适凡、刘林、詹开逊:《关于新干大洋洲商墓年代问题的探讨》,《文物》1991年第10期。

彭适凡:《江西新淦出土商代青铜兵器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彭适凡:《有关新干商代大墓的两个问题》,《吴越地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两木出版社,1998。

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沈融:《论早期青铜戈的使用法》,《考古》1992年第1期。

沈融:《<尚书·顾命>所列兵器名考》,《文博》1992年第1期。

沈融:《试论三角援青铜戈》,《文物》1993年第3期。

沈融:《商与西周青铜矛的研究》,《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附殷代的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2本,1950。

石璋如:《殷代的“脊背刀”》,《清华学报》新2卷2期,1961。

石璋如:《殷代的弓与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1964。

石璋如:《殷代车的研究》,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9期,1979。

石璋如:《从殷周战车论牧野之战》,《丁文江百岁纪念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专刊(8),1987。

石晓霆:《先秦主要格斗兵器浅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唐兰:《“弓形器”(铜弓柲)用途考》,《考古》1973年第3期。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陶正刚:《山西出土的商代铜器》,《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源流》,《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田广金、郭素新:《再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源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92。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万家保:《殷墟发现所见的商代青铜工艺》,《中国上古史》第2本,1985。

王彤:《中国北方商周时期的铜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王振华:《中国商周青铜兵器概述》,载《商周青铜兵器暨夫差剑特展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出土文献研究》第5集,科学出版社,1999。

王运辅:《对青铜镞长铤的模拟实验研究》,《文物》2007年第11期。

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考古》1978年第5期。

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

乌恩:《论古代战车及其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乌恩岳斯图:《论朱开沟文化》,《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

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师和旅》,《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

徐坚:《战争与礼仪:早期中国的青铜兵器》,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杨宝成:《殷墟的青铜器》,载《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

杨升南:《略论商代军队》,胡厚宣等 《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杨泓:《中国古代的甲胄》(上篇),《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杨泓:《中国古代甲胄和日本古代甲胄》,《文物天地》1996年第5期。

杨泓:《商代的兵器与战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杨泓:《战车与车战二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3期。

杨泓:《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

杨泓:《中国古兵器考古及有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杨锡璋:《关于商代戈、矛的一些问题》,《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杨锡璋、杨宝成:《商代的青铜钺》,《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

杨新平、陈旭:《试论商代青铜武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杨新平:《安阳市博物馆所藏的一批商代青铜武器》,《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叶史:《藁城商代铁刃铜钺及其意义》,《文物》1976年第11期。

殷玮璋、曹淑琴:《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考古》1990年第7期。

詹开逊:《谈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兵器》,《文物》1994年第12期。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张天恩:《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简论》,《文物》2001年第4期。

张亚初:《商代职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华书局,1986。

张忠培、朱延平、乔梁:《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赵丛苍:《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文博》1996年第4期。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郑绍宗:《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虚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郑振香:《殷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钟少异:《试论扁茎剑》,《考古学报》1992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一)——妇好墓铜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日〕秋山进午:《辽宁东部地区青铜器再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北京考古集成》,北京出版社,2000,第1~304页。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02。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大连出版社,2000。

高去寻遗稿,杜正胜、李永迪整理《大司空村:第二次发掘报告》,中研院史语所,2008。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上、下),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62。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三本·1002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65。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四本·1003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67。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0。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68。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第八本·1550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6。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寻辑补、石璋如校补《侯家庄第九本·1129、1400、1443号大墓》,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96。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韩炳华:《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科学出版社,2011。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上、下),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0。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2。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三,南组墓葬附北组墓补遗》,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3。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四,乙区基址上下的墓葬》,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76。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五,丙区墓葬》(上、下),中研院史语所出版,1980。

石璋如:《侯家庄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中研院史语所出版,20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 1985~1986年度勘探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1955~1957年陕西长安县沣西乡考古发掘资料》,文物出版社,19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

安徽省展览、博物馆:《安徽含山县孙家岗商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77年第3期。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郭家庄的一座殷墓》,《考古》1986年第8期。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考古》2008年第8期。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榕树湾一号商墓》,《考古》2009年第5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市梯家口村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1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第10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殷代墓葬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5年第1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第4期。

长兴县博物馆夏星南:《浙江长兴出土五件商周铜器》,《文物》1979年第11期。

淳化县文化馆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扶风县文化馆罗西章、陕西省文管会吴镇烽、雒忠如:《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 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

阜阳地区博物馆:《安徽颍上王岗、赵集发现商代文物》,《文物》1985年第10期。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郭宝钧:《一九五〇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一、二分合刊,1951。

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县文化馆:《河南灵宝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1979年第1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县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第12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文化学院:《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7期。

河北省文研所、保定地区文管所、定州文管所:《定州发现商代大型方国贵族墓地》,《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15日,第1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薛家庄殷代遗址、墓葬和唐墓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3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新发现的几座商墓》,《文物》2003年第4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何驽:《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9期。

淮阳县博物馆:《河南淮阳县出土一批晚商文物》,《文物》1989年第3期。

黄冈地区博物馆、黄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6期。

济宁市博物馆武健:《山东济宁拣选出一批古代青铜兵器》,《文物》1992年第11期。

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9期。

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吴城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青铜兵器》,《文物》1980年第8期。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第6期。

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北洞文物发掘小组:《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考古》1974年第6期。

蓝田县文化馆樊维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李晓峰、杨冬梅:《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

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铁岭市博物馆:《辽宁法库县湾柳遗址发掘》,《考古》1989年第12期。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发现殷代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4期。

吕梁地区文化馆文博组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又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

马玺伦:《山东沂水新发现一件带鸟形象形文字的铜戈》,《文物》1995年第7期。

马玺伦、孔凡冈:《山东沂水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9年第11期。

孟昭永、赵立国:《河北滦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内蒙古文物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宁景通:《河南伊川县发现商墓》,《文物》1993年第6期。

秋维道、孙东位:《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大辛庄遗址1984年秋试掘报告》,《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博物馆:《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徐基:《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兵器》,《文物》1995年第6期。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辛庄遗址139号商代墓葬》《考古》2010年第10期。

山东惠民县文化馆:《山东惠民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74年第3期。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山东省博物馆:《商代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杨绍舜:《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第8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遗物》,《文物》1989年第12期。

山西省文管会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郊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72年第4期。

石楼县文化馆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会坪发现商代兵器》,《文物》1974年第2期。

石楼县文化馆:《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考古》1977年第5期。

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组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1年第8期。

王文男、孙亚轩:《河南正阳县出土商代铜器》,《考古》1992年第12期。

王进先、杨晓宏:《山西武乡县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铜器》,《文物》1992年第4期。

王永刚、崔风光、李延丽:《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吴聿明:《太仓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铜戈》,《文物》2005年第1期。

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

武陟县文化馆:《武陟县早商墓葬清理简报》,《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3期。

西安半坡博物馆巩启明:《西安袁家崖发现商代晚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隰县小西天文管所王进:《山西隰县庞村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1991年第7期。

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第7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固始县葛藤山六号商代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2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管会:《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杨宝顺:《温县出土的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第2期。

杨德标:《安徽省含山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92年第5期。

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第3期。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墓葬2003~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期。

尹焕章、蒋缵初、张正祥:《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岳润烈:《四川汉源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11期。

赵炳焕、白秉乾:《河南省新郑县新发现的商代铜器和玉器》,《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赵新来:《中牟县黄店、大庄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0年第12期。

赵宗秀:《山东泗水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8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房山市文教局琉璃河考古工作队:《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新发现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72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孝民屯的两座车马坑》,《考古》1977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84年秋安阳苗圃北地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薛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考古》198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梅园庄西的一座殷墓》,《考古》1992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王裕口南地殷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殷墓与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0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范家庄东北地的两座商墓》,《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一件青铜钺》,《考古》2002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河南省南阳市文物局:《2008年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7期,2009,第70~74页。

周口地区文化局、项城县人民文化馆:《河南项城出土商代前期青铜器和刻文陶拍》,《文物》1982年第9期。

周颍:《商代兽面纹大铜钺》,《文物天地》1990年第3期。

左忠诚:《渭南市又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朱帜:《河南舞阳县陆续发现商代文物》,《考古》1987年第3期。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国立北平图书馆,1946。

故宫博物馆:《故宫青铜器》,紫禁城出版社,1999。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陈芳妹:《故宫青铜兵器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

《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岳麓书社,2007。

李学勤、艾兰:《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文物出版社,1995。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青铜器图释》,文物出版社,196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Alfred S.Bradford 2001,With Arrow,Sword,and Spear:A History of Warfare in the Ancient World,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Anthony J. Barbieri-Low 2000,“Wheeled Vehicles in the Chinese Bronze Age(c.2000-741 B.C.)”,Sino-Platonic Papers. 99. Philadelphia,PA.

Bernhard Karlgren 1945,“Some Weapons and Tools of the Yin Dynasty”,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7. Stockholm.

Bruce Trigger 2007,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yan K. Miller 2011,“Permutations of Peripheries in the Xiongnu Empire”,in Xiongnu Archaeology: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the First Steppe Empire in Inner Asia. ed.Ursula Brosseder and Bryan K. Miller,Bonn Contributions to Asian Archaeology 5(Bonn:Bonn Vor-und Frühgeschichtliche Arch?ologie),pp. 559-578.

Constance Cook 1997,“Wealth and Western Zho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60.2,pp.253-294.

Douglas J Bolender. 2010,Eventful Archaeologies:New Approaches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Albany:SUNY.

Edward L.Shaughnessy 1989,“Western Cultural Innovations in China,1200B.C.”,Sino-Platonic Papers.11.Philadelphia,PA.

Elizabeth M Brumfiel and Timothy K. Earle,ed.,1987,Specialization,Exchange,and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izabeth M Brumfiel 1991,“Breaking and Entering the Ecosystem—Gender,Class,and Faction Steal the Show”,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4(1991),pp.551-567.

Feng Li 2006,Landscape and Power in Early China:The Crisis and Fall of the Western Zhou1045-771 B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off Emberling 1997,“Ethnicity in Complex Societies: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5.4,pp.295-344.

Gideon Schelach 2010,Leadership Strategies,Economic Activity,and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Social Complexity in Northeast China,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

Gustar Ecke 1943,“über einige,Messer aus Anyang”,Sinologiche Arbeiten l.

Ian Hodder 1978,“Simpl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 Culure and Society:A Review”,i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Pittsburg: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pp. 3-24.

Ian Morris 1990,Burial and Ancient Society:The Rise of the Greek City-St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James Mellon Menzies B.A. Sc.1965,The Shang Ko: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Weapons of the Bronze 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311-1039 B.C.,Toronto:The Far Eastern Department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University of Toronto.

Jessia Rawson 1987,Chinese Bronzes:Art and Ritua l. London:Publish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1999,“Western Zhou Archaeology”,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ed.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Robert W. Bagley:“Shang Archaeology”,pp.124-23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and New York.

Katheryn Linduff and Yan Sun ed. 2004,Gender and Chinese Archaeology,Walnut Creek,CA:AltaMira Press.

K.C Chang 1975,“Ancient Trade as Economics or as Ecology”,in Sabloff,J. and Lamberg-Karlovsky ed.,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Trade,pp. 211-224.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76,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Shang Civiliz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Lewis R Binford 1971,“Mortuary Practices:Their Study and Their Potential”,Memoirs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25(1971),pp.6-29.

Li Liu 2005,The Chinese Neolithic: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1999,“The Waning of the Bronze Age”,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ed.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 Shaughness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292-351.

——2006,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 BC):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Los Angeles: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UCLA.

——2008,“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Pre-Imperial China”,in The Ancient City:New Perspectives on Urbanism in the Old and New World,ed. Joyce Marcus and Jeremy Sabloff,Santa Fe,N.M.: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 Press.

Margaret W Conkey and Janet D. 1984,“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Gender”,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7,pp.1-38.

Margaret W Conkey and Janet D. 1984,“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Gender”,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7,pp.1-38.

Margaret W Conkey and Janet D. 1984,“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Gender”,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7,pp.1-38.

Margaret W Conkey and Janet D. 1984,“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Gender”,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7,pp.1-38.

Max Loehr 1948,“The Earliest Chinese Swords and Akinakes”,Oriental Art Ⅰ.3;

——1949,“Ordos Daggers and Knives. First Part:Daggers”,Artibus Asiae,Ⅺ.1/2;

——1951,“Ordos Daggers and Knives. Second Part:Knives”,Artibus Asiae,ⅩⅣ.1/2.

——1956,Chinese Bronze Age Weapons:The Werner Jonnings Collection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Palace Museum,Peking. Michigan,Ann Arbor.

——1968,Ritual W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New York.

Michael Parker Pearson 2003,“Mortuary Practices,Society and Ideology:An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y”,Chapter 10 in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Stroud:Sutton,2003,pp. 99-113.

Monica Smith 2003,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ities,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Introduction”,pp. 1-36.

Norman Yoffee 2009,“Making Ancient Cities Plausible”,Reviews in Anthropology 38,pp.264-89.

Nicola di Cosmo 2002,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wan Flad 2002,“Ritual or Structure? Analysis of Burial Elaboration at Dadianzi,Inner Mogolia”,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3-4,pp.23-51.

Rutherford J. Gettens,Roy S. Clarke. JR.,W.T. Chase. 1971,“Two Early Chinese Bronze Weapons with Meteoritic Iron Blades”,Freer Gallery of Art,Occasional Papers. Vol.4,No.1. Washington,D.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420-421.

Sarah Allan 2007,“Erlitou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oward a New Paradigm”,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6,No.2,pp.461-496.

〔日〕罔崎敬:《鉞と矛にっぃて—殷商青銅利器に關する一研究》,《東方學報》京都二三,1953。

〔日〕高滨秀:《オルドて青銅短剣の型式分类》,《東京國立博物馆紀要》(18),1983。

〔日〕今井晃樹:《殷代青銅武器の编年とその性格》,《考古學雑誌》第85卷第3号,2000,第59~82页。

〔日〕今井晃樹:《西周時代青銅武器の分類と系譜》,日本中國考古学會《中國考古学》第1号,2001,第47~72页。

〔日〕林巳奈夫:《中國先秦時代の馬车》,《東方學報》京都二九,1959。

〔日〕林巳奈夫:《周禮考工記の車制》,《東方學報》京都三十,1960。

〔日〕林巳奈夫:《中國先秦時代の馬》(1)(2),《民族學研究》二三·四、二四·一·二,1959~1960。

〔日〕林巳奈夫:《中國殷周時代の武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

〔日〕梅原末治:《支那銅利器の成分に關すろ考古學的考察》,《東方學報》,1940。

〔日〕梅原末治:《中國出土の一群の銅利器に就ぃて》,《東方學報》二五,創立二十五周年記念論文集,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京都,1954。

〔日〕三宅俊成:《中國古代北方系青銅器文化の研究》,國學院大學大學院,1999。

〔日〕原田淑人、駒井和爱:《支那古器図考》(兵器篇),東京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