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80

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ASIA-PACIFIC (2010)

SSAPID:101-9765-6550-33
ISBN:978-7-5097-1410-2
DOI:
ISSN:
关键词:

亚太地区 发展

[内容简介] 2009年全球经济逐渐走出经济衰退,其中亚洲经济的率先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亚洲经济仍将是全球最有活力的部分。在政治领域,2009年美国与日本都实现了政府更迭,新政府对待亚太事务的变化正在影响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在安全领域,围绕朝核问题和阿富汗恐怖主义问题的解决吸引着世界几乎所有大国的注意力。此外,中印边境问题、中日东海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缅甸北部果敢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中澳之间的力拓间谍案都构成了中国周边安全的隐患。伴随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新变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亚太蓝皮书
作 者: 李向阳
编 辑:段其刚;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后记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中文摘要

 总报告

  2009~2010年亚太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亚洲经济率先复苏及前景*

   二 亚太区域合作呈现新的变数

    1.日本鸠山政府的“东亚共同体”(East Asian Community)迄今为止还只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空壳

    2.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的“亚太共同体”主张将把世界主要大国引入亚太地区

    3.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战略与“跨太平洋伙伴”贸易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主张有可能使美国成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搅局者

   三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

    1.中国崛起引发了某些大国心态的失衡

    2.周边部分小国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强化了它们的担忧意识

    3.非传统安全的偶发性冲击逐渐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风险来源

 年度热点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

   一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二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三 应采取的对策

  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安全

   一 朝核问题产生和演变的主要过程

    (一)朝核问题产生

    (二)第一次朝核危机

     1.朝核危机爆发

     2.朝核危机升级

     3.朝核危机平息

    (三)向第二次朝核危机过渡

     1.中美朝韩四方会谈

     2.美对朝政策调整与朝鲜导弹问题

     3.朝韩走向和解合作与自主和平统一

    (四)朝核危机再度爆发与处理

     1.朝核危机再度爆发

     2.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启动

     3.《9·19共同声明》

     4.朝鲜首次核试与《2·13共同文件》

     5.《10·3共同文件》和《10·4宣言》

     6.朝韩关系逆转与六方会谈新变数

     7.朝鲜“光明星2号”发射与再次核试

   二 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安全

    (一)对朝核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基本认识

     1.朝核问题的外在形式

     2.朝核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安全

     1.中国应对朝核问题

     2.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安全

  东海争端与中国安全

   一 东海争端爆发缘起透视

    1.对海域划界标准的不同认定

    2.能源资源的刺激及困扰

    3.国家安全利益的考量

    4.两国关系调整和民族感情纠结

   二 东海争端协商过程分析

    1.东海争端的爆发及日本的反应

    2.东海争端磋商与中日政治关系

    3.“6·18”东海谅解的内容及评价

   三 东海争端与中国安全

    1.东海争端的发展趋势

    2.中日海洋争端的新问题

    3.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南海争端的新动向与中国的安全

   一 南海问题的基本情况

   二 南海争端的新动向及成因

    (一)2009年南海争端的主要新动向

     1.越南

     2.菲律宾

     3.马来西亚

     4.印尼

    (二)2009年南海争端加剧的主要原因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成员国提交领海基线声明的时限

     2.国内政治斗争与经济压力的需要

    (三)中国近期维护南海合法权益的主要活动

     1.加强维护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工作

     2.加强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 南海争端与中国的安全

    1.涉及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性

    2.涉及中国海上通道和能源通道等重要安全利益

    3.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利益

   四 中国的海军战略与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

    1.中国的海军发展战略处于深刻变革时期

    2.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缅甸“果敢事件”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 “果敢事件”的经过和原因

    (一)“果敢事件”的经过

    (二)果敢事件爆发的原因

   二 对缅甸国内政局的影响

    (一)果敢事件引起其他停火的少数民族武装的高度警觉

    (二)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增加变数

    (三)缅甸政治中的少数民族因素趋向复杂化

   三 对中国的影响

    (一)果敢事件冲击中缅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边贸投资

    (二)果敢事件牵涉中国民族感情

    (三)中国政府密切关注和积极处置危机

    (四)果敢事件对中缅关系的启示

   四 小结

  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国安全

   一 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与现状

   二 中印边界谈判进程

   三 边界争端与中国安全:现实与潜在

    (一)印度军事实力进入一个向上爬坡的强势阶段

    (二)渲染“中国威胁”

    (三)印度对达赖集团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四)印度与美国等国的联合军演逐年升级

   四 中国与印度:何去何从?

  透过力拓收购案和间谍案看中国的经济安全

   一 力拓两事件的回顾及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中铝—力拓收购案的背景及经过

    (二)力拓“间谍门”事件始末

    (三)力拓两事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二 透过力拓两事件对中国经济战略资源安全的审视

    (一)中国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提高其战略资源议价能力,仍任重道远

    (二)政治因素对中国战略资源供给安全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三)市场因素对中国战略资源的供给安全具有两面性

    (四)政治与市场利益最大化考量的结果是继续维持良性合作关系

 国别研究

  印度的政治、外交、安全与经济形势

   一 政权平稳过渡,国大党继续执政

   二 继续执行既定的外交政策,美国仍是外交重点

   三 国内安全问题突出,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四 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通胀压力和财政赤字上升

    1.部门经济增长表现

    2.对外经济现状

    3.目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基斯坦:政治、经济、安全与外交

   一 乔杜里大法官复职,扎尔达里局面日蹙,谢里夫集团“复辟”有望

   二 经济发展缓慢恢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前景堪忧

   三 安全形势严峻,塔利班武装已形成气候,政府应对乏术

   四 巴美信任危机依然严峻,对外关系核心难题未解

   五 结论

  从澳大利亚《2009年国防白皮书》看其地区安全战略

   一 背景

    (一)国内

     1.政策需要

     2.政治需要

     3.政府需要

    (二)国际

     1.大国关系的变化

     2.盟友关系的困惑

     3.新的挑战

   二 特点

    1.军费保持快速增长

    2.全面更新军事装备

    3.强化国防科学研究

    4.国防改革与管理

   三 战略

    1.重申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2.5国联防(FPDA)

    3.专注亚太地区

   四 挑战

  印度尼西亚政治经济形势

   一 政治转型进程艰难前行

    1.议会与总统选举波澜不惊

    2.新国会奠定政治新格局

    3.新内阁强调团结与稳定

   二 经济上表现不俗

   三 两起爆炸案催生全民反恐

   四 大地震需要积极应对

   五 国际地位直线上升

  越南政治革新寻求新突破

   一 总结革新理论体系,修订纲领性文件

   二 重新审定发展阶段,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三 进一步深化政治系统革新,发挥公民社会的监督作用

   四 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风建设

   五 结语

  韩国政治经济形势

   一 经济

    (一)2009年初,经济跌入低谷

    (二)2009年下半年起,经济恢复迅速

   二 政治

    (一)卢武铉自杀引发国民对现政府的批评

    (二)面临支持率下降,李明博尝试“中道实用主义”

    (三)执政党的选举失利与内部分裂

    (四)“媒体相关法”与“金产分离法修正案”引发的争议与影响

     1.“媒体相关法”

     2.“金产分离法修正案”

   三 社会

    (一)弱势群体失业激增,两极分化加剧

    (二)“劳资政民”协商应对经济危机

    (三)围绕“非正规职保护法”的争论

    (四)围绕劳动法的争论

   四 外交

    (一)积极倡导和推动经济合作

    (二)强化大国外交的同时,提出“新亚洲外交”构想,并积极回应“东亚共同体”的提案

    (三)对朝政策发生了转向

   五 2010年韩国展望

  泰国政治经济形势

   一 经济形势

   二 政治局势

    (一)“挺他信”与“反他信”之争

    (二)“反他信”阵营的内部矛盾

     1.民主党与盟党的利益之争

     2.民主党内部的派系之争

     3.民主党与黄衫军的分歧

     4.民主党与军人集团的隔阂

   三 对外关系

  民主党上台后日本政府的政策走向

   一 民主党大胜自民党的原因

   二 未来日本政治的走势

   三 日本经济复苏之路曲折叵测

   四 日本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朝核问题的质变及其原因*

   一 朝核问题的波折与朝鲜核能力的实质性增强

   二 “危机”的常态化

   三 朝鲜的战略意图与外界的误判

   四 中、美、韩、俄、日相互之间的立场差异

   五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蒙古国政治经济形势与中蒙合作*

   一 危机之前的好日子和坏兆头

   二 危机之中的消极形势和积极因素

   三 中蒙关系与对蒙合作前景

  战后斯里兰卡的政治局势

   一 战后局面对政府有利,难民问题亟待解决

   二 推进和平进程,仍需克服不少困难

   三 利用有利形势,政府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当前尼泊尔的政治局势

   一 走向共和 一波三折

   二 政党对抗 政局动荡

   三 挑战与出路

 区域合作关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影响与前景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回顾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框架

    1.自贸区建设的时间框架

    2.《货物贸易协议》的基本内容

    3.《服务贸易协议》的基本内容

    4.《投资协议》的基本内容

   三 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影响

    1.对双边经济合作的影响

    2.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

  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危机中的一次对话

   一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议程

   二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成果及中国的主张

    (一)2009年年会成果

    (二)中国的主张

   三 对博鳌亚洲论坛的几点思考

  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协议

   一 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关税减免

     1.正常轨道

     2.敏感轨道

     3.特殊产品

     4.高度敏感清单

     5.排除清单

    (二)原产地规则

     1.直接计算法

     2.间接计算法

    (三)非关税保护措施

    (四)保护措施

    (五)争端解决机制和协议修订

   二 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签订的主要背景

    (一)印度的“东向政策”

    (二)印度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三)中国因素

    (四)东盟的利益

   三 各方对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协议的看法

  评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会议

   一 会议的背景与议题

   二 新加坡会议的主要成果

    (一)呼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增长

     1.支持平衡增长

     2.制定APEC包容性增长议程,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3.促进可持续增长

    (二)号召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早日结束多哈谈判

    (三)呼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解决边境障碍,实现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

    (四)加强APEC秘书处

   三 中国的主张与贡献

    1.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四点主张*

    2.对世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四点看法*

    3.总结APEC20年经验,提出改革、完善APEC的三点建议

   四 对新加坡会议和APEC未来的几点看法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一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1.双边贸易

    2.双边投资

    3.次区域合作

    4.“10+3”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

   二 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三 对未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展望

  2009年的东亚合作:进展、特点及展望

   一 2009年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

    (一)东盟一体化进程继续推进

    (二)“10+3”框架下,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三)“10+1”框架下,双边FTA建设成果丰硕

     1.东盟—中国自贸区即将建成

     2.东盟—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付诸实施

     3.东盟—韩国FTA谈判完成

    (四)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取得新进展

   二 2009年东亚合作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一)合作更加深入、具体和务实

    (二)在合作领域上,高度关注和突出非传统安全问题

    (三)东盟自身的合作加强,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继续得到肯定和支持

    (四)中日韩合作趋暖,对地区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结论与展望

  清迈倡议:从双边货币互换到区域外汇储备库

   一 清迈倡议下的双边货币互换

    (一)清迈倡议的产生和货币互换的定义

    (二)货币互换的发展和规模

    (三)货币互换的使用条件

   二 清迈倡议下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进程

    (一)2009年以前清迈倡议多边化的探索

    (二)2009年以来区域外汇储备库的推进

   三 清迈倡议的未来发展浅析

    (一)清迈倡议的产生是内在需要还是外在压力

    (二)东亚金融合作的目标是区域流动性救助还是区域金融开发

    (三)区域金融合作还是多边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重返东南亚及其影响

   一 美国重返东南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二)地区多边主义方兴未艾

    (三)东盟国家的政治多元化以及政治转型影响东盟的凝聚力和区外大国与东盟的关系

    (四)能源安全、气候变暖和金融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亟需解决

   二 奥巴马政府对东南亚政策调整的动因

   三 奥巴马政府东南亚政策的特点

    (一)加强对多边机制的重视和支持,致力于构建亚太共同体

    (二)在“巧实力”的理念下,综合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建立良好的美国—东盟关系,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

    (三)重点提升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关系

    (四)在缅甸问题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对缅甸接触和对话

   四 美国东南亚政策调整的影响

  东盟地区论坛“2008~2009会间会年”评述*

   一 东盟地区论坛2008~2009会间会年活动回顾

    1.国际会议

    2.人员培训与演习

    3.通过政策性文件

   二 东盟地区论坛“2008~2009会间会年”活动评估

   三 影响ARF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东盟在ARF中的地位及其作为

    2.ARF自身的机制建设

    3.中国的参与和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与亚太地区能源供求

   一 走向“哥本哈根会议”的轨迹

    1.气候变化研究及治理机制的酝酿(20世纪70~80年代)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启动、签署及生效(1990~1994年)

    3.《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启动、达成及生效(1995~2005年)

    4.迈向“哥本哈根会议”(2005年迄今)

   二 “哥本哈根会议”的焦点议题

    1.《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安排及不足

    2.“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

    3.各方的主要主张

   三 “哥本哈根会议”对亚太地区能源供求关系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与能源的关系

    2.亚太地区碳排放概况

    3.能源结构是影响地区碳排量的重要因素

    4.“哥本哈根会议”对亚太地区能源供求关系的影响

 附录

  2009年亚太地区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亚太国家(地区)主要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说明

 亚太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2009年全球经济逐渐走出经济衰退,其中亚洲经济的率先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经济在危机阶段实现了高速增长,为全球所瞩目。2010年亚洲经济仍将是全球最有活力的部分,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亚洲经济率先复苏所引发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进而是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再平衡”的压力。在政治领域,2009年美国与日本都实现了政府更迭,新政府对待亚太事务(乃至全球事务)的政策导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与日本的“东亚共同体”主张)。这种变化正在影响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在安全领域,围绕朝核问题和阿富汗恐怖主义问题的解决吸引着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国的注意力,并且以新疆“七五事件”为标志,外部恐怖主义势力首次大规模地波及中国国内。除此之外,中印边境问题、中日东海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缅甸北部果敢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中澳之间的力拓间谍案都构成了中国周边安全的隐患。伴随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新变化。

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7。

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Robert S Ross,“China’s Naval Nationalism:Sources,Prospects,and the U.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34,No.2 (Fall 2009).

范宏伟、肖君拥:《缅甸新宪法(2008)与缅甸民主宪政前景》,《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8期。

贺圣达、李晨阳:《缅甸民族的种类和各民族现有人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9卷第1期。

Drew Thompson,“Border Burdens:China’s response to the Myanmar refugee crisis,” China Security,Vol. 5 No.3,2009.

Tome Kramer,“Burma’s ceasefires at risk,” Peace and security briefings No 1 (September 2009,Transitional Institute).

Ashley South,“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yanmar:A New Model for Democratiz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26,No.2,2004.

陈小方:《“力拓间谍案”在澳洲喧闹背后》,2009年7月23日《光明日报》。

高程:《澳大利亚的能源未来》,《能源评论》2009年第9期。

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刘纪鹏、刘妍、刘冰:《中铝并购力拓对央企国际化战略的启示》,2009年2月3日《证券时报》。

马忠普:《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权失败引发的战略思考》,2009年6月25日《现代物流报》。

梅新育: 《审视力拓窃密案更要思考如何调整铁矿石进口制度》,2009年7月27日《国际商报》。

梅新育:《中铝投资力拓成功的条件是什么?》,2009年2月18日《中国工业报》。

韩锋、刘樊德:《当代澳大利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澳大利亚国防部:Australia’s Strategic Policy,1997。

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Australia’s Foreign and Trade Policy White Paper,1997。

Stephen Alomes & Catherine Jones, Australian Nationalism,Collin Augus & Roberson’s,1991.

Russell Trood & Deborah Mcnamara,The Aisa-Australia Survey 1995-1996,Macmillan,1995.

汤平山、许利平:《赤道上的翡翠——印尼》,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

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编著《印度尼西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印尼〕2009年1~12月《国际日报》。

〔印尼〕2009年1~12月《印尼商报》。

EIU,Country Report,Indonesia,2009.

Detiknews,Jan-Des. 2009.

Kompas,Jan-Des.2009.

Gatra,Jan-Des.2009.

〔菲〕鲁道夫·赛维里诺:《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代亚太》2008年第3期。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09-10/24/content_1448127_4.htm。

《专访东盟秘书长:“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至关重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23/content_12305126.htm。

《中国—东盟合作:东亚一体化示范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0911/1433_1.html。

K J Joseph,“ASEAN-India Pact and Plantations:Realities of the Myths,”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Vol.XLIV,No.44,October 31,2009.

Masahiro Kawai,Ganeshan Wignaraja,“The Asian “Noodle Bowl:Is It Serious for Business?”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No. 136.

Mohit Anand,“India-ASEAN Relations:Analysing Regional Implications,”IPCS Special Report, No.72,May 2009.

Parthapratim Pal,Mitali Dasgupta,“Does a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ASEAN Make Sense?”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Vol.XLIII,No.46,November 15-21,2008.

WTO,World Tariff Profiles 2008.

李好:《印度和东盟贸易合作对我国的影响》,《经济纵横》2009年第5期。

侯松岭:《印度东向政策与印度—东盟关系的发展》,《当代亚太》2005年第5期。

2009 Leaders’ Declaration,“Sustaining Growth,Connecting the Region,”The 17th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http//:www.apec.org.

The 21st APEC Ministerial Meeting,Joint Statement,Singapore,11-12 November,2009,http//:www.apec.org.

APEC Ministers Take Concrete Actions to Improve Business Environment,http://app.mti.gov.sg.

胡锦涛:《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持续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2009年11月16日。

Asia Development Bank Database.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ober 2009.

UNcomtrade Database.

方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1期。

何志工、安小平:《东北亚区域合作:通向东亚共同体之路》,时事出版社,2008。

李向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9~10期。

王胜今等:《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构想》,《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1期。

王玮:《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再思考》,《商业经济》2008年第1期。

苑基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要点和契机》,《经济视角》2006年第11期。

张蕴岭主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

Philippa Dee,“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Future Growth,” Pacific Economic Papers, No.350,2005.

Ecipe Razeen Sally,“Economic integration:Will Asia go regional?” East Asia Forum, November 3rd,2009. see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09/11/03/economic-integration-will-asia-go-regional/

东盟官方网站,http://www.aseansec.org。

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C.Randell Henning,East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Policy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September 2002.

Ralph A. Cossa,Brad Glosserman,Michael A. McDevitt,Nirav Patel,James Przystup,Brad Robert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ebruary 2009.

Catharin Dalpino,“New Power Dynamics in Southeast Asia,” The Stanley Foundation,2008.

Satu Limaye,“United States-ASEAN Relations on ASEAN’s Fortieth Anniversay:A Glass Half Full,”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9,No.3,2007.

Daniel Twining,“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0,No.3,2007.

Bruce Vaughn,Wayne M. Morrison,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Trends,Issues,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April 4,2006,CRS Report RL32688.

刘阿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东南亚地区秩序——美国、中国与东南亚的角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

张友国:《危机下的世界经济与能源需求波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3期,第74~80页。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日合作与中美合作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第38~48页。

方曙兵:《中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弥合分歧,拓展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第90~95页。

庄贵阳:《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第6~15页。

罗勇、郭战峰、宋亚芳:《国际气候制度框架的建立与发展趋势》,《亚非纵横》2008年第2期,第39~43页。

张海滨:《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连续性与变化及其原因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第36~43页。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57~62页。

托尼·布莱尔:《哥本哈根会议猜想》,《经营管理者》2008年第7期。

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第34~36页。

潘家华、蒋尉:《从中美战略对话角度透视能源和环保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9~10期,第53~56页。

王新玲:《从京都到哥本哈根》,《CHINA REPORT》2009年第6期,第20~22页。

陈迎:《从安全视角看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第45~51页。

王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391~394页。

简 介:本书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历史时期为背景,对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东亚地区增长模式的演进、问题及未来的变动趋势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东亚市场、资源和技术等三大结构性缺陷的变化走势及其对未来东亚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了东亚自我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地区市场制度建设的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作者: 赵江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简 介:本书围绕“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展开,立足国家领土主权根本利益,关注中国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主要依据翔实的资料和社会发展客观现实,探寻中国与周边国家各自在边境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措施,结合新形势下周边国际关系的发展,探讨和谐边疆的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客观、公正,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作者: 邢广程 李国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