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6

“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报告图书

Report on the Women′s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eriod of “Tenth Five-Year”

SSAPID:101-9763-0852-22
ISBN:978-7-80230-74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十五”时期广东政治经济进程中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研究及评述,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广东省妇女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广东省妇女发展的特点,又总结了广东省妇女发展的历史经验,是至今较全面系统反映广东“十五”时期妇女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东花
编 辑:宋娜;李文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文前彩插

 相关链接

 《“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一 发展状况篇

  广东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和参政议政状况

   一 主要政策和措施

   二 主要工作成效

   三 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广东妇女的经济参与状况(一)

   一 经历丰富有作为

    1.来源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目前相对集中于国有和私营企业

    2.多数人有丰富的管理实践和相关的专业背景

    3.职务多为总经理(经理)、厂长

    4.企业经营状况可喜

   二 收入可观福利优

    1.个人经济收入丰厚,家底殷实

    2.福利优厚,社会保障有力

   三 观念新颖敢追求

    1.思想解放,观念前卫

    2.政治参与意识和维护女权的法律意识均强

    3.自我评价为社会中层,而且满意度高

   四 家庭和谐身心健

    1.多数人家庭稳定,婚姻状况良好

    2.工作时间较多,身心状况健康

  广东妇女的经济参与状况(二)

   一 妇女的就业状况指标分析

    1.职业领域

    2.职业结构

    3.收入差距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妇女的经济参与程度和深度

    1.经济参与广度

    2.妇女参与的高度和深度

   三 解决妇女经济参与“起点低”和“结果差”问题

  广东妇女的就业状况

   一 广东妇女城乡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情况

     1.女性从业人员总量的变化情况

     2.女性从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变化情况

     3.女性从业人员在户籍总人口中的变化情况

    (二)妇女城镇就业情况

     1.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2.城镇登记女性失业人员情况

     3.女性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情况

     4.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

    (三)妇女农村就业情况

     1.农村乡镇女性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2.农村乡镇女性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情况

     3.农村乡镇女性从业人员转移就业情况

     4.农村乡镇女性从业人员外出就业情况

   二 广东妇女城乡就业的基本判断和简要分析

    (一)就业总量增加

     1.妇女就业数量增长速度快于男性

     2.女性从业人员在全体从业人员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稳中有升

    (二)结构趋向优化

     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女性从业人员的增长大大快于农村乡镇女性从业人员的增长

     2.从产业结构看,女性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数量和比例均出现下降

     3.从行业结构看,部分较适合妇女就业的行业中的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三)质量有所提高

     1.女性从业人员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反映妇女就业质量的提高

     2.女性失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反映妇女就业稳定性的提高

     3.就业自主性增强,择业趋向多样化,是妇女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

    (四)存在的问题不少

     1.女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问题依然突出

     2.女性从业人员在农村乡镇就业和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偏大

     3.一些适合妇女就业的行业中的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比较低

     4.不少妇女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实际工作时间偏短

     5.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比较严重

   三 广东妇女就业与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

    (一)劳动报酬

     1.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2.部分行业的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收入增长较快

     3.农村女性从业人员收入缓慢增长

     4.差距在扩大

    (二)社会保险

     1.妇女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逐步提高

     3.尚有大量妇女未参加社会保险

  广东妇女的受教育状况

   一 广东教育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四)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五)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

   二 广东妇女受教育状况

    (一)广东妇女人口的受教育结构

    (二)广东妇女受教育的现状

    (三)广东教育的性别差距

     1.文盲人口的性别差距

     2.义务教育的性别差距

     3.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距

    (四)广东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三 广东女性在高中及以后阶段受教育困难的原因

   四 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创造女性受教育的良好的环境

    (二)改革学校教育,改变现有教育环境,避免性别差异转变成阻碍孩子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三)激活女性的自主意识,培养女性的自主精神

  广东妇女的健康状况

   一 广东省妇女健康状况的改善

    (一)广东省妇女的健康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3.妇女患病率得到改善

    (二)保障妇女健康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全面贯彻,是推进妇女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广东妇女健康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

    (三)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得到改善,是推进妇女健康水平提高的技术支持,也是广东妇女健康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

   二 广东省妇女健康状况的问题

    (一)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妇女健康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二)妇女健康在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三)政府投入相对不足,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存在比较严重的可及性

   三 战略选择

    (一)进一步明确妇女儿童健康改善和妇幼卫生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地位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公共服务责任

    (三)进一步明确妇幼卫生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进一步明确改进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 政策建议

    (一)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制度化、递增式的妇幼卫生经费投入机制

    (三)建立起覆盖全人群、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妇幼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

    (四)以项目带动重点和难点妇幼健康问题的解决

  广东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

   一 广东女性的婚姻家庭特点

    1.女性婚姻的人口分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广东女性大多主宰自己的婚姻命运,婚姻自主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3.广东城乡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及生育行为差别明显

    4.“夫妻平权”城市占主导,农村女性四成以上分享家庭实权

    5.家务的时间、强度总体上减少减轻,但女性主要承担家务的情况依然未改

    6.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女性权益受损时有出现

    7.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和家庭地位满意的居多

   二 结论

  广东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基本状况

   一 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

    (一)流动人口的规模与性别比

    (二)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三)女性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

    (四)流动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

   二 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一)劳动力资源现状及特点

    (二)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1.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2.社会服务业流动人口增长迅速

     3.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4.女性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绝大部分是生产、运输、商业、服务业等较低层次工作,职业层次越高,性别差距越大

    (三)未工作人口中的女性流动人口

   三 流动人口中儿童的基本状况

  广东妇女组织的发展状况

   一 妇女组织与机构发展状况的历史回顾

    (一)妇联组织的发展

     1.基层妇联组织发展状况

     2.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发展状况

     3.非公有经济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发展状况

    (二)工会妇女组织的发展

    (三)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妇女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妇女组织等的发展

     1.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妇女社团的发展

     2.非正式妇女组织

   二 妇女组织的作用

    (一)推动性别平等

    (二)参与立法与维权

    (三)形成了妇女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三 现阶段妇女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妇联基层妇女组织面临新挑战

    (二)民间妇女组织成长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1.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

     2.进一步探索民间妇女组织的发展机制

 二 社会关注篇

  广东女性就业的历史轨迹*

   一 就业渠道

   二 择业动机

   三 就业组织的所有制性质

   四 职业地位

   五 职业收入

   六 职业流动的原因

  广东女性离婚人口现状考察

   一 离婚状况的一般分析

   二 离婚状况的地区特征比较分析

   三 离婚人口的年龄特征比较分析

   四 离婚人口的文化特征比较分析

   五 离婚人口的职业特征比较分析

   六 结论

   七 对策与建议

  广东欠发达地区妇幼卫生保健状况*

   一 广东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妇幼卫生保健现状分析

    1.孕产妇死亡率

    2.婴儿死亡率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6.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二 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对比分析

    1.2003年不同地区的儿童保健情况

    2.2003年不同地区的孕产妇保健情况

    3.2003年不同地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情况

   三 广东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妇幼卫生保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差距明显

    2.地区差距

    3.人群差距

   四 广东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妇幼卫生保健对策研究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现政策保障,全面贯彻《母婴保健法》以及两个规划

    2.建立一个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提高农村妇女儿童享受卫生保健的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3.加强管理措施,保障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权益

    4.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管理

    5.加强政策开发,加大投入,保障妇幼卫生工作正常有序运行

  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

   一 女工变动基本情况

   二 女工的群体更替

    (一)同龄群体更替

    (二)空间更替

     1.东南沿海替代

     2.城市郊区替代

    (三)行业更替

    (四)来源地更替

   三 新女工群体

   四 讨论:世界体系视野下的女工群体命运

  妇女健康与艾滋病控制

   一 调查研究概况

    (一)定性研究

    (二)定量研究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对象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相关行为

     1.访谈对象普遍“恐艾”,对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程度偏低

     2.访谈对象对安全套的防病作用普遍认识不足

    (二)问卷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相关行为

     1.问卷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一知半解

     2.问卷调查对象在性观念、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等方面男女两性存在明显差异

    (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与性病患者对艾滋病的认知、感染途径及相关行为,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家属对艾滋病的认知与态度

     1.在了解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方面,女性不如男性

     2.在感染途径方面,男性以静脉吸毒感染为主,而女性经性途径感染的则占较大比重

     3.在使用安全套和性伴通知方面,男性普遍缺乏责任意识,直接导致女性被传染

     4.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家属普遍“恐艾”,存在歧视感染或患病亲人现象

   三 结论

   四 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认识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

    (二)政府制定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法规要有性别意识,要体现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三)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在性生活中的交涉能力

    (四)加强对男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男性在安全性行为中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性伴通知中的法律责任意识

    (五)性用品厂家要把关注重点适度转移到女性生殖保健用品上来

    (六)要在吸毒人群中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和美沙酮戒毒疗法,降低女性经血和性双重渠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七)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在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的作用

  广东社会性别观念调查与分析

   一 广东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基本状况

    (一)广东女性的主体观念形态

     1.广东妇女的自主意识较强,但弱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农村女性尤为明显

     2.广东妇女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大大增强,比全国女性更认可自己的能力

     3.广东女性不同群体之间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广东女性的性别观念形态

     1.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挑战

     2.在性关系、性角色上表现出一定的理解和宽容

     3.在婚姻生活中夫妻相互尊重,表现出反传统、求平等的精神

     4.对女性在婚姻、工作、现代化进程方面的角色期待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

     5.广东不同女性群体之间性别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6.与全国的调查结果相比,广东男女的社会性别观念显得更传统一些;与十年前广东的该项调查相比,有些观念存在着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见表9)

    (三)广东女性的男女平等观念形态

    (四)广东女性对社会地位的总体评价

   二 广东社会性别观念的现实分析

    1.社会性别观念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交织并存

    2.社会性别观念中表层认识和深层认识具有差别性

    3.广东社会性别观念中观念和实践具有不同步性

    4.广东的社会性别观念在不同群体中具有不平衡性

   三 对策与思考

  粤港澳台居民通婚现状分析

   一 关于粤港澳三地居民通婚的问题

    (一)粤港澳三地居民通婚概况

    (二)粤港澳居民之间通婚的政策法律差异

     1.结婚年龄的差异

     2.结婚所需证件差异

     3.离婚的差异

     4.重婚认定与处置的差异

    (三)粤港澳婚姻法律差异带来的弊端

     1.结婚的障碍

     2.择地离婚

     3.重婚现象增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打破地域通婚的框框

     2.区间制定通婚条例

     3.修改有关的法律

     4.加强粤港澳间的相互沟通

   二 关于粤台两地居民通婚的问题

    (一)粤台两地居民结通婚概况

    (二)粤台两地居民通婚特点

     1.粤台两地通婚数量相对平稳

     2.男女双方年龄差距逐步缩小

     3.涉台婚姻中大陆公民仍以女性居多

    (三)粤台居民通婚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1.粤台婚姻质量不高

     2.重婚、骗婚现象时有发生

     3.涉台婚姻介绍经纪人活动猖獗

     4.非婚同居时有发生

     5.赴台团聚难

     6.在台就业难

    (四)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1.大陆与台湾地区有关婚姻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同

     2.两岸有关部门缺乏正常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

     3.台湾当局对大陆配偶赴台定居的措施不能适应当前两岸婚姻状况发展的需要

     4.台湾地区对大陆配偶赴台团聚就业有诸多限制

     5.大陆配偶赴台团聚前缺乏对台湾地区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广东高校女教师工作状况调查

   一 调查对象、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事业发展及平等对待的关注

     1.要求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兼顾科研和教学

     2.要求在申请科研课题方面得到帮助

     3.要求学校为女教师提供更多进修与学习的机会

     4.要求在职称职务晋升时受到与男教师同等的对待,甚至在政策上有所倾斜

     5.要求更为深入地参与学校事务

     6.要求学校及社会给予女教师更多的认可

    (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女教师的影响

     1.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自己的影响

     2.对分配制度改革的评价

     3.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评价

   三 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女教师分层现象

     2.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二)建议

  广东农民生育观调查分析

   一 基本情况及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2.调查结果

   二 调查结论

   三 农民生育观形成原因综合分析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文化因素

   四 现阶段传统生育观矫正对策建议

  广东中老年妇女健康状况透析*

   一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二 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主要人口学特征

    (二)月经情况

    (三)现患病情况

    (四)既往患病情况

    (五)骨折发生情况

    (六)围绝期综合征(改良Greene量表评定)患病情况

    (七)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就医状况

    (八)用性激素补充疗法的状况

    (九)健康体检情况

   三 讨论

    (一)围绝经期的月经情况

    (二)围绝经期与相关疾病

    (三)围绝期综合征患病现状

    (四)出现围绝期综合症后就医状况

    (五)应用性激素补充疗法的状况

    (六)健康体检情况

  广州市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报告

   一 广州市妇女就业问题现状

    (一)大龄妇女再就业难

    (二)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三)新成长女青年面对的就业困惑

   二 女性再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一)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增加

    (二)社会上存在着就业歧视,妇女可就业面较窄

    (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把大龄失业妇女、农村女富余劳动力拒于门外

    (四)妇女的就业信心不足,对岗位要求过于挑剔

    (五)企业用工行为的不规范

   三 妇联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的就业机制

    (二)建立就业援助服务,实施便民利民措施

    (三)建立以素质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制

    (四)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就业空间

  深圳市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一 研究方法及样本基本特征

   二 家庭运行情况

   三 家庭压力

   四 家庭问题解决方式

   五 家庭暴力

   六 社会支持

    1.政府组织支持

    2.社区支持

    3.亲友支持

   七 亲子关系

   八 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九 生活质量

   十 几点建议

  佛山市反家庭暴力报告

   一 佛山市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

    (一)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方面

     1.多数人对“家庭暴力”没有正确概念,精神暴力易被人们忽视

     2.有一半以上的人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全面,约三成的人把家庭暴力当做个人的私事

     3.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在教育程度、性别方面存在差异

    (二)遭遇家庭暴力情况方面

     1.精神暴力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

     2.冷暴力开始流行,夫妻矛盾时不再拳脚相加

     3.受到伴侣经济控制的人为数不少

    (三)解决家庭暴力的方式方面

     1.对待家庭暴力态度上,采取消极方式解决家庭暴力的还大有人在

     2.对通过妇女组织、工会解决家庭暴力的呼声较高

     3.对出现家庭暴力后的帮助需求是多样化的,对法律的咨询服务及援助的认识较一致

   二 佛山市家庭暴力状况分析

    (一)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施暴者自身因素

     2.受暴者因素

     3.夫妻婚姻生活的不和谐

     4.社会原因

   三 反家庭暴力对策思考

    (一)积极开展反家庭暴力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二)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人们的法制观念

    (三)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妇女维权工程,畅通社会救助渠道

    (四)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指导家庭开展心理辅导

 三 专题研究篇

  广东妇女参政机制完善及评估体系构建*

   一 妇女参政及其机制辨析

   二 妇女参政的四维度划分

   三 妇女参政状况考察

    (一)从公民参与的维度看

    (二)从职业参与的维度看

    (三)从参政(狭义)维度看

    (四)从执政参与的维度看

   四 执政维度妇女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广东与沿海四省妇女儿童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一 广东及沿海四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1.指标体系的设定

    2.妇女儿童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三 广东与沿海四省增长速度差异分折

   四 存在的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2.性别比严重失衡

    3.婚检滑坡,新生儿缺陷率上升

    4.卫生保健是薄弱环节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加

   五 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基层妇女参政,参与民主政治建设

    2.加强公共卫生防治工作,控制艾滋病、性病蔓延

    3.尽快恢复强制婚检

    4.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5.继续加强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妇儿工作,确保流动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6.控制人口增长势头,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

    7.加强妇女儿童发展评估工作,建立常规性监测评估制度和必要的性别统计

    8.继续加大对教育和妇儿工作投入比例,尤其是应大幅增加卫生经费和妇幼保健经费的投入,加快薄弱环节的改善

  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样本的说明

   三 职业的性别隔离与性别不平等

   四 职业地位与性别不平等

   五 结论与讨论

  广东婚姻家庭关系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一 广东省现阶段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

    1.从未婚人口看,未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2.从有配偶人口看,婚姻关系较为稳定

    3.从丧偶人口看,女性丧偶性情况严重

    4.从离婚人口来看,离婚率缓慢增加,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离婚率较高

    5.婚姻关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婚姻市场的供求关系日趋紧张

    6.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户结构简单化以及家庭类型多元化

   二 影响广东省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和文化的交融,使婚姻家庭关系出现多元化和多样化,对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2.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分层明显,社会弱势群体逐渐形成,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极为不利

    3.广东省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对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4.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日益加重,对家庭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5.广东省人口结构总体上逐渐趋于平衡,有利于婚姻家族关系和社会协调发展

    6.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妇女儿童的权益得到越来载完善的保护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分层日益明显,对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对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协调发展可能带来较大的压力

    3.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甚至加剧,给婚姻和家庭建立带来消极影响

    4.广东省人口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5.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6.社会养老保障将面临巨大压力

    7.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妇女权益的保护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8.婚姻关系日益多元和复杂化

   四 广东省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增加

   五 促进广东省婚姻家庭关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1.提高人口素质,采取积极的人口素质政策,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积极实施扶贫政策

    3.提高女性地位,尊重与保护妇女和女童的合法权益

    4.做好老龄工作,以社会保障为主,家庭保障为辅,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5.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调整现代婚姻关系

  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

   一 概念内涵和测量指标的矛盾

   二 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

   三 网络测量和费用测量

   四 费用测量的一个案例

   五 结论与讨论

    1.社会网络不等于社会资本

    2.网络测量的意义及缺陷

    3.对于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的另一种方法是费用测量

  广州地区女性公众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工具

    (三)计分方法及标准

    (四)程序

   三 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公众教育观念得分描述统计

    (二)广州地区男性公众与女性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其子观念上的差异

   四 讨论

    (一)广州地区(女性)公众教育观念水平高于全国公众教育观念整体水平原因分析

    (二)广州地区男女公众教育观念现状原因分析

   五 小结

  广东珠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二 广东珠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状况

    1.广东妇女土地权益的实质是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被剥夺或削减

    2.出嫁女的股份分红是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集中体现

   三 基于妇女角度对广东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审视

    1.股份合作制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股东(村民)资格认定环节排斥出嫁女

    2.股权调整在保障了娶进媳妇等新增人口权益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矛盾

    3.股权固化过程中对妇女权益的影响

    4.明确到妇女个人名下的股权有助于摆脱家庭共有对妇女权益的隐性侵害

   四 结语

  广东家庭户规模与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特点

   一 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文献研究

   二 广东家庭户规模变化趋势

    1.广东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及特点

    2.家庭户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 形成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初婚、初育年龄与家庭形成阶段

    2.家庭形成阶段变化的原因

    3.广东家庭形成阶段的变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四 扩展、稳定和收缩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扩展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稳定阶段和收缩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五 空巢阶段和解体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空巢阶段和解体阶段的特点

    2.空巢阶段和解体阶段的发展趋势

  广东人口生育意愿的现状分析*

   一 问题与背景

   二 样本与数据

   三 结果与分析

    (一)实际生育数量、性别结构和生育时间

    (二)意愿生育数量和意愿生育性别

    (三)生育目的

     1.婚育观念

     2.生育压力

     3.对男女平等的认识

    (四)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情况的比较

   四 结论与讨论

 四 流动人口篇

  广东流动妇女权益维护状况研究*

   一 广东省流动妇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与特点

     1.广东省流动妇女的人口学特征

     2.广东省流动妇女的经济现状

     3.广东省流动妇女在城市的生活状况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1.劳动保障权益受损

     2.文化层次低,培训的机会少

     3.生活问题凸显

     4.参政水平偏低

   二 建立广东省流动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机制

    (一)指导思想

     1.必须充分认识流动妇女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2.解决流动妇女儿童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3.坚持公平原则

     4.有序渐进原则

     5.强化服务宗旨

    (二)主要任务

     1.制度建设

     2.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3.重视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和教育

     4.对于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给予实质上的帮助

     5.积极关心和倡导外来农村妇女参与社会活动

  广东外来女性人口角色转换研究

   一 外来人口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1.地域转变、文化背景的改变,要求角色转换以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2.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个体加快角色更新,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个体角色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 当前外来女性农民工的角色缺陷

    1.外来女性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

    2.法律意识相对淡漠,人治观念强于法制观念

    3.紧迫感强,但学习意识不强

    4.参与意识不强

   三 外来人口现代性角色状况的影响

   四 制约外来女性农民工角色转换的客观性因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层面上的规定使外来女工的角色义务和角色权利相脱节

    2.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文化的冲击又使女性角色的自我定位充满矛盾与冲突

    3.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的欠缺,使女性农民工的角色转变困难重重

   五 促进外来人口角色转换的对策

    1.正确看待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地位,完善管理外来人口的相关政策,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明确角色规范与要求提供制度保障

    2.增加培训机构、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女性外来人口的再社会化提供充足的教育培训资源

    3.加大维权力度,为女性外来工的角色扮演创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4.推进文化大省的建设步伐,构建高层次的文化氛围,为女性外来人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广东外来工工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比较

   一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假设

    (五)数据资料来源

   二 外来工两性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资影响因素分析

    (二)人力资本回报

    (三)企业类型和工种对工资的影响

   三 工资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比较

    (一)人力资本的男女回报比较

    (二)工种和企业类型的性别比较

    (三)小结

   四 进一步讨论

    (一)省份

    (二)回归方程的解释力

   五 结论和不足

    (一)男女外来工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

    (二)企业性质和工种对男女工资的影响

    (三)男女不平等

    (四)实践意义

    (五)不足

  广东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的初步探讨

   一 广东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二 流动人口生育的基本情况

    (一)生育总量

    (二)生育的地域分布

    (三)生育的孩次分布

    (四)生育的年龄结构

    (五)生育的文化程度构成

    (六)生育的职业构成

    (七)生育的性别结构

   二 关于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制度创新

    (二)切实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认识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特点、变化、规律的研究,不断总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机制和办法

     1.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2.拓展“综合治理”的层面与内涵

    (四)充实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力量,加大经费投入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紧密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六)建立现代化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七)完善考核,确保管理责任落实

    (八)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深圳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一 已婚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特征

    (二)流动特征

   二 深圳流动人口的婚姻基本情况

    (一)配偶双方的基本情况

    (二)与配偶的结识

     1.自己认识和亲友介绍,是流动人口结识目前配偶的主要途径

     2.从友情升华到爱情,是深圳流动人口感情发展的主要方式

     3.因为爱而最终结婚的占绝大多数

     4.大多数人的恋爱历程和成婚在来深圳之前的流出地就已完成

    (三)婚前性行为

   三 深圳流动人口的家庭及家庭生活

    (一)流动状态下的家庭结构

     1.家庭成员的分离

     2.夫妻的分离

     3.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分离

    (二)家庭的居住条件

     1.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在深圳没有自己的住房,而是居住于出租房和单位提供的宿舍内

     2.超过50%的外来移居家庭没有独立的居住空间

     3.家庭住房面积偏小

    (三)家庭收入

     1.总体而言,深圳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2.深圳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中,丈夫收入是主要来源

    (四)家庭消费

   四 深圳流动人口的家庭关系

    (一)夫妻关系

     1.幸福感觉

     2.和谐关系

     3.平等关系

     4.独立关系

    (二)子女关系

     1.对子女在婚姻中地位的认识

     2.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3.对子女的感受

   五 问题与思考

    (一)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的长期分离所带来的问题

     1.对情感的不利影响

     2.对子女教育的不利影响

     3.心理上的不利影响

    (二)流动人口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差所带来的问题

     1.住房条件差带来的问题

     2.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3.对社会评价的影响

    (三)流动人口社会归属感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四)物质生活待遇的提高

    (五)社会各界的关怀

    (六)户籍制度的改革

    (七)政治上的权利保证

    (八)城市化的思考

  江门市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一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贫困依然是影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1.外来民工主要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部地区

     2.外来民工家庭经济水平低下限制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教育政策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有一定的束缚

    (四)外来民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普遍重视

    (五)学校教育环境良好,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欠佳

     1.外来民工子女对老师信任,与同学能融洽相处

     2.外来民工子女的成绩普遍欠佳,教材、语言、环境是影响其成绩的主要外因

   二 建议

    (一)建立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基金

    (二)招募志愿者

    (三)加强管理,政策倾斜

    (四)降低入学门槛,改革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五)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扶持民办学校招生

 五 政策分析篇

  公共政策决策与社会性别意识*

   一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

   二 公共政策决策群中“女性代言人”的缺失

   三 公共政策体系层次上的社会性别问题

    (一)公共政策内部层次间的性别问题

    (二)公共政策的性别问题具体分类

   四 促进社会性别意识的决策主流化

    1.决策结构中增加女性决策者

    2.强化男性决策者社会性别意识

    3.各政策领域性别政策的衔接

  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状态

   一 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状态

   二 思想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 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在建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四 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性质、政府缺位、集体协商与外来女工的权益保障

   一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设

   二 企业的性质、规模和外来女工的权益保障

   三 个体、集体与地方政府的缺位

   四 结论和讨论

  广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一 有关资料及基本统计分析

   二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三 实证分析结果

   四 结论及政策含义

  女性就业与女性教育的终身化

   一 前言

   二 女性终身教育的就业理念

   三 女性终身教育的就业效应

   四 我国女性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二)女性教育的实践发展

   五 我国女性教育终身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促进女性教育理念的彻底更新

    (二)有效保障所有女性群体的教育权利

    (三)合理设计与安排女性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教育内容

    (四)广泛拓展女性终身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新类型离婚财产纠纷探析*

   一 以“按揭”方式购买的房屋、汽车产生的离婚纠纷

    (一)对按揭制度性质探讨的必要性

    (二)按揭造成的两种离婚财产纠纷

     1.对婚前办理按揭手续,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的房产在离婚时的归属问题

     2.离婚时,对于婚后办理按揭手续,但房屋产权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的房屋的归属问题,使法官感到很棘手*

   二 离婚纠纷中对投资收益、财产孳息及个人财产增值部分性质的界定

    (一)投资收益和孳息的比较

    (二)个人财产形态转化与增值部分的归属问题

   三 公司股份和经营收入的离婚纠纷

    (一)应当对非股东或非经营方的配偶的知情权进行规定

    (二)对于登记离婚时分割财产协议中未涉及公司股权问题的解决

   四 知识产权收益的离婚纠纷

  广东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社会支持与援助机制*

   一 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援助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一)地方经济落后,援助资金来源渠道窄,资金少

    (二)援助工作未能完全纳入政府的公共政策

    (三)覆盖面不广,受益家庭不多

   二 建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社会支持与援助机制的建议对策

    (一)推动政府把援助工作纳入公共政策

     1.完善“低保”运行体系,把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完全归入民政部门的低保体系

     2.减免医疗保障金,将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完全纳入医保体系

     3.把单亲贫困家庭子女全部纳入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并对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援助

     4.推动农村信用社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设小额贷款信用制度

     5.把援助工作纳入扶贫办等部门的扶贫计划

    (二)完善持续稳定的援助资金筹集体系

     1.成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援助基金

     2.争取将筹集援助资金纳入福利彩票分配

     3.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努力争取将援助工作纳入各地财政拨款

    (三)建村、居互助网络,实行“一帮一”“多帮一”等援助

    (四)提高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自救能力

 六 妇女工作篇

  广东省妇联办公室工作综述

   一 抓政务服务,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

    (一)认真做好文秘工作

    (二)扎实推进信息工作

    (三)编辑发行《女性》杂志

    (四)加快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提高档案保密、办文统计工作质量

   二 抓事务管理,做好机关工作的大后方

    (一)做好事务工作

    (二)做好生活后勤工作

    (三)严格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三 认真组织策划,举办泛珠三角区域妇女发展合作活动

   四 扎实开展妇女儿童文物征集工作

  广东省妇联组织联络工作综述

   一 巩固发展妇联基层组织

    (一)党委高度重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环境不断优化

    (二)妇联组织巩固发展,凝聚力、战斗力增强

    (三)横向组织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不断延伸

   二 推动培养选拔女干部

    (一)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推动培养选拔女干部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女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1.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2.启动“一把手”培训计划,提高驾驭全局能力

     3.分类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三 加强对外交往与联谊

    (一)发挥窗口作用,宣传广东新形象

    (二)凭借地缘优势,凝聚港澳台妇女

    (三)切合妇女儿童需求,实施合作项目

  广东省妇联宣传工作综述

   一 以提高妇女素质为主线,帮助农村妇女致富奔康

    (一)以妇女学校为阵地,大力开展文化和农业科技培训

    (二)开展科技直通车活动,坚持为农村妇女提供农科服务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妇女实现非农转移

    (四)扶持妇女接受大中专学历教育,切实帮助妇女提高发展能力

   二 以创建“巾帼文明岗”为主要抓手,引导城镇妇女岗位建功、岗位奉献

    (一)与时俱进,全力打造“巾帼文明岗”金字品牌

    (二)主动出击,配合政府宣传、组织妇女和家庭群防群治抗击“非典”

    (三)加强指导,引导广大女企业家积极参与广东经济强省建设

    (四)策划主题活动,团结动员妇女投身广东现代化建设

   三 做好“家”字文章,不断创新和发展家庭美德建设

    (一)策划举办主题鲜明的两届广东家庭文化节

    (二)与时俱进丰富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内涵

     1.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

     2.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

     3.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

    (三)积极推动家庭文化理论建设

   四 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一)策划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二)负责主办广东妇女十年发展图片展,宣传广东妇女的进步和贡献

    (三)开展首届“广东妇女儿童工作好新闻”评选活动,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关注妇女儿童事业

    (四)妇女报刊发行多年获全国先进,大力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五)借助媒体,策划宣传妇女儿童事业

  广东省妇联权益工作综述

   一 加强源头维权,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 开展普法宣传,妇女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 构建“四大网络”,形成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社会化新格局

   四 整合各方力量,推动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

   五 围绕稳定大局,动员组织妇女参与综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 创新工作手段,加强能力建设,维权工作水平跃上新台阶

  广东省妇联儿童工作综述

   一 创新工作载体,牵头家庭教育效果显著

   二 实施项目带动,将儿童权利落到实处

   三 打造工作品牌,“四援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四 推进源头参与,加强对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的保护

   五 聚焦宣传倡导,引导广大儿童自主参与道德实践

   六 加强阵地建设,促进妇儿中心、自办园所发展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综述

   一 制定新规划,确立新世纪头10年广东妇女儿童发展目标

    1.制定规划的背景和严谨的过程

    2.编撰目标分解和成员单位职责

    3.编制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

   二 单设办公室,妇联协调推动规划实施加固了平台

    1.省妇联积极争取妇儿工委办机构单设、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

    2.办公室的单设使妇儿工委议事协调的各项工作机制得以规范和落实

    3.率先在全国创建省级规划信息网

   三 宣传培训,让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性别平等和儿童优先理念

    1.抓机遇宣传

    2.攻难点宣传

    3.抓培训宣传

   四 调查研究,源头推动妇女儿童利益纳入决策主流

    1.调研流动妇女儿童权益问题推动了党委政府出台政策

    2.幼教问题调研成果为促成广东省出台有关政策并召开省级工作会议提供依据

    3.专家的理论研究找准广东妇女儿童发展在沿海的定位,为解决妇女儿童发展的瓶颈问题把脉开方

    4.协调推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省的“十一五”规划

   五 多形式推动,逐步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1.专题会议

    2.实施项目

    3.示范带动

   六 求真务实,运筹组织两个纲要与规划的中期评估

    1.强化政府实施规划的主体意识

    2.制定规范,加强指导

    3.突出抓好省级督导,效果明显

  广东省妇联妇女理论研究工作综述

   一 加强妇女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

    (一)组织实施妇女理论研究,为党政决策及妇联工作提供依据

     1.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委托课题

     2.承担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和儿童基金会——“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控制”资助项目

     3.积极开展妇女课题研究

     4.完成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工作

     5.组织编撰《广东省志·妇运志》

    (二)组织研究成果评奖活动,营造妇女研究良好氛围

     1.组织首届妇联系统调研成果总结表彰活动

     2.开展妇女基本理论征文活动

     3.开展2005年度广东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三)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

     1.积极向党委政府报送成果

     2.推动马克思妇女观进党校

     3.争取妇女热点问题纳入省社科“十五”规划

     4.加强先进性别文化宣传

     5.编辑出版研究书籍

    (四)搭建广东妇女研究组织网络

    (五)加强培训学习,积极配合全会工作

     1.加强培训学习

     2.服从大局,配合省妇联工作

   二 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广东妇女研究会发展

    (一)召开研究会第四代表大会,筹备第五次代表大会

    (二)开展社团活动

    (三)加强研究会日常管理工作

   三 办好《女性》杂志,为妇联工作服务

  广东省妇联法律援助工作综述

   一 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妇女儿童切身权益

    (一)维护正义,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二)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案件的效果

    (三)奉献爱心,让妇女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二 开展法律咨询,帮助妇女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外来女工法律知识水平

   四 增强源头参与意识,推动解决涉法焦点问题

   五 注意总结,推进全省妇联系统法律援助工作

  广东省妇联女性教育工作综述

   一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一)有利于女性发展与成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二)培育女性人格的素质教育

    (三)强化女性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室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构建长效机制,为办学特色提供有效保障

     1.加强女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办学特色提供理论指导

     2.树立精细管理理念,融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为一体

     3.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敬业爱岗、适应女性高职教育的教师团队

     4.以分配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 广东康怡老人大学

    (一)更公平化的办学理念

    (二)更人性化的教学管理

    (三)更中国化的文化承传

    (四)更现代化的课堂实践

  广东省妇联期刊出版工作综述

   一 大力弘扬主旋律,不断刷新《家庭》品牌,进一步拓展市场占有率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服务社会和大众

    (二)充分发挥妇女报刊作用,不断强化“质量第一、精品至上”的办刊意识,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期刊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主动进攻的态势参与市场竞争

   二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热心公益,造福社群,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倾力打造品牌系列刊,发展壮大期刊主业

    (二)积极推进多元化产业延伸,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扩张

    (三)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扩大集团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 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集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 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实力质的飞跃

    (一)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及向上市公司迈进

    (二)加强对外合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完成产业结构的充实和扩展,实现向产业多元化集团公司迈进

    (四)完成新办公楼——家庭大厦的建设,为集团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作综述

   一 开展儿童校外教育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举办各类兴趣班,丰富少年儿童的校外生活

    2.举办多种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 坚持为妇女服务,发挥妇女阵地作用

    1.大力培训下岗妇女,努力推进妇女再就业工作

    2.完善中心功能,拓展妇女服务项目

   三 创新模式,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

    1.建立巾帼志愿者家庭教育服务队

    2.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完善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3.配合家教通举办亲子俱乐部

   四 建立网站,搭建起中心与妇女儿童之间的桥梁

 七 评估报告篇

  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二 广东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妇女儿童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注重解决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和水平,发挥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为妇女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广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两个规划”实施五年来,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妇女就业政策得到较好贯彻落实

    (二)妇女参政比例和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妇女儿童受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五)妇女儿童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六)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 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强化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抓好妇幼保健机构和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重症救治中心的作用

     2.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的服务和管理,推行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计划的实施

     3.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工作,推进计生优质服务

     4.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婚检率

     5.积极筹款,救治重症儿童

    (三)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确保贫困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四)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能力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六)搞好调查研究,出台政策措施,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1.加大维权工作调研力度

     2.建立妇女维权社会化工作网络

     3.开展禁止非法使用童工的专项执法大检查

   三 实现“两个规划”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保覆盖面仍较低

    (二)非法接生现象仍然存在

    (三)出生缺陷发生率亟待进一步降低

    (四)婚前医学检查大幅滑坡

   四 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创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

    (三)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积极推进婚前保健工作

    (五)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六)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七)加大监测统计评估力度,为“两个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

  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强化政府行为,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二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女性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

   三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妇幼保健主要指标保持领先水平

   四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妇女受教育权利

   五 构筑社会化维权网络,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六 狠抓落实,不断优化妇女生存发展的环境

  韶关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基本概况

    (一)《妇女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状况

    (二)《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状况

   二 主要成绩及经验

    (一)女性就业状况明显提高

    (二)女性参政议政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三)妇女儿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四)妇女儿童健康与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六)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三 主要做法及体会

    (一)加强领导,将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

     1.完善组织,健全制度

     2.建立定期汇报制度

     3.注重调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4.加强监测统计评估工作

    (三)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难点指标落实

     1.更新思想观念,重视女干部培养选拔

     2.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

     3.重视妇女再教育,提高妇女素质

     4.加强卫生服务建设与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5.依托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体系

     6.立足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大国策和法制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

     1.积极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

     2.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妇女法律意识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及时查处、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及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案件

   四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仍偏低

    (二)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三)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措施未能很好落实,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居不下

    (四)学前三年入园率难以达标

    (五)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 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行为,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二)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

    (三)提高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

    (四)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

    (五)加快推进农村两改工作

  湛江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健全各种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网络机制

    (二)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三)加强责任意识,完善目标管理机制

    (四)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监测评估激励机制

   二 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实施两个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面向领导宣传培训,增强实施妇女规划的责任意识

    (二)面向联络员、统计员、妇女干部宣传培训,提高实施两个规划的能力

    (三)面向妇女群体宣传培训,提高自觉参与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面向社会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发展的舆论氛围

   三 整合社会资源,突破重点难点,整体推进两个规划的实施

    (一)从提高妇女参议政水平出发,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

    (二)从保障妇女劳动利益和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出发,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三)从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出发,加强维权和帮困工作

     1.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和网络

     2.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活动

     3.积极救助特困妇女

    (四)从提高妇女受教育和健康水平出发,加强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

     1.妇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妇女保健事业不断发展

   四 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自身建设,提高实施妇女规划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一)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协调水平

    (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三)加强制度建设

   五 加强监督检查

   六 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二)对策与措施

     1.强化实施妇女规划的政府行为

     2.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3.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

     4.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5.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

     6.努力形成实施妇女规划工作的社会化格局

  揭阳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综述

   一 强化责任意识

   二 优化发展环境

   三 狠抓重点难点

    1.提高妇女参政水平,保障妇女政治权利

    2.加强妇女技能培训,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

    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4.发展妇幼卫生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序

妇女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十五”时期是广东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同时也是妇女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本书通过对“十五”时期广东政治经济进程中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探讨、研究及评述,总结了广东省妇女发展的历史经验,是至今较全面反映“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

[1]《广东省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广东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2005年中小学、幼儿园/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统计报表》。

[1]郭瑞敏:《浅析民国时期妇女职业不发达原因》,《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2]李若建:《割裂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管理现代化》1994年第2期。

[3]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佟新:《社会结构与历史事件的契合:中国女工的历史命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具海根:《韩国工人》,梁光严、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陈春声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7]E.J.裴宜理:《上海罢工》,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蔡师雄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9]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10]中国劳工通讯:Falling Through the Floor:Migrant Women Workers’Quest for Decent Work in Dongguan。

[11]中国劳工通讯:Deadly Dust。

[12]中国劳工通讯:《关于中国童工现象的实地考察报告》。

[13]中国劳工通讯:《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分析报告(2003~2004)》。

[14]中国劳工通讯:《中国广东省宝石加工业尘肺病个案报告》。

[15]潘毅、任焰:《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

[16]石秀印、许叶萍:《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

[17]中国劳工通讯:《利益的冲突与法律:中国劳工权益分析报告》。

[18]曾湘泉、卢亮:《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

[19]吴清军:《走向集体贫困:一个单位型社区20年的变迁》。

[20]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

[21]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22]肖唐镖、叶凯:《厂民关系的历史变迁:一种影响农村稳定因素的分析》。

[23]郭巍青、黄岩:《跨国网络在中国的劳工维权行动》。

[24]石秀印:《中国企业层面的社会结构演变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的对比》。

[25]马骏今、村弘子、赵国庆:《北京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分析》。

[26]谢桂华:《市场转型与下岗工人》。

[27]平新乔:《民营企业中的劳工关系》。

[28]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

[29]石秀印:《工人的社会流动及其内在逻辑》。

[30]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

[31]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2]刘运亚、张力:《寻找失落的罢工权》。

[33]谭深:《外来女工的安全与健康》。

[34]李强:《中国血汗工厂现状调查报道》。

[35]课题组:《中国劳动关系现状与调节模式选择》。

[36]陈峰:《国企改制与工人抗争》。

[37]谭深:《外来工的主要问题》。

[38]张汝立:《从主动边缘化到被动边缘化——农转工人员的进城行为研究》。

[1]雪锋:《保险行业如何做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王小章:《浙江农民生育观悄悄在变》,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005年11月5日。

[3]于霞:《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林守清、徐苓:《女性生殖内分泌性激素补充疗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黄薇,彭伟,吴艳乔等:《城都市围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陆洪波,杨晓钊,黄永兴等:《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徐苓、赵珩、葛秦生:《围绝经期的流行病学调查》,《生殖医学杂志》1993年第1期。

[5]邓小虹、张淞文:《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医学》2002年第4期。

[6]王哲蔚、高晓玲、周蕾等:《更年期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第18期。

[7]郭锡永,王悦,吴飞等:《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17期。

[8]宋亦军、林守清:《雌激素与女性骨关节炎》,《中国医刊》2002年第8期。

[9]吴安锁:《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16期。

[10]张宝屏:《广州地区40~60岁妇女社区卫生服务及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1997年第6期。

[11]林守清:《权衡利弊,正确应用性激素补充治疗》,《中国医刊》2002年第8期。

[12]徐苓:《科学全面地分析激素补充治疗的利与弊》,《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年第10期。

[13]陆洪波、杨晓钊:《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广西医学》2001年第5期。

[1]笑冬:《一个基本的看法:“妇女与农村工业化”》,《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2]艾华、李银河:《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倪志伟、马芯佳:《改革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与社会变迁》,载于《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出版社,2002。

[4]金一虹:《经济改革中的农村妇女的现状与出路》,载于《中国妇女分层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5]安微愫等:《中国农村中的性别与家庭经济》,载于《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出版社,2002。

[6]刘伯红:《中国女性的就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7]谭琳、卜文波:《中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成因》,《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

[8]郭凡:《当代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9]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0]陈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P.M.Blau and O.D.Duncan,1976,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York,Wiley.

[12]Parish,William L.,1984,“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elution China,edited by J.Wats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Xie,Wen and Nan,Lin,1986,“The Process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urban China”,Paper presente datthe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NewYork.

[14]Blau,Peter M.and Danqing,Ruan,1989,“Social Mobilityin Urban Chinaand America”,Paper presente datthe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 August.

[15]Nan,LinandYanjie,Bian,1989,“Social Resourcesand Status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Paper presente datthe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 Florida,载入《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王金玲:《社会学视野下的女性研究:15年来的建构与发展》,《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7]刘小京:《农村妇女走出土地:趋势、机遇、问题》,《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4期。

[1]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蔡昉主编《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广东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广东人口与发展》(上、中、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1991~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6]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

[8]黎宗献主编《人口质量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9]李建民等:《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

[10]刘瑞主编《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1]时述花主编《广东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12]田雪原主编《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3]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4]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上),《人口学刊》2003年第5期。

[15]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下),《人口学刊》2003年第6期。

[1]奥利弗·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见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科斯:《企业的性质》,见路易斯·普特曼编《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社会成本问题》,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

[9]林南:《社会资本:争鸣的范式和实证的检验》,《香港社会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13]迈克尔·迪屈奇(Michael Dietrich):《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4]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

[15]罗伯特·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见李惠斌、杨雪东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熊瑞梅:《性别、个人网络与社会资本》,见边燕杰、涂肇庆、苏耀昌编《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亚历山德拉·贝纳姆和李·贝拉姆:《交换成本的测量》,见《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8]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0]Bian,Yanjie.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ume 62 Number 3 June 1997.

[21]Bian,Yanjie and Soon Ang.1997.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Social Forces 75.

[22]Bourdieu,Pierre 1986,“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by Barry Wellman,Boulder,Co.:Westview.

[23]Burt,Ronald S.1992,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Granovetter,Mark.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78,1973.

[25]Lin,nan.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ume25,1999.

[26]Lin,nan. 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林志斌:《论农村土地制度运行中的性别问题——来自全国22个村的快速实证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4期。

[2]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广州市农村出嫁女合法权益落实情况与建议》,广州市妇女联合会网站,2002。

[3]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若干问题研究——从法院审判的视角解读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广东法院网,2003。

[4]鲁英:《广东农村出嫁女问卷调查报告》,农村妇女维权网,2006。

[5]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统计局:《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21.cn.com.2002-02-28,2002。

[6]全国妇联权益保障部:《土地承包与妇女权益》,《中国妇运》2000年第3期。

[7]赵东花、谢小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中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中国妇运》2004年第2期。

[8]许平:《婚姻流动与农村妇女的土地使用权益保护》,《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1期。

[9]《当前广东农村妇女群体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妇女网,2002。

[10]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11]方向新、陆福兴:《民间法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侵害及防治》,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4-09-10,2004。

[12]王景新:《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事关三农发展大局》,《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3期。

[13]郭正林:《土地权利使她们自立——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4日。

[14]朱守银、张照新:《南海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15]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6]张红宇等:《2002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

[17]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18]王小映:《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19]钱忠好:《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学解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20]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1]陈胜利,张世琨:《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2]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3]张枫:《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

[4]陈平:《实践与思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以阳江市为例》,《南方人口》2006年第4期。

[5]顾宝昌:《论生育与生育观:数量、时间与性别》,《人口研究》1992年第6期。

[6]张仕平,王美蓉:《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人口学刊》2006年第2期。

[7]沈毅:《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8]邵夏珍:《中国城乡家庭育前和育后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1期。

[9]谭克俭:《我国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转变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尤丹珍、郑真真:《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1]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1]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2]李若建:《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91~97页。

[3]谭深:《珠江三角洲外来女工与外资企业、当地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见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第194~210页。

[4]尹明明、鲁运庚:《透视我国童工现象》,《劳动保护》2003年第6期。

[5]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管理世界》2000年。

[6]郑桂珍、洪文达:《流动人口中的妇女问题》,《南方人口》1995年第3期,第37~41页。

[1]广东统计局人口办研究课题:“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2]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青年研究》2000年第9期。

[3]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社会学》2001年第4期。

[4]刘精明:《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2001年第6期。

[5]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6]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7]陈莉:《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分析》,《人口学刊》1999年第2期。

[8]谭建光:《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的转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9]时宪民:《中国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劳动力流动与体制选择》,《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0]风笑天主编《社会学导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Liu,Pak-Wai,Xin Meng & Junsen Zhang. Sectoral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Chinese Economy. Journal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13:331-352.

[2]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工资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工资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97~110页。

[3]杜卓娅,王红岩:《市场经济条件下男女劳动力工资差异问题初探》,《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刘纯阳:《人力资本对典型贫困地区农民工资的影响》,《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第55~57页。

[5]刘纯阳:《人力资本理论的两种研究思路》,《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1期,第13~15页。

[6]刘林平、郭志坚:《企业性质、政府缺位、集体协商与外来女工的权益保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7]彭巍:《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职工工资影响的社会学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9~102页。

[8]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9]王奋宇、赵延东:《流动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李培林:《外来工——中国进城外来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34~148页。

[10]余红、刘欣:《女性天生是弱者吗?——妇女就业难的理论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11]张展新:《市场化转型中的城市女性失业:理论观点与实证发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期。

[12]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13]张诚:《转型改制中的女性就业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14]中山大学“外来女工权益保障和生存状况”课题组:《外来女工权益保障与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2期。

[1]迟书君等:《特区婚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2]李淋、冯桂林:《试析农民工的消费》,《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刘军:《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肖金军:《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综述》,《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7月。

[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谷延方:《英国农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7。

[9]夏国美:《自由恋爱的新课题》。

[10]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1]沙吉才:《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2]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7。

[13]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李银河:《性、婚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刘永涛:《当代美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7]《2002年深圳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8]陆学艺等:《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沈崇麟等:《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迟书君等:《新型城市移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崔传义:《适应农民进城 调整城乡关系——对进京农民工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和居住问题的调查》,韩嘉玲:《城市边缘群体教育问题研究》,《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君如:《小康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

[5]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与中汉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部编《小康中国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吴霓、丁杰、邓友超、张晓红、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专题研究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2004年第23期总第171期。

[8]胡瑞文、廖大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总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9]张铁道、梁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0]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1]江门市教育局:《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收费全面实行“一费制”的通知》。

[12]江门市公安局:《江门市暂住人口统计报表》。

[1]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蔡日方、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4]李强:《中国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底层精英问题》,《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1,2000。

[5]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7]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孙立平:《资源重新积累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9]谭深:《珠江三角洲外来女工与外资企业、当地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杜芳琴等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a。

[10]谭深:《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劳工权益保护的资源?》,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b。

[11]“外来农民工”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2]王奋宇、李路路等:《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北京出版社,2001。

[13]朱柔若:《社会变迁中的劳工问题》,(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4]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李霞、申薇、席侃译,华夏出版社,2002。

[1]周天勇、李春林:《集中性城市化和离土又离乡才是我国城市发展道路和人口转移对称》,《财经论坛》1988年第2期。

[2]汪传信、曾祥明:《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期。

[3]刘文俭、陈玉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2期。

[4]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曾培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学习纲要辅导》,人民出版社,2001。

[6]杨新海、王勇:《“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7]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8]张再生:《城镇化与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9]叶耀先:《新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和经验教训》,《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7期。

[10]赵佳维:《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妇女的职业选择》,《经济观察》2005年第1期。

[11]韩铃梅:《城镇化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困惑:角色冲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汪力斌、李小云等:《当前中国农村妇女状况透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刘汉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04年4月。

[2]谭琳、刘汉辉:《浅论新时期的女性终身教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