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1

通向复兴之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研究图书

Road to reviving

SSAPID:101-9759-1955-18
ISBN:978-7-5097-039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国内外“问题区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矛盾产生的特殊性,以实证分析和典型研究证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的加速期,这种发展态势既来自于东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来自于国家振兴政策,也来自于重化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扩大所形成的短期效应,消除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及其根源依然需要继续努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总论 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建议

  一 振兴战略实施概况和东北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绩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评价

    1.东北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东北地区发展基础比较

    3.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比较

  二 开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道路

   1.平衡投资的技术结构,提高投资吸纳就业的能力

   2.继续不良资产存量证券化进程,不断改善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3.尽快构建东北三省协调合作的框架和平台,提高投资项目和政策安排的区域经济效应

   4.发展民营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5.建议中央制订明确的援助东北地区振兴的补偿性计划

   6.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搞好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 提升结构,创新发展外部条件

  四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对策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二)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明晰所有者职能

  五 推进工业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东北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的方略和任务

  六 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认识程度

   (二)提供项目支撑

   (三)积极落实政策

   (四)有效整合资源

   (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七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以辽宁为例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及其发展动力

    1.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2.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二)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1.防止政府主导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

    2.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3.围绕大中城市发展配套产业

    4.通过产业集聚培育地区主导产业

    5.实施县城和中心镇优先发展战略

    6.实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八 构建转型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九 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环境

   (一)制约东北振兴的区域金融风险因素确认

   (二)东北区域金融风险生成的非金融部门根源分析

   (三)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政策与途径

  十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十一 遵循路径依赖方针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东北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障碍

   (二)遵循路径依赖方针,培育产业集群

   (三)政府和企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职能

  十二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区域

   (一)东北生态环境矛盾及观念问题

   (二)东北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成因

   (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建议

  十三 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东北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十四 典型解析: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振兴道路探索

   (一)铁西区的战略选择和整体改造概况

   (二)开启巨变之门的“三二八”密钥

   (三)铁西区的发展前景和启示

  十五 典型解析:辽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调查

   (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体制根源与弊端

   (二)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的成效与问题

   (三)加速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绩效分析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及其成因赵子祥、李向平:《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衰退

    1.“七五”时期以来东北地区工业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

    2.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经济总量位次连年后移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所占比重下降(见表1-2)

    4.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度降低

    5.社会就业人口减少,特别是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提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1.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上是相对衰退

    2.局部地区和部分产业的绝对衰退

    3.经济衰退具有明显的体制特征

  二 东北地区进入全面振兴的加速期

   (一)东北全面振兴的前期

    1.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仍然偏高,非公有制经济不够发达

    2.中央企业调整改造滞后

    3.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4.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5.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二)进入全面振兴的加速期

    1.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东北振兴的巨大推动力

    2.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取得进展,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将带动存量结构调整加速

    3.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外部投资进入东北地区的规模增加,将带动增量调整加速

  三 2004~200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取得的成效

   (一)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2.国有企业改组取得突破性进展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二)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加快

    2.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3.振兴战略所确定的重要产业快速增长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新进展

    1.试点城市及试点产业类型增加

    2.煤炭沉陷区的治理工作取得进展

    3.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

    1.利用外资规模快速增长

    2.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实施“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4.外资银行进入东北速度加快

   (五)现代农业有了较快发展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

   (六)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显著

    1.矿区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2.生态林建设和草原保护取得新进展

    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大

    4.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5.加强水质监测,控制烟尘、噪声污染

   (七)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1.就业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

   (八)东北三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1.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农村社会保障刚刚起步

  四 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就业水平的显著改善

    2.国内政策性投资增加和外资流入,并没有伴随一般商业性贷款规模增加

    3.各省内部城市间开始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但省际仍缺乏有效的产业协作和项目配套机制

    4.少数大企业占用了更多的发展和振兴资源,而大量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同等的发展条件

    5.参与剥离办社会职能的国有企业数量增加,地方政府难以负担重组成本

    6.建设“生态安全东北”面临巨大挑战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仍十分艰巨,社会保障面临新的挑战

   (二)对策

    1.针对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和实施就业促进政策

    2.继续不良资产存量证券化进程,不断改善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3.尽快构建东北三省协调合作的框架和平台,提高投资项目和政策安排的区域经济效应

    4.发展民营银行和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5.建议中央制订明确的援助东北地区振兴的补偿性计划

    6.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搞好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开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道路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

   (二)体制转型艰难

   (三)社会转型滞后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程及其复杂性

   (一)三次重振历程

   (二)历史遗产

   (三)商品社会基础缺失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道路的开拓

   (一)俄罗斯模式及我国南方发展模式

   (二)开创东北模式的必要性

   (三)东北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四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几个重大问题

   (一)国企转型与社会分工深化

   (二)资源枯竭与区域社会稳定

   (三)体制转轨与社会和文化转型

   (四)历史欠账与可持续发展

  五 正确处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主要经济关系

   (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二)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三)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四)处理好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

   (五)处理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的关系

 第三章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民营经济发展

  一 地区所有制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现实状态

   (二)东北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有制结构比较

   (三)经济市场化程度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二 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是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一)东北国企改革新阶段的改革观念和政策新背景

    1.由国企产权改革发端的改革反思对改革氛围的净化作用

    2.中央政策扶持为加速东北国企改革进程创造了条件

   (二)近年来东北国企改革攻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显著进展

    1.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2.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拆解难题,有效缓解和处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

    3.企业兼并重组成效显著

    4.开放改制,量体裁衣,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5.国资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三)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影响

    1.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国有经济布局和组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2.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3.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如何进一步明确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的配置比例和产业功能

    2.改制工作虽然基本结束,但遗留的棘手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3.巨额不良资产和债务仍制约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4.如何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成为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三 支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民营经济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1.参与国企改组、改制成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的重要途径

    2.民营经济对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东北三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4.外资进入东北的规模和质量持续提高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总量规模有待扩大

    2.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支柱产业中的介入程度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3.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融资问题成为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瓶颈

    5.外资经济发展总量规模不大,分布不均衡

  四 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措施

   (一)继续推进东北地区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1.进一步明晰区域性国有经济的作用与功能定位,切实有效地推进地区国有经济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3.探索不良资产处置与促进国有企业转制、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衔接的可操作办法

    4.建议国家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给予特殊的支持政策

    5.建立中直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地区利益协调机制

   (二)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民营经济成长工程”

    1.实施以增量促存量的改革战略,着力扩大区域非国有经济的增量

    2.促进大的非国有经济主体的生成,丰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主体

    3.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给予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平等待遇

    4.建立东北地区引资与产业政策协调体系,增强外资产业分布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联性

 第四章 提升结构 创新发展外部条件

  一 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方向

   (一)三大产业融合趋势

   (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重化工业势头强劲

   (三)制造业的核心作用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二 大力发展东北现代服务业

   (一)建立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

   (二)完善行业自律组织

   (三)做实都市圈和区域统一市场

   (四)金融创新与拓宽融资渠道

   (五)产权改革和发展创业经济

   (六)有序开放和实现双赢

   (七)加速人才队伍建设

   (八)经营品牌化和规模化

   (九)构筑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十)加强规划,协调发展

  三 以传统产业的骨干企业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四 企业家的作用和中小企业发展

  五 坚持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发展战略

  六 优化市场组织结构,强化商会和行业自律

  七 改善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作用

  八 制定老工业基地振兴法,建立老工业基地振兴基金

 第五章 推进工业创新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

  一 东北工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一)实施振兴战略后东北工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位势

   (二)在全国处于优势的行业

  二 东北工业结构的现实特点分析

   (一)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特点仍在加深

   (二)大型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三)东北地区各省之间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四)各省领先行业有同有异,行业集中度均较高

  三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优势产业持续扩张所面临的未来市场需求风险

   (二)新兴产业领域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产业组织结构失衡没能得到根本性扭转,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的流动性和整合度较低,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四)产业持续发展和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薄弱,多数产业不具备产业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的掌控力

   (五)原材料工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加剧

   (六)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耗能装备技术水平较低,造成单位GDP能耗较高

  四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的方向与策略

   (一)建立产业发展的新的技术基础,解决技术体系升级问题和拓展产业深化发展

    1.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主导产业的扩散和带动功能

    2.东北地区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应以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3.明确和细化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点和方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善于调整创新方式和路径,提升创新层次和创新效果

    5.政府实施重点工业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东北地区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新兴产业的成长

   (二)建立产业发展的新的组织体系,促进东北地区工业融合与协作的模式与选择

    1.通过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

    2.注重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3.关注中场产业的发展,确立和强化对产业价值链技术标准和关键标准模块的掌控能力,支持区域相关企业网络的形成和运转

    4.东北地区原材料产业资源整合的重点领域和要点

    5.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整合的重点领域和要点

    6.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整合的重点领域和要点

   (三)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集约用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章 加快农业产业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是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农业产业化是破解东北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东北地区农业综合实力的主要方式

  三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农业产业化领域不断拓宽

   (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建立

   (四)产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五)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四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规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竞争实力较弱

   (二)土地流转等制度障碍依然存在

   (三)利益联结机制亟待完善

   (四)农业产业化诚信意识淡薄

   (五)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支持

  五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优势及发展机遇

   (一)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优势

    1.土地资源优势

    2.农产品规模优势

    3.农产品研发优势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机遇

    1.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为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2.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高度重视,为东北地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3.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六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七 加快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

   (二)抓住振兴东北机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项目支持

   (三)进一步强化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整合区域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六)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七)完善市场机制,实行“诚信工程”

   (八)提高东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开发与转化力度

   (九)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七章 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发展县域经济

  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辽宁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二)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1.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城市

    2.县域经济在流通方面的作用趋于弱化

    3.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过专门培训的熟练劳动力很少,高技术人才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 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分析

   (一)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县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对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

   (三)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围绕中心城市发展配套产业,是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区域性流通中心是带动县域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旅游资源和级差地租是县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和人居工程的有利条件

  三 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一)防止政府主导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

   (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三)围绕大中城市发展配套产业

   (四)通过产业集聚培育地区主导产业

   (五)实施县城和中心镇优先发展战略

   (六)实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八章 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 构建转型机制

  一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 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途径与政策选择

   (一)抓住机遇,战胜挑战

   (二)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特点,确定接续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依托资源拉长产业链条

   (五)国家重点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六)采取措施切实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七)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三 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一)补偿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补偿的法律依据

   (三)补偿主体

   (四)补偿对象

   (五)补偿的主要形式及运行

   (六)补偿资金的用途

   (七)补偿资金的来源

   (八)补偿法律的完善

   (九)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品价格体系

   (十)自然资源枯竭地区生态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十一)开发补偿的监督与评价

   (十二)实行分类开发补偿

  四 构建资源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一)转型退出

   (二)重组退出

   (三)破产退出

   (四)建立资源型衰退产业援助基金

   (五)自然资源枯竭地区劳动力特别安置与调整政策

   (六)资源型衰退产业银行坏账处理政策

   (七)资源型产业特殊财政政策

   (八)企业蜕变策略

   (九)科教复兴战略

   (十)土地市场化战略

   (十一)完善企业破产法律体系

 第九章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一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金融政策与措施

   (一)国家投融资政策与资金援助

    1.国债项目等投资政策援助

    2.财政资金与政策援助

    3.国家金融政策援助

   (二)东北三省地方政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三)金融支持东北振兴的理论探索

  二 东北三省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及成效

   (一)金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二)地方金融改革进展顺利

    1.新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2.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三)证券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

    2.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3.首次公开募股融资实现突破

   (四)经济发展的保险保障逐渐增强

   (五)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1.票据市场

    2.货币市场

    3.产权交易市场

    4.民间融资市场

  三 制约东北振兴的不良贷款及其他金融风险因素

   (一)不良贷款的存在是制约振兴的主要风险因素

    1.反映东北三省不良贷款状况的几组历史数据

    2.东北三省不良贷款现实状况分析

    3.不良贷款问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资本市场风险是制约振兴的重要风险因素

   (三)金融支持弱化风险是制约振兴的潜在风险因素

    1.金融相关比率逐年下降

    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在全国的比重逐渐走低

    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明显偏低

    4.融资结构单一,总额偏低

  四 以不良贷款为主体的东北区域金融风险之根源

   (一)国家政策根源

   (二)宏观体制根源

   (三)微观社会根源

   (四)地区内部根源

   (五)银行自身根源

  五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与途径

   (一)化解存量不良贷款风险

    1.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处置

    2.国有企业历史遗留债务的进一步化解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健全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1.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功能

    2.健全区域证券市场体系

    3.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4.积极探索并开展设立民营银行试点

   (四)共促东北金融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2.建立健全金融发展合作机制

 第十章 扩大对外开放 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情况

   (一)沿海对外开放经济带和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东北三省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三)利用外资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四)对外贸易发展加速

    1.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在总体上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中,辽宁省一省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3.东北地区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4.东北三省及各省内部之间进出口发展不平衡局面加剧

  二 直接利用外资情况及引资效应

   (一)实施振兴战略前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二)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东北利用外资的变化

   (三)利用外商投资促进国有企业改制、改造

  三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进展和问题

   (一)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取得的进展

   (二)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周边国家进行开采矿产资源合作存在的政治风险如何防范

    2.如何在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方面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3.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转变政府职能,为外国投资者和其他地区的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二)深化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三)明确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准许外资并购并控股的名录

   (四)建议中央直属企业拿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计划

   (五)采取妥善措施缓解东北三省国有银行融资难问题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绩评价

   (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成效

    1.生产要素向东北沿海、沿边等优势区位集聚

    2.出现企业跨行政区域兼并高潮

    3.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协作

    4.大城市经济区发展方兴未艾

   (二)影响东北跨省区产业集群发育的主要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影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2.以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区域市场缺乏有效竞争

    3.支柱产业集聚度低,综合竞争力较弱

    4.区域中小企业发育不足,难以同大企业形成有效关联

    5.生产加工业强,设计研发和销售服务业弱,综合竞争力不足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思路

   (一)形成路径依赖的历史积淀

   (二)路径依赖因素持续左右东北经济发展

   (三)路径依赖分析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

  四 促进东北区域产业集群发育的若干对策

   (一)明晰区域产业集群发育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二)敦促和支持相关中央企业加快体制改革进度,培育有市场扩张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主体

   (三)吸引以民资和外资为主的大型企业进入区域支柱产业市场,创造有效竞争的区域市场结构

   (四)强化区域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保障

   (五)建立跨区投资收益分享制度

 第十二章 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区域

  一 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二)东北三省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2.工业污染问题比较严峻

    3.农村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4.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二 东北三省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发展模式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

    1.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2.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对环境需求偏好不足,制约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改善

   (三)科学发展观的缺失人为增加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四)公共资源管理制度缺陷加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

    1.立法不健全

    2.“双重领导”体制不规范

    3.政府部门的社会利益目标明显

  三 “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生态环境发展建议

   (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东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1.以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和壮大

    2.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建立资源利用预算账户和预警系统,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二)结合生态环境的基本特性和区域生态功能的划分,制定并实行有差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在禁止开发区实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天然林保护政策

     ——生产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政策

     ——对旅游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2.在限制开发区内实行以生态环境修复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在集约开发区实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确保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

    1.明确能源消耗的具体目标,清醒认识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充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3.以法律和政策护航,确保生态环境发展各项指标的实现

 第十三章 促进社会公平 建设和谐东北

  一 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GDP排名较靠前,而城镇居民收入偏低

   (二)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五)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环境承载力下降

    1.水质严重污染

    2.土地荒漠化蔓延

    3.河流干涸,地下水超采

    4.工矿城市遗留了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一)东北社会保障试点经验

   (二)建立多元支撑的保险体系

   (三)加强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

  三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裂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影响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二)东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东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2.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城市化的关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3.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

   (四)准确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

    2.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单纯依靠政策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五)科学认识建设新农村的本质内涵

    1.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彻底告别“农业社会”,全面进入工业时代的战略宣言

    2.建设新农村,是彻底改变中国政治经济空间分布态势,重新部署城乡地理空间内容与结构的一项历史性举措

    3.建设新农村,是对“城乡分治”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造

   (六)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建设新农村与建设新城市同步推进

   (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

    2.实行倾斜的区域产业政策,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促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3.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保障制度

    4.全方位扩大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5.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一体、相互推动的体制和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证

 附件1 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振兴道路探索

  一 铁西区的辉煌历史及转轨中的发展困境

  二 铁西区调整改造的历程及成效

   (一)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改造历程

   (二)2002~2005年经济社会大发展

  三 铁西区调整改造的主要条件和做法

   (一)抓住三大发展机遇

    1.抓住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中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机遇

    2.抓住国有企业外部条件完善的机遇

    3.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

   (二)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规律

   (三)创新发展模式

   (四)开辟区域整体突破发展的新道路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 开创中国城市老工业区发展的新道路

   (一)国内城市老工业区的形成

   (二)国内其他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途径

   (三)沈阳市铁西区发展模式的启示

 附件2 分离办社会职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 对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理性认识

   (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历史原因

   (二)国有企业办社会的体制根源及其内涵

   (三)目前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弊端

  二 辽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基本情况

   (一)改革的基本背景

    1.辽宁国有经济比重大,企业分离办社会任务重

    2.中国入世以及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客观上要求加快分离办社会的进程

    3.国家对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

   (二)改革的进程

    1.第一阶段:重点推进地方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2.第二阶段:重点推进中央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三)改革的成效

  三 辽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经验及现存问题

   (一)改革经验

    1.各级政府重视使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顺利进行

    2.制定配套政策及合理承担改革成本是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的关键

    3.部门间有效协同配合和责任分工是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组织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

    1.分离办社会政策扶持不到位

    2.国有企业办中小学分离工作问题突出

    3.中央企业不能均等地享受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政策,导致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4.分离办社会手续繁杂,行政性收费过高

    5.国有企业分离之后的后续财政成本逐年加大,导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6.分离后的企业改革力度不大,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成为形式上的“分离”

    7.对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资金支持不够,是导致目前辽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 进一步推动辽宁分离企业办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

   (二)进一步推动辽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摸清底数,做好基础性工作

    3.总结改革经验,明确改革突破的重点

    4.建立健全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

    5.加快分离后企业的改革改制,使其走上市场化、社会化道路

    6.尽快建立“办社会”职能分离后的替代机制

    7.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改革支持力度

    8.进一步加大对辽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的支持

 附件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指标评价

  一 东北区域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二 东北经济竞争能力比较

  三 东北地区发展基础比较

  四 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比较

 后记

辽宁省财政学会、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政府研究室编《现状、趋势、对策:辽宁实现全面振兴重大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6。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综合组:《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东北新闻网,2007。

赵子祥、李向平主编《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选编《世界新产业革命》,时事出版社,1984。

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史清琪等选译,商务印书馆,1991。

胡乃武、金碚主编《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郎咸平、顾雏军:《在收购的盛宴中狂欢》,《财经郎闲评》2004年10月。

金碚:《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北京出版社,2002。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7年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袁易明:《福利目标下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安烨、李秀敏:《东北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障碍分析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

于书今、卢松等:《改革取向与制度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万卷出版公司,2004。

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王列等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199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选编《世界新产业革命》,时事出版社,1984。

石庆武:《东北地区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82年第2期。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6。

陈佳贵:《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李平:《后产业组织时代的市场特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

胡乃武、金碚主编《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委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日报社、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06。

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5。

贺伟:《辽宁经济展望2006~2010》,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弓克:《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重大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年第2期。

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年第10期。

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5期。

林宝清:《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1期。

王林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樊明大:《新经济理论和政策》,2001年1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

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期。

李琼:《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产业发展研究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农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2006。

迈克尔·帕金:《经济学》,梁小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志强、杨学义:《近代辽宁城市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商务出版社,2004。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于立、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齐建珍、杨中华等:《区域煤炭产业转型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朱欣民:《欧盟产业衰落区域的综合治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中国国土经济》2000年第6期。

鲍寿柏:《工矿专业型城市的变革及其出路》,《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财政部两年多来支持东北振兴已投入上千亿元资金》,新华网www.chinaneast.gov.cn,2006年1月16日。

《2005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补贴达122.5亿元》,新华网www.chinaneast.gov.cn,2005年12月27日。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与监管的新进展》,新华网www.chinaneast.gov.cn,2005年12月5日。

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人民出版社,2005。

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张学军:《我省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双降》,2006年3月20日《辽宁日报》。

周逢民:《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2006年3月27日《金融时报》。

钟加勇:《东北银行争夺:政策良药还是当地城商借鸡生蛋》,《商务周刊》2005年第8期。

龚文武:《426户辽企逃废43亿银行债》,2005年12月24日《华商晨报》。

苏存:《信用缺失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10期。

达功:《东北三省仍是中央补助大户》,2003年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李利明、郭宏超:《地方政府力争金融资源》,2003年7月14日《经济观察报》。

王列等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政府研究室编《现状、趋势、对策:辽宁实现全面振兴重大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6。

于治贤主编《世界产业转移的态势和辽宁扩大对外开放的取向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论坛第二次年会组委会办公室:《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论坛2006》文件汇编,2006。

戴维·W.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宋承先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世界经济主流: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www.jjxj.com.cn。

G.L.克拉克等:《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刘卫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中华书局,1948。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刘咏芳:《马克思制度变迁路径选择思想与诺斯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的比较研究》,载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www.wanfangdata.com.cn。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王承礼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王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

方秉铸、徐兴田等:《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满史会编著《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译组译,辽宁省内部图书,1987。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池仁勇等:《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软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仲跻权、李戈军主编《辽宁省“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运龙等译,商务出版社,2002。

郑易生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腾藤、郑玉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朴玉译,三联出版社,2004。

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沈士仓:《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目标风险及对策》,《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刘溶沧:《新时期财政理论建设需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财政研究》1998年第4期。

袁志刚、宁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郭席四:《社会保障导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D.K.Diamondand & N.A.Spence,Regionai Police Evaluationg:A Methodological Review and the Scottish Example,Gower,1983.

赵子祥、李向平主编《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Harvey,D. 1969.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Edward Arnold.

Harvey,D. 1973.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Edward Arnold.

Soia.E.W. 1980. The Socio-spatial Dialectic.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Bluestone,B. and Harrison,B. 1982.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New York:Baslc Books.

Rowthorne,B. 1986. De-industrialisation in the Geography of De-industrialization,ed. R.Martin and Rowthorne,London:Macmillan.

G.L.克拉克等:《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刘卫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汤普森:《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经济地理》1966年第12期。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 国家的作用》,林家彬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陈璞如:《大搞老企业的技术改造 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1979年5月1日《辽宁日报》。

沈越:《充分发挥辽宁重工业优势的几个问题》,《红旗》1981年第22期。

沈越《东北经济区基本情况和几点意见》,《辽宁经济》1983年第5期。

沈越《关于改造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实践》1885年第5期。

罗生智:《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讨论会简介》,《经济学动态》1983年第6期。

方秉铸主编《辽中南经济区建设问题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方秉铸主编《东北经济区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陈栋生、魏后凯、李向平等:《我国九十年代的区域经济政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第6期~1991年第1期。

辽宁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研究》,辽宁省临图准印证(90)第391号,1991。

李向平、王广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中“南北”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

李向平:《第二次创业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5期。

周景堂、廖丹清、陈文科主编《改革与发展中的老工业基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李向平、陈萍、王广林等:《世界主要国家中央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辽宁省委、省政府向中央调查组汇报参阅件,1995。

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迪·格罗塞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政策及实践》,晏小宝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