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2

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路径图书

The Way to Improv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SSAPID:101-9731-6861-69
ISBN:978-7-5201-362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活品质提升为主线,结合北京市的战略定位、发展任务、具体市情以及面临的形势,分析提出了研究北京生活品质的重点和难点,对生活品质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同时,本书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对北京市居民生活、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北京市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若干重点领域、北京市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段婷婷
编 辑:赵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附录

 第一章 生活品质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生活品质的概念和内涵

   一 生活品质的内涵

    (一)生活品质的概念界定

     1.生活品质是反映客观生活状况的概念

     2.生活品质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3.生活品质是客观状况和主观期望的结合

    (二)生活品质的特征

     1.综合性和复杂性

     2.动态性和成长性

   二 生活品质的理论发展

    (一)重视人的教育和发展

    (二)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

    (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平等和公众参与

    (五)关于生活品质指标的研究

     1.欧洲生活质量调查指标

     2.OECD生活质量指数

     3.世界卫生组织生活品质指标量表

     4.国家统计局全国小康生活质量量化标准

     5.杭州“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6.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三 研究北京生活品质的必要性

    (一)生活品质提升,是北京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生活品质提升,是实现北京发展目标的需要

    (三)生活品质提升是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提高人民获得感的需要

   四 北京市生活品质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与变量

  第二节 北京市居民生活品质的现状和战略思考

   一 北京市居民生活品质状况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1.经济发展平稳向好

     2.劳动者报酬持续提升

     3.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二)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1.社会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逐年增长

     2.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三)环境生活品质有所改善

    (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二 北京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难点和挑战

    (一)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养老问题突出

    (二)收入差距较大,容易产生不和谐因素

    (三)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居民生活品质

    (四)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缓解大城市病、提高生活品质刻不容缓

     1.人口、功能过于集中,大城市病凸显

     2.资源环境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三 提升北京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战略思考

    (一)转换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共治、精治、法治

 第二章 生活品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消费研究

   一 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消费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居民消费持续升级

    (三)服务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快于商品性消费,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二)消费支出和消费倾向距上海市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要提升

   三 对策建议

  第二节 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研究

   一 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方式逐步优化

    (三)经济、社会效益双增长,供给效果有所提升

     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生活服务业增加值逐步上升

     2.生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更加便民利民

    (四)疏解与提升相结合,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五)京津冀市场一体化逐步加强,行业发展更加有序

   二 存在的问题

    (一)从供给主体来看,需要“转型”和“转移”

     1.部分行业利润有所下降,需要转型升级

     2.空间分布过密与过疏并存,需要疏解转移

    (二)从供给方式来看,需要“两个加强”

     1.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精细化、智能化需要加强

     2.互联网+服务创新力度需要加强

    (三)从供给效果来看,生活服务业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

   三 推动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推动空间分布由专业化、集聚化向综合化、网络化转变

    (二)经营方式向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三)推动供应方式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四)提供内容向标准化、精致化、人性化发展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

    (六)为民营资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章 生活品质与社会公共服务

  第一节 北京市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一 北京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满意度

    (一)住房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满意度提高最多

    (二)公共教育服务满意度最高

    (三)各项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

    (四)公共服务均衡性最需要提升

   二 公共服务不均衡的表现

    (一)部分区域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二)医疗资源多分布于核心区

    (三)社会服务设施千人拥有量差距明显

   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呼应民生需求,提高供给有效性

    (二)推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提高供给质量

    (三)加快“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便利性

    (四)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节 北京市居民养老需求特征及供给研究

   一 养老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二 北京市养老需求特征分析

    (一)北京市居民的养老意愿*

     1.养老方式上,半数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2.居住安排上,多数人希望能与老人近距离照顾

     3.服务类型上,老人最希望周边有老年餐饮和生活照料服务

    (二)养老意愿的相关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

     2.房产数量

     3.健康状况

    (三)未来北京市机构养老需求分析

     1.低龄老人社会养老意识更强,对机构养老接受程度更高

     2.随着居民年龄增大,子女能照顾老人的比例降低

     3.未来医养结合床位增加将满足部分老人的医疗需求

   三 北京市养老服务的供给特征

    (一)从重床位建设到重居家服务,服务便利性有所提升

    (二)从远离式到嵌入式,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三)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发展,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1.明确公办定位,不与民办争市场

     2.政府投硬件,社会资本管运营

    (四)从自我发展到区域合作,京津冀养老协同初见成效

   四 养老服务的几种典型模式

    (一)保险+高端医养融合模式:“泰康之家·燕园社区”

     1.基本情况

     2.主要优势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清檬养老

     1.基本情况

     2.主要优势

    (三)“三社联动”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什刹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1.基本情况

     2.主要特点

   五 北京市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方式上,居家为主的养老意愿与服务供给不匹配

    (二)空间布局上,老年人口和养老机构分布不平衡

    (三)居民支付能力与养老服务价格不匹配

    (四)养老服务水平与居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六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养老的传统与养老服务供给的矛盾

    2.专业人才稀缺,运营管理需要加强

    3.行业利润低微,盈利模式仍需探索

   七 城区小型养老机构调研情况

    (一)城区养老设施的基本情况

     1.养老设施的共性特征

     2.不同养老设施的特点

     3.城区养老机构的优势

    (二)城区中小型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共性问题

     2.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面临三个“不可持续”

   八 北京市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有效供给,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1.完善老年人口数据监测分析制度

     2.鼓励社会参与,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定制化养老服务

    (二)加快完善多支柱养老支付体系,提高支付能力

    (三)深化养老机构改革,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1.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

     2.推动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机构专业护理能力

     3.多措并举,促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四)大力发展养老驿站等城区小规模养老机构

     1.明确标准,建立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

     2.连锁经营,推动财务可持续

     3.规范公开,明确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评审办法

     4.分类施策,细化照护比例标准和考评指标

     5.鼓励创新,建立智慧养老先行区

  第三节 北京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若干问题

   一 推动“医养结合”的背景

    (一)养老服务离不开医疗护理

    (二)大型医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

   二 医养结合的实现路径

   三 “医养结合”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钱从哪儿来?居民能否负担?——医疗人员设备资金来源和居民承受能力

    (二)专业医护人员从哪儿来?——大力发展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进入

    (四)出了问题怎么办?——防范医疗纠纷的风险

   四 政策建议

    (一)尽快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二)建立完善老年人综合保障,减轻养老医疗负担

    (三)增加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供给

    (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尝试购买服务

    (五)建立健全专门的养老仲裁体系

  第四节 北京市托幼服务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一 完善托幼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托幼服务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北京市托幼服务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京市托幼服务早期开展情况

    (二)托幼服务存在的问题

     1.托幼机构匮乏,有效供给不足

     2.标准制度缺失,监管亟待加强

     3.服务人员不足,师资水平不高

   三 托幼服务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际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

     2.切实加强儿童托育服务监管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多元化发展

    (二)国内经验

     1.建立完善托幼政策管理体系

     2.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建社区幼儿托管点

     3.制订行动计划,发展托幼服务网络

   四 关于改进北京市托幼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托幼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托幼服务健康发展

    (三)加强托幼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节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

   一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二)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增强

    (三)学位仍面临较大缺口

   二 北京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的原因分析

    (一)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

    (二)办园体制转变,缺乏配套支撑

    (三)相关规划指标没有完全落实

    (四)人口变动的影响

   三 北京市学前师资缺乏的症结所在

    (一)劳动付出和收入不匹配

    (二)编制不足,同工不同酬

    (三)人才培养不足,进入幼教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 北京市学前教育对策建议

  第六节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一 北京体育事业发展历程

    (一)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时期

    (二)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时期

    (三)体育科学发展转型时期

   二 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人的品格

    (二)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健康战略”

    (三)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增长

    (四)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三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各类体育场地数量稳步增长,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增强

   四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市场仍需培育,居民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二)体育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体育产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体育场地不足,布局需要优化

   五 新时期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转变体育发展理念

    (二)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为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拓展体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六 香港康乐活动经验

    1.推行康体通,方便市民预订场地

    2.费用低廉,多元筹资共同负担

   七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和启示

    (一)主要经验

     1.鼓励体育社团发展,管理体制向政府社会合作型演进

     2.科学分类,确立各类体育产品投资主体

     3.重视科学规划,群众体育非常普及

     4.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重视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竞技体育职业化程度较高

     6.体育氛围浓厚,体育文化融入生活

     7.体育相关法律和制度较为完善

    (二)对北京的启示

     1.树立体育事业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

     2.培育体育消费群体,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向都市型体育健身转变

     3.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4.加强规划和制度建设,完善体育保险制度

     5.明确市级和区级责任,避免恶性竞争

     6.转变政府职能,鼓励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发展

     7.采取多种方式提升体育场馆服务水平

   八 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幸福产业

    (二)提升供给能力,培育市场主体

    (三)培育市场需求,激活体育消费

    (四)加强便民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让群众方便健身

    (五)加强社会组织在群众健身中的作用

    (六)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七)培育体育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八)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九)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管理机制

 第四章 生活品质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探索和创新

   一 社会治理的概念和理论

    (一)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背景

    (二)从管理到治理的四大转变

     1.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2.由政府为主向多元合作转变

     3.运作方式由被动执行向合作参与转变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四)城市治理

   二 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探索

    (一)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1.推动整治标准化

     2.探索民意立项

     3.行动过程中多元共治

    (二)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三)探索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

   三 北京市建立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难点

    (一)人口数量庞大,“异质性”较强

    (二)不同群体间差距明显,诉求更加多元

    (三)就业结构变化给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四)社会规范需要加强

   四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调和社会矛盾

    (二)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塑造橄榄型社会形态

     1.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2.规范收入分配

     3.畅通社会流动机制

    (三)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依法治理

    (五)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服务供给

    (六)综合施策,提高精治共治水平

    (七)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八)完善社区治理,夯实社会治理之基

     1.完善制度规范,推动社区共治

     2.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3.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扩大对社区服务的宣传

     4.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第二节 国内其他城市居住证制度研究和借鉴

   一 居住证制度的提出

    (一)居住证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二)居住证制度的历史沿革

     1.由暂住登记到暂住证

     2.由暂住证到居住证

    (三)居住证实施的意义

     1.改变城市管理理念

     2.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3.保障公民权益

    (四)人才居住证制度

     1.人才居住证的起源

     2.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五)居住证与积分落户制度

   二 北京市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政策环境——居住证实施势在必行

    (三)经济环境——经济基础良好

   三 国内其他城市居住证制度借鉴

    (一)上海:取消人才居住证,统一积分管理

     1.申领条件

     2.实行积分制度

     3.享受待遇

     4.废除原有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

    (二)广州:居住证和引进人才居住证并存

     1.居住证申领条件

     2.待遇标准

     3.积分标准

     4.积分入户和人才入户并举

    (三)深圳:居住证申领更加严格,阶梯式享受福利

     1.申领条件更严格

     2.阶梯式享受权益保障

     3.积分制度

    (四)天津:积分入户,享受11项服务

     1.申领条件

     2.居住证的待遇

     3.积分制度

  第三节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一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展

   二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

    (二)数据共享程度亟待提高

   三 政府信息公开面临的形势

    (一)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二)数据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三)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四)互联网技术发展给政府信息公开带来机遇和挑战

   四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法律体系,规范信息公开

    (二)信息公开的主体不断扩大

    (三)信息公开及共享程度不断增强

   五 对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主动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二)提高信息公开服务质量

    (三)加强开放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

  第四节 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管理经验借鉴

   一 社会福利概念和类型

   二 美国——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一)五大部门分管政府社会福利职能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严格的监管制度

   三 瑞典——福利国家的代表

    (一)政府管理为主,社会团体为辅

    (二)法律保障社会福利

   四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和权力均衡

    (一)政府主导、社会化管理、自主管理

    (二)行业、企业共同管理

    (三)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健全

   五 日本——“大部制”管理

    (一)“大部制”的福利管理体系

    (二)法律体系完备

   六 对北京的启示

  第五节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应对

   一 互联网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机遇

    (一)互联网拓展了政府倾听社情民意的渠道

    (二)互联网应用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三)互联网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化格局

    (四)有利于促进和谐稳定,传播“正能量”

   二 互联网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一)网络谣言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秩序

    (二)“群体极化”带来信息“窄化”形成狭隘民意

    (三)“网络审判”影响舆论导向与司法公正

   三 网络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的传播特征使然

    (二)网络传播者的诉求使然

    (三)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不足使然

   四 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一)完善法律规范

    (二)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管理

    (三)公开发布权威信息

   五 发挥网络“正能量”,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一)重视网络民意,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加强新媒体运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公开转变

    (三)做好舆情监测,推动网络事件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

    (四)完善制度法规,推动互联网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

    (五)借助“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方向

    (六)发挥网络正能量,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本书以生活品质提升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北京市的战略定位、发展任务、具体市情以及面临的形势,分析提出了研究北京生活品质的重点和难点,对生活品质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同时,本书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对北京市居民生活、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北京市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若干重点领域、北京市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分析及养老产业发展趋势》,2016年6月19日,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inaidr.com/news/2016-06/97174.html。

《2017年全市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北京社会建设网:http://shb.beijing.gov.cn/2018/0330/9505.shtml。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北京市民政局:《2016年北京市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民政信息网:http://www.bjmzj.gov.cn/news/root/tjnb/2017-08/124655.shtml。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7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zxfb/201802/t20180225_393332.html。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17,北京市统计信息网:http://tjj.beijing.gov.cn/nj/qxnj/2017/zk/indexch.htm。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tjj.beijing.gov.cn/nj/main/2007/index.htm。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11,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tjj.beijing.gov.cn/nj/main/2011_ch/index.htm。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17,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tjj.beijing.gov.cn/nj/main/2017-tjnj/zk/indexch.htm。

蔡宇宏:《福利制度: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以瑞典与美国为例》,《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

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崔郁:《大力发展三岁以下托幼事业,让“二孩”生得起养得好》,中华女性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1497839372725&wfr=spider&for=pc。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丁健:《论城市治理——兼论构建上海城市治理新体系》,《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丁元竹:《论生活品质及其评价体系的构筑》,《开放导报》2007年第3期。

范恒山:《瑞典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冯晓霞、周兢:《世界学前教育大会情况汇报》,百度文库。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耿兴敏:《打造托育服务发展战略规划 破解3岁以下托育难题》,《中国妇女报》2017年11月29日,转自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nwccw.gov.cn/2017-11/29/content_186812.htm。

郭鸿懋:《城市治理、城市经营与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城市》2003年第1期。

郭鸿懋、踪家峰、江曼琦等:《论现代城市治理的模式》,《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6期。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何增科:《治理评价体系的国内文献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8年第6期。

贺军:《少子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安邦咨询》2018年7月17日。

后向东:《信息公开的世界经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姜岭、宋明晏:《“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前线》2018年第4期。

金南顺:《关于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6期。

李培林等:《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卫乐:《“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再认识》,《理论月刊》2004年第5期。

李伟东:《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反思》,《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李友梅:《我国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李忠民、汤哲铭:《国内外城市治理模式与我国实践性选择》,《长江论坛》2006年第2期。

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林南、卢铁龙:《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结构模型探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刘诚:《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罗杰·赛莱诺、张燕:《沃斯的“城市化”中的理论与行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3年第21期。

马文琳:《澳大利亚:用一系列法律维护网络安全》,央视网,2014年5月21日。

毛寿龙:《权力、市场与城市治理》,《理论视野》2011年第6期。

MoreCare、腾讯教育:《中国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https://new.qq.com/omn/20171206/20171206A0OKRI.html。

穆广杰:《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日本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9月25日,https://news.qq.com/a/20060925/002000.htm。

饶会林:《城市治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上海市统计局:《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8/nw26434/u21aw1210720.html。

上海市统计局:《2017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html/sjfb/201801/1001529.html。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685-2013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上海市民政局:http://www.shmzj.gov.cn/Attach/Attaches/201311/201311050731025435.pdf。

申剑、白庆华:《城市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9期。

盛广耀:《城市治理研究评述》,《城市问题》2012年第10期。

盛继洪:《北京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出路》,《城市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6期。

施蔷生:《现代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及其制度完善的理性思考》,《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第2期。

宋贵伦:《认真落实三项重点任务切实推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前线》2018年第5期。

孙永正:《城市经营的五项风险》,《城市问题》2002年第6期。

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王佃利:《城市治理体系及其分析维度》,《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3期。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吴佳珍、林秋菊:《生活品质的概念分析》,《护理期刊》1997年第3期。

吴思红:《国外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启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94.htm。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徐林、曹红华:《城市品质: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种匡正——基于国内 31 个城市的数据》,《经济体制比较研究》2014年第1期。

徐晓新、高世楫、张秀兰:《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演进历程看现代国家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4期。

薛澜、张帆、武沐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

杨和平:《法治视野下网络谣言的治理之道》,《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杨敏:《“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河北学刊》2011年第2期。

杨雪冬:《论治理的制度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杨雪冬:《要注意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中国行政管理》 2001年第9期。

杨艳东:《中国城市治理困境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与效果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叶松:《2015年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出炉》,中证网:http://www.cs.com.cn/sylm/jsbd/201507/t20150704_4749150.html。

叶裕民:《“北京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意向调查”结论之:建立高效产业体系,改革经济适用房制度》,《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2期。

俞可平:《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本质》,《理论导报》2014年第4期。

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

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8年第6期。

岳金柱:《“网格化 +”服务:北京的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6期。

张诗雨:《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特征及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13/c_127681461.htm。

张小丽:《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传承》2008年第14期。

张伊丽:《日本公共养老金投资运营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7年第4期。

赵燕青:《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城市规划》2002第11期。

郑杭生、陆汉文:《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gov.cn/jrzg/2012-01/16/content_2045532.htm。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566d990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5.html。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中国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http://www.gepresearch.com/uploads/soft/171211/9_1636273051.pdf。

周长城:《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原则》,《科学决策》2005年第7期。

周长城:《生活质量视角下的教育公平》,《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周长城、蔡静诚:《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发展及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周长城、汪辉:《全球化: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解读》,《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7期。

朱国宏:《生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92年第5期。

踪家峰、顾培亮:《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踪家峰、郝寿义、黄楠:《城市治理分析》,《河北学刊》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