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8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可得性、满意度与福利效应图书

Agricultural Support of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vailability, Satisfaction and Welfare Effect of Credit

SSAPID:101-9720-7086-79
ISBN:978-7-5201-369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06年,“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乡村银行,打破了近百年的金融业运行“铁律”,使得金融真正发挥对无信用、无担保、低收入人群“雪中送炭”的效应,使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村金融支农效果研究的前瞻性与可行性。本书基于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以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三农”问题前沿丛书
作 者: 牛晓冬 涂星宇
编 辑:任晓霞;冯婷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1.农村金融发展的支农效果研究

    2.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3.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及其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二)国内研究动态

    1.农村金融发展的支农效果研究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研究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四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五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界定

   (二)村镇银行的界定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

   (四)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界定

  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济功能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经济功能

    (1)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降低交易成本

    (2)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

    (3)打通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融通渠道

    (4)提供有效的支付和结算方式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金较低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三农”

    (3)股东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且持股比例较集中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简单,目标明确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灵活

  三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理论框架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博弈分析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创新策略均衡分析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策略均衡分析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理论分析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理论分析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分析

    (1)基本生产函数假设

     A.农村经营主体a

     B.农村经营主体b

     C.传统农村金融机构c

     D.新型农村金融机构d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分析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之后的均衡分析

     A.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于农业经营主体a的影响

     B.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农业经营主体b的影响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选择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

    (1)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错位

    (2)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不尽如人意

    (3)民间融资活动非正规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4)农村金融结构难以匹配农村区域特点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程

    (1)首批试点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0月)

    (2)试点范围扩大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7月)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7月—目前)

  二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二)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三)西部地区资金互助社发展现状分析

  三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兴起较晚,农户认知度低,筹资难度大

   (二)经营方式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专业人才引进成本高

   (四)创新动力不足,内生支农能力弱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实证分析

  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理论分析

  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模型构建

   (一)空模型*

   (二)随机截距模型

  三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及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二)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三)变量选择

   (四)农户信贷配给统计分析

  四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估计结果分析

   (一)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和t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样本t检验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户信贷配给空模型估计结果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户信贷配给随机截距模型估计结果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实证分析

  一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及满意度理论分析

  二 样本描述与变量选择

   (一)样本描述

   (二)变量选择

  三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及满意度计量模型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分析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分析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分析

  四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模型估计与分析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满意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实证分析

  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分析

  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模型设定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模型构建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估计方法

  三 变量选择及样本描述

   (一)变量选择

   (二)样本农户福利描述

  四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结果分析

   (一)农户融资渠道选择

   (二)不同融资渠道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1)农户个人特征因素

    (2)农户家庭特征因素

    (3)社会资本因素

    (4)农户认知因素

   (三)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不同渠道融资对农户福利效应影响

   (四)农户福利水平的分位数处理效应回归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的政策建议及对策

  一 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宏观政策

   (一)深化机构市场定位,明确支农目标

   (二)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1)进一步实施“东西挂钩”政策

    (2)进一步完善发起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

   (三)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协同监管体制

    (1)加快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创新

    (2)改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

  二 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一)深入农村生产生活,加强品牌宣传,吸引资金流入

   (二)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柔性引进专业人才,降低引进成本

   (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内生支农能力

   (五)立足乡镇开展错位竞争,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一)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货币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2)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四 本章小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也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2006年,“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乡村银行,打破了近百年的金融业运行“铁律”,使得金融真正发挥对无信用、无担保、低收入人群“雪中送炭”的效应,使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村金融支农效果研究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安翔,2005,《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经济问题》第10期。

曹瓅、罗剑朝、房启明,2014,《农户产权抵押借贷行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基于陕西和宁夏1479户农户的微观数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5期。

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2009,《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邓莉、冉光和,2005,《重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董晓林、程超、龙玲华,2014,《主发起人类型、设立取址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以江苏为例》,《财贸研究》第2期。

董晓林、朱敏杰、张晓艳,2016,《农民资金互助社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合作金融“共跻监督”的视角》,《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杜金向、董乃全,2013,《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实证研究——基于农村固定点调查1986~2009年微观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评论》第3期。

杜晓山、聂强,2010,《小额贷款公司与监管的博弈分析》,《现代经济探讨》第9期。

杜兴端、杨少垒,201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9期。

傅昌銮、朱西湖,2016,《小额贷款公司双重目标的权衡——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傅昌銮,2015,《不同类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绩效的决定——基于浙江省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高晓燕、孙晓靓,2011,《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葛永波、赵国庆、王鸿哲,2015,《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研数据》,《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201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农业经济问题》第12期。

郭世辉、康佳楠、张新渊等,2011,《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偏好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郭沛,200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郭翔宇、罗剑朝、曾福生等,2007,《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哈斯,2012,《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融资的替代和转化效用研究——以内蒙古西部地区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8期。

洪正,201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胡金焱、董鹏,2008,《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改革》第2期。

胡金焱、袁力,2016,《小额信贷实现支农目标了么?》,《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

胡联、汪三贵、王娜,2015,《贫困村互助资金存在精英俘获吗——基于5省3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第9期。

胡亮亮,2015,《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村镇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第5期。

胡竹枝、黄怡聪、区凯瑶,2015,《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村镇银行效率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2期。

胡宗义、李佶蔓、唐李伟,2014,《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STAR模型的实证研究》,《软科学》第4期。

胡宗义、罗柳丹,2016,《小额信贷缓减农村贫困的效用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第3期。

黄惠春,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分析——基于江苏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黄玉英,2009,《浙江“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及民间金融的比较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第3期。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2009,《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低参与程度的经验解释》,《经济研究》第4期。

何广文,2009,《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期。

贾立、王红明,2010,《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0期。

江美芳、朱冬梅,201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第12期。

蒋俊毅、侯少夫,2013,《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第6期。

焦兵,2007,《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第2期。

孔哲礼、李兴中,2014,《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经济问题》第12期。

兰庆高、惠献波、于丽红、王春平,2013,《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信贷员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黎毅、罗剑朝、房启明,2014,《不同模式下的农户土地抵押决策响应差异研究》,《财贸研究》第6期。

李金亚、李秉龙,2013,《贫困村互助资金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全国互助资金试点的农户抽样调查证据》,《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

李庆海、吕小锋、李锐,2016,《农户信贷约束及其福利水平的分位数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锐、李宁辉,2004,《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李树生,2006,《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财贸经济》第12期。

李韬、罗剑朝,2015,《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管理世界》第7期。

李小鹤,2013,《农村金融组织运行效率比较:地下钱庄、小贷公司与村镇银行》,《改革》第4期。

李莹星,2015,《小额信贷能改善穷人福利吗?——微观影响评估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李永平、胡金焱,201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目的达到了吗?——以山东省为例的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第1期。

李永平、胡金焱,2013,《我国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易费用比较——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财贸经济》第7期。

李志平,2012,《资金困境、金融深化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基于浙、滇和豫三省253个农户问卷的思考》,《江汉论坛》第6期。

梁静雅、王修华、杨刚,2012,《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实施效果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廖继伟,2010,《新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为例》,《上海经济研究》第7期。

林乐芬、沈一妮,2015,《异质性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的响应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东海试验区2640户农户的调查》,《财经科学》第4期。

林乐芬、王军,2011,《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金融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12期。

林乐芬、赵倩、沈建芬,2013,《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旦,2007,《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

刘飞,201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银行利率风险分析——基于四川省4类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考察》,《财经科学》第12期。

刘辉煌、吴伟,2014,《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8期。

刘姣华,2014,《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与现实应对:村镇银行个案》,《改革》第1期。

刘洁,2008,《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S1期。

刘萍萍、唐新,201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及管理模式创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赛红、王国顺,2012,《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经济地理》第9期。

刘宛晨、段泽宇,2008,《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财经理论与实践》第5期。

刘小玄、王冀宁,2011,《新兴小型金融机构的产权和法人治理机制》,《经济学动态》第2期。

刘玉春、修长柏,2013,《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技术经济》第9期。

刘玉春、修长柏,2014,《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基于时间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科学管理研究》第3期。

刘志友、孟德锋、卢亚娟,2013,《微型金融机构的效率权衡:财务效率与社会效率——以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刘志友、孟德锋、杨爱军,2012,《金融发展、支农目标与微型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以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财贸经济》第8期。

龙华平、金敏敏,2012,《小额贷款公司与地方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第10期。

卢敏、李云方,2012,《农民资金互助社的成因、运行与发展困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卢亚娟、孟德锋,2012,《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业的目标权衡——基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第3期。

陆智强、熊德平,2015,《金融发展水平、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村镇银行投入资本》,《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陆智强,2015,《基于机构观与功能观融合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制度分析——以辽宁省30家村镇银行的调查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

罗剑朝、庸晖、庞玺成,2015,《农地抵押融资运行模式国际比较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罗剑朝,2015,《中国农村金融前沿问题研究(1990~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

罗剑朝,2015,《农村金融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孟德锋、卢亚娟、方金兵,2012,《金融排斥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动态》第9期。

马九杰、王国达、张剑,2012,《中小金融机构与县域中小企业信贷——从需求端对“小银行优势”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

马九杰、吴本健,2012,《利率浮动政策、差别定价策略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金融研究》第4期。

牛晓冬、罗剑朝、牛晓琴,2015,《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分析——基于陕西、宁夏农户调查数据验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

牛晓冬、罗剑朝、牛晓琴,2016,《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齐良书、李子奈,2009,《农村资金互助社相关政策研究——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模型的分析》,《农村经济》第10期。

乔桂明、陈晓敏,2004,《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民间金融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12期。

曲小刚、罗剑朝,2013,《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曲小刚、罗剑朝,2013,《大型商业银行培育村镇银行的绩效考察——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金融论坛》第2期。

曲小刚、罗剑朝,201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邵传林,2010,《金融“新政”背景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现实困境——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沈红丽,2016,《农户借贷行为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基于天津市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视角》,《统计与信息论坛》第1期。

沈杰、马九杰,2010,《农村金融新政对增加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作用——基于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分析》,《现代经济探讨》第7期。

孙健,2013,《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谭燕芝、眭张媛、张子豪,2016,《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网点布局及支农成效研究——基于东中西部35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实证分析》,《经济问题》第8期。

唐礼智,2009,《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田剑英、黄春旭,2013,《民间资本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管理世界》第8期。

田杰、刘勇、刘蓉,2014,《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2期。

田杰、刘勇、陶建平,2012,《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田杰、陶建平,2012,《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自我国1883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经纬》第1期。

汪险生、郭忠兴,201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两权分离及运行机理——基于对江苏新沂市与宁夏同心县的考察》,《经济学家》第4期。

王登荣,2013,《新政策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调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S1期。

王虎、范从来,2006,《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经济科学》第6期。

王慧颖,2013,《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统计与决策》第7期。

王佳楣、罗剑朝、王蕾,2013,《中小企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贷需求及可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中小企业调查数据》,《经济经纬》第6期。

王佳楣、罗剑朝、张珩,201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陕西与宁夏20家机构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2009,《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

王芹、罗剑朝,201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473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款农户的数据为例》,《农村经济》第8期。

王擎、田娇,2014,《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第3期。

王曙光,2009,《民族地区金融反贫困中的资本整合、文化融合与体制磨合:新疆案例》,《农村经济》第11期。

王苇航,2008,《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

王玮、何广文,2008,《社区规范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王文成、周津宇,2012,《农村不同收入群体借贷的收入效应分析——基于农村东北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王小华、温涛、王定祥,2014,《县域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内部不平等》,《经济科学》第2期。

王亦平,2009,《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规范之缺失》,《金融理论与实践》第5期。

王芳,2015,《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第9期。

温铁军、刘海英、姜柏林,2010,《财政与行政资源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影响》,《税务研究》第7期。

肖干、徐鲲,201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8期。

肖轶、魏朝富、尹坷,2012,《农户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22个县(区)114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邢道均、叶依广,2011,《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缓解农村中小企业正规信贷约束了吗?——基于苏北五市的调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

熊彼特,2000,《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

徐淑芳、余楚楚,2016,《我国村镇银行的财务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经济环境视角》,《宏观经济研究》第5期。

许崇正、高希武,2005,《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9期。

许月丽、王飞,2015,《二元转型、正规金融合约激励设计与农户融资约束》,《财经研究》第5期。

颜廷峰,2010,《农村信用社金融中介功能残缺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杨帆、马艳红,2009,《农村经济增长中正规金融支持的效果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杨虎锋、何广文,2011,《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有效率吗——基于42家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的分析》,《财经科学》第12期。

杨虎锋、何广文,2014,《治理机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169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杨林生、杨德才,2014,《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对策建议》,《经济问题》第2期。

杨婷怡、罗剑朝,2014,《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高陵县和宁夏同心县919个样本农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杨小玲、陈昆,2013,《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姚耀军,200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第5期。

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2010,《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禹跃军、王菁华,2011,《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经济问题》第12期。

张兵、张宁、李丹等,2013,《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张龙耀、王梦珺、刘俊杰,2015,《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张鹏、袁方,2009,《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经济问题》第8期。

张松灿,2013,《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张晓云、范香梅、辛兵海,2016,《机构准入、金融包容与收入分配》,《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赵丙奇、杨丽娜,2013,《村镇银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

赵婧瑶、王宏伟,2014,《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研究——以B村镇银行为例》,《财经问题研究》第S1期。

赵雯、罗剑朝、刘浩等,2013,《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和兼业类型农户的logit估计》,《农村经济》第5期。

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支课题组,2003,《农业贷款的总量,效应与制约因素分析:平顶山个案》,《金融研究》第3期。

钟笑寒、汤荔,2005,《农村金融机构收缩的经济影响:对中国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第1期。

周邦瑶,2014,《金融体系改革对农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第7期。

周顺兴,2016,《银行业竞争、客户筛选与村镇银行二元绩效:传导机制与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4期。

周月书、李扬,2013,《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小微企业正规信贷配给的影响分析——基于苏北农村小微企业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朱喜、李子奈,2006,《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管理世界》第7期。

朱玉春、王蕾,2014,《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陕西、河南调查数据的验证》,《中国农村经济》第1期。

张敬石、郭沛,201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Adams R.,Vogel R.E.,1984,Nonresponse-A Crippling Bias in Mail Survey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Applied Criminal Justice,Vol.8,No.1,pp.127-134.

Akram W.,Hussain Z.,Sial M.H.,Hussain L.,2008,Agricultural Credit Constraints and Borrowing Behavior of Farmers in Rural Punjab,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Vol.23,No.2,pp. 294-304.

Alien F.,Qian J.,M.Law,2005,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No.3,pp. 112-146.

Baydas,Meyer,R. L.,Aguilera-Alfred N.,1994,Credit Rationing in Small-Scale Enterprises:Special Micro-enterprise Programmers in Ecuador,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1,No.2,pp. 279-309.

Beck T.,Levine R.,2002,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No.2,pp. 147-180.

Bencivenga,Valerie,Bruce Smith,1991,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 58,pp.195-209.

Boucher S.,Carter R. M.,Guirkinger C.,2008,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90,No.2,pp. 409-423.

Boucher S.,Guirkinger C.,2005,Direct elicitation of credit constraints: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Peruvian agriculture,Select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No.7,pp. 24-27.

Braverman A.,Guasch J.L.,1986,Rural Credit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rom Practice and Modern Theory,World Development,Vol.14,No.10,pp.1253-1267.

Carter M. R.,1988,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of small farm agriculture,Journal of Developing Economies,Vol.28,pp.83-103.

Carter M. R.,Weibe K. D.,1990,Access to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Agraria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Kenya,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2,pp. 1146-1150.

Feder G.,Lau L.J.,Lin,1989,Agricultural Credit and Farm Performance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13,No.4,pp.508-526.

Guirkinger C. 2008. Understanding the Coexist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Piura,Peru. World Development,36(8):1436-1452.

Hoff K.,Stiglitz J.,1990,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No.5,pp. 235-250.

M.Ghatak,2000,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Economic Journal,Vol.110,pp.603-631.

M.Ghatak,1999,Group lending,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0):27-50.

Mohield S.,Wright Peter W.,2000,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Egyp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8,No.3,pp. 657-670.

Martin Petrick.,2005,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credit rationing in agriculture:a methodological survey,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33,pp.91-203.

Paulson,Townsend,Karaivanov,2006,Distinguishing limited liability from moral hazard in a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4,pp. 100-144.

Crouch,Luis and De Janvry,1985,The class basis of agricultural growth,Food Policy,Vol.5,No.1,pp.3-13.

Dolla V. S.,2011,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A review of three decades of policy and progress,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Vol.2,No.1,pp.79-93.

Greenwood,Jeremy,Boyan Jovanovic,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pp.1076-1108.

Jappelli,Tulio,Marco Pagano,1994,Savings,Growth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pp.83-109.

Jose De Gregorio,Pablo E.Guidotti,1994,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World Development,Vol.23,No.3,pp.43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