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1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图书

two thousand years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retrospect ofprospect

SSAPID:101-9719-6728-56
ISBN:978-7-5097-396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0年12月18-19日,为纪念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六十余位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本书即是此次会议论文结集。本论文集分纪念篇、总论篇、古代与中世纪篇、近代篇、战时与战后篇五个部分,内容涵盖古今政治、文化、军事、教育、经济、语言诸领域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关系诸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勇 王晓秋
编 辑:徐碧姗;张晓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文前彩插

 前言

 一 纪念篇

  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的三十年

 二 综论篇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文化

   日本洋学的建立

   洋学建立的前提——汉字

   日本的中国洋务书籍、中文报纸的流入

   通过洋务书籍获得的关于欧美国家制度的知识

   日本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有效范围的限定

   儒学有效范围的进一步限定与洋学的发展

   结语

  文化交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

   二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与特征

    (一)冷战格局和日本的保守政治造成中日文化交流的艰巨性

    (二)战争的创伤和对和平的渴望唤起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广泛积极性

    (三)绵延两千年的友好交流传统延续了战后文化交流的一贯性

    (四)两国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使文化交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三 文化交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

    (一)沟通了两国人民的心灵,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为两国邦交正常化积累了感情基础

    (二)在两国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及遇到波折的时候曲径通幽,逢凶化吉

    (三)文化交流直接服务于中日关系正常化

    (四)推动日本政府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从中日文化差异看其互补性

   序言

   一 文化差异的由来

   二 思维方式差异及其互补性

   三 行为方式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四 制定法规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五 言谈举止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六 情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七 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结语

  日本知識人の中国認識について

   一 始めに

   二 中国をどう見るか

   三 吉野作造が出会った中国の知識人

   四 吉野作造の対中国観の転換

   五 「対華21ヶ条要求」をめぐる認識

   六 「侵略の日本」と「平和の日本」

   七 「民本主義」と中国の「民本主義」

   終わりに;正しい認識の困難さ

  日本的中国认识研究概论

   一 概念

   二 方法

   三 研究现状

    (一)日本

     1.清末中国认识的研究

     2.民国时期中国认识的研究

     3.新中国时期认识研究

     4.日本研究的特征

    (二)国内

   四 问题和课题

 三 古代与中世纪篇

  十七条宪法与圣德太子

   序言

   一“圣德太子”

   二“太子”与“摄政”

   三《三经义疏》

   四 十七条宪法

   五“冠位十二阶”

   结语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转折点分析

   一

   二

   三

  明代日本僧人遗留在云南的汉诗

   序言

   一《沧海遗珠》所见日本诗人

    1.僧天祥

    2.僧机先

    3.僧大用

   二《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特色

    1.景色描写类

    2.交友类

    3.思乡抒怀类

   三《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流传

   四《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评价

   结语

  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

  出土文字史料与古代史研究

   一 古代文字和书写材料

   二 古代中国的简牍

   三 日本木简的发现与特点

   四 朝鲜半岛的古代木简

   五 木简史料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唐通事及其在中日交流中的作用

   一“通事”“唐通事”“长崎唐通事”

    1.“通事”

    2.“唐通事”

    3.“长崎唐通事”

   二 长崎唐通事与中日文化交流

    1.从姓氏文化来考察

    2.从汉语教育来考察

    3.从参与社会活动来考察

    4.从华人族群活动和融入地域社会来考察

   三 结语

  阿苏“春卯祭”考

   一 阿苏山、阿苏神社

   二 “阿苏春卯祭”神事

    1.初卯献贄、横筵神事、宅祭

    2.迎御前神事——神婚、振火之式

    3.田作神事

   三 阿苏春卯祭=春社解

   四 木气寄生十二辰宫(生死所)解

   五 结语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

   一 引人注目的端午节申遗

   二 端午节起源问题的学术扭曲

   三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

   四 地域文化框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近代篇

  内藤湖南汉诗中的文化史观索隐

   一《玉石杂陈》与《湖南诗存》

   二 反战抑或尚武

   三 华夏夷狄意如何

   四 立言与立功

  关于《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一《日本论》确立的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

   二《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一)制度化的武士道

    (二)道德论的武士道

    (三)信仰论的武士道

  “杀王”: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

   一“天皇陛下万岁”引发的有关时代精神的思考

   二 失败的杀王尝试

   三 东施效颦的“杀王”

   四 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

  “小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1.日本近代化的命题

   2.“伦理性帝国主义”的幻想

   3.小国主义的系谱

   4.石桥湛山的小国主义

    Ⅰ 从分配论到生产发展论

    Ⅱ 新农业政策论

    Ⅲ 从金解禁论争到凯恩斯主义

    Ⅳ 战時的抵抗活动

   5.战后的石桥湛山

    Ⅰ 通过农耕地改革整编旧农业体制

    Ⅱ 利用旧财阀组织来复兴经济

    Ⅲ 对煤炭、电力产业的重点投资政策

    Ⅳ 对劳动运动的批判态度

    Ⅴ 建立长期经济计划

   6.石桥湛山的思想哲学

  近代中日军事交流及其发展异同比较

   一 晚清政府同日本的军事交流概况

   二 民间及南方革命党人的对日军事交流

   三 军事交流影响作用的异同比较

   四 结语

  五四运动期戴季陶的日本观

   1.信仰论的武士道

   2.道德论的武士道

   3.制度化的武士道

  秋田雨雀与中国左翼文学

   引言

   一 两国三人之间:关于秋田雨雀、胡风、王莹

   二 两篇文章写一个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个佳话

    1.胡风初识秋田雨雀

    2.王莹访问秋田雨雀

    3.历史背景:白色恐怖笼罩着秋田雨雀

   结语

  1905年中日会商东三省事宜交涉的研究

   一 交涉前的背景

   二 交涉涉及的主要问题

    1.旅大租借地与南满铁路问题

    2.撤兵时间和护路兵问题

     (1)撤军问题

     (2)护路兵问题

    3.其他铁路问题

     (1)安奉铁路

     (2)奉新铁路、吉长铁路

    4.恢复行政问题

     (1)取消军政管理

     (2)营口问题

     (3)归还财产

   三 对谈判的分析

  五大臣日本考察活动研究

   一 五大臣使团在日本的主要活动

   二 日本人怎样看待五大臣出洋

   三 五大臣使团眼中的日本

   四 结语

 五 战时与战后篇

  民国大学的日本史教育

   一 日本史科目在各大学设置情况

   二 日本史师资阵容

   三 日本史讲授内容特点

   四 结语

  战后日中交流的开始

   一 序言

   二 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犯审判

    1.审判概要

    2.国民政府审判什么?

     (1)宪兵

     (2)虐待俘虏

   三 不彻底的对日战犯审判

   四 结论

  抗战爆发前日本关于中国经济情势的一份调查

   一 近代日本对华调查的概况及本调查之地位

   二 本调查的内容要点

   三 本调查的特征及政策意向

   四 结语

  中日全面战争期间中日物流构造的变迁

   一 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对华北海关的政策

    1.冀东走私贸易与中日冲突

    2.华北海关关税接管方案

    1.武力接管海关

    2.武力干涉海关人事

    3.分离海关组织或破坏其统一

    4.设置特殊关税制度及地带(根据1922年签订关于中国关税的条约)

    5.扣留积攒外债负担部分。*

   二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的天津秦皇岛海关接管经过

    (1)事变后准备期(1937年7月7日~1937年8月30日)

    (2)初期交涉(1937年8月30日~1937年10月下旬)

    (3)后期交涉(1937年10月下旬~1937年12月)。

   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青岛、芝罘、龙口等海关接管过程

    (1)青岛海关的接管经过

    (2)芝罘海关的接管经过

   四 接管后的日本的华北海关占领政策

    1.控制海关人事

    2.改定关税税率、控制地区物流

    3.挪用关税

   小结

  汉语角的运营和推广模式述评

   一 汉语角的运营模式和现状

    1.自由交流是汉语角最普遍的交流方式

    2.报纸杂志是促进交流的辅助手段

    3.“网上汉语角”模式值得期待

   二 汉语角的推广模式

    1.星星之火,逐渐燎原

    2.主流社会关注,社会精英支持,普通民众参与

    3.“世界汉语角联盟”值得期待

    4.“汉语角-日语角”同盟模式值得推广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

   一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与渊源

    1.外来文化与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源流

    2.明治维新、文明开化与日本政治文化的演进

   二 日本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1.神道思想与民族主义

    2.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与作用

   一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二)中日关系中存在着误解、摩擦与争端

    (三)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文化交流

   二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

    (一)中日文化交流呈机制化

    (二)两国领导人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三)文化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

    (四)日本的民间组织、文化名人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中日文化交流从双边向地区性发展

   三 文化交流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

    (一)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沟通感情

    (二)寻找共性、消除隔阂、化解矛盾

    (三)改善和促进两国关系

    (四)培养了一批中日友好人才

  论中日民间交流的基本特征

   一 中日民间交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二 民间交流的“多层次性”

   三 民间交流的“异向性”

   四 民间交流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商务最新教科书的诞生看近代中日文教交流

   一 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出版

   二 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 金港堂及其创始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四 金港堂的教科书出版

   五 结论

  自强、理解、共同认知及其对话交流

   中国自强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

   加深相互理解和沟通是搞好中日关系的前提

   共同的历史认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保证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发展中日友好的关键

  周恩来与中日友好交流

   周恩来在日本

   建国之初的周恩来与中日关系

   恢复邦交过程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日本友人

   周恩来的中日交流精神遗产

作为世界上两大汉字国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其交流史研究意义重大,广受关注。本书作者来自两国学界,所发表文章多为长年积累的用心之作,能够为读者提供少见的珍贵史料与新鲜论证。

松本三之介:『吉野作造』,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

浅井基文:『中国をどう見る』,高文研,2000。

王 屏:『近代日本の亜細亜主義』,商務印書館,2004。

三好 徹:『松岡洋右-夕陽と怒涛』,学陽書房,1999。

孫 国鳳:『茅原華山と近代日本民本主義を中心に』,現代企画室,2004。

黄 自進:『吉野作造の近代中国認識とその評価につい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5。

王力彦:『走向“対話”―杜威与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イスラエル·エプシュタイン著 久保田博子訳 『宋慶齢― 中国の良心·その全生涯 ―』,サイマル出版会,1995。

石部勝彦(「歴史の虚を見破るー“21ヶ条要求”について考える」,(http://www.jiyuu-shikan.org/rekishi138.html)。

銭昕怡:「五四期における吉野作造と李大釗·北京大学学生訪日団 ―その交流運動の思想的基盤について―」『同志社法学 321』同志社大学 2007。

石川禎浩:「吉野作造と一九二〇年の北京大学学生訪日団」(『吉野作造選集』「月報」14号、第八巻付録),岩波書店,1996。

简 介:近代以降,日本官方派遣来华的“留华学生”,在中日关系史上扮演了复杂的角色,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与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本书以1871~1931年为研究时段,依据中日双方原始档案史料,并与时人日记、游记、回忆录等个人记录互补互证,尝试考订史实,钩沉梳理近代日本对华...

作者: 谭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