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道学通论(上下编)(2018年修订版)图书

SSAPID:101-9716-8567-71
ISBN:978-7-5201-2832-2
DOI:
ISSN:
关键词:

道家 道教 内丹学

[内容简介] 《道学通论》最早是应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之嘱写出来的,探讨了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介绍了道学的养生方术,探索了道学方术中的科学内涵,并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证了历代道书的规模,道经出世情况和《道藏》编撰史。全书共分六篇,即道学篇、道教篇、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创新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川三位先生分别为本书写的序,及道学篇、道教篇、附录(创新篇);下编包括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

相关信息

丛书名:述而作
作 者: 胡孚琛
编 辑:范明礼;侯培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修订版题记

 跋

 增订版后叙

 叶秀山先生序

 道学篇

  第一章 为道学正名

  第二章 道学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道学之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突破”

   第二节 中国的国情与诸家学派

   第三节 道家学术之形成和演变

   第四节 道家学术的发展线索

   第五节 道学的八大支柱

    一 乾( )人行道哲学

    二 兑( )政治管理学

    三 离( )文化艺术学

    四 震( )医药养生学

    五 巽( )宗教民俗学

    六 坎( )社会伦理学

    七 艮( )丹道性命学

    八 坤( )方技术数学

   第六节 道学的人格略述

  第四章 道学的中心思想

   第一节 道学的道论

   第二节 中和之德

   第三节 破除诸误解

   第四节 常道举要

    一 自然无为

    二 对立转化

    三 周行不殆

    四 见素抱朴

    五 雌、柔、不争

    六 慈而重生

    七 天道无亲

    八 道之境界

  第五章 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道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 道学的平等、宽容精神

    二 祈求太平、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 周穷济急、救人救物的人道主义观念

    四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

    五 返朴归真、反对异化的价值取向

    六 崇俭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原则

    七 尊重女性、敬老爱幼、慈善谦让的社会伦理

    八 少私寡欲、无己无待的人格修养

    九 重生养生、功行两全的修持方式

   第三节 道学和21世纪的新文化

 道教篇

  第一章 何谓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定义

   第二节 道教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道教的特征

  第二章 道教的发展史

   第一节 方仙道、黄老道和巫鬼道

   第二节 汉末早期道教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一 神仙道教和道教学者葛洪

    二 魏晋时期的天师道

    三 神仙道教的诸道派

     (一)金丹派

     (二)经箓派

      1.三皇派

      2.灵宝派

      3.上清派

     (三)占验派

    四 民间道教

     (一)帛家道

     (二)干君道

     (三)李家道

     (四)清水道

    五 魏晋社会道教的特点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一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二 魏太武帝灭佛和北方天师道的衰落

    三 陆修静创新道教

     (一)总括三洞经书,整理道教典籍

     (二)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制定道教戒规科仪

     (三)改革和融汇天师道经箓道教,发展道馆制度

    四 陶弘景创立茅山宗

    五 南北朝的佛道之争

    六 楼观道的兴起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一 隋唐五代道教和政治相关

    二 重要道派和道教学者

    三 隋唐五代道教的特征

     (一)教会式宫观道教的完善是隋唐道教的主要特征

     (二)道教哲学的发展和深化

     (三)道教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一 宋辽金元时期的王朝和道教

    二 宋辽金元时期全国的道派

     (一)内丹派南宗和全真道

     (二)以正一派为首的天师道经箓道教

     (三)雷法诸派

     (四)其他道派

    三 修持方法及道教教义的根本转变

   第七节 明清道教的衰落和世俗化

    一 明朝的宗教政策及道教世俗化趋向

    二 清代的社会背景及道教概况

    三 明清道教的道派

     (一)正一道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

     (二)明清时期的全真道和内丹学

   小结

  第三章 道教的科仪、斋醮和戒律

  第四章 道教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道教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内地主要道观和道士们的生活

   第三节 道教发展的前景

 创新篇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一

   二

   三

   四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

   一

   二

   三

   四

  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

   一 物质、能量和人的意识之间存在同一性

   二 道的宇宙创生模式和场论

   三 灵子和灵子场

   四 意识场和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五 多次元宇宙的生态观

   六 人与灵系生命的通讯

 方术篇

  第一章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

   第一节 按摩、导引和武术

   第二节 辟谷、服气与采气

   第三节 存思、守一和坐忘

   第四节 行炁、布炁及胎息

  第二章 医药、服食和养生

   第一节 道教医药学

   第二节 服饵、美容和食疗

   第三节 衣食起居和摄生

   第四节 睡方与睡功

  第三章 房中养生学

   第一节 房中养生学的文化渊源和见存文献

   第二节 房中养生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第三节 房中养生学的理论原则和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一 择人而交,知时而动

    二 房事有节,当知宜忌

    三 宝精壮阳,七损八益

    四 先戏两乐,心毋怵荡

    五 性动协期,征备乃交

    六 浅内徐动,以和为贵

    七 体位多姿,见效知快

    八 弱入强出,闭精少泄

    九 采气吞津,还精补脑

  第四章 外丹黄白术

   第一节 外丹黄白术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炼丹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

   第三节 金丹术的操作程序与化学反应

    (一)准备

    (二)作屋

    (三)立坛

    (四)安炉

    (五)置鼎

    (六)辨药

    (七)固济

    (八)用火

    (九)开炉

    (十)服食

    一 炼制还丹的化学反应

    二 制造黄白的化学反应

    三 金液和水法反应

    四 秋石等性激素的制备

    五 医用丹药的炼制

  第五章 中国术数学

   第一节 中国术数学的由来

   第二节 术数学的发展

   第三节 术数学的流传

    一 谶书

    二 文王课

    三 梅花易数

    四 太乙神数

    五 太乙九宫术

    六 奇门遁甲

    七 六壬课

    八 河洛理数

    九 紫微斗数

    十 四柱推命术

    十一 占星术

    十二 望气

    十三 测字

    十四 梦占

    十五 堪舆

    十六 相术

    十七 扶乩

    十八 杂占

   第四节 从学术观点看术数学

    一 阴阳互补的宇宙统一性原理

    二 天、地、人相互感应原理

    三 不同层次间的五行同构关系网络

    四 易的时空观和宇宙象数模型

    五 宇宙事物运动的同步律和周期节律性

    六 自然、社会、精神世界的规律性

    七 宇宙全息律的普遍性

    八 心灵潜能的开发和直觉、灵感等深层意识的应用

    九 现代科学新观念与荣格的共时性心理学解释

 丹道篇

  第一章 道教中的神灵和仙真

   第一节 道教的神灵信仰

   第二节 仙的信仰和诸仙真

   第三节 道教俗神

  第二章 仙人的境界

  第三章 仙人之路

   一 自然无为、清静超俗的仙人

   二 养形、驻颜与男女双修

   三 服饵、仙药和金丹术

   四 丰富多彩的气功炼养术

   五 精研术数的预言家

   六 追求超自然能力的方士

   七 消灾治病、祈福劝善的道士

  第四章 内丹学的源流

   第一节 内丹学概说

   第二节 内丹学的初传

   第三节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内丹学的成熟和繁衍

  第五章 钟吕丹法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各派丹法要诀

   第一节 南宗丹法要领

   第二节 北宗功法诀要

   第三节 中派丹法特点

   第四节 东派丹法概说

   第五节 西派丹法简述

   第六节 文始派丹法提要

   第七节 三丰派丹法略讲

   第八节 青城派丹法指要

   第九节 三峰采战之泥水丹法

  第七章 内丹基本理论揭秘

   一 先后天人体三宝说

   二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内丹学原理

   三 虚无之道和先天一炁说

   四 意识的三层次说

   五 取坎填离术

   六 黑、赤、黄三道关窍说

   七 玄关一窍说

   八 内丹学三要件

  第八章 内丹修持入门

   第一节 读书和求师

   第二节 内丹的功效

   第三节 修持丹功的年龄和条件

   第四节 入室行功述要

  第九章 内丹修炼的基本步骤

   一 炼己存诚

   二 筑基培药

   三 坎离交媾

   四 采药归鼎

   五 周天火候

   六 乾坤交媾

   七 十月养胎

   八 移神换鼎

   九 泥丸养慧

   十 还虚合道

  第十章 自身清净派丹法程序

   第一阶段:筑基入手功夫(道术)

    一 炼己

   第二阶段:炼精化炁(初关仙术)

    二 调药

    三 采药

    四 炼药

    五 止火

   第三阶段:炼炁化神(中关仙术)

    六 采丹

    七 养胎

     (一)辟谷现象

     (二)昏睡全无

     (三)胎息脉住

     (四)六通之验

   第四阶段:炼神还虚(上关仙术)

    八 出胎

    九 还虚

  第十一章 同类阴阳派丹法程序

   (一)筑基

   (二)得药

   (三)结丹

   (四)炼己

   (五)还丹

   (六)温养

   (七)脱胎

   (八)天仙

  第十二章 女金丹述要

   小结

 道藏篇

  第一章 早期道书的造作和自由造经时期

  第二章 三洞四辅分类法及有关道经

   第一节 三洞四辅之义略述

   第二节 七部经书的内容和由起

    一 洞神三皇经

    二 洞玄灵宝经

    三 洞真部和上清大洞真经

    四 四辅部诸经

     (一)太玄部

     (二)太平部

     (三)太清部

     (四)正一部

  第三章 南北朝及隋代道经的编纂

   第一节 陆修静总括三洞经书

   第二节 梁代道经和《玉纬七部经书目》

   第三节 北周时编纂道经

   第四节 隋代的道经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

   第一节 唐代编纂《道藏》

    一 初唐时已有《道藏》

    二 初唐《道藏》的制造规格

    三 中唐的《道藏》

    四 唐代《道藏》三洞经书的两种分类格式

    五 唐末五代的《道藏》

   第二节 宋代的《道藏》

    一 宋太宗搜访道经

    二 王钦若编成《宝文统录》

    三《大宋天宫宝藏》和《云笈七签》

    四 宋徽宗的《政和万寿道藏》

    五 四川等地的《道藏》

    六 邓自和的六部分类及郑樵《通志略》

    七 南宋的《道藏》

   第三节 金、元的《道藏》

    一《大金玄都宝藏》的编纂

    二 全真道修《玄都宝藏》

    三 元世祖忽必烈焚毁《道藏》

  第五章 明清的《道藏》和藏外道书

   第一节 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第二节 清代以后的《道藏》和《道藏辑要》

   第三节《道藏》以外的道书

    一 明、清、民国的新编道书

    二 敦煌卷子中的道经

    三 古墓中发掘的西汉帛书和竹简

    四 道教金石碑文

    五《永乐大典》、正史、类书、文集中的道教资料

    六 民间道书写本和《宝卷》

  余论

 黄心川先生序

 汤一介先生序

 本书提要

该书共分六篇:道学篇、创新篇、道教篇、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道学篇首先界定道学包括道家、道教和丹道,丹道即内丹学。道学之名始见于《隋志》,原指老庄道学。道学渊源于先民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的女性生殖崇拜文化。该篇考察了中国诸子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自的特点,揭示了道的真正含义。道学是一种积极的学说而不是消极的隐士哲学,它包括治国、修身等诸多方面,和儒学“家国同构”的特点不同,它是一种“身国同构”的学问,“执一统众”、“守中致和”是道学“德”的特征。创新篇收入笔者倾毕生学力为创立新道学而撰成的四篇论文,从文化学、科学、哲学的视角论定新道学是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繁体字的善、美、義(义)、祥等皆从羊,中国的儒学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臣服君权、爱好和平的“羊文明”,近两个世纪以来和西方崇尚自由竞争、征服世界的“狼文明”相形见绌。我们只有复兴因时变易、共存双赢的老子道学“龙文明”,才能找到在价值观上引领全人类前进的文化力量。道教篇探讨了道教的定义,道教产生的条件及其文化特征,并写出了一部简明的道教发展史,同时对道教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方术篇根据道学“生道合一”和“寓道于术”的特点,介绍了道学的养生方术和方技术数,并探索了道学方术中的科学内涵。研究道学,必须既知学,又知术,有学无术是无法真正理解道家学术的。丹道篇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了丹道学的三元丹法,对内丹学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门派等都作了介绍。同时,还分别对自身清净派丹功、同类阴阳派丹功和女子金丹术的入门功夫、修炼步骤,行功法诀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内丹学的千古之秘。道藏篇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证了历代道书的规模,道经出世情况和《道藏》编纂史。该篇还列举了《道藏》未收入的见存道书情况并提出了重新编纂《道藏》的设想。全书探讨了在跨入新的千年纪元之门时,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内丹学的科学内容和道教改革的方向。作者指出,《道德经》是一部救世书,其要害在于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以一个“生”字为源头,以一个“化”字作背景,以一个“因”字为枢机,以一个“中”字为纲要,以一个“和”字调万机,以一个“忍”字应世务,以一个“逆”字修丹道,追求与道合真的最高人生艺术境界。作者在书中呼唤形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家学派,提出将新道学作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文化战略,为重构中华民族的现代新文化而努力。这本书涵盖了道家哲学、新道学、道教史、术数学、内丹学、养生学、医学、道教文献学等整个道学文化的学术领域,一册在手,中国文化的根柢一览无余。本书适于大专院校师生、学术界、企事业单位的道学爱好者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