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第二辑)图书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Volume 2
[内容简介] 第二辑的内容主要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本性,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文化这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
相关信息
科学精神的人文本性
科学与人文主义
一
二
三
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一 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观念与科学内容
二 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和传播与人文精神的高扬
三 科学怎样培养人文精神
近代科学与近代形而上学
一
二
三
现代科学革命发生的人文境域分析
一 传统、价值观与科学家的心态选择
二 学理的历史性与人类学特征
三 思想革命与创新思维的人文视界
四 科学语境的人文关涉及其整体性
论科学的人文根源
一 科学本体论的人文根源
二 科学方法论的人文根源
1.数学方法的人文根源
2.实验方法的人文根源
三 科学价值论的人文根源
1.科学认知价值的人文根源
2.科学非认知价值的人文根源
结论
科学精神结构的多维探析
一 科学精神及其构成要素
二 科学精神诸要素在不同层次的表现
三 科学精神诸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结合
1.知识层的结合方式
2.活动层的结合方式
3.社会层的结合方式
四 科学精神的立体网络结构
国内“科学精神”研究近况
一 科学精神的含义
二 科学精神观的流派
1.“西学分析派”
2.“革命派”
3.“科学精神层次派”
4.“关系派”或曰“协调派”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一 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
二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四 关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一 什么是科学精神
二 什么是“人文精神”
三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四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
对科技的人文反思
一 科技对人文的影响
1.生物技术
2.网络技术
二 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离的原因
三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意义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精神
一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公平的正义原则
三 科学发展观直透着民利的价值理念
“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国际研讨会综述
一 关于“后现代”和“精神”等概念的问题
二 关于现代性及其出路的问题
三 关于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
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一
二
三
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其当代回响
一 论战的主旋律
二 论战的几个插曲及其当代回响
(一)科学主义和反科学问题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三)中国传统文化普世及救世问题
(四)现代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
三 最后的寻思
梁启超与民初学术科学化潮流
一 民初学术科学化思潮
二 梁启超对学术科学化内涵的认知
三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与科学的关系
现代新儒学对唯科学主义之应对及其伦理态度
一
二
三
四
一战与五四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 战前唯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二 五四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
结语
张君劢与“科玄论战”的再审视
一 张君劢——“科玄论战”的主角
二 论战的根由
三 论战乃中国现代文化思潮中激进与保守的交锋
四 论战成就了新儒学的开拓者
科玄论战性质新论
一 科玄论战:怎样的交锋与怎样的表述
二 人生观之争:什么意义上的论战
三 丁文江与人生观之争:一位科学家与一个社会问题的历史对接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
一 “科学”与近代中国的学与术
二 科学怎样走向整理国故
三 国学向史学转移后唯物史观的兴起
结束语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一
二
三
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
科学与文化
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
语境中的科学
一 二值思维逻辑:两种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源
二 图像隐喻论: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基点
结语
探寻科学与人文文化的汇合点
一
二
三
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导向性
一 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价值导向性
二 自觉坚持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性和规范功能
三 促进科学认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合理统一
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及其文化背景和希腊来源
一
二
三
概论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一 科学主义的未来及发展
二 科学主义的是与非
1.思想专制
2.滥用科技导致环境破坏
3.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4.扭曲人文社会科学
三 对反科学主义的评析
1.激进的反科学主义
2.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弱反科学主义与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场域的构建
科学主义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
一 科学主义的含义
二 科学主义的思想根源
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
2.认识论的基础主义
3.方法论的还原主义
4.价值论的扩张主义
三 科学主义在科学、哲学和社会中的表现
1.科学中的科学主义
2.哲学中的科学主义
3.社会中的科学主义
结束语
“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一 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反科学主义的实质
三 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性
结语
科学技术计量研究的文化基石
一 两大文化的渊源与科技计量研究的产生
二 两大文化的冲突与科技计量研究的发展
三 两大文化的融合与科技计量研究的完善
余论:科技计量研究的学科定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研究综述
编者的话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期。
方国平:《论科学精神》,《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何祚庥:《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求是》1999年第9期。
何祚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科技日报》1996年第5期。
胡新和:《论科学精神的内涵》,《科技日报》1996年第7期。
巨乃歧:《论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1期。
李醒民:《科学精神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1995年第1期。
李醒民:《探索科学的人文底蕴》,《哲学动态》1999年第4期。
李雪梅、李湘德:《近代科学精神与20世纪科学精神之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2期。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
彭炳忠:《论科学精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0期。
曾昭贵:《试论科学精神中的民主和法律意识》,《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6期。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期。
冯虞章:《试谈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巨乃歧:《试论科学精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李醒民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笔谈)》,《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林德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哲学动态》1995年第7期。
孟建伟:《探寻科学与人文文化的汇合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2期。
彭炳忠:《论科学精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0期。
彭纪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会》,《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3期。
王晋中:《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
肖峰:《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肖峰:《两种精神与人的认识》,《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杨晓雍:《论科学精神》,《河北师范人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郑波光:《两种解构》,《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常立农:《技术实践与两种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
成思危:《试论科学的融合》,《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郝刘祥:《科学史与人文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0期。
胡守钧:《科学的人文文化效应》,《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6期。
黄健、王东莉:《论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意义及其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黄瑞雄:《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消解》,《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黄瑞雄:《萨顿科学人性化的理想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4期。
黄少华:《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第2期。
梁枫英:《试论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6期。
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7期。
孟建伟:《探寻科学与人文文化的汇合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2期。
肖峰:《两种文化的“亲和”》,《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8期。
肖峰:《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观念互启与方法互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