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0

亚太地区发展报告No.8(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sia-Pacific

SSAPID:101-9700-5838-73
ISBN:978-7-5097-018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8篇文章和两篇附录,对2007年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里发生的重要事件、热点问题以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亚太蓝皮书
作 者: 张蕴岭 孙士海
编 辑:王玉敏;崔岩;邓纯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文摘要

 经济篇

  2007年亚太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 美国和日本

   二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三 东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一)中国

    (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三)东南亚

   四 南亚

   五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

  评亚太经合组织悉尼会议

   一 2007年APEC会议的主题和主要议题

    (一)APEC的“绿色议题”——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

    (二)APEC的老话题——支持多哈谈判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其他日常议题

   二 悉尼会议的主要成果

   三 中国的主张与贡献

   四 关于APEC结构改革

   五 关于悉尼会议的几点看法

  2007年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

   一 双边经济贸易合作

    (一)与中国相关的FTA和经济合作进展

    (二)与日本相关的FTA和经济合作进展

    (三)与韩国相关的FTA和经济合作进展

    (四)与东盟有关的FTA

   二 东亚贸易领域合作及金融领域合作

   三 几点评论

  《东盟宪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

   一 导言

   二 东盟经济共同体:演进与目标

   三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前景

   四 结论

  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性质与结构变化

   一 最终产品与市场性质的关系

   二 东亚进口贸易的虚增部分与调整

   三 东亚最终产品进口市场的结构变化

    (一)东亚最终产品在进口中所占份额较低且没有增长

    (二)东亚进口的最终产品中资本品比例过高

    (三)东亚区内产业链变化对资本品进口市场结构的影响

   四 结论

    1.最终产品市场不等同于最终市场

    2.东亚的进口结构变化表明东亚是一个加工型市场

    3.东亚加工型市场性质是影响地区关系的重要基础因素

  中美经贸关系:问题及展望

   一 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一)中美经贸关系当前总体势头良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二)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这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问题

    (三)综合美国近年与主要贸易地区的平衡状况看,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是其总体趋势

    (四)贸易逆差问题容易被美国上升为政治问题,并随时可能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二 美国对中国逆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美国人将贸易失衡片面归咎于中国的汇率政策、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储蓄率差异是近年美中逆差扩大的原因之一

    (三)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四)美国部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部分原因

    (五)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掩盖了美中差额数字背后的真实利益分配

    (六)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对美中逆差的扩大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七)对国内集团利益的袒护和财政赤字政策的推行是美国放任贸易持续失衡的深层原因

   三 巨额贸易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统计经验上看,贸易逆差的规模和增长对美国经济并无不良影响

    (二)在美元力量的支持下,美国是全球贸易失衡格局中的获益者

   四 美国经济及中美经贸关系展望

    (一)从长期趋势看,美元信用难以持续支撑美国规模庞大且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

    (二)欧元等其他强势货币与美元的竞争,将加深美国维持巨额赤字的风险和难度

    (三)从短期趋势看,美国经济可能将步入增长性衰退阶段,美元面临进一步贬值压力

    (四)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引起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升级,长期中双方贸易摩擦将趋于常态

  中韩经贸关系:互补、竞争与合作

   一 中韩经贸关系:优势互补的垂直分工

   二 中韩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中方长期巨额贸易逆差

    (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因素

    (二)市场因素

    (三)竞争力因素

    (四)直接投资因素

    (五)韩国对中国市场依存度因素

   三 未来中韩贸易关系的演变趋势:从互补走向竞争

    (一)两国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互补性趋弱,竞争性趋强

    (二)两国产品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三)两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重叠,出口商品相似度提高

    (四)两国在国际市场激烈角逐

    (五)两国奋力争夺双方的市场份额

   四 中韩实施FTA的必要性

    (一)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进展缓慢,双边合作成为区域合作的热点

    (二)中韩经贸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分析

   一 中澳双边贸易的现状

   二 澳大利亚对中国贸易依赖程度的分析

   三 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赖程度的分析

   四 结论

  美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政策体系

   一 科技政策

    (一)重视研究与开发(R&D)投入

    (二)税收优惠

    (三)知识产权保护

   二 人才政策

    (一)加强教育

    (二)培训劳动力和鼓励高质量移民

   三 产业政策

    (一)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

    (二)加强农业生产集中

    (三)帮助规避农业风险

   四 对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借鉴

    (一)中国的科技竞争力

    (二)中国的人才竞争力

    (三)中国产业竞争力

  日本对外贸易的结构性调整与启示

   一 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的内在要求

    (一)战后重建(1945~1954年)

    (二)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0年)

    (三)调整和经济多样化阶段(1971~1985年)

    (四)泡沫经济和失去的10年(1986~2001年)

    (五)走出停滞(2002年至今)

   二 日本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的效果

    (一)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使日本出口贸易保持较高的增长

    (二)出口商品的结构性变化

   三 日本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背后的制度变迁

    (一)促进出口的政策

    (二)扩展对外贸易的制度保障

     1.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

     2.大力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3.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制度建设

     4.从国内的企业关联生产到走向区域的生产贸易网络

    (三)对外贸易调整能否绕过双重经济的死结

   四 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国家能源规划的新变化

   一 日本国家能源基本规划概况

    1.制定及修订能源规划的依据

    2.制定能源规划的程序

    3.能源规划的基本结构

   二 日本外部能源环境的变化

    1.国际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

    2.国际能源需求大国引起需求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3.能源应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压力增加

    4.日本国内对能源形势的基本认识

   三 2007年日本国家《能源基本规划》的新动向

    (一)全面细化核能利用的各个环节

    (二)强调运输部门能源的多样化

    (三)能源、环境的国际合作

    (四)能源危机应急措施的充实与强化

   四 结论

  中国与南亚国家旅游文化合作的潜力与前景

   一 目前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与旅游文化合作的基础

   二 以印度为中心的旅游文化战略

   三 与印度等南亚国家开展旅游文化合作的前景

 政治与社会篇

  2007年亚太地区国家政局综述

   一 日本参议院改选引发政坛激烈动荡

   二 韩国大选实现政党轮替,大国家党在野10年后重掌政权

   三 泰国大选后政局逐渐明朗,但矛盾依旧,未来存在变数

   四 巴基斯坦政局动荡,穆沙拉夫政府经受考验

   五 尼泊尔废除君主立宪制,政局发生历史性变化

  福田上台后日本的政治走向

   一 国内施政动向

   二 外交政策的前承与转变

   三 民主党能否执政实现两党制

  印尼内阁第二次改组及其前景

   一 内阁改组的背景

    (一)内阁效率低下、政绩不佳

     1.交通事故频发、国际形象受损

     2.禽流感病例、死亡率屡创新高

     3.贫困、失业人口高居不下

    (二)内阁贪污、腐败丑闻不断

    (三)政党团体施压、总统屈服

   二 内阁改组的影响

    (一)内阁继续保持国会中的支持力量占主导地位

    (二)伊斯兰党势力在内阁中的地位有所降低

    (三)支持内阁的核心政党势力有所加强

    (四)为2009年大选铺路

  泰国《2007年宪法》对政治转型的影响

   一 泰国颁行《2007年宪法》的政治背景

   二 泰国《2007年宪法》与《1997年宪法》的主要区别

   三 泰国《2007年宪法》对政治转型的影响

    (一)推动大党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增强在野党对政府的监督力度

    (三)进一步拓宽民众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四)推动参议院体制改革,并强化司法部门对宪法机构的主导作用

  菲律宾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一 宪政改革背景

    (一)全球范围宪政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

    (二)稳定菲律宾国内政局的需要

    (三)维护菲律宾国家统一的需要

    (四)振兴菲律宾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 宪政改革的争论

    (一)修宪内容之争

    (二)修宪程序之争

   三 结论

  巴基斯坦“穆贝合作”的缘起、过程及影响

   一 2007年7月以前的巴基斯坦政局回顾

   二 “穆贝合作”的形成以及消亡

    (一)穆贝体制能够形成的原因

     1.穆沙拉夫与贝·布托是巴基斯坦最强大的两个政治集团的领袖,双方合作能够左右巴政局走向

     2.双方无历史恩怨,政策主张接近,且互有需求,合作阻力轻微

     3.美国的支持是穆贝合作能够实现的重要外部条件

    (二)穆贝合作的艰难运行与布托遇刺

   三 贝·布托遇刺、“穆贝体制”消亡后对巴基斯坦政局的影响

    (一)人民党实力大为削弱,巴基斯坦政党版图重组

    (二)温和派阵营内部矛盾尖锐,党派竞争更为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三)穆沙拉夫的进一步权威下滑,“三驾马车”结构失衡

  东亚市民运动的阶梯式发展

   一

   二

   三

  泰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演进

   一 当代泰国NGO兴起的背景

   二 泰国NGO的组织特点与运动策略

    (一)社会法团主义的组织特点

    (二)社会运动策略

     1.草根参与的社区策略

     2.建立联盟

     3.政策倡议

   三 泰国的NGO与公民社会的演进

  印度非组织部门劳工社会保障

 国际关系篇

  2007年亚太地区外交安全形势

   一 主要大国的亚太外交安全战略部署

    (一)21世纪以来主要大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二)主要大国在整个地区层次上的战略部署

     1.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战略部署

     2.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安全战略部署

     3.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战略部署

     4.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部署

   二 亚太次地区的外交安全形势

    (一)东北亚地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新进展

    (二)东南亚地区:《东盟宪章》和东盟面临的外交安全挑战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现状及其前景

   一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发展现状

    1.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层次日益丰富,已经出现了一轨、二轨和所谓一轨半等多个安全合作层次空间上并存、互动的局面

    2.多种安全合作对话机制的并存互动和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在丰富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形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亚太安全合作机制化进程。多边安全合作的内容更加深入务实,功能性合作领域大为增加

    3.以东盟方式为核心的多边安全合作的指导原则和规范及信任建立措施(CBMs)等概念得到各方初步认可,为进一步推进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 亚太地区大国和东盟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和机制建设的动机、构想及其实践

    1.美国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构想及其实践

    2.日本关于多边安全合作和机制建设的大战略思维及实践

    3.东盟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构想及其实践

   三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参与

    1.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前景

    2.中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参与

   四 结语

  布什政府的东南亚政策

   一 美国对东南亚形势的判断

    1.地区权力的变迁

    2.变化中的地区架构

    3.经济竞争与经济一体化

    4.东南亚国内形势与东盟领导国家的弱化

   二 美国在东盟的利益分析

    1.安全利益

    2.经济利益

    3.政治利益

   三 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

    (一)军事安全政策

     1.加强反恐合作

     2.提高东盟国家的反恐能力

     3.加强在马六甲海峡的海上安全合作

    (二)美国对东盟的经贸政策

    (三)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

   四 美国东盟政策的评估与展望

    (一)布什政府东盟政策的效果

    (二)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展望

     1.继续重视双边关系,重点加强与印尼和越南的关系

     2.加强对东盟的外交

     3.对地区合作保持密切关注

  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动机及潜在影响

   一 四国战略对话新动向及其发展前景

   二 四国战略对话的驱动因素:不同的立场和期待

    (一)美国的意图

    (二)日本的考虑

    (三)澳大利亚的立场

    (四)印度的态度

   三 “四国对话”对亚太地区局势和中国安全的潜在影响

    (一)四国对话机制强调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不仅不利于亚洲的团结和安全,还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不同阵营的冷战对抗

    (二)在“民主”的幌子下构建排他性的同盟体系,客观上与冷战后亚洲多边主义趋势格格不入,亦对亚洲现存且已有效运行多年的多边安全机制构成排挤效应

    (三)增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四)有可能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新的变数

   四 结论

  日本的海洋政策与海洋立法及其影响

   一 日本最新海洋政策产生的背景

    1.国际社会对海洋问题的普遍重视

    2.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考量

    3.岛国的客观生存需求使日本长期持续关注海洋开发与利用

    4.中日东海问题争议加速了日本制定相关对策

   二 日本海洋政策与海洋立法的主要内容

    1.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提出的《海洋政策大纲》

    2.《海洋基本法》

    3.《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设置法》

    4.《促进海底资源开发法案》

    5.《关于在专属经济区等水域行使自然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调查的主权权利法及其他权利的法案》

   三 日本海洋政策与海洋立法的评价及分析

   四 日本海洋政策与海洋立法的挑战及影响

  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的新发展

   一 当前中澳关系总体水平较高

   二 中澳关系中的几个负面因素

    1.日澳准同盟关系对中澳关系的影响

    2.澳大利亚防务政策的调整

   三 政府交替对中澳关系的影响

  韩国报纸上的中国形象

   一 国家形象与国外媒体

   二 对《东亚日报》上中国形象的分析结果*

    (一)中国是最受关注的国家之一

     1.总体上经济最受关注,近年来社会文化话题升温

     2.中国整体形象由正面偏多变成负面偏多

     3.各个领域里的中国形象分析

   三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总结

    (二)怎样理解《东亚日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三)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附录

  2007年中国亚太研究综述

   一 区域合作

    (一)东亚认同的构建

    (二)东盟的发展

   二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一)中日关系

    (二)中印关系

    (三)中韩关系

   四 建设和谐亚太

  2007年亚太地区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bstract

 法律声明

本报告收录的28篇文章和两篇附录,对2007年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里发生的重要事件、热点问题以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经济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对2007年亚太地区经济的总体形势和2008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综合性评述。②探讨了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情况,分别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经济合作以及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进行了介绍和评析。③考察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经贸关系,分别对中美、中韩和中澳的双边贸易发展、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另有三篇文章则分别对美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日本对外贸易的结构性调整和日本能源计划的变化进行了专题性探讨,提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政治与社会篇”对2007年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治形势或重要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层次的背景分析,并对这些国家未来的政治走向和内外政策走向做出了基本判断。主要涉及的议题包括:巴基斯坦的大选,贝·布托遇刺,韩国总统选举,印度尼西亚的内阁改组,菲律宾、尼泊尔和泰国的宪政改革以及日本大选和福田政府上台执政后的内外政策及政治走向,等等。另外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对东亚地区和泰国市民运动的起因、发展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国际关系篇”对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地区安全和地区热点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论述,讨论了美中日俄关系、朝核问题、中日韩三国合作以及东盟在亚洲地区合作的作用等问题。其他的专题性文章则分别对一些涉及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安全问题,如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布什政府的东南亚政策以及日本的海洋政策及其影响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另外两篇文章则分析了中澳关系和中国在韩国《东亚日报》上的形象。

Asian Development Bank,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7 update,September 2007.

IMF,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Asia and Pacific,October 2007.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Country Report,Australia,China,India,Japan,South Korea,Malaysia,New Zealand,Philippines,Singapore,Thailand,Vietnam,October 2007.

EIU,Country Report,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ovember 2007.

World Bank,Will Resilience Overcome Risk?East Asia & Pacific Update,November 2007.

商务部综合司、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7年秋季)》,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cbw/200711/20071105212418.html。

左小蕾:《美国次贷危机将打破全球经济动态均衡》,2007年8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

Fifteenth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Strengthening Our Community,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http://www.apec.org.

Sydney APEC Leaders’ Declaration on Climate Change,Energy Security and Clean Development,http://www.apec.org.

Statement on the WTO Negotiations,Sydney,9 September 2007,http://www. apec.org.

Joint Statement,the 19th APEC Ministerial Meeting,Sydney,Australia 5-6 September 2007,http://www.apec.org.

《APEC Structural Reform》,APEC Secretariat,Jan.2008,http://www.apec.org.

ASEAN,Vientiane Action Programme,2004,http://www.aseansec.org.

ASEAN,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2007,http://www.aseansec.org.

ASEAN,ASEAN Charter,2007。http://www.aseansec.org.

Yoshimatsu,Hidetaka,“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SEA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8,Number 1,April 2006.

〔印尼〕哈迪·斯萨苏托洛:《东盟经济共同体——其概念、成本和利益》,《南洋资料译丛》2005年第3期。

俞常森、王妃燕:《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东盟国家对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何胜、张学刚:《当前东南亚形势浅析》,《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张蕴岭主编《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晓、王静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与影响》,《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06年第6期。

桑原哲:《结构模块化的发展与贸易结构》,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工作论文,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6-J-050。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高敬峰:《中韩产业贸易结构分析》,《商业时代》2004年第26期。

廉晓梅:《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kr.mofcom.gov.cn。

《‘恐龙’中国赶上来了》,2007年3月24日韩国《首尔新闻》。

《‘三明治’韩国四面楚歌》,2007年3月25日韩国《联合新闻》。

Guillaume Gaulier,Francoise Lemoine,“China’s Emergence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rade Flows in Asia”,CEPII working paper,2006.

Kazuo Sato,“Stabilization Policy and the Japanese Economy”,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9,No.1,1998.

Masayuki Morikawa,“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Reform:Lessons from Japa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RIETI discussion paper #97-25.

Rytaro Komiya,“Three Stages of Japan’s Industrial Policy After The World WarⅡ”,RIETI discussion paper # 92-13.

Theresa M. Greaney,“Promoting Imports to Appease Trade Partners:Japan’s New Trade Polici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15,2001.

〔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美〕罗纳德麦金农、〔日〕大野健一著《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日〕日本资源能源厅:《能源基本规划》,2003、2007。

〔日〕日本资源能源厅:《原子能政策大纲》,2006。

〔日〕国立环境研究所编《温室化的新证据和可预料的严重影响》,日本环境省印发,2001。

韩昭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消えた厚生年金〉救済法が成立 税金で未納分補充》,2007年12月12日《朝日新闻》。

《国会:13日に与野党幹事長会談 会期再延長問題を協議》,2007年12月12日《毎日新聞》。

徐静波:《东京股市暴跌 日本政府“袖手旁观”》,人民网,2008年01月23日。

吴寄南:《“福田丸”能否过险滩?》《解放日报》,2008年01月21日。

《福田首相首次发表施政演说》,新华社,2008年01月18日。

廉德瑰:《新福田主义与中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2期。

马俊威、徐学群:《日本政局步入新的转折期》,《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

汤平山、许利平:《赤道上的翡翠:印尼》,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

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列国志:印度尼西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Vidhyandika D Perkasa & Ignasius Ismanto,SBY-JK Government:Effort to Build Image and Maintain Law and Order,The Indonesian Quarterly,Vol 35 No.2,2007.

田禾、周方冶编著《列国志·泰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Thailand,B.E. 2540.

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Thailand,Interim Edition,B.E. 2549.

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Thailand,B.E.2550.

朱幸福:《风云诡谲的菲岛政坛:中国资深记者对菲律宾民主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明华编著《当代菲律宾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李文主编《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张锡镇著《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李文主编《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锡镇主编《东亚:变幻中的政治风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胡才主编《当代菲律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李文主编《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西川润、箫新煌编《东亚的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明石书店,2007。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晨阳、陈茵:《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政治势力》,《当代亚太》2006年第4期。

廉载镐:《新型治理:韩国民主进程中的市民组织》,《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芦恒:《韩国现代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发展》,《当代亚太》2005年第9期。

巴拉达斯·戈沙尔:《苏哈托后时期印度尼西亚的民主转变和政治发展》,《南洋资料译丛》2005年第4期。

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Fahimul Quadir and Jayant Lele,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in Asia:Volume 1,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Isagani R. Serrano,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Washington DC:Civicus,1994.

Kevin Hewison,Political Change in Thailand: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Phongpaichit,Pasuk and Baker,Chris,Thailand:Economy and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Tadashi Yamamoto,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 Pacific Community,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1996.

Unorganized Sector Workforce in India Trends,Patterns and Social Security Coverage,S SAKTHIVEL,PINAKI JODDAR,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27 May,2006.

《2006~2007年度报告》,印度劳动部网站,2007年9月26日更新,http://labour.nic.in/annrep/annrep0607/english/Chapter06.pdf。

“The Unorganized Sector Workers’social Security Bill 2007”,印度劳工部网站,http://labour.nic.in/ss/UnorganisedSectorBillinRS.pdf。

CSIS,The U.S.-Japan Alliance: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By Richard Armitage & Joseph S.Nye Jr.,February 16,2007.

G.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Dean,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U.S.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Princeton University,27 September,2006.

Satish Kumar,India’s National Security Annual Review 2006,published by Knowledge World in India,July 2006.

Daniel Twining,“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ume 30,No.3,Summer 2007.

Rory Medcalf,Program Directo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f Lowy Institute,“The changing Asia-Pacific security web”,The Age,16 March,2007.

Alan Dupont,“Not the Time to Deal out Beijing—Any New Regional Pact must Include China”,The Australian,March 26,2007.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出版社,1983。

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关希:《排他性的“海权论”可以休矣——析日本流行的“海洋国家战略”》,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金永明:《日本的海洋立法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2007年第5期。

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网站,http://www.sof.o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