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37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service indoustry

SSAPID:101-9691-7650-21
ISBN:978-7-5097-049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改革与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30年里,中国服务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艰辛起步和纷繁争论到90年代的逐步深入和今天的空前繁荣,现在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本书则是对中国服务业30年发展状况的最好总结。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财经蓝皮书
作 者: 何德旭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总报告

  中国服务业30年: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服务业理论探索:从空白到繁荣

    (一)20世纪80年代:艰辛起步,进展缓慢

    (二)20世纪90年代:逐渐深入,百花齐放

    (三)2000年至今:颇受重视,走向繁荣

   二 中国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

    (一)服务业发展:增长迅猛,但滞后格局未变

     1.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2.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3.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逐年提高,但服务业各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

     4.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较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

     5.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东中西三大地区很不平衡

    (二)服务业改革:体制束缚坚冰已打破,但还任重而道远

     1.服务业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落后于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改革

     2.体制束缚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质量有待提高

     1.我国服务贸易正在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增长,现代服务业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3.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 中国服务业30年:经验与教训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服务业的经验

     1.在服务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

     2.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不断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

     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和壮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4.把坚持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和重视农村服务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1.对服务业的认识存在很多偏差,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仍然存在

     2.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分工不细

     3.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统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薄弱,导致服务业家底不清

   四 中国服务业:趋势与展望

    (一)中国经济将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型

     1.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2.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条件具备的地区将率先建立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二)生产性服务业将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服务业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规律必然要求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

     4.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需要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

    (三)科技进步与服务业互为作用将不断提升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

    (四)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范围和水平将不断提升,中国有望成为承接服务外包大国

     1.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范围和水平将不断提升

     2.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承接服务外包大国之一

   五 促进中国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思路

    (一)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服务业体制,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1.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2.推动垄断性服务业的政府规制改革

     3.推进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改革

    (三)积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明晰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时序与路径

     2.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3.鼓励中国服务企业“走出去”

 行业报告

  中国金融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引言

   二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一)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三 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一)股票市场

    (二)债券市场

    (三)基金市场

    (四)期货市场

    (五)货币市场

   四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五 其他金融活动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一)金融信托与管理

    (二)金融租赁

    (三)财务公司

    (四)邮政储蓄

    (五)典当

   六 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七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流通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历程

    1.商品流通体制:从统配统销到自由流通

    2.宏观管理体制:从直接控制到间接调控

    3.经营主体:从国有集体一统天下到以民营为主

    4.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5.零售业态:从单一业态走向多种多样

    6.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历程

    7.流通业企业管理手段、经营技术不断进步

   二 中国流通业改革的经验总结

    1.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

    2.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渐进式地推进

    3.必须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4.必须坚持“商业产生价值”的观点

    5.坚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的改革

   三 中国流通业的改革趋势

  中国信息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我国信息服务业30年的发展历程

    (一)电子信息产业

    (二)通信行业

    (三)互联网

    (四)软件业

    (四)电子商务

    (五)网络游戏

   二 我国信息服务业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

    1.坚持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2.狠抓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设施已初步形成和完善

    3.坚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4.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打破垄断

    5.发展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6.积极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7.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的信息意识

    8.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2.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

    3.发展战略不清晰,缺乏一贯性和延续性

    4.缺乏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

    5.没有形成长期一贯性的数据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7.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不完善

    8.尚缺乏系统有效的发展机制

    9.缺少信息服务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改革趋势

    (一)对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二)对我国信息服务业改革趋势的探讨

     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消弭数字鸿沟,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和谐发展

     2.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3.加大对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并且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4.加强对信息服务企业的引导,着力培养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现代信息服务龙头企业

     5.继续推进改革,特别是电信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营造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6.以软件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产业

     7.坚持“共建、共享、互通、互利”的原则,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解除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大力发展数据库产业

     8.完善信息服务产业法律法规,给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9.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中国房地产30年:改革与发展

   一 引言

   二 改革的起点

    (一)房改方向的提出

    (二)理论界的讨论

    (三)房改和房地产市场的推进

   三 从数据看改革进程

    (一)房地产业增加值

    (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

    (四)房屋与住宅建设

    (五)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

    (六)商品房和住宅价格

    (七)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

    (八)房地产类税收

   四 房地产各业态的发展

    (一)房地产开发

    (二)房地产估价与经纪

    (三)物业管理

    (四)房地产金融*

     1.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

     2.商业性房地产贷款

     3.住房公积金

     4.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五)保障性住房*

     1.经济适用房

     2.廉租房

   五 房地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有效、透明的统计信息

    (二)行业监管的配合和协调不足

    (三)房地产领域的违法腐败严重

    (四)二手房市场发展不充分

   六 结语

  中国旅游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旅游业发展的结构

    (一)人口

     1.人口绝对数的增长

     2.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人口的增长

     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4.收入分层

    (二)知识

     1.在发展模式上,从“政府包揽”到“政府主导”

     2.在发展目标上,从政治到经济,再从经济到文化、社会

     3.在旅游业地位上,从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到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三)制度

     1.所有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厘清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产权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

     2.就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了旅游业的市场规模

     3.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地方竞争构成了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4.投资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旅游业供给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将旅游经济推向乡村

     6.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移除了旅游流动的根本性障碍,促进了出入境旅游的发展

   二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1978~1985年:再发育期

     1.新的旅游发展方针初步确立,重要促进措施逐步制定

     2.旅游供给从无到有

     3.旅游业性质由政治接待型转为经济经营型

    (二)1986~1998年:旅游业发展期

     1.旅游业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2.旅游行业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拓展

     3.旅游产品逐步丰富

     4.旅游促销备受重视

    (三)1999~2002年:调整期

    (四)2003~2008年:再调整和深化发展期

     1.区域合作高峰

     2.旅游集团重组高峰

     3.旅游促销高峰

     4.旅游民生高峰

   三 旅游业的绩效

    (一)三大市场

    (二)产业

     1.饭店业

     2.旅行社业

   四 经验总结: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威胁

    (一)主要基础

     1.改革开放的制度性推动仍在发挥基础性作用

     2.经济稳定增长,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3.人均GDP关键性增长带来消费转型红利

     4.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和方式对国内、出境旅游的根本性推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越来越不能将国家实力的增长直接等同于旅游竞争力,中国旅游业需要新的支点

     2.旅游价格越来越受国内外环境影响,波动性显著增加

     3.收入分化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效应空间越来越小,前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五 改革趋势

    (一)重新优化政府职能,探索新的政府主导模式

    (二)转变增长方式

    (三)寻找基于文化战略的新的旅游竞争力

    (四)转变收入分配结构,实现从大众旅游向全民旅游过渡

  中国科技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历程

    (一)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定位

    (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变迁

   二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评价

    (一)科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科技服务业投入分析

     1. R&D经费投入

     2. R&D人员投入

    (三)科技服务业产出分析

   三 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投入强度不足

    (二)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三)科技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四)企业的产业主体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五)社会化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六)国际资源配置及产业合作有待加强

    (七)科技服务业发展地域间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

   四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1.新型工业化客观上需要科技服务业的强力支撑

     2.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为科技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3.服务业的大发展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建议

     1.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支持

     2.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3.重视科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中国教育业30年:发展历程、挑战与改革趋势

   一 概述

   二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

    (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三)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趋势

     1.面临的问题

     2.改革趋势

   三 高中教育

    (一)高中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发展历程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挑战与改革趋势

   四 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1.实现了由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

     2.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的多元化

     3.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面临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

   五 教育收益率与教育投资风险

    (一)教育收益率不断创新高

    (二)教育投资风险

   六 总结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教训与改革方向

   一 改革开放30年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一)1979~1991年:以减负为初衷的改革

    (二)1992~2000年:从“市场化”主导到三改并举

    (三)2001~2004年:改革的反思与实践

    (四)2005年至今:“市场化”之争与新方案展望

   二 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二)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的形成机理

   三 30年医疗卫生改革的经验教训

    (一)医改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并制定完整规划

    (二)必须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权的责任

    (三)医疗保障城乡分治且覆盖率低有损公平

    (四)垄断加补贴的供方管理模式有损效率

    (五)只有形成供需双方的制衡机制才能解决看病贵

    (六)只有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递送体系才能解决看病难

   四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的思考

    (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改革的取向选择

    (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改革的取向选择

  中国餐饮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餐饮业30年的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起步阶段

    2.数量型扩张阶段

    3.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阶段

    4.品牌提升战略阶段

   二 改革开放30年餐饮业的伟大成就

    1.餐饮业实现了长期、高速、稳定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2.消费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经营业态不断丰富

    3.投资主体更趋多样,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4.餐饮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链基本建立

    5.资本运营在品牌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餐饮业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革,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7.中餐国际化取得新进展,影响范围深入广泛

   三 改革开放30年餐饮业的经验总结

    1.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餐饮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先进技术及理念的推广推动餐饮业向现代化发展

    3.中介组织的服务与创新推动餐饮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4.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5.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成为近年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四 未来餐饮业的改革发展趋势

    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餐饮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2.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监管重点,营养健康渐成共同追求

    3.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国餐饮业发展将得到全面提升

    4.实施品牌战略,走向国际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中国信用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 引言

   二 中国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1.企业资信调查活动

    2.消费者信用调查活动

    3.资信评级活动

    4.信用保险活动

    5.信用保理活动

    6.信用担保活动

    7.企业债务追收活动

    8.消费者欠款追收活动

    9.信用管理咨询活动

   三 中国信用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二)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信用服务业无“法”可依

     2.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

     3.信用服务行业不成熟,市场运作不规范

     4.信用服务中介发育不健全

     5.信用服务业本身缺乏诚信,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 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发展信用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有助于构建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机制,奠定市场经济运行的信用基础

     2.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3.有助于扩大消费和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4.有助于降低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

     5.有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直接和间接扩大就业

    (二)促进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政府对信用行业的有效监管

     3.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4.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5.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五 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约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制约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2.制约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因素

     3.制约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因素

     4.制约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政府监管因素

    (二)加快中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信用服务业立法

     2.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加快推进信用服务市场化进程

     3.支持各类信用服务业务的发展,规范信用服务业的运作机制

     4.建立社会声誉机制

 专题报告

  中国服务贸易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一)中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总体上中国依然是服务贸易小国,且服务业出口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1.从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和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比重来看,中国依然是服务贸易小国

     2.服务业出口的行业结构不合理,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行业比重偏低

    (三)中国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水平不高,但入世后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力度明显加大,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分销等领域尤为显著

     1.入世后中国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了长足的进展

     2.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3.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分销等是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四)中国社会服务业对外开放也有了一定起步

    (五)中国服务业的跨国经营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 改革开放后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际表现和经验分析

    (一)数据处理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检验

   三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二)服务贸易差额和贸易竞争力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结构分析

   四 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结构和趋势

    (一)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效应

     1.推动了服务业的出口贸易增长,促进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和形成优势产业

     2.跨国公司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了其对中国的技术扩散,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3.增加了中国服务业就业

     4.扩大了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

     5.为中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发挥积极作用

    (三)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贸易政策演变

    1.第一阶段为服务业外商投资的限制时期和服务业引资政策的起步阶段

    2.第二阶段为服务业外资政策壁垒的逐步降低时期

    3.第三阶段为服务业外商投资壁垒大规模降低阶段

   六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

    1.继续扩大服务业开放

    2.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特点发展重点服务产业

    3.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促进高新技术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

    4.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5.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主体,打造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6.建立完善的支持服务业出口的政策体系

    7.大力推动服务业外包,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8.吸引外国资本向服务业投资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国内服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9.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高质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中国农村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一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历程回顾

    (一)第一阶段:农村服务业萌芽(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二)第二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三)第三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

    (四)第四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二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稳固和加强

    (二)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农村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村服务业的资金支持缓慢增加

    (四)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五)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性日趋鲜明

    (六)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和新型化

   三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和流通,服务农民生活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把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服务业改革和发展

   四 我国农村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低,地域差异大

    (二)信息服务不到位

    (三)农村生产服务缺乏

    (四)农村服务市场有所萎缩,农村公共服务还很薄弱

   五 促进我国农村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思路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强城乡信息化平台建设

    (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村服务业发展

    (三)以增强农村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为重点,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

    (四)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其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行业自律作用

    (五)加强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引导农村服务业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六)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七)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民营经济与中国服务业成长:作用与趋势

   一 中国民营经济增长历程以及其在服务业的发展

    (一)民营经济政策变迁及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阶段:个体私营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9年)

     第二阶段:个体私营经济快速成长阶段(1991~2000年)

     第三阶段:民营经济质量齐长阶段(2001年至今)

    (二)民营经济在服务业的发展

     1.服务业在私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在第二产业中趋于下降,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中所占比重最小,但发展平稳

     2.个体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稳步上升

   二 民营企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民营企业对服务业总量增长的贡献分析

     1.民营经济对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营企业对服务业效率增长的贡献分析

     1.通过促进竞争提高原有服务提供企业的效率

     2.民营企业因产权明确,有利于降低内部X-非效率,取得比国有企业更高的效率*,因而在整体上提高服务业的效率

   三 民营企业对服务业发展贡献的未来展望

   四 结论

 财经蓝皮书编委会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改革与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30年里,服务经济理论研究几乎是从空白起步,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艰辛起步和纷繁争论到90年代的逐步深入和今天的空前繁荣。服务业从弱小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劳动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体制的坚冰已被打破,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正在向纵深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结构层次较低,体制束缚还较严重,对外开放的质量还不高。中国服务业30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展望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编《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07》,内部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等:《十省区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研究报告,2005。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2003年8月8日《中国信息报》。

张卓元:《构建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读〈第三产业经济学〉》,199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江小涓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2: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江小涓、裴长洪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3:“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与体制政策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裴长洪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4: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江帆著《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李江帆主编《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裴长洪、彭磊著《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陈宪等主编《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李善同、华而诚主编《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李冠霖著《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郑吉昌著《服务经济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周振华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杨衍江:《用服务经济理论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孔繁来:《中国服务业研究问题述评》,载江小涓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2: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湘合著《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夏杰长等著《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夏杰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5期。

夏杰长、李小热:《服务业与税收互动关系研究》,《税务研究》2007年第8期。

郭怀英:《垄断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国际比较及其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李勇坚:《制度变革与服务业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报告,2008。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08年第2期。

魏作磊:《中国与印度服务业发展比较》,《统计研究》2007年第3期。

荆林波、李蕊:《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化与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郑吉昌、夏晴:《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兼论浙江城市化发展及区域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冯华、司光禄:《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陈敏:《服务业全球化发展五大趋势》,2007年7月13日《经济日报》。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4期。

廖晓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在服务贸易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http://xxhs.mofcom.gov.cn/aarticle/c/d/200609/20060903295537.html。

商务部世贸司服务贸易处:《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开放中健步前行》,ibdaily. mofcom.gov.cn/show.asp?id=100002315 65K 2008-9-20。

陆燕:《2007~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概况与展望》,http://tradeinservices. mofcom. gov.cn/g/2008-06-25/48998.shtml。

〔美〕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戴相龙:《关于中国金融改革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主编《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何德旭:《中国投资基金制度变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尚明:《新中国金融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赵海宽、郭田勇:《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赵凌云:《转轨与摩擦:1979~1991年中国二元经济体制格局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历程及主要成就》,2008年4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显著》,2008年9月2日《中国商报》。

宋廷明:《我看经济改革二十年》,中国企业家联合网,http://www.ceceo.cn/,2006年11月1日。

万典武、李禧华:《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2008年7月9日《人民日报》。

金允进、陈利亚:《三十年风雨嬗变 义乌市场蛹化蝶——改革开放30年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市场篇)》,义乌市统计局,2008年6月10日,http://www.stat-yw.gov.cn/Article.asp?artid=539&BClassID=5。

邢台市人民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义乌发展经验调查报告》,邢台新闻网,2008年6月12日,http://www.xtnews.gov.cn/node3/zjjy/userobject1ai17196. html。

陈敏:《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企业活力》2004年第10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

商务部网站。

赵光辉:《中国农资流通业态10年改革巨变》,2008年7月14日《中华合作时报》。

穆健玮:《零售业信息化发展与高端市场开拓》,《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第11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毕飞:《“数字鸿沟”拖累中国全球信息排名》,2006年4月《国际先驱报》。

曹宽增:《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策略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宫鸣华:《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市信息化促进中心。http://www.bjkw. gov.cn/n1143/n1240/n1465/n2216/n3710709/3715410.html。

金朝、徐志斌、金磊、张凯锋、郭开森:《中国互联网十年白皮书》,新浪科技,2008年9月。

李剑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2007年9月30日《中国信息界》。

任道、张玉赋、孙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内外比较和发展对策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信息服务业的分类》,2006年10月。

肖斌、贾平:《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中国信息导报》2001年第1期。

肖华:《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软件业》,200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式暨软件产业创新与融合高峰论坛,2008年6月。http://www.ciw.com.cn/info/cio02/20080612135935.shtml。

新浪科技:《信产部称中国互联网应用水平仍处初级阶段》,2008年1月。

易观国际:《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趋势预测2006~2010》,2007年2月。

张国红:《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当代财经》2001年第6期。

赵健东、廖军:《当前信息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电信科技》2008年第7期。

林憬辉:《国际排名显露差距 中国应加快宽带信息化步伐》,2008年5月《通信信息报》。

孙冰:《自主知识产权太少 “技术黑洞”正在吞噬中国产业》,2006年6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

信息产业部:《电信分类目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1~6月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8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报告》,2008。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7月电信业统计月报》,2008年8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0、2001电信通信服务水平》,2002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0年前邮电通信服务水平发展情况》,2001年1月。

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2004年2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二: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03年8月。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2006年第12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08年9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

中国投资咨询网:《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7年1月。

中国联通:《中国信息产业年度报告》,2008年9月。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陈钊、陈杰、刘晓峰:《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国城镇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房产通信杂志社:《国家房地产政策文件选编(1948年~1981年)》,内部发行,1982。

费拉利:《欧洲、意大利和托斯卡纳住房及有关问题的统计证据概览》,《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高映轸:《怎样认识非住宅用房的商品性》,《中国房地产》1984年第5期。

谷俊青、孙兰、施美程:《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现状与发展》,载牛凤瑞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顾昕:《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与协作》,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2006年8月27日。

《城镇住房问题》,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城镇住房问题》,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

梁柱:《中国物业管理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罗真:《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策略研究》,《建筑经济》2006年第10期。

吕俊华、罗彼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秦方仲:《再接再厉加快城市住宅建设 搞好房产管理——在全国城市房产住宅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80年3月2日),载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城镇住房问题》,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第38~55页。

苏星:《研究城市住宅理论三十年》,载王东京主编《中国经济观察》2007年卷第1辑。

孙清华、陈淑玲、李存先:《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心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王洪卫、马健等:《不动产金融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吴运娟、张宁:《中国住房市场供求发展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年第9期。

谢然浩:《住房也是商品——20多年前一次为住房正名的大讨论》,2003年7月3日《经济日报》。

杨鲁:《中国资源税费的理论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杨鲁、王育琨:《住房改革:理论的反思与现实的选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张永岳、崔裴:《房地产经纪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张玉亭、刘双乐:《物业管理业发展状况及趋势》,载牛凤瑞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庆祥:《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赵涛:《物业经营管理:理论、案例、制度、实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朱敬尧:《房地产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朱亚鹏:《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创新与住房公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5。

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党国英:《我国农村改革30年与发展模式的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4: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戴学锋:《中国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机遇、挑战与对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4: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杨宜勇:《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4: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经济学新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2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2月10日《光明日报》。

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李善同、华而诚:《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张健仁:《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第3期。

丁晓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科学出版社,1998。

陈佳洱:《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的源头》,光明网,2005年11月8日。

张景安:《关于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欧新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俞梅珍:《服务业与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罗丞:《WTO规则与我国技术贸易》,《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

谭果林:《加快中国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3期。

刘建民、王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梅术文:《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关系的检视与思考》,《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局(EUROSTAT):《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新华出版社,1995。

陈晓宇、陈良焜、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陈晓宇、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北大教育学院课题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之一)》,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522.htm。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侯龙龙:《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以教育部直属院校为例的实证研究》,北大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4。

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4月,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5/05/content_8108733.htm。

马晓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为例》,北大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5。

闵维方主编《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2005~2006——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芙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李实、李文彬:《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的估计》,载赵人伟、基斯·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瞿振元主编《2001~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宋光辉:《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2003年11月。

孙志军:《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王珍、姜梅:《从家长调查看湖北省教育公平的现象》,《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7日。

Carnoy,M.,1995.“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In Carnoy,M.(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Second edition).Pergamon Press and Elsevier Science,Oxford.364-369.

Fleisher,B.M.and Wang,X.J.(2004).“Skill differentials,return to schooling,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Mainland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3(1):315-328.

Heckman,(2005).“China’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16(1):50-70.

Jamison,D. and Gaag J.V.(1987).“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l.6,No.2,pp.161-166.

Psacharopoulos,G.,and Patrinos,H.A.(2004).“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Further Update.”Education Economics.12(2):111-134.

Zhang,J.S. et al.(2005).“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urban China,1988 to 2001.”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3(4):730-752.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

余炳匡:《医疗改革的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

顾昕:《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封进、余央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秦晖:《从医改失败看我国公共服务部门的危机》,2005年9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周其仁a:《医疗服务的资源动员——医改系列评论之三》,2007年1月29日《经济观察报》。

周其仁b:《令人尴尬的“公立医院”——医改系列评论之五》,2007年2月12日《经济观察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医院院长》2005年第16期。

刘奕:《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基于公平和效率视角》,载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卫生部: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World Bank,1997,“Financing Health Care:Issues and Options for China”,Washington DC: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Gu Edward,2001,“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n Urban China,”Policy Studies,22:197-215.

Gregory C.Chow,2006,“An Economic Analysis of Health Care in China”,CEPS Working Paper No.132.

Liu Lingzhu and Anne Miles,1999,“Evaluating Payment Mechanisms:How Can We Measure Unnecessary Care?”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14(4):409-413.

Culter D. and J.Zeckhauser,1999,“The Anatomy of Health Insurance”,NBER Working Paper,No.7176.

Laffont,J.J.and J.Tirole,1993,A Theory of Incentives in Procurement and Regula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

Shleifer,A.,1998,“State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133-150.

姜习主编《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林则普主编《中国烹饪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东方美食出版社,2001。

国家国内贸易局服务消费司餐饮产业发展处:《中国快餐发展启示录(上、下)》,2000。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编《春华秋实——陈光新教授烹饪论文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邢颖:《餐饮经济学导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杨柳主编《2007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冯俊:《中国餐饮产业的现代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蒋国洲、张继军:《我国餐饮产业特许经营国际化探讨》,《商业研究》2002年第9期。

宋则:《促进消费 迎接挑战 振兴国内餐饮产业》,《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喜庆:《中国餐饮产业的阶段性嬗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张世尧:《从战略高度认识餐饮产业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向》,《商业时代》2003年第17期。

周涛:《休闲餐饮产业的现状分析及营销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安贺新:《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5。

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曾康霖:《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全国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中国信用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张胜利、狄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蒋海:《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与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财经研究》2002年第2期。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1年第3期。

任兴洲:《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

田侃:《信用的博弈分析和信用缺失治理》,《财贸经济》2007年第7期。

Jansen,W.J.,& Schulze,G.G.,1993,“Theory-based Measurement of the Saving-investment Correlat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Norway”,Discussion Paper 205,Universitat Konstanz,Konstanz.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所服务业研究室:《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取向》,2005。

王启云、邓仕燕:《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探析》,http://tradeinservices. mofcom.gov.cn/e/2008-01-04/19179.shtml。

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姚战琪:《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2年第3期。

张文捷:《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林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

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喇娟娟、张学军、郝晓薇:《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陆真:《关于加快发展无锡农村服务业的思考》,《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常修泽:《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4期。

夏杰长、李小热:《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载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颜廷标:《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任旺兵主编《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乔忠等著《中国小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张湘涛:《中国农村改革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炳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江小娟、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茅于轼:《中国的民营经济》,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1-06-06。

萧灼基:《学习十六大精神,发展我国民营经济事业》,《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22期。

厉以宁:《论“新公有制”》,《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38期。

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杨向阳:《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效率》,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李成瑞(2007):《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情况》,http://www.sis.pku.edu.cn/pub/panwei/DocumentView.aspx?Id=5841。

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8。

邓于君:《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简 介:本书对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完善和综合配套改革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的剖析,以及对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的比较,对2012年浦东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书中还分析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