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5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17-2018)

SSAPID:101-9688-8502-89
ISBN:978-7-5201-249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京津冀地区篇、长三角地区篇、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中西部地区篇和东北地区篇等模块,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尤其对“一带一路”、特色小镇、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粤港澳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区域蓝皮书
编 辑: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摘要

 区域蓝皮书编委会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17~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

   一 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维分化态势

     1.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延续“西快东慢”“南升北降”格局,区域内部分化加剧

     2.区域经济总量呈现东部和东北占比略降,而中西部占比持续上升的态势

    (二)“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取得积极成效

     1.“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

     2.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3.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三)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创新驱动

     1.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2.区域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驱动

    (四)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大,正在持续深入推进

     1.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部署,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2.环保督察行动覆盖全国,清理“散乱污”小企业成效初步显现

    (五)各地区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1.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2.通过异地搬迁进行扶贫

     3.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进行扶贫

     4.强化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和教育培训

   二 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及战略思考

    (一)区域经济格局将继续呈现“西快东慢”“南升北降”的板块多维分化态势

     1.区域经济整体增幅将略有回落,并将延续“西快东慢”“南升北降”的区域增长格局

     2.区域板块内部分化将愈加明显

    (二)多元增长极将引领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

     1.功能型平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将逐步显现和增强

     2.城市群的核心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群内部多元化协同发展格局将逐步显现

    (三)高速铁路促使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推进区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强化,区域增长动能进一步释放

     1.以扩大开放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区域全面深化改革

     2.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3.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4.以区域战略规划为指导,促进区域增长动能进一步释放

   三 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取向

    (一)突出空间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区域政策

     1.突破“四大板块”局限,进一步细化区域发展政策

     2.加大对东北及产业衰退地区的支持力度

    (二)分级培育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中国城市群,推动城市群成为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1.科学培育和分级建设大、中、小层级合理的城市群体系

     2.推动城市群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三)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的动能转换

     1.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2.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的动能转换

    (四)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合

     1.在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和新部署下,继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进一步强化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的制度建设和立法建设

    (五)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多梯度全方位开放新机制体制

     2.以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Ⅱ 综合篇

  B.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动能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战略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三)从21世纪开始的区域协调发展方针

   二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东中西区域经济稳步增长,东北地区整体下滑

    (二)各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中西部工业化进程加快

    (三)区域总体差异呈收敛态势,但内部分化值得关注

   三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培育与政策导向

    (一)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为引领,推动各地区全方位的开放

    (三)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样板,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新模式

    (四)大中小并举,构建以大城市群和特色小镇为重点的现代城镇体系

    (五)推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七)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着力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九)加大跨行政区的合作力度,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B.3 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结构优化*

   一 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和结构体系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历程

     1.发育萌芽阶段(1981~1990年)

     2.持续成长阶段(1991~2000年)

     3.飞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

     4.转型提质阶段(2011年至今)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1.现状格局

     2.空间格局演变

     3.经济结构

     4.发展类型

     5.现状问题

    (三)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结构规划

   二 国外城市群发展案例借鉴

    (一)日本东京大湾区城市群

     1.依靠湾区地理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

     2.注重城市规划,日益完善城市建设

     3.构建“多核心多圈层”的城市空间结构

    (二)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1.核心带动发展模式

     2.增强区域规划的统筹引导作用

    (三)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1.构建有序的综合交通网络

     2.提高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结构优化路径

    (一)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形成中国城市群空间新格局

    (二)把握“互联网+”信息科技新机遇,构建全球化城市群产业网络

    (三)建立城市群区域规划协调机制,引导空间结构与资源配置优化

    (四)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群外向联系,打造城市群“湾区经济”新体系

    (五)立足不同类型城市群特点,制定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

  B.4 特色小镇:观察与思考

   一 特色小镇的缘起与总体情况

   二 特色小镇的界定

   三 特色小镇的产生区域

   四 特色小镇因何而热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三)民间资本的新战略方向

    (四)深化改革的创新平台

   五 特色小镇的分类及特征

    (一)旅游型特色小镇

    (二)创新产业型特色小镇

    (三)传统产业型特色小镇

   六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违背产业培育的客观规律

    (二)定位雷同、简单模仿、重形式不重内容

    (三)模糊了旅游和宜居、宜业之间的区别

    (四)传统开发方式及泛房地产化风险

    (五)过于均衡的推动政策

   七 特色小镇建设核心策略

    (一)发挥市场主体配置作用

    (二)把握产业特色,守得住寂寞

    (三)注重功能的叠合与溢出效益

    (四)关注空间建设品质,保育生态环境

    (五)顺势而为、深化改革创新

  B.5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进展

   一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进展顺利

    (一)从贸易总量看,2016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比重稳步上升且保持较大顺差

    (二)从贸易伙伴看,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是中国在沿线国家中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沿线国家的主要进口和出口市场

    (三)从贸易产品看,机电、矿物燃料等分别是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和进口的主要产品

    (四)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逐渐成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主力军

    (五)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是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主要贸易方式

    (六)从合作潜力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分为四种类型

   二 国内各省份及区域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呈现四大趋势

    (一)从贸易总量看,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位居前五,华东、华南对沿线国家贸易的份额相对较高

    (二)从贸易市场看,各区域对东南亚贸易合作最为频繁

    (三)从贸易产品看,各区域对沿线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进口的主要是矿产品

    (四)从合作潜力看,可将各省份分为四种类型

   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中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三)从地方层面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Ⅲ 京津冀地区

  B.6 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一 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基础、条件及同构性分析

    1.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及其产业结构分析

    2.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3.京津冀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分析

   二 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研究*

    1.基于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产业协同分析

    2.基于企业资本空间流向的产业协同分析(两市一省)

    3.基于企业资本空间流向的产业协同分析(京津冀“2+11”)

    4.基于企业资本行业投向的产业协同分析

    5.基于京津冀企业联合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产业协同分析

   三 对策建议

    1.提升基于产业链环节分工的京津冀产业协同能力

    2.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3.加快北京产业疏解,促进京津冀产业间的链接和协同

    4.河北应借势北京、依托区域,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及发展层次

  B.7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策略

   一 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一)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取得一定成绩

   二 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分析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

    (二)创新政策体系有待优化,创新环境不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三)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四)产业趋同明显,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五)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三 协同发展下的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策

    (一)明确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加速三地产业链融合

    (二)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推进园区协同发展

    (三)加速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天津制造走出去

    (五)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六)调整人才战略,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B.8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空间发展战略

   一 河北省发展特征和问题

    (一)发展特征

    (二)存在的问题

   二 河北省发展战略定位与总体布局

    (一)发展机遇

    (二)发展定位

    (三)河北省总体空间布局

   三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构筑“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二)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区域功能提升深度对接

    (三)实现高品质环境建设

    (四)以京津为核心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与一体化

   四 省会城市提升战略

    (一)紧抓发展机遇,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

    (二)以滹沱河为中心,建设面向新经济的魅力宜居城市

   五 沿海城市崛起战略

    (一)港口与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二)港产城互动发展策略

   六 构建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构筑“一屏、三带、多廊、多心”生态安全格局

    (二)保护海岸海域环境

    (三)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B.9 雄安新区与北京融合发展研究

   一 建设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

     1.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

     2.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3.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二)雄安新区的创建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跃升至新高度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内部向更加协调发展转变

     2.有利于构建“北京城市中心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3.加速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4.有利于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 有效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思路

    (一)推动北京优势资源参与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北京与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推进北京—雄安新区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快捷高效和智能化交通体系

    (三)推进北京—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合作,构建生态环境区域联防联控体制机制

    (四)深度推进北京与雄安新区开展可持续、互补共赢的产业融合,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推动北京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雄安新区延伸配置,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 有效推动北京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北京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产业对接政策

    (三)创新搬迁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四)创新高端人才服务政策

 Ⅳ 长三角地区

  B.10 长三角工业生态与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 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 长三角工业生态现状

    (一)长三角制造业水环境效应分析

    (二)长三角大气环境效应分析

    (三)长三角固废产生环境效应分析

   三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变迁

   四 未来长三角制造业优化工业生态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长三角工业布局,打造环境友好的工业集聚式园区

    (二)优化长三角产业结构,进行产能调整,重视技术改造,以服务型智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三)在长三角推进清洁生产,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效能,打造绿色智造体系

    (四)制造业提倡节能环境友好工艺技术,加强工业重点污染防治

    (五)加强长三角工业污染联合整治工作,建立长三角工业污染整治协作机制

  B.11 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文献简述

   二 长三角城市群的现有范围

   三 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

   四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B.12 新常态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经济转型研究

   一 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一)经济增长调速换挡,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时期

    (二)产业结构有序演替,服务化趋势明显

     1.产业结构熵

     2.产业结构合理化

     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需求动力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多元化

    (四)社会发展和谐,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二 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

    (一)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战略性调整

    (四)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Ⅴ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

  B.13 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基于广东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总定位

   一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投入及产出效益高,多项指标位于国家前列

    (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建立富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三)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泛区域创新系统开始显现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在部分技术领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

   二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地理空间跨度大,实现珠三角创新一体化存在制度与产业壁垒

    (二)制造业“大而不强”,攀升技术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难度高

    (三)传统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减弱,以科技产业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 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推动泛区域科技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二)主动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

    (三)增强集群创新能力,发展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集群示范区

  B.14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

   一 引言

   二 基于百度指数的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

    (一)大湾区各城市要素流动特征

    (二)大湾区东西两岸及三大经济圈联系强度差异

    (三)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的区域整体结构

   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阶段及要素流动趋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阶段

    (二)新的发展阶段对要素流动的新要求

   四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便捷流动面临的问题及与国际对接路径

    (一)强化香港要素流动主枢纽功能

    (二)发挥自贸区的制度缝合作用,减少要素跨境流动制度成本

    (三)借助广佛、港深两大“超级城市”,建设要素汇聚枢纽

    (四)打造两大要素流动走廊

    (五)打造“自贸区—穗港、深港、珠澳—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三级要素结构体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共同体”

  B.15 先行先试,提供支撑: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成效与建议

   一 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

    (一)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二)结合农业人口转移和住房制度改革,化解房地产库存

    (三)结合金融监管和监测预警,推进金融去杠杆

    (四)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优化,协助企业降低成本

    (五)结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

   二 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一)“三去一降一补”亮点纷呈

    (二)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四)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三 广东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心,持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二)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三)以高端人才为重点,加强人力资本供给

    (四)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加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Ⅵ 中西部地区

  B.16 焦作的二次转型发展*

   一 转型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一)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3.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4.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二)焦作现象世人瞩目

    (三)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二 二次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紧迫性

    (一)二次转型的必然性

    (二)二次转型的有利条件

    (三)二次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 焦作市二次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2.发展原则

    (二)主要方向与发展目标

     1.主要方向

      (1)加快经济转型

      (2)完善社会转型

      (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发展目标

      (1)新型工业化强市

      (2)区域性中心城市

      (3)著名旅游城市

      (4)生态宜居城市

    (三)发展指标

    (四)二次转型的主要对策

     1.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建设繁荣富强焦作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宜居焦作

     3.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和谐幸福焦作

     4.加强生态治理,建设低碳绿色焦作

  B.17 以西南沿边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产能合作

   一 西南地区沿边开放和国际产能合作情况

    (一)西南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情况

     1.西南沿边省份对外通道建设情况

     2.西南地区开展周边合作的平台建设情况

    (二)我国与西南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情况

   二 西南周边国家与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市场基础

    (一)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迫切需求

    (二)开放改革引致区域合作需求

    (三)工业化阶段决定的贸易需求

    (四)劳动力供给能力较强

    (五)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突出

   三 周边市场对西南各省份以沿边开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

    (一)产业梯度拓展了西南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空间

    (二)开放红利加速促进我国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投资

    (三)促进西南沿边地区构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边政观

    (二)政策的差别化、针对性和倾斜度不足

    (三)与周边国家合作机制不健全

    (四)要素流动便利化程度不高

    (五)经济导向的地方竞争

    (六)“走出去”风险的研判、防范和应对能力有限

   五 未来建设重点

    (一)支持企业进入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加快推进大通关协作新模式

    (三)建设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

   六 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二)深研周边国家的市场情况,提升合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互联互通,增进双边信任

    (四)加强民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设

    (五)全面加强金融合作,拓宽资金支持渠道

  B.18 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

   一 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机理

   二 创新驱动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1.山西科技创新现状

     (1)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2)传统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3)研发机构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4)研发活动日益活跃,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不断加强

     (5)科技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

    2.创新驱动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1)观念因素

     (2)企业主体因素

     (3)体制机制因素

     (4)人才因素

   三 创新驱动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1.树立创新理念,为产业转型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产业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3.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为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4.推进创新人才建设,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5.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为产业转型提供服务平台

    6.推动体制机制建设,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环境

  B.19 成渝经济区工业廊道的建设

   一 成渝经济区工业发展概况

    (一)重庆工业发展概况

     1.工业增速居全国前列,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支柱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3.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二)四川工业发展概况

     1.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2.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有效提升

     3.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实施高端化全产业链方向引进产业

     4.对外经济走廊初步形成,对内外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二 成渝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一)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二)四川产业发展现状

     1.四川产业园区情况

     2.四川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和布局

   三 成渝经济区工业廊道建设基础

    (一)产业基础

     1.四川的“一极五带”

     2.重庆的“产业走廊”

     3.成渝经济区

    (二)交通物流基础

    (三)政策基础

   四 成渝经济区工业廊道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一)成渝经济区工业廊道建设的意义

     1.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2.释放工业集群效益

     3.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极泵”效应

    (二)成渝经济区工业廊道建设措施

     1.构建双赢的川渝竞合机制

     2.共同制定有效的“塌陷区域”发展战略

     3.构建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Ⅶ 东北地区

  B.20 哈长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策略

   一 哈长城市群生态环境发展评价

    (一)生态环境本底

    (二)主要自然资源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匹配较差

     2.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自然灾害威胁较大

     4.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二 哈长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策略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

    (二)坚持走生态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三)实施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生态发展模式

    (四)实施分地区差别化的生态建设策略

   三 哈长城市群生态功能分区与生态保护对策

    (一)生态区划的目的和依据

    (二)生态区划方案

    (三)景观生态格局

     1.景观生态群建设

     2.景观风貌区建设

     3.景观轴带建设

    (四)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1.生态系统分区保护对策

      (1)东部森林山地生态区

      (2)中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区

      (3)中部平原生态区

      (4)西部草原生态区

     2.生态系统分类保护对策

      (1)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2)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3)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4)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5)城镇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Ⅷ 大事记

  B.21 2017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Contents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编委会

2017年,中国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维分化态势;“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取得积极成效;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创新驱动;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持续深入推进;各地区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当前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继续呈现“西快东慢”“南升北降”的板块多维分化态势;多元增长极将引领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高速铁路促使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区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强化,区域增长动能进一步释放。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采取措施,统筹推进:一是突出空间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区域政策;二是分级培育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中国城市群,推动城市群成为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的动能转换;四是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合;五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京津冀地区篇、长三角地区篇、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中西部地区篇和东北地区篇等模块,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尤其对“一带一路”、特色小镇、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粤港澳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总报告分析了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了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预测了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综合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动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结构优化、特色小镇和“一带一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京津冀地区篇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天津先进制造业、河北空间发展和雄安新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长三角地区篇围绕长三角工业、城市群和浙江经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西部地区篇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西南沿边开放等问题。东北地区篇分析了哈长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策略。大事记部分对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范恒山:《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与因应之策》,《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9期。

周世伟:《市域(郊)铁路发展或将补足城市公共交通短板》,《人民交通》2017年第8期。

焦国栋:《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河南日报》2017年11月24日。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地理科学》2011年第9期。

刘云:《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河南日报》2016年9月23日。

毛汉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2月28日。

陈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

范恒山:《高度重视并有效应对地区分化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10期。

叶青:《“十三五”时期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党政研究》2016年第1期。

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赵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3期。

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何平、熊庭:《2016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评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

Dickinson R,The City Region in Restern in Europe,London.1967.

Fawcett C B,“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Britain in 1931,” Geographical Journal. 1932. Vol.(1).

Geddes P,Cities in Evolution,Williams andnorgate Ltd. 1949.

Frideman J R,Urbanization,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London:Sage Publication. 1973.

Haggett P,Cliff A D.Locational Models,London:EdwardAmold Ltd. 1977.

Pyrgiotis Y N,“Urban Networking in Europe,” Ekistics. 1991. Vol.50(2).

Kunzmann K R,“Wegener M. The Attern of urbanization Western Europe,” Ekistics. 1991. Vol.50(2).

Rondinelli D A,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Bouider:West View Press. 1985.

Futianhexia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Tokyo:Antiquity and Contemporaneity College. 1995.

Ullman E L,American Commodity Flow,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7.

Zhou Yixing,“Definition of Urban Place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Problem and Solution,” Asian Geography. 1988. Vol.7(1).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年第8期。

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学报》2005年第5期。

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地理学报》2008年第10期。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地理科学》2012年第3期。

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3期。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城市观察》2015年第1期。

刘士林:《城市群的全球化进程及中国经验》,《学术界》2012年第6期。

刘士林:《关于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第1期。

董青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朱杰:《中国城市群的阶段特征、趋势及实证研究》,《规划师》2012年第6期。

高晓路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城市群边界识别》,《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3期。

赵渺希等:《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3期。

陈肖飞等:《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

李晓西、卢一沙:《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师》2011年第1期。

丁俊、王开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格局、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5期。

张雅杰:《基于ESDA-GWR多变量影响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3期。

郭荣朝等:《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地理科学》2011年第3期。

景建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年第8期。

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城市观察》2014年第3期。

鲁志国等:《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1期。

冯建超、朱显平:《日本首都圈规划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6期。

王涛:《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城市》2013年第11期。

姚晓东、王刚:《美国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及借鉴》,《天津经济》2013年第12期。

周伟:《波士华城市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借鉴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52期。

刘纯彬、张晨:《波士华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

王鹏、张秀生:《国外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李娣:《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发展经验与启示》,《全球化》2015年第10期。

燕中州等:《欧洲主要城市群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天津经济》2013年第12期。

范颖华:《特色小镇:两种路径应区别发展》,《中国企业报》2016年11月22日。

王兴斌:《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产业》,《中国房地产》2017年第1期。

李铁:《特色小镇热潮下的冷思考》,城市中国网,2017年3月8日。

马牧青:《对住建部关于特色小镇“特色”要求的再解读》,搜狐财经,2017年7月22日。

冯奎:《特色小镇如何真“特”》,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2月2日。

杨开忠:《发展特色小镇需要规划变革》,《中国城市报》2017年9月19日。

杨朝英:《特色小镇:万亿市场大幕开启》,新浪财经,2017年9月15日。

房地产投融资总裁俱乐部:《盘点万科、绿地、华夏幸福等房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都做了些什么!》,搜狐财经盘点,2017年8月9日。

《企业纷纷转型产业地产成为新风口》,《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2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2016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建村建函〔2016〕71号),2016年8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2016年10月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号),2016年10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6〕221号),2016年10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604号),2016年12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2017年1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7〕178号),2017年8月22日。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等:《“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2017。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商务印书馆,2016。

张玮炜:《全方位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新格局》,《大连日报》2017年5月15日。

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经济地理》2009年第6期。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杨光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5。

叶堂林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祝合良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与新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陈振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7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解读》,《前线》2017年第4期。

刘岳平、文余源:《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空间结构变迁》,《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9期。

周潇枭:《专家详解雄安新区建设:千年大计创新为要》,《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4月6日。

欧阳春香:《白洋淀面临“水污染+缺水”雄安开启水环境治理千亿市场》,《中国证券报》2017年4月13日。

朱平辉、曾五一:《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谢红彬、陈雯:《太湖流域制造业结构变化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湖泊科学》2002年第3期。

Jean Gottmann,“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Economic Geography,1957.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Tomoya Mori,“A Modeling of Megalopolis Formation:The Maturing of City System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2,1997.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第2期。

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带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5期。

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研究》2000年第1期。

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红旗文稿》2017年第8期。

王文斌:《新常态下河南经济发展特征与经济转型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郭克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李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管理世界》2016年第9期。

蔡昉:《从中国经济发展大历史和大逻辑认识新常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李汝资、刘耀彬:《1978年以来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7期。

蔡昉:《供给侧认识·新常态·结构性改革——对当前经济政策的辨析》,《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5期。

张煜、孙慧:《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省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干旱区地理》2016年第2期。

陆旸、蔡昉:《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世界经济》2016年第1期。

明文彪:《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作用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浙江经济》2015年第14期。

胡鞍钢、周绍杰:《“新常态”至少可延伸至2030年 如何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人民论坛》2015年第27期。

张慧芳:《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与新期待》,《经济学家》2015年第7期。

刘瑞、黄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计》,《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1期。

陈莹莹:《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66期。

陈亮、陈霞、吴慧:《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动分析——基于日韩及金砖四国等典型国家1961~2010年的经验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6期。

徐剑锋:《浙江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兼析浙江未来经济走势》,《浙江经济》2012年第16期。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浙江省发改委“人均6000美元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机会与挑战:五大“战略性突破”》,《浙江经济》2010年第4期。

陈彦光、刘继生、房艳刚:《效用最大化、logit变换和城市地理学的数量分析模型》,《地理科学》2002年第5期。

朱英明、张珩、童毛第:《创新驱动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刘剑、陶应虎:《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难点与对策建议——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经济纵横》2017年第4期。

王际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进展情况》,《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第1期。

王玉安、彭晖:《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路径研究》,《广东科技》2016年第13期。

战炤磊、方建中:《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期。

战炤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突出难题与推进机制——基于区域率先基本现代化视角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5期。

张超:《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34期。

郑芬芳:《广东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研究》,《科技与创新》2017年第3期。

祝影、涂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结构特征——来自美国34个大都市区的证据》,《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2期。

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广州市发改委,韶关、惠州、东莞、江门、肇庆市发改局:《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成效——2016年发改工作经验成果亮点展示》,《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2016年2月28日。

广东省统计局:《2016年广东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东统计信息网,2017年1月23日。

广东省统计局:《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2017年2月18日。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推进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广东经济》2017年第1期。

李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管理世界》2016年第9期。

刘军、常远、李军:《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东岳论丛》2012年第5期。

刘倩:《广东商标品牌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中国新闻网,2017年4月26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银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5。

山西省统计局等:2011~2015年的《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山西省人民政府网,2017年12月12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西省人民政府网,2016年12月19日。

山西省统计局等:《山西省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山西统计信息网,2010年12月18日。

山西省统计局:1985~2014年的《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力:《浅析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年第4期。

张润泽:《综改试验区下的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第25期。

国家发改委:《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3月7日。

赫曦滢:《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整合发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刘国华、傅伯杰:《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环境工程学报》1998年第6期。

张全、杜鹏飞、龚道孝:《生态区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年会,2005。

黑龙江省环保厅:《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网,2005年9月。

吉林省环保厅:《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划》,吉林省环境保护厅网,2005年9月。

简 介:本书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赋权,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协调发展基本情况和2001~2020年协调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的角度,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20年及过去20年的协调发展...

作者: 韩保江 邹一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