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5

比较优势动态化与非洲经济发展图书

The Dynamic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Afric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SAPID:101-9679-8053-91
ISBN:978-7-5097-656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比较优势动态化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道路。非洲国家可以充分地利用本国当前的比较优势,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比较优势,提升高级增长要素的水平,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实现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书中根据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要素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非洲比较优势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探索了非洲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增长要素升级的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梁益坚
编 辑:侯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世界政治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从乐观到悲观的非洲经济发展问题

  二 非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一)先天内部因素

    1.恶劣的自然环境,辽阔的土地面积,使得交通运输的成本较高

    2.热带是疾病的高发区,使得非洲人口结构转型缓慢,疾病对非洲影响深远

    3.土壤质量较差,降雨不可预测

    4.人口密度低,语言多种多样,部落村落较为分散

    5.“资源诅咒”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内战的风险

   (二)先天外部因素

    1.1884~1885年柏林会议后的列强瓜分使得现代非洲国家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殖民统治的“遗产”影响了非洲的发展进程

   (三)后天内部因素

    1.政局动荡,政府行政能力较差,腐败较为严重

    2.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迟缓

    3.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能力较低

    4.资本积累率相对较低

    5.错误的国有化与进口替代政策,导致公共部门就业人数太多

   (四)后天外部因素

    1.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使得贸易条件恶化

    2.外部援助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五)学者对主要原因的争论

  三 非洲研究中的特殊论现象

   (一)“非洲经济特殊论”

   (二)“非洲政治特殊论”

  四 本书的研究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比较优势动态化与增长要素的理论框架

  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动态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

    1.古典贸易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

    3.新贸易理论

   (二)最近的发展动态

    1.比较优势可以后天创造,具有动态性

    2.比较优势动态化是向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回归

  二 经济增长与比较优势升级

   (一)出口导向政策或进口替代政策

   (二)比较优势的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三 增长要素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内在关系

   (一)比较优势如何实现动态升级

   (二)增长需要哪些要素

   (三)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演进道路

  四 非洲增长要素分析框架的创建

   (一)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类型和特点

    1.初级产品出口型

    2.矿业投资拉动型

    3.农业低质量增长型

   (二)非洲比较优势动态升级与增长要素的关系

   (三)非洲增长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2-2)

    3.数据来源

 第三章 非洲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

  一 1960年以来非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一)U型的增长轨迹

   (二)非洲经济结构转型缓慢

   (三)非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征还不明显

  二 非洲对外贸易和投资情况

   (一)贸易增长与贸易结构

   (二)非洲引进外资的规模和结构

   (三)非洲国际贸易和投资评述

  三 经济全球化与非洲

   (一)全球化冲击下的非洲经济情况

   (二)非洲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四 小结:非洲发展历程中的问题

 第四章 全球化新阶段非洲国家增长要素的基本情况与变化

  一 非洲初级增长要素的情况

   (一)“土地”要素

    1.非洲大陆幅员辽阔,但人口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

    2.非洲土壤质量较差,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3.非洲水系通航里程有限,水电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年平均降水量少,大部分地区缺水非常严重

    4.可耕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迅速

    5.农业占经济的比重很高,但农业本身的高风险使得非洲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二)“资本”要素

    1.非洲的储蓄率不低,但储蓄总量很低

    2.非洲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小,并日趋集中于石油行业,非洲并不是世界主要的投资地

    3.外债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

   (三)“劳动”要素

    1.人口增长率较高,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非洲人口总数突破10亿

    2.出生率与死亡率还处于双高的阶段

    3.劳动力成本较低,后备力量充足

  二 非洲高级增长要素的情况

   (一)“人力资本”要素

    1.政府较为重视,但非洲国家整体实力有限,GDP、GNI都不高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过快,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承受巨大压力

    3.中学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5.医疗保健水平

   (二)“制度”要素

    1.非洲独立初期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制度的供给缺失

    2.非洲制度供给的后天失调

    3.政府治理能力评估指标的情况

   (三)“技术”要素

    1.非洲的科技实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2.技术引进是实现非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3.非洲在技术上较弱的吸收消化能力将会制约非洲后发优势的形成

   (四)“开放”要素

    1.非洲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较高,但是单一出口结构还是比较严重

    2.非洲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贸易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小

    3.单纯扩大贸易额并不能扭转局面,非洲需要提升内在实力,实现多元化的进出口贸易

  三 非洲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情况

   (一)非洲整体的变化情况

   (二)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的情况差别

   (三)非洲53个国家的情况分类

    1.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非资源沿海国是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特征,也是分析非洲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对象

    3.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非资源内陆国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4.发展较好的几个非洲国家,他们增长要素的情况也相对较好

 第五章 非洲增长要素动态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发展道路的构想

  一 发展趋势:非洲经济是否已经到了转折点?

   (一)近期非洲增长要素变化的原因

    1.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

    2.国际社会减免非洲债务和增加外国直接投资

    1.改善了投资环境

    2.采取了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3.非洲区域政治局势逐渐稳定

    4.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近期非洲高级增长要素的变化情况

    1.“人力资本”要素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很大提升

    2.“制度”要素在平稳中逐步提升

    3.“技术”要素方面的情况进展缓慢

    4.“开放”要素上还是较为单一的出口结构

   (三)非洲经济是否已经到了转折点

  二 非洲经济发展道路的构想

   (一)初级阶段

    1.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

    2.以出口导向为方向

    3.以增加投资与获得适用技术为关键

    4.将“资金”“技术”要素与非洲“土地”要素的优势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率

    5.将“资金”“技术”要素与非洲“劳动力”要素的优势相结合,发展轻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6.注重农村市场网络和流通环节建设

   (二)高级阶段

    1.继续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3.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结构升级

    4.扩大开放,建设非洲统一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收益的管理

    3.加强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5.加强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健等事业

    6.合理使用国际援助,以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为基础,国际援助为有力支持

 第六章 非洲增长要素升级的路径分析

  一 产业聚集:促进增长要素的集中和升级

   (一)非洲产业结构情况

    1.非洲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

    2.目前非洲各国的制造业情况比较

    3.非洲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二)非洲进行产业聚集的必要性、优势和不足

   (三)产业集群与非洲经济增长要素的培育

    1.产业集群与劳动力要素培育以及城镇化建设

    2.产业聚集与资本要素培育

    3.产业集聚与技术要素的培育

   (四)推进非洲产业集群的制度建设

    1.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聚集

    2.通过产业聚集推动非洲小微企业分工协作,构筑产业链和贸易协作网络

    3.发挥后发优势,又要防止技术锁定效应,加快高级要素培育,形成产业聚集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

  二 人力资本培育:打破增长要素升级的瓶颈

   (一)非洲发展的人力资本需求

    1.科技人才

    2.管理人才

    3.教育人才

    4.农业生产和医疗保健人才

    5.农村妇女的基础培训

   (二)非洲人力资本培育与比较优势升级

   (三)提升非洲人力资本的途径

    1.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教育经费

    2.加强疾病防控,提升人力资本的工作年限

    3.加大中、小学教育投入,合理扩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4.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5.积极争取并合理使用国际援助

  三 市场一体化:加速增长要素的自由流动

   (一)非洲市场一体化情况

    1.非洲市场一体化的区域划分

    2.非洲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合作

    3.非洲市场一体化的方向与进展情况

   (二)非洲市场一体化与比较优势升级

    1.市场一体化的收益来源

    2.市场一体化中的规模效应与比较优势升级

    3.非洲市场一体化后比较优势的新来源

   (三)促进非洲市场一体化的途径

    1.区域内各国通过协商建立统一规划,达成区域内分工体系的基本构想,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

    2.实现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封锁,建立规范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建成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统一的对外关税

    3.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保障各国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较好的对接,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形成统一的物流网络

    4.协同区域内各国金融以及货币方面的政策,在各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启动非洲中央银行,统一非洲地区货币

 第七章 结语

  一 发展道路:生搬硬套绝非非洲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 两个小规模经济体的成功案例:毛里求斯和韩国

   (一)毛里求斯:渐进式双轨战略实现经济发展

    1.推行渐进式双轨发展战略,在很长时期内保持出口加工区与原有产业的并行发展,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并努力实现全民就业

    2.以妥协、分享、联合的方式来维护制度(政府)稳定,通过协商来解决国内政治矛盾、化解冲突和保持社会的凝聚力

    3.在人力资本上投资,使人力资本在独立后一代人的时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在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依靠人力资本、制度和开放等高级增长要素,开拓了旅游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二)韩国:“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之路

    1.以“军事集权”与“专家治国”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初期推动经济改革,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为工业化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实行出口导向型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五年计划”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3.注重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增长要素的培育

    4.扶持能够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 对非洲发展道路的思考

   1.不要过分信任所谓“有效”的经济政策,“进口替代”、新自由主义不适合非洲,“集权—高消耗”的“亚洲模式”也不一定适合非洲,应该回到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比较优势”,制定务实的发展战略,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加强出口加工区建设,实现产业聚集,抓住和利用好与新兴经济体合作的发展机遇

   4.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和非洲内部贸易,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5.充分利用好初级增长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短期红利,加强高级增长要素(人力资本、技术、制度、开放)比较优势的持续培育,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附录一 1961~2010年中国与非洲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图**

 附录二 1961~2010年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图

 附录三 1961~2010年53个非洲国家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图

本书认为,比较优势动态化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道路。非洲的“特殊性”并不是非洲依然贫困的借口。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非洲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本国当前的比较优势,积极创造未来的比较优势,提升高级增长要素的水平,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实现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书根据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要素的变化情况,研究非洲比较优势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探索非洲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增长要素升级的路径。非洲的经济发展不应被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而应该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身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OECD,African Development Bank,African Economic Outlook,(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United Nations,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Report,(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New York and Geneva.

World Bank,Africa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09)(2010)(2011)(2012),Washington D.C.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2000。

《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年)》,2004。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2006。

《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09。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2012。

David E.Sahn,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oor in Af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Steve Kayizzi-Mugerwa,The African Economy:Policy,Institutions and the Future,Routledge,1999.

Alan H.Gelb,World Bank,Can Africa claim the 21st century? 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0.

Richard E.Mshomba,Africa in the Global Economy,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0.

Margy Burns Knight、Mark Melnicove,Africa is not a Country,Millbrook Press,2000.

Emmanuel Nnadozie,Af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Academic Press,2003.

Robert H.Bates,Markets and States in Tropical Africa:the Political Basis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T.Ademola Oyejide、W.M.Lyakurwa,Africa and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Africa World Press,2005.

Ulf Engel、GornRye Olsen,Africa and the North-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5.

Andrea Goldstein、Nicolas Pinaud、Helmut Reisen and Xiaobao Chen,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OECD,2006.

Henry Kyambalesa、Mathurin C.Houngnikpo,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6.

Francois Bourguignon、Boris Pleskovic,Growth and Integration,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World Bank,200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Sub-Saharan Africa,IMF,2006.

Patrick Bond,Looting Africa:the Economics of Exploitation, Patrick Bond,2006.

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06:Capital Flows and Development Financing in Africa,U.N.,2006.

Benno J.Ndulu,Challenges Of African Growth-Opportunities,Constraints and Strategic Directions,World Bank,2007.

Firoze Manji、Stephen Marks,African Perspectives on China in Africa,Fahamu,2007.

Frank H.Columbus、Olufemi Wusu,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frica,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7.

Garth Le Pere、Garth Shelton,China,Africa and South Africa: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a Global Era, Institute for Global Dialogue,2007.

Joshua Eisenman、Eric Heginbotham、Derek Mitchell,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Beijing’s Strate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Sharpe,2007.

Robert Calderisi,The Trouble with Africa:Why Foreign Aid Isn’t Working,Palgrave Macmillan,2007.

Solomon Giwa-Amu,Strategic Challenges of China-Africa New Partnership,U.S.Army War College,2007.

Chris Alden、Ricardo Soares de Oliveira、Daniel Large,China Returns to Africa:a Rising Power and a Continent Embra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Dorothy Grace Guerrero、Firoze Manji、China’s New Role in Africa and the South,Fahamu and 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2008.

Jorge Arbache、Delfin S.Go、John Page,Is Africa’s Economy At A Turning Point?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519,World Bank,February 2008.

Robert I.Rotberg,China into Africa:Trade,Aid,and Influenc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8.

Dambisa Moyo、Niall Ferguson,Dead Aid:Why Aid Is Not Working and How There Is a Better Way for Africa, 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9.

Ian Taylor,China’s New Role in Africa,Lynne Rienner,2009.

Janine Aron、Brian Kahn、Geeta Kingdon,South African Economic Policy Under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Richard Dowden,Africa:Altered States,Ordinary Miracles,Public Affairs,2009.

Wangari Maathai,The Challenge for Africa,Pantheon Books,2009.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

〔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美〕约瑟夫·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威廉·伊斯特例:《白人的负担》,中信出版社,2008。

〔英〕科林·勒古姆:《八十年代的非洲:一个危机四伏的大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

〔英〕巴兹尔·戴维逊:《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肯尼亚〕马兹鲁伊:《非洲通史:一九三五年以后的非洲》(第八卷),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3。

〔美〕戴维·拉姆:《非洲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蔡昉、张车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高锸译,商务印书馆,2000。

陆庭恩等:《非洲的过去和现在》,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

张同铸主编《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

陆庭恩、彭坤元:《非洲通史·现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李继东:《现代化的延误——对独立后“非洲病”的初步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刘鸿武:《黑非洲文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谈世中:《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张宏明:《多维视野中非洲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李智彪、陈宗德主编《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北京出版社,2000。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舒运国:《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结构调整评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安春英:《非洲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教育部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编写组:《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张宏明:《近代非洲思想经纬:18、19世纪非洲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孙红旗:《殖民主义与非洲专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朱文武、皮维、世界银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政策:调整、复兴和扩充》,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