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9

世界各国减贫概要 (第二辑)图书

Poverty Profil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SSAPID:101-9678-8996-57
ISBN:978-7-5201-2366-2
DOI:
ISSN:
关键词:

扶贫 减贫 社会保障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贫困状况、减贫战略及政策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归纳和基本述评,希望为关注全球减贫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了解他国发展与减贫现状、开展减贫交流与合作的背景资料,从而启发更多的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减贫与发展丛书
编 辑:冯咏梅;王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前言

 第1章 中国减贫战略研究

  一 总体趋势的研判

   (一)2020年后的减贫形势

    1.宏观经济形势

    2.贫困人口地理空间趋势

   (二)2020年后中国减贫战略方向和重点将面临四大转变

    1.由集中性减贫治理向常规性减贫治理转变

    2.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主要解决相对贫困转变

    3.由重点解决农村贫困向城乡减贫融合推进转变

    4.由重点解决国内贫困向推动国内减贫与国际减贫相结合转变

   (三)2020年后中国新型减贫治理体系的建构

    1.减贫治理体系的职能常规化

    2.减贫职能由分散性向集中性转变

   (四)2020年后我国减贫时序推进战略路线图

  二 2020年以后贫困标准

   (一)现行贫困标准的有关研究简述

   (二)贫困线变动:由经济贫困到多维贫困,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

    1.由经济贫困到多维贫困

    2.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

    3.以相对贫困为基础的绝对值贫困线

   (三)贫困线变动带来的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三 2020年后减贫战略的重点领域

   1.贫困人口识别的动态调整机制如何建立?尤其是其成本过高的问题怎么解决?

   2.贫困地区的土地制度如何创新、完善?如何最大限度挖掘贫困人口土地财产的价值?

   3.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贫困治理?

   4.如何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贫困问题?

   5.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如何削弱?

   6.如何完善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

   7.如何通过资产收益、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等手段解决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8.如何建构针对贫困人口的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

 第2章 老挝减贫研究

  一 老挝的国家贫困标准与贫困现状

   (一)老挝国家贫困标准*

    1.贫困家庭的划分标准

    2.贫困村的划分标准

    3.贫困县的划分标准

   (二)老挝的贫困现状

    1.老挝国家贫困状况

    2.老挝贫困人口的城乡分布

    3.老挝贫困的地域分布

    4.老挝贫困的族群分布

  二 老挝减贫战略及减贫历程

   (一)老挝减贫战略概述

    1.“五五”期间(2001~2005年)的减贫战略

    2.“六五”期间(2006~2010年)的减贫战略

    3.“七五”期间(2011~2015年)的减贫战略

   (二)老挝减贫历程概述

    1.革新开放前老挝减贫阶段

    2.革新开放后大规模开发式减贫阶段

    3.21世纪以来稳步摆脱贫困阶段

    4.“九大”后的全面摆脱贫困阶段

  三 老挝减贫政策梳理

   (一)整顿政府管理机构和打击腐败,鼓励干部赴边远地区扶贫

   (二)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增加就业

   (三)通过金融与财税扶持引导农村发展

   (四)鼓励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劳动力就业

   (五)坚持以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努力提高农业收入水平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

   (七)鼓励在贫困地区为人民重新安置居住地

   (八)制定人口空间分布政策,改善医疗卫生状况

   (九)在全国推行国家教育系统改革政策,尽可能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四 老挝减贫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未能实现“亲贫困增长”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转移

   (三)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四)减贫工作高度依赖政府财政

   (五)移民搬迁安置与城镇化工作布置不到位

   (六)地方基层行政能力水平较低

  五 对老挝减贫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以包容性增长为导向的减贫制度和政策

   (二)财政减贫政策的调整需进一步发挥财政支出的直接和间接减贫功能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执政能力,培育一批减贫中坚力量

   (四)借鉴中国“精准扶贫”的思想与模式,缓解贫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户户有电,村村通路

   (六)不断改善商业环境,增强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

   (七)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实现信贷、保险、担保的多元化金融减贫机制

   (八)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家庭应对冲击提供更多保护

  六 老挝对中老减贫交流合作的需求

   (一)加快推进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二)驻扎老挝,为当地居民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加大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和促进中老交流,学习借鉴中国“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

   (四)在减贫合作中能够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

 第3章 印度减贫研究

  一 印度国家的贫困标准及贫困现状

   (一)印度国家的贫困标准

   (二)印度贫困的原因

    1.政治制度严重阻碍政府的减贫努力

    2.土地改革未能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状况

    3.宗教、文化等因素也是贫困的重要根源

  二 印度的减贫战略及减贫历程

   (一)印度减贫战略概述

    1.发展印度制造业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4.推进私有化改革

    5.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6.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7.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二)印度减贫历程概述

    1.尼赫鲁时期

    2.英·甘地时期

    3.拉奥时期

    4.瓦杰帕伊时期

    5.辛格时期

    6.莫迪时期

  三 印度的减贫政策梳理

   (一)尼赫鲁政府的减贫政策

    1.实行混合经济体制,迅速改善经济环境

    2.颁布新的工业政策,创造城市就业机会

    3.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改善民生以减少贫困

   (二)英·甘地及拉·甘地政府的减贫政策

   (三)拉奥政府的减贫政策

   (四)瓦杰帕伊联合政府的减贫政策

   (五)辛格政府的减贫政策

    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推动农村就业

    2.对低收入者免税,大规模减轻居民负担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升农村贫困者自主能力

   (六)莫迪政府的减贫政策

  四 印度减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失业和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二)农业生产仍不稳定

   (三)财政赤字和国内债务成为沉重的包袱

   (四)减贫工作中的短期行为仍是无法克服的顽症

  五 对印度减贫的政策建议

   (一)联邦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减贫问题

   (二)发展经济应当照顾到弱势群体

   (三)减贫工作应有长远规划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五)关键是要调动穷人的发展意识

  六 印度关于中印开展减贫合作交流的主要需求

   (一)政策需求

   (二)资金需求

   (三)技术需求

   (四)人才需求

 第4章 缅甸减贫研究

  一 缅甸的贫困标准与贫困状况和原因

   (一)缅甸的贫困标准与贫困状况

   (二)缅甸的贫困原因

    1.国家治理缺失

    2.腐败问题严重

    3.经济发展滞后

    4.社会保障不足

    5.劳动分工不合理

    6.生产要素受到制约

  二 缅甸的减贫战略与减贫政策

   (一)一体化农村发展计划

    1.主干道和支路建设

    2.提供安全饮用水

    3.提高人的发展能力

   (二)边境地区发展计划

   (三)国家发展计划

   (四)经济社会改革框架下的减贫战略

   (五)穷人和妇女赋权

   (六)完善教育体系

    1.超龄儿童特殊计划

    2.促进边区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3.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4.提高成年人识字率水平

    5.增加教育平等机会

   (七)其他减贫措施

  三 缅甸减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不稳

   (二)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减贫战略不平衡

   (四)减贫资金的投入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

   (五)腐败严重

  四 对缅甸减贫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平衡经济增长与实现社会目标之间的需求,创造就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四)鼓励知识创新,推动技术变革

   (五)实现经济多元化

  五 缅甸减贫交流合作的需求

   (一)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二)进行减贫战略人才培养合作,借鉴他国经验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四)为减贫计划获取资金、技术支持

 第5章 中国-柬埔寨旅游减贫研究

  一 柬埔寨旅游业现状

   (一)到柬埔寨旅游的国际游客现状

   (二)到柬埔寨旅游的中国游客现状

    1.访问柬埔寨的中国游客现状

    2.柬埔寨旅游交通现状

     (1)公路

     (2)铁路

     (3)空运

     (4)水运

     (5)通信

     (6)电力

    3.柬埔寨旅游景区现状

     (1)金边古迹群

     (2)吴哥古迹

     (3)其他旅游胜地

    4.为中国旅客服务的相关行业的现状

     (1)酒店行业

     (2)餐厅

     (3)旅行社

     (4)导游

   (三)制约柬埔寨旅游业发展的两大因素

    1.柬埔寨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柬埔寨旅游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

  二 柬埔寨旅游减贫的影响分析

   (一)旅游减贫提高柬埔寨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1.旅游减贫带动当地就业

    2.旅游减贫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旅游减贫促进旅游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旅游减贫改变农民单一收入结构

    5.旅游减贫改变落后地区的生活方式

    6.旅游减贫促进柬埔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旅游减贫促进柬埔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柬埔寨旅游减贫能吸引大量外商投资

    2.柬埔寨旅游减贫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柬埔寨旅游减贫能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三)旅游减贫有利于柬埔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1.理清旅游资源优势,做好旅游规划

    2.促进传统手工艺品进一步开发

    3.使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复兴

    4.有利于柬埔寨生态环境保护

   (四)拓展和丰富减贫思路和经验

    1.丰富柬埔寨政府减贫帮困措施

    2.拓展国际减贫事业思路

  三 中柬旅游减贫合作需求分析

   (一)旅游减贫合作——中国方面主要需求

    1.增进中柬政治互信的需求

    2.夯实中柬利益基石的需求

    3.超越传统合作领域的需求

    4.继续深化中柬合作的需求

    5.整体战略布局的需求

   (二)旅游减贫合作——柬埔寨方面主要需求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2.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4.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

  四 结语

 第6章 拉美国家的减贫政策分析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社会贫困形势变化

   (一)社会贫困形势变化

   (二)收入分配状况和社会不平等状况

   (三)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四)社会开支基本情况

  二 拉美国家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的劳动反贫困政策

   (二)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拉美国家社保制度历史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改革

    3.近年来引入非缴费型社会养老金制度

   (三)拉美国家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

   (四)拉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几点经验总结

  三 主要国家案例

   (一)巴西

    1.贫困的根源

    2.减贫政策的推进

    3.主要的减贫措施

    4.小结

   (二)墨西哥

    1.贫困的测量(1990~2010年)

    2.减贫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阿根廷

    1.减贫计划

    2.实施效果和问题

   (四)哥伦比亚

    1.减贫进程

    2.“更多家庭行动”计划及其效果

   (五)来自四国案例的主要结论

  四 拉美国家社会减贫政策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一)拉美国家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新变化

   (二)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

    2.社会支出因素:非劳动收入变化

    3.人口结构和生育率因素:家庭负担的变化

   (三)拉美地区减贫的主要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1.主要经验

    2.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7章 拉美社会养老金的精准扶贫与效果分析

  一 导言

  二 拉美社会养老金的历史背景

  三 拉美社会养老金的实践状况

  四 拉美社会养老金的效果评价

   (一)减贫效果

   (二)其他效果

  五 结论与启示

 第8章 拉美国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的退出机制

  一 拉美国家CCT计划的基本发展现状

  二 拉美国家CCT计划退出机制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受益人资格的重新认证程序

   (二)退出过程中的收入干预措施

  三 实施退出机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四 几点主要结论

 第9章 巴西“社会计划登记系统”

  一 巴西建立“社会计划登记系统”的社会背景

  二 “社会计划登记系统”的主要做法

   (一)立法先行

   (二)统一标准

   (三)部门协同

   (四)信息共享

   (五)自主申报

  三 巴西“社会计划登记系统”与我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的比较

   (一)相同方面

   (二)不同方面

  四 对我国建立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工作的建议

   (一)坚定目标、久久为功

   (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三)强化信息共享

   (四)保障建设资金

 第10章 巴西减贫经验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启示

  一 基本背景

  二 巴西扶贫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巴西减贫历程

   (二)主要做法

    1.扶贫立法

    2.设立专门的减贫与社会发展机构

    3.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全国统一登记系统

    4.整合资源,形成家庭补助金计划

    5.多项举措,分类施策

   (三)主要特点

    1.立法先行是减贫的制度保障

    2.总统亲自牵头,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3.城市贫困为主要特征

    4.全国统一登记系统是减贫的重要基础

    5.一揽子扶贫计划是减贫的重要保障

    6.多项举措保证项目到户到人

  三 思考与建议

   (一)推动立法,加快扶贫制度建设

   (二)建立完善跨行业、跨部门的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

   (三)整合资源,分类施策,探索扶贫到户的新机制

   (四)丰富“开发式扶贫”内涵,拓展扶贫对象

   (五)及时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六)以加强中巴减贫交流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中拉减贫合作进程

 第11章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多维减贫概况

  一 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与减贫实践逐渐成为国际减贫主流

  二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应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开展的减贫实践成效显著

   1.墨西哥的多维减贫实践

   2.哥伦比亚的多维减贫实践

  三 中国精准扶贫是多维减贫的最佳实践

  四 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展现中国精准扶贫软实力

  五 主要建议

 《世界各国减贫概要》(第二辑)编委会

本书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贫困状况、减贫战略及政策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归纳和基本述评,希望为关注全球减贫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了解他国发展与减贫现状、开展减贫交流与合作的背景资料,从而启发更多的思考。

[1]Galbraith,J.,The Affluent Society(Boston:Houghton-Mifflin,1958).

[2]Peter Townsend,The Concept of Poverty:Working Papers on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Life-styles of the Poor in Different Countries(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1971).

[3]W.G.Runciman,“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A Study of Attitudes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Englan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32(1).

[4]李小云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李爽:《中国的贫困化趋势和反贫困战略及政策研究》,《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10期。

[6]陈宗胜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7]许飞琼:《中国的贫困问题与缓贫对策》,《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0期。

[8]叶普万等:《全球视野内的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9]张青:《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6期。

[1]宋志辉:《印度农村反贫困研究》,巴蜀书社,2011。

[2]杨文武:《印度政府反贫困的政策》,《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4期。

[3]廖卫平:《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吴臣辉:《论印度农村反贫困过程中的农业保险》,《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11期。

[5]贺俊程:《印度的扶贫政策实践》,《经济生活文摘月刊》2012年第4期。

[6]老挝国家农村发展与消除贫困委员会:《2011—2015年农村发展和消除贫困计划执行情况概述》,2015。

[7]苏力丰(Soulifoun Bounmyxay):《老挝国家的贫困问题与减贫对策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徐延春:《谈老挝经济及其发展战略》,《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12期。

[9]陈定辉:《老挝2015年回顾与2016年展望》,《东南亚纵横》2016年第1期。

[10]李仙娥、王春艳:《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11]王海:《财政支出减贫:机理分析与政策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2]靳友雯:《老挝经济特区与专业经济区浅析》,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2014年4月17日。

[13]王红彦、高春雨等:《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世界农业》2014年第8期。

[14]曹丽娜、黄荣清:《东盟各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政策——兼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启示》,《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2期。

[15]李和中、黄进杰:《老挝公务员制度建设与政府能力提升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16]康未来:《老挝农村金融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7]冯蕾:《老挝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政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伍昕、吴萍:《老挝北部9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6期。

[19]朱延浙、吴军、崔子良、严城民:《老挝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与成矿预测》,《矿产与地质》2007年第6期。

[20]龚秀萍、张思竹、张焱:《老挝北部九省主要农作物优势分析与区域布局》,《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第3期。

[21]张念:《老挝矿产资源概况及中老矿业合作开发前景》,《铜业工程》2015年第4期。

[22]沈娅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循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3]吴全全:《老挝、泰国、越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职教论坛》2004年第22期。

[24]许红艳:《老挝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5]孙文桂:《老挝国家教育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26]袁同凯:《老挝基础教育改革评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7]孟凡华、陈衍:《中国-东盟布局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0期。

[28]左常升:《缅甸减贫概要》,载《世界各国减贫概要》(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9]Bhagwati,Panagariya,“Why Growth Matters:How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Reduced Poverty and the Lessons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Public Affairs,2013.

[30]Why India’s Poverty Rate Has Fallen to 12.4%,Rediff October 6,2015,Retrieved July 14,2016.

[31]Asian Development Bank,Poverty in India,Retrieved November 21,2016,https://www.adb.org/countries/india/poverty.

[32]2014 Poverty Guideline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Services,2014.

[33]“New Poverty Formula Proves Test for Indi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27,2014.

[34]“Poverty in Indi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Epw.in January 2,1971,Retrieved May 22,2014.

[35]Agarwal,Vibhuti,“India Hits Its U.N.Poverty-Cutting Target,But Misses Othe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February 5,2015.

[36]Chakravarty,Manas,The World Bank on India’s Poverty,October 13,2014.

[37]Pimhidzai Obert,Fenton,Nina Clare,Souksavath,Phonesaly,Sisoulath,Vilaysouk,Poverty Profile in Lao PDR:Poverty Report for the Lao Consumption and Expenditure Survey 2012-2013 (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14).

[38]Warr P.G.,Rasphone S.,Menon J.,“Two Decades of Rising Inequality and Declining Poverty in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

[39]Ravallion Martin,Pro-Poor Growth:A Prime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4).

[40]Luang Namtha,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for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Year 2005-2006[Luang Namtha(Lao PDR):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2000].

[41]Christina ChoPoverty in Myanmar,The Borgen Project,http://borgenproject.org/poverty-myanmar/,Jan.6,2015.

[42]Nikolas Myint,Reena Badiani,Growing Together:Reducing Rural Poverty in Myanmar,Jan.2,2016.

[43]Poverty Analysis,Interim Country Partnership Stratege:Myanmar 2011-2014,Asian Development Bank,October,2012.

[44]Myanmar Overview(2013),The 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 org/en/country/myanmar/overview,November 14,2016.

[45]Policy Note,Energizing Myanmar:Enhancing Access to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UNCDF (2015),Myanmar:Agricultural Finance:Making Access Possible,Study Prepared by FinScope Myanmar for the United National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46]Pampio,Raymundo,General Sociology:Focus on the Philippines(4th Edition),(Quezon City:KEN Inc.,2004),p.398.

[47]Daw Win Myint,Policies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Myanmar,May,2013.

[48]Lorraine Corner,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SEAN,A Gender Perspective,Bangkok,October 20,1997.

[49]Framework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Policy Priorities for 2012-2015 towards the Long-term Goals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October 14,2012.

[50]Délice Williams,“What are Causes of Global Poverty?” The Borgen Project,Jun.25,2013.

[51]William Boot,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Burma’s Economic Growth,KBZ Bank,January 5,2015.

[52]Marie Chene,“Overview of Corruption in Burma,”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March 23,2009.

[53]Steven Haggblade,A Strategic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Food Security Diagnostic for Myanma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Myanmar Development Resource Institute’s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July,2013.

[54]Soren Davidsen,Mohib,Saiyed Shabih Ali,Zin,May Thet,Boothe,Robert,Participating in Change: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to All,Feb.1,2016.

[55]Dr.Filemon A.Uriarte,Jr.,Poverty Alleviation Initiatives of the ASEAN Foundation,October 10,2008.

[1]Goodwin H.,“Pro-Poor Tourism:A Critique,” Third Quaneily,2008,29(5).

[2]Robert A.Poirier,“Political Risk Analysis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3).

[3]Krippendorf J.,The Holidaymakers(Oxford:Buttennorth Heinemann,1987).

[4]Scheyvens R.,Tourism and Poverty(Routledge,2011).

[5]Litchfield C.,Responsible Tourism with Great Apes in Uganda,Walling for:CAB International,2001.

[6]Mann M.,“The Good Alternative Travel Guide:Exciting Holidays for Responsible Travelers,”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

[7]Hudsona S,Millerb G.A.,“The Responsible Marketing of Tourism:The Case of Canadian Mountain Holidays,”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

[8]Hall C.M.,Tourism Planning:Policies,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Essex:Pearson Education,2000).

[9]Swarbrooke J.,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Oxford: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2002).

[10]Mitra A.,Chattopadhyay K.,Environment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an Endeavour at Sustainability(New Delhi:Kanishka Publishers & Dirtributors,2003).

[11]Budeanu A.,“Sustainable Tourist Behaviour:A Discuss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31(5).

[12]Dolnicar S.,Long R.,“Beyond Ecotourism: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ourist in the General Travel Experience,” Tourism Analysis,2009,14(4).

[13]Kim K.J.,Weiler B.,“Visitors’ Attitudes towards Responsible Fossil Collecting Behaviour:An Environmental Attitude-Based Segmentation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2013,36(6).

[14]Cleverdon R.,Kalisch A.,“Fair Trade In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3).

[15]Cushnahan G.J.,“The Community Tourism Guide:Exciting Holidays for Responsible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

[16]Honey M.,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

[17]Buckley R.,“Testing Take-up of Academic Concepts in An Influential Commercial Tourism Publi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

[1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情况风险分析——柬埔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州委员会,2016。

[19]《〈为中国而准备〉柬埔寨王国旅游业白皮书》,柬埔寨王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2016.

[20]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19期。

[21]刘亚萍:《柬埔寨投资分析研究报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2]《柬埔寨王国投资合作指南》,柬埔寨王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2016。

[23]鞠海龙、邵先成:《中国—东盟减贫合作:特点及深化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24]李佳等:《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资源科学》2009年第11期。

[25]王建民:《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主体性讨论为核心》,《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26]程玲:《新阶段中国减贫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研究》,《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27]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4年第3期。

[28]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时代》2014年第2期。

[29]宋德义、李立华:《国外旅游减贫研究述评——基于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旅游减贫实践的视角》,《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第3期。

[30]郭鲁芳、李如友:《旅游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分析及实证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

[31]张琦、冯丹萌:《我国减贫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创新:1978~2016年》,《改革》2016年第6期。

[32]王英、单德朋、郑长德:《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33]李瑞等:《山岳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模式探析——基于对伏牛山重渡沟景区田野调查的思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期。

Nanak Kawani,Hyun H.Son,“Pro-Poor Growth:The Asian Experience,” Research Paper,No.56,June 2006.

Yoonyoung Cho,Maddalena Honorati,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Meta Regression Analysi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6402,The World Bank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Social protection and Labor Uni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