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6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图书

A Study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SSAPID:101-9678-8058-88
ISBN:978-7-80230-58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经济各层面深入分析了GMS对本地区实现共同增长和共赢合作的贡献及对未来的期望,不仅服务于我国与GMS合作的实践,而且还有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学术文库
作 者: 杨先明
编 辑:吴连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特稿: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概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前言

 第一篇 次区域制度构建与宏观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特点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机制

    1.大湄公河次区域第一种形式的合作机制,是由国际组织参与的机制

    2.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第二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包括了东盟十国和中国

    3.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第三种形式的合作机制,是由次区域几方而不是全部成员参加的合作机制。这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可以分为两类

    4.大湄公河次区域第四种形式的合作机制,是该地区国家同次区域以外的国家主要是印度、日本等国形成的合作机制

    5.此外,国际上的和区域内的一些组织,也参与或涉及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包括半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

    6.中国是次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一方。但是,作为次区域的组成部分和中方直接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云南省,在该合作中与其他国家的地位不对称,按其确定的参与目标和承担的重任来衡量,其经济实力和直接参与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中国及云南省在新世纪初参与次区域合作的战略和措施

    1.把次区域合作作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鉴于次区域合作已进入全面开展和多种机制参与的阶段,积极参与以亚行牵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主流的多种机制,提升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协调机构,加强国际国内的协调

    3.从大湄公河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加强大湄公河流域环境合作治理

    4.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云南作为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主体的优势,*全面推进云南与次区域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次区域合作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 引言

   二 次区域合作的特点和合作目标取向

    (一)次区域合作的特点

    (二)次区域合作的目标取向

     1.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演变路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次区域经济合作在目标取向上同传统泛区域合作的不同

     2.次区域合作目标取向的新内涵

   三 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次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必须要考虑外部冲击

    (二)次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必须要考虑经济增长

    (三)次区域合作中的宏观政策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影响

   四 通过功能性合作加强次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基础

    (一)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理念贯穿功能性合作

    (二)从功能性合作中积累经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和监督、执行机构

    (三)通过开展具体的功能性合作项目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水平

   五 结论

  合作行为的制度主义观及其在GMS合作中的含义

   一 新古典理论对合作行为的解释以及制度主义的批评

    (一)合作行为的新古典观

    (二)制度主义对合作行为的理解

   二 一个基于制度主义理论的合作行为模型

    (一)工具和假定

    (二)模型

    (三)模型的含义

   三 制度主义的合作观与GMS合作

  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一 东亚小区域合作概况

    1.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基本定位

    2.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式

   二 东亚产业转移型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三 东亚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1.东亚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的基本特征

    2.东亚不同地区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的主要差别

    3.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四 结论与建议

    1.政府支持是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2.目前大湄公河流域合作不应强调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3.明确小区域合作发展的阶段目标,将小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进程结合起来

 第二篇 GMS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GMS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和作用

   一 引言

   二 GMS涵盖的范围

   三 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

   四 进展

    (一)在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二)其他领域的进展

    (三)GMS计划参与国之间的对话

   五 下一步计划

    (一)战略倡议:经济走廊

    (二)优先发展与产业相关的项目和活动

   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相关历史背景

   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GMS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GMS与东盟湄公河流域发展合作(AMBDC)

    (三)GMS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八 挑战

    (一)贫困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资源

    (四)跨境交通

    (五)竞争

   九 结论

  中国东盟双边合作的政治经济学

   一 前言

   二 和平崛起战略:国际和国内背景

    1.中国崛起的事实及其国际化

    2.国内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内省性

   三 东盟: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试验田

    1.日益深化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关系

    2.打破“零和”规则的“双赢”游戏

   四 和平崛起战略的有限性:经济利益与战略考虑

   五 结语

  农产品贸易:中国与东盟具有潜力的发展领域

   一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1.贸易种类日趋多样化

    2.东盟10国的整体出口规模超过了中国

    3.东盟农产品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仍然较小

   二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三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

   四 结论及对策建议

    1.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以互补性为主

    2.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出口市场方面有一定的竞争性

    3.在中国农产品贸易生产结构的战略导向上,要正确认识中国目前以劳动密集使用而形成的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局限性,在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的同时,努力实现由初级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向具有一定资本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主的比较优势产品生产的转变

    4.切实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优势,突破国家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5.完善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早期收获”计划对中国与东盟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中国东盟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一)总体状况

    (二)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1.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粮食供求、农副产品品种和收获季节、农业机械化和技术管理水平

     2.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出口市场、某些农产品品种方面

   三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案例分析:中国—越南

    1.中国和越南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2.中国和越南主要农产品的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四 “早期收获”方案对中国和东盟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东盟的影响:以越南为例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对GMS合作的意义: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合作的一个案例研究

   一 对发展中国家区域贸易协定研究概况的回顾

   二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潜力与风险

    (一)潜力

     1.自然资源

     2.劳动力资源

     3.贸易结构

     4.中国和东盟之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那么双方的利益将是显而易见的(见表3)

    (二)风险:由于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共同利益有可能被削弱

     1.国内市场

     2.在第三方市场上

     3.在FDI方面

   三 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原则

   四 10+1对于GMS贸易便利化的意义

    (一)GMS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政府推动的合作

    (二)GMS的合作在目标和结构上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不同

    (三)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在次区域合作中担负起了责任,为构建相互理解作出了贡献

    (四)对未来GMS便利化的几点建议

   五 结语

  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二 参与合作各方的动机和作用分析

    1.东盟

    2.韩国

    3.中国

    4.日本

   三 东亚经济合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经济合作的类型

    2.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3.东盟与日本之间的合作

    4.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合作

    5.小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ACFTA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必要性

    (一)太多的重叠会带来更多的贸易转移

    (二)太多的重叠还会重复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本

    (三)太多的重叠还会增加政策制定以及执行成本

   三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篇 产业、贸易和投资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能力结构与FDI

   一 能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1.能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范围

    2.能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利益分配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能力结构评价及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分析

    1.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能力结构评价

    2.大湄公河次区域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分析

   三 FDI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力结构的提升

   四 GMS吸引FDI的环境分析

    1.GMS的FDI现状

    2.GMS的FDI环境分析

   五 GMS扩大吸引FDI的对策

    1.降低FDI的投资风险

    2.降低FDI的投资成本

    3.以市场换FDI

    4.发挥增长极的效应

  东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

   一 导言

   二 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层次

    1.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三 东盟制造业的调整方向

    1.制造业分类

    2.ASEAN-5制造业发展趋势

   四 结论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现代物流业合作发展潜力分析

   一 合作发展的前提: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框架

   二 合作发展的基础:中国连接GMS的物流通道日趋完善

   三 合作发展的优势: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四 合作发展的潜力:支付手段短缺与易货贸易

 第四篇 人口和社会

  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人口状况

   一 引言

   二 对区域人口的静态观察

    1.人口总量参差不齐;人口密度高低不等

    2.人口增长极不均衡;生育空间差异显著

    3.人口生命质量处在两个档次

    4.人口文化素质差距明显

    5.人口性别比形成强烈反差

    6.人口年龄结构分属三种类型

    7.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差距大、分布不均

   三 区域内人口过程的动态观察

    1.人口再生产类型

    2.妇女生育模式

    3.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四 基于“地缘人口”观的认识与思考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禁毒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一 “金三角”毒品形势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次区域合作的影响

    (一)21世纪初金三角毒品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1.毒品主产区向北转移至与中国云南省紧邻的缅北、老北地区,面积进一步扩大

     2.“金三角”毒品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生产发展迅猛,毒品生产向多元化、合成化和精制化方向发展

     3.相对稳定的巨头控制被众多集团据地称雄的无序状态所取代,新的毒品集团相继出现,使毒品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4.随着毒品产地的扩大和毒品的多元化,金三角的毒品流动格局从单向外流发展到多向对流

     5.出现新的毒品集散地和贩毒通道,毒品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呈全面扩散之势,次区域各国由毒品过境国变为毒品重要消费国

    (二)毒品问题对次区域合作的影响

     1.毒品生产的存在和发展使毒源地进一步贫困化、边缘化,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死角,加大了合作开发的难度

     2.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经济活动畸形化

     3.毒品问题导致毒源地局势动荡,投资环境恶化

     4.阻碍次区域国际通道和经济走廊的建设

   二 中国参与次区域禁毒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1.禁毒区域合作与各国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变数较多,各国对毒品问题态度不一、措施各异,严重制约着禁毒国际合作的开展

    2.虽然次区域禁毒国际合作机制已在逐步建立和发展,但至今仍不够健全和完善

    3.由于次区域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发展替代种植、替代产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三 对策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中国作为地区禁毒大国的作用,推动区域禁毒国际合作

    (二)共同确立国际禁毒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建立完善国际禁毒合作机制

    (四)以加强中、老、缅、泰四国禁毒合作为重点,推动次区域禁毒合作

    (五)在目前已达成的区域性禁毒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尽快缔结区域性禁毒公约完善禁毒合作公约、章程、协议和其他相关条约

    (六)研制禁毒合作的具体工程项目及其详细实施计划

    (七)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国际禁毒司法合作

    (八)以项目为主导,积极推动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开发为龙头的次区域禁毒和替代发展合作

 第五篇 GMS中成员国家的作用

  为GMS的发展和成功,与中国展开广泛合作

   一 GMS——南南经济联系的一种模式与中国和云南的长期广泛合作需要成为我们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指导方向

   二 GMS的合作能够在不同形式下取得多样化扩展和突破

    1.交通

    2.能源

    3.环境和自然资源

    4.旅游

    5.电子通信基础设施

    6.贸易

    7.投资与商业

    8.人力资源发展

    9.农业、林业和渔业

   三 在共享湄公河的国家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协调GMS

   四 GMS前景:为了共同发展和成功的合作

  关于中泰双边经济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

   一 引言

   二 研究领域

   三 GMS和湄公河流域的发展潜力

    (一)GMS框架下的投资

    (二)湄公河的发展潜力

   四 观念

   五 中泰经济伙伴关系

    (一)农业领域的合作

    (二)产业合作

     1.电器产业

     2.计算机产业

     3.纺织和服装产业

     4.医药产业

     5.通过产业集聚来促进产业合作的发展

    (三)旅游业合作

    (四)物流体系的合作

    (五)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

    (六)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七)贸易方面的合作

   六 结论

  中国在GMS和东盟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来自泰国的观点

   一 在TCFTA协议签订之后的中泰贸易关系及其影响

   二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盟地区(重点放在泰国)的外向型直接投资(FDI)

   三 对未来ACFTA的影响所做出的分析及中国在GMS和东盟地区影响力的相关问题

    1.GMS与ACFTA之间的经济联系

    2.ACFTA对于泰国的影响

    3.结论和建议

 第六篇 GMS合作:中国云南的案例

  云南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机电产业合作研究

   一 云南与东盟国家开展机电产业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 云南与东盟国家在机电产业领域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一)云南与东盟国家在机电产业领域的竞争性

    (二)云南与东盟国家在机电产业领域的互补性

    (三)云南与东盟国家在机电产业领域的合作前景

   三 云南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机电产业合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及主要合作途径

     1.技术合作和项目建设相结合

     2.加强科研合作,促进相互交流

     3.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多元化

    (二)与东盟国家的政策协调

    (三)云南省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调整结构,整合资源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3.“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4.鼓励机电企业扩大出口

     5.积极发展工业园区

  云南与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关系与产业选择

   一 引言

   二 云南与东盟国家国际直接投资阶段与发展阶段

   三 云南与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关系

   四 云南与东盟国家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五 东盟国家对云南直接投资产业吸引力

   六 结论

 文前辅文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的合作从1992年开始启动,目前已开展了10多年。从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启动至今,本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大约5.9%。在1992年时,人均GDP大约是630美元,到2003年增长到大约860美元,年增长率大约3.5%.地区内贸易和本地区的总体贸易增长都是引人注目的。从1992年至今,大湄公河地区总体贸易翻了一番还多,地区内贸易则增长了几乎8倍,旅游者人数从1995年的960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1530万人,FDI流入量年年递增。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GMS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稳定周边、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上共赢是我国在新发展时期的重大战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与GMS的合作同样受到高度的关注。本书从经济各层面深入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对实现共同增长和共赢合作的贡献及对未来的期望。

1.〔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美〕保罗·克鲁格曼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黄胜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美〕格哈德·伊宁著《货币政策理论》,杨伟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联合国:《联合国2004年发展和全球化报告》,2004。

5.〔美〕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恩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当代译库》,上海三联书店,1991。

6.秦晓,凌晓东:《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我们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2期。

7.〔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

8.〔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著《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9.宋玉华等著《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印书馆,2001。

10.张小济等:《东亚自由贸易区多方案选择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报告),2003年6月。

11.张蕴岭、赵江林主编《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73~75页。

12.张蕴岭:《东亚合作的前景》,《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

13.张蕴岭主编《走出危机的阴影:亚太经合组织面临的新挑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4.ADB’s Annual Report 2001“Empowering Nations by Regional Cooperation” http://www.adb.org.

15.Charles Wyplosz,“A Monetary Union in Asia?Some European Lessons”,IMF papers,2002.

16.Fukunari Kimura,“Toward Form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2003.

17.Giancarlo Gandolfo,International EconomicsⅡ:International Monetary Theory and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2nd,1994.

18.Jacob Viner(1961),The Customs Union Issue. Washington,DC.

19.Jeffrey Frankel,Ernesto Stein,Shang-jin Wei:“Trade blocs and the Americas:The natural,the unnatural,and the super-natur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7(1995)pp.61~95.

20.Maurice Schiff,“Multilateral Trade Liberlization,Political Disintegration,and the Choice of FTA versus Customs Unions,” NBER working paper.

21.Robert Scollay,2001,“The Changing Outlook for Asia-Pacific Regionalism”,The World Economy,24,9,p.1135.

22.World Bank,“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East Asia”,2004,p.355.

23.Yoon-Shik Park,Need for Developing Financing and Policy Initiative in Northeast Asia,2001.

1.〔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

2.Alesina,A.,Ferrara,E.L.,2000 “Participation in Heterogeneous Communit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pp.847~904.

3.Bowles,S.,Gintis,H.,2000 “Walrasian Economics in Retrospec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pp.1411~1436.

4.Manski,C.F.,2000 “Economic Analy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4 No.3(Summer):pp.115~136.

5.O’Hara,Philip A.(ed.)1999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Routledge.

6.Onyeiwu,S.,Jones,R.,2003 “An Institutionalist Perception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Vol.32,pp.233~248.

7.Ostrom,E.,2000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4 No.3(Summer):pp.137~158.

8.Rabin,M.,1993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p.1281~1302.

1.ADB(2000),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An Overview.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ADB(2001)Building on Success: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Next 10 years for the GMS Program,Concept Paper for GMS 10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Yangon,Myanmar 27~29 November 2001.

3.ADB(2003)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3.

4.ADB(2005)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5.

5.ESCAP(2000),Private Sector Perspectives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Studies i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ited Nations,New York.

6.ESCAP(2002)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Business Handbook,United Nations,New York.

7.Hank Lim(2003),“ASEAN-China Negotiation and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Keynote Speech in 2nd Japan-ASEAN Dialogue,Tokyo,16~17 January 2003.

8.Kao,Kim Hourn and Jeffrey A.Kaplan,edited(2000),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nd ASEAN:From Backwaters to Headwaters. Cambodian Institute for Cooperation and Peace(CICP),Phnom Penh.

9.Norbert Von Hufmann(1998),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Vientiane and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Singapore.

10.Report of GMS(SOM)(2002)Summary of Proceedings of Mid-Term Senior Officials’ Meeting(SOM),Kunming,Yunnan Province,PRC,8 June 2002.

1.郑昭阳、陈漓高:《东亚国家外贸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2.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3.孙林、赵慧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5.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03年第9期。

6.孙林、李岳云:《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7.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8.李杏园、梅燕:《从产品出口结构看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9.何秀荣、Thomas IWahl:《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10.陈霜华:《10+3各国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的计量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期。

11.冯德连、黄远友:《浅析培育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2期。

12.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13.李应中:《比较优势原理及其在农业上的运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年第2期。

14.陶媛媛、蔡茂森:《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实证分析》,《上海综合经济》2004年第6期。

15.刘稚:《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前景与思路》,《东南亚》2004年第1期。

16.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17.兰宜生:《比较优势与错位发展相结合的出口战略探索》,《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1期。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1.Cernat,L.(2001). “Assessing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are South-South RTAs more trade diverting?”,Study series No.16,Generva:UNCTAD.

2.Evans,D.(1998). “Option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Southern Africa”,IDS working paper,No.94,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

3.JBIC(2004),the Surrey Report on Overseas Business Operations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16th).

4.Lewis,J.D.,S.Robinson and K.Theirfelder(1999). “After the negotiation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Southern Africa,”TMD discussion paper No.27,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ashington,D.C.

5.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2002 Japan’s FTA Strategy(Summary),Oct 2002,Economic Affairs Bureau,www.mfa.gov.jp.

6.Nagarajan,N.(1998). “On the Evidence for trade diversion in MERCOSUR”,Integration and Trade,2(6),3~30.

7.PECC,2003.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Critical Policy Choices,Andrew Elek,Phuket,Thailand.

8.Thomas J.P.Voon and Edward K. YChen,2004,“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Retrospect and Prospect”,in Zhang Yunling(ed.)East Asian Cooperation: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published by World Affairs Press,Beijing,2004.

9.Zhang Yunling(ed.),East Asian Cooperation: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World Affairs Press,Beijing,2004.

10.PECC web page.

11.Schiff(1997). “Small is beautiful: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and the impact of country size”,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12(2),pp.359~387.

12.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4. ASEAN’s Role and Interests in the Formation of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ts impact”,IAPS,CASS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Beijing,China,Oct 21~22,2004.

13.Urata,Shujiro,on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 Asian FTA:benefits,obstacles,and a roadmap.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ts impact. 21~22,Oct.2004,Beijing.

14.World Bank,2000. Trade Blo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Yeats,A.(1998),“What can be expected from Africa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Some empirical evidence”,mimeo,World Bank,Washington,D.C.

16.Yu,jinping,2003.“Comparative advantages &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major East Asian economies”,World Economy,May 2003,Beijing.

17.Venables,A.J.(2002),“Winners and losers 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http://econ.Lse.ac.uk/staff/ajv/research_material.html#regint.

18.Chalongphod Sussangkarn,the emergence of China:Impacts on Thailand and ASEAN and the role of Japan. AT10,research conference,Feb3~4,2004,Tokyo.

1.陆建人:《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亮点与难点》,《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陆建人:《日本与东盟构筑新的伙伴关系——评东京峰会》,《亚太评论》2004年第1期。

3.张蕴岭、赵江林主编《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刘力、宋少华著《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Kathie Krumm and Homi Kharas. 2004,East Asia Integrations:A Trade Policy Agenda for Shared Growth,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6.Shahid Yusuf. 2003,Innovative East Asia - The Future of Growth,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7.IBRD & World Bank 2004,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Trade,Regionalism & Development,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1.崔卫国、刘学虎:《区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先明、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范爱军、于增成:《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亚太经济》2005年第1期。

4.贺圣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5.高志刚:《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经济师》2002年第2期。

6.杨宇白、胡矿:《次区域合作中云南贸易与投资战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4期。

1.Hal Hill and Prue Phillips,Factor Proportions and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A Note,Asian Economic Journal,Volume 11,Number 1,March 1997.

2.Lary,H.B.,Imports of Manufactures from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1962,NBER,New York.

3.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2003: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ng and Learning.

4.UNCT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5.ASEAN Secretariat: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2004.

6.Medhi Krongkaew,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real promise or false hope?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5(2004)977~998.

1.《云南省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4.《云南省人口普查资料》。

5.《云南统计年鉴》。

6.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 Revision,vol.Ⅰ.

7.UN. World Fertility Report. 2003.

8.UN. Urban Agglomeration. 2003.

9.〔日〕平野健一郎:《人口的国际流动和国际关系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0.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经济论坛》2003年第11期。

1.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4.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Beyond. Borders:Reg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 and Program 2004~2008. March.

2.Aksornsri Phanishsarn. 2004 “Present Trade Situation between Thailand 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Distribution Channels Between Thailand and China by Applying GIS Information,Chiang Mai University.

3.September. 2004. “Non-Tariff Barrier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Distribution Channels Between Thailand and China by Applying GIS Information,Chiang Mai University. 3 September.

—,2004. “Main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Thai Fruit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Distribution Channels Between Thailand and China by Applying GIS Information,Chiang Mai University. 3 September.

4.ASEAN-China Expert Group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1. 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SEAN Secretariat. October.

5.ASEAN Secretariat. 2002.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vember.

6.Chalongphob Sussangkarn. 2004.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nd ASEAN Revit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Europe. 10~11 May.

7.Chia Siow Yue. 2004. “The Rise of China and Emergent East Asian Regionalism”,in Kokubun Ryosei and Wang Jisi(eds),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8.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2004.

9.Khien Theeravit. 2003.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Mekong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10.Office of the Permanent Secretary,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ailand. 2004. How to Successfully Conduct Business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Trades in China?September.

11.Tatikul Chaiwun and Thein Swe. 2004. “The Experience of Thailand-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Upper Northern Thailand Relations in Trade and Cooperation Conference,Payap University. 31 January.

12.Thitapha Wattanpruthipaisan. 2001.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nd Cooperation in Trade and Investment:Patterns and Potenti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China-ASEAN Entrepreneur Exchanges,Chengdu,China,22~23 October.

13.“Thailand-China Trades from Chaing Saen and Chiang Rai Provinces”. 2003. Paper Distributed in the Seminar on Economic Quadrangle. 7~8 December. Trade Promotion Center,Kunming. 2003 “Distribution Routes from Northern”.

14.Thailand to South China” Paper Distributed in the Seminar on Economic Quadrangle. 7~8 December.

15.Zhang Yunling. 2003. “The ASEAN Partnership with China and Japan”,in Narongchai Akrasanee,Chia Siow Yue et al,ASEAN-Japan Cooperation:A Foundation for East Asian Community. Tokyo: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http://www.bot.go.th

http://www.cafta.org.cn/en

http:// www.chinadaily.com.cn/chinagate/wto.html

http:// www.china-asean.net

http://www.customs.gov.cn

http://www.customs.go.th

http://www.dft.moc.go.th

http://www.manager.co.th

http://www.moc.go.th

http://www.mofcom.gov.cn

http://www.nationmultimedia.com

http://www.nidambe11.net/ekonomiz/index_ec_other2.htm#

http://www.stats.gov.cn

http://www.tcbc.or.th

http://www.thailand-china.com

1.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第25~28页。

2.马国胜、李坚:《云南与东盟十国合作研究》,《云南发展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第133~138页。

3.商武:《中国东盟商品贸易走向成熟》,2004。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 ID=3916。

4.云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云南省机械工业“十五”规划》,2002。http://www.ynbbc.com.cn/hydonta/displaynews.asp?id=363。

5.《云南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云南工业经济信息资料(2002)》,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7.《云南经济年鉴(2003)》,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

1.江小涓:《“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2.张平:《中国加入WTO与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探索》2001年4期。

3.邢建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5.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商务印书馆,2000。

6.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程惠芳:《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

8.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9.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邓伟根:《区域产业经济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1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2.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3.国家统计局:《2000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4.1995年、1999年、2000年的《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5.1995年、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6.GOVERNMENT 0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1~2002》。

17.Tata Service:《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 1999~2000》.

18.东盟秘书处网站:《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3/2004》、《Statist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SEAN,2004 Edition》。

19.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的《世界投资报告》。

20.世界银行网站:《Summary Profile by Country》。

简 介: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宏观战略目标是谋求构建一个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FTA网络,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国内外安全环境。本书将研究视野确定在周边地区,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FTA网络的周边安全架构,确保周边市场安全、周边交通能源安全...

作者: 张义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简 介:澜湄合作机制正式设立于2015年11月,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五个湄公河国家联合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澜湄合作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与澜湄机制的战略关联、推进澜湄合作的困难与障碍、未来澜湄合作的方向和路径,以及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建设的对策思考等。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团队...

作者: 卢光盛 段涛 金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