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8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图书

A Study of Jean-Jacques Rousseau's Aesthetics

SSAPID:101-9675-2683-81
ISBN:978-7-5097-798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李妍妍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美学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一 卢梭思想研究状况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 本书的选题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卢梭的生平及学术思想概观

  第一节 卢梭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形成轨迹

   一 在大自然中成长:记忆深处的自然情结(1712~1740)

   二 都市生活中的盘旋:暂别自然的迷惘和出路(1740~1749)

   三 文坛论战:“回归自然”思想的提出及实践(1749~1762)

   四 自我反思与批判:人生理想的固守(1762~1778)

  第二节 卢梭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回归自然”为中心

   一 “回归自然”——对抗功利主义伦理观

   二 感觉经验论——“回归自然”的哲学基础

   三 泛神论与自然神论——“回归自然”的神学背景

    1.自然即神——卢梭神学思想中的异质威胁论

    2.宇宙和谐——卢梭神学思想中的自然神论

   四 近代自然法哲学——“回归自然”的政治理论资源

  第三节 “回归自然”思想的美学解读

   一 卢梭的审美文化人格

   二 “回归自然”的美学图景与内在逻辑

 第二章 自然:卢梭美学思想的基石

  第一节 从“神”的自然到“人”的自然:从古希腊到卢梭自然观的演进

   一 古希腊的自然观

   二 十六、十七世纪的自然观

   三 启蒙时代的自然观

   四 卢梭的自然观

  第二节 卢梭自然观的美学内涵

   一 善待自然:作为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的自然

   二 善待他人: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自然

   三 善待自我:作为人性情理的自然

  第三节 “回归自然”——启蒙运动的生态反思

   一 回归自然与自然生态

   二 回归自然与生态正义

   三 回归自然与精神生态

  第四节 对十九世纪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 生态“乌托邦”式生活图景的建构

   二 批判工具主义思维方式

   三 自然人性观

 第三章 自由:卢梭美学思想的灵魂

  第一节 卢梭思想中的“自由”概念辨析

   一 自由是“力学定律根本无法解释”的“纯粹精神的行为”

   二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第二节 人格自由与审美超越

   一 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探寻人格自由之途

   二 人格自由的审美超越性

  第三节 文学活动中主体意识的提升

   一 “发现了真正的‘我’”

   二 自我意识与心理分析

 第四章 情感:卢梭美学思想的特质(上)

  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理性观念与卢梭的问题

   一 启蒙运动的理性观念

    1.唯理主义

    2.文明进步史观

    3.世俗化

   二 卢梭的问题

    1.理智的威信与人类的进步能否等同

    2.怎样对待情理的关系

  第二节 卢梭的情理之辨

   一 以道德论为根基的情感观

   二 有关情理之辨

  第三节 艺术审美中的情感表现论

   一 新古典主义:理性至上的艺术原则

   二 卢梭:艺术是“情感或感情的流溢”

 第五章 情感:卢梭美学思想的特质(下)

  第一节 自然的偏离与教育的还原

   一 自然人性的界定

    1.自足

    2.自由

    3.善良

   二 《爱弥儿》的创作

    1.卢梭教育理想的形成

    2.《社会契约论》对《爱弥儿》的保障

    3.《忏悔录》对《爱弥儿》的辩护

   三 “白板说”的威力

  第二节 卢梭的选择:美育思想的产生

   一 对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

   二 对理智教育的批判

   三 卢梭美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自然的原则

    2.“有节制的自由”原则

    3.情感教育原则

  第三节 卢梭美育思想的内容

   一 培养审美能力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2.审美态度的培养

   二 塑造崇高精神

   三 追求自由生活

  第四节 卢梭美育思想的影响与实践意义

   一 《爱弥儿》产生的影响

   二 卢梭美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1.培养审美人格

    2.培养生态关爱人格

    3.培养崇高人格

 第六章 “回归自然”语境下的艺术理论

  第一节 卢梭的艺术批判视域

   一 “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

   二 艺术批判的精神实质

  第二节 对悲剧“净化说”的批判

   一 剧场“假相”

   二 剧场“真相”

   三 戏剧理论中的柏拉图主义

  第三节 对文学与音乐的肯定

   一 辩护原则

   二 美与善的结合

 第七章 卢梭美学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卢梭美学思想的影响

   一 卢梭与西方近现代审美范式的转换

   二 卢梭与审美现代性

    1.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确立

    2.卢梭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3.卢梭的审美现代性启示

   三 卢梭与马克思

    1.人性的追求:自然与解放

    2.文化批判:道德伦理与经济伦理

    3.浪漫情怀:回归自然与共产主义

   四 卢梭与老庄思想的呼应

    1.自然境界:无为、虚静与道德回归

    2.自然状态:安民、安心与公平正义

    3.自然人:赤子、真人与自由人

  第二节 卢梭美学思想的局限

   一 片面的深刻:对文明异化的批判

   二 整体的偏狭:对艺术审美经验的执着

   三 内在的矛盾:对卢梭美学中二律背反问题的考量

 结语

 后记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苏〕阿思穆斯:《卢梭·纪念卢梭二百五十周年诞辰》,梅溪译,商务印书馆,1963。

〔法〕爱弥尔·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李鲁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苏〕勃·姆·别尔纳狄涅尔:《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焦树安、车铭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德〕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三联书店,1992。

〔德〕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王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9。

〔法〕法兰西斯·韦渥:《卢梭》,裘奇译,新华出版社,1988。

范昀:《审美与正义——论卢梭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

〔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裴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吉尔丁:《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尚新建、王凌云译,华夏出版社,2006。

〔意〕加尔维诺·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

〔美〕凯利:《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黄群译,华夏出版社,2009。

〔英〕凯斯·安塞尔-皮尔逊:《尼采反卢梭——尼采的道德-政治思想研究》,宗成河译,华夏出版社,2005。

〔比〕雷蒙·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何三雅译,商务印书馆,1998。

李平沤:《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法〕卢梭:《爱弥儿》上、下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法〕卢梭:《忏悔录》第一、二部,黎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法〕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袁树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法〕卢梭:《卢梭全集》,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

〔法〕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刘阳译,译林出版社,1997。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高毅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法〕卢梭:《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91。

〔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卢梭:《1753年致达兰贝尔的信》,转引自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法〕卢梭:《山中来信》,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8。

〔法〕卢梭:《政治经济学》,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3。

〔法〕卢梭:《走向澄明之境——卢梭随笔与书信集》,何祚康、曹丽隆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法〕罗曼·罗兰:《卢梭传》,陆琪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法〕罗曼·罗兰:《卢梭的生平和著作》,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93。

〔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美〕普拉特纳等:《卢梭的自然状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释义〉》,尚新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

钱弘道:《为卢梭申辩: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评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涂途:《西方美育史话》,红旗出版社,1988。

〔美〕威尔·杜兰、艾丽尔·杜兰:《卢梭时代》(上、下册),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2007;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卢梭与大革命》,东方出版社,1999。

〔美〕威廉·H.布兰查德:《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研究》(上、下册),幼狮文化公司译,王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伍厚恺:《孤独的散步者:卢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余金刚:《卢梭的中国面孔》,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赵立坤:《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钟仕伦、李天道主编《西方美育思想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Collenti,Lucio,From Rousseau to Lenin,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2.

Froese,Katrin,Rousseau and Nietzsche:Toward an Aesthetic Morality,Oxford:Lexington Books,2001.

Horowitz,Asher,Rousseau,Nature and Histor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7.

Kuhn,Bernhard,Autobiography and Natural Science in the Age of Romanticism:Rousseau,Goethe,Thoreau,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9.

Lowell,James Rusell,Rousseau and the Sentimentalists,Montana:Kessinger Publishing,2010.

Masters,Roger,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Rousseau,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Rousseau,Judge of Jean-Jacques:Dialogues,ed. by R. D. Masters & C. Kelley,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0.

Starobinski,Jean,Jean-Jacque Rousseau:Transparency and Obstruction,trans. A.Goldhamm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Stelzig,Eugene L.,The Romantic Subject in Autobiography:Rousseau and Goethe,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0.

Sullivan,Rousseau’s Aesthetics of Feeling:Time,Place,and the Arts in 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 Ltd.,2007.

Swain,Virginia E.,Grotesque Figures:Baudelaire,Rousseau,and the Aesthetics of Modernit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陈顺基:《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樊美云:《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龚群:《卢梭伦理思想研究》,《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6期。

韩承文:《社会契约学说的历史地位》,《法国研究》1983年第2期。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何中华:《重读卢梭三题》,《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胡程、徐思友:《情感的审美化与审美化的情感:论沈从文与卢梭文学思想的浪漫主义特质》,《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黄群:《卢梭与启蒙哲人的信仰论争——卢梭〈致达朗贝论剧院的信〉的开场绎读》,《基督教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

黄璇:《卢梭的启蒙尝试:以同情超越理性》,《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

蒋承勇:《新爱洛伊丝与人性抒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雷红霞:《试论卢梭对文明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第5期。

李武林:《评卢梭论科学、艺术进步与道德堕落》,《文史哲》2000年第4期。

李妍妍:《论卢梭的美育思想及实践品格》,《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李妍妍:《试论卢梭的审美现代性启示》,《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刘明:《论“庄周—卢梭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刘时工:《专制的卢梭还是自由的卢梭——对〈社会契约论〉的一种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宋全成:《论卢梭的教育理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陶渝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卢梭与康德思想异同的论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田成有、孙健飞:《对卢梭自然法思想的再认识》,《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韦虹:《梦思与卢梭》,《国外文学》2000年第1期。

吴琦:《试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吴雅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向玉乔:《论环境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许寒:《卢梭社会契约学说的社会历史根源》,《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颜徳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学海》2005年第1期。

杨适:《卢梭哲学是近代辩证法的开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毅耘:《简论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齐鲁学刊》1994年第1期。

喻大翔:《自我实现的孤独者——读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2期。

曾誉铭:《启蒙的自我批判:论卢梭与启蒙运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张仕颖:《论康德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赵东栓:《庄子与卢梭的浪漫主义自然观》,《北方论丛》2001年第5期。

赵立坤:《卢梭浪漫主义思想根源的文化解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赵林:《卢梭与浪漫主义》,《法国研究》1998年第1期。

郑伟:《试论卢梭的公意学说》,《法国研究》1996年第1期。

中英伦葩:《论卢梭作品中的山与道家的修养》,《法国研究》2010年第1期。

种海燕:《卢梭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兼论20世纪20年代梁实秋和鲁迅的论战》,《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种海燕:《卢梭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张力》,《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邹华:《卢梭美育思想要点及现实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1期。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75。

〔苏〕阿尔塔莫诺夫:《伏尔泰传》,张锦霞、苏楠译,商务印书馆,1987。

〔苏〕阿尔泰莫诺夫:《18世纪外国文学史》,方闻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

〔德〕埃德蒙顿·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198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

〔苏〕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吴安迪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任晓晋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5。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8。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译《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

〔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

〔德〕贝克、〔英〕吉登斯、〔英〕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4。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200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王德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以美育代宗教说》,线装书局,2009。

〔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张冠尧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法〕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英〕多米尼克·塞克里坦:《古典主义》,艾晓明译,昆仑出版社,1989。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法〕伏尔泰:《伏尔泰论文艺》,丁世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康德哲学论述》,贺麟译,王玖兴校,商务印书馆,1962。

〔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薛华、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80。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1985。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64。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3卷):十七十八世纪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苏〕捷·伊·奥伊则尔曼主编《十四—十八世纪辩证法史》,钟宇人、朱成光译,人民出版社,1984。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德〕康德:《康德美学文集》,曹俊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1。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

〔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

〔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袁华清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洪洁求、洪丕柱译,商务印书馆,1989。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出版社,1997。

李凤鸣、姚介厚:《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

〔德〕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王亚平译,东方出版社,2005。

〔美〕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彭万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线装书局,2009。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新月书店,1928。

〔美〕列奥·施特劳斯、〔美〕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下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古罗马〕吕奇乌斯·塞涅卡:《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赵又春、张建军译,三联书店,1989。

〔古罗马〕吕乌齐斯·塞涅卡:《塞涅卡三论——论仁慈、论发怒、论幸福生活》,丁智琼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之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美〕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

〔英〕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刘山译,商务印书馆,1986。

渠敬东:《现代政治与自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4。

〔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树人、李凤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世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美〕维塞尔:《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莱辛思想再释》,贺志刚译,华夏出版社,2007。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1993。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吴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吴蠡甫:《欧洲文论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吴岳添:《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德〕席勒:《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英〕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散文集(甲·乙)》,商务印书馆,1983。

〔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叶秀山、王树人主编《西方哲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郁达夫:《小说论》,光华书局,1929。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曾繁仁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

〔美〕詹姆斯·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Adams,William,“Aesthetics:Liberating the Sense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x,ed. Terrell Carv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Berman,Mashall,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New York:Penguin Books,1988.

Buell,Lau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Belknap: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Calinescu,Matei,Five Faces of Modernity-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7.

Frye,Northrop,Romanticism Reconsidered,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Habermas,Jürgen,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Twelve Lectures,trans. by Frederick Laur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

Landes,David S.,The Unbound Prometheu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 to Pres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Manuel,Frank Edward,The New World of Henri Saint-Sim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Popper,K. 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Vol. 2,London:George Routledge & Sons,1945.

Weisbuch,Robert,Atlantic Double-cross:American Literature and British Influence in the Age of Emer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