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智慧与境界图书
The Philosophy : Wisdom and State
[内容简介] 哲学是“爱智“之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几千年中西哲学发展的历史,凝聚着人类对“形而上”问题的深邃沉思,也反映不同时期人类精神之时代精华。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正面阐述”说明哲学是什么,与“负面否定”指出哲学不是什么,来论述哲学的本性。本书既是作者常年对生活的体悟和对哲学思考的升华,也展示了作者对中西哲学理论融会贯通的丰硕成果。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这是一本视野开阔、功底深厚、颇多新见的学术专著”。
相关信息
后记
自序:追询时代,思考人生
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
第二节 哲学起源于惊异
第三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第五节 哲学之“无用”而有大用
第二章 哲学与哲学史(上)
第一节 哲学就是哲学史
第二节 “轴心时代”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第三节 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特点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自然哲学阶段
(二)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阶段
(三)希腊化和罗马哲学阶段
二 中世纪哲学
(一)早期中世纪哲学
(二)中期中世纪哲学
(三)晚期中世纪哲学
三 近代哲学
(一)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二)中期近代哲学
(三)德国古典哲学
四 现当代哲学
(一)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
(二)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第四节 西方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史的若干评论
(一)海德格尔对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评论
(二)海德格尔对中世纪哲学的评论
(三)海德格尔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评论
(四)海德格尔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第三章 哲学与哲学史(下)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发展概述
一 先秦哲学
(一)诸子百家哲学
(二)先秦哲学中的儒家
(三)先秦哲学中的道家
二 秦汉哲学
三 魏晋南北朝哲学
四 隋唐五代哲学
五 宋元明清哲学
六 中国近代哲学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一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二 天人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的哲学表达
(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文明的主导思想
(三)“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 “新理学”:金岳霖、冯友兰
(一)金岳霖:最早把西方现代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论道》是一部用西方严格的逻辑方法阐发中国哲学范畴,充分体现中西哲学相结合的本体论著作
(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而“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入了现代
二 “新心学”:汤用彤、贺麟
(一)汤用彤:采用西洋人治哲学史的方法,再参以乾嘉诸老的考证方法在中国佛学思想史、魏晋玄学以及印度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上,都有可贵的创见,为中外学术界所重视
(二)贺麟:在关于中西哲学思想内容与思想方法的沟通与融合,以及对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著作的翻译和教学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并达到当代中国的最高水平
第五节 中西哲学的若干比较
第四章 哲学中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节 求真
一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二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家关于知识的学说——以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为例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三 中国哲学史中的认识论(知识论)
四 对中国古代“格物致知”说的若干探讨
第二节 向善
一 西方哲学史中的伦理道德观
二 中国哲学史中的伦理道德观
三 伦理道德的黄金律
四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第三节 审美
一 西方哲学史中的审美观
二 中国哲学史中的审美观
三 宗白华对中国古代审美观的论述
第四节 真善美的统一
一 两种哲学思维模式(“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在真善美中的不同体现
二 西方哲学史上真善美三者地位的演变
三 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哲学中的真、善、美
第五章 哲学与科学
第一节 西方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自然科学发展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大作用
一 西方哲学第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向着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 西方哲学第二次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从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向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形态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西方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四节 当代著名科学家与东方哲学智慧
第五节 中国古代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
二 先秦时期儒家、墨家、名家与科学技术
三 道家的自然观与古代科学技术
四 中国古代的整体思维与古代科学技术
第六节 “李约瑟问题”再思考:现代自然科学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一 “任鸿隽问题”和“冯友兰—爱因斯坦问题”
二 “李约瑟问题”的提出与表述
三 对“李约瑟问题”的质疑
第七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统一
一 论战的缘起与发展的过程
二 论战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
三 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科玄两派的批评
四 “科玄论战”的反思:正确估量科学的社会功能
五 再对“科学主义”作些分析
第六章 哲学与宗教
第一节 宗教的含义与世界性宗教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一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二 基督教的经典与教义
三 基督教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哲学
四 基督教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印度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一 佛教在印度的创立
二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三 中国化佛教——禅宗
四 《坛经》的思想特色和《金刚经》的无言意蕴
五 禅宗的“自我”与“真我”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五节 中国道教
一 道教的产生
二 道教和道家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三 中西宗教的若干比较
第六节 中国古代儒、道、佛三者的关系
一 “儒”与“道”的融合
二 佛教与玄学的内在联系与相通之处
三 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与融合会通
四 儒、道、佛的各自功能与整体作用
第七节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第八节 宗教与无神论
一 斯宾诺莎的“上帝”和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
二 能够有“无神论的宗教”吗?
第七章 哲学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当代哲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论述
一 王国维论“有我”与“无我”的人生境界
二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
三 张世英的“人生境界”学说
四 海德格尔论“人诗意地栖居”
第二节 提高人生境界:超越自我之路
一 超越自我,物我为一
二 自我觉醒,个性解放
三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余论 中国哲学的未来及其他
第一节 哲学与语言,思与诗
第二节 哲学与政治,哲学家与政治家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
附录一 海德格尔何以赞赏老庄哲学?
海德格尔及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
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海德格尔的道家情缘
海德格尔哲学与老庄哲学的比较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会通
附录二 庄子美学精神与古代山水画
庄子哲学的美学实质
庄、玄、禅的三重奏与古代山水画的发轫
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附录三 坚守独立思考的学术争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