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5

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1~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Talent(2011~2012)

SSAPID:101-9662-1708-85
ISBN:978-7-5097-505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这一主题,收录了一年来北京地区在人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方面的优秀成果。编辑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现状与趋势、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政策与法规相结合的思路,力求系统展示一年来北京人才发展的总体脉络,整合理论、实践和制度等各方面的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人才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决策参考、准确信息和翔实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人才蓝皮书
作 者: 于淼
编 辑:仇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北京人才蓝皮书编委会

 英文摘要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提升首都人才竞争优势 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一 首都人才发展总体状况

    (一)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质量状况持续改善

     1.人才资源总量

     2.受教育状况

     3.科技活动人员

     4.高层次人才

    (二)人才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区域分布不够平衡

     1.人才产业结构

     2.区域分布状况

    (三)人才发展环境总体优越,个别领域亟待改善

     1.就业形势

     2.高端事业平台

     3.地方品质

    (四)人才效能水平不断提高,创新驱动特征明显

     1.经济效能状况

     2.科技创新状况

    (五)人才优势国内领先,国际比较仍有差距

     1.国内人才发展优势

     2.国际比较

   二 推进首都人才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全面建立规划纲要体系,清晰描绘人才发展目标

    (二)深入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聚集高端人才资源,奠定创新驱动坚实基础

    (四)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大力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五)努力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 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一)加大培养开发力度,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

    (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

    (三)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保持人才发展制度优势

   附: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测算说明

    一 人才资源总量

    二 人才资源产业分布状况

    三 人才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一)区县人才资源分布状况

     (二)城市功能区人才资源分布状况

 BⅡ 人才资源开发

  B.2 北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一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标准

     1.科技活动人员

     2.R&D人员

   二 北京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变化趋势

    (一)规模不断扩大

     1.总量持续增长

     2.储备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二)高端化特征明显

     1.受教育水平全国领先

     2.研究人员比重过半

     3.高层次人才大量集聚

     4.研发力量有待加强

    (三)高度集聚于第三产业

    (四)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五)科技创新效能显著

     1.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增加

     2.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3.科技创新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4.高技术产业科技效能仍需提高

   三 结论及建议

    (一)加强首都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二)依托重点需求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保持与首都经济结构的相互协调

    (三)推进科技人力资源国际化发展,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四)优化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B.3 首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

    一 社会工作

    二 社会工作人才有关概念

     (一)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二)社会工作者

     (三)社会工作人才

     (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 社会工作人员的分布领域和工作内容

     (一)分布领域

     (二)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基本现状

     (一)社会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岗位结构

      2.性别结构

      3.年龄结构

      4.学历结构

     (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人才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三)管理体制取得重大突破

     (四)制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专业教育发展迅速

     (六)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不足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

     (三)行政色彩浓厚

     (四)专业化水平不高

     (五)发展不够平衡

    三 制约首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对社会工作认识不到位

     (二)缺乏成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空间不够

     (四)缺乏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

     (五)缺乏良好的社会认同

     (六)管理体制仍需完善

     (七)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八)财政投入不足,职业地位不高

   第三部分 发展趋势

    一 职业化

    二 专业化

    三 社会化

    四 规范化

    五 社区化

    六 本土化

   第四部分 政策建议

    一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二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健全社会工作职业体系

    三 加快岗位开发与设置,拓展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空间

    四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地位

    五 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六 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

  B.4 首都金融行业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导言

   一 北京地区金融人才队伍状况

    (一)金融业中高级人才*队伍结构状况

     1.性别与年龄结构

     2.教育背景

     3.国际化背景

     4.户籍状况

     5.薪资结构

    (二)金融业中高级人才流动状况

     1.人才稳定性

     2.人才流出情况

     3.人才流出的影响

     4.人才流出与流入原因

     5.人才流向城市

    (三)金融业中高级人才紧缺状况

   二 北京金融业中高级人才开发状况

    (一)企业人才开发与管理

     1.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2.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3.人才激励措施

    (二)城市间人才政策的比较

   三 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 加强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战略目标

    (三)主要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搭建金融人才信息资源平台

     2.坚持“以用为本”,建立金融人才事业发展平台

     3.坚持“人才优先”,建立金融人才服务保障平台

     4.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5.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模式

     6.创新金融人才交流模式

     7.创新金融人才评价模式

  B.5 年轻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一 年轻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

    (一)坚定政治立场、加强党性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基本前提

    (二)注重学习总结、研究思考、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注重基层实践锻炼、扎根人民群众,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

    (四)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各级党组织科学搭建平台,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因素

    (五)遵循成长周期、实现用当其时,是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因素

    (六)党组织扩大范围选人、公平择优用人,是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必要因素

   二 影响年轻干部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年轻干部的发现机制不够健全

    (二)年轻干部的“革命化”水平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三 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突出德在选拔年轻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抓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

    (三)完善年轻领导干部发现机制,不断加强年轻干部源头建设

    (四)鼓励扎根基层一线,逐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

    (五)坚持宽严相济,营造年轻干部成长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B.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发展报告

   一 人才资源*加速聚集,人才特区竞争力提升

    (一)人才总量大规模提升,增长速度创新高

    (二)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素质人才加速增长

     1.学历结构高端化趋势更加明显

     2.技术职称获得者数量大幅提升

     3.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更为突出

     4.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五大人才集群

     5.大企业吸纳人才能力强

     6.科技活动人员持续增长

     7.园区间分布保持调整态势

     8.人才稳定性保持较好水平

    (三)人才队伍亮点突出,“两高一化”特征明显

     1.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规模优势显现

     2.人才创新能力与贡献稳步提高

     3.国际化人才资源聚集实现大幅提升

   二 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人才特区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工作有序开展

     1.整合资源,创建央地互动人才工作新机制

     2.广开渠道,构建全方位引才新机制

     3.建立试点,探索科研院所管理新机制

    (二)构建政策体系,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1.“区—县”*互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探索政策措施创新突破,确保执行和落实

    (三)搭建平台,开拓人才事业发展空间

     1.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

     2.积极开辟各项绿色通道

     3.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 人才效用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人才特区提升发展

    (一)创新创业成果突出,引领带动企业做强做大

    (二)人才集群实现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

  B.7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一 中关村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

    (一)既有的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

     1.国家层面

     2.地区层面

     3.专家学者层面

    (二)中关村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

   二 中关村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基本情况

    (一)现状分析

     1.科技企业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概况

     2.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况

    (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科技企业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情况

     2.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高端人才需求情况

   三 中关村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问题分析

    (一)人才队伍问题分析

     1.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2.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3.人才国际化程度与区域国际化发展战略匹配度低

    (二)人才发展环境问题分析

     1.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2.国际人才引进存在障碍

     3.优秀人才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4.人才激励方式方法有待调整

     5.人才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 中关村核心区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措施建议

    (一)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大国际一流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四)优化人才激励方式方法

    (五)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六)做好人才开发保障工作

  B.8 北京东城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 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源环境和现状分析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人才孕育成长提供优质环境

    (二)聚合的人才资源为文化人才持续发展带来天然引力

    (三)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四)优越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二 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人才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需求

    (二)创新驱动型文化人才欠缺

    (三)文化人才评估和使用制度不完善

    (四)文化人才发展存在机制和环境障碍

    (五)文化人才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三 推进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发展环境,以环境吸引人才

    (二)搭建高端平台,以平台培养人才

    (三)创建评价发现机制,以标准规范人才

    (四)组织品牌活动,以活动锻炼人才

    (五)落实优惠政策,以政策留住人才

  B.9 首都地区人才效能差异化实证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设计

    (一)人才效能总体水平变化趋势

    (二)人才效能层次差异

    (三)人才效能宏观产业结构差异

    (四)人才效能新兴产业结构差异

     1.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经济效能差异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效能差异

     3.物流及会展业人才效能差异

   三 结论与启示

 BⅢ 人才政策创新

  B.10 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创新研究报告

   一 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一)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二)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三)人才创新政策体系

    (四)人才创业政策体系

    (五)人才服务政策体系

    (六)促进人才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二 人才特区政策创新需要学习借鉴的国内外先进经验

   三 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创新的努力方向

   四 推动人才特区政策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聚集人才的政策支持平台

    (二)打造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平台

    (三)打造扶持创业的政策支持平台

    (四)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平台

  B.11 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政策体系研究

   一 绪论

   二 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进展情况

    (一)高端人才聚集政策相继出台,人才聚集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二)高端人才聚集的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三)高端人才聚集的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高端人才事业平台持续拓宽,人才效能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三 当前和未来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面临的突出问题

    1.聚集政策与产业发展结合度偏低

    2.法制化程度需要加强

    3.政府与社会各界对高端人才聚集的投入有待大幅度加强

    4.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还不够

    5.高端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6.以市场化手段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不足

    7.高端人才效能发挥不够充分

    8.对高端人才的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9.准高端人才的聚集效果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 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政策框架

   五 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战略愿景

    (二)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指导原则

    (三)完善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政策体系的路径

    (四)完善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政策体系的具体政策

     1.出台促进高端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政策

     2.完善有利于高端人才聚集的法制保障

     3.出台高端人才聚集工作专项扶持政策

     4.出台促进高端人才聚集政策实施主体多样化的政策

     5.出台拓展高端人才聚集范围的政策

     6.出台建立完善高端人才科学评价机制的政策

     7.继续补充和完善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加强宣传和落实

     8.出台促进提高高端人才使用效率的政策

     9.建立全市统一、动态调整的高端人才信息库

  B.12 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一 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1.我国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工作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方法

   二 科技人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一)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基本要素

     1.评价主体

     2.评价对象

     3.评价目的

     4.评价指标

     5.评价方法

    (二)科技人才评价的基本理论

     1.胜任力模型理论

     2.个体创新行为理论

   三 以创新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分类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一)基本框架

     1.评价对象

     2.评价指标

     3.评价方法

    (二)分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1.基础研究人才

     2.应用开发研究人才

     3.科技创业人才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 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一)北京市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导向

    (二)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1.政府主导的科技人才评价

     2.用人单位的科技人才评价

   五 政策建议

    (一)关于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一般性建议

    (二)关于创新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议

    (三)关于健全北京市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评价机制的建议

  B.13 社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发挥作用情况调研报告

   一 北京市社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

    (一)开展人员培训

    (二)搭建交流平台

    (三)进行人才研究

    (四)制定行业标准

    (五)提供人才信息

    (六)建设人才信用

    (七)促进人才就业

    (八)引进特殊人才

    (九)完善人才保障

    (十)开展评比表彰

   二 北京市社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组织方面

    (二)政策环境方面

   三 促进社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社会组织参与人才工作纳入党和政府人才工作总体安排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为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三)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为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工作投入

    (五)推进职业化建设,培育一支稳定的社会组织专职人才工作者队伍

  B.14 北京市开展人才立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 北京市开展人才立法的必要性

    (一)“党管人才”的原则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落实

    (二)通过立法有利于规范政府及职能部门在人才管理工作中的行为

    (三)通过立法提升政策的法律层次、填补空白,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四)通过立法有利于解决目前在人才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三 北京市开展人才立法的可行性

    (一)促进人才发展的立法社会政治条件日臻成熟

    (二)近十年的工作成果为人才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成为人才立法的不竭源泉

    (四)国内外人才立法实践

   四 北京人才立法主要内容建议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二)主要内容

     1.关于人才立法的范畴及促进人才发展的原则

     2.关于党管人才的原则及人才工作格局

     3.关于政府促进人才发展的投入机制

     4.关于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5.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B.15 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

   一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基础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人才的互补优势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比较优势

   二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现状

    (一)萌芽探索阶段

    (二)稳步推进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部门层次不高,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二)合作领域较为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政策衔接不通畅,人才市场相对分割

    (四)合作动力机制缺乏,合作积极性不高

   四 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统筹协调的区域人才发展战略布局

     1.研究制定区域性人才资源战略规划

     2.加快建立区域人才合作协调机构

    (二)建立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1.合作建设人才发展载体和平台

     2.合作开发重点领域人才资源

     3.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三)建立政策互通的区域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1.合作推进区域人才大市场建设

     2.合作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政策创新

    (四)建立成果互惠的区域人才合作机制

     1.探索建立区域人才合作成果共享机制

     2.探索建立区域人才合作利益补偿机制

  B.16 世界城市聚集高端人才经验研究

   一 纽约、伦敦、东京主导产业人才现状

    (一)纽约

     1.金融产业

     2.文化创意产业

    (二)伦敦

    (三)东京

   二 纽约、伦敦、东京高端人才政策分析

    (一)纽约

     1.美国国家政策对纽约聚集高端人才的强力支持

     2.纽约政策

     3.微观主体措施的有效补充——以纽约科学学会为例

    (二)伦敦

     1.英国国家政策是伦敦聚集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伦敦政策

     3.渣打银行——注重内部培养高端人才的伦敦代表性用人主体

    (三)东京

     1.日本的政府主导模式为东京聚集高端人才提供了高质量保证

     2.东京政策

   三 通用方法和共性经验

    (一)重视人才认定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点数法的内涵与外延

    (二)打造高端人才中介体系,发挥高级猎头人才寻访作用

    (三)事业发展平台是“知、寻、引、用”高端人才的根本

     1.促进高端产业发展

     2.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研发中心

     3.为人才创业提供支持

 BⅣ 附录

  B.17 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

   一 深刻认识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 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

   三 建设人才特区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

    (二)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

    (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支持体系

    (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

    (五)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

   四 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

    (一)重大项目布局

    (二)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

    (三)结汇

    (四)科技经费使用

    (五)进口税收

    (六)人才培养

    (七)兼职

    (八)居留和出入境

    (九)落户

    (十)资助

    (十一)医疗

    (十二)住房

    (十三)配偶安置

   五 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步骤

    (一)第一步:2011~2012年

    (二)第二步:2013~2015年

   六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B.18 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 深刻认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重大意义

   二 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总体目标与工作布局

   三 整体推进人才特区的各项建设工程

    (一)拔尖领军人才开发工程

    (二)自主创新平台搭建工程

    (三)高端成果转化扶持工程

    (四)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工程

    (五)科研学术环境创建工程

    (六)北京人才公寓建设工程

   四 全面落实人才特区的各项支持政策

    (一)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政策

    (二)股权激励政策

    (三)人才培养政策

    (四)人才兼职政策

    (五)居留与出入境政策

    (六)落户政策

    (七)进口税收相关政策

    (八)医疗政策

    (九)住房政策

    (十)配偶安置政策

   五 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B.19 关于实施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的意见

   一 充分认识青年人才开发工作的战略意义

   二 青年人才开发工作的总体目标

   三 加强青年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按照抓早、抓准的要求,构建青年人才发现储备体系

    (二)按照有力、有效的要求,构建青年人才培养锻炼体系

    (三)按照优质、高效的要求,构建青年人才吸纳凝聚体系

    (四)按照科学、及时的要求,构建青年人才推荐使用体系

   四 加强青年人才开发工作的实施保障

  B.20 首都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章 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四章 推荐方法和程序

   第五章 评审及表彰

   第六章 附则

  B.21 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三章 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四章 推荐方法及程序

    (一)单位提名

    (二)系统推荐

   第五章 评审及表彰

   第六章 附则

  B.22 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 首都农村实用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 主要举措

   四 重点工程

    1.生产类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2.技术类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3.营销类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4.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5.社会类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五 实施保障

  B.23 首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 规划背景

   二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目标

   三 主要任务

    (一)构建开放、多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化高技能人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三)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表彰奖励机制

    (五)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体系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责任落实

    (三)完善运行保障

    (四)落实企业责任

    (五)加强舆论宣传

  B.24 首都中长期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序言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二 战略目标

   三 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教育人才

     1.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

     2.培养造就一批首都名师

     3.培养造就一批名校长

    (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2.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3.全面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三)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协调发展

     1.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人才协调发展

     2.统筹推进中央与地方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3.培养造就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辅助人才队伍

    (四)大力提升服务教育人才发展的水平

     1.构建教育人才职业发展体系

     2.完善教育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3.搭建教育人才信息服务网络

   四 重点项目

    (一)实施“长城学者计划”

    (二)实施“首都名师发展计划”

    (三)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四)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特区建设计划”

    (五)实施“高层次教育党政人才培养计划”

    (六)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

    (七)实施“职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

    (八)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九)实施“首都教师国际视野拓展计划”

    (十)设立“首都教育家”荣誉称号

   五 政策制度保障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三)优化教育人才遴选聘用机制

    (四)完善教育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五)改进教育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六)健全教育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六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夯实工作基础

    (三)强化责任落实

    (四)营造良好环境

  B.25 首都中长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序言

   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二 以产业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优化

    (一)适应世界城市产业发展形态的需要,加大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聚集培养力度

    (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引进培养领军型企业家

    (三)优化人才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功能区经营管理人才的集群化发展

   三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一)创新培训培养机制

    (二)创新人才储备机制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选拔任用机制

    (四)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 重点工程

    (一)优秀企业家培养聚集工程

    (二)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三)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工程

   六 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体系

    (二)完善工作体系

    (三)加大投入力度

    (四)加强基础工作

  B.26 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一 规划背景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 重大任务

    (一)全面建设各类科技人才队伍

    (二)拓展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三)改革创新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四 重点工程

    (一)首都科技人才源头培育工程

    (二)首都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工程

    (三)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聚集工程

    (四)首都科技人才环境优化工程

   五 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三)加强监督检查

    (四)加强基础工作

  B.27 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一 规划背景

   二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 重点任务

    (一)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水平

    (二)完善评价制度,规范职业发展

    (三)创新使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四)加强激励表彰,优化发展环境

    (五)健全管理体制,推进力量整合

   四 重点工程

    (一)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三)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工程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责任落实

    (三)营造良好氛围

  B.28 首都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一 规划背景

   二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1.打造一支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形成一套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体制机制

     3.构建一种适合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思路

   三 主要任务

    (一)着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布局

    (二)着力培养选拔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着力培育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着力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五)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六)着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环境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强化规划纲要实施的运行保障

    (三)完善规划纲要实施的投入保障

    (四)做好规划纲要实施的基础工作

  B.29 关于推进首都人才集群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 推进首都人才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推进首都人才集群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任务

   三 全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特色产业人才集群

    (一)打造世界级金融产业人才集群

    (二)打造世界级高技术产业人才集群

    (三)打造世界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群

   四 加速推进产业功能区人才集群化发展

    (一)加速推进区域人才集群品牌建设

    (二)努力搭建人才集群互动交流平台

    (三)努力提升产业功能区环境品质

   五 加快聚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三)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机制

   六 积极完善产业集群人才支撑体系

    (一)优化完善产业集群人才服务体系

    (二)建立完善产业集群人才评价体系

    (三)创新完善产业集群人才培养链

    (四)建立完善产业集群人才统计制度

   七 推进首都人才集群化发展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协调推进制度

  B.30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 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 进一步明确党管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四 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

   五 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的保障措施

  B.31 2011年北京人才工作大事记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B.32 2012年北京人才工作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主要编撰者简介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皮书数据库

《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1~2012)》是由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北京人才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旨在全面总结展示一个时期北京人才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全书由总报告、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政策创新和附录四部分组成。总报告总结了2011~2012年北京人才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人才发展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同时,对未来形势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预测和展望。人才资源开发篇收录了北京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的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部门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工作成果和思路措施。人才政策创新篇主要展示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两年来,在人才政策方面的创新探索;同时围绕构建世界城市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政策体系、改革科技人才评价、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工作、制定地方性人才法规、推进区域人才发展合作等热点问题,在分析基本情况、研判形势任务、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附录部分收录了2011年以来北京关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以及这一时期北京人才发展的重要事件,供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北京人才发展的总体脉络。

[1]《北京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北京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中央组织部等18部门和组织:《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2011。

[2]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京发〔2007〕27号,2007。

[3]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京组发〔2012〕5号,2012。

[4]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调研报告》,2007。

[5]北京市委组织部:《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2008。

[7]北京市统计局:《2011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都之窗网站,2012。

[8]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人才使用问题研究报告》,2007。

[9]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国内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和优秀实践研究》,2007。

[10]北京市统计局:《2011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陈涛:《公民社会: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6期。

[12]陈为雷:《以授权为特征的职业化——上海社会工作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14]崔乃夫:《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5日。

[15]丁元竹:《建设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2005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27日。

[16]丁慧敏:《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7]邓春玲:《中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综述》,《博士后交流》2007年第4期。

[18]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9]何雪松:《社会问题导论:以转型为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0]何增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思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之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0期。

[21]杭州市委组织部:《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07。

[22]刘华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含义和要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3]李立文:《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社会工作》2007年第12期。

[24]陆士桢:《浅说美国社会工作及其教育》,《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6期。

[25]胡赞:《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现场座谈会综述》,《社会》2001年第2期。

[26]柳拯、柳浪编《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7]梁魏懋贤:《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向——香港经验的启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8]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文件资料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9]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0]民政部:《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民政部社工网站,2006。

[31]邱展开:《深圳市社会工作制度设计的七大创新》,《中国民政》2008年第1期。

[32]上海社会科学院:《呼唤社会工作职业化》,《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10月17日。

[33]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总报告》,2007。

[34]宋林飞:《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5]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6]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深发〔2007〕18号,2007。

[37]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9]王思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0]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1]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观》,《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42]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1995年第2期。

[43]王思斌:《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5]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6]王青山:《试论社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工作》2003年第1期。

[47]王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8]吴亦明:《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9]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50]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1]朱希峰:《台湾社会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考察》,《社会工作》2007年第11期。

[52]仲祖文:《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8日。

[53]赵宝华:《香港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1期。

[54]张著名:《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及启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5]曾家达:《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张志伟主编《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赵刚、孙健:《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科学出版社,2007。

[3]姚益龙:《创新与人才开发》,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4]陈京辉、赵志升:《人才环境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夏颖奇主编《海归抢滩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应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2010海淀区情手册》,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北京市海淀区经济社会调查队。

[9]《数据解读海淀2010》,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北京市海淀区经济社会调查队。

[10]吴凤兵、刘媛:《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第11期。

[11]吴江:《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12]杨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学习时报》2011年第7期。

[1]中共中央组织部:《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2012年8月。

[2]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2012年2月。

[3]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2011年3月。

[4]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关于坚持“文化强区”战略加快“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4月。

[5]《2011年东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2012年1月。

[1]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2]Schultz,T.W.,“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571-583.

[3]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3):1-17.

[4]Edward F.Denison,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1985:37-60.

[5]Robert 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No.2,1991(3):407-443.

[6]张兴茂、赵志亮:《19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ECM模型的实证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3(4)期,第141~144页。

[7]周欣、王选华:《北京地区国际化人才:现实差距与开发路径——基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的比较视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4期,第65~70页。

[8]吴建宁、王选华:《北京地区产业人才效能研究——基于二、三产业企业层面数据》,《技术经济》2012年第10期。

[9]李海峥等:《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第42~54页。

[10]蔡涛、刘金山:《区域产业结构相似与劳动力短缺的关系》,《技术经济》2012年第5期,第60~65页。

[11]姜磊、季民河:《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技术经济》2011年第11期,第73~78页。

[12]杨宗锦、卢明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2(4)期,第95~97页。

[1]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的通知,京政办发〔2005〕18号,2005年4月22日。

[2]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42222.html,2005年3月14日。

[3]《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123036.htm。

[4]孙强、朱亚杰:《北京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及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4期。

[5]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海外留学人员座谈会论文集》,2009。

[6]陶冶:《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3期。

[7]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年5月29日。

[8]连玉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问题与对策》,首都大讲堂,http://www.xj71.com/2010/0505/584278.shtml,2010年5月5日。

[9]田丽凤:《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发展要点》,《城市问题》2010年第9期。

[1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176552.htm。

[11]张欣庆:《打造高技能人才聚集之都》,《前线》,2010年10月。

[12]王阳、幽向丽:《第一资源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实践——访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2期。

[13]刘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世界城市建设》,《求是》2010年第10期。

[14]刘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求是》2008年第23期。

[15]连玉明:《世界城市的本质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走向》,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296-7217.shtml,2010年6月8日。

[16]鲁勇:《以新型城市化助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北京日报》2010年6月12日。

[1]蔡秀萍:《揭秘领军人才素质》,《中国人才》2007年第7期。

[2]曹茂兴、王端旭:《企业研发人员胜任特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3]程萍、刘涛:《卢曼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解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5]龚劲峰、王益宝:《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论坛》2009年第8期。

[6]桂乐政:《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胡章萍:《建立领军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机制》,《人才开发》2005年第9期。

[8]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编《科技统计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9]李思宏、罗瑾琏、张波:《科技人才评价维度与方法进展》,《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10]李孝明、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型团队的绩效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11]倪海江、杨鹏鹏、万迪:《新创科技企业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情报方法》2005年第11期。

[12]饶惠霞:《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中药研发人员为例》,《企业经济》2012年第6期。

[13]宋成一、进华、赵永乐:《领军人才的成长特点、规律与途径》,《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6期。

[14]孙芬、曹杰:《高层次创业人才素质评价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5]王小琴:《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管理》,2007年第28卷增刊。

[16]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17]伍薇、莫柳娟:《构建胜任力模型》,《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22期。

[18]席与亨、张丹、司徒唯尔:《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19]向兴华、杜娟:《建设一流创新团队》,《加快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水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7期。

[20]杨冰、滕祥东:《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标准的指标权重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7期。

[21]张艳、张科儒:《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性评价概要》,《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2]赵伟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4期。

[2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2012。

[2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全球科技人才工作要览》2011年第12期。

[25]《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http://www.docin.com/p-130608772.html。

[26]钟灿涛、李君:《刍议我国研究型大学“终身”教授的科研绩效评价》,《科研管理》,2009年3月增刊。

[27]周霞、景保峰、欧凌峰:《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2年第7期。

[28]朱翠翠、李成标、张璐:《模糊层次分析法在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29]朱云鹃:《共识性创新型企业核心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公共管理》2009年第3期。

[30]Zhou,George;Stanik Mary,“A Novel Crystallization Methodology to Ensure Isolation of the Most Stable Crystal Form”,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2(2).

[1]王名:《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0》,北京出版社,2010。

[3]《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1》,北京出版社,2011。

[4]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10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时事出版社,2011。

[6]马庆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1] Chenery H.,Robinson S. and Syrquin M.,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 Clark,Colin,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Macmillan,1940.

[3] Hoffmann,Walter G.,Stadien and Typen der Industrialisterung:Ein Beitrag zur Quantitaticen Analyse Historischer Wirtschaftsprozesse,1931.

[4] 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艾娟、张晓春:《京津冀合作需要什么样的协调机制?》,《中国改革》2004年第7期。

[6]丁向阳:《探索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

[7]李金辉、王亮、张冰:《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人才》2009年第8期。

[8]马宁、王选华、饶小龙:《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布、产业人才合作及其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区域产业人才资源实证数据的考察》,《新视野》2011年第5期。

[9]宁本荣:《国际视野中的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以伦敦、纽约与东京大都市圈人才资源共享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0]汪伟全:《利益共享:区域合作的永恒主题》,《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0。

[11]王惠霞、高红真:《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战略新思维》,《河北学刊》2006年第7期。

[12]王建强、王元瑞、刘玉芝:《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3]王通讯:《区域经济与人才开发》,《中国人才》2008年第9期。

[14]肖鸣政、金志峰:《当前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成果、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才》2009年第8期。

[15]叶忠海:《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才》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