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6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 Health in China (2017)

SSAPID:101-9652-1277-79
ISBN:978-7-5201-3416-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城市健康生活”界定和健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我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保障、公共服务、环境、文化、医疗卫生5个维度选取40多个指标对全国城市健康生活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所有城市进行排名,同时对大陆31个省份的健康生活进行评价和排序。书中还特别关注国内外有关促进城市健康生活建设的政府经验与行业案例。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健康生活蓝皮书
作 者: 黄钢
编 辑:高振华;王玉霞;张丽丽;杨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序

 编委会

 前言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主编简介

 Ⅰ 总报告

  B.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指数评价报告

   一 中国已经进入健康生活新时代

    (一)背景与意义

     1.健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我国居民健康面临复杂问题

     3.研究现状

     4.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健康”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相关概念比较

     2.健康城市的界定及标准

     3.“城市健康生活”概念的界定

     4.城市健康生活评价与健康城市评价的区别

    (三)理论基础

     1. WHO关于健康社会因素决定理论

     2.卫生能力范式理论

     3.家庭健康生产需求理论

     4.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二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体系的结构

    (二)线性评价方法

     1.熵权法

     2.层次分析法

     3.复相关系数法

     4.离散系数法

     5.概率权法

     6.CRITIC法

    (三)非线性评价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

     2. TOPSIS法

     3.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RSR)

     4.灰色关联分析法

     5.证据理论

     6.粗糙集

     7. ELECTRE

     8.集对分析

     9.模糊评价法

     10.突变论

     11. DEA效率分析

     12.投影寻踪法

     13. BP神经网络

     14.支持向量机

    (四)多属性评价应用与选择问题分析

     1.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不一致

     2.组合评价方法的种类也是无限的

     3.多属性评价方法不一定能服务管理

     4.非线性评价方法可能存在负单调性问题

     5.多属性评价方法不重视隐性评价目的

     6.多属性评价结果对原始指标可能产生信息损失

     7.一些多属性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值得商榷

     8.基于排序的评价不能用于组合评价

     9.多属性评价方法不一定具有纵向可比性

    (五)城市健康生活指数及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1.基于客观统计数据原则

     2.主观与客观并重原则

     3.指标齐全原则

     4.总量与质量兼顾原则

     5.纵向评价结果可比原则

     6.指标单调性原则

     7.定值评价原则

     8.区分度适当原则

     9.评价公众接受原则

     10.标准化尊重原始数据原则

    (六)城市健康生活指数评价方法的选取

     1.加法合成与平方平均合成的计算公式

     2.加法合成与平方平均合成的本质

     3.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的评价方法

   三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四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

    (一)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排名及分析

    (二)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的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的区域分析

    (四)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的深度分析

     1.指标深度分析

     2.地区差异分析

     3.城市健康生活评价后50城市分析

 Ⅱ 分报告

  B.2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

   一 经济保障的概念

   二 经济保障与居民健康生活的关系

    (一)经济决定人类健康发展的水平

    (二)经济保障是居民健康生活的前提

     1.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健康提供经济保障

     2.经济保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

     3.经济保障有利于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

     4.经济保障促进医疗保险投入增多且覆盖范围扩大

     5.经济保障促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居民健康生活创造有利环境

     6.经济保障通过教育间接影响居民健康生活

     7.经济保障有助于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

   三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意义

    (一)敦促经济欠发达地区加紧发展经济并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对比各个城市间不同的居民经济保障,借鉴优势经验

    (三)为政府部门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提供依据

   四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国内外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五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结果

    (一)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城市排名

    (二)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区域分析

   六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深度分析

    (一)指标深度分析

     1.经济基础三级指标均值分析

     2.生活消费三级指标均值分析

     3.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二)地区差距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后50城市分析

  B.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

   一 公共服务的内涵

   二 公共服务是保障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三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的意义

   四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社会保障

     2.社会稳定

     3.基础设施

    (三)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五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结果

    (一)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城市排名

    (二)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区域分析

   六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深度分析

    (一)指标深度分析

     1.社会保障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2.社会稳定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3.基础设施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4.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二)地区差距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后50城市分析

  B.4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

   一 环境的界定

   二 环境是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

    (一)环境卫生学理论

    (二)环境心理学理论

    (三)自然环境与居民健康生活

    (四)人工环境与居民健康生活

   三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意义

   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体系

    (二)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污染治理状况

     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五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结果

    (一)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城市排名

    (二)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区域分析

   六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深度分析

    (一)指标深度分析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2.城市污染治理状况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3.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二)地区差异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后50名城市分析

  B.5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

   一 文化概述

   二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意义

   三 文化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一)文化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三)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国内外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指标

     1.文化投入

     2.教育水平

     3.文化设施

    (三)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五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结果

    (一)城市健康生活文化城市排名

    (二)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的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的区域分析

   六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指标深度分析

    (一)指标深度分析

     1.文化投入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2.教育水平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3.文化设施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4.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二)地区差异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后50城市分析

  B.6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

   一 医疗卫生服务概述

    (一)医疗卫生服务重要地位

    (二)医疗卫生界定

   二 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生活

    (一)医疗卫生是决定健康生活的重要前提

    (二)医疗卫生是保障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三)医疗卫生有效促进健康生活

   三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研究意义

    (一)明确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分析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保障居民健康生活

    (三)激励落后城市向先进城市学习,推动全民健康生活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国内外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医疗资源

     2.医疗投入

    (三)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五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结果

    (一)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城市排名

    (二)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的省际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分析

   六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深度分析

    (一)指标深度分析

     1.医疗资源均值分析

     2.医疗投入均值分析

     3.医疗卫生服务均值分析

    (二)地区差距分析

    (三)城市健康生活评价后50城市分析

 Ⅲ 专题篇

  B.7 环保重点城市健康生活综合评价

   一 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生活的影响

   二 空气质量的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

   三 基于空气质量的城市健康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四 基于空气质量的城市健康生活评价结果

  B.8 省级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

   一 省级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

   二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指数评价

   三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指数评价

   四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健康指数评价

   五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健康指数评价

   六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指数评价

   七 城市健康生活人口发展指数评价

  B.9 城市健康生活年度指标比较分析

   一 城市健康生活一级指标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一)经济保障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二)公共服务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三)文化生活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四)环境健康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五)医疗卫生年度增长率比较分析

   二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分析

    (一)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50强城市排名及分析

    (二)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其他城市排名及分析

   三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省际及区域分析

    (一)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省际排名及分析

    (二)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区域排名及分析

   四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深度分析

    (一)指标年度增长率深度分析

    (二)指标年度增长率地区差异分析

    (三)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后50名城市排名及分析

 Ⅳ 案例篇:政府视角

  B.10 上海市闵行区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

   一 以“改”促“放”,理顺监督管理机制

    1.改革运营机制,让市场“活”起来

    2.改革准入机制,让刚需“轮”起来

    3.改革统筹机制,让管理“强”起来

   二 以“实”促“供”,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项目

    1.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保障需求持续供给

    2.强化实事项目推进,保障规划精准落地

    3.优化养老资源配置,保障需求选择多元化

   三 以“质”促“能”,着力提升专业服务水准

    1.扎实开展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

    2.制定《闵行区养老机构监督管理标准》

    3.构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成长激励机制

   四 以“备”促“衔”,提前谋划长期护理保险

    1.技术支撑准备

    2.从业人员准备

    3.需求评估准备

    4.宣传发动准备

   五 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1.用质量建设培育合格供应商

    2.用制度设计打造队伍专业化

    3.用特色活动营造敬业服务群

  B.11 北京市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一 立足首都实际,突出医联体建设特点

    1.突出政府主导原则

    2.突出区域概念

    3.重要制度安排

    4.以分工协作机制为核心

   二 持续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

   三 强化政策设计,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建设

    1.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

    2.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

    3.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

    4.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5.推动居家及社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

    6.发挥医联体在分级诊疗工作的主导作用

    7.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化诊疗平台

   四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

    1.改进预约服务,百姓就医时间更精准

    2.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百姓就医方式更便捷

    3.探索一站式服务,百姓就医流程更简化

    4.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百姓就医更放心

  B.12 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为全民健康插上信息化“翅膀”

   一 卫生信息化建设优势得天独厚

    1.大健康

    2.大数据

    3.大健康+大数据

   二 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效风生水起

    1.信息得共享,服务更方便

    2.数据为“核心”,管理更有效

    3.数据为“桥梁”,生活更便捷

  B.13 杭州市借助“互联网加智慧医疗”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二 医生诊间功能多面化

   三 大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四 分级诊疗促推医疗资源优化

  B.14 沈阳迈入“智慧医疗”时代

   一 “智慧医院”带来全新就医体验

   二 “信息化”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三 建立区级影像会诊中心和检验中心

  B.15 厦门“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实现量与质的双重飞跃

   一 鼓励社区首诊,争取每个居民都有家庭医生

   二 从跟跑到并跑,大医院优质服务走进社区

   三 就医习惯趋理性,享受健康就在身边的“小幸福”

   四 数据

  B.16 江门市大民政托起大民生

   一 创新推动“大民政”工作

   二 全面开展社区“两个全覆盖”

   三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四 用心打造“慈善好品牌”

   五 强化“社会稳定器”

  B.17 镇江市:整体联动重点突破创新建立分工协作、分级医疗服务模式

   一 主要做法

    1.创新管理体制,组建医疗集团

    2.创新管理机制,推进集团实体化运作

    3.创新政策保障,提升改革成效

    4.创新联动服务模式,做强基层服务平台

   二 取得的成效

    1.分工协作、分级医疗模式初步形成

    2.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3.群众就医负担有效减轻

    4.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B.18 重庆:医联体模式成效良好县域实现100%覆盖

   一 措施

    1.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

    2.探索构建多种形式、可跨区域合作的医联体

    3.建立卫生计生信息共享交换机制

    4.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实行一体化服务

   二 成效

    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达900万

    2.为每位农村贫困人口发放1张健康卡

    3.县域内实现医联体全覆盖,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格局

  B.19 大病保险的“青海模式”: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一 大病保险不让一个家庭“因病致贫”

   二 青海模式“四道防线”让老百姓敢于看病

   三 大胆创新,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让三方获益

  B.20 黄山市突出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一 基本情况

   二 主要做法

    1.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2.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强化

     3.探索建立城乡社区协商制度

     4.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三 存在的问题

  B.21 阜阳市“六举措”破解养老难题

   一 市场准入门槛——更低

   二 养老供给改革——更深

   三 政府托底保障——更牢

   四 财政扶持力度——更大

   五 居家养老能力——更强

   六 健康养老布局——更快

  B.22 兰州市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

   一 多种模式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1.医疗机构“双资质”模式

    2.街道社区“健康小屋”模式

    3.养老机构“签约服务”模式

    4.医疗机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

    5.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模式

    6.社区卫生机构“居家养老签约服务”模式

   二 “六服务、一规范”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1.“六服务”

    2.“一规范”

  B.23 大理实施医保健康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一 实施医保健康扶贫的背景

   二 医保健康扶贫的方案内容

    1.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倾斜政策

    2.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

   三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大病保险精准扶贫的成效

    1.制定大病保险倾斜政策

    2.创新大病保险精准扶贫服务模式

    3.有效开展大病扶贫宣传工作

    4.重点扶持大理精准扶贫点的卫生事业发展

    5.大病保险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B.24 合肥市多途径提升养老服务

   一 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约化

    2.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专业化

    3.提升管理品质,推动社会化

   二 精准服务,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

    1.精准对接服务人群

    2.精准分析信息数据

    3.精准有效购买服务

    4.精准整合社会资源

   三 智能养老让老人生活更优质

    1.高新技术,改变晚年生活

    2.整合资源,突破服务瓶颈

    3.做好示范,推动家庭普及

   四 “嵌入式”养老吸引社区老人

    1.“喘息”托养服务解决居民烦恼

    2.老人们赶时髦,玩微信改变生活

  B.25 盐城市:以过硬的业绩谱写“健康惠民”新篇章

   一 政策拉动 为医改提供保障

   二 创新驱动 为医改注入活力

   三 宣传发动 为医改营造氛围

   四 典型带动 为医改引领方向

   五 考核推动 为医改凝聚力量

 Ⅴ 案例篇:产业视角

  B.26 瑞金医院:医联体升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

   一 一张床就是一条命,破题“住院难”

   二 “瑞金规范”,与兄弟医院同频共振

   三 科技助力,让好医疗穿山越水

  B.27 北京协和医院:多措共举大力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一 人财物多方支持 让护士回归护理岗位

   二 制度先行 保障优质护理工作的落实

   三 加强专科建设 提升专科服务能力

  B.28 浙江省人民医院:“三线”解法探路医改树双下沉典范 拓医联体新模式

   一 “多、强、实、长”进行人才下沉勾勒万千百姓的“健康线”

   二 管理渗透,实现文化一体化拓展医疗改革的延伸线

   三 “一沉到底”,多维度帮扶描绘分级诊疗的起跑线

  B.29 湘雅医院:打造患者服务新生态

   一 促进就医流程移动化

   二 接通全病程管理链条

  B.30 深圳市人民医院:用“互联网加”创新慢病管理模式

   一 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医疗模式

   二 “三一”服务优化就医流程

   三 患者出院有人管 促急慢分治

  B.31 泰州市中医院:驱动大健康服务立体多元发展

   一 成立中医“医联体”,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甲”诊疗服务

  B.32 哈尔滨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家庭医生签约包模式”实现分级诊疗惠及百姓

   一 “三优先”政策助推优势资源“下沉”

   二 医院精准“把脉”带动社区医生“上浮”

   三 家庭医生让社区居民得实惠

   四 牵头医疗集团推进分级诊疗

   五 盘活社区资源病人竞相“回流”

  B.33 南通医院:全面接轨融入上海,开启“健康南通”新征程

   一 市一院:搭建多维度立交,为高端人才提供平台

   二 市肿瘤医院:用工匠之心为患者架起生命VIP之桥

   三 市中医院:用神仙手眼的中医情怀擦亮国粹品牌

   四 市二院:接轨中山,打造北城的上海医院

   五 市三院:外引内培、专科合作,构建医疗公卫“健康南通”新模式

   六 市妇幼保健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实顶天立地的妇幼事业

   七 市四院:苦练内功,筑巢引凤,为了百姓的获得感

  B.34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立体构建慢病防治体系

   一 以脑卒中防治为重点,大力推进慢病防治科学化管理

   二 以“病区助理”为依托,有效串联慢病防治全流程

   三 以全民健康管理为目标,着力构建慢病防治新平台

   四 以“96”平台为载体,努力实现慢病管理一站式服务

  B.35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构建艾滋病诊疗关爱新模式

   一 联合多方力量,创新诊疗帮扶复合模式

   二 彰显公益惠民,落实诊疗帮扶多重举措

   三 务实基础工作,取得诊疗帮扶初步成效

  B.36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深化护理内涵建设,激发护理人员活力

   一 护理质量管理融入新方法

    1.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

    2.体现优质护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

    3.院护理质控小组成员定期下临床,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4.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报告制度

    5.召开护士长每月例会

   二 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模式增添新要素

    1.改变护理模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转变排班模式,深化优质护理内涵

    3.转变服务模式

   三 创新理念,护理服务注入新思维

    1.引进适宜新技术、新项目

    2.提升母婴床旁护理内涵

   四 凝心聚力,护理绩效管理彰显新活力

    1.开展多层面的竞赛、评比活动

    2.开展“品管圈”专项竞赛活动

   五 考核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加强对三年资以下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考核

    2.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现场考核

    3.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科室、关键人员的适时培训、针对性培训

    4.加强对急诊科、MICU、NICU、手术室及院外急救小组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每季度培训

    5.制订并组织实施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方案及计划

  B.37 江大源:基于营养与保健探索健康管理新模式

   一 公司简介

   二 开展健康管理的主要做法

    1.从珍稀天然生物资源中发掘好产品

    2.建设完全透明工厂

    3.贴近用户建设社区健康生活馆

    4.基于用户需求定制服务产品,健康管理立体化

   三 健康管理探索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产学研相结合,迭代式技术创新

    2.有效健康管理服务从倾听开始

    3.打造专业化的健康服务团队

  B.38 康美药业:加速“黔”进首站:“智慧加”大健康落地贵阳

   一 精准扶贫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 大数据助力中医药数字化新发展

   四 打造国家级康养综合项目

 摘要

● 本书在对“城市健康生活”界定和健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我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保障、公共服务、环境、文化、医疗卫生5个维度选取40多个指标对全国城市健康生活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所有城市进行排名,同时对大陆31个省份的健康生活进行评价和排序。● 本书还特别关注国内外有关促进城市健康生活建设的政府经验与行业案例,这方面的分析与总结,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而且对提高城市的健康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白雪:《论健康资本的合理化配置》,《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23期。

[2]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城市》2007年第8期。

[3]北京大学CCISSR课题组:《论个人经济保障体系的建立》,《学习论坛》2004年第9期。

[4]曹彩虹、韩立岩:《雾霾带来的社会健康成本估算》,《统计研究》2015年第7期。

[5]常敬一:《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评价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6]常忠哲、丁文广:《区域差异对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桂海论丛》2016年第2期。

[7]陈昌胜:《文化对人的影响与人的全面发展》,《试题与研究》2011年第34期。

[8]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9]陈岱琪、孙思浓、王连民:《基于YAAHP软件构建量化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第20期。

[10]陈健鹏、李佐军:《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与存在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13年第10期。

[11]陈柳钦:《健康城市:城市发展新追求》,《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4期。

[12]陈柳钦:《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市场》2010年第33期。

[13]陈明星、叶超:《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

[14]陈群、赵海浪:《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第23期。

[15]陈衍泰、陈国宏等:《应用合作博弈确定组合评价权重系数的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16]陈云华、吴龙玉:《文化社会文化变迁与精神卫生》,《现代医药卫生》2014年第14期。

[17]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健康研究》2013年第1期。

[18]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健康研究》2013年第1期。

[19]单卓然、张衔春、黄亚平:《健康城市系统双重属性:保障性与促进性》,《规划师》2012年第4期。

[20]刁永柞:《论生活质量》,《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21]段俊杰、蒋美红、资文华等:《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烤烟质量综合评价》,《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10期。

[22]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3]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4]龚幼龙:《社会医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5]郭亚军、易平涛.《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客观组合评价法》,《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6]郝喆:《“知、信、行”理论在我国居民营养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民康医学》2014年第19期。

[27]何伦、彭庆星:《审美与健康——医学美学的核心》,《中国美容医学》1996年第4期。

[28]侯惠勤、辛向阳、易定宏:《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9]胡彬、陈瑞、徐建勋、杨国胜、徐殿斗、陈春英、赵宇亮:《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科学通报》2015年第30期。

[30]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6期。

[31]胡武贤等:《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以常德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4期。

[32]胡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年第6期。

[34]建设部:《关于修订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2006年5月8日)》,http://www.gov.cn/,2017年8月25日。

[35]蒋涤非、宋杰:《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人文地理》2013年第2期。

[36]肯尼思、布莱克、哈罗德·斯基博:《人寿与健康保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7]李美娟、陈国宏、陈勃、徐林明:《基于方法集化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第2期。

[38]李文健:《雾霾对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影响》,《商》2014年第13期。

[39]李香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0]李雪铭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6期。

[4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2]李珠瑞、马溪骏、彭张林:《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9期。

[43]梁志:《“经济增长阶段论”与美国对外开发援助政策》,《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

[44]刘承水、王强、周秀玲:《基于二维向量结构指标体系的北京城市环境评价》,《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3期。

[45]刘丽、张礼兵:《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合评价模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9期。

[46]刘林:《中国卫生事业八大“关键词”》,《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3期。

[47]刘颂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5期。

[48]刘艺:《新疆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9]柳丹、叶正钱等:《环境健康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0]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建筑学报》2004年第4期。

[51]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52]马溪骏、李敏等:《基于兼容一致性方法集成组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0期。

[53]毛定祥:《一种最小二乘意义下主客观评价一致的组合评价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5期。

[54]宁越敏等:《大都市人民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1999年第6期。

[55]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4)》,科学出版社,2015。

[56]庞旭哲、吕会新、刘素波、康丽娟、刘富德、胡亚萍:《阶段改变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中的应用》,《河北医药》2014年第12期。

[57]彭猛业、楼超华等:《加权平均组合评价法及其应用》,《中国卫生统计》2004年第3期。

[58]彭向东、褚勇强、萨支红、胡晓江:《健康行为理论:从健康信念模式到风险认知和健康行为决策》,《中国健康教育》2014年第6期。

[59]邱新香、郑倩玲、夏丽华、巫带花、肖素娟、汤春宜、虢远宁、曾向嫩、陈英姿、卢秀凤:《知信行模式对尘肺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应用研究》,《中国职业医学》2014年第3期。

[60]任苒:《健康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及其导向》,《医学与哲学(A)》2012年第4期。

[61]任晓辉、朱为群:《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的界定》,《财政研究》2015年第10期。

[62]阮师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综合评价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3]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统计》2002年第12期。

[64]石光、张春生、陈宁姗、郭海明、牛宏俐、韦潇:《关于界定和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思考与建议》,《卫生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65]史舸、吴志强、孙雅楠:《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1期。

[66]孙斌栋、阎宏、张婷麟:《社区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基于居民个体超重的实证研究》,《地理学报》2016年第10期。

[67]孙德超:《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

[68]唐燕、梁思思、郭磊贤:《通向“健康城市”的邻里规划——〈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引介》,《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6期。

[69]田蜜:《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现状及运行评价分析》,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0]王德陇:《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2期。

[71]王海涛:《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生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11。

[72]王洪兴、张韬、龚幼龙:《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保基本”中的同质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第19期。

[73]王慧英:《新时期我国健康城市化的经济学解释及发展重点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

[74]王阶、汤艳莉:《试论中医学健康观》,《中医杂志》2011年第12期。

[75]王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第5期。

[76]王楠、刘毅海:《中国健康城市评价框架及2015年度测评结果》,科学出版社,2015。

[77]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8]王庆芳:《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全科护理》2015年第7期。

[79]王赛平、祝胜美:《行为转变阶段护理模式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第21期。

[80]吴忠民:《社会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81]武川正吾、佐藤博树编著《企业保障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82]武占云、单菁菁、耿亚男:《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83]谢剑峰:《苏州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4]徐俊兵、宋瑛、罗昌财:《福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泰尔指数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85]徐泽水、达庆利:《多属性决策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2期。

[86]许艳:《健全我国“健康城市”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学理性研究》,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7]许燕、郭俊香、夏时畅、胡伟、陈士华、叶真:《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16年第3期。

[88]许燕、郭俊香、夏时畅、胡伟、陈士华、叶真:《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16年第3期。

[89]严妮、沈晓:《公共产品:我国卫生服务分类与服务生产和提供方式的理论分析》,《理论月刊》2014年第5期。

[90]严雅娜、张山:《社会保障地区差距测度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经济问题》2016年第10期。

[91]阎耀军:《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2]燕丽等:《“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与分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93]燕丽等:《国家“十二五”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思路分析》,《中国环境政策(第9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94]杨敏:《城市宜居性研究与评价》,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5]叶长盛等:《广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热带地理》2003年第1期。

[96]于海宁、成刚、徐进、王海鹏、常捷、孟庆跃:《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2期。

[97]于海宁、成刚、徐进、王海鹏、常捷、孟庆跃:《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2期。

[98]于迎、杜渐、薛崇成、杨秋莉:《基于〈内经〉的中医健康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第2期。

[99]余澄:《我国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经济(下)》2011年第12期。

[100]余宏:《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1]俞立平、姜春林:《科技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辨识度的测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3期。

[102]俞立平、武夷山、潘云涛:《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2期。

[103]曾承志:《健康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解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04]张发明:《一种基于偏差熵的组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经济》2011年第3期。

[105]张颢:《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初探》,《经济视角(中旬)》2012年第4期。

[106]张立军、陈跃、袁能文:《基于信度分析的加权组合评价模型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5期。

[107]张亮、赵雪雁、张胜武、李定、侯彩霞:《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4期。

[108]张秋蕾:《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造纸信息》2012年第1期。

[109]张向葵、丛晓波:《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3期。

[110]赵瑾:《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分析及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第2期。

[111]赵静波:《宏观调控视野下医疗卫生事业法律问题研究》,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2]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13]赵延良:《“知信行”模式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品牌》2014年第9期。

[114]郑胜华、刘嘉龙:《城市休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3期。

[115]《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和依据——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之一》,《城市》2001年第4期。

[116]钟晓妮、周燕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研究与探索》2007年第4期。

[117]周向红:《加拿大健康城市实践及其启示》,《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118]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期。

[119]朱贤皛:《健康资本理论模型及其研究》,《中国外资》2013年第8期。

[120]邹文杰、蔡鹏鸿:《公共卫生支出、人口聚集与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21]D.Paul Schafer:《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2]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Western Pacific Region,“Regional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 Healthy Cities Project,“,2001(02).

[123]Allen Zimmerman,“The Greenest Green Possible”,,2006,13(10):9-10.

[124]Andrews,F.M.,Withey,S.B., Springer US;1976.

[125]Braveman,P.,Egerter,S.,Williams,D.R.,“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Coming of Age”,,2011,32.

[126]Chakraborty,R.,Chakraborti,C.,“India,Health Inequities,and a Fair Healthcare Provision:A Perspective from Health Capability”,,2015,16(Special).

[127]Chakraborty,R.,“Consideration of Health Capability Paradigm to Ensure Equitable Protection through Indian National Tuberculosis (TB) Prevention Program,“,2016,26(1).

[128]Chen,Y.,Ebenstein,A.,Greenstone,M.,et al.,“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2013,110(32):12936-12941.

[129]Cutle D.,Lleras Muney,“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Health Behaviors by Education”,,2010(1):28-29.

[130]Diakoulaki,D.,Mavrotas,G.,Papayannakis,L.,“Determining Objective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The CRlTIC Method”,,1995,22(7):763-770.

[131]Duhl,L.J.,The Healthy City:Its Function and its Future.ealth ,1986,1(1).

[132]Edward Burnett Tylor,,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8.

[133]Eysenck,S.B.G.,Eysenck,H.J.,Barrett,P.,“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Psychoticism Scale”,,1985,6(1).

[134]Grossman,M.,“The Demand for Health After a Decade”,,1982,1(1).

[135]Grossman,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1972,80(2).

[136]Grossman,M.,“The Demand for Health,30 Years Later:a Very Personal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Reflection”,,2004,23(4).

[137]Hammerly Hector,,Simon Fraser University,1982.

[138]Hochbaum,G.,. Predicting Health Behaviour,1952.

[139]Le Grand J.,Rabin M.,“Trends in British Health Inequality:1931-1983”,,1986(03).

[140]Luoma K,Jarvio ML' et al.,“Finacial Incentives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Finnish Health Centers”,,1996(5).

[141]Marmot,M.,Allen,J.,Bell,R.,Bloomer,E.,Goldblatt,P.,“WHO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the Health Divide”,,2012,380(9846).

[142]Max J. Pfeffer,John W. Schelhas,Catherine Meola,“Environmental Globalization,Organiza- tional Form,and Expected Benefits from Protected Areas in Central America”,,2006,71(3).

[143]Pawlak Z.,“Rough Sets”,,1982,11(5).

[144]Pierre-Yves Cremieux,Pierre Ouellette,Caroline Pilon:Health Care Spending as Determination of Health Outcomes Health Economics,1999(3).

[145]Pole,J.D.,Grossman,M.,“The Demand for Health: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1974,137(2).

[146]Prochaska,J.O.,Diclemente,C.C.,Norcross,J.C.,“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Applications to Addictive Behaviors,“,1992,47(9).

[147]Prochaska,J.O.,Velicer,W.F.,“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1997,12(1).

[148]Rd,P. C.,Thun,M. J.,Namboodiri,M. M.,et al.,“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1995,151(3).

[149]Richard H.McCuen,“Groundwater Age”,,2006,42(4).

[150]Roett M.A.,Wessel L.,“Help Your Patient “Get” What You Just Said:a Health Literacy Guide”,,2012,61(4).

[151]Rosenstock,I.M.,“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1974,2.

[152]Ruger,J.P.,“Health Economics and Ethics and the Health Capability Paradigm”,,2015,16(4).

[153]T.L.Saaty,,Mc 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1980.

[154]Vapnik VN,. NewYork Springe-Verlag,1995.

[155]Viner,R.M.,Ozer,E.M.,Denny,S.,Marmot,M.,Resnick,M.,Fatusi,A.,Currie,C.,“Adolescence and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2012,379(9826).

[156]Zadeh,L.A.,3“Fuzzy Sets”,,1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