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4

自发移民与社会治理图书

Spontaneous Immigr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from Ningxia

SSAPID:101-9636-6535-93
ISBN:978-7-5201-4041-6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宁夏自发移民群体,对自发移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民族关系与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社会融合等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形式对自发移民与反贫困的关系、自发移民聚居社区的治理结构和困境,及自发移民自身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剖析;同时,反思了我国当前在扶贫开发、公共服务供给、民生建设,及户籍、土地制度改革等相关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
作 者: 杨永芳
编 辑:胡亮;马甜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发移民调查问卷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反贫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扶贫移民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自发移民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

    (四)正确对待自发移民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框架、内容和观点

   一 研究框架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调查点的选取和样本基本情况

   二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一)自发移民的迁徙行动在主流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二)自发移民的迁徙是改革开放的大社会背景下催生的结果

    (三)自发移民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四)重建移民社会网络有助于移民的发展

    (五)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具有共生关系

    (六)对待自发移民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

    (七)政府在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中承担主体责任

    (八)户籍和土地问题是解决自发移民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和创新

   一 本课题研究的路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路径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二 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与学理分析相结合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四)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相结合

   三 本课题研究特色和创新

    (一)研究特色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移民与自发移民的概念、理论和讨论

  第一节 国内外移民理论研究概述

   一 国外移民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推-拉”理论

    (二)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

    (三)新经济移民理论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五)世界体系理论

    (六)移民系统理论

    (七)跨国主义理论

    (八)移民网络理论

    (九)因果积累理论

    (十)移民的社会适应理论

   二 国内移民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移民类型理论

    (二)反城市化战略理论

    (三)社会隔绝理论

    (四)就地转移理论

    (五)特殊社会群体理论

    (六)有序转移、服务和管理理论

    (七)跨社会建构行动理论

    (八)文化适应理论

    (九)侨乡社会资本理论

   三 小结与评析

    (一)西方移民研究奠定了移民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移民理论体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移民界定与国内研究概述

   一 移民的概念及类型

    (一)移民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移民的类型

   二 关于国内移民问题研究概述

    (一)国内移民问题研究概述

     1.农民工移民群体研究

     2.关于政策性移民——生态移民的研究

    (二)小结与简要评析

  第三节 关于自发移民的讨论分析

   一 自发移民的界定及特征

    (一)自发移民的概念及界定

    (二)自发移民的特征

   二 自发移民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一)划分自发移民类型的若干角度

    (二)产生自发移民的社会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的优劣是自发移民迁移的重要原因

     2.产业发展滞后,潜力不足,经济贫困是自发移民迁移的关键因素

     3.社会发展滞后,民生保障不足是自发移民迁移的间接诱因

     4.政策性移民的示范效应带动了自发移民的迁移

     5.基层社会治理薄弱导致自发移民产生

   三 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比较分析

    (一)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相同之处

     1.来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都属于贫困人口

     2.搬迁的目的和动机相同

     3.搬迁后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不同点

     1.组织实施搬迁的主体不同

     2.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同

     3.搬迁的意愿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同

     4.社区治理不同

    (三)对自发移民现象的思考:鼓励、反对还是默许?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移民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西部地区的移民与开发

   一 远古和秦汉时期

    (一)远古传说和先秦时期的大迁徙

    (二)秦汉时期:开启移民戍边和农业开发的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各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和移民迁居

   二 隋唐五代宋夏时期

    (一)羁縻府州与“昭武九姓”

    (二)党项族的内迁和崛起

   三 元明清时期

    (一)元代屯田与人口迁入

    (二)回族的形成和在西北的定居

    (三)明代军屯制度下内地居民的移民实边

    (四)明代西北地区的“土达”

    (五)满族的迁入和战乱中的回族迁徙

   四 近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移民状况

    (一)民国时期的军事移民

    (二)战乱背景下的“流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迁徙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

    (一)支援西北建设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部民族地区移民的特点

     1.移民的综合素质较高,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移民的迁入改变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的民族结构与分布

     3.移民的迁移规模大,定居率低

     4.移民活动的负面影响

   二 三线建设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

    (一)三线建设的由来

    (二)三线建设中的人口迁入

   三 西部民族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移民

    (一)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西部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

     1.增加了大量农业新型劳动力人口

     2.提高了农村农场科技文化水平

     3.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

     4.造就了一批领导人才

   四 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移民

    (一)吊庄移民

     1.吊庄移民产生的背景

     2.吊庄移民开启了扶贫移民开发之路

    (二)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

    (三)生态移民

     1.21世纪前十年的生态移民工程

     2.“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的生态移民

   五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的商业移民

    (一)宁夏改革开放时期的商业移民

    (二)商业移民的新趋势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国家政治格局稳定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二 民族关系和谐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 民族交流交往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互通有无的纽带桥梁

   四 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五 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和人口迁徙的特点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一节 自发移民的经济状况

   一 经济收入

    (一)收入来源

    (二)收入显著增加

     1.收入基本情况

     2.收入构成

     3.搬迁前后收入对比

   二 支出情况

    (一)搬迁前后的家庭支出比较

    (二)家庭收入总体能够满足家庭生活需求

   三 土地占有情况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地位

    (一)户籍性质

    (二)受教育水平

    (三)职业身份

   二 家庭生活

    (一)家庭规模

    (二)生育子女

    (三)定居年限

    (四)住房

   三 公共服务

    (一)子女上学

    (二)看病就医

    (三)社会保障

   四 社会管理

    (一)计划生育

    (二)社会治安

    (三)社区管理

    (四)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大多数家庭摆脱了贫困

   二 自发移民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三 自发移民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自发移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 生态环境变迁与自发移民迁移的动力因素

    (一)迁出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2.退化趋势明显

     3.自然灾害频发

    (二)自发移民迁移的动力因素分析

     1.区域环境变迁是自发移民迁移的主要原因

     2.自发移民迁移的主要方式是自主自助搬迁

   二 自发移民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状况的比较分析

     1.水资源污染

     2.土地沙化或盐渍化

     3.树木草地等植被情况

     4.空气污染

     5.关于垃圾处理问题

    (三)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问题综合分析

     1.固体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工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越来越突显

     3.人为破坏导致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三 自发移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节 自发移民与资源的利用管理

   一 土地资源

    (一)土地占有情况

    (二)土地的来源

    (三)土地的用途

    (四)征地

   二 生活用水和供电

    (一)自发移民的生活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

    (二)生活用水部分依靠自己解决,部分靠政府解决

    (三)大多数自发移民没有因为用水发生冲突

    (四)供电状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生态效益分析评价

    (一)自发移民的易地搬迁有利于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二)自发移民的迁移给迁入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压力

   二 进一步加强移民迁出与迁入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一)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二)强化水土资源管理

    (三)重视迁入区的污染治理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民族关系与宗教、文化生活

  第一节 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民族关系

   一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

    (一)民族构成

    (二)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

   二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邻里关系

    (二)工作劳动关系

    (三)交往关系

    (四)族际婚姻关系

    (五)风俗习惯

    (六)社会矛盾

   三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自发移民聚居区内各民族平等,民族关系比较融洽

    (二)彼此尊重和包容是回汉民族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宗教、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

   一 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

    (一)宗教信仰

    (二)宗教活动

   二 文化生活

    (一)调查问卷反映的自发移民聚居区文化生活

    (二)缺乏公共文化生活的原因

   三 自发移民的价值认同和观念意识

    (一)自发移民的价值认同

    (二)观念意识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

   二 回族自发移民从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三 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和归属感

   四 具备与主流社会合拍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 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社会融合

  第一节 社会融合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演进

   一 社会融合的相关概念及辨析

    (一)基本概念

    (二)概念辨析

   二 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及演进

    (一)族群融合理论

    (二)文化认同理论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理论

    (四)社会资本理论

    (五)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六)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理论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聚居格局类型

   一 自发移民独立聚居社区模式

   二 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混居的社区模式

    (一)以政策性移民为主的插花居住模式

    (二)以自发移民为主的插花居住模式

  第三节 自发移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

   一 人际关系网络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状况

    (二)自发移民社会交往的范围有所扩大

    (三)邻里关系比较融洽

   二 社会参与

    (一)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二)从与干部的接触看自发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 就业路径及信息来源

    (一)务工经历有助于自发移民与迁入地的融合

    (二)就业主要依靠自己和亲朋好友

    (三)很少参与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

   四 自发移民的满意度评价和社区认同

    (一)自发移民对搬迁的满意度很高

    (二)对迁入区的认同

     1.迁入区认同

     2.对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态度和看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在迁入地大都有稳定的住所和收入

   二 自发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适应状况较好

   三 自发移民对自身搬迁行动的满意度较高,社会适应总体良好

   四 自发移民正在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五 自发移民被接纳认同的程度仍然较低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反贫困之路

  第一节 区域贫困和区域差别

   一 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成为自发移民迁移的推动力

    (一)自然环境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滞后

     1.人口超载严重加剧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

     2.扶贫攻坚任务重

     3.基础设施瓶颈仍然存在

     4.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弱

     5.公共服务水平低

   二 宁夏北部川区对贫困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宁夏平原素有“塞北江南”之称

    (二)宁夏山川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人口迁徙流动态势

  第二节 贫困地区农民自发迁移的机制

   一 迁徙的动力:摆脱贫困

   二 迁移的制度性条件

    (一)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

    (二)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环境被改变

    (三)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农民的迁移流动

    (四)社会网络带动农民外出

   三 人口迁移大潮中的自发移民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易地移民工程

    (二)自发移民:宁夏扶贫开发过程中的特殊群体

  第三节 自发移民反贫困行动的调查分析

   一 搬迁的动机和搬迁前后谋生方式的变化

    (一)搬迁的动机

    (二)搬迁前后谋生方式的变化

    (三)搬迁前后收入来源的变化

   二 最近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一)收入

    (二)搬迁前后收入与开支的变化

  第四节 自发移民对区域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一 自发移民的基本特征和与政策性移民的共生关系

    (一)自发移民的基本特征

     1.与政策性移民的比较

     2.与进城务工人员的比较

    (二)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共生关系

    (三)历史地看待移民中的土地转让行为

   二 自发移民对区域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发移民用实际行动为党和政府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自发移民发扬光大了人民群众可贵的自强不息精神

    (三)自发移民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自发移民对建立更加高效的扶贫治理结构和体系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迁徙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

   二 举家迁徙表现了奋斗精神

   三 历史地看待土地有偿转让现象

   四 自发移民的迁徙活动具有反贫困的积极意义

 第九章 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结构与困境

  第一节 X村的基本结构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 X村的形成与管理

    (一)X村的由来

    (二)X村的地理位置和移民迁入

    (三)X村的村落布局和居住格局

   二 X村回族自发移民聚居区的人口特征

    (一)年龄和性别

    (二)民族

    (三)婚姻、家庭和户籍状况

    (四)文化程度

   三 X村的属性

  第二节 X村社会治理中自发移民的参与活动

   一 X村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

    (一)自发移民户籍问题的症结

    (二)搬迁前后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的情况对比

    (三)自发移民政治资源的变化

   二 X村自发移民的拆迁安置

   三 宗教信仰与社会治理

    (一)清真寺:居民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清真寺的社会治理功能

  第三节 X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 X村流动人口管理站的建立和功能

    (一)移民村的矛盾升级

    (二)流动人口管理站的成立和职能

   二 管理站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管理站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二)管理站的式微

    (三)管理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M移民区:一个独特的自发移民聚居区

   一 M移民区的由来和形成

    (一)M移民区的由来

    (二)M移民区的治理结构

   二 M移民区属地化管理的探索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安排解决M移民区问题

    (二)M移民区属地化管理的举措

  第五节 从X村和M移民区看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

   一 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二)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群众的社会治理参与度较低

    (三)权力过分集中,基层贪腐问题危害性增大

    (四)人情消费和婚娶消费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引发社会问题

    (五)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二 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户籍制度壁垒成为自发移民发展的最大束缚,也成为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难点

    (二)自发移民超生多生现象普遍,给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带来难度

    (三)自发移民聚居区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基层组织不健全,社会管理问题突出

  第六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低

   二 X村流动人口管理站是由基层地方政府建立的非常设机构

   三 宗教组织发挥了某些社会整合功能

   四 自发移民具备基本的公民素质

   五 M移民区的启示

 第十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

   一 社会冲突理论及功能简述

    (一)第一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产生兴起

    (二)第二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繁荣发展

    (三)第三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延续扩展

   二 当前民族地区的信访形势与主要社会矛盾

    (一)宁夏2015年信访形势

    (二)信访内容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一 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

    (一)虎某某:从政策性移民转为自发移民

    (二)马某某:年轻有文化但仍然不能摆脱困境

    (三)安某某:担任了管理站干部的女性移民

    (四)白某某:自发移民中的能人代表

    (五)马某某:自发移民中的精英人物

   二 自发移民的利益诉求

    (一)对政府的希望

    (二)访谈中表达的利益诉求

    (三)上访中表达的利益诉求

    (四)自发移民的利益诉求行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身份之困

   二 民生之困

   三 权利之困

   四 治理之困

 第十一章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 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发移民

    (一)自发移民的迁移具有历史传承性

    (二)自发移民迁移的正当性

    (三)自发移民迁移模式与政策性移民迁移模式的内在联系

   二 充分肯定自发移民对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三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一)政府在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中负有主体责任

     1.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体现着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2.统筹安排解决自发移民问题所需资金

    (二)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三)统筹解决省(区)内外自发移民问题

    (四)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1.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

     2.整体解决跨省区迁移问题

     3.理顺土地房屋权属关系问题

     4.落实厘清户籍关系

     5.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

   二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对策

    (一)赋予自发移民合法身份的关键是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加快核转落实户口问题,使其在迁入地落户

    (二)建立健全自发移民聚居区的基层组织,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性资源

    (三)维护自发移民的经济权益,使自发移民与所有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加强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推动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文化建设,重塑移民群体的新形象

    (六)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从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认识和评价自发移民

   二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四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对策

自发移民群体是改革开放后西部民族地区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本书聚焦宁夏自发移民群体,对自发移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民族关系与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社会融合等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形式对自发移民与反贫困的关系、自发移民聚居社区的治理结构和困境,及自发移民自身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剖析;同时,反思了我国当前在扶贫开发、公共服务供给、民生建设,及户籍、土地制度改革等相关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房玄龄:《晋书·北狄匈奴传》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胡汝砺编,管律重:《嘉靖宁夏新志·所属各地·灵州守御千户所》卷3,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郦道元:《水经注》,(清)王先谦校,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卷110,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脱脱等:《宋史·夏国下》卷486,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杨新才、吴忠礼主编《明宪宗实录》卷100,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杨新才、吴忠礼主编《清德宗实录》卷159,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宁夏纪事》编写部编《当代宁夏纪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灵武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灵武市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宁夏农垦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夏农垦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万历朔方新志》卷1,载贠有强、李习文主编《宁夏旧方志集成》卷6,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辞海编委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丁焕章、刘钦斌:《中国西北回民起义斗争史》,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范建荣、姜羽:《宁夏自发移民理论与实践》,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版。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甘肃省图书馆编印,1986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霍维洮、胡铁球:《近代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靳江好、王郅强:《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鸿宾:《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李培林、王晓毅主编《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李强、刘精明、郑陆:《城镇化与国内移民:理论与研究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智超:《乡村社区认同与公共事务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建娥:《中国乡-城移民的城市社会融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刘天明、王晓华、张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忠玉主编《宁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任颍卮、王东升:《青岛佛教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束锡红:《宁夏回族文化图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孙嘉明、王勋:《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田继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大事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春光:《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列军等:《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版。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吴海鹰等:《挑战贫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吴忠礼:《朔方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谢玉杰、束锡红、何彤慧:《宁夏区域生态建设与人文资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杰舜、罗树杰、许立坤:《中国民族政策简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闫云翔:《中国社会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杨浣:《他者的视野——蒙藏史籍中的西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杨森翔:《吴忠溯源》,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版。

杨新才:《宁夏历代农业统计叙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银川市志办、银川移民史研究课题组:《银川移民史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进海:《国家战略中的宁夏未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体伟:《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耀武:《宁夏扶贫实践与创新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跃东、束锡红:《移民与宁夏区域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回族学会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回族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回族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陈通明:《当代宁夏社会的主要特征》,《宁夏日报》2016年1月15日。

陈通明、孔炜莉等:《宁夏政策性移民和自发移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报告》,载《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第一讲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豆丁网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ww.docin.com,2015年6月11日。

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丁明俊:《移民安置与回族教坊的重构——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为例》,《回族研究》2013年第1期。

杜毅、孙晓锦:《我国农村贫困致因研究综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范雷、田丰、李培林:《农民消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生态移民家庭消费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冯春梅、史贤华:《新视角下我国移民分类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世界民族》2007年第6期。

嘎日达、黄匡时:《国外社会科学》,《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2009年第2期。

郭煦:《7000万人脱贫之路:现存在严重地域性绝对贫困》,《小康》2015年第23期。

郭正礼、杨永芳:《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宁夏日报》2015年1月4日。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黄匡时、嘎日达:《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新视野》2010年第11期。

黄平:《当代中国农民寻求外出——迁移的潮流》,http://www.wyzxsx.co。

黄永伟:《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治理扶贫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姜安印、冯英杰:《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贫困状况评价》,《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孔炜莉、陈之曦:《宁夏自发移民户籍管理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李惠:《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模型及其应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5期。

李建华:《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共产党人》2016年第2期。

李建华:《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宁夏日报》2016年1月19日。

李凯中:《农民组织化和农村社区治理》,《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2期。

李禄胜:《宁夏山区发展劳务经济:绩效、问题与对策探析》,载马清贵主编《中国(宁夏)劳务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的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李珊:《农村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5期。

李增元:《乡村社区治理研究:分析范式、分析方法及研究视角的述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1期。

刘文玲、尹建国:《浅析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选择》,《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第11期。

刘有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宁夏的人口迁入及其特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陆海发:《边疆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治理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罗桂海、黄宁:《早出去 早开发 早脱贫——百色地区部分农户异地开发见成效》,《广西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罗家德、李智超:《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

马清贵:《以积极的劳务经济政策促进劳务产业的健康发展》,载马清贵主编《中国(宁夏)劳务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晓梅:《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现实考量与未来展望》,《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马宗保:《银川市回汉民族居住格局变迁及其对民族间社会交往的影响》,载马平主编《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2004年版。

麦海娟、罗昌状:《宁夏回族移民乡镇小学师资状况调查分析——以银川市兴泾镇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米文宝、仲俊涛:《宁夏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载张廉主编《2016宁夏经济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钱自鹏:《维护农民工选举权的思考与认识》,《传承》2010年第12期。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任志安:《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析——绍兴“两种”模式为例》,《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时鹏、余劲等:《基于农户视角的生态移民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水土保持》2012年第11期。

史树娜、黄小葵:《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研究文献综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束锡红、何海:《试论宁南山区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的扶贫开发政策选择》,《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

滕玉成、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10年第11期。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王明霞:《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视角》,《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第24期。

王晓毅:《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

位秀平、杨磊:《国际移民理论综述》,《黑河学刊》2014年第1期。

文军:《从分治到融合:近50年来我国劳动力移民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文军:《论我国城市劳动力新移民的系统构成及其行为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吴宏林:《我区2015年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宁夏日报》,2015年6月6日。

吴前进:《跨国主义的移民研究——欧美学者的观点和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吴忠礼:《“安定属国”汉代的民族自治试验区》,《共产党人》2007年第8期。

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 年第7期。

徐爱花、甘诺:《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徐华炳、奚从清:《理论构建与移民服务并进:中国移民研究30年述评》,《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

徐勇、朱国云:《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及其权力关系分析》,《理论月刊》2013年第1期。

许凌:《宁夏:建设沿黄经济区 打造重要增长极》,《经济日报》2011年6月23日。

闫书华、范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学习时报》2016年2月15日。

颜雅英:《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以泉州市为例》,《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第4期。

杨波:《开发聚宝盆 再造新宁夏》,《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9月22日。

叶继红:《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6 年第4 期。

尤靖雯:《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11年第2期。

俞可平:《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经济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经济问题》2006 年第2 期。

张璐璐:《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探微》,《黑河学刊》2013年第4期。

张其度:《宁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载张廉主编《2016宁夏社会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张赛群、汤兆云:《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光明日报》2016年8月24日。

张淑凤:《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1期。

张铁军:《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理论建设》2012年第6期。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张雪筠:《心理疏离与民工犯罪——城市化进程中民工犯罪的心理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6期。

赵春娥:《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第2期。

赵杰:《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回族研究》2007年第1期。

赵泉民:《农民的公民意识与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郑长德、单德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测度与时空演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5年12月8日。

钟涨宝、杜云素:《移民研究述评》,《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周传斌:《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宁夏L镇回汉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的调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周敏、黎相宜:《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回顾及未来展望》,《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6期。

朱理峰:《三线建设评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庄国土等:《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和分布》,《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陈之曦:《自发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沈纪:《“社会键”断裂:城市流动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曾迪洋:《劳动力迁移对婚姻的影响》,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全宗名称:甘肃省银川专署移民办公室,《关于北京市移民安置工作情况的检查报告》,卷号162。

全宗名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对60年浙江来宁建设青年安置工作检查的报告》,卷号50。

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委档案,全宗号:A1,案卷号:238,宁夏党委批转《自治区安置来宁建设人员委员会1959年安置浙江来宁建设青年工作总结报告》。

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委档案,全宗号:A1,案卷号:325,宁夏党委转发农垦局党组《关于做好浙江支宁青年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