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

汶川地震公民行动报告图书

Report on the civil society ac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

SSAPID:101-9617-6757-17
ISBN:978-7-5097-077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公民公益行动的系列性、年鉴性实证研究,是围绕震灾发生后中国公民以有组织的志愿、慈善、公益、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在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名
编 辑:刘骁军;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1 分析篇

  救灾NGO的行动:基础性公益的展现

   一 案例中所展示出来的基础公益的特征

   二 抗震救灾中NGO行动的一个总体情况:基础公益的良好展示

    1.各NGO参与行动的时间

    2.组织的行动动机

    3.行动成本的出处

  抗震救灾中NGO间的联合

   一 从未有过的联合现象

   二 一些省份的NGO联合行动

    1.上海:新驼峰行动小组

    2.贵州:民间抗震救灾联合行动

    3.陕西:十家NGO联合行动

    4.一个案例展示

   三 救灾前线的NGO功能网络

    1.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合办”)

    2.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

   四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

   五 NGO联合的含义分析

    1.众多组织之间为什么能够构成集体行动的利益结构(即合作的潜力在哪里)

    2.联合行动的NGO是怎样解决集体行动难题的

    3.哪些方面可能存在着NGO之间的冲突

    4.随着基础性公益逐渐消失,NGO的联合现象会缩减规模

  NGO与政府的关系:“分劈”还是合作?

   一 NGO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主义

    1.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国家价值观

    2.几个联合声明的分析

     (1)中国民间组织发表了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

     (2)上海民间组织联合体发出的声明

     (3)陕西10家民间组织采取联合抗震救灾行动声明

    3.一些行动的分析

    4.基于基础公益的一种联合

   二 在NGO强势发展下的公共政策思考

  NGO与政府合作的功能基础

   一 NGO的自下而上的方式

    1.NGO的社会动员手法

    2.社会动员属于最基本的社会工作

    3.一个NGO的做法:大巴山生态与贫困研究会

   二 政府的“短板”所在

    (一)一组典型的政府行为及其后果

     1.一家灾区搬迁户的经历与感受

     2.灾民成了“钉子户”

    (二)政府行为分析

     1.依赖手中的权力而行动,导致社会公众的依赖性

     2.依赖让人们形成一种高期望值的期待,将自己置于被动等待、容易失落的境地

     3.难以操作的一碗水端平问题:在灾民与灾民之间的公正性

     4.公务员的个人利益不等于国家的利益

  政府选择还是社会选择:基金会运作的两种不同机制

   一 两种不同的选择

   二 在新指标体系下所看到的救灾募捐组织

    (一)募捐组织的主动公开透明状况

     1.三类组织在善款汇聚环节的比较

     2.三类组织在善款使用环节的比较

     3.三类组织在中间环节的比较

     4.我们所见到的信息公开的理想做法

     5.基金会最容易将信息公开渠道做成宣传栏

     6.4A~5A基金会的网站公开情况与一些做得好的组织之比较

    (二)第二重指标:募捐组织的被动公开透明状况

     1.总体接受访谈状况的量化结果

     2.不同组织的比较

     3.一些基金会的社会化取向

     4.一些基金会对社会监督的拒绝

     5.一些基金会的官化倾向

    (三)第三重指标:募捐组织的深层状况

     1.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5月26日访谈)

     2.华育助学基金会“希望旅程”专项基金

     3.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捐赠者全程伴随

     4.乐施会:充分的社会公开制度、物品购买“货比三家”的做法

   三 结论与讨论

    1.本次评估的意义

    2.本次评估的局限性

    3.评估标准的“苛刻”性问题

  “5·12”地震中公益行动的实证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三 问卷分析

    (一)资源来源——相关人群的捐赠和志愿行为分析

     1.基本情况

     2.捐赠行为分析

     3.志愿行为分析

    (二)资源运作——NGO的行动分析

     1.基本信息

     2.NGO对地震的反应

     3.资金筹集、运作及审计监督

     4.志愿者情况

    (三)资源使用效果——受益人群满意度分析

     1.受益人基本情况

     2.受益人对公益组织知晓情况

     3.受益人对救灾活动主体和效果评价

    (四)问卷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小结

   四 建议

    (一)透过公信力建设开拓慈善市场

    (二)加强对志愿者资源的开发和培育

    (三)尽快出台对积极参与救灾的灾区NGO的鼓励措施

    (四)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在灾后重建中积极发挥NGO的作用

  紧急救灾中的善款能零成本传递吗?

  抗震救灾善款总数的变化轨迹分析

   一 善款数额及其纵向变化

   二 善款数额的变化规律

    1.依据四个转折点而勾勒出的五个阶段

    2.捐款数量的变化与一些大事件的关系分析

   三 公共政策含义分析

  汶川地震社会捐赠工作对发展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启示

   一 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行动的特点

    (一)社会各界反应迅速,捐赠款物数量巨大

    (二)社会捐赠渠道多,捐赠主体分布广泛

    (三)境外捐赠总量大、品种多、来源广

    (四)社会捐款发挥的作用巨大

    (五)各部门协调一致,配合紧密

   二 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行动所暴露出的矛盾与问题

    (一)慈善和捐助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

    (二)现行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全社会的现代慈善意识薄弱

    (四)政府部门在慈善工作领域缺位

    (五)慈善信息统计缺乏工作基础,数据统计困难

   三 汶川地震社会捐赠对发展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启示

  关于完善我国应急资金和物资管理体制的建议案*

  关于完善社会监督员机制的建议案*

 2 案例篇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抗震救灾行动案例研究

   一 本案例分析的框架: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友成?

    (一)业绩评价

    (二)公信力

    (三)专业化

    (四)效率

    (五)组织的态度与理念

    (六)业绩背后的原因

   二 友成救灾公益行动

    (一)友成的救灾公益行动框架

     1.紧急动员、积极呼吁

     2.医疗卫生

     3.物资救援

     4.心理关怀

     5.灾后安置

     6.灾后重建

     7.智力支持

     8.项目资助

    (二)组织行动的态度

     1.第一时间

     2.第一现场

     3.“第一需要”

    (三)专业性

     1.以预见性为基础进行组织运作

     2.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

     3.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和多方协作机制

    (四)友成的公信力建设

    (五)友成的行动效率

     1.与政府比较的视角

     2.以灵活有效的方式追求最终目标的满足

     3.大事记

    (六)友成业绩的原因分析

     1.友成行动背后的价值理念

     2.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

     3.更多的价值观

   三 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友成只是将别人的钱递送到灾民手中吗?

    (二)公民社会的成分得到展示

  “街头”民间组织的传奇

   一 安徽省L县慈善协会简介

   二 L县慈善协会汶川地震募捐活动经过

   三 慈善协会如何让人们相信自己

   四 结果:慷慨解囊、爱心处处都在

   五 协会本身在募捐中的一些体会

  全民社会的联合行动

   一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简介

   二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形成

    1.起因:为什么及怎么成立的?

    2.已有的基础和优势:为什么能成立?

   三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1.5月15~29日:应急救灾阶段

    2.5月29~6月14日:应急救灾向灾后重建过渡阶段

    3.6月15日以后至今:灾后重建阶段

   四 在抗震救灾应急阶段中的行动

   五 在灾后重建中的作为

   六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行为内容和方式的效率性

    1.NGO参与赈灾的专业性体现

    2.NGO(公民社会)的联合行动和一个开放的平台

    3.公信力

  汶川地震临时志愿团队K388案例研究

   一 背景

   二 分析框架

   三 起源——个人行动

    (一)安全保障

    (二)信息机制

    (三)行动方式及效果

   四 K388的创立

    (一)K388的命名

    (二)使命

    (三)人员和组织

   五 K388的演化

    (一)第一次行动

     1.前期准备

     2.行动及效果

    (二)第二次行动

     1.蜕变

     2.效果

   六 启示和建议

    (一)政府角度

    (二)志愿者角度

  抗震救灾中的社会企业模式

   一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的制度创新*

   二 YBC:介于公益捐赠和商业营利之间的社会企业模式

    1.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

    2.YBC: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

   三 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运作过程

    1.第一阶段:酝酿灾后重建援助创新模式

    2.第二阶段:建立服务站,评审创业项目,确定扶助青年及其导师

    3.第三阶段:绵阳YBC地方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

   四 YBC最大化的受益面——社会企业运作模式效果分析

    1.创业青年

    2.社区

    3.企业与企业家

    4.政府

   五 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创新经验分析

    1.灾后重建理念与YBC理念的有机结合,构建了YBC网络的凝聚力

    2.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资源的整合,形成了YBC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

    3.公益经营的专业领域——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YBC灾后援助的领域创新

    4.规范化、市场化的成熟运作,形成了YBC灾后援助的运作模式创新

 3 日志篇

  编者按

  NGO参与四川抗震救灾日志

   5月12日

   5月13日

   5月14日

   5月15日

   5月16日

   5月17日

   5月18日

   5月19日

   5月20日

   5月21日

   5月22日

   5月23日

   5月24日

   5月25日

   5月26日

   5月27日

   5月28日

   5月29日

   5月30日

   5月31日

   6月1日

   6月2日

   6月3日

   6月4日

   6月5日

   6月6日

   6月7日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时间不确定的事件

 附录

  附录1 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新浪紧急募捐倡议

  附录2 中国足协——联赛委员会关于震灾义捐的公开倡议书

  附录3 “拉住孩子的手——中国企业家联合赈灾行动”倡议书

  附录4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等十家组织倡议书

  附录5 北京泓德中育教育机构等五家组织发表倡议书

  附录6 北京民间公益组织联合行动发表倡议书“为了地震灾区——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

  附录7*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邀请函、联合声明及参与机构

   1.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邀请函

   2.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四川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

   3.参与机构

  附录8 北京在行动公益热线倡议书

  附录9 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倡议书

  附录10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倡议书

  附录11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倡议书

  附录12 上海民间公益界参与“5·12”地震救灾联合行动声明

  附录13 贵州民间抗震救灾联合行动倡议书

  附录14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倡议书

  附录15 心手相连 传递温暖 共建家园:陕西10家民间组织为四川省受灾儿童募捐倡议书

  附录16 贵州发展论坛等组织联合行动声明

  附录17 中国民促会四川地震灾区会员单位行动声明

  附录18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志愿者招募书

  附录19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附录20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发布《告志愿者书》

  附录21 “土木再生——家园重建”行动纲领——土木再生声明

  附录22 在京妇女民间组织发布“关注灾区妇女的需求与权利——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建议”

  附录23 外来女工服务中心发布《在京灾区儿童助学计划倡议书》

 总序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牵头,组织在京若干高校师生,共同开展的一项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公民公益行动的系列性、年鉴性实证研究。该项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围绕震灾发生后中国公民以有组织的志愿、慈善、公益、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在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开展深入的实证调研、案例分析、政策及法律法规研究等,系统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对公民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该项研究得到世界宣明会的资助。

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增刊。

金锦萍:《政府采购非营利组织服务的机制》,2007年2月12日《中国社会报》。

马仲良、于晓静:《社会经济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2006年1月3日《人民日报》网络版。

时立荣:《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性质、构成与发展》,《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贾西津: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制度创新——社会企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民政部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合办,2007年12月15日。

杨团:《一场新的慈善革命:“慈善资本主义”与公益伙伴关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开展全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和青年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团绵联发〔2007〕25号,2007年12月。

《关于成立绵阳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筹备办公室的通知》,团绵联发〔2008〕17号,2008年6月23日。

《廖雪梅同志在YBC绵阳办公室筹备阶段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摘要)》,绵青创办发〔2008〕1号,2008年8月26日。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官方网站,http://www.ybc.org.cn,2008年10月5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四川绵阳YBC地方办调研访谈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