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4

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图书

The Thoughts of Nationalism and Nation-Building :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ie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Effects

SSAPID:101-9601-1011-51
ISBN:978-7-5097-545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末民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构建中的民族互动”为主题,以清末民初民族主义传播兴起为切入点,着重挖掘整理和分析当时作为王朝中国藩属臣民的区域和居民在这一时段参与国族构建的历史进程、历史事件等资料,追溯其社会中民族主义思潮生成和影响,以及最终走向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轨迹,其意义在于显现中国少数民族在近代国族构建中的历史角色与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郑信哲 周竞红
编 辑:周志静;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编委会

 后记

 绪论

  一 何谓民族主义

  二 清末民初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传播

  三 民族主义思潮在清末民初中国的走向

  四 清末民初国族建构中的民族互动

 第一章 从“五方之民”到中华民族

  一 中华文明多源多流与“五方之民”

  二 “天下统一”与“夷夏之辨”

  三 “类族辨物”与中国的“民族”

  四 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

  五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之总称

 第二章 孙中山国族、宪政思想与美国因素

  一 美利坚国族的打造与美国建国经验

  二 孙中山等人宪政思想中的美国因素

  三 孙中山国族思想中的美国因素

  四 孙中山的国族思想与中国的“历史遗产”

 第三章 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满与汉

  一 王朝政治中的满与汉

  二 王朝政治危机凸显满汉分野

  三 大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满与汉

 第四章 清末民初蒙古民族主义始末

  一 封建上层的民族主义

   (一)清王朝统治衰变为封建上层民族主义或蒙古人意识启蒙提供了历史条件

   (二)权力中心的王公贵族中政治敏感者最先成为蒙古人意识的先觉者

   (三)王朝内部族体矛盾激化,加深蒙古社会危机

   (四)借助于神权和封建特权,王公上层民族意识动员十分有效

  二 封建上层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分化

   (一)喀尔喀蒙古认敌为友,宣布“独立”

   (二)喇嘛贵族和喇嘛是当时哲布尊丹巴进行有效行动所倚重的社会力量和生力军

   (三)处于不同地理区位的王公贵族的两难选择

  三 封建上层民族主义的转型

   (一)受到沙俄压制的封建上层民族主义

   (二)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民族主义情绪的活动

   (三)封建上层民族主义与近代蒙古民族主义的并行

   (四)蒙古民族主义在内蒙古的兴起与演变

   (五)被奴化的蒙古民族主义

   (六)在内蒙古被激发的蒙古民族主义

   (七)将蒙古民族解放与中国人民解放结合起来的蒙古民族主义

  四 蒙古民族主义的消解

 第五章 晚清留日回族学生与辛亥革命

  一 留日回族学生加入同盟会

  二 留日回族学生参与辛亥革命

   (一)参与了辛亥革命的筹备工作

   (二)直接参与武昌首义

   (三)积极参与各地光复运动,以及护国、护法运动

  三 余论

 第六章 民国前期回族的政治参与活动

  一 《回部公牍》成书缘由及主要内容

  二 《回部公牍》所反映的回族政治参与活动

  三 《回部公牍》所反映的回族政治参与活动的特点

 第七章 王朝国家转型与民族主义思潮在新疆

  一 清末民初新疆的多族体分布格局

   1.绿洲农业的继承者——维吾尔族

   2.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

   3.新疆农业开发的生力军——汉族

   4.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

   5.高山草原的牧人——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

   6.新疆农业商业发展推动者——回族

   7.边疆战士——满族、锡伯、达斡尔(或称索伦)

   8.俄籍转换——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二 新疆省治理与省内民族关系

  三 王朝国家转型与新疆界务和民籍问题

  四 清末民初新疆各族民族意识的启蒙

  五 军阀统治与各族意识强化和历史选择

   (一)从杨增新至盛世才,军阀统治使得新疆各族在清王朝被推翻后并未获得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并未真正得到改善,反而由于军阀政治的性质而日渐困难,社会危机加深并不断扩大

   (二)各民族新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反抗军阀统治斗争

   (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及英德宣传与影响

   (四)三区革命和各民族的历史选择

 第八章 张荫棠西藏新政中的国族建构因素

  一 中央集权制的一体化

   1.“收回治权”*,建立中央集权的方案。

   2.为建设国家强制力量,构筑专业化现代管理体制

  二 国族的文化同质化

   1.文化的同质化努力

    (1)宗教改革

    (2)学校教育

   2.锻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族气质

    (1)合群思想

    (2)尚武思想

  三 西藏社会现代转型的最初探索

   1.国家政权建设:种族优先还是民族平等、专制集权还是民主参与?

   2.国族建构:单一认同还是多重认同、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

 第九章 近代西藏僧俗上层政治诉求的轨迹

  一 达赖喇嘛政治转向与西藏亲英势力的崛起

  二 西姆拉会议与背后的主权之争

  三 新政与藏民族的现代性对接

  四 达赖喇嘛与中央关系的缓和

  五 民族国家意识中的西藏问题

 第十章 清末民初朝鲜族的中华认同意识

  一 俄日交侵的中国东北地区

  二 离开朝鲜半岛定居东北

  三 日本侵入半岛危及延边

  四 朝鲜族中华认同生成

  五 中国情怀:沈茹秋及其《延边调查实录》

   (一)沈茹秋其人

   (二)《延边调查实录》之主要内容

   (三)沈茹秋的中国情怀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前后滇西边疆地区的民族观念演变

  一 边地民族的“归化”和“进化”

  二 革命话语中的边疆民族

  三 民初政府之滇西治理与民族观念

  四 变动时代边疆少数民族民族观念试探

   1.民族国家或“国族”层面

   2.民族关系层面

 第十二章 李春生与清末民初的台湾

  一 折射清末民初台湾历史光影的李春生

  二 李春生思想嬗变的时代大背景

  三 李春生关于族与国的切割与汉奸逻辑

  四 从李春生到林茂生、蒋渭水

本书以“清末民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中的民族互动”为主题,以清末民初民族主义兴起、传播为切入点,着重挖掘整理和分析当时王朝中国藩属臣民参与国族建构的历史进程、历史事件等资料,追溯其社会中民族主义思潮的生成和影响,以及最终走向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轨迹。其意义在于显现中国少数民族在近代国族建构中的角色与作用。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日〕坂元广子:《中国民族主义神话——人种、身体、性》,岩波书店,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多米尼克·士风·李:《晚清华洋录——美国传教士、满大人和李家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新华出版社,2003。

〔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2004。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英〕冯克:《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

〔日〕吉泽诚一:《爱国主义的创立——民族主义角度看近代中国》,岩波书店,2003。

巨克毅:《意识形态传播与国家发展》,台北,正中书局,1987。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林佳龙、郑永年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1。

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罗志田:《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思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韩〕裴京汉:《从韩国看中华民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施耐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

〔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

〔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店,1999。

〔美〕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唐明邦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

〔美〕汪荣祖:《追求近代民族主义——章炳麟与中国革命》(1869~1936),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

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7。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海南出版社,2004。

吴雁南等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日〕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新视角》,研文出版,1991。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许宝强等:《解殖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的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

〔美〕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袁伟时编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华书局,1981。

郑凡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编《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改革》,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岳麓书社,2002。

〔美〕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爱德华·莱芬韦尔:《来自圣保罗的报道——民族主义及其他》,《世界美术》1997年第4期。

曹跃明、徐锦中:《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之路》,《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曹跃明:《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大思潮与民族主义运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4期。

岑树海:《民族主义与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双重变奏——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轨迹》,《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陈林:《论民族主义对20世纪历史的重构》,《新华文摘》1996年第3期。

陈奇:《刘师培的经学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宣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陈先初、暨爱民:《论梁漱溟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递演》,《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艺理论》1997年第10期。

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史林》2007年第4期。

董长贵、王术清:《评蒋介石的民族主义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11期。

范荣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兼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方维规:《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150年羡憎情结》,《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冯锋:《想象的国族:民族主义历史研究的新方向》,《社会观察》2003年第4期。

冯夏根:《试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社会作用》,《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冯祖贻:《论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高艳萍:《略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高钟、罗萍:《虚骄,虚无,理性——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族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葛兆光:《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43期,2005年10月31日。

葛志毅:《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研究与近代化的学术文化思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6期。

顾臻伟:《近年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分期研究综述》,《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管郁达:《文化民族主义和朱青生的消解模式——也谈中国现代艺术重建的前提》,《江苏画刊》1997年第6期。

郭德宏:《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5期。

郭若平:《国家与想象:民族主义的言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郭世佑、蒋金晖:《五十年来大陆学者关于辛亥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

郭世佑:《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郝时远:《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世界民族》1996年第3期。

何耀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何卓恩:《民族主义内在的困境——陈独秀国家观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

贺陆才、杨美珍:《论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近代史》1991年第10期。

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物的构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胡涤非:《催化与嬗变:民族主义与晚清政府的衰亡》,《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胡涤非:《晚清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花永兰:《试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华国梁、戴峰:《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黄鹏:《对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问题的再认识》,《世界民族》2004年第6期。

黄顺力:《孙中山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以辛亥革命时期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黄维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2月创刊号。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黄耀柏:《略论洋务时期的民族主义观念》,《历史教学》1989年第5期。

暨爱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暨爱民:《“新民”与“新国”:关于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内涵》,《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贾小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再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姜新程:《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4月号。

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姜义华:《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评余英时<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姜义华:《中国民族主义特点及新阶段》,《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3期。

蒋重跃:《近代思想主题与清末民族主义思潮》,《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焦润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金观涛:《百年来民族主义的结构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2月号。

雷莉、刘宁:《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雷颐:《中国现代的“华夏中心观”与“民族主义”》,《黄河》1999年第3期。

黎明:《论孙中山前期的民族主义》,《南京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

李光灿:《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新建设》1956年第12期。

李克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李良玉:《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4年第4期。

李润苍:《试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李少军:《论民族与民族主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民族研究》1994年第11期。

李时岳:《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知识界的帝国主义观和民族主义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第2期。

李翔海:《从文化认同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李燕、曹泳鑫:《全球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李晔、耿昕:《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国际政治》2001年第12期。

李义中:《民族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3期。

梁景和、赖生亮:《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林承节:《北伐战争时期中印民族主义者的团结与合作(待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4期。

林承节:《北伐战争时期中印民族主义者的团结与合作(续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4期。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世界和平》,《文史哲》1998年第6期。

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刘亮红、张跃安:《论梁启超民族主义观念的转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刘钦斌:《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刘晓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1期。

刘亦师:《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华中建筑》2006年第1期。

刘云波:《传统民族主义的近代性转变——试论梁启超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求索》1990年第5期。

刘真武:《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思想——与黎明同志商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刘真武:《中华革命党收卷民族主义旗帜的原因及意义》,《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吕未林:《中国的社会主义:天下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有机统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Mary Gilmore:《Nationality民族主义》,《英语世界》1994年第1期。

马勇:《民族主义与戊戌维新》,《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民族主义——一个亟待开发的历史研究领域》,《学术研究动态》1992年第1期。

裴章:《谈谈民族主义国家》,《时事手册》1959年第13期。

皮明勇:《梁启超论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8期。

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中国近代史》1995年第3期。

〔美〕普莱斯:《宋教仁与民族认同意识》,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钱雪梅:《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民族问题研究》2001年第7期。

邱巍:《境遇中的民族主义:从钱玄同的晚节说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饶怀民:《试论<民报>时期汪精卫的民族主义思想》,《华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任羽中、陈斌:《解析“反中国情结”——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

沈茂骏:《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沈其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国际主义倾向》,《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6期。

〔日〕石川祯浩:《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日〕石川祯浩:《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宋桂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民族研究》1996年第10期。

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苏都:《谈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1期。

孙敖川:《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

孙恪勤:《论冷战后世界性民族主义新浪潮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4期。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安藤久美子、何培忠:《孙文的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8期。

孙振玉:《论当代民族主义的现实基础与内容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唐林丽:《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科教文汇》2007年第8期(上旬刊)。

唐上意:《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史》1995年第9期。

陶绪:《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陶绪:《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田炳信:《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探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2期。

田彤:《关于民族主义理论的若干解析》,《史学月刊》1997年第5期。

〔日〕筒井清辉:《民族主义概念的重构》,《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

托马斯·D.莱因斯:《改革、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1900—1908年的禁烟运动与英美的影响》,《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王爱琦:《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2期。

王德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理论界》2007年第2期。

王东仓、石瑾:《对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民族主义”的再认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东艳:《章太炎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比较》,《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王桧林、朱汉国:《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评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8期。

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993年第12期。

王立新、孟泽:《船山的发现与误读——兼论民族主义之作为动力》,《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王立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王丽华:《华夷观念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11月。

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辑。

王淇:《评“农民民族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84年第8期。

王玉华:《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文本话语建立的历史机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魏光明:《当代民族主义的类型学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民族问题研究》2001年第7期。

魏光明:《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魏忠胜:《孙中山前期的民族主义》,《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邬家能:《孙中山论革命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干部教育》1991年第4期。

吴春梅:《近代民族主义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伍少霞:《近代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思》,《研究探索》2006年第1期。

武乐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简论》,《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

席富群:《胡汉民民族主义思想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萧功秦:《民族主义、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3期。

萧致治:《论民国初年黄兴的民族联合主张》,《求索》2002年第3期。

谢美华:《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行龙:《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5期。

徐贲:《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读书》2000年第11期。

徐兰:《论孙中山旧民族主义向新民族主义的发展》,《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求索》2001年第5期。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许仕廉:《民族主义下的人口问题》,《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6号。

杨奎松:《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9期。

杨朴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杨思信:《近代文化民族主义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杨思信:《试论传统“大一统”观念对清末“排满”运动的影响》,《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2期。

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5期。

尹保云:《民族主义发展的几点教训》,《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3期。

尹全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先民”》,《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

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世界史》1995年第6期。

余宜斌:《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民族主义另一种解读》,《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喻大华、李孝君:《康有为孔教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情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袁玉琴:《从<黄钟>看后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翟国璋:《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晋阳学刊》1984年第3期。

〔美〕詹姆斯·汤森:《中国式的民族主义》,陆兴华、马丁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

詹真荣:《论中国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的基本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张海林:《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人士“民族主义”重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张晖、祝兴柱:《从民族主义视角对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再认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张吉炎:《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看民族主义的归宿》,《世界民族》1998年第2期。

张乐平:《出卖民族的“民族主义文学”(漫画)》,《文艺》1956年第10期。

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4期。

张连国:《论理性民族主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者对日观剖析》,《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张鸣、吴静研:《近代“乡村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新“十字军”东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张顺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张慰慈:《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5号。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张勇:《论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3期。

赵才:《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探微》,《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赵军:《“天下为公”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主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政治》1996年第5期。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1期。

郑云山:《浙江人文环境与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

周翠娇、陈光明:《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演变轨迹》,《求索》2007年第3期。

周竞红:《从汉族主义到中华民族主义——清末民初国民党及其前身组织的边疆民族观转型》,《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周志初:《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比较》,《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周忠瑜:《李大钊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思想上的相互影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近代史》1990年第8期。

朱炳旭:《孙中山与邹容民族主义思想之异同》,《文史月刊》2001年第10期。

朱素梅:《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世界知识》1999年第14期。

朱晓进:《从<前锋月刊>看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朱英:《晚清商人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萌发及其影响——晚清商人近代思想意识研究之一》,《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祝启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真谛》,《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庄国土:《论清末华侨认同的变化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