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图书

Theory and Practice on Women and Gender ——The Articles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2005-2009)

SSAPID:101-9590-5378-98
ISBN:978-7-5097-091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反映了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在学术视野、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变化,既呈现了妇女研究者对北京《行动纲领》关切领域的一贯关注,也凸现了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对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现实问题的深刻省思,特别是对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研究者敏锐的学术洞见和真切的人文关怀,以及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的知识贡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琳 姜秀花
编 辑:徐辉琪;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妇女/性别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

  两性和谐的哲学理解

   一 和谐之解

   二 两性和谐的形态

   三 两性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一 在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对话中把握社会性别含义的必要性

    1.社会性别理论本土化的需要

    2.准确把握社会性别理论含义的需要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需要

   二 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1.社会性别差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消除不合理的性别差异的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

    3.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观念的变革消除不合理的性别差异,实现性别平等

   三 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补充和矫正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2.片面归咎于文化构建和男性压迫

    3.完全取消性别差异的偏激

  从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

   一 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

   二 从男性气概角度看男性参与

   三 男性气概与生殖健康

  劣势积累与制度公平

   一 劣势积累:生命历程的解释

   二 制度公平: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

   三 性别平等:制度改革不应忽视的问题

  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与社会性别预算

   一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

   二 社会性别预算的一般理论

    1.社会性别预算覆盖范围

    2.实施社会性别预算的目标

    3.社会性别预算分析的两个指导原则

    4.社会性别预算分析的框架

    5.社会性别预算的作用

   三 社会性别预算发展的实例

    1.菲律宾

    2.坦桑尼亚

    3.英国

    4.法国

    5.瑞典

    6.印度

   四 积极推进中国社会性别预算工作的开展

    1.中国社会性别预算工作的现状

    2.加强中国社会性别预算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性别主流化:香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经验及启示

   一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及发展

    (一)社会性别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

   二 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经验

    (一)政府机构:从“平等机会委员会”到“妇女事务委员会”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

     1.设计社会性别分析工具: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

     2.成立“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gender focal point)网络

     3.进行与社会性别课题相关的培训

     4.收集及分析性别统计数据

   三 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1.立足于全国妇联,建设“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网络

    2.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大陆的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并在社会政策范畴内推行

    3.开展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4.建立社会性别数据统计国家机制,使社会性别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化

  将妇女/性别研究纳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

   一 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视妇女/性别研究的重要性

    1.重视妇女/性别研究符合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潮流

    2.重视妇女/性别研究是党和政府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要体现

    3.重视发展妇女/性别研究是繁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二 推动妇女/性别研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必要性

    1.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发展迅速,应被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

    2.国家对妇女/性别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和妇女研究的发展仍不相适应

   三 推动妇女/性别研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具体建议

  中国高校女性学制度化模式分析

   一 中国女性学制度化的历史回顾

   二 中国女性学制度化的几种模式

    1.以传统学科的院、系为组织依托,通过向成熟学科渗透来传播女性学知识,培养人才

    2.成立独立建制的女性学系

    3.在建制上采取“虚”的形式,在工作中采取“实”的行动,以大学校区为基础,进行科研/教学、教师/学生、校园/社区合作互动的尝试

    4.回避女性学的建制问题,采取国际合作办学的形式,传授女性学知识,培养人才

    5.成立跨学科的实体组织机构,进行女性学制度建设的尝试

   三 分析与思考

  中国女性学的学位教育

   一 妇女史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二 女性心理学及其学位教育

   三 女性与教育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四 性别与媒介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五 女性文学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六 女性社会学及其学位教育

   七 妇女法与妇女人权研究

   八 女性人口学及其学位教育

   九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十 女性主义哲学及其学位教育

   十一 “性别与发展”和“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及其学位教育

  女子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回顾

   一 学科建设的进展

    (一)学科建制

     1.争取社会合法化

     2.争取行政合法化

    (二)学科制度

   二 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1.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

    2.学科制度的规范性较为欠缺,女性学的学术合法化亟待推动

    3.学科建制的深入性不够,有待进一步推进

    4.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尽合理

    5.各女子院校间缺乏联盟

  社会性别与法学研究

   一 社会性别改变了传统法学对社会关系模式的认识

   二 社会性别研究是从一个“有性人”的视角去考量法律

   三 社会性别研究是从“行动中的法”的角度去考察性别平等的实际生活内容

   四 社会性别研究弥补了传统法学关于妇女权利研究方法的不足

   五 社会性别研究修正了传统法学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缺陷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一 以女性为主体

   二 以文学为本位

   三 以文化为基石

  本土策略与方法:文学专业方向中妇女/性别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 文学专业方向中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时代文化背景及课程开设情况

   二 女性主义“文本细读”研究方法在中国文学专业方向中的形成与发展

   三 在文学专业方向中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本土化行动

   四 文学专业(方向)中妇女/性别学科级别设立与教材建设策略

   五 文学专业方向中妇女/性别学科的毕业生去向

   六 结语

  中国当代性别哲学研究发展

   一 性别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后至1995年前关于妇女与性别问题的哲学探讨

    2.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影响下的性别哲学研究

    3.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百花齐放的性别哲学研究

   二 哲学学科内不同领域性别哲学研究现状

   三 性别哲学研究:热点问题

    1.社会性别、妇女与性别差异概念

    2.性别本质论与反本质论问题

    3.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4.一些哲学核心概念及理论的解构

    5.生态女性主义

    6.女性主义哲学本土化问题

   四 中国性别哲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

   一 妇女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Women)与女性人类学

   二 女性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

   三 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与多元的视角

   四 女性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

    1.女性人类学的特点*

    2.女性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五 中国女性人类学的理论建构

   六 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律与政策分析〕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情况的制度分析

   一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度化情况

    1.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否“名”副其“实”?

    2.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度化状况

   二 当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中的问题

    1.文件被忽略

    2.实施被搁置

    3.冲突待协调

   三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问题的制度成因

    1.研究范式和一般分析

    2.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度化情况分析

   四 改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状况的政策建议

    1.国内外相关经验

    2.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力度的政策建议

  论中国保障妇女权益法律理念的变迁

   一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上升为法律

   二 执法主体:从“妇联主体”到政府主体

   三 妇女参政:从呼吁倡导到制定配额

   四 首次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写入法律

   五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

    1.公共政策的概念及其“公正性”价值

    2.社会性别的概念

    3.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的重要意义

   二 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1.决策者:女性的势单言轻

    2.价值取向:女性的工具化

    3.性别定位:传统性别观念的无意复制

    4.支持系统:中性化带来的伤害

   三 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对策

    1.赋予妇联监测公共政策的权力

    2.提高女性决策者的数量和地位

    3.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4.加强对现实社会性别问题的调查研究

  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分析

   一 赋权的理念和赋权性政策

    1.赋权的理念

    2.赋权性政策:概念及特点

   二 中韩两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分析

    1.中国国家层面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分析

    2.韩国国家层面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分析

    3.中韩两国国家层面推动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比较分析

   三 对中国创新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

   一 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 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敏感原则浅析

    1.强调生育决策的性别公平

    2.提倡生育调节的平等参与

    3.倡导无性别偏好的生育观念

    4.提供对孕妇的特殊保护

   三 “一孩半”生育政策及其相关后果

    1.“一孩半”生育政策的出台及演变

    2.“一孩半”生育政策的部分相关后果

   四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

    1.性别短视

    2.相关政策的不协调和部门配合的不够

    3.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协调

    4.政策帮扶和宣传倡导过程中的矛盾

   五 思考与建议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差异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分析与推理

    1.现行生育政策及其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失衡

    2.推理的前提

   三 两种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的差异分析

    1.“一孩半”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关系式

    2.二孩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关系式

    3.相同条件下两种生育政策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差异

    4.不同的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对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值的影响

   四 结论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与发现

    1.女性的生育权有待进一步落实

    2.妇女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实现不够充分

    3.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程度偏低

    4.青春期性教育滞后,少女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增多,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5.对独生子女户、二女户的奖励不到位,阻碍了男孩偏好生育意愿的转变

   四 倡导建议

    1.把性别平等内容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的宣教活动和项目

    2.把性别平等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计生干部培训和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机制

    3.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男性参与

    4.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5.多途径、多渠道兑现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的各项奖励措施,促进传统生育意愿的转变

    6.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7.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计生协等群众组织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中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参与的重要作用

  维护失业女工的生育保险权益

   一 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失业女工生育保险权益

   二 部分省市明确保障失业女工生育保险权益

   三 失业女工生育保险权益保障面临的重重困难

   四 讨论和建议

    1.女工失业期间怀孕生育的可能性

    2.失业女工应该享受生育保险的理由

    3.“失业女工”与“配偶”两种身份的区别

    4.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予以明确规定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实施过程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前言

   二 天津大港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实施对农村妇女健康的有利影响

    1.大港区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不仅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参与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殖健康

    3.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包括老年妇女在内的弱势人群的健康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村妇女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1.由于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以家庭为基础的新型合作医疗,可能使部分妇女失去参加合作医疗的主动权

    2.一些丧偶的老年农村妇女有可能被排除在合作医疗保障之外

    3.部分多女、低收入家庭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因此使这样的家庭中的女孩和母亲失去了享受新型合作医疗的平等机会

    4.未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街镇的妇女难以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服务

   五 对策建议

    1.应将性别意识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

    2.合作医疗应进一步强调对农村妇女中的弱势群体的救助

    3.加强分性别的健康统计,为农村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

   一 制度设计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位

   二 现行医疗保险构架下必须完善的方面

    1.医疗保险的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2.女性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与健康需求应当得到满足

    3.正视收入的性别差异,减轻女性老人的经济负担

    4.将性别意识纳入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的思考

   三 结论

  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变前后性别利益的比较分析

   一 关于《完善》的两项变化

    1.“统筹账户”比重增大

    2.养老金与工资缴费的关联度提高

   二 《完善》的两项变化对两性利益的影响

    1.相关假设

    2.男女养老金月收入*变动分析

     (1)职工退休后第一年中月收入现值

     (2)职工退休后月收入现值均值*

    3.养老金收益

    4.养老金替代率

   三 总结

    1.男女养老金收益均有所改善

    2.男女养老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职工劳动保护

   一 理论与政策借鉴

    1.关于女性劳动者的权利和劳动保护的国际标准

    2.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的理论

    3.关于政府推进性别平等和保障劳动者劳动保护权利的责任

   二 社会转型期女职工劳动保护面临的复杂困难局面

    1.在不改变传统角色定型和社会分工的前提下,调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使女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职业安全保护中处于不利地位

    2.在全球化和城乡二元机制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客观上降低了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人权和劳动保护标准

    3.在政府退出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使得单独承担女职工劳动保护成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导致用人单位拒绝雇用女工或分段使用女工

    4.在片面强调企业追求利润的合理性和疏于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导致企业不择手段地降低劳动保护标准

   三 政策建议

  女职工劳动保护与性别平等

   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的重点问题

    1.《规定》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如何规范和界定

    2.如何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落实

    3.关于女职工解雇保护的平衡问题

   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 注意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关系,反映法律修订最新成果

    二 平衡特殊劳动保护与平等保护之间的关系,扩大女职工劳动保护范围

    三 倡导与惩罚并重,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修改《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应体现的立法原则和精神

    一 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标准应与国际劳工公约的相关标准相衔接

    二 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具体措施中应体现国家责任

    三 应该体现对女职工适度的保护

   “女性禁忌从事的劳动”再思考

   关注女职工职业禁忌的负面影响

   建立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分担机制

  福利权利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

   一 “报男不报女”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二 “报男不报女”是利益统筹还是性别歧视?

    1.福利供热制度的社会根据与现实矛盾

    2.福利供热政策的性别分析

   三 如何实现供热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平重建的双赢?

    1.“热”究竟能不能成为商品

    2.受“热”是一项福利权利

    3.福利权利是一种公民权利

  有关传播法规与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北京世妇会以来的进展

    1.《宪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传播法规中涉及社会性别的规定

    3.不同层次的行业自律

   二 存在的问题

    1.尽管《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政策主流,但真正全面、系统地落实这一目标,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有关传播的涉及禁止内容的法规中,有的不包括禁止“性别歧视”

    3.妇女享有大众传播资源的权益保护

   三 对策建议

  危机社会的性别反思:香港“非典型肺炎”的经验

   一 危机的生产、分配与个人化

   二 妇女在“非典危机”下的角色论述

    1.作为家居照顾者

    2.作为社区照顾者

    3.作为抗炎的烈士

   三 性别议题

    1.照顾者政策

    2.妇女与社区健康

    3.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四 结论

  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

   一 当前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的基本情况

    1.当前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的现状

    2.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的特征

    3.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的类型

   二 现行政策法律的不足及部分省份的探索

    (一)现行政策法律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1.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个人还是农户规定不明

     2.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界定

     3.对妇女土地权益特殊保护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4.对特殊保护的具体性规定,立法技术尚待提高

     5.部分法律规定本身没有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二)部分省份的有益探索

     1.地方性立法

     2.河北省部分市县的做法

   三 实践中几个难点问题的解决

    (一)村民自治如何做到民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二)如何界定出嫁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三)个人是否是土地承包权的主体

    (四)关于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

     1.哪些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属于法院受理范围?

     2.无地妇女能否分享土地补偿费?

    (五)关于无机动地可供调整的问题

 〔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当好协助者

    2.正确处理与其他团体、组织及公众的关系,当好同行者

    3.正确处理与妇女群众的关系,当好代表者

   三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抓住三个环节

    1.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抓住决策环节实施参与

    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抓住执行环节实施参与

    3.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抓住评估环节实施参与

   四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找准工作定位

    1.发挥妇联组织在引领妇女参与、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政治优势,推动妇女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2.发挥妇联组织在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权益方面的职能优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发挥妇联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资源、扶助弱势妇儿群体方面的组织优势,服务社会公益事业

  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遇和障碍

   一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遇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妇联工作带来更加充足的资源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妇联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加重,为妇联组织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4.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领域

   二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障碍

    1.政府中没有专门的常设妇女工作机构

    2.妇联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双重角色矛盾

    3.妇女群体分化之后出现了对妇联组织的认同危机

    4.妇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进行政治参与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政治条件还不成熟

   三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空间与前景展望

  “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

   一 问题的提出:对妇联政治资源的讨论

   二 理论预设: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之评述

   三 在“社会中的国家”视野下妇联的政治资源

    (一)政治资源的要素性、工具性、阶段性特征

     1.妇联政治资源的要素性特征

     2.妇联政治资源的工具性特征

     3.妇联政治资源的阶段性特征

    (二)准确把握政治资源,合理推进妇联的发展

     1.角色本质与要素工具相结合

     2.战略目标与策略发展相结合

  NGO话语与民间妇女组织的自我认同

   一 问题的提出、概念和背景

    1.问题的提出

    2.概念和背景

   二 前NGO话语时期

    1.知识分子集聚

    2.知识分子做事

   三 NGO话语传播初期

    1.民间妇女组织“初识NGO”

    2.新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

   四 NGO话语系统传播时期

    1.NGO话语系统传播的本土基础

    2.NGO的聚集和民间妇女组织的自我认同的转折

   五 结语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农村妇代会组织的异化

   一 农村妇代会的异化:背景、过程与特点

    1.结构异化,基层妇代会呈现纵向双重隶属关系

    2.功能异化,计划生育成为妇代会的主业

    3.认同危机,妇代会成员的自我身份识别

   二 国家、村庄与个体:农村妇代会异化的机理分析

    1.重计划生育、轻妇女发展——非均衡的国家治理取向

    2.偏好动员与压力政治——村级党支部的自由裁量取向

    3.高收益、低酬劳——差别化的利益取向

   三 妇代会异化之于妇女整合的影响

    1.整合对象范围缩小,整合事务内容单一

    2.群众对妇代会的政治认同弱化

    3.妇代会的精英流失问题

   四 县管、乡聘、村用:新的困境与出路

    1.从短期来看,妇代会主任一肩挑的现象有所改善

    2.从长远来看,妇代会异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并将逐渐加剧

  妇女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状况、问题及建议

   一 妇女参与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情况

   二 女性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活动的特点

    1.国际组织推动是清见协会妇女参与程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2.女性通过直接参与选举、发表意见等提高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3.合作社中男女会员相互帮助,关系融洽,领导与普通会员之间也相处和谐

    4.合作社培训和合作社活动培养了妇女平等、自立、合作的精神

    5.女性参与合作社必须符合要求

   三 女性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一)面临的问题

     1.妇女获得的培训机会少

     2.妇女自身文化素质低

     3.妇女领导兼顾家务,时间和精力有限

    (二)女性的需求

     1.提高经济收益

     2.提供优质的服务

     3.改善协会和合作社的基础设施条件

     4.希望有自己的品牌

     5.希望合作社有一支稳定的销售队伍

   四 推进女性参与农民组织的建议

  论中国小额信贷中女性的核心地位和妇联的作用

   一 引言

   二 概念界定:小额信贷

   三 扶助对象:贫困妇女

   四 最适合从业者:妇联组织

   五 作用前提:政府支持

    1.政府要赋予妇联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和权限

    2.政府要允许妇联组织内部建立扶贫性专门机构,发放、回收和管理小额信贷款项,并由政府拨付相应的工资等相关待遇

    3.政府要向妇联系统提供日常性扶贫资金支持

    4.政府对妇联开展的真实小额信贷扶贫业务予以像给农村信用社那样的贴息支持

  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运动实践探索

   一 评估的背景和意义

   二 评估框架与方法

    (一)评估框架

    (二)评估方法

     1.文献收集与分析

     2.焦点组访谈和座谈

     3.个人深入访谈

   三 评估结果

    (一)“双学双比”活动取得的成效与特色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理论指导,与时俱进地贯彻落实

     2.创建了社会化的工作模式,催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机制

     3.与时俱进地更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贴近广大农村妇女的生活

     4.增强妇女的发展能力,使“赋权”的妇女发展理念在妇联工作中萌芽

     5.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双学双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活动的经验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升

     2.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待创新,活动需要广纳人才,拓宽覆盖面

     3.活动的主流化程度有待提高,社会化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4.旨在提高农村妇女发展能力的倾斜性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5.农村妇女群众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基层妇联组织的能力需要提升

   四 推动“双学双比”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增强“双学双比”活动的科学性

    2.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和方式,适应新时期农村妇女的多元需求

    3.进一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4.进一步将活动重心下移,服务基层

    5.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促进男女平等

  基金会内部控制分析与评价

   一 “母亲水窖”项目内部控制总体评价

   二 “母亲水窖”项目内部控制要素评价

    (一)“母亲水窖”项目控制环境

    (二)“母亲水窖”项目风险评估

    (三)“母亲水窖”项目控制活动

     1.建立项目管理机构

     2.建立了严格的项目申报和审批制度

     3.严格资金管理

     4.工程施工控制

     5.严格验收制度

     6.落实建后管理,保证项目长期受益

     7.规范档案管理

    (四)“母亲水窖”项目信息与沟通

    (五)“母亲水窖”项目监督

   三 “母亲水窖”项目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进一步强化项目重点环节控制,降低项目运作风险

    2.进一步完善项目预决算管理

    3.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4.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5.稳定项目执行队伍是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6.提高基层项目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保障项目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四 结语

 〔妇女与教育研究〕

  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 引言

   二 计量模型

    1.教育收益率的估算

    2.工资性别歧视程度的估算

   三 样本和数据

   四 计量分析结果

    1.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2.职工教育水平与相对工资

    3.职工教育水平与工资性别歧视

   五 结论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一 数据、变量和模型

   二 数据分析结果

    1.家庭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

    2.父母教育水平的影响

    3.父亲职业地位的影响

    4.户口身份的影响

    5.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三 结论与讨论

  从GPI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与分析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小结

  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

   一 从教师职务结构看“玻璃天花板”

   二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看“玻璃天花板”

    1.影响“玻璃天花板”形成的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

    2.隐形“玻璃天花板”——学科结构

   三 性别研究视角下的“玻璃天花板”

    1.突破“玻璃天花板”的意义

    2.“玻璃天花板”的突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陆妇女教育成就

   一 女性群体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

    (一)成人识字率

    (二)青年识字率

   二 妇女基础教育发展成就突出

    (一)小学教育参与率的比较

    (二)中等教育参与情况的比较

   三 妇女高等教育进步显著

    (一)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

   四 小结

 〔妇女与健康研究〕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

   一 健康公平性与社会性别

   二 健康公平性的性别差异分析

    1.在健康水平方面的性别差异

    2.在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方面的性别差异

   三 健康公平性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分析

    1.妇女健康水平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2.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四 对全国各地区妇女健康水平和卫生保健服务指数的评估

   五 结论与建议

  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需求分析

   一 理论分析框架

   二 调查过程及调查结果

   三 调查结果讨论

    1.社会性别需求分析框架应用于生殖健康领域的可行性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应该将满足服务对象的现实性需求作为短期目标,将满足服务对象的战略性需求作为长期目标,全面体现社会性别视角

    3.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必须关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其生殖健康需求,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殖健康服务方案

    4.本研究的局限性

     (1)概念及研究框架的局限性

     (2)调查过程及数据质量的局限性

  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与人工流产的关系

   一 背景情况

   二 调查方法

   三 各地避孕节育构成及人工流产基本状况

   四 目前知情选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在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服务提供问题

    3.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

   五 相关政策建议

    1.将知情选择工作的重点放在乡镇级计生服务站和卫生院,而不是目前的村级

    2.加强随访服务

    3.清理药具管理服务

    4.加强信息管理服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

   一 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历史与现状

   二 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匮乏,传统生育文化的刚性影响和社会性别不平等,是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根本原因

    2.通过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引流产和瞒报错报,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

    3.环境条件的相对恶劣、民族历史的积淀影响,是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失调的间接原因

   三 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对婚姻的挤压及其影响分析

   四 讨论与建议

    1.关于生育政策调整问题

    2.关于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认识和治理的指导思想问题

    3.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与群众生育观念转变问题

    4.关于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机制创新问题

    5.关于宏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出生性别比失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问题

   五 结束语

  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性别歧视

   一 对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分析

    1.定位

    2.命名

    3.规定

   二 行动

    1.由于性消费男子属于非监测人群,在国家级艾滋病统计和监测报告中,有关他们的传播率/感染率的数据和信息短缺

    2.在打击商业性性交易和减少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司法行动中,较之性消费男子,对性服务妇女的惩处更为严厉

    3.以性服务妇女为目标人群的项目是高危行为干预项目的一大重点。这表明,性服务妇女被认为更需要进行行为干预和行为矫治,以减少危险性

    4.减少异性性行为传播的100%安全套项目,更多地以性服务妇女为目标人群,要求性服务妇女承担责任,而性服务妇女所处的弱势地位往往被忽视

    5.更强调和重视针对妇女的宣传教育

   三 结论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珍的生命历程

   四 珍生命历程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珍的第一次婚姻

    (二)珍的第二次婚姻

    (三)珍的第三次婚姻

   五 结论与建议

 〔针对妇女的暴力和性骚扰研究〕

  家庭暴力中受虐妇女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 “她为什么不离开?”——一个错误的问题

    1.离开,暴力就会结束

    2.如果受虐妇女决定离开,就一定能够离开

    3.社会救助是能够获得的,并且是有效的

   二 “她为什么不离开?”——一个复杂的现象

    (一)妇女决定离开

     1.希望摆脱暴力与渴望保持关系之间的矛盾

     2.希望摆脱暴力与渴望爱和关注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对决定离开的妇女的支持

     1.社会对受虐妇女的有形支持

     2.社会对受虐妇女的精神支持

   三 恰当的问题与针对性措施

    1.学习倾听与询问恰当的问题

    2.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社会救助网络

  性骚扰侵害客体的民法分析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对若干认识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性骚扰侵害的是贞操权?

    (二)性骚扰侵害的是名誉权?

    (三)性骚扰侵害的是人格尊严权?

   三 性自主权是性骚扰侵害的直接客体

   四 结语

  将反性骚扰纳入民事立法的议程

   一 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针对性骚扰的立法

   二 中国关于性骚扰的认识

   三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模式选择

    1.在民法内部解决

    2.在劳动法领域增加反性骚扰的立法内容

    3.制定专门的反性骚扰的立法

   四 在性骚扰立法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

  性骚扰与强奸

   一 走向“性别中立”的性骚扰

   二 强奸走向“性别中立”

  性骚扰案件中的证据问题研究

   一 性骚扰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二 证据的收集

    (一)降低对证据的合法性的要求

    (二)法院应利用职权收集、调取证据

   三 证据的认定

    (一)正确认定原告陈述的证明力

    (二)降低原告的证明标准

     1.对于侵权行为的证明

     2.对于损害后果的证明

     3.对于行为人的过错证明

     4.对于因果关系的证明

  职场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雇主责任

   一 中国性骚扰问题的窘境

   二 雇主责任的合理性

   三 美国经验中的雇主责任

   四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论性骚扰的损害赔偿

   一 精神损害赔偿*

   二 财产损害赔偿

    (一)精神伤害所需的治疗费用

    (二)被骚扰者被解雇或者被迫辞职的工资补偿

   三 惩罚性损害赔偿

  家政服务员性骚扰问题的职业特点

   一 比其他行业从业者更容易遭受性骚扰

    1.家政服务员女性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2.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低下

    3.对家庭服务员法律保障不足

    4.雇用双方信息不真实

    5.家政服务员自我保护能力弱

   二 对家政服务员进行性骚扰容易导致犯罪

    1.容易导致强奸罪

    2.容易导致非法拘禁罪

    3.导致其他犯罪

   三 家政服务员遭受性骚扰取证更难

    1.工作场所私密性增强

    2.当事人双方的证据意识和能力相差悬殊

 〔妇女就业与收入研究〕

  制度变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女性职业地位获得

   一 引言

   二 岗位的性别化影响

   三 谁为女性说话?

   四 社会评价机制的歪曲

   五 外源权力渗透的困难

   六 职位晋升的主观障碍

   七 小结

  中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

   一 引言

   二 模型方法

   三 数据与变量选择

   四 经验分析及结果

   五 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性别和两种生产的二元分割

   一 流动的性别化: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男性优势

    2.外出和回乡:男女农民的不同生涯特点

   二 男女流动模式差别的成因分析

   三 农业的女性化与农村家庭的离散化:性别化流动的影响分析

   四 隐形二元结构:两种生产领域的分割

   五 流动、妇女发展与父权制结构

  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二 打工者群体中的“姐妹”分化

   三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力市场

   四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裂

   五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分工

   六 结语:劳动者分化的文化建构

  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

    2.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从而使劳动分工结构发生了变化

    3.乡村旅游凸显农村妇女的独立价值

   三 婺源县乡村旅游和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实证分析

    1.婺源县概况及抽样调查

    2.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就业状况

   四 结语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一

   二

    1.公开的性别歧视

    2.简历筛选中的隐性歧视

    3.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和被强调的女性身份

   三

    1.在被歧视中习惯歧视

    2.选择沉默来应对歧视

    3.毫无积极结果的反抗

    4.对歧视的内化

   四

    1.加强建立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

    2.细化法律条文,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让歧视行为付出代价

    3.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

  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女性创业的共性特点

    1.女性普遍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对女性创业有较明显的制约

    2.服务业是女性创业的重要领域,不同类型的女性创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服务业”倾向

    3.女性创业意愿弱于男性

    4.女性创业所得到的帮助很少

    5.资金、市场和场地是女性创业普遍遇到的困难

    6.在创业的政策扶助方面,女性群体对资金贷款、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投资失败的风险保护有较高的需求

   四 不同女性群体自我创业的差别性

    1.女大学生自我创业意愿最强,失业下岗女性次之,女性知识分子最弱

    2.失业下岗女性创业方向偏好于社区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女大学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女性知识分子偏好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女性知识分子创业基础较强,失业下岗女性中等,女大学生最弱

    4.女性知识分子的创业能力最强,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较高,失业下岗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创业能力有所不足

    5.从创业条件看,对失业下岗女性创业的制度环境和培训扶助相对最强,女性知识分子较弱,女大学生的自我创业条件最为缺乏

    6.失业下岗女性对创业组织形式的偏好首选非正规就业,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较多地选择规范化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

    7.女大学生创业预期最高,女性知识分子次之,失业下岗女性创业预期相对较低

   五 研究结论和建议

    1.促进建立女性创业的支持体系

    2.对不同类型女性的创业提供阶梯性保障和针对性扶助对策

 〔妇女的政治参与研究〕

  保护性政策与妇女公共参与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

    (一)现实困境

    (二)研究路径

   二 “两票制”试验过程考察

    (一)“两票制”的含义与操作设计

    (二)“两票制”在试验村的运行

     1.女选委会候选人与女委员替补进入

     2.女村民代表力量的长与消

     3.妇女委员票单列与性别隔离

     4.妇女主任产生的场域

   三 反思性探讨

  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农村妇女参与

   一 政权—政党—妇女群众:农村妇女参与的历史背景

   二 吸纳—参与—妇女主体:农村妇女参与的现实基础

   三 沟通—整合—草根:农村妇女参与的未来走向

  政治传播: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有效参与

   一 “村庄政治”——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参与政治传播的背景

   二 政治传播——农村妇女有效参与村民自治

    (一)政治传播的基本涵义

    (二)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参与政治传播的场域表现

     1.“点歌战略”——低成本的人际传播手法

     2.场外演辩——设置议程,说服选民

     3.“千层底”之后——小群体于村务决策中分化异己

     4.路边聊天——村务监督的另类诠释

   三 思考与结论

    1.“传播力政治”——农村妇女有效参与村民自治的新形式

    2.政治传播——农村妇女的民主训练场

    3.“生存理性”——农村妇女参与政治传播的动机因素

  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策略研究

   一 市场与营销:政治竞争策略的必要

   二 对政治营销的性别认识误区

    1.妇女自己没想到要做政治营销活动

    2.妇女不愿意进行政治营销活动

    3.村民对妇女竞选中的争取选票(拉选票)活动心存疑虑

   三 动员选票:妇女参与竞选的策略分析

    1.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民心

    2.政治资源战略:充分动员体制内的政治支持

    3.权威战略:特别重视聚集体制外资源

    4.妇女在竞选中的具体技术策略

 〔妇女与媒介传播研究〕

  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

   一 父权制概念的含义或意义

   二 女性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被误解的原因

    1.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

    3.女性主义的学术立场和政治立场之间的矛盾

   三 女性主义的传播策略

    1.扩大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义交流空间

    2.廓清重新定义后的概念的意义边界

    3.运用“提示”的技巧与策略

  媒介、性别与传播行动主义

   一 传播行动主义的概念与分析框架

   二 四类传播行动

    1.媒介监测运动

    2.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倡导

    3.社会性别参与式培训

    4.发展替代性媒介

   三 行动模式分析

  是消费主义女人,还是母亲?

   一 亲密话语的借用

   二 医疗/科学话语的借用

   三 分类配置模式

   四 消费主义与“母亲”

   五 结语

  社会性别偏见的传播

   一 一个具有明显社会性别偏见的个案

    1.传统观念固定女性角色

    2.用负面词语贬低女性形象

    3.通过男女形象对比强化性别差异

   二 社会性别偏见如何传播:传媒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谋

    1.与专家权威合谋使社会性别偏见权威化

    2.反映具有强烈男权观念的社会意见

    3.与其他媒介权威联合促进偏见的广泛传播

   三 在权威合谋的背后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

 〔妇女与反贫困研究〕

  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农村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一 背景

   二 贫困的定义及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1.关于贫困的定义与标准

    2.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变化及其性别差异

   三 用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反贫困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贫困的狭义理解,使贫困问题被界定在收入贫困范围内,影响反贫困策略思路的拓展

    2.有关贫困政策和扶贫部门对于贫困的理解与贫困人群经验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两性不同的贫困经历和应对贫困的经验关注不够

    3.农村反贫困政策与参与性实践中缺乏解构性别不平等权力关系的策略

    4.扶贫资源分配没有关注社会性别结构在家庭和社区层面的影响,强化了妇女的边缘地位

    5.缺乏社会性别敏感导致妇女在扶贫贴息和小额贷款实施过程中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利用和控制扶贫资源的机会

    6.由于技术推广扶贫的措施中缺乏社会性别敏感,妇女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机会享有技术培训和服务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一 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质量处于劣势

    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区的男性

    2.患病女性看病次数少于男性,对病情的拖延较男性更严重

    3.公共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性别敏感度低下,妇女保健缺乏保障

   二 家庭内部营养品分配的性别不平等

   三 生育及节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1.性别选择的不平等

    2.生育控制权的不平等

    3.节育措施的性别不平等

   四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的关系

    1.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

    2.贫困对健康的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小额信贷在农村贫困妇女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 妇女能力建设对消除贫困的重要意义

    1.能力建设的滞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2.妇女的能力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二 妇女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妇女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2.传统的能力建设方式使妇女能力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 能力建设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妇女的、有效的、持续的自我发展组织

    2.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3.为妇女提供扫盲、技术培训、生产经营指导等服务

  离婚妇女贫困化的制度探讨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离婚妇女贫困化的现行制度反思

    (一)对离婚制度的反思

     1.离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远离社会现实,无法使离婚女性得到充分补偿

     2.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范围狭窄,不利于保护离婚女性的利益

     3.现行离婚帮助制度无法为离婚女性提供救济

     4.离婚过错行为范围狭窄且举证困难,受害女性难以获得离婚损害赔偿

    (二)对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1.劳动法律没有得到严格实施,女性离婚后继续就业艰难

     2.缺乏对以离婚女性为户主的贫困单亲家庭的救助制度

   三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减少离婚女性贫困化的制度因素

    (一)完善离婚救济制度,使离婚女性切实获得救济

     1.明确家务劳动的价值及补偿原则

     2.拓宽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3.将“生活困难”的认定标准相对化,使离婚女性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帮助

     4.完善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使受害女性能够得到赔偿

    (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加强对离婚女性的社会救济

     1.严格实施《劳动法》,保障离婚女性的就业权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离婚贫困女性进行社会救助

 〔老年妇女问题研究〕

  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解决中国老年妇女问题的重要性

   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老年妇女问题

   二 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老年妇女问题

    1.老年妇女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2.老年妇女缺乏应有的生活照料

    3.老年妇女缺乏充分的医疗保障

    4.老年妇女缺乏精神和情感慰藉

    5.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缺乏完全的维护

   三 社会性别文化是造成老年妇女问题的重要原因

    1.社会性别因素奠定了老年妇女问题的文化性基础

    2.生命历程因素奠定了老年妇女问题的制度性基础

    3.文化心理因素奠定了老年妇女问题的观念性基础

    4.社会历史因素构成了老年妇女问题的环境性基础

   四 建立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体系

  北京市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三 现状及问题

    1.性别分布

    2.受教育程度

    3.婚姻状况

    4.在业情况

    5.收入来源

   四 北京市女性老年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 结语

  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偏向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概览

   三 定义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偏向

    1.生理性别偏向

    2.社会性别偏向

    3.社会性别偏向的解释变量

   四 度量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偏向

   五 中国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偏向及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一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二 资料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1.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性别比较

    2.性别对高龄老人健康水平的净影响分析

    3.老年人健康状况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1)老年人ADL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女性老年人ADL的决定因素

   四 结论和讨论

  关注艾滋病对老年妇女的影响

   一 导言

   二 艾滋病对老年妇女的直接影响

    1.老年妇女的感染情况

    2.老年妇女面临的感染风险

   三 老年妇女对艾滋病子女的支持

    1.老年妇女对子女的照料

    2.老年妇女对子女的经济支持

    3.老年妇女承担照护艾滋病遗孤的责任

    4.精神慰藉

   四 艾滋病对老年妇女的间接影响

    1.艾滋病加剧了老年妇女的贫困

    2.艾滋病使老年妇女失去晚年保障

    3.艾滋病损害老年妇女的健康

    4.老年妇女遭受排斥和边缘化

   五 结论与建议

    1.关注老年妇女

    2.将性别意义纳入相关法律政策及项目

 〔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研究〕

  传统与变迁:透视中国的“家庭妇女”

   一 “料理家务”至今仍是部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二 男女“料理家务”者两极分化,有着本质不同

   三 中国的“家庭妇女”群体也在更新换代

   四 “家庭妇女”群体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1.城市“料理家务”女性更趋年轻化,占同龄女性比重相对更高

    2.城市“料理家务”女性中不乏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五 “家庭妇女”群体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1.“家庭妇女”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2.“家庭妇女”的整体健康状况差于在业女性

    3.“家庭妇女”的社会保障匮乏

   六 结语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一 导言

   二 家务分工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框架

   三 数据和方法

   四 家务分工决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五 总结和讨论

  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 引言

   二 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依据

    1.婚姻中的双方都是“理性人”

    2.家务劳动有相对价值

    3.法律规定家务补偿请求权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三 中国家务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1.家务补偿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2.家务补偿请求权的行使时间

    3.家务补偿的计算方法

  离婚财产分割若干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离婚财产分割的原则

   二 住房

   三 知识产权收益

   四 家务劳动补偿和经济帮助

  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探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社区——HC村概况

   三 HC村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

   四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测量资料

   五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解释分析

    (一)交换资源弱化导致夫妻间内在吸引力弱化

    (二)社会流动性增强增加了婚姻替代吸引力

    (三)婚姻解体成本过大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1.传统婚姻观念对婚姻解体成本的影响

     2.农村家族家庭网络的制约对婚姻解体成本的影响

     3.子女因素、经济依附性及对离异不良后果的顾虑

   六 小结

 Preface

 前言

这本文集是对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妇女研究论丛》近5年来登载的优秀研究成果的集中再现,反映了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在学术视野、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变化。既呈现了妇女研究者对北京《行动纲领》关切领域的一贯关注,也凸显了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对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现实问题的深刻省思,特别是对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研究者敏锐的学术洞见和真切的人文关怀,以及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的知识贡献。该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推动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