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新兴高度:以系统融合实现多元共生图书

SSAPID:101-9588-3331-20
ISBN:978-7-5201-425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有关农村改革治理的系列调查之一。云浮市新兴县是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一个山区县,长期以来以农业发展为主,受产业结构的限制,经济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新兴县坚持以农业为核心,引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产业发展实际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本书以“新兴高度”为题,按时间脉络,较为详尽地总结了新兴县三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路径以及在工作方法和推进措施方面的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智库书系·地方经验研究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智库书系》编辑委员会成员

 总序

 后记

 理论研究

  导论

   一 新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传统农业产出受限

    2.单一工业发展受困

    3.城乡一体发展受制

   二 困境中的选择与探索

   三 发展中的突破与升级

    1.新兴共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

    2.新兴共生是“三农”发展的重大突破

    3.新兴共生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提升

   四 理论研究部分的结构安排

  一 顺势而为:新兴共生的社会基础

   (一)市场理念影响下的区位基础

    1.毗邻粤港,先觉市场先机

    2.侨眷之乡,密切往来带动先试先行

    3.市场精神引领,推波改革开放探索

   (二)农业发展倒逼下的资源基础

    1.人多地少,寻求农业新出路

    2.多样化农业资源的优势

   (三)禅宗理念熏陶下的文化基础

    1.尚信忠诚

    2.包容共生

    3.乐善帮扶

   (四)政府联动推进下的政策基础

    1.农业破题:中央产业融合政策的提出

    2.因地制宜:省、市的产业融合政策布局

    3.“县域融合”:新兴产业融合政策的特色

  二 以政府主导构建融合控制系统,实现全域共生

   (一)在规划引导中实现特色发展

    1.孵化特色经营主体

    2.培育农业新兴产业

    3.引导区域特色发展

   (二)在标准制定中保障优质发展

    1.以乡村持续发展为尺度,建环保标准

    2.严控食品安全,打造高品质的产业融合

   (三)在政策引导中促进全面发展

    1.强化民生服务,促进全域发展

    2.协调社会服务,创造优质发展环境

    3.引导企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三 以企业主位构建融合动力系统,实现增利共生

   (一)传统农业孕育现代企业

    1.农村吹来改革东风

    2.在农业中汲取养分

    3.走向市场的新产业

   (二)现代企业衔接二三产业

    1.纵向延伸链条

    2.横向拓展功能

   (三)企业服务提质传统产业

    1.标准规范为农业树标

    2.技术输出为农业提质

    3.资本输出为农业增能

  四 以农民主体构建融合传动系统,实现整合共生

   (一)公司农民:农业接入现代市场

    1.农民做经营主体

    2.农民做利益主体

    3.农民做发展主体

   (二)现代农场:农业整合现代要素

    1.企业定制下的标准化生产

    2.企业服务下的专业化生产

    3.企业支撑下的高效化生产

   (三)跨界农民:由农业进军二三产业

    1.打破传统思维,打造高端农业

    2.延伸产业链条,跨入二产领域

    3.拓展产业功能,迈进三产领域

  五 以机制协调构建融合稳定系统,实现均衡共生

   (一)以市场主导打造资源整合机制

    1.市场发展活农业

    2.市场导向融产业

    3.市场助力合农企

   (二)以企业庇护打造风险先担机制

    1.农民风险自担的困境

    2.企业风险先担的探索

    3.风险先担的制度化

   (三)以多元分配打造利益共享机制

    1.权利共享

    2.收益共享

    3.发展共享

  结论

   (一)新兴共生的内容

    1.以资源为载体实现主体共生

    2.以功能为纽带实现产业共生

    3.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利益共生

   (二)新兴共生的条件

    1.企业培育:新兴共生的重要载体

    2.政府辅助:新兴共生的外部推力

    3.风险先担:新兴共生的前提保障

    4.利益共享:新兴共生的动力基础

   (三)新兴共生的价值

    1.走出了产业融合的中国道路

    2.打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3.破解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

    4.突破了城乡一体发展的困局

   (四)新兴共生的局限

    1.政府如何用好“有形手”问题

    2.三产融合的多元化难题

    3.农企利益协调的难题

 实践经验

  互融共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中国样本

   一 以主体联结为主轴,助推资源互通共进,走出组织融合之路

    (一)资源双向整合,打通农企要素链

     1.农业培元,以传统资源哺育现代企业

     2.企业输能,以现代要素培育现代农业

     3.农业提质,以现代农业塑造企业品牌

    (二)技术上引下推,重塑农企服务链

     1.外引内聚,加强技术服务

     2.需求对接,下推技术服务

     3.全程指导,用实技术服务

    (三)市场互通联结,对接农企价值链

     1.规范农民生产,强化质量供给

     2.拓宽销售渠道,强化需求牵引

     3.依托企业保护,强化品牌效应

   二 以功能互补为纽带,助推流程衔接共进,走出链条融合之路

    (一)衔接农业标准制造功能,连入第二产业

    (二)开拓农业立体展示功能,连接第三产业

    (三)激活二三产业引领功能,升级第一产业

     1.企业定规矩,打造标准农业

     2.企业引方向,打造高端农业

   三 以业态创新为引擎,助推要素整合共进,走出价值融合之路

    (一)以特色小镇为依托,实现立体功能汇聚

     1.拓展生产功能

     2.完善生活功能

     3.创新展示功能

    (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前沿技术汇聚

     1.立足农业升级需求,汇聚装备制造技术

     2.整合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产品加工技术

     3.面向产业发展未来,创新信息应用技术

    (三)以创新平台为支撑,实现高端智慧汇聚

     1.搭建服务平台,汇聚创新资源

     2.发展校企合作,拓宽创新渠道

   四 以机制协调为保障,助推利益协同共进,走出制度融合之路

    (一)风险先担,树立融合保护网

     1.生产要素先给,分担融资风险

     2.生产管理先行,降低经营风险

     3.产品价格先定,化解市场风险

    (二)利益共享,激活融合内动力

     1.权利共享

     2.收益共享

     3.发展共享

    (三)发展辅助,打造融合调节器

     1.规划引领,强化区域优势

     2.标准导向,助力精致发展

     3.政策支持,促进整体发展

   五 以互融共进为理念,催生一体共生模式,打造三产融合中国样本

    (一)农业既是产业融合的出发点更是立足点

    (二)家庭经营现代化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

    (三)农业龙头企业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引领者

    (四)功能衔接是产业有机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五)利益共享是产业可持续融合的关键所在

    (六)产业融合需政府有效定位发挥适度作用

  融合共生: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中国样本

   一 一产优先,引领“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共生

    (一)企业带动,打造现代农业

     1.在农业产业中培育龙头企业

     2.在企业带动下塑造现代农民

     3.在企业引领中转型传统农业

    (二)需求衔接,接入第二产业

     1.衔接产品加工需求

     2.衔接设备制造需求

     3.衔接要素服务需求

    (三)功能拓展,连入第三产业

   二 企业主位,助推“农企一体”,实现主体共生

    (一)农民资源汇聚,为企业发展注动能

     1.要素支撑

     2.产品供给

     3.发展助推

    (二)企业风险先担,为农民发展筑护盾

     1.企业垫资,分担投资风险

     2.管理先行,降低经营风险

     3.价格先定,化解市场风险

    (三)产业利益共享,为农企共荣建保障

     1.权利共享

     2.收益共享

     3.发展共享

   三 机制协调,明晰“主体权责”,实现制度共生

    (一)以标准引导构建持续发展机制

     1.树立食品安全标准

     2.创建严格环保标准

     3.建立产业准入标准

    (二)以特色引导树立差异发展机制

     1.以特色小镇为依托,汇聚优势产业

     2.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汇聚前沿技术

    (三)以文化引导打造协调发展机制

     1.农企发展协调

     2.企企发展协调

     3.政企发展协调

   四 多元驱动,促生“产县共荣”,实现发展共生

    (一)在产业反哺中整合要素,破解农业后劲不足难题

     1.优化资本供给

     2.助推技术服务

     3.强化市场牵引

    (二)在农业提质中创新价值,破解农民增收乏力难题

     1.破除产业壁垒,强化生产价值

     2.提升质量供给,强化经营价值

     3.依托企业保护,强化品牌价值

    (三)在政社融合中凝聚合力,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难题

     1.推动政企合作,优化人居环境

     2.引导企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3.构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脱贫

   五 融合共生,一体发展,打造三产融合中国样本

    (一)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产业融合道路的不同

    (二)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是产业融合的必经阶段

    (三)风险先担是推动农企合作共赢的重要突破口

    (四)打破产业隔阂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五)政府社会关系的重塑为协同治理提供了基础

  补位不越位:政府有形手弹好产业融合“三弦琴”

   一 促融有方,用好“有形手”,政府“补位不缺位”

    (一)给农企“牵红线”,搞“合唱”不搞“独唱”

    (二)为农企“调利益”,做“协管”不当“主管”

    (三)引农企“自运转”,管“大事”不拘“小事”

   二 促融有则,管好“有形手”,政府“到位不越位”

    (一)以促进融合为准线,牵好“牛鼻子”

    (二)以社会需求为界线,做好“服务员”

    (三)以公共利益为底线,当好“监管器”

   三 促融有效,“有形手”奏出三产融合新乐章

    (一)政府在产业融合中应该适当“有所不为”

    (二)三产融合建设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三)社会需求是界定政府行为边界的重要标准

    (四)产业持续融合的关键是激活社企活力

  企业补缺政府:铺设产业融合“蓄电桩”

   一 汇能“蓄电”,资源集聚,补齐发展要素

    (一)资本上汇下通,铸盾御风险

    (二)技术上引下推,建仓促提档

    (三)信息上传下达,搭桥增沟通

   二 定向“输电”,主体驱动,补引发展转向

    (一)以企明向,补做产业融合“带路人”

    (二)以企育民,补做农民转型“经纪人”

    (三)以企领业,补做农业升级“领头人”

    (四)以企促治,补做社会治理的“合伙人”

   三 企业补缺政府,实现产业融合持续“供电”

    (一)政府职能转变是有效发挥企业功能的前提

    (二)企业带动农民转型需落脚在同向利益

    (三)企业补位应注意政府不可缺位

    (四)企业补位是推进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中介”的集体:架起农企共生“连心桥”

   一 牵线搭桥,消除农企相融“隔心墙”

    (一)解“心结”:示范带动,消除农民“疑虑感”

    (二)开“心门”:审核把关,提高企业“安全感”

    (三)通“心意”:协调互惠,增强农企“信任感”

   二 融治同步,搭建村庄治理“同心桥”

    (一)利益联结实现村民一心,打稳桥桩

    (二)集体中介保证农企相连,建实桥墩

    (三)农企相融推动治理落地,铺平桥面

   三 合治共融,助推产业融合上“台阶”

    (一)产业融合的有效实现需要一定的中间载体

    (二)村集体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

    (三)产业融合是提升村集体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融合的长效发展要避免村集体功能异化

  风险先担:迈好农企合营的“关键一步”

   一 风险先担,为农民发展打造“安全屋”

    (一)企业“释放”资金,为农民融资分险“打地基”

    (二)企业“精准”管理,为农民经营担险“建围墙”

    (三)企业“输出”技术,为农民发展消险“搭屋顶”

    (四)企业“敞开”市场,为农民销售祛险“凿通道”

   二 风险愿担,为企业发展搭建“储备仓”

    (一)农民“入驻”厂房,培育了稳定生产者

    (二)农民“优化”平台,打造了强大供应地

    (三)农民“倾入”身心,构建了牢固合作体

   三 风险先担为“杠杆”,“撬动”农企合营

    (一)产业融合的核心是构建农企利益相融机制

    (二)农企利益相融的关键是分担农民风险

    (三)农企融合是企业长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权利相嵌:扣准农企共生“命门”

   一 以权利汇动力,为农企合作“鼓帆”

    (一)同掌经营权,构建“融合式生产”

    (二)整合所有权,促成“平等式参与”

    (三)明晰追责权,建立“透明式合作”

    (四)共享收益权,达成“契约式分配”

   二 以合力生效力,助农企齐心“掌舵”

    (一)筑生存共同体,农企从“分散”到“聚合”

    (二)筑发展共同体,农企从“低能”到“高效”

    (三)筑命运共同体,农企从“旁观”到“共赢”

   三 以权利促融合,护农企协作“远航”

    (一)寻找共同利益是实现农企长效合作的基础前提

    (二)权利相嵌是筑成农企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三)发展共同体是农企实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探索

  板块式融合:特色小镇支起发展“新三板”

   一 以镇带融:特色产业扩“点”为“面”

    (一)立优掘特,为产业融合“立脚”

    (二)开源拓能,为产业融合“扩面”

    (三)构框引线,为产业融合“织网”

    (四)内推外导,为产业融合“定基”

   二 以融惠农:托起三农发展“新三板”

    (一)农民融企,支起农民发展“新踏板”

    (二)农业融链,支起农业发展“新快板”

    (三)农村融域,支起农村发展“新跳板”

   三 板块式融合:打造产业融合“新标本”

    (一)产业融合需要由“点”转向“面”

    (二)板块式融合是农村整体发展的重要形式

    (三)板块式融合需要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四)破解三农难题是产业融合的核心目标

  借禅融产:文化缔结三产融合“共生缘”

   一 盈利共创,齐迈产业融合的“修行道”

    (一)“吸收”式共创,促农企共轨融合

    (二)“牵带”式共创,促企企共谋融合

    (三)“互补”式共创,促政企共为融合

   二 让利共赢,翻越产业融合的“争利山”

    (一)“内敬以谦让”,企业让利于民

    (二)“外和而善让”,企业互让于市

   三 分利共享,播散产业融合的“福利果”

    (一)“普惠大众”,利润分农民

    (二)“回报乡恩”,发展助家乡

    (三)“奉献于世”,服务送社会

   四 共生文化是三产融合的“新坛经”

    (一)产业融合需要良好的文化来润滑

    (二)良性的共生文化是产业长效融合的重要基础

    (三)借“禅”融产的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生产第一车间:农企“联姻”合筑现代农场

   一 企业助力:促农业进“车间”

    (一)企业“搭棚”:助农户齐力搭“厂房”

    (二)生产“架线”:推农业步入“生产线”

    (三)管理“搭网”:为生产编织“服务网”

    (四)产品“包装”:促精品有序出“车间”

   二 农业转型:改“低端”为“高端”

    (一)设标准,专业生产促农业提质增效

    (二)定方向:“订单”生产促车间稳定运转

    (三)常互动:契约经营促农企稳固合作

   三 升级之路:市场引领农业发展新快道

    (一)企业引领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切入点

    (二)组织方式创新是传统农业改造的重要途径

    (三)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有效着力点

    (四)农业改造升级需注重农企利益共享

  公司化农民:产业融合孕育“新农匠”

   一 农随企动,汲能变身展“新貌”

    (一)定业确位,农民化身“专业性”农场主

    (二)扣环融产,农民化身“链条式”产业工

    (三)巧经善营,农民化身“高效型”职业人

   二 农企联动,互融共生出“新绩”

    (一)农依企体,架起了农民转型“高架”

    (二)企牵农手,畅通了企业落地“跑道”

    (三)农企相依,系稳了农企发展“纽带”

   三 农匠传动,产业融合推“新例”

    (一)产业融合的关键是改造农民经营方式

    (二)公司化农民是农民组织方式的重要升级

    (三)公司的有效引入需要以利益共赢为前提

    (四)公司化农民需要注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改革个案

  村企一体:产业融合下的村企共生共荣之路

   一 良洞村的发展背景

    (一)村庄历史悠久

    (二)土地资源丰富

    (三)市场精神浓厚

   二 村庄自我发展的尝试与困境

    (一)村民自发种果养蚕

    (二)大力兴办村社企业

   三 村企合作发展的探索与困境

    (一)合作养殖及其推广难题

    (二)土地出租及其利益矛盾

   四 村企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一)村企共建:发展村级实体经济

     1.土地入股种鸡场

     2.共同创办编织袋厂

    (二)组企联合:创造村民小组经济

     1.“不换思想就换人”

     2.人性化的土地调整方式

     3.经济收入多点开花

    (三)民企共生:振兴个体经济

   五 反馈互利:企业彰显社会责任

    (一)企业参与村庄公益建设

     1.“需要什么就找我们”

     2.“重大项目再找温氏”

    (二)企业助力绿色生产生活

    (三)村企共同让股扶贫

   六 经验总结:村企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村企一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1.村集体的引导调节作用

     2.村集体的资源整合作用

     3.有效的利益联结形式

    (二)村企一体模式的限度与不足

  公司化农民:产业融合下的小农再造

   一 探索:从兼业养殖到专业养殖(1986~1997年)

    (一)兼业养鸡

    (二)辞职养鸡

    (三)与企业合作养鸡

    (四)选择温氏集团

   二 专业化:规模养殖的风险与坚持(1997~2011年)

    (一)1997年禽流感

    (二)2003年“非典”疫情

    (三)2004年冷冻危机

    (四)2008年金融风暴

   三 多元化: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养殖(2011~2015年)

    (一)农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二)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

    (三)大规模养猪的尝试

   四 现代化:“公司+家庭农场”阶段(2015年至今)

    (一)遭遇发展瓶颈

     1.外在环境:环保压力

     2.发展趋势:传统养猪业面临挑战

    (二)现代化转型的动力

    (三)升级改造

    (四)现代家庭农场建设的成效

   五 总结与思考

    (一)忠诚互信是农企有效联结的重要基础

    (二)要素互补是农企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风险先担是农企融合的关键机制

    (四)利益共享是农企融合的发展动力

    (五)个案的局限性

     1.农民话语权与利益保障问题

     2.政府引导与规划问题

 文前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