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

质性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2期)图书

Qualitative Sociological Research

SSAPID:101-9558-0310-22
ISBN:978-7-5097-864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设有“刊首语”“专题研究”“理论视界”“田野印迹”“影像笔记”“质性圆桌”“札记?书评”等主要栏目,刊登不同文章体裁的学术作品,旨在为对中国质性社会学有研究兴趣、关心其发展的学界同仁创建互动交流、分享经验、促进研究的学术平台,并在推进中国质性社会学学科建设、建构理论体系、梳理研究方法以及总结本土经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石英 尹小俊
编 辑:陈颖;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摘要

 主编简介

 《质性社会学研究》编委会

 刊首语

  质性社会学的文化结构及其内容特质

   一 寻找质性社会学的历史记忆

   二 揭示质性社会学的文化取向

   三 建构质性社会学文化

 专题研究:社会治理

  村民自治的地方性知识:效果、问题与期待

   一 村民自治的经验

    1.激励村干部的方式

     (1)以连任职务激励村干部做出政绩

     (2)以社会舆论延续村干部的热情

     (3)以利益需求刺激村干部的付出

    2.丰富选举形式

     (1)自发“海选”提名和无提名候选人选举

     (2)村民代表或上级提名选举

     (3)“个体竞选”和“搭班子选举”

    3.发挥选举委员会的作用

    4.体现选举的社区功能

     (1)提高村委会在村民中的地位

     (2)增强村民的参与性

     (3)改善社区管理质量

     (4)增强村民对制度的信任

   二 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村民感受到的问题和担忧

     (1)对生产、生活问题的认知

     (2)对参与社区事务及村干部的评价

     (3)对公共物品提供和社区安全等的态度

    2.村长的观点和看法

    3.县级部门的担忧和问题

   三 对村民自治实践的期待

    1.村民的需求与建议

    2.县上的建议

     (1)乡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2)推行村委会换届选举责任制

     (3)补充、完善选举办法

     (4)加大村务公开力度

  乡村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中观视角

   一 乡村社区治理

    (一)乡村社区治理概述

     1.乡村社区治理的界定

     2.乡村社区治理的基础

    (二)乡村社区治理的两种模式

     1.“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

     2.“乡政村治”模式

    (三)乡村社区治理的困境

   二 乡村社区治理的中观图景:社会资本的视角

    (一)乡村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本视角

    (二)乡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构成

     1.规范

     2.网络

     3.信任

   三 乡村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的关联

    (一)社会资本是乡村社区治理的基础

    (二)社会资本是提高乡村社区治理绩效的有效手段

     1.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乡村社区成员的合作,有助于解决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2.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乡村社区治理的绩效

    (三)社会资本的积累也是乡村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

  质性访谈语境下的社会治理:论述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

   一 前言

   二 “世界的上海”与“浙江的杭州”

    (一)亲近上海之“拉力” 与远离之“推力”

    (二)亲近杭州之“拉力” 与远离之“推力”

    (三)综合比较上海市与杭州市的独特优点

   三 面对华人差序格局中的公共部门“潜规则”:人际网络的建构

    (一)法规问题的求解:制度外的私人关系走向与两套标准规范

    (二)“深入浅出”与当地政府的互动

   四 外溢人口流向

   五 结论

 理论视界

  性别与方法:女性学者质性研究解析*

   一 性别与研究方法偏好

   二 批判驱动力:“想象的他者”

   三 研究关系的博弈:“真朋友”还是“假友谊”?

   四 自省:“拿来主义”还是“推陈出新”?

  当下中国流动工人研究的理论路径

   引言

   一 未完成的无产阶级理论

   二 镶嵌的劳动力市场化理论

   三 结语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预见性

   一 波普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否定及回应

   二 波普尔对人们判定社会发展趋势的否定及回应

   三 波普尔对社会发展未来历史进程可预测性的否定及回应

 田野印迹

  宗教族群的身份边界与信仰认同

   一 起圣名与领圣体

   二 主内平安:分享的奇迹

    1.见到耶稣显圣

    2.疾病的治愈

    3.事态的扭转

    4.难题的解决

   三 主日的丢钱事件

   四 谁是善良的人?

   结语

  乡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一 乡土传统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一)乡土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二)乡土传统文化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二 乡土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一)社会组织层面的文化因素:家族组织

    (二)行为规范层面的文化因素:乡规民约

    (三)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因素:民间信仰

   三 乡土传统文化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影像笔记

  太白山北麓宗教文化调查笔记*

   一 太白山宗教文化的构成与分布

    (一)太白神信仰与太白山宗教文化的渊源

    (二)道教入主:太白山宗教文化的发展

    (三)佛教与太白山文化的融合

    (四)太白山北麓宗教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

   二 太白神信仰与太白庙

    (一)太白山与太白神信仰

     1.太白金星

     2.伯夷、叔齐、周贲

     3.谷春

     4.崔浩

     5.从神应公到灵应公

     6.从济民侯到惠济王

     7.三王并奉

     8.三官并奉

     9.李柏

     10.福应王

    (二)太白山北麓附近的太白庙

     1.槐芽镇清湫太白庙

     2.齐镇东凉阁村太白庙

     3.汤峪镇汤峪口太白庙

   三 东线各种宗教文化遗存

    (一)青牛洞

    (二)观音崖(洞)

    (三)下板寺

    (四)拜仙台

    (五)上板寺

    (六)小文公庙

    (七)大文公庙

    (八)大爷海

    (九)二爷海

    (十)三爷海与玉皇池

    (十一)拔仙台

   四 中线宗教文化遗存情况

    (一)钟吕坪

     1.钟吕坪的宗教文化概况

     2.中坪观音殿与山神庙

     3.中坪老君洞

     4.中坪斗姆宫

     5.东坪道教宫观

     6.西坪道教宫观

    (二)远门口十三宫

     1.远门十三宫的辉煌

     2.远门十三宫的衰落

     3.保安宫

     4.玉皇宫

     5.其他十一宫的基本情况

    (三)烧香台

    (四)梦泉寺

    (五)十字山

   五 北麓西线宗教文化遗存情况

    (一)进林寺

    (二)黑虎观

    (三)蒿坪寺

    (四)菩萨大殿

    (五)中山寺

    (六)下白云观

    (七)上白云观

    (八)骆驼树

    (九)平安寺

    (十)斗姆宫

    (十一)明星寺

    (十二)放羊寺

   六 结语

  民国作家笔下的西安城市影像与文化生活

   一 王独清笔下的西安起义与城市新文化空间

   二 康有为的“盗经”与鲁迅的“阅市”

   三 张恨水的西北考察与西安城市生活叙事

   四 林语堂、茅盾等作家西安之旅及文学书写

 征稿启事

本期包括刊首语、专题研究、理论视界、田野印迹、影像笔记等栏目。在刊首语中,书写“质性社会学的文化结构及其内容特质”:质性社会学展现出与文化特色紧密勾连的另一面,由此质性社会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归”与“拓展”,既折射出其对思想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又连带表明质性研究对文化的兴趣指向。专题研究聚焦在社会治理主题,共涉及三篇文章,逐一从村民自治、乡村社区治理、城市社会治理等维度进行阐述和讨论,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城乡语境下社会治理的现时脉络和发展图景。进入理论视界后,较多的研究视角停留在“抽象化”文本层面,本栏目内容一方面勾勒宏观的社会分析架构,另一方面也回应时下的社会现实热点议题。田野印迹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的主旨和意涵,分别从文化实践认同和文化关联传承的角度进行论述。本期影像笔记融入了历史性、文化性、文学性等多个特征,既有“行走田野”的文本,也有“凝聚历史”的素材,丰富了质性社会学研究观察、关注、关怀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陈朝政:《大陆台商的认同与变迁:理论的归纳与推论》,《东亚研究》2005年1期。

邓建邦:《我们是谁?跨社会流动下中国大陆台商的认同》,第二届跨界流离:公民身份、认同与反抗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世新大学,2005。

耿曙:《“信息人”抑或“台湾人”?大上海地区高科技台商的国家认同》,第二届政治与信息研讨会,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政治研究所,2002。

郭俊伟:《以视觉艺术语言诉说城市意象:高雄市与台北市文化场域中的地标》,第五届城市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高雄:美丽岛会廊,2012。

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双元城市的兴起——一个比较的角度》,曾旭正译,夏铸九主编《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1999。

李永展:《永续环境规划之新思维》,《环境教育季刊》1999年第37期。

李志勇:《台商异/己,异域/故乡之认同区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论文,2008。

林志明:《符号学巴黎学派的叙述模态研究》,《中山人文学报》2004年第19期。

刘胜骥:《台湾学生在中国》,高雄:复文书局,2002。

刘玉照:《移民化及其反动:上海农民工与大陆台商反移民化倾向的比较分析》,《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为背景》,上海世纪,2011。

石计生:《天文社会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资料与Major GIS解析》,台北:儒林,2003。

Anderson,B.(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Verso.

Castells,M.(1972). La Question Urbaine. Paris:Maspero.

Castells,M.(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Restructuring,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gress. Oxford:Blackwell.

Castells,M.(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Greimas,A. J. and Courtés,J.(1993). Sémiotique: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 Paris:Hachette Supérieur.

Greimas,A. J. and Keane,T. M.(2007). Moyen Fran?ais. Paris:Larousse.

Kjellén,R.(1918). Die Grossm?chte der Gegenwart. Berlin:B.G. Teubner.

Moscovici,S.,Argyle,M.,Beauvois,J.,Doise,W.,Dubois,N.,& Emile,N.,et al.(2006). Psychologie Sociale des Relations à Autrui. Paris:Armand Colin.

Rogers,R.(1997). 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 London:Faber & Faber.

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裴谕新:《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裴谕新:《性、社会性别与充权:关于四川地震灾区妇女刺绣小组领袖的个案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9期。

石英:《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人文杂志》2013年第4期。

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