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No.2 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Hefei, Luan, Chaohu, Huainan and Tongcheng

SSAPID:101-9550-3503-16
ISBN:978-7-5097-068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记述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在2008~2009年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积极发挥主体地位,率先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意义和可操作措施。书中及时把对省会经济圈发展的研究放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有效凸显了本套蓝皮书研究的持续性、时效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
编 辑:吴丹;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国皮书网

 中文摘要

 序 省会经济圈要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编委会

 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后记

 法律声明

 省会经济圈要为安徽加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前彩插

 总报告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

   导语

   一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

    (一)泛长三角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选择

     1.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容

     2.构建泛长三角:长三角扩容的现实选择

    (二)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

     1.省会经济圈在安徽参与构建“泛长三角”中的重要作用

     2.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具备现实基础

     3.省会经济圈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具有优势功能

     4.省会经济圈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对接

    (三)分析制约条件:寻求省会经济圈与泛长三角融合路径

     1.全面分析制约条件

     2.积极寻求融合路径

    (四)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提高省会经济圈的主体性

     1.强调省会经济圈主体性的必要性

     2.提高省会经济圈的主体性,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 金融危机下的合肥速度

    (一)合肥速度的特征描述

     1.GDP增速位次不断前移

     2.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

     3.工业能耗水平持续下降

     4.投资需求快速增长

     5.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6.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

     7.消费需求依然旺盛

     8.进出口需求保持增长

     9.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10.就业市场继续升温

    (二)合肥经济发展总体特征:总量扩张、速度加快、结构转型

     1.工业经济争先进位

     2.固定资产投资逆势上扬

     3.社会建设稳步发展

     4.居民收入提高明显: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5.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合肥速度的成因机制分析

     1.思路明晰,奠定政策基础

     2.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3.招商引资,注入强大活力

     4.培育龙头,带动跨越发展

     5.创新投入,开发区是领头雁

    (四)2009年合肥速度分析与预测

     1.“十一五”规划纲要部分经济指标适当调整

     2.投资速度平稳上升

     3.城市建设适度超前

     4.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5.高度关注社会建设、民生工程

   三 六安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省会经济圈实力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省会经济圈实力的关键

    (二)六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2.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3.园区经济初具规模,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4.财政和农民收入提高,市场消费趋旺

     5.各县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特色逐渐明显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四)发展六安市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1.发展县域经济,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县、乡、村三级的自我“造血”功能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3.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消除体制性障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县域经济发展要与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5.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四 巢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合巢一体化

    (一)巢湖市与省会经济圈

     1.巢湖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合巢对接有一定的必要性

     2.巢湖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合巢对接有一定的基础

    (二)巢湖的治理:合巢共同推进的“引江济巢”工程

    (三)合巢一体化路径选择:巢湖的一体化开发

     1.巢湖的一体化开发首先是两地的规划实现一体化

     2.环巢湖一体化开发的关键是两地交通旅游的一体化

     3.环巢湖一体化开发的核心是产业对接的一体化

   五 合肥、淮南“同城化”,做强省会经济圈

    (一)合肥、淮南“同城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3.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具有发展的前瞻性

     4.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同城化将会促进省会经济圈加快发展

     1.合肥、淮南签署同城化合作协议

     2.推进合淮同城化,有利于扩大淮南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合淮同城化将提升省会经济圈的经济实力

    (三)推进合淮同城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合淮同城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2.继续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3.积极推进合淮两地多层面合作,加快推进同城化,实现优势互补

     4.适时调整市内行政区划,把加快山南新区建设作为推进合淮同城化的突破口

   六 桐城市突破行政区划 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

    (一)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

    (二)桐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

    (三)桐城市以产业对接为切入点 推动省会经济圈的共建

     1.产业转移与协作在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桐城市与省会经济圈实现产业对接的优势

     3.桐城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产业对接的路径

    (四)桐城市融入省会经济圈路径研究

     1.确立双赢与多赢的新理念,在合作与竞争中共谋发展

     2.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作用

     4.加强优势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

   七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培育省会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事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利于培育中等收入者群体,扩大投资与消费的主体

     3.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省会经济圈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1.加大民生投入,促进民生工程制度化建设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

     3.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生态网络

   八 把省会经济圈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圈

    (一)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经济圈的理论基础

     1.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

     2.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价值体系的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持经济科学发展的新理论

    (二)建设生态经济圈是深化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1.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合肥:积极创建生态城市

     2.省会经济圈的生态合作:积极构建生态经济圈

    (三)寻求建设生态经济圈的有效措施

     1.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2.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

     3.建立综合配套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经济社会关系

 理论研究篇

  在融入长三角中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一 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为省会经济圈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一)为省会经济圈承接资本、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

    (二)为省会经济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三)为省会经济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遇

    (四)为省会经济圈创新体制机制带来新的机遇

   二 顺应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趋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一)主动融入,全面对接

    (二)主动承接,分工合作

    (三)突出重点,梯次推进

   三 抓住泛长三角区域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

    (一)加强政策驱动

    (二)促进产业延伸

    (三)实现交通融合

    (四)开展市场对接

    (五)增强文化凝聚

  抓住新机遇 打造新平台 实现新发展

   一 要深入解放思想,让思想观念与长三角地区接轨

   二 要积极发挥优势,让生产要素与长三角地区接轨

    (一)自然资源优势

    (二)人力资源优势

    (三)产品资源优势

    (四)旅游资源优势

    (五)地利资源优势

   三 要着力强身健体,让合作平台与长三角地区接轨

    (一)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靓六安中心城市

    (二)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建设力度,培大育强六安产业基础

    (三)要加快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增强承接能力

    (四)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四 要谋求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合作的更大作为,必须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

  承接产业转移 奋力跨越崛起

   一 在奋力崛起中寻求新目标

   二 在分工合作中准确定位

   三 在承接转移中脚踏实地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 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

   一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的有利条件

    1.地缘相接、人文相亲

    2.优势各异、互为依存

    3.产业相错、互为补充

    4.交通便捷、市场相连

   三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基本思路

    1.城市一体化

    2.经济一体化

    3.文化一体化

    4.交通一体化

    5.旅游一体化

    6.环保一体化

   四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具体举措

    1.要健全合作机制

    2.要加快规划编制

    3.要开展产业对接

    4.要发挥市场作用

    5.要优化合作环境

    6.要争取重视支持

    7.要狠抓工作落实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 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一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是安徽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的现实选择

   二 安徽具备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三 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全面对接,打造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平台

     1.加强体制机制对接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3.加强市场体系对接

    (二)重点突破,做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1.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及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2.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结合”

    (三)强化自身,努力实现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

   一 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律性与机遇性

   二 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培植安徽优势产业

    1.培植优势产业是将安徽资源优势转变为动态市场竞争优势的基本路径

    2.培植优势产业是促进分工协作、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路径

    3.培植区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区域规模经济实现、降低区域发展社会成本、提高区域发展质量的基本路径

   三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四 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是投资环境

   五 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是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

   一 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现状描述

   二 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功能分析

    (一)代表行业利益,反映企业诉求,成为政府推行行业政策的得力助手

    (二)以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立足点,为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

    (三)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对外贸易争端,维护行业利益

    (四)各类社会组织在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 创新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自治体系

    (一)创新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

    (二)推行政府向行业协会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三)大胆改革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

    (四)政府对社会组织多方位、强有力的培育扶持

   四 对于推进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协会民间化进程同步进行

    (二)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四)加强登记管理机关机构建设

    (五)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

    (六)启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的参政作用

  合淮同城化与省会经济圈的扩容

   一 合淮同城化是全省战略布局的一着妙棋

   二 探索和构建合淮同城化的合作机制

  2008年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 以企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工业立市累积效应显现

   二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强劲

   三 加速实施“141”战略,滨湖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四 夯实创新平台,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五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

   六 坚持民生优先,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七 坚持依法行政、效能优先,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1.突出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扩大有效投入

    2.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3.继续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4.发挥龙头作用,强力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5.继续开展大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6.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7.优先实施民生工程,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8.继续开展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和谐合肥建设

    9.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六安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思考

   一 积极有为,发挥优势,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一)在招商引资上要积极

    (二)在发挥资源优势上要特色

    (三)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要主动

    (四)在创优环境上要细致

   二 增强服务,创造环境,参与更广分工合作

    (一)完善产业配套政策

    (二)强化服务功能

    (三)提升城市功能

    (四)加强园区建设

  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切入点

   一 承接产业转移重化工业是首选

   二 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皖江要先行

   三 打造皖江重化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在江北

  实施“T”型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

   一 “T”型战略概念及背景

   二 实施“T”型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合淮工业走廊是淮南市实施合淮同城化,加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必然选择

    (二)“两带四区多园”是淮南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分工的重要载体

    (三)实施“T”型战略是淮南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

   三 实施“T”型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加快规划建设,打造软硬皆优的载体环境

     1.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2.软硬兼施,优化环境

     3.加强领导,统筹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推进“T”型工业战略

     1.解放思想,强化招商意识

     2.创新方式,突出工业招商

     3.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资源、产业和园区等载体进行招商

     4.优化政策环境,“招商、安商”一起抓

  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

   一 借助区位优势,找准发展定位

   二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彰显“同城效应”

   三 做大省会经济圈,打造江淮城镇群

   四 搭建省会经济圈的骨架和支点

   五 形成省会经济圈发展的动力

   六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七 构筑区域大交通格局

   八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

   九 发展“泛巢湖”旅游,构筑经济圈“第二落点”

   十 加强外部区域协调

   十一 落实近期九大行动计划

   十二 建立实施保障机制

  参与区域大合作 促进六安新发展

   一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势在必行

   二 扩展区域经济合作适逢其时

   三 深化区域合作重在产业对接

   四 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强化自身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面临的不足之处

    (一)整体实力提升不够

    (二)操作平台乏力

    (三)经济一体化进展不快

    (四)体制机制尚未创新

   二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需要做好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

    (二)抓紧实施启动

    (三)着力彰显“同城效应”

     1.交通同网

     2.信息同享

     3.金融同城

     4.环境同治

    (四)着力推进经济一体化

     1.迎“水”发展综合开发

     2.加强沿江基础设施建设

     3.共谋旅游发展大格局

     4.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

     5.必须严格产业准入

    (五)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

  实施合淮同城化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一 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二 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三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合淮同城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 积极推进合淮两地多层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同城化

   五 适时调整市内行政区划,把加快山南新区建设作为推进合淮同城化的突破口

   六 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不断推出合淮同城化发展的新举措,开创同城化发展的新局面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一 建设安徽省会经济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二 建设安徽省会经济圈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省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

    (二)省会城市首位度不高,区域对外开放度较低

    (三)安徽省受周边省份城市群的挤压,区域竞争激烈

   三 推进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思路

    (一)科学定位,以较高的目标制定建设规划

    (二)拓展产业支撑,增强辐射带动力

    (三)充分利用科教示范城优势,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四)逐步把淮南纳入省会经济圈

    (五)创新体制机制,把提高区域竞争力放在首位

   四 争取把“江淮城市群”打造成国家的主体功能区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实践过程

   一 科学发展:省会经济圈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开放和延伸

    (一)“1+4”,淮南、桐城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

    (二)“1+5”,滁州结盟省会经济圈

    (三)“1+7”,合芜蚌自主创新升华省会经济圈

    (四)“1+N”,安徽经济板块呼之欲出

   二 门户作用: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合肥的辐射与联动

    (一)门户效应在企业中的体现

    (二)门户效应在省会经济圈中的作用

   三 对策研究:进一步推动省会经济圈的开放与联动

    (一)省会经济圈既力求突破行政壁垒,也重视政府主导的快捷有效

    (二)省会经济圈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三)省会经济圈要加强与其他相关经济区的互动与合作

  推进省会经济圈民生工程的制度化建设

   一 推进民生工程,加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 推进民生工程,加强制度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 推进民生工程,加强制度建设的对策研究

  城市经济圈理论概述与省会经济圈打造路径

   一 城市经济圈概述

    (一)何谓城市经济圈

    (二)城市经济圈发展的若干要求

    (三)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状况和问题

   二 如何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一)加快与周边地区政策与基础设施两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增强合肥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无障碍融入创造条件

    (二)明确合肥城市功能定位,尽快推动城市转型,增强辐射和带动力

    (三)准确确定合肥市的空间定位,建设目标要具有前瞻性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一 从安徽省的视角看泛长三角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二 安徽省城市东向发展的演变及趋势

   三 安徽省城市群在泛长三角中的作用地位

    (一)省会经济圈

    (二)皖江城市带

    (三)沿淮城市群

 专题分析篇

  安徽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分析和建议

   一 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

     1.明显的科教和人才优势

     2.较好的产业发展优势

     3.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

     4.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

    (二)机遇

     1.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

     2.产业转移的市场机遇

     3.城市发展的自我需求

    (三)挑战

     1.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

     2.各种矛盾凸显会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3.合肥发展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4.缺乏有效的分工体系

   二 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尽快建立省会经济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二)统筹各城市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三)加快建立省会经济圈重点建设项目库

    (四)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政支持政策

    (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

  推进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 合淮同城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战略意义

    (二)发展基础

     1.区位优势凸显

     2.经济基础较好

     3.产业优势独具

     4.资源环境优良

     5.创新潜力巨大

    (三)同城优势

     1.地缘相接、人文相亲

     2.资源相关、优势各异

     3.产业相错、互为补充

     4.市场相连、设施共享

   二 合淮同城化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战略定位

     1.国家层面——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能源基地,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2.区域层面——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示范区;长三角城镇群重点推进地区之一,接轨沪宁,融入长三角的先发区域,长三角向西辐射的门户;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

     3.省域层面——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推进地区,安徽区域城镇群的重点发展地区,创新型安徽建设的示范引领地区

    (三)发展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同城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

     3.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建立

     4.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5.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6.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7.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四)战略重点

    (五)发展设想

   三 合淮同城化的发展路径

    (一)城乡空间一体化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2.完善城镇功能等级结构

     3.加强城镇建设引导

     4.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二)产业布局一体化

     1.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2.大力发展都市特色农业

     3.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

     1.构建快速交通网络

     2.增强供水节水能力

     3.保障电力供给

     4.加快信息化建设

    (四)区域市场一体化

    (五)生态环保一体化

  争创合淮同城化先行区 加快对接省会经济圈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主动性

   二 突出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1.精心打造发展平台

    2.切实加强招商引资

   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四 创建山水生态文明城区,打造最佳宜居地

    1.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对接

    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强交通路网建设

   五 加快培育旅游经济,打造旅游休闲基地

   六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激发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内生动力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 拓宽思路,扩大合作

    (一)县域经济支撑发展的作用抬升

    (二)县域经济扩大合作的需求增大

    (三)县域经济推进合作的成效明显

   二 把握优势,推进合作

    (一)各类资源丰富

    (二)区域位置显要

    (三)市场潜力较大

    (四)产业初具规模

   三 完善措施,深化合作

    (一)坚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二)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三)健全参与区域分工的推进机制

     1.要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整体推进

     2.要依托市域条件,实现组合推进

     3.要发挥县域优势,实现多路推进

     4.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力

  营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制度环境

   一 科技融入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1.区域通勤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2.产业结构形成互补

     3.中心城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

     4.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六安腹地的战略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

     2.科技投入水平不相称

     3.分工协作水平比较低

     4.发展观念上有差距

   二 科技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下的省会经济圈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政府部门、县区、企业、社会科技发展的对口协调、互动合作、成果共享机制,统一科技发展思路

    (二)延伸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制定好与泛长三角区域下的省会经济圈特别是合肥市相衔接、相配套、相适应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加强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要素连接,发挥好合肥创新资源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四)加强产业分工联结,利用好合肥“技术创新中心”作用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培育皖江北岸经济增长极

   一 把打造江北重化产业基地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突破口

    (一)重化产业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力军

    (二)江北具备发展重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三)江北重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 把培育和壮大重化工产业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主抓手

    (一)化工产业

    (二)建材产业

    (三)电工器材产业

    (四)采掘产业

    (五)造船产业

   三 把打造最佳投资环境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切入点

    (一)加强沿江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

    (三)加快沿江重点城镇建设

    (四)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

   四 关于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省会经济圈规划建设的领导

    (二)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发展布局的分类指导

    (三)进一步加大对省会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城市之间的互动对接

  关于开展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 合淮两市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一)合肥市经济特点

    (二)淮南市产业特点

   二 长丰县产业集群及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长丰县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1.汽配产业集群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现代建材产业集群

     4.服装产业集群

     5.家电产业集群

    (二)长丰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三 沿合淮路、合水路发展工业走廊优劣势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沿合淮路、合水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沿合淮路、合水路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明确

     3.园区的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

    (二)发展优势

     1.空间优势

     2.交通优势

     3.生态优势

     4.政策优势

   四 合淮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

    (一)确立重点发展区域

    (二)坚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四)规划建设共建区域

   五 近期工作目标

    (一)成立组织机构

    (二)广泛开展调研

    (三)适时举办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专家论坛

    (四)着手编制合淮工业走廊规划

  发挥资源优势 优化发展环境 在对接中促进城乡一体化

   一 凤台融入省会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分工的优势和基础

    (一)丰富的能源优势为合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持续的努力打造了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

    (三)良好的区位环境有利于加快产业互动

    (四)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旅游合作存在着较大的潜力

   二 凤台融入省会经济圈、参与长二角区域合作分工的主要思路

    (一)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在思想观念上加快对接

    (二)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促进产业互动上加快对接

     1.围绕煤电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

     2.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

     3.围绕增强服务协作,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

     4.围绕园区建设,加快区域产业辐射和转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上主动对接

    (四)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在工作体制机制上加快对接

     1.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2.创建文明诚信的法制环境

     3.打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合肥“两车”上牌看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一 从法律角度看“禁车令”

    (一)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非法即为合法

    (二)从人的基本权利来看

    (三)从法律位阶的角度分析

    (四)从法律原则的角度来看

    (五)从依法行政的信赖保护原则来看

    (六)从依法行政的比例原则来看

   二 与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比较

    (一)优点

    (二)缺点

     1.安全因素

     2.污染因素

     3.事故责任难以认定

     4.燃油助力车和电动车速度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的畅通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相应法规,明确逐年报废制度

    (二)加大市场准入难度、提高燃油助力车和电动车的产品质量,逐步限制进入市场销售

    (三)相应区域实施限制进入措施

    (四)管理应从源头抓起

    (五)完善驾驶者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和燃油助力车、电动车年检年审制度

    (六)对燃油助力车和电动车类车辆行驶的车道予以明确

   四 对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启示

    (一)省会经济圈需要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

    (二)城市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法制化的保障

    (三)城市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充分尊重民意

  省会经济圈的“地域亲缘”

   一 山水相连,共享资源

   二 辖治相通,共谋繁荣

    (一)六国、巢国、庐子国、淮南国,分封诸侯时的“四国”

    (二)庐州、巢州、寿州、六安州,四州“陷巢州、涨庐州”

    (三)巢县、合肥县、六安县、寿县四县,庐州地域“最大化”

    (四)新中国成立后,四地辖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点在三河,聚焦“焦点”

   三 人物相交,共领风骚

   四 文化相融,共襄昌明

  对六安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人文思考

   一 六安市参与融入省会经济圈及长三角的人文优势

    (一)从历史归属和人口迁徙相处来看

    (二)从地理因素来看

    (三)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

   二 六安市在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的人文融合路径分析

    (一)通过人文融合,实现民众心理认同,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要积极推动多个层面的交往,推动圈域间人文交流

    (三)要加强区域文化历史交流

    (四)要构建文化信息互通平台

 资源产业篇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快省会经济圈建设步伐

   一 合肥科教资源的基本情况

   二 建设经济圈创新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2.创新制度,整合集成

    3.突出重点,强化服务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三 建设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重点工作

    1.加强省会经济圈产业创新合作

    2.构建省会经济圈开放式创新服务体系

    3.建设省会经济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4.建设省会经济圈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

    5.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6.加大合肥在创新发展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7.延伸和完善区域科技产业链和创新链

    8.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加快淮南工业经济发展

   一 2008年淮南市经济的特点分析

    1.工业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煤、电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3.各类所有制企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4.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5.制造业发展成为新亮点

   二 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1.淮南市煤炭储量丰富,具有进一步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优势

    2.区位优越

    3.煤电销售市场广阔

    4.水资源充沛

    5.淮南具有进一步大规模开发煤炭的经验和基础设施优势

   三 工业布局和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四 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生态屏障

   一 科学规划,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的森林城市

   二 打造生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生态立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东向发展战略 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一 六安与长三角的农业经济关联度高

   二 六安市农业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明显

    1.区位交通优势

    2.资源优势

    3.生态优势

    4.产品优势

    5.产业优势

   三 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思路

    1.观念对接

    2.信息对接

    3.产业对接

    4.科技对接

   四 加快六安市农业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对策

    1.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吸引力

    2.发展绿色农业,积极融入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3.发展品牌农业,迅速抢占农产品高端消费市场

    4.发展“强龙”农业,扩大农产品供给能力

    5.发展休闲农业,拓展旅游观光空间

  对开发园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思考

   一 六安打造园区平台的实践及成效

    1.基础先行,园区初步成为现代城市的新城区

    2.项目推进,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区

    3.培育特色,园区成为承接产业的新平台

    4.扩大开放,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二 六安开发园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从自身看,问题比较突出

    2.从横向看,差距比较明显

    3.从环境看,要素制约加剧

   三 开发园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思考

    1.规划事关未来,应高水平的完善规划,明晰园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方向

    2.产业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应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产业承接力

    3.创新是活力源泉,应在园区机制体制上创新,激发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活力

    4.园区出路在开放,应大力提高招商水平,拓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途径

    5.园区发展的关键在环境,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竞争力

  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 促进休闲度假产品建设

   一 六安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 六安特色旅游品牌的打造

    (一)开发建设山水资源,打造六安绿色旅游品牌

    (二)开发建设红色资源,打造六安红色旅游品牌

    (三)开发建设古文化资源,打造六安古色旅游品牌

    (四)充分发挥六安特有的原生态及临近合肥都市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加强产业大融合 推动巢湖经济开发区大发展

   一 认清两大经济发展趋势,必须主动融入泛长三角区域

   二 实现两大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巢湖经济开发区大发展

   三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开发区对外开放与发展的合作基础

   四 加强产业对接与融合,促进巢湖经济开发区大发展

    (一)加强融合力,广泛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

    (二)强化对接力,积极承接产业与项目转移

    (三)提升吸引力,打造开发区承接项目的载体平台

    (四)增强竞争力,构建开发区良好的服务平台

    (五)加大内部整合力,创新富有活力的体制和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一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给巢湖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农业发展的现状看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优势

     1.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

     2.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优势

     3.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

    (二)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面临的挑战

   二 巢湖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总体规划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四)建设重点

     1.建设主导产业区域生产基地

     2.大力开发优质安全农产品

     3.着力培植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4.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品牌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目标管理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3.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基地与东部市场的连接

     4.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

     5.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抢抓机遇 实现省会经济圈与泛长三角交通无缝对接

   一 巢湖市交通现状分析

    (一)交通网现状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路网等级总体不高

     2.水路主通道不足

     3.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 实现省会经济圈与泛长三角交通无缝对接的主要举措

    (一)打造快速公路网

     1.构筑高速公路主通道

     2.提升改造省道路网等级

    (二)大力发展水运交通

     1.合裕航道整治和裕溪河船闸、巢湖船闸

     2.兆西河航道整治工程

     3.郑浦深水港

    (三)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与分工 实现巢湖市船舶产业的快速崛起

   一 船舶产业发展宏观形势分析

   二 国内造船工业布局

   三 泛长三角合作与分工

    (一)泛长三角造船产业格局

    (二)安徽省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地位

   四 巢湖市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风险表现

    (三)巢湖市参与泛长三角船舶产业合作与分工的建议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建设泛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一 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体现了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

   二 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体现了省会旅游的发展要求

   三 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体现了泛长三角的合作先机

   四 巢湖市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资源优势

   五 巢湖市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基础

   六 巢湖市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在能量

  在“合淮同城化”战略实施进程中创新“合淮商贸同城化”的发展途径

   一 理清思路,明确“合淮商贸同城化”含义

   二 找准切入点,摸清合淮两市商贸基本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二)对外经济贸易

    (三)住宿餐饮业

    (四)商业网点

   三 探索实施有效举措,推进“合淮商贸同城化”进程

    (一)建立合作运行机制

     1.成立领导机构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研究机制

     3.推进合淮外经贸企业合作对接

    (二)创新合作推进步骤

     1.规划同筹

     2.市场同体

     3.产业同步

     4.政策同惠

     5.资源共享

     6.信息同馈

     7.强化指导

   四 “合淮商贸同城化”发展战略展望

    (一)发展重点

    (二)商贸相融互动思路

     1.构建同城化商贸网络

     2.连接同城化物流纽带

     3.开辟同城化新兴市场

     4.优化同城化资源配置

     5.融汇同城化第三产业服务集群

     6.提升同城化产业竞争力

    (三)近期工作着力点

  积极推进合淮两市农业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 合淮两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二 构建合淮两市农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围绕发展城郊型和都市农业,加强市场对接,把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强项目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依托合肥科技优势,加强技术对接,提升淮南市农业发展水平

    (四)主动抓住合肥大开放、大发展的机遇,加强农业部门对接,实现两市农业共同协调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 不断拓宽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新路径

   一 分析形势,准确定位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二 抢抓机遇,牢牢把握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三 借势布局,不断拓宽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新路径

 应对危机篇

  关于合肥市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几点思考

   一 树立信心至关重要

   二 抢抓机遇至关重要

   三 分类指导至关重要

   四 加大投入至关重要

   五 强化服务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

    (一)建立一套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争取项目资金工作机制

    (二)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

    (三)扩大融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四)强化重大项目调度

   二 突出政府服务功能,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一)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

    (二)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三)积极扩大企业销售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 启动试验区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扎实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三)加快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

  强化自身 化“危”为“机” 促进巢湖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形势日趋严峻

    (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跨境资本管理难度加大

    (三)通胀形势不确定性增加

   二 当前巢湖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一)巢湖市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1.部分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

     2.工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3.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4.房地产市场降温

     5.外贸出口受阻

     6.外出民工开始回流

     7.企业融资环境恶化

     8.居民预期消费逐渐下降

    (二)金融风暴下巢湖市经济发展的机遇

     1.国际及沿海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新机遇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新机遇

     3.低成本扩张的新机遇

     4.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

     5.扩大外贸出口的新机遇

   三 强化自身、化“危”为“机”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信心,咬定发展不放松

    (二)充分挖掘政策资源,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三)多管齐下,着力帮助企业解困度冬

    (四)统筹发展,更加积极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新经济形势下合肥房地产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供应逐年增加

     1.合肥市商品房市场供应情况良好

     2.商品房竣工面积较高

     3.商品房实际销售总面积较高

     4.商品房的空置率合理

    (三)商品房市场供应结构逐步合理

     1.中、小户型供应逐年增多

     2.商品房销售价格平稳发展

     3.商品房销售价格结构

    (四)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五)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比重较低

     2.二手房市场供给不足,市场需要规范

   二 国际金融风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传导

    (二)金融危机通过预期产生作用

   三 合肥房地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

    (一)调控政策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

    (二)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阶段

    (三)合肥房地产发展前景

     1.“三大推进”增强了合肥市房地产业的实力

     2.金融危机和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对合肥房地产的影响都会因地域比较优势相对减弱

     3.适应城市规模、市场需求,加快建设各类住房

     4.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房品质

     5.合肥房地产市场前景仍会呈现量增价稳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会更趋激烈,行业面临调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本书是由合肥市政协联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由学术界知名学者和政府的实际工作者合作组织编撰的关于2008~2009年中国省会经济圈发展分析与预测的著作,是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研究成果。全书对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2008~2009年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并结合胡锦涛主席2008年初在安徽调研的讲话重点分析了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积极发挥主体地位,率先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意义和可操作措施。及时把对省会经济圈发展的研究放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凸显了蓝皮书研究的持续性、客观性。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是有步骤、有条件的,要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中强化自身。省会经济圈要以排头兵的身份,率先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济次中心。正当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拉动内需之时,安徽省会合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立市,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使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经济危机下的“合肥速度”。在全球经济放缓、出口订单减少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刺激内需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六安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巢湖治理是安徽经济发展中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环巢湖的一体化开发是巢湖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省会经济圈的重大项目,更是合肥和巢湖两市将合作推向纵深,实现全面对接的现实路径选择。淮南市与合肥市在2007年底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实施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合淮同城化的建设不仅将加快淮南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步伐,更会推动省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桐城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安庆市,却在经济发展上正式提出要求加入省会经济圈,并得到了安庆市政府的支持。这是省会经济圈真正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通过经济的积聚力量吸引周边区域主动融入的生动一例。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建设一直是省会经济圈合理统筹、进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省会经济圈通过加大对社会事业的科学投入,使得社会事业成为省会经济圈应对金融危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省会经济圈进一步把建设生态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省会经济圈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