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俯仰集·孙进己文集图书

SSAPID:101-9539-2252-39
ISBN:978-7-5097-534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了作者近40篇论文,分为民族和疆域理论、文明理论、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社科改革和科研之路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东北民族史研究、东北亚各国对渤海和高句丽的争议、我国疆域形成与变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部分对小私有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文明史及东北亚文明的延续性和稳固性等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对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诸多民族进行了探索研究;第四部分对东北亚的历史文化继承、东亚圈的发展远景、海上丝绸之路等提出了独到见解;第五部分则对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之路和科研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孙进己
编 辑:陈帅;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总序

 作者简介

 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编委会

 第一篇 民族和疆域理论

  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一 历史上民族归属的判定

    (一)目前的意见分歧

    (二)民族的归属应依传统疆界确定

    (三)进贡和臣服的不同形式

   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二)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

   三 历史上民族间的和平与平等关系

    (一)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二)民族间的“平等联合”

   四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一)不能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

    (二)不能用阶级矛盾抹杀民族矛盾

    (三)正确处理两种矛盾的策略

   五 民族战争的性质

    (一)国内也有侵略战争

    (二)不能把侵略战争美化成统一战争

    (三)不能夸大征服战争的作用

   六 各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往是民族关系史的主流

    (一)我国各族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经济基础

    (二)各族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积极作用

    (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史的主流

  关于东北民族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 东北范围的界定

   二 民族史研究内容的确定

   三 东北民族源流的研究

   四 东北民族形成的研究

   五 东北民族分布的研究

   六 东北民族语言的研究

   七 东北民族体质特征的研究

   八 民族经济的研究

   九 东北民族文化习俗的研究

   十 东北考古文化族属的研究

   十一 东北民族政权史的研究

   十二 东北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

   一 对“中华民族”含义的不同认识

    (一)把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族来理解

    (二)把中华民族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国族来解释,这时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

    (三)把中华民族解释为一个民族实体,既多元又一体

   二 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

    (一)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二)民族的结合、一体化和同化

     1.民族的结合过程

     2.民族的一体化过程

     3.民族的同化过程

   三 中华民族融合的几种状况

   四 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及中华民族形成的阶段

    (一)民族融合在量方面的发展

    (二)民族融合在质方面的发展

    (三)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

  东北史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 东北史的研究范围

   二 东北史的特点

   三 东北史地分区

   四 种族和语言

    (一)什么是种族

    (二)语言和种族

   五 民族和民族共同体

   六 政权建置

   七 经济类型

   八 社会性质

   九 关于文化

   十 关于考古文化

   十一 关系

   十二 分期

  我国疆域形成、变迁的理论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历史上疆域形成、变迁理论的三次大讨论

   二 我国历史上疆域形成、变迁理论认识中的问题

   三 我国历史上疆域形成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继承发展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断推进边疆史地研究*

  国史范围的确定*

  确定历史归属的意义和依据*

   一 确定历史归属的意义

   二 确定历史归属的方法

   三 政治管辖的多种形式及类型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一 确定各族加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准

   二 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方式、过程与起点

   三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格局

   四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的分期

  关于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和编写*

   一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地位和其框架结构

   二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分区

   三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 关于研究编写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设想

 第二篇 文明理论

  小私有制发展诸阶段*

   一 私有制的基本形态之一——小私有制

   二 第一阶段——带有公有制残余的小私有制

   三 第二阶段——自然经济下的小私有制

   四 第三阶段——商品经济下的小私有制

   五 小结

  宇宙的发展、进化*

   一 大爆炸不是宇宙的整体而只是部分

   二 宇宙的发展规律

   三 进化只是宇宙发展形式中最少的一种

   四 进化的可能和必然

  人类文明的最终前途*

   一 人类最终的前途是毁灭吗

   二 人类逃避灭亡的可能是存在的

   三 人类逃避灭亡的途径

  我对写一部人类文明史的想法*

   一 研究文明史的意义

    (一)《世界文明史》应当回答人类三大改造的历史

    (二)《世界文明史》应该反映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扩散

    (三)《世界文明史》是一部从低级到高级的世界文明史著作

    (四)《世界文明史》应该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

   二 文明史的内容

    (一)必须写世界文明的萌芽形成

    (二)阐明各载体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发展

    (三)阐明各文明的各领域的文明特点

    (四)阐明世界各文明的发展过程

    (五)阐明文明形成、发展和群体扩大、加强联系的关系

    (六)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

   三 研究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一)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

    (二)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相结合

    (三)理论研究和史实研究相结合

   四 世界文明史的体例

    (一)世界文明史、世界通史体例的不同

    (二)世界文明史和地区文明史、国别文明史体裁的不同

  东北亚文明的延续性和稳固性*

   一 文明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源

   二 东北亚文明的延续性

   三 东北亚文明的稳固性

 第三篇 民族史

  高句丽历史研究综述*

   一 高句丽名称的研究综述

   二 高句丽族源的研究综述

   三 高句丽流向研究综述

   四 高句丽建国研究综述

   五 高句丽归属研究综述

   六 高句丽和中央皇朝及周边各朝的关系研究综述

   七 高句丽社会性质的研究综述

    (一)奴隶社会说

    (二)奴隶制社会瓦解基础上建立的封建社会说

    (三)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封建社会说

    (四)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说

    (五)前期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

    (六)高句丽社会发展不平衡说

   八 高句丽文化习俗研究综述

   九 高句丽人物的研究综述

  论辽文化*

   一 辽文化是否是一种单一文化?

   二 辽代有没有一种“第三文化”?

   三 辽文化是以契丹文化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体?

   四 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族文化的总称

  秽貊文化的探索*

   一 “秽貊”的含义及其分布范围

   二 秽系的四个文化类型

    (一)团山文化

    (二)团结文化

    (三)辉发河、浑江、鸭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四)朝鲜半岛东北部的文化

   三 貊系的五种文化类型

    (一)宝金—汉书下层文化及望海屯—汉书上层文化

    (二)辽河中下游的文化遗存

    (三)平顺山屯类型

   四 尚待探讨的问题

  渤海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

   二 渤海民族的形成过程

   三 渤海民族的发展和消亡

   四 渤海族的民族特征

  契丹族的胞族外婚制*

   一 契丹的胞族外婚制

   二 胞族外婚制的发展

   三 契丹族的胞族组织

  蒙古族的多源多流*

   一 绪论

    (一)种族、语族和民族

    (二)国家和民族

    (三)自称和他称

    (四)统一与分裂

    (五)分出和进入

   二 明清蒙古族的重组

    (一)明代蒙古族的重组

    (二)明代蒙古族的新源

    (三)清代以来蒙古族人员的进出

   三 金元时期形成的蒙古族

    (一)纯洁的及普通的蒙古

    (二)13世纪前蒙古高原诸族

   四 室韦种及其起源

    (一)室韦诸部的历史

    (二)室韦的起源

    (三)蒙古高原诸部不源于室韦

   五 鞑靼是否是一个民族及其起源

    (一)《辽史》中的蒙古高原诸部

    (二)蒙古高原诸部为鞑靼

    (三)鞑靼的起源

    (四)柔然源于匈奴、鲜卑的混种

   六 结语

 第四篇 中外关系史

  《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序二*

  东亚圈的前景及和平解决历史问题*

   一 何谓“东亚圈”?

   二 东亚圈的发展近景

   三 东亚圈的发展远景

   四 东亚圈的前景与和平解决历史问题

   五 和平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

  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点拙见*

   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和地域

   二 丝绸之路东洋道的形成发展

   三 从贸易商品研究海贸之路

   四 海贸之路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影响

   五 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

   六 全面深入开展海贸之路研究

 第五篇 社科改革和科研之路

  探索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之路*

   一 走上探索社会科学改革之路

   二 “以商养文”还是“以文养文”

   三 科研方向的确定

   四 尝试建立新的科研体制

   五 健全经营机制,保证科研正常进行

   六 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七 建立社会科学数据库

   八 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九 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实现自筹自支的关键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体制改革*

   (一)要解决社会科学研究的投资与回报体制

   (二)要建立社会科学研究的完整产供销体制

   (三)要建立社会科学研究的公平竞争机制

  科研之路*

   一 科研之路

   二 定向与选题

   三 资料和情报

   四 继承与创新

   五 分工与协作

   六 论文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

  科研成功之路*

  对东北民族史研究方法的一些体会*

   一 从微观着手,从宏观着眼

   二 继承前人成果,避免重复劳动

   三 要区别假说和定论

   四 存同求异与求同存异

   五 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

   六 历史和现实结合

   七 理论和实际结合

  东北史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理论问题*

  研究历史的基本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一 研究历史的基本目的是认识规律,指导现实和未来

   二 研究历史的四个层次、四个步骤

   三 在方法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书选编了作者近40篇论文,分别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东北民族史研究、东北亚各国对渤海和高句丽的争议、我国疆域形成与变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小私有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文明史及东北亚文明的延续性和稳固性等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诸多民族进行了探索研究;对东北亚的历史文化继承、东亚圈的发展远景、海上丝绸之路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之路和科研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