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88

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图书

Citizen's Health & Social Theory

SSAPID:101-9508-8357-81
ISBN:978-7-5201-3552-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案例分析方法,深度解读一系列影响公民健康的社会文化现象。本书强调的公民健康是公民健康权,公民健康权牵涉公民的健康意识、民族文化的差异、医疗制度的变迁、卫生政策的波动、社会分层的限制以及健康问题的地域化与生物医学全球化的互动。本书通过对16个案例的慎思和具体分析,将四种社会理论转化成审视公民健康的透镜,目的是将有关宏大理论的思考贯穿于对真实世界复杂性和关键细节的反思之中。

相关信息

丛书名:玉润健康研究文库
作 者: 景军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鸣谢

 引言

 文前辅文

 第一部分

  危及健康的社会分层阶梯

  泰坦尼克定律

   一 艾滋病影响的地域与人群

   二 认知层面的风险因素

   三 有关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问题

  青少年在朋友圈吸毒问题

   一 在社会底层吸毒的同伴群体

   二 从首次吸毒到重新吸毒

   三 对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关键变量的反思

  从剥夺视角审视老人自杀现象

   一 中国老年人自杀问题之严重

   二 老年人自杀率之高并非必然

   三 相对剥夺与递进丧失

   四 剥夺和丧失的宏观环境

   五 老年人社会交往空间的递减

   六 老人自杀问题可以大大缓解

  怜悯情怀衍生一桩悲剧

   一 老人自杀的情境

   二 “国家同志”之出现

   三 从爱心到悲剧

   四 过失何在?

   五 告别老宅

 第二部分

  生命价值的社会文化建构

  肉身经济批判

   一 细胞与子宫的商业化

   二 人血的社会文化属性

   三 临床用血在中国

   四 上蔡之行

   五 从卖血转为献血之后的未预结局

   六 造成血液浪费的“人情血”

  刻板化老年人形象

   一 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

   二 老年人形象分析

   三 刻板印象的危害

  人间佛教寺院养老

   一 有关佛教安养院的数量问题

   二 既往相关研究

   三 人间佛教的复兴

   四 共性与差异

   五 新编《杂宝藏经》

  艾滋病谣言

   一 集体道德恐慌

   二 艾滋谣言与公众反应

   三 建构公众听信谣言氛围的媒体

   四 政府责任与公众意识

   五 谣言流行背后的社会信任危机

   六 预言的变态

 第三部分

  生物权力论

  定县卫生实验

   一 定县实验推崇的现代预防医学

   二 定县乡村疾病谱

   三 定县预防医学措施

   四 定县实验推崇的现代临床医学

   五 排斥中医的生物权力

  长卡司机艾滋病监测

   一 假设错误

   二 生物权力的医学基础

   三 生物权力下的知情同意

   四 生物权力下的监测人群

   五 生物权力下的未预结局

  大川环境抗争

   一 围绕环境问题的上访

   二 大川村民的环境认知革命

   三 大川村民的生态文化自觉

   四 大川环境抗争个案引发的反思

  大川儿童养育

   一 子宫革命影响儿童养育观

   二 文化权威类型

   三 科学:政府希望建立的文化权威

   四 宗教:另一种文化权威力量

   五 市场:业已崛起的文化权威

   六 冲突与合力

 第四部分

  地方生物学

  揭开秘方之秘

   一 为何保密?

   二 危机何在?

   三 出路何在?

   四 惠益分享的可能

  清华学子中医知信行

   一 中外知信行研究简述

   二 聚焦清华大学本科生

   三 大学生对中医的态度

  玉溪男同性恋防艾组织

   一 治疗效果分析

   二 城乡“同志”防艾网络

   三 “同志”组织何以可能

  流动儿童眼中的健康

   一 过程与方法

   二 发现与分析

   三 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交错

   四 照片也是诉求

 后记

本书以社会分层阶梯理论、社会文化建构理论、生物权力论以及地方生物学理论作为解释框架,使用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案例分析方法,深度解读一系列影响公民健康的社会文化现象。本书强调的公民健康是公民健康权,而不是广义的公共健康或狭义的个人健康。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所有现代国家都有责任尊重和保障公民健康权。公民健康权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且频繁地牵涉公民的健康意识、民族文化的差异、医疗制度的变迁、卫生政策的波动、社会分层的限制以及健康问题的地域化与生物医学全球化的互动。本书通过对16个案例的慎思和具体分析,将四种社会理论转化成审视公民健康的透镜,目的是将有关宏大理论的思考贯穿于对真实世界复杂性和关键细节的反思之中。

保东升、杨凌、王强,2013,《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初探》,《中国医药导报》第13期。

毕彤彤,2015,《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控烟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控烟账号为例》,《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电子版)。

曹昂,2014,《报纸与微博框架互动下的科学传播》,《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曹立新,2005,《媒介与社会变迁:定县实验中的传播实验》,《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期。

曹小明,2005,《戒毒难之探索:吸毒复吸机理之探索》,《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常惺,1937,《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之意义》,《佛海灯》第2卷第7期。

陈阿江,2007,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学海》第1期。

陈邦贤,1937,《中国医学史》,北平:商务印书馆。

陈勃,200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陈达,1981,《现代中国人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陈独秀,1915,《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期第1号。

陈浩望,2001,《汪精卫废止中医的闹剧和国人的抗争》,《文史春秋》第6期。

陈会友,2007,《广州地区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第4期。

陈几香,2009,《我国保健品广告规范化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靖华,2012,《论唐宋时期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1期。

陈宁,2004,《秘方能保护吗?》,《医院管理论坛》第10期。

陈任、赵然、马颖,2014,《公民社会组织参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探讨》,《安徽医学》第9期。

陈卫民、李莹,2004,《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分析》,《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陈序经,1946,《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

陈寅恪,1980,《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运飘,1997,《普宁西陇的老人赡养方式与吃伙头初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陈章颖、王鸣、徐慧芳,2011,《男男性接触者互联网行为特征及接受干预的意向分析》,《华南预防医学》第3期。

陈争争,2010,《海淀法院民二庭调研赡养纠纷的特点》,北京法院网,4月12日发布。

陈拯民,1998,《萧山竹林寺女科僧医的渊源》,《中华医史杂志》第1期。

陈志潜,1987,《中国乡村卫生工作经验》(草稿)。

程恭让,2002,《从太虚与梁漱溟的一场争辩看人生佛教的理论难题》,《哲学研究》第5期。

迟子建,2005,《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北京出版社。

崔欣,2009,《贵州省部分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第12期。

崔月琴、孙艺凌,2014,《转型期宗教慈善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思想战线》第4期。

答旦,2001,《中国自杀研究五十年》,《医学与社会》第14卷第4期。

戴浈浈、钟晓妮、彭斌,2014,《西部地区男同性恋人群与男双性恋人群相关特征比较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36卷第19期。

党俊武,2012,《关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基础的探讨》,《人口研究》第3期。

道悟,2015,《唐代律法与寺院安养制度》,《中国佛学》第2期。

邓莉雅,2015,《从功德会到基金会》,《法音》第3期。

邓玲、冯玲,2011,《昆明市官渡区长卡司机艾滋病综合检测分析》,《卫生软科学》第3期。

邓铁涛、程之范,2000,《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邓子美,1998,《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法音》第6期(上)、第7期(下)。

迪尔凯姆,2001,《自杀论》,北京:三联书店。

丁福保,2015,《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董沛文,2014,《成仙秘方五十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豆智慧、张福杰、赵燕,2015,《中国2002年-2014年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36卷第12期。

杜骏飞、李耘耕、陈晰、王凌霄,2009,《现代网络游戏中的传统与现代》,《新闻大学》第3期。

杜鹏、王武林,2014,《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第6期。

杜雅薇、王玉来,2009,《从中医传承模式思考当前中医教育》,《中医药管理杂志》第8期。

恩格斯,1956,《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

法音,1997,《上海宝山净寺举行万佛楼佛像开光》,《法音》第12期。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7,《中国市场化指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樊瑾莉,2017,《社会保障对僧人生活的补充作用》,《山西青年》第2期。

范行准,1986,《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方静、王建军、童晓文,2010,《如何避免卵巢良性肿瘤的过度治疗》,《医学与哲学》第31卷第2期。

方静文,2015,《超越家庭的可能: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互助养老——以太监、自梳女为例》,《思想战线》第4期。

方旭东,2012,《意向与行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哲学阐释》,《社会科学》第5期。

费孝通,2003,《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第7期。

费孝通,2004,《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

封润华,2005,《北京市老年人亲情权益法律保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冯杰,2007,《博士下乡与乡村建设》,《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伏圣高,2010,《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历史和发展》,《预防医学论坛》第55期。

福保(编),2015,《佛学大辞典》,北京:文化出版社。

福柯,2003,《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

福柯,2005,《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0,《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1,《临床医学的诞生》,上海:译林出版社。

傅孟真,1934,《所谓国医》,《独立评论》第115卷。

富晓星,2012,《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观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富晓星、刘上、陈玉佩,2014,《主位诉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以流动儿童为例》,《社会学研究》第4期。

甘满堂、娄晓晓、刘早秀,2014,《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期。

高丙中,2012,《“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思想战线》第1期。

高虹、林志刚,2013,《老板佛教徒的灵性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上海明心禅宗道场的考察》,《社会与公益》第4期。

高健、袁焕欣、许阳阳、周凯,2012,《大学生中医保健知信行及相关因素对主观健康状态的影响》,《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10页。

高良敏、陈良、赵金仙,2011,《用BED-CEIA方法估算2010年云南省玉溪市MSM人群HIV-1感染》,《卫生软科学》第25卷第3期。

高良敏、李世福、付金翠等,2014,《四种方法在玉溪市IDU人群HIV-1感染态势评估中的应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第7期。

高一飞,2008,《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

高兆明,2000,《社会失范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桂瑶瑶,2009,《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其培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齐放、张洁,2002,《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第18卷第7期。

郭松义,2007,《自杀与社会:以清代北京为例》,《中国社会史评论》第8卷。

郭巍,2010,《中国1995-2009年吸毒者艾滋病毒感染和梅毒流行趋势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6期。

郭晓宇,2006,《网络签名取消中医纯属闹剧》,《法制日报》10月18日电子版。

郭颖颐,1989,《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唯科学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郭于华,2001,《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第4期。

郭于华,2011,《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子恒,1991,《八亿农民与优生优育》,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郭子辉、金梦玉,2014,《中国大陆媒体老人形象窘境及其影响》,《新闻传播》第11期。

韩朝忠,2015,《近代华严宗发展研究(1840-1949)》,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韩鸿,2011,《参与和赋权:中国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影像研究》,《国际新闻界》第6期。

韩克庆,2014,《延迟退休年龄之争》,《社会学研究》第5期。

何建明,2006,《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何明、陶琳,2008,《村落权威再生产的人类学分析——以边疆民族地区城中村老龄协会成立仪式为中心的讨论》,《思想战线》第3期。

侯燕兴,2008,《性别、权利与社会转型:1927-1937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侯莹,2014,《情性互惠和群体互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胡浩,201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2.45亿》,新华社,11月19日电。

黄鹂、原嘉民、魏蕾、杨志敏,2010,《广东省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医药科普需求调查的初步分析》,《甘肃中医》第1期。

黄宇光,2010,《手术患者临床用血的挑战与对策》,《中国输血杂志》第10期。

辉县中医学会,1959,《中医秘方验方集锦》(第三期),超星电子版。

慧堂,1946,《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及男女二养老院近况》,《佛教公论》第4期。

霍涌泉、段海军,2008,《认知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进路与发展前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1期。

霍玉敏,2005,《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理论导刊》第10期。

疾控局(卫生部疾病控制司),1997,《中国1996年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第5期。

疾控局(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中国1995-1998年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1期。

纪颖、张炎、王倩怡,2012,《在校流动儿童健康风险研究述评》,《人口与发展》第4期。

纪智闵,2009,《暧昧的奸情:清代乾隆时期男同性性犯罪问题探讨》,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清华大学”。

季羡林,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

贾真琳、陈茜、戴季弘,2005,《天津市区小学生饮食行为及营养知识调查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第11卷第2期。

江丹,1999,《中医药在英国的现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1期。

江苏中医委(江苏省中医中药学术研究委员会),1958,《中医秘方验方汇编》(第一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交通部,1989,《交通运输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8月26日公布)。

焦泉,2005,《弘扬中国传统药业道德思想》,《药学教育》第2期。

教育部,1913,《教育部令第二十五号:医学专门学校规程》,《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1卷第5期。

景军,1998,《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社会学研究》第1期。

景军,2006a,《铁默斯预言:人血买卖与艾滋病的孪生关系》,《开放时代》第6期。

景军,2006b,《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景军,2013,《神堂记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景军、孙晓舒、周沛峰,2012,《亲密的陌生人:中国三个城市的男同性恋交友格局》,《开放时代》第8期。

景军、王晨阳、张玉萍,2014,《同性恋的出柜与家本位的纠结》,《青年研究》第5期。

〔美〕克罗斯比,艾尔费雷德·W.,2010,《哥伦布大交换——194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孔祥顺、骆峻、刘嘉,2005,《浅析第三部门理论视野下的集体抗癌社会工作组织》,《当代医药论丛》第14期,第3~4页。

孔雪雄,1934,《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

乐国安,1994,《当代中国社会越轨行为》,北京:知识出版社。

雷婷、马亚娜、聂宏伟、张耀东,2012,《中国现阶段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Meta分析》,《现代预防医学》第8期。

李传达,2007,《我院临床输血分析(2000年-2006年)》,《实用医技杂志》第16期。

李东民,2008,《中国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系统的历史和现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12期。

李楯,2005,《艾滋病问题与人权保护》,《人权》第2期。

李福成、梁敏茹、吴卫民,2000,《谁为老人撑起法律的保护伞》,《长寿》第10期。

李红辉,2011,《梁漱溟农民教育与文化复兴关系刍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3期。

李景汉,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发行,北平:大学出版社。

李景汉,1934,《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

李军,2014,《养老与寿藏:明代宦官崇奉佛教的一个侧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俊清,2012,《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李坤,2009,《近现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李连学、高良敏、马懿,2011,《探索小城镇/农村地区MSM人群传统文化、我认同及HIV相关风险行为》,《医学信息旬刊》第24卷第12期。

李茂才、陈拯民,1998,《萧山竹林寺女科史略及其医疗特色》,《中医杂志》第4期。

李楠、冯斐菲、汤羽扬,2007,《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北京规划建设》第4期。

李强,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河北学刊》第5期。

李全生,2008,《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淑慧,2010,《宋代国家对医学文献的搜集与收藏》,《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5期。

李廷杰,1958,《卢老太太献六代祖传秘方》,《中国中药杂志》第11期。

李文彬、泰瑞·雷,2010,《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世界宗教文化》第2期。

李银河、王小波,1992,《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英,2016,《中韩日三国弃老型故事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

李月友,2010,《商洛市2009年男性长途司机哨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监测结果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第5期。

李哲、常暖、李黎,2014,《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历史现状及对策》,《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第38卷第1期。

李振江,2007,《我院5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及体会》,《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3期。

李志,2007,《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哲学研究》第1期。

李宗陶,2006,《祭毒》,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存档。

联合国,1992,《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联合国,2012,《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中文版)。

梁鹰,1996,《中国能养活自己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廖龙辉,2001,《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第4期。

林红,2016,《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历时和共时向度》,《中华环境》第8期。

林漫燕等,2006,《2000-2004年我院临床输血统计分析》,《中国医院统计》第1期。

林巧明、石向实,2010,《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调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S2期。

林贤明,201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林秀怡,2003,《心理特质、紧张对青少年偏差及犯罪行为影响之研究》,《玄奘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凌宝存,2004,《临床医疗中的两个过度治疗》,《临床军医杂志》第3期。

刘华清、费立鹏,1997a,《中国城乡老年人自杀死亡问题分析(1990-1994)》,《中国老年学杂志》第17卷第5期。

刘华清、费立鹏,1997b,《中国城乡老年人1990—1994年自杀死亡问题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1卷第1期。

刘康迈,2000,《内蒙某地长卡司机与HIV传播有关的危险行为调查》,《疾病监测》第1期。

刘希平、易晖、罗振宇,2014,《律师告云南白药不列明药品成分败诉》,《法制日报》4月28日电子版。

刘喜元,2008,《试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自杀预防与救济机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4期。

刘夏蓓,2007,《宗教抱负与两性平权——甘南夏河藏传佛教尼僧宗教抱负的人类学调查》,《思想战线》第2期。

刘晓玉,2014,《读体见月与明末清初律宗中兴运动》,《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第6期。

刘欣如,1998,《印度种姓制的渊源》,《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

刘颖、丁社教,2008,《浅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用、冯云霞、郝建军、章茜、张桂萍、张介眉、凃晋文、同安方,2014,《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湖北中医杂志》第2期。

刘宇婧、陈清峰,2016,《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启动初期培育基地建设情况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第9期。

刘肇瑞、黄悦勤、马超,2017,《我国自杀率变化趋势(2002年-2015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31卷第10期。

刘志华,2007,《高唐县长途卡车司机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预防医学论坛》第10期。

刘志民,2000,《阿片成瘾者初始吸毒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9卷第2期。

楼玮群、桂世勋,2012,《上海高龄体弱老人家庭亲属照顾者的生活满意度:照顾资源的作用》,《人口与发展》第3期。

卢国强,2014,《前7个月北京摩托车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同比倍增》,新华社,8月30日电。

卢小莲,2010,《梧州市各级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3期。

卢跃刚,1993,《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陆汉文,2002,《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陆黎明,2011,《无锡市北塘区刘潭社区流动儿童营养状况调查》,《中外妇儿健康》第7期。

栾文敬,2016,《老龄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老年歧视的实证研究》,《工作与管理》第5期。

吕文江,2008,《理性与文化之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占江,2009,《中医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发明与专利》第1期。

罗红光,2013,《“家庭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制度建设》,《社会学研究》第3期。

孔雪雄,1934,《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

马贵侠,2010,《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马汉广,2009,《论福柯的微型权力理论》,《学习与探索》第6期。

马建石、杨育裳、吕立人(编撰),1992,《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马一,2014,《中国失独家庭救济机制的系统建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马永清,2006,《吸毒越轨行为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存档。

马勇、郭杨、范竞、邵阳,2013,《大学生对中医文化认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

麻国庆,2016,《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思想战线》第3期。

〔美〕麦克尼尔·咸廉·H.2010,《瘟疫与人》,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曼海姆,2011,《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梅克雯、尉敏琦、王健,2010,《上海市闵行区居民控烟知信行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第9期。

梅尧臣,2015,《和韩五持国乞分道损山药之什》,http://www.shi-cimingju.com。

孟文科,2006,《平教会定县实验中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考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莫龙,201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及其调控》,《人口研究》第6期。

莫宗通,2014,《养老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1期。

穆光宗,2007,《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浙江学刊》第3期。

牛景丽、于丹,2007,《〈仙剑奇侠传〉的文化承载》,《黑龙江社会科学》第1期。

讴歌,2008,《1930年代的赤脚医生》,《书摘》第1期。

潘蛟,2004,《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民族艺术》第3期。

潘绥铭,2000,《生存与体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绥铭(主编),2004,《艾滋病时代的性生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2005,《呈现与标定:中国“小姐”深研究》,台北:高雄万有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2013,《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旭涛,2015,《山东华严寺大地慈养院》,《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29日第6版。

裴晓梅,2004,《从“疏离”到“参与”:老年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学海》第1期。

裴晓梅,2006,《劣势积累与制度公平》,《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裴晓梅、王浩伟、罗昊,2014,《社会资本与晚年健康——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实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皮艺军,2004,《越轨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齐明珠,2013,《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齐晓安、陈胜利,1985,《KAP调查的设计方案》(上/下),《人口学刊》第3期,第5~62页、第2期。

乔素玲,2002,《痛苦诀别:1920年广州市民自杀透视》,《广州史志》第3期。

青蒿研究协作组,1979,《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中药药学杂志》第2期。

轻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1956,《中药成药配制经验介绍》,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2005,《中英项目评估报告》,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存档。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12,《老年同志口述史材料汇编》。

渠敬东,1999,《缺席与断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曲壹方,2016,《基于地域与经济差异的寺院养老模式的选择》,《文学教育》第7期。

全国老龄委,2009,《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汇编》,北京:华龄出版社。

荣增举,2016,《青海藏区寺院养老模式的调查与思考》,《社会工作与管理》第3期。

荣增举、蒲生华,2013,《宗教寺院与藏族聚居区新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构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单家银,2014,《健康教育社会组织论坛成功举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3期。

上海老龄网,2010,《老年人应慎重处理动迁款》,上海老龄网8月17日发布。

上海市环保局,1994,《环境污染、厂群矛盾与处理对策》,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出版社。

申惠国、宫志敏、田秀红、李惠英,2000,《闵行区老年人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第12卷第1期。

沈原,2007,《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社会学研究》第2期。

史同新、张北川、李秀芳,2009,《男男性行为者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30卷第7期。

释太虚,1928,《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海潮音》第9卷第4期。

释太虚,1934,《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海潮音》第15卷第1期。

司开玲,2011,《农民环境抗争中的审判性真理》,《开放时代》第8期。

宋旭明,2013,《中医临床处方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困境与法律对策》,《企业家天地》第5期。

苏春艳,2009,《生命商品: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原血液市场》,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孙东华、杨艳红、盖东滨,2000,《滨州地区保健食品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与健康》第10期。

孙立平,2007,《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中国老区建设》第5期。

孙海燕,2016,《寺庙养老模式初探》,《智富时代》第11期。

孙溥泉,1980,《我国古代医家的救死扶伤精神与高尚的医疗作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第3期。

谭苑芳,2009,《佛教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概述》,《宗教学研究》第4期。

唐咏,2012,《高龄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与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学术论坛》第9期。

堂克志,2003,《长卡司机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与对策研究》,《预防医学情报杂志》第4期。

腾学敏,2010,《我国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现状与对策研究》,《职业与健康》第6期。

田成刚,2007,《晏阳初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教训》,《探索与争鸣》第12期。

田峰,2008,《裘吉生整理出版中医文献的成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

田秋菊,2014,《五台山佛教僧人养老模式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童戈,2005,《中国男男性交易状态调查》,北京: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容,1981,《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第5期。

汪宁,2017,《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挑战》,未刊稿。

王宝珍,2003,《吸毒者复吸问题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第8期。

王鼎、王玉亭,1995,《老年人自杀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第1期。

王佳,2013,《当代佛教公益慈善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宗教与民族》第8期。

王建民,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民俗研究》第4期。

王江松、邵慧萍,2006,《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王君等,2006,《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第12卷第3期。

王陇德,2006,《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璐,2010,《中国2009年部分城市社区嫖客人群AIDS相关行为与HIV感染率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第4期。

王平,2013,《电视广告中老年人形象的运用与重塑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王名、孙伟林,2010,《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

王名、陶传进,2004,《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第1期。

王巧灵,2002,《中国血液安全问题的制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王晴锋,2014,《“家庭出柜”:影响因素及其文化阐释》,《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

王晓锋,2017.《玉溪市防艾20年回眸》(玉溪市疾控中心未刊稿)。

王天夫、王飞,2014,《家庭财富累积、代际关系与传统养老模式的变化》,《老龄科学研究》第1期。

王天夫、王飞、唐有财、王阳阳、裴晓梅,2015,《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王树林、李永平、俞科贤,2013,《大学生中医就医情况及对中医药现状认识情况调查》,《西部中医药》第9期。

王苏中,2000,《社区高血压合作管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全科医学》第4期。

王涛,2016,《社区随访管理对失独老人慢性病情况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卫生产业》第21期。

王维志,1987,《中国人口寿命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小尚,2008,《环境法庭司法实践之我见》,《财经界》第3期。

王志刚、贺云龙、田侃,2014,《专利转化视角下我国中药专利审查方式的再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第31卷第12期。

卫计委,201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卫计委,2015,《2015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卫生部,2010,《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

魏乐博(Robert Weller),2009,《中国社会的宗教和公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魏小潭,201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温茂兴,2013,《武当山道教医药的源流与代表人物》,《内蒙古中医药》第29期。

文彬,2010,《中国同性恋大事记》,《性教育与生殖健康》第3期。

文军、桂家友,2012,《中国1949年以来城乡公民权利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瓮学清、路孝琴、刘哲,2004,《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第7卷第11期。

乌媛,2013,《近年来国内灵性资本研究概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吴帆,2008,《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青年研究》第7期。

吴帆,2013,《基于人口视角对欧债危机的社会观察》,《人口研究》第37卷第3期。

吴飞,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继金,2015,《抗战时期的海报》,《文史天地》第9期。

吴金逵,2009,《略谈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僧尼的供养方式》,《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吴敏,2005,《上海市嘉定区1112名流动男性民工STD/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第11卷第3期。

吴名响、张律,1997,《新刑法为何取消流氓罪》,《上海人大月刊》第11期。

吴卫星,2008,《中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立法问题与建议》,《环境保护》第20期。

吴相湘,1981,《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吴尊友,2009,《中国艾滋病疫情监测面临的挑战》,《疾病监测》第11期。

武卫政,2008,《环境维权亟待走出困境》,《人民日报》1月22日第5版。

夏国美、杨秀石,2005,《商业性性交易者艾滋病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社会》第5期。

夏杰、尹蔚萍、张文荫,2014,《发展中医医院中药制剂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第9期。

谢振华(编),1994,《中国环境典型案例与执法提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忻平,1998,《无奈与抗拒》,《学术月刊》第12期。

新华网,2005,《卫生部将建无偿献血公示制》,2月6日电。

星云,1999,《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1999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

杏林,1929,《教育部令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布告》,《杏林》第5期。

徐根发,2010,《办好乡镇抗癌组织普及群体抗癌》,《中国群体抗癌与癌症康复研讨交流大会》,第105~107页。

徐缓、何景琳,2002,《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与艾滋病行为干预》,《中国健康教育》第18卷第2期。

徐慧兰、肖水源,1999,《城市居民自杀流行学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第9卷第4期。

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刘连忠,2000,《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4卷第2期。

许骏、刘聪、杨连第,2012,《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病例发现与管理的实践及探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第4期。

徐恺,1935,《注意中医条例考虑的演变》,《光华医药杂志》第3卷第2期。

徐连明,2016,Temple-Based Eldercare in Rural Yangtze River Delta,未刊稿。

徐灵胎,1985,《慎疾刍言》(重印版),北京:中华书局。

徐凌、陈茜、张雪梅,2017,《老年人照顾者照顾困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临床护理》第4期。

徐美琴、周华、胡义扬,2013,《海派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思考》,《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第6期。

徐亚静,2010,《中药院内制剂在困境中徘徊》,《中国医药报》4月6日电子版。

许振华、高慎昌,1992,《禁方源流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医药学报》第1期。

阎瑾、纪卫红、魏慧英,2010,《兰州市2009年七里河区400名长卡司机HIV、丙肝、梅毒感染状况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第5期。

颜丽媛,2012,《清代性侵害案件中男性受害者的法律保护》,《中国刑事法杂志》第10期。

杨丽云,2004,《农村天主教徒互惠行为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杨念群,1999,《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第4期。

杨念群,201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庆峰,2009,《某院临床输血分析(2001年-2007年)》,《中国医药指南》第8期。

杨延娜,2010,《从骗子到神医》,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姚苗,2013,《中医药老字号传统技术实施的困境与制度创新》,《中医药管理杂志》第2期。

叶浩生,2003,《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心理科学进展》第11卷第1期。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2013,《广东流动人口研究》,《南方人口》第1期。

叶萍,2008,《大连地区临床用血情况调查》,《中国输血杂志》第5期。

于飞,2011,《灵性资本、精神资本与佛教文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余成普,2010,《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社会》第2期。

余成普,2016,《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国外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述评》,《民族研究》第6期。

余成普、袁栩、李鹏,2014,《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社会学研究》第1期。

袁建华,2001,《艾滋病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法学院存档。

袁同凯、郭俊丽,2017,《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现代调适与实践探索》,《河北学刊》第3期。

袁同凯、郭淑蓉,2014,《论救济型佛教慈善组织的生存逻辑》,《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岳立松,2005,《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岳小国,2011,《西藏麻风病患者的生死隔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宣读论文。

曾光,1998,《第二代HIV艾滋病监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第2期。

曾奇、梁慧敏、王国军,2009,《过度治疗的成因及遏止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第22卷第2期。

曾艳阳,2010,《太虚的人间佛教理念提出及影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4期。

曾智、申俊龙,2013,《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研究》,《中医杂志》第54卷第17期。

詹洪中,1996,《西藏麻风病防治三十年》,《西藏医药杂志》第4期。

张翠兰、贾玉山,2005,《大同市1000例长途卡车司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第6期。

张存悌,2009,《名人与中医(21)》,《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9期。

张东娇,2004,《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转型》,《当代教育论坛》第10期。

张海洋,2000,《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第5页。

张海英,2003,《乡村建设中的卫生保健工作——定县实验中建立的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张海云,2009,《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养老模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张宏,2011,《福州市2010年5类艾滋病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结果分析》,《职业与健康》第21期。

张箭,2004,《梅毒的全球化和人类与之的斗争》,《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6卷第2期。

张杰,2004,《清代有关同性性犯罪的法律规定及对当前相关立法的启示》,《中国性科学》第3期。

张杰,2009,《中国古代同性恋之最》,《中国性科学》第18卷第3期。

张立伟,2013,《积极老龄化的传媒博弈》,《新闻记者》第2期。

张敏、牛崇信、王晓萍、程涛、潘文,2010,《在校大学生中医药科普需求与宣传的调查研究》,《甘肃中医》第10期。

张清津,2012,《灵性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改教》,《文史哲》第3期。

张瑞贤、张卫,2010,《文革期间开门办科研与中草药运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第1期。

张世文,1936,《定县农村工业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发行,北平:大学出版社。

张文宏,2003,《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张先清,2011,《身体的隐喻: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学术月刊》第11期。

张小军、裴晓梅,2005,《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张懿,2012,《青蒿素“专利之痛”又将发作?》《文汇报》5月11日电子版。

张永刚、杨红星,2008,《近代视野下的定县卫生实验区》,《历史教学》(高校版)第3期。

张源林,2015,《城市失独者组织化探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立新,2014,《转型社会宗教参与养老的模式探析》,《学理论》第10期。

赵朴初,1981,《佛教常识答问》,《法音》第3期。

赵朴初,1983,《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第6期。

赵小童、王若瑶、刘凤霞,2015,《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现状调查及分析》,《小学科学》(教师版)第1期。

赵旭东,2009,《文化的表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艳、陈任、赵然,2015,《艾滋病防治领域公民社会组织中文文献计量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第9期。

赵永康(编),1989,《环境纠纷案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1959,《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甄凯晨,2008,《互助婚姻——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行为策略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郑杭生、张春,2004,《晏阳初: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郑颂英,2001,《当前佛教三大事》,《佛教文化》第2期。

郑也夫,2001,《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央国医馆,1936,《训令各县府转饬关于采访民间效验国医秘方仰各遵办》,《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35期。

钟洪亮、吴宏洛,2013,《佛教慈善组织养老服务递送能力的探索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周伯煌,2008,《环境法庭的设立问题探讨》,《企业家天地》第3期。

周海旺、高慧、杨晓萍,2009,《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人口与发展》第15卷第1期。

周海旺、寿莉莉,2007,《支持老年照顾者:应对高龄化社会的老年照护挑战》,《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

周红云,2003,《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周娴,2008,《中国电影海报一百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

周颖,2009,《北京新规鼓励使用中药制剂》,《中国中医药报》8月17日电子版。

周大鸣、刘朝晖,2006,《制度性歧视与社会公正——以厦门农民工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期。

周大鸣、杨小柳,2014,《从农民工到城市新移民:一个概念、一种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周大鸣,2017,《中国农民工研究三十年——从个人的探索谈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朱德明,1996,《近代上海租界卫生史略》,《中华医史杂志》第1期。

朱琳,2005,《吸毒人群社会行为因素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6期。

朱眉华、吴世友,2012,《社会工作介入与研究的新方法:影像发声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朱云涛,2005,《人类本能与戏剧本质——对熊佛西的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戏剧艺术》第6期。

祝薇,2010,《以道德代宗教——论梁漱溟的宗教观》,《学术界》第2期。

庄孔韶,1996,《银翅》,台北:皇冠书局。

庄孔韶,2005,《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广西民族研究》第2期。

庄孔韶,2015,《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两个整体性》,《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邹涨、恩智勇、张秋凌,2005,《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第2期。

朱晓阳,2006,《纠纷个案背后的社会科学观念》,《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期。

左焕,2012,《儿童参与发声小组实践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

Abbott,Ryan.2014.Documenting Traditional Medical Knowledge.Geneva: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Aubeeluck,Aimee & Buchanan Heather.2006.“Capturing the Hunti-ngton's Disease Spousal Carer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and Practice,5(1):95-116.

Barnicoat,John.1972.A Concise History of Posters.London.UK:Thames and Hudson.

Becker,Howard.1963.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NY:Free Press.

Berger,Peter & Thomas Luckmann.196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N.Y.:Anchor Books.

Boyer,Paul.1974.Salem Possessed:The Social Origin of Witchcraf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Lester.1995.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New York,NY:W.W.Norton.

Bu,Liping & Elizabeth Fee.2010.“Communicating with Pictures:The Vision of Chinese Anti-Malaria Poster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0(3):424-425.

Chow E.P.,Wilson D.P.& Zhang L.2011.“HIV and Syphilis Co-infection Increasing among Men who J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Plos One,6(8):e22768.

Chow E.P.,Wilson D.P.& Zhang L.2011.“What is the Potential for Bisexual Men in China to Act as a Bridge of HIV Transmission to the Female population?” BMC Infectious Diseases,11(1):242.

Chow E.P.,Gao L.& Koo F.K.et al.2013.“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rs and Multiple Partnership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Living in a Rural Area of Yunnan Province,China:2010-2011.”Sexual Health,10(6):2387-2394.

Cohen,Stanley.1972.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The Creation of Mods and Rockers .London,UK:MacGibbon & Kee.

Croizier,Ralph.1968.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MA:MIT Press.

Durkheim,Emile.1997.Suicide:A Study in Sociology .New York,NY:Free Press.

Farmer,Paul.1990.AIDS and Accusation:Haiti and the Geography of Blame.Berkele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auci,Anthony.2008.“Twenty Five Years of HIV.”Nature,453:288-290.

Foucault,Michel.1998.History of Sexuality:The Will to Knowledge.New York,NY:Penguin.

Fukuyama,Francis.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NY:Free Press.

Furedi,Frank.1997.Culture of Fear:Risk Taking and the Morality of Low Expectation.London,UK:Cassell.

Galtung,Johan.1969.“Violence,Peace,and Peace Research.”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6(3):167-191.

Gamble,Sidney & Burgess,John.1921.Peking:A Social Survey .New York,NY:George H.Doran Company.

Gamble,Sydney.1954.Ting Hsien:A North China Community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blin,James.1990.“Trypanosomiasis Control in African History:An Evaded Issue?”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31(1):59-80.

Goode,Erich & Ben-Yehuda Nachman.1994.Moral Panic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 .Oxford,UK:Blackwell.

Grant,Le Julian.1997.Postscript,in 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Richard Titmuss).London,UK:LSE Books.

Guntupalli,Aravinda Meera.2006.The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of Heights in North,West and East India,1915-44.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Helsinki,Finland.

Guo,Jinhua.2016.Stigma:An Ethnography of Mental Illness and HIV/AIDS in China .Hackensack,NJ:World Century.

Hanson,Martha.2008.Maoist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Chinese Medicine,and SARS,Lancet,372(9648):1457-1458.

Hayford,Charles.1973.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Y.C.James Yen and 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

Huang,Shu-Min,Falk Kimberley C.& Chen Su-min.1996.“Nutritional Well-Be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Modern China,22(4):355-381.

Hughes C.C.& Hunter J.M.1970.“Disease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Social Science & Medicine,3(4):443-493.

Huijer H.,Abboud S.& Dimassi H.et al.2009.“Palliative care in Leban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15(7):346-53.

Jackson D.J.et.al.1997.“Decreased Incidenc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Trucking Company Workers in Kenya.”AIDS,11(7):903-909.

John Henderson,The Titanic Disaster in Figure,1998年数据表格,http://blogtanic.word press.com/tag/john-kehenderson,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10月5日。

Kelton,Paul.2007.Epidemics and Enslavement.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Kleinman,Arthur.1988.The Illness Narratives:Suffering,Healing,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NY:Basic Books.

Koo F.K.,Chow E.P.& Gao L.et al.2014.“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HIV among Gay Men in Rural China.” Culture,Health & Sexuality,16(3):302-315.

Kopytoff,Igor.1988.“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uhn,Philip.1990.Soul Stealers: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mbrideg,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uniala A.2009.“How much can a KAP Survey Tell us about Peopl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nthropology Matters,11(1):1-13.

Leslie,Charles & Young Allan(editors).1992.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ck,Margaret.1998.“Menopause: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 Psychosomatic Medicine,60(4):410-419.

Lock,Margaret.2001.Twice Dead:Organ Transplant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Death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ck,Margaret & Nguyen.Vinh-Kim.2010.An Anthropology of Biomedicin .London & New York:Wiley-Blackwell.

López,Ellene.et al.2005.“Quality-of-life Concerns of African Americ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in Rural North Carolina.”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15(1):99-115.

Luhmann,Niklas.1979.Trust and Power:Two Works,New York,NY:Wiley and Sons.

Mace,Rodney.1999.British Trade Union Posters .London,UK:Sutton Press.

Manjunath J.V.,Thappa D.M.& Jaisankar T.J.2002.“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Sexual Lifestyles of Long Distance Truck Dri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13(9):612-617.

Marmot,Michael.1987.“Employment Grad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British Civil Servants.”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32(4):244-249.

Marmot,Michael.1991.“Health Inequalities among British Civil Servants:The Whitehall 11 Study.”Lancet,337(8754):1387-1393.

Mauss,Marcel.1954.The Gift: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New York,NY:W.W.Norton & Company.

Merton,Robert.1936.The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Purposive Social Action,in Sociological Ambivalence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NY:Free Press.

Merton,Robert.1938.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NY:Free Press.

Merton,Robert.1959.“Social Conformity,Deviation,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4:177-189.

Milner,Colin,Kay Van Norman & Jennifer Milner.2011.“The Media's Portrayal of Ageing,” in John Beard ed.,Global Population Ageing:Peril or Promise ? 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

Montaner,J.S.,Lima,V.D.& Harrigan,P.R.et al.2014.“Expansion of HAART Coverage is Associated with Sustained Decreases in HIV/AIDS Morbidity,Mortality and HIV Transmission.”Plos One,9:e87872.

Nelson,Todd.2005.“Ageism:Prejudice against our Feared Future Self.”Journal of Social,Issues,61(2):207-221.

O'Brien Kevin & Lianjiang Li.1995.“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China Quarterly,143:756-783.

Palmore,Erdman.2004.“Age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19:41-46.

Paquette,D.Schanzer D.& Guo H.et al.2014.“Impact of HIV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Preventive Medicine,58:1-8.

Parkin,Frank.1974.The Social Analysis of Class Structure .London,UK:Tavistock.

Parkin,Frank.1979.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ul Starr.1982.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The Rise of a Sovereign Professon and the Making of a Vast Indastny .New York,N.Y.:Basic Books.

Pei,Minxin.1997.“Citizens vs.Mandarins: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152:832-862.

Pisani,Elizabeth.et al.2003.“HIV Surveillance: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Vol.32,supplement 1,pp.3-11.

Pontell,Henry.2004.Social Deviance:Reading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NY:Prentice Hall.

Poon A.N.,Li Z.,Wang N.& Hong Y.2011.“Review of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AIDS Care,23(S1):5-25.

Rabinow,Paul.1999.French DNA .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mjee,G.& Gouws,E.2002.“Prevalence of HIV among Truck Drivers Visiting Sex Workers in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29(1):44-49.

Rowland,Christopher.1999.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beration Theology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nciman,Walter.1966.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London,UK:Routledge.

Sahlins,Marshal.2002.Waiting for Foucault,Still.Chicago,IL:Prickly Paradigm.

Saleem T.,Ishaque S.& Habib N.et al.2009.“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Survey on Organ Donation among a Selected Adult Population of Pakistan.” BMC Medical Ethics,10:5.

Shevory,Thomas.2004.Notorious HIV:The Media Spectacle of Nushawn Williams .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idibé,M.et al.2016.“The UNAIDS 90-90-90 Target:A Clear Choice for Ending AIDS and for Sustainabl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19(1):e21133.

Simme,George.2004.The Philosophy of Money .London,UK:Routledge.

Singh A.,Kaur S.,& Walia I.2002.“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Menopause and Menopausal Age.”Bulletin of Indian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Medicine,32(2):121.

Smil,Vaclav.1995.“Who will Feed China?” China Quarterly,143:801-813.

Sternberg P.& Hubley J.2004.“Evaluating Men's Involvement as a Strategy i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Promotion.”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9(3):389-396.

Su S.,Chen X.& Mao L.et al.2016.“Superior Effects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Compared to Other HIV at Risk Populations in a Large Cohort Study in Hunan,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Public Health,13(3):283.

Tamir D.& Weinstein R.et al.2000.“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and Practice 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Public Health Reviews,29(2-4):145-151.

Tamir D.,Weinstein R.,Dayan I.2001.“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and Practice(KAP):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Public Health Reviews,29(2-4):145.

Titmuss,Richard.1997.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 .London,UK:LSE Books.

UNAIDS.1999.Second Generation Surveillance for HIV/AIDS .Geneva,WHO Publications.

UNAIDS.2011a.Guidelines on Surveillance among Populations Most at Risk for HIV .Geneva,WHO Publications.

UNAIDS.2011b.UNAIDS Terminology Guidelines .Geneva,WHO Publications.

UNAIDS.2014.Fast Track:Ending the AIDS Epidemic by 2030.Geneva:UNAIDS.

Wang,Caroline & Pies Cheri.2004.“Family,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through Photo Voice.”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8(2):95-102.

Wang,Caroline,Burris Mary Ann & Xiang Yueping.1996.“Chines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42(10):1391-1400.

Weber,Max.2010.“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with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10(2):137-152.

Welby,M.2006.“Climacteric Symptoms among Japanese Women and Men:Comparison of Four Symptom Checklists.” Climacteric,9:298-304.

WHO.2003.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HIV Sentinel Serosurveys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Other Groups.Geneva,WHO Publications.

WHO.2005,Blood Safety and Donation .Geneva,WHO Publications.

WHO.2014.Preventing Suicide:A Global Perspective .Geneva,WHO Publications.

Wong W.C.,Zhang J.& Wu S.C.et al.2006.“The HIV Related Risks among Men having Sex with Men in Rural Yunnan,China:A Qualitative Study.”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82(2):127.

Worth H.,Jing J.& Mcmillan K.et al.2017.“Under the Same Quilt:The Paradoxes of Sex between Me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64(1):61-74.

Wu,Fei.2005.“Gambling for Qi:Suicide and Family Politics in a Rural North China County.”The China Journal,54:7-27.

Wu,Fei,2009.Suicide and Justice:A Chinese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Wu,Zunyou,Sullivan S.G.& Wang Y.,et al.2007.“Evolution of China's Response to HIV/AIDS.”Lancet,369(9562):679-690.

Yap,Pow-meng.1958.Suicid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Young,Allan.1995.The Harmony of Illusions:Inventing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hang F.,Dou Z.& Ma Y.et al.2011.“Effect of Earlier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nd Increased Treatment Coverage on HIV-related Mortality in China:A National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11(7):516-524.

Zwart,Frank.2000.“The Logic of Affirmative Action:Caste,Class and Quotas in India.”Acta Sociologica,43(3):23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