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76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图书

REPORT ON CHINA'S NON-TRADITINAL SECURITY STUDIES

SSAPID:101-9398-6698-51
ISBN:978-7-5097-3161-1
DOI:
ISSN:
关键词:

非传统 安全 报告

[内容简介] 本皮书重点是通过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现状、问题、经验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国家发展的安全方略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性咨询报告。其研究对象极为广泛,涉及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安全以及认同安全等方面。此外,我国边疆跨境民族冲突、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毒品走私等也是本皮书的研究对象。 本皮书将逐年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剖析。每年定期面向社会发布中国非传统安全相关领域现状与未来前景研判,旨在呈现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并对下年度非传统安全形势进行预测,为党政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机构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图景。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非传统安全蓝皮书
编 辑:赵学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序二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主要作者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非传统安全与“平安中国”

   一 引言:我们处在何种安全态势中

    (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二)本书的宗旨、结构与要点

     1.第一部分要点

     2.第二部分要点

     3.第三部分内容要点

   二 非传统安全的语境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由来与特点

    (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理解与界定

    (三)非传统安全的“领域”特点

   三 2011年的非传统安全事件与样式

    (一)2011年非传统安全事件的类型分析

     1.建构性事件

     2.催化性事件

     3.重大关键性事件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样式

     1.因全球化而导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2.因不发展而导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3.以传统安全为手段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4.以非传统安全为手段的传统安全问题

     5.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

   四 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议题与建言

    (一)与全球安全治理紧密相关的议题

    (二)与国际及地区性安全治理相关的议题

    (三)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相关的议题

    (四)与中国自身社会治理相关的议题

    (五)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建构相关的议题

   五 非传统安全研究制度化

    (一)学术期刊

    (二)研究机构

    (三)教学课程

    (四)学科建设

    (五)研究项目、基金资助与学术网络

   六 2012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展望

    (一)2012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中国的非传统安全方略

     1.包容性发展

     2.创造性介入

     3.“和合主义”

   结语

 BⅡ 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分报告

  B.2 非传统安全的政府间国际合作

   一 中国与全球层面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全球治理的主要进展

    (二)全球治理面临的主要障碍

    (三)案例分析:20国集团的全球金融治理与中国的作用

   二 中国与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

    (一)中国参与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进展

    (二)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

    (三)案例分析:东亚地区的灾害管理合作及中国对策

     1.东亚灾害管理的合作机制及进展

    (二)东亚灾害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三)促进东亚灾害管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三 中国与双边非传统安全合作

    (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的进展与现状

    (二)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四 2012年: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展望

    (一)非传统安全的各层面治理将继续扩展和深化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合作与竞争的焦点

    (三)大国围绕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博弈将进一步增加

   五 结语:中国的困境与抉择

  B.3 欧洲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趋势

   一 2011年欧洲非传统安全问题状况

    (一)能源安全

    (二)移民问题

    (三)恐怖主义

    (四)气候变化

    (五)欧债危机

   二 欧洲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

    (一)能源安全

    (二)移民问题

    (三)恐怖主义

    (四)气候变化

    (五)欧债危机

   三 中国与欧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展望

  B.4 中南半岛非传统安全隐患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 中南半岛的非传统安全隐患

    (一)人口拐卖问题

    (二)缅甸北部童兵问题

    (三)缅北跨界民族武装对水陆战略通道的安全威胁

    (四)人工合成毒品暗流涌动

    (五)公共卫生

    (六)水电开发的资源安全

   二 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二)继续推动中缅边境地区的罂粟替代发展

    (三)改进防拐卖的司法程序

    (四)改进边检机制

    (五)引导中南半岛国家的公众舆论

   三 2012年中南半岛非传统安全局势展望

    (一)缅北跨界民族武装将由非传统安全隐患转变为显性威胁

    (二)认同危机将成为最难解决的非传统安全隐患

    (三)维护中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海外利益将面临考验

  B.5 中韩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与展望

   一 中韩非传统安全主要合作领域现状及成果

    (一)金融安全领域

     1.在《清迈协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韩双边货币互换*机制

     2.在东亚区域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达成共识

     3.中韩在区域框架内合作外,两国还展开双边金融合作

    (二)能源安全领域

     1.政策层面:官方共识以及相关政策

     2.交流层面:第一、第二轨道并行

     3.目前中韩能源(油气)合作的大型项目

    (三)海洋保护与开发合作

     1.黄海生态保护方面

     2.防治黄海污染方面

     3.黄海矿产资源开发方面

    (四)生态环境合作

     1.中韩生态环境合作的制度框架

     2.中韩生态环保合作的重点领域之现状及成果

    (五)中韩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1.灾害应急响应合作

     2.反洗钱、反恐

     3.防控传染疾病蔓延

   二 2012年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展望

    (一)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趋向

     1.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地区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将形成良性循环

     2.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将产生“外溢”效应

     3.“第二轨道”成为落实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推动者

    (二)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缺乏真正有效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

     2.以美国为主导的“集体防务”模式

     3.以韩美同盟为前提的韩国外交政策

     4.中韩民间不和谐情绪的加剧

    (三)加强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对策建议

 BⅢ 国内非传统安全问题分报告

  B.6 中国陆地边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一 2011年影响中国陆疆安全问题及其案例分析

    (一)生态问题

    (二)跨界资源问题

    (三)贫困问题

    (四)人口问题

    (五)边界纠纷

    (六)跨国贩毒问题

    (七)跨国民族迁徙、安置及身份问题

    (八)国外宗教势力入境传播问题

    (九)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

    (十)“三股”势力

    (十一)“中国威胁论”

   二 影响中国陆疆安全的问题特点分析

   三 中国陆疆安全问题的治理对策

  B.7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与趋势

   引言:非传统安全与能源安全

   一 中国的能源架构与问题

    (一)中国的能源分布及生产

     1.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及生产

     2.中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及生产

     3.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生产

     4.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开发

    (二)中国能源的消费

     1.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

     2.能效与节能

    (三)中国能源存在的安全忧虑

     1.中国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2.中国能源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 能源安全的维护及其前景

    (一)中国的国内能源安全政策

    (二)能源外交及中国国际能源战略

     1.能源外交:以美国为例

     2.中国的能源外交

     3.中国的国际能源战略

    (三)中国能跨越“能源危机”吗?

     1.日本大地震后世界能源安全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能源安全的前景展望

  B.8 中国核安全问题与趋势

   引言:2011年的中国核安全形势

   一 非传统安全与2011年的中国核安全

    (一)核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二)中国核安全存在的问题

     1.核安全立法方面的缺陷

     2.核能监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核电项目的安全保证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4.中国核安全面临原料短缺问题

    (三)非传统安全与2011年的中国核安全——以日本核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为例

   二 案例剖析:日本福岛核危机的启示

    1.要完善核电安全技术与管理

    2.进一步提高核安全标准,并且有效全面执行

    3.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充分共享各方的经验和能力

    4.进一步改进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5.加强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6.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三 2012年中国核电发展展望与核安全对策

    (一)从核能的本质来看,核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相对其他能源,具有特殊的优势

     1.核电站是清洁的能源

     2.核电站是经济的能源

     3.核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二)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核能仍是中国当前的最佳选择

     1.加强核安全应急机制建设

     2.加强核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3.加紧制定核安全规划,制定更加严格的核安全标准,提高核电技术水平

     4.加强中国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扩大核安全方面的民众参与和知情权

     5.加强核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加快核安全立法步伐

  B.9 人口城市化、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前言

   一 “人口—经济—能源—碳排放”的情境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经济—能源—碳排放”的情境分析

     1.情境分析的设定

    (三)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1.主要仿真结果

   二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责任

    (一)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国际比较

     1.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3.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

     4.排放阶段的国际比较

   三 环境安全及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的约束

    1.从能源消费角度推算碳排放峰值的可能满意度

    2.从人均碳排放及排放强度推算可能满意度

    3.中国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展望

  B.10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趋势

   一 我国食品安全关注点的变迁

   二 我国的食品安全: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理解

   三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进步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

    (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三)食品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增强

    (四)“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四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

    (一)中国的食品供应链

     1.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

     2.食品供应链各环节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二)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

    (三)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1.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2.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监管主体

     3.中国的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四)新技术的运用与食品安全——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五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2012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展望

     1.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绿色消费安全消费趋势显现

     2.从食品行业来看,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3.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来看,我们预测食品安全预警和重大事件处理能力、可追溯体系将成为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同时政府对于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将逐步加大

    (二)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销环节的组织化程度

     2.加大小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

     3.建立一批公益性的食品批发市场,加强批发市场内部安全监管

     4.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5.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B.1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一 电子政务环境下如何保障政府信息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国际概况

    (二)我国概况

   二 问题

    (一)设备设施与技术

     1.设备设施

     2.技术

    (二)法律与标准规范

     1.政府信息立法层次不高,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相对滞后

     2.立法惩处力度有待提高

     3.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建和风险评估测评标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管理方面

     1.人事风险

     2.组织体系风险

     3.人事风险与组织体系风险的相互关系

   三 对策

    (一)设备设施与技术

     1.基础设施、核心设备

     2.技术

    (二)法律与标准规范

     1.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明确《信息安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重视政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试评估体系的建设

    (三)管理

     1.内部管理

     2.外部管理

   四 未来展望

  B.12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与趋势

   一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安全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内容

    (二)现阶段土地资源安全关注的重点

     1.土地资源的经济安全因人口剧增而受到威胁

     2.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因人类活动而受到威胁

     3.土地资源的社会安全因产权制度不完善而逐渐显现

     4.土地资源的政治安全因国际利益冲突而日趋显现

     5.土地资源的伦理安全因人类社会认知有限而未受到重视

   二 2011年中国土地资源安全热点问题

    (一)“增减挂钩”中的农民“被上楼”:社会安全问题

     1.“增减挂钩”的由来及其积极意义

     2.“扭曲的挂钩”造成农民“被上楼”

     3.农民“被上楼”的启示

    (二)土地政策收之东隅,却失之桑榆:生态安全问题

     1.收之东隅:经济增长和耕地保护

     2.失之桑榆:土地低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

     3.“收之东隅、失之桑榆”的启示

    (三)土地攫取还是合作共赢:政治安全的警示

     1.“土地攫取”及其连锁反应

     2.中国被指责:新殖民主义?

     3.被指责的启示

   三 2012年中国的土地安全问题的重点关注

    (一)明晰土地产权的紧迫性

     1.当前土地产权制度的优势

     2.当前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

     3.明晰土地产权的紧迫性

    (二)规范土地财政的紧迫性

     1.土地财政的现状

     2.土地财政的弊端

     3.政府应对乏力

    (三)建立边境土地利用国际合作机制的紧迫性

     1.边境土地利用中的国际合作问题

     2.建立边境土地利用国际合作机制的紧迫性

   四 中国应对土地资源安全威胁的战略设计

    (一)土地资源安全战略的理解:社会建构的视角

    (二)土地资源安全战略的中国范式:和合主义的现实运用

     1.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合作与共赢

     2.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合作与共赢

     3.土地资源社会安全的合作与共赢

     4.土地资源政治安全的合作与共赢

     5.土地资源伦理安全的合作与共赢

    (三)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国家战略的现实路径

     1.建立和修复维护土地资源安全的社会基础

     2.重视促进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合作

     3.解决土地产权和立法中的根本问题

     4.改革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

     5.创新机制及时应对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土地资源安全威胁

  B.13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与趋势

   引言:水危机在历史中演化

   一 水资源危机全球概况

   二 我国水资源危机现状及热点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危机现状

    (二)2011年我国水资源热点问题

   三 水资源危机形成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造成“公地悲剧”

    (二)“国家本位”的发展战略导致竞争性过度开发

    (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水资源开发必然陷入安全与发展的两难

    (四)公共管理的缺位与制度保障的缺失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主因

   四 非传统安全视阈中的未来“水战争”

    (一)有形水战争

    (二)无形水战争

   五 我国水资源危机治理

    (一)创新理念——以新安全观作为水资源危机治理的理论指导

    (二)确立价值——以“绿色正义”作为水资源开发的伦理标准

    (三)完善体制——以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作为水资源治理的基本措施

     1.水资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2.水资源安全的制度保障

     3.水资源安全的经济保障

     4.水资源安全的技术保障

    (四)加强能力建设——以提升能力作为水资源治理的长效措施

 序一

 Abstract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一书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与致力于非传统安全思考的青年研究者,就国际非传统安全态势、国内各个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现状以及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应对等问题,展开全面梳理与深刻分析。该书用“非传统安全”的视野来审视现实世界的图景,并为世界范围内乱象迭出之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挑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察与思考维度,以期让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诸多非军事的、跨国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的、具有普遍威胁的、需要多国行为体共同治理的挑战与问题有一个细致的认识与思考。本书的总体结构分三大块:第一部分是两篇重要序言和总报告,揭示2011年非传统安全的总体图景与2012年的总体走向;第二部分是以国际领域为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阐述非传统安全的政府间国际合作,欧洲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趋势,中南半岛非传统安全隐患与中国的应对之策,中韩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与展望;第三部分是以国内领域为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分析重要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中国陆地边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与趋势,中国核安全问题与趋势,人口城市化、碳排放与环境安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趋势,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与趋势,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与趋势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认为:“读者见到的是世界上第一本定期发布的非传统安全报告,一本完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新型安全皮书。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部主任张蕴岭教授认为:“希望这本非传统安全研究年度报告能够起到提高认识,推动研究的作用,更希望这项工作能够一直做下去,不仅让国人了解,而且也能推向世界。”

1.Chairman’s Statement of 18th ASEAN Regional Forum,23 July 2011,Bali,Indonedia.

2.The G20 Seoul Summit Leaders’ Declaration,11-12 November,2010.

3.NEAT Working Group Report on East Asian Disaster Management,July 2011,Beijing.

4.《增长与就业行动计划》,G20戛纳峰会公报,2011年11月4日。

5.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

6.《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阿斯塔纳宣言》,2011年6月15日,阿斯塔纳。

7.《东亚峰会灾害管理帕塔亚声明》,2009年10月25日,泰国华欣。

8.《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2011年5月22日,日本东京。

9.魏玲主编《东亚地区合作: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王洛林、张宇燕主编《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1月22日。

12.刘卿、刘蓉蓉:《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13.李向阳:《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1.联合国机构间反对拐卖人口项目(UNIAP)网站,http://www.notip.org.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http://kmtb.mofcom.gov.cn。

3.《被拐外籍新娘趋增,多来自东南亚》,2011年12月04日《文汇报》(香港)。

4.于景浩、孙广勇:《政府军实施与最大少数民族武装掸邦军所签初步停火协议,缅甸民族和解获重要进展》,2011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数字报)。

5.孙广勇:《“金三角”毒品走私更隐秘》,2011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数字报)。

6.孙广勇:《鸦片生产持续下降,新型毒品威胁周边,在“金三角”感受毒品回潮》,2011年9月22日《环球时报》。

7.《泰老边境截获价值10亿泰铢非法入境毒品》,中国新闻社,2011年9月8日。

8.《云南“查堵控”禁毒》,2011年6月27日《澳门日报》。

9.《越南变种禽流感恐蔓延亚洲》,2011年9月2日《星洲日报》(马来西亚)。

10.《缅战火殃及太平江水电站》,2011年6月20日《中国能源报》。

11.《缅甸武装冲突致多人死数千人逃,中国工程师撤回》,中国新闻社,2011年6月15日。

12.《缅官媒连发评论夸中国,称停建密松水电站无损友谊》,中国新闻社,2011年10月20日。

13.《环境成本高昂,湄公河下游大坝项目暂缓》,中国新闻社,2011年5月3日。

14.杜尚泽、孙广勇:《传统友谊谱新篇,合作共赢向未来——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谈习近平副主席访问越南、泰国》,2011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数字报)。

1.William Martin,“Maintaining energy security in a global context”,a report on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1996.

2.Robert Skinner and Robert Arnott,“The Oil Supply and Demand Context for Security of Oil Supply to the EU from the GCC Countries”,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April 2,2005.

3.Robert B.Krueger,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il,New York:Praeger,1975.

4.EC Study on Energy Supply and Geopolitics,OECD/IEA,Paris,2004.

5.Carlos Pascual and Jonathan Elkind,Elkind,Energy Security,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6.Svante Karlsson,Oil and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Warwick:Berg Publishers,1986.

7.VO Xuan Han,Oil,the Persian Gulf States,and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

8.Kent Calder,Fereidun Fesharaki1Energy and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Fueling Security1An IGCC Study Commissioned for the Northeast Asia Cooperation Dialogue V Energy Workshop,1996.

9.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1.

10.Seaway maritime directory St.Clair,Mich.:McDaniel,1965.

1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倪健民、郭云涛:《能源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3.余建华等:《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4.杨洁勉等:《大体系:多级多体的新组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5.魏一鸣、廖华等:《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16.潜旭明:《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7.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8.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19.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

20.李士、方虹、刘春平编著《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

21.修光利、侯丽敏编著《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2.史丹等:《中国能源供应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3.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

24.陈勇:《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25.崔民选主编《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7.赵庆寺:《美国石油安全体系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8.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9.孙霞:《权力与规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0.《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12月。

31.赵宏图:《透视能源外交——兼谈对中国能源外交的思考》,《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10月。

32.宋效峰、张立华:《传统与非传统:对石油安全的双重解读》,《攀登》第25卷2006年第4期。

33.任娜、孙暖:《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能源安全——以美国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为例》,《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7年第2期。

34.刘新华、秦仪:《略论21世纪的石油地缘政治学》,《当代亚太》2003年第7期。

35.《13大基地规划装机27796万千瓦》,2010年3月10日《中国能源报》。

36.郭姜宁:《太阳能产业:路在何方?》,2009年7月24日《科技日报》。

37.赵玉文:《金融危机下的光伏产业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第7期。

38.刘名:《国务院调整核电规划暂停批新项目》,2011年3月17日《南方都市报》CFP供图。

39.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1。

40.任仲发:《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2011年1月25日《经济日报》。

41.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基础术语》,1991。

42.申耿焕、潜旭明:《日本大地震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年第8期。

43.陈柳钦:《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付》,《决策咨询通讯》2011年第3期。

44.孟刚、张意翔:《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框架的构建》,《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45.王新新:《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期。

46.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2009年会论文集。

47.潘光:《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能源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48.赵海娟:《日本强震或引发全球能源消费的结构调整》,2011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

49.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等三项国家放射性污染物防治标准的公告》,2011年第21号。

5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2007年10月。

51.陈韩辉:《日本核危机引爆全球能源变局》,2011年3月18日《南方日报》。

52.林伯强:《日本地震刺激全球煤炭需求》,2011年03月23日《中国证券报》。

53.徐蒙:《核危机之后,新能源寻觅下一站》,2011年04月01日《解放日报》。

54.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第12期。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2007。

2.周涛、陆道纲、李悠然:《核安全文化与中国核电发展》,《现代电力》第23卷2006年第5期。

3.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原子能出版社,1992。

4.“Nuclear Safety Review for the Year 2006”,GC(51)/INF/2,IAEA/NSR/2006,July,2006.

5.刘述英:《伴随中国核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写在中国核工业创立五十五周年之际》,《中国核工业》2010年第10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0号,《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7.1993年8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4号,《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9.《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2号)。

10.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Peter Mangold,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outledge,1990.

13.〔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盖玉云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4.〔日〕星吉昭野:《全球政治学》,新华出版社,2000。

15.樊莹:《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16.王逸周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期。

17.王灿发、于文轩:《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8. Romm J.,National Security:non-military,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New York,1993.

19.“Code of Conduct on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Sources”,IAEA/CODE/OC/2004,January 2004.

20.《核安全进化论》,《中国核工业》2011年第4期。

1.Hiroyuki IMAI,“The Effect of Uth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the Journal of Population Problems”,1997,53(2):43-49.

2.Sathaye J.and MeyersS,“EnergyUseinCitiesoftheDeveloping countries.AnnualReview Energy”,1985(10):109-133.

3.Jyoti Parikhand Vibhooti Shukla,“Urbanization energy use and green house effeetsin economic development:Results from across—national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5,5(2):87-103.

4.F.Urban,R.M.J.Benders,H.C.Moll,“Modelling energy syste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nergy Policy 35(2007)3473-3482.

5.Liu Fengchao,Liu Yuanyuan,PanXiongfeng,“Dynamics of economic growth and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7,29(5):63-68.

6.Zhu Qin,PengXizhe,LuZhiming,WuKaiya,“Factors Decomposi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EnergyCarbon Emission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9,31(12):2072-2079.

7.Zhang Zhaoxiang,“Integrated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oal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8,30(9):1282-1289.

8.蒋正华、米红:《人口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友华:《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10.米红、周伟:《未来30年我国粮食、淡水、能源需求的系统仿真》,《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1.陶然:《中国当前增长方式下的城市化模式与土地制度改革——典型事实、主要挑战与政策突破》,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政策报告系列,2011。

12.周伟、米红:《中国能源消费排放的CO2测算》,《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第30(8)期。

13.蔡莉、慕光宗:《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14.米红、叶放:《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的人口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嘉兴市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Caswell,J.A.(1998),“Valu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mproved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2(4),pp.409-424.

2.Ritson,C.,& Mai,L.W.(1998),“The economics of food safety”,Nutrition & Food Science,98(5),pp.253-259.

3.和讯网,2009年食品安全调查,http://news.hexun.com/2009-03-05/115316289.html。

4.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5.农业部,http://www.stats.gov.cn/。

6.齐振宏、王瑞懂:《中外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认知与态度问题研究综述》,《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

7.商务部:《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http://scyxs.mofcom.gov.cn/aarticle/dwmyxs/i/200905/20090506237273.html。

8.余潇枫等:《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52页。

9.掷出窗外网,http://www.zccw.info/。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食品行业分析报告(2011年1季度)》,http://cei.gov.cn/。

12.周洁红、张仕都:《以批发市场为核心 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基于供货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二维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1.Huang Zhaoyu,Su Qin,“The Essenc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Their Solutions”,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9(6).

2.“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9-2010 ICT for Sustainability”,2010,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INSEAD.

3.Zhang Yongmei,Wang Ying,Li Shuren,Dang Depeng,Wu Jianjun.Assess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Of Tht Emergency Platform Based on Ahp,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4).

4.Michael E.Whitman,Herbert J.Mattord,《信息安全原理》齐立博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0)(Volume 1).

6.Chen Tao,Feng Ping,Zhu Duogang,“Research on Risk Evaluation Model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Based On menace Analysis”,Journal of Information,2011(8).

7.杨永川、李冬静编著《信息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8.张红旗、王鲁等编著《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余洋:《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与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周玉建:《信息安全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9期。

11.徐东华:《试论政府信息安全人事风险及其防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徐东华、葛蕾蕾:《政府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3.陈性元、杜学绘、王超:《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解读》,《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第10期。

14.曾长秋:《电子政府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及其治理》,《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15.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Tan R.,Beckmann V,“Diversity of Practical quota systems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a multi-countr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10,28:211-224.

2.Liu J.,Ouyang Z.,Pimm S.L.,Raven P.H.,Wang H.,Han N.,“Protecting China’s Biodiversity”,Science 300,(2003):1240-1241.

3.Liu,J.,Diamond J.,“Revolutioniz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cience 319,(2008):37-38.

4.Klaus D.,Byerlee D.,2010,“Rising global interest in farmland:can it yield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 benefits”,World Bank,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 org/INTARD/Resources/ESW_Setp7_final_final.pdf.

5.GRAIN,2008,“Seized:the 2008 land grab for food and financial security”,http://www.grain.org/article/entries/93-seized-the-2008-landgrab-for-food-and-financial-security.

6.Lorenzo C.,Vermeulen S.,Leonard R.,Keeley J.,2009,“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nd deals in Africa,London/Rome:FAO,IIED,IFAD.http://www.ifad.org/pub/land/land_grab. pdf.

7.Xu S.,“The progressing achievement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located in five points”,Official report on the videophone conference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in Chinese),2009-11-30.

8.Ho P.,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Land Ownership,Property Rights,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4.

9.Williamson O.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How It Works;Where It Is Headed”,De Economist.,1998(146),23-58.

10.North D.C.,“Institu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97-112.

11.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科学出版社,2009。

12.曲福田、谭荣:《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科学出版社,2010。

13.曲福田、陈江龙、陈会广:《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商务印书馆,2007。

14.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2007。

1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的案例》,1998。

16.曲福田、陈江龙、冯淑怡:《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人民出版社,2002。

17.涂永珍:《新一轮土地改革为何不是“产权”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期。

18.甘藏春:《土地宏观调控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9.李传勋:《中俄毗邻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初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6期。

20.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1.吴次芳、谭荣:《农地保护层次论》,地质出版社,2010。

1.Andrew Hurrell,“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n Ken Booth & Steve Smith(ed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University Park,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2.Thomas G.Weiss,Tatiana Carayannis & Louis Emmerij,et al.,UN Voices:The Struggle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Justic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

3.〔加拿大〕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4.〔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王正平、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6.畅明琦、黄强:《水资源安全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7.陈雷:《加快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slyw/200905/t20090511_241607.htm。

8.林志:《建构生态环境伦理》,2000年1月31日《辽宁日报》。

9.王志坚、翟晓敏:《我国东北国际河流与东北亚安全》,《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4期。

10.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11.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余潇枫、王江丽:《“全球绿色治理”是否可能——绿色正义与生态安全困境的超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3.余潇枫、周章贵:《水资源利用与中国边疆地区粮食安全——以新疆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简 介:封 底盘点年度资讯 预测时代前程? 本报告重点是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现状、问题、经验的调查研究,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了“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和“多源性”的新分类,进而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国家发展的安全方略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性咨询报告。其研究对象极为广泛,涉及海洋安全、经济金融安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