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图书

Changes in Marriage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Females

SSAPID:101-9397-8727-19
ISBN:978-7-5097-087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恩施土家族女性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她们心仪现代,却又难割传统;既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却又挚爱土家本土的质朴;既向往现代大都市的繁荣,却又斩不断大山的牵绊。在传统与现代、舶来与本土、都市与乡土的的交缠中,演绎着婚姻所发生的深刻而生动变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妇女与性别研究参考书系
作 者: 尹丹萍
编 辑:徐辉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序

 文后彩插

 Network for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一)有关婚姻的理论

    1.关于婚姻本质的理论

    2.关于婚姻形态的理论

    3.关于婚姻规则的理论

    4.婚姻仪式及礼物的研究

   (二)关于土家族女性婚姻的研究

  三 理论框架与理论假设

  四 研究方法

  五 调查地点——埃山村

  六 访谈对象

 第一章 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的现代化背景

  第一节 恩施土家族的自然、历史情境

  第二节 恩施土家族的现代化进程

   一 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共性

    (一)后发外源型

     1.现代化起步晚,水平低

     2.现代化的推行由政府主导

     3.现代化的要素由外部供给

    (二)双重社会跨越的宏观背景

    (三)政治现代化先行

    (四)各地区自主探索现代化模式

    (五)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平衡

   二 恩施土家族地区现代化的特殊性

    (一)具有相对的开放性

    (二)受到汉族同化的程度高

    (三)占据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具有优良的民族品格

 第二章 婚姻主权:代际的更替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以歌为媒

   一 土家族情歌产生的土壤

    (一)地处深山的特殊自然条件

    (二)群婚制的余风

    (三)好歌的民族个性

   二 土家族情歌中的女性

  第二节 当代变迁:女儿权力的上升

   一 集体化年代:父母威权下的微弱自主

   二 改革开放初期:权力的消长与博弈

   三 市场经济时期:当事人自己做主

  第三节 关于女性婚姻主权的讨论

 第三章 择偶标准:多元化的形成

  第一节 历史缝隙中的狭隘标准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人、物并重的标准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标准

 第四章 婚嫁圈:从内婚到外婚

  第一节 族际通婚的增加

  第二节 地理边界的拓展

  第三节 特殊婚姻习俗的消减

   一 同姓通婚成为一种禁忌

   二 姑舅表婚基本绝迹

   三 转房或填房偶有发生

 第五章 婚仪:繁琐—简约—新潮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婚姻礼仪

   一 地方志对土家族婚仪的记载

   二 土家族婚仪的基本内容

    (一)订婚前的媒探礼仪

    (二)订婚后的促婚备婚礼仪

    (三)成婚时的礼仪

   三 土家族婚仪是汉族婚仪土家化的产物

  第二节 哭泣的新娘

   一 哭嫁习俗的溯源

   二 哭嫁歌凝聚着女性的生存智慧

    (一)哭嫁是衡量女性才德的标准

    (二)哭嫁是对身份转换的调适

    (三)哭嫁是女性生活经验的传递

    (四)哭嫁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三 哭嫁婚仪的传废

    (一)20世纪50~70年代:承接传统

    (二)20世纪80~90年代前期:意义和形式的改变

    (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淡出婚仪

  第三节 婚仪的变革

   一 20世纪50~90年代前期:婚仪程序由繁到简

    (一)删减了传统婚仪中的若干程序

     1.1951~1962年,土家族婚仪开始简化

     2.1963~1976年,土家族婚仪进一步删减

     3.1977~1995年,土家族婚姻程序并没有大幅度的删减,但很多程序只是为达到一桩婚姻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或在形式和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不再具有仪式特征

    (二)增加了婚姻登记程序及相应的礼仪

   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婚仪的现代新潮

    (一)城市化趋向

    (二)多元化特征

 第六章 婚姻支付:潮流中升涨起的年轻人权力

  第一节 有关婚姻支付的记载

  第二节 彩礼:从实物到现金的转换

   一 集体化年代:以基本生活消费品为彩礼

   二 20世纪80年代:奢侈品渐入彩礼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现金为主要构成的彩礼

   四 土家族彩礼的文化意义

    (一)使婚姻契约生效

    (二)联络姻亲关系

    (三)检验新郎的诚意

    (四)有助于新郎身份的转变

    (五)资助女方操办婚宴

  第三节 嫁妆:紧跟消费风尚

   一 集体化年代:寒酸的嫁妆

   二 20世纪80年代:传统嫁妆样类的延伸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档物品进入嫁妆

   四 土家族嫁妆的文化意义

    (一)新娘的财产继承

    (二)对新夫妇单元的资助

    (三)为女儿在夫家的地位投资

    (四)展示娘家的资本能力

    (五)密切代际关系

  第四节 男方对新夫妇的资助

   一 20世纪50~80年代初:一间屋,一张床

   二 20世纪80~90年代初:三间房,一张床

   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栋楼,一张床

   四 婚姻资助的上涨:年轻一代权利的上升

 第七章 婚姻居住:传统模式向家庭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从夫居:从一元主流的退让

   一 以宗族为重的传统社会:稳固的主流

   二 1990年以降:从一元主流退让

  第二节 从妻居:从边缘到中心

   一 招婿:无子家庭的替代性安排

   二 非招婿的从妻居:新夫妇单元的家庭策略

 第八章 夫妻关系:从合作到合意

  第一节 性别分工:日渐模糊的内外之别

  第二节 家庭实权:从资源决定到向女性倾斜

  第三节 婚姻冲突:从常态到偶发

  第四节 情感交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结语

 后记

 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

鄂西州民委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1986年印。

《鄂西土家族简史》编写组:《鄂西土家族简史》,1983年印。

(清)道光《施南府志》,恩施州档案馆藏。

鹤峰县委统战部:《容美土司史料汇编》,1986,鹤峰县档案馆藏。

鹤峰县民委:《容美土司史料续编》,1993,鹤峰县档案馆藏。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民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清)同治《恩施县志》,恩施州档案馆藏。

(清)同治李勖修《来凤县志》,来凤县档案馆藏。

(清)乾隆《鹤峰县志》,鹤峰县档案馆藏。

(清)乾隆《鹤峰州志》,鹤峰县档案馆藏。

(清)乾隆《永顺县志》,永顺县档案馆藏。

任泽全:《恩施州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恩施州民委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重修本),民族出版社,2003。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董珞:《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998。

高丙中主编《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郭洪纪:《颠覆——爱欲与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胡挠、刘东海:《鄂西土司社会概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吉国秀:《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三联书店,1994。

李银河:《性·婚姻——东方与西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李云才:《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刘达临等:《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刘孝瑜:《土家族》,民族出版社,198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闵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彭勃、彭继宽:《哭嫁歌》,整理本,岳麓书社,1993。

彭荣德编著《土家女儿做新娘》,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彭万廷、冯万林主编《巴楚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沈崇麟等主编《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华夏出版社,1988。

孙秋云:《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田发刚编著《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武汉大学中文系搜集《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萧洪恩:《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徐杰舜主编《人类学与乡土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叶童、朗月:《激荡的情史——1949~1999中国的婚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张志永:《婚姻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郑真真、解振明主编《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遥远的世界 古老的世界》,三联书店,1998。

〔英〕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

〔以色列〕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加〕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

〔美〕加里·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98。

〔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

〔法〕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W.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英〕莱斯利:《社会脉络中的家庭》,华夏出版社,1982。

〔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三联书店,2005。

〔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美〕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

〔美〕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92。

〔美〕玛丽·温莎:《情典》(《1900~1999西方百年婚俗与性爱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8。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1~3卷,商务印书馆,2002。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

〔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蔡元亨:《图腾音乐——土家族民歌中的歌哭现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曹毅:《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高红艳:《行为逻辑与资源缺乏——宁夏南部山区乡村回族近亲结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求索》2005年第11期。

高永平:《传统框架中的现代性调适——河北省平安村1949年后的招婿婚姻》,《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黄运海:《土家族哭嫁歌习俗起源探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霍宏伟:《我国北方一个农庄的婚姻圈研究——对山东省济阳县江店乡贾寨村的个案分析》,《社会》2002年第12期。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宁Q镇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姜彬:《哭嫁歌与古代的婚姻习俗》,《民间文化集刊》第2集。

焦海燕、霍正浩、彭亮:《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回族近亲结婚现况调查》,《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李树茁等:《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

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瞿明安:《跨文化视野中的聘礼——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婚姻聘礼的比较研究》,《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

瞿明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徐安琪:《中外妇女家庭地位的比较》,《社会》1992年第1期。

徐安琪:《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与其他土家民歌风格之比较》,《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Aloysius Siow. The Economics of Marriage 30 Years after Becker. For the 2003 CEA meetings in Ottawa.

Arthur Wolf. 1992.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on Taiwan. In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Ying-chang.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 Introduction.

Arthur Wolf1989. The origins and explanations of variations in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Taiwan University.

Barry S.Hewlett. 2001.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Human Kinship. New Directions in Anthropological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Blood,Robert O.Jr. and Donald M Wolfe. 1960. Husbands and Wives. The Free Press.

Centers,R.B.et al. 1971. Conjugal Power Structure:A Reexamination,American Review,36(2).

Chen,Chung-min. 1985. Dowry and Inheritance.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

Cohen,Myron. 1976. 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 Munck,Victory. 1996. Love and Marriage in a Sri Lankan Muslim Community:Toward a Reevaluation of Dravidian Marriage Practices. American Ethnologist 23(4).

Godwin,D. and J.Scanzoni. 1989. Couple Consensus During Marital Joint Decision-Making:A Context,Process,Outcome Model,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1).

Jack Goody. 1990. The Oriental,the Ancient and the Primitive:System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th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of Eur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 Goody 1973. Bridewealth and Dowry in Africa and Eurasia. Bridewealth and Dow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 1979. Ritual Aspect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Maurice. 1966,Chinese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 Athlone Press.

J.Zhang and Chan. 1999. Dowry and Wife’s Welfare: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ankowiak. 1995. Romantic Passion:A Universal Experienc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ulik Liat,1999,Marital Power Relations,Resources and Gender Role Idelolgy:A Multivariate Model for Assessing Effec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Spring.

Lionel Caplan. 1984. Bride groom Price in Urban India:Class,Caste,and “Dowry Evil” Among Christians in Madras. Man. New Series.

Mc Donald,Gerald W. 1980. Family Power:The Assessment of a Decad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Ocko,Jonathan K. 1991. Women,Property,and the Law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sternak,Burton. 1985. On the cause and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uxorilocal marriage in China,Family and Population in East Asian Histo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ish,William,and Martin Whyte. 1978.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tter,Sulamith Heins and Jack M.Potter. 1990. 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Marshall.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Aldine de Gruyter.

Schlegel,Alice,and Rohn Eloul. 1988. Marriage Transactions:Labor,Property,Statu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Watson,Rubie S. 1984. Women’s Property in Republican China. Rights and Practice. Republican China.

West,Candace and Zimmerman,1987,Doing Gender,Gender & Society(1).